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蕭何」家喻戶曉,後面還有一句,讓人感慨
成也蕭何敗蕭何是民間的一句諺語,說的是漢朝三傑之一的韓信因為蕭何的慧眼識珠才有機會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同時,為漢朝的開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天下初定之後,因為懷疑韓信可能造反,蕭何又出謀劃策,幫助呂后請君入甕,不但韓信死於長樂宮中,韓信的三族也遭受毒手。但是同為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為什麼在沒有劉邦在場的情況下就敢和呂后謀划下這件事?曾經作為韓信伯樂的蕭何為何要置韓信於死地呢?不在長安的劉邦返回都城的時候,又說了什麼?
漢高祖劉邦曾經還是布衣的時候,蕭何對他就非常照顧,當劉邦作為管理征夫的小官去咸陽時,其他到場送別的官吏都只送三兩銀子,但是蕭何會比別人多二兩,這是小恩小惠。在劉邦率先進入關中的時候,「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並且把秦王室的財富美人都封存起來,留給了項羽。所以後面項羽和其他的諸侯王到達咸陽時,可以說收穫頗豐,滿載而歸,之後一把火把秦都付之一炬。雖然亞父范增發現了這其中的不妥,但是乘興而歸的項羽並不想聽那些掃興的話。而正是這些秦王珍藏的天下書籍,才讓劉邦能從蕭何口中了解天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也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積累起來,劉邦對於蕭何是有一種莫名的信任在裡面的。
所以當蕭何在南鄭跟著韓信一起跑了的時候,劉邦「上大怒,如失左右手」。要知道這一路上,逃跑的將軍不下十來個。但是太史公只有在蕭何跑了的時候用了左右手這個詞,高祖對蕭何的重視可見一斑。等到蕭何回來的時候,「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這種情緒的轉變,有一種失而復得的喜悅,同時夾雜著一絲頓失寶物的驚恐,所以才喜怒夾雜。
正是這種情況下,蕭何的說辭才讓劉邦不得不聽從,可以想像,當蕭何如何絞盡腦汁的吹捧韓信的時候,劉邦這個混混出身的皇帝一定是不耐煩的。但同時害怕蕭何再一次不辭而別,只能先全部應下來。特別是韓信的進身之言上來就說了一堆老東家項羽如何殘暴,如何不得人心的話,對於具有遊俠精神,講究哥們義氣的劉邦來說,對韓信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的印象。
所以當漢十一年的時候,陳豨謀反。而陳豨的謀反卻是聽從了韓信的一番言論,認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而韓信也沒閑著,和手下謀劃發動偷襲,一舉拿下呂后和太子。正是這樣的情況下,相國兵不厭詐,把韓信騙來了長安,一舉拿下。所以,韓信的成敗,並不是蕭何個人對韓信有什麼意見,蕭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劉邦考慮,不論拉攏韓信還是誆騙韓信到長安,取其性命,其中收益最大的人都是劉邦,
所以當劉邦回到長安時,面對韓信已死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這和當初蕭何跑了的「且怒且喜」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喜,高興的是韓信已死,少了一塊心腹大患,不知道為劉邦打下了大半片江山的韓信是什麼想法。
權力和時間,是世間的兩大毒藥,能腐蝕一切美好的東西。劉邦蕭何的患難之情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也漸漸消散,哪怕蕭何派了全族壯丁跟著劉邦上戰場,還是收取財物自污以求自保,都沒能逃脫身陷囹圄的結局。
所以,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的末尾有句話說得好「 君臣一體,自古所難。」不管是功高震主的韓信,還是死而後已的蕭何都沒有留侯張良看的明白,大隱隱於朝,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