標籤:

岳飛到底為何被殺?

 

 

岳飛被殺,遂成忠義之美名,流芳百世,秦檜由此被定在了恥辱柱上。更是清朝乾隆年間秦檜後人狀元秦大士的名句:「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成為秦檜是大壞蛋的另一佐證。可是也有不少人提出異議,當然其中有真心探討的,也不乏有嘩眾取寵的。由於討論的人太多,名家也太多,如果再討論這個問題有點班門弄斧的意思。可是興趣所在,權且班門弄斧一次,當做茶餘飯後的閑聊吧,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分析一下。

問題一:宋高宗殺岳飛真的是怕他迎回二帝後自己帝位不保嗎?

被金國俘虜的二個皇帝,俗稱「二帝」,一個是高宗的老爹徽宗趙佶,一個是他的大哥欽宗趙桓。所以有人認為,如果岳飛迎回了「二帝」,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那麼高宗的皇位就不穩了,這是他殺岳飛的理由。

其一,在古代雖然有立長不立幼的說法,但只是一般情況下,不是必須。如在和平年代,徽宗的大哥哲宗崩後,他就是以父親神宗第十一子身份繼位的。當時大臣章淳以此為由也反對過,認為哲宗兒子雖然早死了,但神宗的第九子趙佖(bi)還在,他比徽宗年長,但反對無效,可見立長不立幼之說並不是必須的,並不是欽宗回來就一定要把皇位讓給他。

其二,欽宗是怎麼當的皇帝呢?當徽宗決定把皇位讓給他的時候,他是泣涕固辭,不許,以疾又固辭,又不許。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徽宗讓欽宗皇帝的時候,欽宗哭著喊著不當,被老爹果斷地拒絕了,又躺在床上裝病,但還是讓老爹從床上拉下來按在了龍椅上。試想,這麼一對父子即使回來怎麼會對他的皇位造成威脅。當時金兵虎視眈眈,徽宗和欽宗這爺倆膽子這麼小,讓他當他也不敢當啊。其三,大宋趙家不乏文學大師,如徽宗本人,是著名的詞人和畫家。徽宗的三子趙楷,曾經高中狀元,只是徽宗怕人家說三道四,沒讓他當。可是高宗是個「另類」,他不似其他皇室子弟一樣溫文爾雅,他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南宋著名的勇將畢再遇,岳飛之後堪稱最勇之將,能挽弓二石七斗。可見高宗和最勇的大將是比不了的,但是肯定和一般的大將差不多。而高宗並不是勇夫,他的文學才能也不差,史載:「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餘言」,即他能文能武。第四,高宗有帝王風範。當時欽宗和金和議,以高宗和張邦昌為人質。當時許多子弟都怕自己會當人質,欽宗也是十分為難,然高宗慷慨請行,說「敵必欲親王出質,臣為宗社大計,豈應辭避!」。當有的大臣提出此去危險至極時,高宗說:「國家有急,死亦何避!」史載「聞者悚然」。可是欽宗又悔約,以姚平仲夜襲金營。失敗後,張邦昌嚇壞了,渾身發抖痛哭流泣,而高宗面不改色,談笑自若。高宗的氣勢讓金國最優秀的將領斡離不,也就是完顏宗望欽佩不已,不僅沒有殺他們,甚至沒有過分難為他們。綜上,這樣一位文武兼備的皇帝,能怕兩個文學大師回來和他爭奪皇位嗎?問題二:高宗在相州握有重兵,為什麼不出兵援助京師?

宋金在和議後,第二次率兵威逼開封,宗翰和斡離不兩路同時進軍。欽宗命主和的王雲和高宗前往金國,走到磁州,就是今天河北的磁縣時,守將宗澤等斬殺了王雲,把高宗留了下來。相州的官員汪伯彥,治所在鄴城,就是今天河北的臨漳附近,請高宗到了相州,欽宗任高宗為河北兵馬大元帥。

這時候前來歸附高宗的,除了宗澤和汪伯彥,還有張俊、苗傅、楊沂中、田師中等,包括河北的兵他都可以調動,兵力還算是強的。宗澤說:「京城受圍日久,入援不可緩。」高宗同意,決定出兵與金交戰。可是欽宗派人以蠟丸下詔,說和金人談得挺好,不可以出兵。除了宗澤,汪伯彥等都認為不應當出兵,高宗遂又決定不出兵了。

這個決定,大家認為這是高宗本來就不想出兵,不想援救京師,因為和議這事根本就不靠譜。但我們從高宗的角度考慮一下,當時京城失陷後,欽宗親自去金營談判,宗翰以好言慰籍,宗望打哈哈沒表態,但也沒有表現出要滅掉宋朝的意思。所以欽宗認為和談有望,自已去了金營人家都沒有抓,看來是有誠意的,所以怕高宗率兵來,又和姚平仲劫金營一樣壞事,這才讓他不要出兵。

那麼高宗呢?如果冒然出兵,戰敗了,則局勢更加不可收拾。如果戰勝了,「二帝」在金兵手中,完全有可能殺死二帝,高宗則被天下人認為是不顧父兄性命的無義之徒。如果戰勝了,又僥倖把「二帝」救了出來,雖然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我們假設他有,那又是什麼後果呢?就如舉的劫匪例子,你的老爹大哥在劫匪手中,劫匪說只要錢不要命,老爹大哥也堅信劫匪就是要錢,而你非要報警開槍和劫匪交戰。假如老爹和大哥沒死,他會怎麼看你?我想大家都清楚。一個不管結果如何,只要出兵了對自己就一定沒有好的結局,試問要是換了你,你真的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決定出兵嗎?

問題三,紹興和議後,高宗完全可以要回欽宗,可是他又為什麼不要呢?

分析應該是姚平仲劫金營之事。公元1126年初在張邦昌的力主下和議成功,賠款割地,以張邦昌和時為康王的趙構為人質。然宋欽宗認為和議即成,又有親王為人質,金人一定相信而不加防備,就指使姚平仲去劫金營。但是劫營失敗,姚平仲逃走。

這就好比是你家來了劫匪,這時候你提出,我家現在沒有錢,你先走,回頭我把錢給你。劫匪不信,你說我把我弟弟交給你們當人質,然後我去籌錢,劫匪這才相信了。可是劫匪脅持你弟弟剛走,你就找人對劫匪開槍,至於你弟弟的死活,只能聽天由命了。你弟弟幸運的是沒有死,但是,他怎麼看你這個哥哥?我想大家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了,也有說欽宗在姚平仲走的時候告訴他,要把康王搶回來。這個告訴和不告訴其實是一回事,夜晚去劫營,又不知道康王住那裡,又和金軍戰鬥力相差甚多,要能打敗金兵並把康王搶回來,如果說有這樣的實力的話,還用屈辱和議嗎?說這話,不過是給人一個交待而已。

等到紹興和議的時候(1141年),徽宗已經於四年前,即1137年駕崩了。所以南宋要回了徽宗的靈柩和母親韋氏,但沒有要求讓欽宗回來,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問題四:如果讓岳飛北伐一定能勝利嗎?

岳飛本是王彥的部將,王彥一次敗於金人,岳飛本就和他不和,就率領其部曲自為一軍,後投奔宗澤張所二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平定楊幺的過程中,以及叛軍李成曹成,岳飛都有不俗的表現。但是岳飛不是神,不像說岳全傳講的那麼神奇,什麼八百破十萬之類的。在金兵南下的時候,杜充遣岳飛、陳淬、王燮等出戰,全軍大敗,陳淬戰死,岳飛和王燮逃回。杜充部危急,在趙構的一再催促之下,劉光世和韓世宗竟然棄民族大義於不顧,領兵觀望而不援助杜充,宗弼又許以杜充稱帝,充遂叛降金,岳飛堅持不降率部出逃。杜充降金後,宗弼長驅直入攻入杭州,高宗逃往溫州,宗弼追到溫州,高宗又逃往福建,宗弼緊追不捨,高宗坐船出海,宗弼沒有大船,只好返回。而史書記載,岳飛脫離杜充後六戰六捷。這就不明白了,宗弼一直殺到福建,如果岳飛「六捷」的話,那為什麼不阻攔住宗弼呢?就是說我方勝利了,敵人沒敗,而且還大勝,不知道岳飛這「六捷」是和誰打的,分析的可能是金兵的小股部隊,於戰爭的勝負無關緊要的部隊。秦檜為相後,於公元1138年和金交涉。當時金主完顏吳乞買死了,完顏亶繼位,頗為軟弱,宗室完顏宗磬、宗雋、撻懶(即完顏昌)等都有不臣之心。秦檜就賄賂撻懶等人,撻懶等人即得好處,又想要以宋為援篡位,遂同意將河南歸還宋。和議僅持一年多時間,四太子宗弼忽然領兵殺回京城,先後斬完顏宗磬、宗雋、撻懶等人。宗弼憤撻懶等割地,遂撕毀和議,領兵南下。

戰爭的結果,四川宣撫副使胡世將任命吳階之弟,秦鳳經略使吳璘出戰。吳璘的大將姚仲親自奮身督戰,在石壁寨大破金軍,金軍退至武功。又和金右副元帥完顏杲約戰,在扶風、鳳翔等地接連敗之。完顏杲見吳璘軍,知難與爭,乃引去,被宋軍掩殺,落荒而逃。

順昌府(今安徽阜陽)陳規和劉錡共同守城,劉錡連用奇計,挫金兵銳氣。宗弼自領十萬大軍擊之,其時敵眾我寡,劉錡兵僅兩萬,結果卻大破金的「鐵浮屠」。「鐵浮屠」用在難攻之城,從沒有失利過,所以又稱「長勝軍」,但此次全部損失掉了。

岳飛部駐郾城(屬河南),他先命兒子岳雲領騎兵沖亂金軍營陣,金軍大敗而走。宗弼自領一萬五千「拐子馬」為前驅,即人馬都披重鎧,連在一起。岳飛命士兵不抬頭,專砍馬腿,一馬倒地,多馬不能動。金軍大敗,宗弼大慟說:「自海上起兵,皆以此馬勝,今已矣!」岳飛料定宗弼敗後,一定襲擊穎昌(今許昌),命岳雲去支援。果然宗弼到來,與守將王貴交戰,岳雲率眾從金兵後面掩殺,大敗之,斬宗弼女婿夏金吾。岳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又敗宗弼,宗弼還汴京。飛大喜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

說了一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時高宗和秦檜認為,宗弼氣憤撻懶等割讓河南,所以沒有經過準備就憤然起兵,雖敗而金實力依然大,如果回去重整兵馬再戰,勝負恐怕難料,所以想在勝利的時候和議,還有談判的資本。

岳飛是個難得的將才,這是無庸置疑的,可是什麼將才都要有一支精銳的兵。以女真族的戰鬥力,想要打敗是特別困難的,岳飛也不是神,如果金兵的主力全來,岳飛也未必會勝。至於說如果金兵來,那麼岳飛能不能勝呢?這誰也不知道,因為戰爭不像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完全靠實力。戰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當實力不如對手時,勝利還是失敗很難預測。如果沒有一定的把握,那麼失敗了,軍民就要遭到屠殺,決策者就要背負千載罵名,這是許多決策者決策之前所必須考慮的。

戰爭就要有勝負,當時南宋北伐,勝利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如南北朝時劉義隆北伐,還是在國內大治的前提下出兵的。結果失敗之後,沒有人會考慮他的血性,如果他不北伐,後人就要責備他偏安於一方沒有進取心,他北伐了,失敗了,後人還要加備地責備他,說他「草草,贏得倉皇北顧」。

高宗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人都是這樣,當不用你承擔責任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做出最英勇的決策。就比如說釣魚島,大家喊著,打死小日本,甚至還作詩罵,畫漫畫罵,作歌曲罵,每個人表現得都是一個大無畏的愛國者。可是當日本地震後,這些罵日本的人開始瘋狂地搶購食鹽,怕日本的核泄露污染了食鹽。試想一下,如果這個時候中國和日本打起來了,大家會如平常所罵時的表現去戰鬥嗎?分析開始瘋狂地搶購食鹽和糧食,早就開始考慮自己的小命和生活了。

所以岳飛能不能打敗金國,只能說「可能」,以岳飛的軍事才能,確實有可能勝,但也極有可能失敗。高宗和李世民朱元璋比起來,他一定不行,並不是一代雄主帝王的材料。既然不是,他就不可能不考慮如果失敗帶來的後果,所以不讓他繼續再打了,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雖然這原因中有他恐懼的成份。因為如果失敗了,輕者高宗要背負千載罵名,重者要搭上自己和數十萬人的性命,試問誰能不慎重考慮呢?

問題五:為什麼必須殺掉岳飛?

其一是和秦檜的矛盾:秦檜首次和議成功後,金宋是以黃河為界。大家都知道,北宋黃河以北沒有多大地盤,這次和議就是除太原等鎮外,大部分失地都要了回來,而且沒什麼苛刻的附加條件。高宗及滿朝文武當然大喜,高宗開始大賞群臣,眾將都接受賞賜,惟有岳飛不接受,上書力臣和議之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這一點應該是岳飛的高瞻遠矚,事實和他預料的一樣。

為了安慰岳飛,高宗手書了曹操、王導、諸葛亮的故事勉勵他。岳飛在曹操名字上划了一個圈,說這是奸臣,不值得學習,暗指秦檜,秦檜甚恨之,至此埋下禍根。還有就是秦檜驅逐了名相趙鼎,岳飛常嘆息憤慨,也是兩人之間的矛盾。

其二是武將專權不法:當時武將驕橫不法非常明顯了,宋朝和唐朝前期是一樣的,每個人帶兵非常少,戰爭時把各小部軍隊彙集在一起,戰爭結束後再分開,力圖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到了南宋,為了對抗金軍,這一局面被打破。當時西線的有吳氏兄弟,京城一帶有五支兵,分別為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楊沂中。其中楊率領的是禁軍,負責保衛皇帝,所以打仗主要靠其他四人,四人並稱為「中興四將」。

以金兵南下攻克杭州那次為例,就是高宗被金兵追到福建的時候,韓世忠做什麼呢?韓世忠在江淮一帶大肆掠奪,怕萬一高宗掛了他好攜帶錢財和弟兄們另找安身之所。在杜充和金兵交戰時,高宗一再下聖旨讓各路兵馬救援,可是韓世忠和劉光世根本就不聽命。岳飛呢?我們說當時岳飛兵馬確實很少,想要和金兵交戰取勝是不可能的。但他也沒有想像得那麼忠貞,他也是計較得失的,在確定不會勝利的情況下,也逃跑了,坐視高宗被攆到海上而沒有任何舉動。

還有王燮,給高宗上書,讓朝廷給錢,最後來一句「勿使生靈塗炭也」。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告訴高宗,快點給錢,不給我可和韓世宗一樣開搶了,到時侯生靈塗炭可是你的事,是你不給我錢,帳要算到皇帝你的頭上。

這些人全是平內亂有餘,御外患不足,試想有這一群將領,要是你是皇帝,你能對北伐有信心嗎?你能不考慮剝奪他們的兵權嗎?眾將之中,只有岳飛兵軍紀甚嚴,不劫掠百姓。然眾將如此,單單一個岳飛,能力挽狂瀾嗎?況且岳飛軍紀嚴是有原因的,他虛報糧餉,把多出的給大家分了。這可以理解,就有如一個公司若干個部門,干同樣的工作,甚至比別的部門乾的多,可是待遇最低,部門領導可能有大局觀念不在乎,可是小兵呢?和你這樣的領導干工作,費力不討好,最後給老婆孩子留不下什麼財產,誰心裡會舒服?你又對得起這些肯為你拚命的弟兄嗎?所以領導總要為弟兄考慮,多弄點錢給兄弟們分了,這是人之常情。

其三就是諸將的不和,四將中,岳飛和張俊不和,韓世忠和劉光世不和。高宗曾經親自苦口婆心地勸說世忠,並把二人的不和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當時世忠頓首請罪,表示要負荊以謝光世。高宗大喜,可是韓世忠回去後就沒動靜了,依然如故。打仗最怕的是諸將不和,但諸將在歷朝歷代是沒有和氣的,人總是要爭功的,總要都為自己手下的弟兄們爭的。不過當皇帝有權威的時候,諸將不和也沒關係,他不敢違背。就如一個企業,當待遇優厚,總經理明察的時候,企業中層領導有矛盾也無所謂,大事你不敢影響,誰影響問責誰,私下裡恩怨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可是當時高宗根本沒有這個權威,他讓劉光世和韓世忠救援杜充,二人不救,他就一點辦法也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中興四將皆不和,試問怎麼北伐?

所以當時的宰相,不僅是秦檜,就是張浚,或者岳飛最尊敬的趙鼎也是此意。看出來朝廷意思的,第一個是張俊,他首先自解兵權,隨後劉光世、韓世忠、楊沂中也交出了兵權,只有岳飛不交。高宗一再暗示,可岳飛就是不交。最後高宗向岳飛攤牌了,以唐朝滅安史之亂的李光弼和郭子儀為例,說在平亂後,郭交出了兵權,最後子孫滿堂,活到九十來歲。而李不交兵權,最後被朝廷逼死,你看你岳飛是想當李光弼呢,還是郭子儀?這話就和直接說,你不交就弄死你一樣了,可是岳飛仍不交兵權。

還有一事令高宗耿耿於懷,就是高宗令他守楚州,岳飛不修城池。高宗認為這是因為楚州之地較堅苦,士兵們沒人想在此地久住,岳飛不考慮大計,為了取悅士卒之心,違令撤軍,寧可違抗皇帝而取悅於士卒,應是有不臣之心而收買人心之舉。

岳飛軍紀嚴,具備大將的素質,這是他的優點,但他也有缺點,就是桀驁不馴。和時為宰相的張浚一言不和,連告訴高宗一聲都沒有,轉身就回家了。用現在的話說,這小子挺有才,但是誰也管不了,連一把手說話也不好使,這樣的人誰敢讓他掌更大的兵權啊。

基於此,最後秦檜才敢動手。

有一種說法,說是秦檜是傾向於金國,或者說是金國的姦細,所以力主和議。這種說法最為荒謬,因為當時主動權在金國,如果金國早就想和,南宋不會不答應的。是金國不想和,而秦檜運作成功才和議的,所以高宗才會非常感激他。

根據以上分析,認為岳飛被殺的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趙構忌憚武將專權,而岳飛拒不交出兵權,另一個就是得罪了秦檜,秦檜從中沒有發揮好的作用。

收藏 分享 評分
推薦閱讀:

岳飛死後秦檜的下場,岳飛死後秦檜怎麼死的
岳飛帳下「八大鎚」,有一人是岳飛結拜兄弟,有一人是岳飛兒子
「莫須有」罪名與岳飛之死
岳飛真的是死在秦檜的手下嗎?不,其實是這麼回事!

TAG: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