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擷英 古詩中的秋天
古詩中的秋天
陳永坤
漢代劉徹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此刻,武帝正船行在黃河第二支流汾河(今山西中部) 的清波之上,短短兩句,寫得流麗清遠、勝似畫圖!
晉代陶淵明的《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此詩中的秋景清涼素雅:露水凝結為一片潔白的霜華,天空中沒有一絲陰霾的霧氣(游氛),因而益覺天高氣爽,格外清新澄澈。遠望起伏的山陵高崗,群峰飛逸高聳,無不挺秀奇絕;近看林中滿地盛開的菊花,燦爛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蒼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凜冽的秋氣使百卉紛謝凋零,然而菊花卻迎霜怒放,獨呈異彩;肅殺的秋風使萬木搖落變衰,唯有蒼松卻經寒彌茂,青翠長在。難怪詩人要情不自禁地懷想這松菊堅貞秀美的英姿,讚歎其卓爾不群的風貌,譽之為霜下之傑了!
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的輞川別墅,就在終南山下。一場秋雨後,恰逢黃昏,山中顯得空曠而寧靜。詩人以畫家的彩筆,把明月、清泉、竹林、荷花,以及喧笑晚歸的浣女,順流而下的小舟,有機地鑲嵌在一個畫面里,有聲有色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寫意山水圖」。
宋代蘇軾的《贈劉景文》是一首即景詩,寫的是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詩人在這裡一反文人悲秋的舊框框,突出了殘菊迎霜挺立的頑強個性,反映了作者不合流俗、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是即景抒情的名篇。
宋代王安石的《江上》是首寫秋季江上風光的小詩。「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詩人運用比興手法,藉助西風、殘葉和笛聲,抒發了個人的離愁別緒。
宋代林逋的《宿洞霄宮》:「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碧間流紅葉,青林點白雲。」山大景色美,一路觀賞不盡,詩人秋思的欣快心情隨景而生,也隨景而變。用「碧」、「紅」、「青」、「白」四字,鋪開一幅秋景圖。秋山秋水,一片鮮艷。澗水在奔流,樹林有點染,一片生機。澗是碧色,卻流紅葉;樹是青色,卻映白雲,秋色絢麗多彩。
明代湯顯祖的《江宿》:「寂歷秋江漁火稀,起看殘月映林微。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濕不飛。」這首描寫秋江月夜的詩,從地上寫到天空,又從天空回到地上,境界深遠廣闊,氣氛寂靜清幽。整個畫面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詩中蘊含著詩人熱愛和讚美自然的情致,也表現了詩人超然處世,不屑與流俗為伍的高潔品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