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紀連海正說鰲拜05:鰲拜專權之謎

 

 前面,我們說到,愛新覺羅·玄燁當上了皇帝!瓜爾佳·鰲拜當上了輔政大臣!
  實際上,順治皇帝留給他的兒子康熙皇帝的是一副爛攤子。在這個爛攤子裡面,有很多急於處理的問題在等待著年幼的康熙皇帝和他的輔政大臣鰲拜拿主意!
  一、康熙初年的艱難
  最主要的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
  1.殘存的抵抗力量
  這些殘存的抵抗力量包括如下幾個部分:一是殘存於中國雲南貴州地區和緬甸地區的南明永曆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二是殘存於中國最為著名的長江三峽地區的李自成的大順軍余部——夔東十三家;三是割據福建的金門和廈門地區、正在準備將在台灣的荷蘭殖民者趕走的鄭成功。此外,還有諸如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部分漢族地主,他們仍然懷念故國,拒絕與清政府合作!
  2.財政的嚴重困難
  由於明末清初長達幾十年的戰亂——如果我們從1627年陝北王二起義(明末農民戰爭)開始,到1661年康熙皇帝即位為止,前後長達34年之久;如果我們從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與明朝決裂開始,到1661年康熙皇帝即位為止,前後則長達43年之久。
  長期的戰亂造成了社會經濟嚴重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財政狀況十分窘迫的情況。這樣,如何保證財政收入、恢複發展生產,同時又要繼續進行征服和統一戰爭,就成為當時統治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3.腐敗的官場吏治
  由於清軍大舉入關的時候,大量原來明朝的大臣投降,而在那個時候,當時的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為了能夠迅速地奪取全國江山、迅速地穩定長期戰亂的局面,對於這些降官降將基本上採取了全盤接收、官復原職的辦法!這個辦法,不但迅速導致了原來明朝官場中的弊端沒有清除出去,反而傳染了關外來的滿洲大清官員!這些滿漢官員不但不盡心任職,反而貪污受賄,中飽私囊,更有甚者,還黨爭不斷。
  4.蔓延的不滿情緒
  由於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時期,實行的六大錯誤決策(頒布圈地令,頒布剃髮令,頒布投充法,頒布逃人法,頒布「禁關令」,屠城),給廣大的漢族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痛,引起人民群眾廣泛的不滿。
  我們說,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解決,勢必造成新建立的清朝統治的不穩定甚至隨時有被顛覆的危險。
  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就應該知道,歷史交給康熙皇帝和輔政大臣鰲拜等人的任務是多麼艱巨了!
  二、三大正確的決策
  輔政伊始,鰲拜等人便打著遵守「先帝遺命」的旗號,實行了如下正確的措施:
  1.積極整頓吏治
  針對迅速腐敗下去的吏治,鰲拜等輔政大臣進行了積極的整頓和改革,來提高行政效率和官員的辦事能力,清除官場惡習。
  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輔政僅僅半個月之後,鰲拜等輔政大臣就以康熙皇帝的名義詔諭各官:「朕以沖齡踐阼,初理萬幾,所賴爾大小臣工,同心協力,矢效贊襄」。次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阿思哈就提出對巡按的十項要求,對能夠「恪遵上諭,潔己愛民,獎廉去貧,興利除害……又能大破情面,糾察地方惡宦劣衿者」分別升遷;能「謹慎奉法,察吏安民者仍留原任」;「行事碌碌,無實政及民者」降調外用;而「徇情貪賄」者要革職治罪。奏上之後,御批:「這所議各款,務須恪遵力行,不得視為虛文,著通行嚴飭。」
  鰲拜還曾經於1665年春命令有關各部門嚴查督撫在地方的劣政,1666年初又下令對公然受賄的地方督撫大員「從重治罪」。鰲拜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僅1667年一年之內,就將貪酷、不謹、罷軟、年老、有疾、才力不及、浮躁等官共563人革職,還裁撤了各省大小衙門官吏3849名!
  此外,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為了提高行政效率,1660年春,鰲拜還要求所有官員「進奉本章,關係政務,應切實陳奏……事情正理,明白敷陳,不得用泛泛文詞」,還在明朝規定所有本章不得超過一千字的基礎上再度減少到所有本章不得超過三百字。與此同時,還規定了完結事務的時限。
  我們可以看到,上述措施實際上是在嚴格踐行多爾袞在1647年確定的官吏的「四格六法」的考績辦法。
  「四格六法」我們在前面的《正說多爾袞》中有所介紹,四格是從操守、政績、才能、年齡四個方面對官員作出評價;六法是從「不謹、罷(Pí,通「疲」)軟無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六個方面處理不稱職的官員。
    看來,造成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時期出現的滿漢官員不盡心任職、貪污受賄、中飽私囊、黨爭不斷的原因,並不是什麼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
  此外,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1660年春,鰲拜還一舉革除了大清王朝強大的宦官勢力——內官十三衙門,為整個大清王朝避免宦官干政肅清了道路。
  2.努力發展經濟
  鰲拜輔政時期,在經濟上採取一系列措施,努力發展經濟。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措施有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獎勵墾荒。獎勵墾荒這項措施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歷代比較有作為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通用的措施,鰲拜輔政時期也不例外!但是在具體措施上,除了實施一些以前歷代王朝都能夠實行的諸如開荒歸己並開荒者的減免賦稅、以墾荒的數量作為對地方官員獎懲的標準、災荒年間減免賦稅、開倉賑濟等措施之外,鰲拜輔政時期還有很多創新,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政府財政十分拮据的情況下,鰲拜還命令發給各地窮苦百姓及投誠官兵耕牛、種子和銀兩,為他們創造墾種田地的有利條件!這在以前是少有的。又如根據《明清史料》丙編第十本記載,清朝初年,由於連年戰亂,導致四川地區人煙稀少、經濟殘破。在這種情況下,鰲拜提出「無論本省、外省文武官員,有能招民三十家入川、安插成都各州縣者,量與紀錄一次;有能招民六十家者,量與紀錄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論俸滿,即准升轉」。這對恢複發展四川的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是實行「更名田」。鰲拜輔政時期,在經濟上的一個最為後代歷史學家肯定的一個德政,就是實行「更名田」。這項措施,也是他在擔任輔政大臣的過程中,最後的輝煌——因為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僅僅兩個月,他就被康熙皇帝拿下了!
  1669年春,鰲拜下令「命查故明廢藩田房,……給與原種之人,令其耕種,照常征糧」,並「將無人承種余田,招民開墾」,這就正式承認了農民在明末起義中獲得的部分成果。
  3.減少軍事行動
  鰲拜雖然是追隨皇太極馬上得天下、號稱「萬人敵」被賜號為「巴圖魯」的重要軍事將領,但是在鰲拜輔政時期,大清王朝在軍事方面的政策和行動卻是很有節制的。
  導致鰲拜減少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中原人民的強烈抵抗,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則是由於財政方面的困難——鰲拜知道,軍事開支實際上是個無底洞!如若一味進攻,大清王朝很有可能步前明後塵,迅速衰落下去!因此,他們在消滅了南明永曆政權之後,就迅速宣布:「從此大兵得以休息,糧餉不致糜費。宣詔中外,咸使聞知。」從而把完全統一中國的任務交給了後來的康熙皇帝!
  應該說,這個時期大清王朝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為1683年最終統一台灣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但是,就在這種條件下,鰲拜卻與康熙皇帝產生了矛盾!這是怎麼回事呢?話還要從康熙初年存在的三大矛盾談起。
  三、無法迴避的三大矛盾
  1.滿漢民族矛盾——「重滿輕漢」政策的遺孽
  明清之際,隨著滿漢兩大民族雙方上層貴族分子爭權奪利鬥爭的加劇,滿漢兩大民族之間的矛盾也無可挽回的激化了。
  2.是否學習先進文化的矛盾——進步與保守之爭
  這裡的先進文化,既包括中原漢族的先進文化,也包括西方的先進文化!
    清朝最初入關後的兩位皇帝——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對中原漢族的先進文化和西方的先進文化抱有好感!他們都認為,只有採用漢族的制度,吸取漢族的文化才能使清朝長治久安。不僅如此,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還都拜一些西方傳教士為師!
  但是,以鰲拜為首的四位輔政大臣一方面對漢族則施行高壓政策,不遺餘力地打擊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另外一方面還想方設法將湯若望下獄、準備處死。
  3.八旗內部矛盾——兩黃旗和兩白旗之爭
  順治皇帝即位前後,兩黃旗和兩白旗為爭立皇帝,幾乎兵戎相見,從而造成了難以緩和的八旗內部矛盾。順治皇帝即位以後,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實際上掌控著國家政權,因此他們極力壓制索尼、遏必隆、鰲拜為首的兩黃旗。順治皇帝親政以後,兩黃旗實際上掌控著國家政權,兩白旗失勢。黃白旗之間的矛盾一直延續到康熙初年。
  面對著這種種矛盾,輔政大臣鰲拜是怎麼做的呢?
  四、鰲拜對於滿漢民族矛盾的解決方式
  1.宣稱「首崇滿洲」
  輔政伊始,鰲拜便宣稱要「率循祖制,咸復舊章,以副先帝遺命」。經過篡改的順治遺詔以「漸習漢俗」、對滿臣「不能信任」等十四罪自責。這些已經表現出了鰲拜輔政時期的基本方針政策。
  此後的鰲拜等輔政大臣在各方面都採取了「重滿輕漢」、「首崇滿洲」的政策!
  這樣的一個政策,從努爾哈赤延續到皇太極、從順治延續到康熙!直到1669年康熙皇帝親政也沒有什麼改變!不管他們對漢族地主表示出多麼友善,但一旦觸及滿洲統治者切身利益,危及滿洲貴族統治地位,他們「重滿輕漢」的根本原則就充分反映出來了。鰲拜輔政時期,自然也不例外。
  2.被迫滿漢平等
  雖然鰲拜時時處處企圖「重滿輕漢」、「首崇滿洲」,但是他們也知道,這是一件非常難於做好的事,在更多的場合,鰲拜只能被迫做出妥協。也就是說,鰲拜等在強調滿洲的統治地位、清除明末弊政殘餘的同時,並沒有在順治朝滿漢關係的格局上做更多的改變。
  這個方面的例子是非常之多的。
  如1662年諭都察院:「巡視茶馬一差,近經部議,滿漢兼差,已經奉旨准行。今思巡視茶馬差原系漢御史,從無差滿官之例,以後著仿照舊例,止差漢官,不必兼差滿官」。
  又如1658年,順治皇帝曾將皇太極時建立的內三院名號取消,仿明制將大學士改為殿閣大學士,滿、漢「仍俱正五品」,比順治初年俱正二品有所降低,但並無差別。1661年,鰲拜等以不合舊制恢復內三院名色,「設滿、漢大學士等,照尚書、侍郎品級」,即大學士為正二品,恢復的乃是順治初的定製。同年亦定內三院滿、漢大學士各一員,滿學士二員,漢軍學士和漢學士各一員,滿、漢比例大致相等。六部在清初統治者眼裡一直是要比內三院更重要的,所以鰲拜等在1667年曾定滿尚書為一品,漢尚書為二品,略有差別。但實際任事的滿、漢尚書、侍郎人數是相當的,均為滿、漢各一人。
  再如,就地方行政機構而言,順治年間和鰲拜輔政時期,任地方督撫者幾乎沒有滿、蒙人,漢軍旗人在總督中約佔十分之八,一般漢官佔十分之二;在巡撫中漢軍旗人與一般漢官平分秋色,前者略多,只是到輔政末期,才有極少幾個滿、蒙人任督撫,還不如康熙皇帝親政以後的多。至於府州縣各級官吏,幾乎是清一色的漢官。
  這種中央機構滿人占居優勢,地方軍政大員中漢軍與漢人各據其半,低級官吏幾乎全為漢人把持的情況,在整個清前期變化都是不大的。因此,儘管鰲拜等比較強調「首崇滿洲」,但由於這樣一種滿、漢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基本格局不能變更,滿、漢關係也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化,漢化的趨勢沒有被遏止。
  不管怎麼說,鰲拜的上述做法,沒有從主觀上緩解滿漢矛盾的努力,也就沒有緩和本來已經日益激化的滿漢矛盾。
  五、鰲拜對於是否學習先進文化的矛盾的解決方式——湯若望案件
  說到先進文化,我們不得不說到一個人,這個人在明清之際的中國,在傳播西方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他被鰲拜集團迫害致死的悲慘命運,也是鰲拜最終倒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誘因。這個人,便是湯若望。
  1.湯若望與楊光先的鬥爭
  康熙皇帝繼位以後,拒絕接受漢族和西洋先進文化的守舊派勢力捲土重來。湯若望迅速成為他們全力以赴打擊的對象。
  不過湯若望的小辮子可不好抓。所以無論是當時羽翼未豐的鰲拜還是一貫極端仇視基督教,被湯若望稱為「最惡劣種類的基督教仇視者」的蘇克薩哈都沒有直接出面。而是由漢官楊光先出面。
  楊光先,安徽歙縣人,為人粗暴,好爭鬥。崇禎皇帝在位時期來到京師,抬著棺材到闕下,上疏彈劾大學士溫體仁,被稱為奇人。後遭廷杖,謫戍遼西。明朝滅亡後,楊光先回到江南,後又旅居京師。他不懂天文曆法,卻自認為是一位天算學家。他在朝廷中的保守派大臣的支持之下,先後多次彈劾湯若望。
  早在順治皇帝在位期間的1660年,楊光先就曾經上書順治皇帝《辟邪論》彈劾湯若望。在這次彈劾中,楊光先指責《時憲歷》封面不當題「依西洋新法」五個字,攻擊湯若望。當時順治皇帝對湯若望非常崇信,禮部不予受理。這次較量,湯若望取得勝利。
  1664年,楊光先再次彈劾湯若望。楊光先這次彈劾奏湯若望的罪名中首先一條是在新的曆法書上注有「依西洋新法」字樣,是對國家的侮辱。再有是新的曆法只推算了二百年,有詛咒亡國的嫌疑。而最惡毒的一條則是在榮親王葬禮時不選用正五行而採用洪範五行,導致在不利於母的時間下葬!而恰巧的是其母董鄂妃也在其後不久死去。這個罪名可以說很重,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是如何的傷心欲絕,甚至改信佛教,在宮中大興土木的做法;甚至可以說順治的早逝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董鄂妃的死。以湯若望當時的身份地位,前兩條還只能說是「事」,算不上「罪」。而這一條如果坐實,那誰也救不了他了!另外楊光先還攻擊基督教教義邪惡、新曆錯漏百出,要求將湯凌遲處死!
  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誣告!關於在下葬時採取洪範五行而不是正五行,應該為此負責的是禮部尚書恩格里。湯若望在獲悉後立即上奏,並且恩格里本人也被革職充軍了。而新曆早在1644年的日食時就被證明是正確的,當時大學士馮銓與湯若望一起率欽天監官赴觀象台測驗。結果是惟新法準確預報了日食的發生,而大統歷、回回曆都不準。
  而這個時候的湯若望已經因中風而動彈不得了,此時的他無法反駁,只能由其弟子比利時人南懷仁為之做答。看來湯似乎是躲不過一死的命運了。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審理湯若望所注曆書問題時,也就是公元1665年1月16日,康熙三年十二月初一。湯若望在曆書中預測了當天日食發生的準確時間(下午3點26分)。而楊光先等漢、回天算家也預測了,只是時間有所不同。為了驗證到底是誰對誰錯,北京城裡幾乎所有的達官貴人、天算家會聚起來,準備親眼見識一下幾種曆法的準確程度。如果這一次湯若望不能證明自己的預測正確,那即使別的罪名不能成立,他也將被處死!
  回回天算家們的預測時間大約比湯若望的早半小時,而楊光先等漢官的預測則早了一刻鐘左右。無論他們中哪一個預測準確,湯若望的下場恐怕都會很慘。可他們的預測都落空了,當預測時間到來時,太陽依舊好端端的掛在天上,沒有一點出現日食的意思。西洋曆法這一次似乎又要取得勝利了。然而在就湯若望所預測的時間到來之前大約五分鐘,負責通報時間的官吏就宣布:「現在是湯若望預測的時間了!」
  三百多年前,在紫禁城裡,一個綁著鎖鏈、呼吸困難、全身癱瘓、躺在木版上的外國老頭正期待著自己通過科學計算得出的結論能最後被事實所證明。可他未必能夠想到,競爭對手竟然不甘心失敗,想出了早報時間這種陰險手段來把他也拖入失敗者的行列。
  可世界上總有所謂「奇蹟」發生,就在宣布湯若望預測時間到來的同時,天空中出現了陰影,不是有雲彩漂過來,而是真的發生日食了!現場充滿了讚歎聲和鼓掌,而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裡,平民早就得知了這次比賽,也一樣的為湯的勝利而感到驚奇和歡呼。
  這次想要陷害湯若望的人可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如果他們什麼都不做,那湯若望的預測就會比正確時間晚。那就證明了楊光先的論點,即新曆法存在錯誤。而正是因為提早通報了時間,不僅使新曆法再次得到肯定,還徹底擊敗了大統歷、回回曆的擁護者!
  2.湯若望之死
  1665年5月15日(陰曆四月初一),經過滿朝文武大臣200餘人的共同決定,湯若望最後被判處死刑!
  不想,就在這一決定剛剛通過的時候,北京突然發生了大地震,朝臣們懼為上天示警,遂議減輕「案犯」刑罰,將湯若望改判斬監候,南懷仁等三名教士釋放。
  然而,大地仍是屢震不已,一連三日,人皆露宿。並且,京都上空又出現彗星,人們更加惴惴不安。鰲拜等人亦畏天意,不敢擅斷,只好向孝庄太皇太后請示。這位曾認湯若望為教父的孝庄太皇太后斥責眾臣不該將湯若望置於死地,命迅即開釋。
  但湯若望欽天監的職務被免除,《時憲歷》也被廢止,恢復原來的《大統歷》。可欽天監中的歷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發、冬官正朱光顯、中官正劉有泰仍然被斬首。
  湯若望本人於公元1666年8月在失望和悲痛中去世了。當年順治皇帝賜下的墓地亦被沒收,傳教士們只好把他葬在別處。
  六、鰲拜對於八旗內部矛盾的解決方式
  在康熙初年,兩黃旗和兩白旗之間鬥爭的焦點是更換圈地的利益之爭。
  清初圈地時,多爾袞當權,將肥沃的冀東地區圈給了正白旗。康熙初年,鰲拜提出圈地應按八旗排列順序,因此冀東的土地按順序應歸黃旗所有。
  當時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都以「旗人安業已久,民地曾奉諭不許再圈」為理由(《清史列傳》),加以反對,屬於正白旗的蘇克薩哈也堅決反對。
  結果,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和蘇克薩哈被殺。蘇克薩哈一家最為悲慘,他和他的七個兒子,一個孫子,兩個侄子,以及族人前鋒統領、侍衛二名都遭斬決,一共是十四條生命。
  換地事件中,鰲拜雖然取得勝利,但是以此為引子,卻使早就潛伏已久的多種矛盾迅速激化起來!這種矛盾,主要表現為滿漢民族矛盾、滿洲八旗內部矛盾!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清朝政府必須改弦更張!在這種情況下,鰲拜,作為換地政策的積極推行者,他被解除職務,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推薦閱讀:

忠奸難辨:奸黨鰲拜,也曾有過忠勇之時

TAG:鰲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