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傳承寫丹青--記者採訪記

妙筆傳承寫丹青

                                        --<亞州新聞人物>周刊採訪記

記者:您為什麼想成為一位著名畫家,是否曾經有什麼重要的人或事觸動過你?

幼年時,班上一位同學古裝人物畫畫得很酷,覺得新奇就跟著學。年青時,讀了許多古典名著,感到傳統文化真是個寶庫,從而把傳統文化的學習作為了生活的一部份。成年後,這種學習不再停留在閱讀欣賞狀況,特別是這些年間,國人都在思考東西方文化的利弊,在思考中國文化向何處去這個大課題,我自然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個道理,因此決定作一些研究和探討。

研究中,我收集了上萬曆代繪畫作品進行比較,目的是對書畫藝術的發展規律要有一個了解。也對當今畫壇現狀作一些分析,目的是要確定自已的方向。研究是富有成果的,我寫了一本《中國山水畫總論》,也找到了自己的奮鬥方向,主攻古典山水畫這塊。

為什麼要主攻這一塊呢?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當今畫壇人物畫,花鳥畫,動物畫這三大畫科發展勢頭比較好,人才輩出,風格各異,成就裴然,本人要想超越他們確是很難。而觀山水畫科,雖也有一些畫家作得不錯,但依我看與歷史上的大師差距很大,特別是古典山水這一塊,老一代相繼去世,中年一代又因文革之害未曾觸及,青年一代受西式教育影響已無傳人,精於古典山水者屈指可數,面臨失傳的危險。目前畫山水的人不少,但得其傳統國畫真髓且有想像力創造力的畫家鮮見,受社會浮躁風氣影響,作得精細的更少。國畫是國寶,總要有人來傳承,我之所以選擇古典山水,是因我在研究中發現,古代許多名畫,已名存實亡,還有許多名畫,流落異國他鄉,即便是博物館現存的名品,也有不少是摹本。這說明一個問題,書畫這種東西,由於保存難度大,真正意義上的保存要靠世人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有歷史價值的書畫作品,必然是那些具有傳承意義的作品,哪怕是摹本也極有價值。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古人創造的這些藝術真髓發掘出來發揚光大,這是傳承和復興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責任。我有一個願望,希望找一些熱愛藝術,志同道合,有實力的人一起來推廣這門古典藝術,一是作些宣傳擴展其影響,二是培養一大批傳承人,三是通過作品銷售再反哺藝術,使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其次是和諧社會的需要,道家思想有一條定律叫道發自然,意即無論作什麼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以人類自己的主觀臆斷強行妄為,懂得並遵循這個規律的叫得道真人,治國治企治家治人慨莫能外。其中,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生存必須遵循的規律,我鍾情山水,也欲以美麗山水喚起人們對養育我們的山川大地,對大自然的珍惜保護。山川大地厚德載物,這也是山水畫這門畫科要告訴世人的真諦。唐代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可見歷來書畫的作用就是和書籍教育人引導人的作用一樣的,其中,山水畫的本源就來自於老莊道學道法自然的思想,故古稱畫道。

記者:談談您在繪畫之路上的成長經歷。

繪畫說難也不難,三五個月就可入門,三五年就可有成就。說不難也難,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畫家,那是一生功力的積累。這種功力並不單指繪畫技巧,而是指人品修鍊、文學知識、歷史知識、審美情趣等,所謂功夫在畫外,就是這個道理。我年青初學畫當然也沒想那麼多,只圖畫得美一點,但隨著閱歷的增加,思想的成熟,最深的體會是通過深研歷代大師的優秀作品和傳統文化,通過多種知識的積累,從中悟出許多思想、精神和技法。例如,上古時期伏羲畫八卦圖,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是意在用畫圖闡述和向後人傳承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研究成果,黃帝時期發明的文字也是以畫圖為原型的象形字,可見,繪畫自古以來就是傳遞思想精神的手段。所謂先師古人,後師造化,意即先以古人為師,然後自成體系,有自己獨持的技法和見解。要達到這種境界,只有深研了中國畫的歷史發展。同時深研了中國傳統文化,積累了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作出好作品。

 

記者:與其它同類畫家的山水畫相比,您的畫獨特魅力是什麼?

我的作品有三個鮮明的特色:其藝術風格用三個字可以概括,就是很傳統。這種傳統主要是從典型的傳統繪畫和傳統文學、文化中發掘有用因子,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

   一是發掘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的美學價值。中國書畫具有自身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美學價值,這種美是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尤以宋元大家潛心探索的結晶。國畫的美感是通過各種繪畫技法和人文要素構成的,包括運筆用墨,構圖設景,意境格調,人文精神等,尤以諸要素運用得巧妙為高。為此,我將書畫視覺美、詩詞意境美、書典思想美、奇石自然美、音樂浪漫美五美融合,以宋元藝術大師為師,從而構成了其畫構圖奇巧,細膩美艷、詩情濃郁、格調浪漫、畫面優美、形若仙山的獨特風格。

元畫開派宗師趙孟頫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這一論述切中當今畫壇時弊,現代繪畫受西方寫實技法影響,將中國畫的許多優秀技法丟失了,我鍾情古典山水,意在傳承傳統,追溯本源。我南北二派兼研並收,宋元諸風集於一體,水墨寫意、潑墨潑彩、淺絳青綠、工筆重彩都有涉獵,目的就是要眾采博覽,多見多聞,盡量集各家之長於一身,我的畫集郭熙的山形造勢,唐寅的蒼古樹法,元畫的逸品雅韻,自創的雲山秀水,皺點染法為一體,即追宋元關李范王的雄奇美,又具董巨黃倪的溫婉美。

  二是探索創新許多精細傳統技法。國畫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畫作越來越精巧細膩。作為藝術品,粗狂豪放也是一種美,但繪畫歷史發展表明,越來越精細是藝術發展的大趨勢,因為精細的作品更美更耐看。為此,我圍繞如何能畫得更精細作了許多不懈的探索和創新,發明了水墨暈染皺法、禿筆芝麻皺法、刀筆髮絲皺法、鈍筆樹皮皺法、顫筆亂線皺法、雙墨點葉法、刀筆點樹法、芝麻點濤法、破白雲彩法等十多種新技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讓畫作更精緻細膩,更真切傳神,如我的古典山水作品《雲遊圖》《擎天一柱》《雲起山如畫》《白雲如帶繞山腰》《萬山浮動雨初來》《一江春水向東流》《春風浩蕩綠初齊》等一大批作品均體現了這些新技法,這無疑也是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貢獻。

此外,怎樣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國畫的創新也是我苦苦探索的一個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也有一些斬獲,例如我的超逸山水畫,水墨山水畫,許多人也都在畫,但得其神韻者聊,知怎樣運用者聊,我注意總結前人經驗教訓,拋異以往那些粗野的畫法,即傳承元畫的遺韻和構圖造型方式,又借鑒寫意花鳥畫的部份技法來表現南方山水風情,使水墨山水畫以全新的面貌呈現於世。如《野趣圖》《原野幽趣》《蒼溪放鴨》《秋江漁影》《陽春白雪》《江流天地外》《孤帆遠影碧空盡》《白銀盤裡一青螺》等均取得非凡效果,也是其作品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因素之一。

   三是融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作為好的藝術品,不單單是技法好畫得好就是好作品,畫作的高尚價值有四個要素構成,一是人品價值,所謂畫如其人,畫品是人品的反映,是畫家性格,情趣,品行,靈魂的反映。二是思想價值,能起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趣操守的作用,三是藝術價值,能讓同行及後人從中吸取一些實用的技巧和法度,對藝術的發展變革有較好的作用。四是文學價值,能讓人們從畫作中品讀出一些文學味道,具有深邃的意境,高雅的格調,只有具備這四條,才可稱得上好作品。我的作品努力體現著這四大特性,創作的大手筆巨型畫集《百孝百圖》、《八德百圖》、《老子百圖》正是看中了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價值而特別創作的,山水作品的畫名和題跋幾乎全部選用了古典詩詞或自題詩詞,且詩畫融合自然貼切,因而聞其畫名就覺別有風味,識其畫作更象品讀一首抒情詩,或讓人心靈陶醉,或給人精神震撼。具有濃厚的文化品味,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深愛國內外收藏者、愛好者青睞。

記者:您在作畫時的心境是什麼樣的?

書畫歷來是修身養性的高雅行為,作畫時凝神專致心無雜念,排除一切外界的紛繁茲擾,畫成時賞心悅目自我陶醉,有一種成就感愉悅感,這對排解輕浮急躁心態,戒除勢利淺薄的眼光極有好處,所以她能培養良好的性情,有益身心健康。

記者:您現在對人生的感悟有那些?您的心得體會又是什麼?

感悟頗多,在我的豆腐塊文章中有記述,最深的就是人生也象作畫,在一張白紙上作畫,畫出來要人見人愛,首先要學會畫自己,學會做人,要從自己,也從他人,從古今受人敬仰的人士身上把最美的因子發掘出來,把自己構塑成人格性情能力較為可愛的人。做人成功了才能有事業的成功,事業僅僅是選定一個適合自己且熱愛的目標,長期堅持不懈的作下去,就會使自己成為一幅人見人愛的美麗圖畫。中國傳統文化最注重做人的學問,老莊道學的中心思想是講為官治國之道和為官為人之德,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講如何做人。現在許多人本未倒置了,不大注重自身人品修鍊。在當今畫壇,也有一些不太正常的狀況,有的畫家不是潛心研究如何畫得更好,而是熱衷搞怪獵奇奪人眼球掙名利,從而變成塗鴉工匠。藏家不是追藝術價值高的名畫,而是追炒作出來的名人,變成追星族,這種現象對藝術的發展是很不利的。縱觀歷史上大師級名人,都是憑自己優秀的人品,紮實的功夫和有很高藝術價值的作品而名揚千古的。這給了我很大啟示和鼓勵,要不為名不為利,為世人留下值得留戀的東西,所以我在作畫時,不作好不罷休。畫百孝圖時,畫了一百幅,有些造型不太滿意又畫一百幅,有些衣紋不滿意又畫一百幅,這樣不斷修正完善在短短半年先後畫了五六百幅。

記者:取得的驕人成績有那些?

我潛心於創作研究,沒有精力包裝宣揚自己,也淡漠名利,所以沒有響亮的名氣,也沒有高貴的頭銜,更沒有多少價值不菲的作品在市場流通,作品大多以禮送人,所以談不上驕人成績。聊以自慰的是,這些作品都受到了國內外許多專業機構和貴人的喜愛和珍藏,索畫的人絡易不絕,還有些應接不暇了。

記者:你對當今畫壇現狀如何評價?

不敢說評價,只能談點感受。我覺得當今畫壇人物畫、花鳥畫發展勢頭很好,作品風格品相上乘的精品之作和有實力的畫家層出不窮,畫風也正宗、可以說超越了任何時代。但反觀山水畫科,則不盡人意,有喜亦有憂。

喜的是山水畫壇風格、畫法千恣百態,百花齊放,巳經說不清有多少種風格和畫法了,這種現象是一種群體性的探索,儘管現在還沒有哪種風格畫法能象宋元大師們那樣成為百代標程,看不出探索的結果如何,但對山水畫的發展會有好處,也許再經過百餘年的優勝劣汰,會有嶄新的面貌出現。當然,這種面貌不會再象宋元時期那樣一花獨放,應當是多種優秀的風格畫法佔主導地位,根據目前的狀況看,可以概括為四大流派可能成為主流,一是以真山真水為對象的寫真山水,二是用寫意花鳥畫技法畫山水的寫意山水,三是以傳統筆墨技法為基礎進行改造的古典山水,四是以現代繪畫理念和技法創作的裝飾類山水,這四類畫法中,己有一些畫家作出了精品力作,儘管他們有的現在還位卑勢弱,不成氣候,但歷史會作出公平評價的。

憂的也恰恰是山水畫壇千恣百態,許多畫家似乎把山水畫看得太過簡單,並沒完全熟知山水畫之特有技法與內在規律,以為象兒童畫一樣胡亂一抹就能成山水畫,並還標榜成大師、名家如此等等,因而儘管山水畫家成千上萬,山水畫作多如牛毛,但從山水畫壇整體狀況看,真正的實力派畫家和精品力作實在是太稀少了。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從根上講,還是人們在尋找山水畫的出路上步入了誤區,即為了擺脫清代一味摹古的不良風氣,就採取矯往過正的做法,試圖完全擺脫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技法,自以為是的亂創一氣,從而弄出一些不倫不類,稀奇古怪的東西來。以寫意山水畫為例,清未民初許多花鳥畫家紛紛揮毫進軍山水畫壇,他們把寫意花鳥畫的技法硬生生的搬過來嫁接在山水畫上,用水墨塗抹法來畫山水畫,並憑據其影響力力排傳統山水畫法,從而出現了用墨團抹出的山水畫,並且還成為了時尚,這種作法嚴格說是不懂山水畫,這種不尊重山水畫內在規律的作法是極大的悲哀,從而把山水畫引向了歧途,造成了山水畫壇的混亂。

應當知道的是,儘管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都叫國畫,都是用毛筆墨色作畫,但深諳國畫知識的人都明白,這三大科的筆墨技法,內在規律是有重大區別的,據我分析,應當是人物畫以線法為主,山水畫以皺法為主,花鳥畫則以墨法為主。山水畫的核心要素是皺法,而人物、花鳥畫中並無皺法一說,假如把皺法嫁接到人物畫花鳥畫中去行嗎?反之,畫山水不用皺法,把人物花鳥的畫法簡單嫁接到山水畫行嗎,所以,我必須要呼籲,畫山水必須要尊重山水畫的規律,要尊重傳統山水畫筆墨技法,不要老去追摹時尚的東西,時尚不一定實用,不一定就是好東西,例如,眼下許多畫家都好以潑墨山水寫意山水為時尚,潑墨山水在唐代就發明了,但在千多年裡,有多少名畫家去畫潑墨?傳世山水名畫中,又見過潑墨山水成為名畫嗎。所以,畫家不要去追摹時尚,應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畫出自己的風格。

當下還有一種不良現象,許多人不是追捧欣賞名畫,而是追捧欣賞名人,只要是名人,胡亂塗抹的一些東西也成了寶貝,恰恰許多寶貝又還慘不忍賭,實不敢恭維,此風一長,就沒有多少人再下功夫去作名畫,而是跟風去作名人了,這也是當今畫壇名品稀缺的因素之一,因此,此風不除,畫壇難有起色。

記者:您希望通過這篇專訪向高端讀者傳遞什麼信息?您對未來發展的期望是什麼?

隨著人們生活品味的提高,書畫藝術品也進入了千家萬戶,所謂盛世講收藏,收藏的功能有二,一是高品位的裝飾欣賞,二是高利潤的投資增值,無論是欣賞還是增值,都是人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質量大大提高的表現,是值得慶賀的事情。藝術品的發展和工業品生產的規律是相同的,都有生產者和消費者,二者的良性互動才能推動其發展,所以書畫藝術的發展繁榮有讀者的很大功勞。

作為藝術家,應該為讀者提供更多有思想內涵有藝術品味,物美而價廉的作品。物美價廉不單是藝術商品應遵循的基本規律,也是藝術家的責任所在。人們常說藝術要為人民服務,這不僅僅是要去書畫嘔歌人民群眾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用有思想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去教育人引導人,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引導社會的文明進步。還包括向普羅大眾提供買得起的藝術品,讓普羅大眾同享藝術。藝術離開大眾就是空中樓閣,就沒有市場,這也是許多書畫家困惑而作品又找不到出路沒有市場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普羅大眾對藝術品的渴求,一方面卻是書畫家把價碼定得老高讓人買不起,從而在供需間設置一條鴻溝,自已把自已孤立起來,這怎叫為人民服務。

而作為讀者和消費者,主要是提高欣賞水平和鑒別能力。藝術品是一種特殊的物品,沒有物理指標,完全憑知識和眼光辮別他的價值,最重要的是看其思想性藝術性人文性和真實性,不要被一些炒作因素蒙蔽了眼光,讀者眼光高了,能識別欣賞並消費高品質的藝術品,這本身也是對精品藝術的支持和鼓勵,有利於藝術的健康發展。


推薦閱讀:

2017開學第一課裡面董卿跪地採訪的哪個老人是誰?
採訪節目lets love 的說明書
用戶調研、採訪和測試,問正確的問題
加拿大女記者採訪市長突然脫衣露乳(組圖)

TAG:記者 | 傳承 | 採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