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亡清興六十年16  營築寧遠

 演講人:閻崇年

講師簡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 北京滿學會,並主持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內容簡介:在這種全面撤退的形勢下,明朝在遼東的大片領土將顯然不保。既然如此,袁崇煥又如何能夠在遼東不斷地建功立業呢?這當中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全文: 

袁崇煥從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到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在遼東近六年。這是他第一次赴遼。他從38歲到43歲的盛年,由一介書生,成為能文能武、有勇有謀的軍事統帥;由官階較低的知縣(正七品)、主事(正六品)、僉事(正五品)、副使(正四品),升為遼東巡撫(正三品)、薊遼督師(正二品)。袁崇煥最先軍事起步的地方,就是寧遠;立下奇功而引起舉朝注目的地方,也是寧遠。但是,袁崇煥為營建寧遠城,卻經過了非常艱苦而複雜的鬥爭。

 一、越級奏告

袁崇煥赴任後,先駐山海關。當時山海關外廣大地域,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佔據,袁崇煥便駐守關內。朝廷採納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奏議,對邊外蒙古部落實行「撫賞」政策,就是頒發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共同抵禦後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領接受了「撫賞」。遼東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到山海關外中前所(今遼寧綏中縣前所鎮),令其往前屯(今遼寧綏中縣前屯鎮)安置流亡遼民。袁崇煥受命之後,不顧叢林荒野,虎豹出沒,連夜趕路,天明入城,將士都讚歎他的勇氣與膽量。王在晉更加信任、器重袁崇煥,於同年七月初,題請任命他為寧前兵備僉事(正五品),為按察司屬下,管刑名考核。

但是,就在此時,袁崇煥與王在晉在守遼方略上發生分歧。

王在晉,江蘇太倉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初授中書舍人,歷官江西布政使、山東巡撫、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廣寧丟失後,王在晉代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軍務。從後來的事實看,他在遼東並無大的建樹,但是他所著《三朝遼事實錄》,卻留下許多遼東戰事的珍貴史料。

上文已經說過,王在晉任遼東經略,是迫不得已的。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書影廣寧之戰後急需選任得力經略,速往前線,主持軍政,收拾殘局。兵部尚書張鶴鳴深恐因袒護巡撫王化貞獲罪,便自請行邊,督師山海關。天啟帝為張鶴鳴加太子太保、賜尚方劍。張鶴鳴心裡害怕,逗留十七日,始抵山海關,抵關數月,無所作為,以病為由,辭職歸里。天啟帝又升宣府巡撫解經邦為兵部右侍郎、遼東經略。解為苟全性命,三次上疏,力辭重任。天啟帝將其「革職為民,永不敘用」。隨即中府會推王在晉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不願就任,請求辭職。天啟帝不準,令其「刻期就道」。有鑒於解經邦的教訓,他不敢再辭便走馬上任,到山海關就職。

自從遼陽失陷以後,遼東經略駐地就在山海關。山海關城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爾後增修,愈加堅固。山海關是東北出入華北的陸上咽喉關隘,被譽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其軍事地理地位是「內拱神京,外捍夷虜」,成為蒙古、女真—滿洲難以逾越的銅牆鐵關。明朝自從失去廣寧,自大凌河、小凌河、錦州、寧遠、前屯、中後等地,整個狹長的遼西走廊,廣大兵民,盡撤入關,山海關外,幾斷煙火,山海關便直接暴露在後金軍事進攻面前。所以,山海關之門,系天下安危。明朝抵禦後金,保衛京師,其當務之最急,在於嚴守山海關。於是,明朝調集秦、晉、川、湖、齊、燕、趙等處軍兵駐紮山海關,到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已達官兵117086人,馬59500匹。

然而,如何防守山海關?卻發生了一場大的爭論。主要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在山海關外八里處的八里鋪,再築一座重城,護衛山海關,保衛北京城。其代表人物就是王在晉。他在《題關門形勢疏》中言:「畫地築牆,建台結寨,造營房,設公館,分兵列燧,守望相助」,估算用銀93萬兩。王在晉列舉了興築八里鋪重城的12條好處,說是可以使「鍾箎(chí)不驚,宸居永奠」,遼事「最急莫尚於此」!天啟帝諭准,先發帑金20萬兩。

第二種意見:在山海關外200里的寧遠(今遼寧興城)築城堅守,護衛嚴關,屏障關內,捍衛京師,積蓄力量,以圖大舉。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主事沈棨(qǐ)、贊畫孫元化等人反對王在晉的意見,而力主興築寧遠城。

袁崇煥雖深受王在晉倚重,但他在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面前,不媚上,不屈從,不隱瞞,不含糊,直陳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在關外八里鋪築重城為非策,但因人微言輕,未被採納。

按說,袁崇煥當時只不過剛到遼東半年,是官位很低的僉事,守御遼東的大政方針本不該是他這個職位的人要考慮的問題。而且,王在晉的方針已經得到皇帝旨准,並已開始實施。按照一般人看來,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成事不諫」、「上司不抗」,是為官的「官箴」。袁崇煥卻不然,他不僅明確反對王在晉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且想方設法阻止這個錯誤決定的實施,曾先後兩次直接將意見越級奏告首輔葉向高。這件事表現出袁崇煥的責任感和膽略,也表現出他執著冒險的處事風格。

葉向高看到袁崇煥的奏告後,不能肯定哪種意見正確。他同大學士、天啟帝的老師孫承宗商量,孫承宗自請巡邊,以了解邊情,決策方略。孫承宗的請求獲得批准。

孫承宗到山海關後,召集將吏討論防守山海關的策略。監軍閻鳴泰主守覺華島(今遼寧省興城市菊花島鄉),僉事袁崇煥主守寧遠城。王在晉對兩者都反對。孫承宗以事關重大,意見分歧,沒有立即做出決斷,便帶著袁崇煥等人,策騎出關,察看形勢。王在晉哭求孫承宗不要冒險出關,怕出意外。孫承宗重任在身,還是堅持前往關外巡視。

巡視回來,孫承宗決意支持袁崇煥築守寧遠的意見,希望王在晉能贊成袁崇煥的建議,但王在晉「終不應」,就是不同意。孫承宗對王在晉「推心告語,凡七晝夜」,王在晉仍是冥頑不化,固執己見。孫承宗回京後,向葉向高通報情況並取得其支持;又借給天啟帝講課的機會,委婉奏告,奏經旨准,免在晉職,自任督師。

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八月,孫承宗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他上任後,採納袁崇煥等建議,修築寧遠城,著手在遼西建立關寧防線,阻遏後金軍渡河西進,衛守關門,以固京師。

二、營築寧遠

寧遠,在山海關外200華里處,現在是個縣級市。袁崇煥當時為什麼要堅持營築寧遠城呢?這是因為,他看到了寧遠在整個遼西戰略地位的重要。具體言之,原因有五:

其一,歷史傳統:明宣德三年(1428年)置寧遠衛;五年(1430年)始修衛城。內城周長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里八步,呈方形,有四門——東為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為永寧門、北為威遠門。經實測外城遺址,周長為4319米。其城門——東為安遠門、南為永清門、西為迎恩門、北為大定門。景泰中,指揮韓斌重修。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副使陳絳再修。可見,在寧遠修城有基礎,不是平地上新建一個城,比起在八里鋪新建一座城可以省力、省銀、省時一些。

其二,地理位置:位於山海關外200里,居遼西走廊中部,在錦州與山海關之間,三面環山,東臨大海,天設一道關城,扼遼西走廊咽喉之地。

其三,形勢險要:「內拱嚴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寧遠城南面為大海,東面為首山(以形似「人首」而得名),西面為螺峰山(窟窿山),兩山相對,中間的通道僅有100米寬,後金從遼陽、瀋陽沿著河西走廊要進山海關,必須由此經過。恰在山口與大海之間建立寧遠城,天設人造,易守難攻。

其四,海島基地:覺華島,距離寧遠15里,這個島築有堅城,可以儲存糧料、器械。為什麼將物資儲存在海島呢?因為後金騎兵不能過海,相對安全;而且離寧遠很近,便於補給;同時可以和寧遠城互為犄角,彼此援應。覺華島同芝麻灣(止錨灣)、筆架山俱為明朝遼東海上儲存器械、糧料的基地。

其五,戰略地位:寧遠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衝,扼邊關鎖鑰。在榆關、寧遠、錦州之間,恰在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防線的中堅地位。錦州為前茅,榆關為後勁,寧遠為中堅,護衛山海關,御守北京城。在明朝前期,遼西軍政重點為廣寧;明朝後期失陷瀋陽、遼陽、廣寧,寧遠處於關寧防線的前茅。後金攻破廣寧後,山海關成為明朝阻擋後金進軍的關門,寧遠的戰略地位才尤為凸顯。但此期明朝戰略家們沒有認識到寧遠的重要戰略地位,隨著明朝與後金的形勢變化,其重要地位才開始為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們所認識。袁崇煥首先發現寧遠的戰略價值,展現出其卓越的軍事謀略。

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九月初二日,孫承宗到山海關正式「視事」,調整指揮系統,命將任職:以總兵官江應詔定兵制、監軍袁崇煥修營房、總兵官李秉誠練火器、廣寧道萬有孚主采木、司務孫元化築炮台、游擊祖大壽駐覺華島並負責糧餉與器械。

天啟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春,袁崇煥受孫承宗命,往撫蒙古喀喇沁部。先是,明失廣寧後,寧遠以西五城七十二堡盡為喀喇沁諸部佔據。明軍前哨不出關外八里鋪。袁崇煥親撫喀喇沁諸部,收復自八里鋪至寧遠200里的地域;又拊循軍民,整治邊備,成績卓著。

九月,孫承宗採納袁崇煥議,決計守御寧遠,命游擊祖大壽興工營築,袁崇煥與滿桂駐守,這是袁崇煥領軍守城的開始。祖大壽,在廣寧之戰時是參將,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和難民撤退到覺華島,島上大約有20萬石糧食。祖大壽認為朝廷不能長期堅守,在築城上便草率從事,工程疏略單薄,僅築十分之一。袁崇煥認為不可,親自製訂規制:牆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讓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分工督促。

在督領築城的過程中,袁崇煥做事紮實細緻,勤於職守,又善於團結將士,工程進展迅速。

一年後,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九月,寧遠城完工,高大堅固,成為關外一座重鎮。袁崇煥與滿桂戮力同心,招集流亡,墾荒種地,經商貿易,使一座荒涼的戰後廢城變為百姓想望的樂土。《明史·袁崇煥傳》評述「(滿)桂,良將,而崇煥勤職,誓與城存亡;又善撫,將士樂為儘力。由是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

孫承宗部署防禦兵力,開始初建關(山海關)寧(寧遠)防線。明朝關寧防線的後勁為山海關,前鋒則為寧遠城,中間有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等,相連成串,互為呼應。這道關寧防線,在此後20年間,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局勢,使山海關免受攻擊。後金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始終沒能打破關寧防線,直至明朝覆亡。袁崇煥在孫承宗支持下,為建立關寧防線,發揮了重大作用,建立了重要功勛。

寧遠城竣工後,孫承宗派總兵馬世龍「偕巡撫喻安性及袁崇煥東巡廣寧」,水陸馬步軍12000人,經過十三山、右屯,又由水路抵三岔河,以都司楊朝文探蓋州,察訪虛實,訓練士卒。為此,袁崇煥寫下《偕諸將游海島》,詩曰:

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

榮華我已知庄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

片雲孤月應腸斷,椿樹凋零又一秋。

金庸先生認為:袁崇煥《偕諸將游海島》一詩,不說率諸將而說偕諸將,不說巡海島而說游海島,頗有儒將的雅量高致。詩中抒發袁崇煥的憂慮:「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就是說邊事的紛爭總能平定,但朝廷的鬥爭不知幾時能休。

孫承宗督師以來,為建關寧防線,定軍制、建營壘、備火器、治軍儲、繕甲仗、築炮台,買馬匹,練騎卒,汰逃將,「層層布置,節節安排,邊亭有相望之旌旗,島嶼有相連之舸艦,分合俱備,水陸兼施」。由是,遼東形勢,為之一變。不久袁崇煥晉陞為兵備副使(正四品),又被吏部列為預儲(後備)巡撫(正三品)。在構建關寧防線過程中,袁崇煥雷厲風行,紀律嚴肅,但是又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他發現一名校官虛報兵額,吞沒糧餉,就大發脾氣,越權將他殺了。孫承宗以其越權擅殺而大怒,對袁崇煥提出嚴厲批評。袁崇煥叩頭謝罪。 

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夏,孫承宗與袁崇煥計議,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凌河、小凌河各城,修繕城郭,派軍駐守。自寧遠向前,推進200里,寧遠則成為「內地」。寧遠至山海關200里,寧遠至錦州又200里,共為400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禦體系。《三朝野記》記載:「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

袁崇煥赴遼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是修城,第二件事情就是設炮。

三、紅夷大炮

本來在明朝,「中國長技,火炮為上」。據統計,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至天啟元年(1621年)的三年之間,明朝發往廣寧前線的將軍炮、滅虜炮虎蹲炮、旋風炮、威遠炮、佛朗機等共有22144位(門),數量之多,實屬驚人,但明軍火炮在對後金軍作戰中,沒有發揮其應有威力。這一是因為明軍火炮的射程近、威力弱,二是因為火炮沒有同城牆有效結合。此前明軍同後金軍作戰,以出城布陣,野地爭鋒為主,火器列前,步騎在後。雙方交戰之時,明兵先放火炮,有時候第一炮打出去,第二炮還沒發出,後金鐵騎就已經如潮湧來,陣線就被破壞了。所以明朝的火炮對付後金基本上用處不大。明軍與努爾哈赤交戰五年的實踐證明,明遼軍原有的火器,無法抵擋滿洲鐵騎。於是,明少詹事徐光啟等廷臣,便將尋求新式武器的目光轉向海外。

到萬曆末、天啟初,明軍從海外購進了紅夷大炮即西洋大炮。先是,16世紀中葉,歐洲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火炮技術也得到創新。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國先後製造出新式鐵鑄前裝滑膛炮,使中國的火炮相形見絀。中國火器領先世界之勢,在受到佛郎機的衝擊後,而讓位於西方先進國家。萬曆年間耶穌會士利瑪竇等先後來到中國傳教,隨之將歐洲先進的火炮科技信息帶入中國,泰昌元年(1620年),與利瑪竇交往甚密的徐光啟和李之藻,率先派人到澳門,購買了4門葡萄牙製造的新式火炮,稱其為「紅夷大炮」或「西洋大炮」。天啟三年至五年間,明廷又從澳門購進26門紅夷大炮。以上30門紅夷大炮,「調往山海者十一門,炸者一門,則都城當有十八門」。

由孫承宗調往山海關的這11門紅夷大炮,被袁崇煥設置在寧遠城上。面對從未用過的新式武器,袁崇煥做了三件事:

第一,用紅夷大炮守城。由西洋引進的紅夷大炮,與中國傳統火炮相比,有以下優長:

一是,設計優。紅夷炮「不以尺寸為則,只以銃口空徑為則」。即炮身各部位的尺寸,如炮管長度、管壁厚度等,均與炮管口徑成一定比例。

二是,瞄得准。紅夷大炮要架於炮架或炮台上,不裝準星、照門,而用銃規確定發射仰角。銃規「以銅為之,其狀如覆矩,闊四分,厚一分,股長一尺,勾長一寸五分,以勾股所交為心,用四分規之一,規分十二度,中垂權線以取准」。用銃規瞄準,改目測為以儀器瞄準,更加準確和簡便。

三是,射程遠。因整體設計先進,炮身長、而彈道低伸。

四是,威力大。口徑較粗,裝藥量大,因而殺傷力巨大。一炮射數里遠,對方騎兵尚未靠近,已經遭到炮彈轟擊。

毫無疑問具備上述優長的紅夷大炮,對滿洲騎兵而言具有重大的殺傷力。

第二,架紅夷大炮於城上。袁崇煥接受兵器專家茅元儀和王喇嘛等人的意見,決定在城牆之上建台,製作炮車,將原來架在寧遠城外的這11門西洋大炮,架設在寧遠城上,成為袁崇煥憑城、用炮、退敵的強大武器。

第三,請專家訓練炮手。袁崇煥派在京營中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孫元化、彭簪古等官員,在寧遠培訓炮手,加以使用。

當時,中國誰都沒有在實戰中用過紅夷大炮,根本不能確切地知道這種新式武器到底有何等威力;也沒有人用紅夷大炮守過城池,更沒有人把紅夷大炮架到城牆之上守城。而袁崇煥卻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做。他虛心向茅元儀、王喇嘛、孫元化、彭簪古等專家學習,相信他們,依靠他們,精於細節,敢於創新。

袁崇煥帶兵守御的寧遠城,既有堅城深池,又有紅夷大炮,這為以後在寧遠大戰中克敵制勝提供了保障。然而,袁崇煥之所以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全賴一個人的支持,這個人就是:帝師孫承宗。


推薦閱讀:

過了31歲,將有十年好運的人
為什麼木蘭從軍十年都沒被認出是女兒身?
將有「二十年好運」的生肖人
那個倒貼裸婚的女人,後悔十年的婚姻
上大學,並不是對十年苦讀的「獎賞」!

TAG:十年 | 亡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