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專題複習】——楚辭

楚辭產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文化源於中原文化,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習俗和審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下》),崇尚巫風的習氣受夏商文化和當地土著民族風氣的影響。對楚國審美風氣影響明顯,使其藝術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富有飄逸、艷麗、深邃等美學特點。

四、楚當時由盛而衰,內部政治黑暗,貴族間相互傾軋的社會現實。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兩次放逐經歷。一次漢北,一次江南,積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張聯橫,對理想充滿信心,對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滿了哀怨、憤激。

二、楚辭。

(一)「楚辭」之名始見於漢武帝時,這時已經成為專門學問,與「六經」並列。

(二)宋黃伯思《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楚辭」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創作的詩賦。

(三)直接淵源是《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祭歌的浪漫精神,影響了楚辭的表現方法及風格特徵。由於楚辭和漢賦間的淵源關係,所以屈原作品又稱「屈賦」。

(四)西漢末,劉向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編成《楚辭》。《漢書·藝文志》載屈賦25篇,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認為屈原所作有《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遠遊》、《卜居》共24篇。王逸《楚辭章句》目錄中,除去《遠遊》、《卜居》、《漁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計23篇。

《離騷》

一、概述。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抒情詩。

(一)「離騷」解釋。司馬遷:遭受憂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王逸:離別的憂愁,《楚辭章句》云:「離,別也;騷,愁也。」

(二)一般認為寫於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

二、思想。

(一)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和他熱愛宗國願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發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覆迸發,形成迴旋復沓的特點。

1、大致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分到「豈余心之可懲」,自敘家世生平,認為自己具有「內美」。他堅持自我修養,希望引導君王興盛宗國,實現「美政」理想和情操。

2、後部分幻漫詭奇,以象徵性行為,突出屈原對宗國的摯愛之情。

(二)主旨是愛國和忠君。

1、「繫心懷王」的詩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用婚姻愛情不諧比喻君臣的疏遠,可解釋為忠君。

2、國君一定程度上是國家象徵,通過國君實現興國理想,忠君是愛國的一部分。

3、愛國之情和宗族感情連在一起。

4、愛國更表現在對楚國現實關切,反覆勸戒楚王向先賢學習,吸取教訓。

5、對奸佞小人的仇恨,對宗國命運的擔憂,批判精神。

(三)「美政」理想,即明君賢臣共興楚國。

1、國君應該具高尚的品德。

2、應該選賢任能,罷黜奸佞。

3、修明法度。

4、對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嘆,飽含著悲憤之情。

三、堅貞高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奮發自勵、蘇世獨立的人格,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探求的熱情和功業未就的焦慮,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鬥爭精神。

四、美人、香草意象。

(一)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後者如「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所以全詩哀婉纏綿,如泣如訴。

(二)香草支持並豐富了美人意象;作為獨立的象徵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徵著政治鬥爭的雙方。香草美人意象構成象徵比喻系統。

(三)「香草美人」、「求女」、香草和飛升作為象徵手法,與楚文化緊密相關的。

(四)與《詩經》在形式上的比較。

《詩經》:整齊劃一而典重          

屈作:生動、自由、長短不一的「騷體」。建立在對民間文學學習基礎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民歌句式參差不齊,並且採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說苑·善說》),促成句式變化;吸收大量楚方言。黃伯思《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頓挫悲壯,或韻或否」,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使其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一)幽微綿緲的情致和優美的詩歌形式,原是流傳於江南楚地的民間祭歌,屈原改定後保留,南方巫祭文化的產物。

(二)體質:11篇。聞一多:《九歌》首尾兩章(即《東皇太一》和《禮魂》)分別為迎、送神曲。中間的九章為娛神曲,《九歌》因中間九章而得名;所祭的神只有東皇太一,中間九章所寫的諸神、鬼皆是陪襯。9篇在形式上不同於《東皇太一》,更少拘束,符合上古「索祭」之禮,主要借男女戀情來吸引神靈,表達對神靈的嚮往。

(三)思想內容:

1、諸神:《東皇太一》為至尊天神,《雲中君》祭雲神豐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舜妃娥皇、女英),《大司命》祭主壽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東君》祭太陽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國殤》祭陣亡將士之魂。

2、以描寫愛情為主,也表達對神靈的讚頌和祭者的虔敬,還描述了陣亡將士的勇烈悲壯。如《東皇太一》頌讚辭,莊嚴富麗,顯示主神和陪祭諸神的區別。

3、人神情感的摹寫,除《東皇太一》、《國殤》、《禮魂》外,其他篇皆有此內容。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王世貞推為「千古情語之祖」(《藝苑卮言》)。《九歌》中抒發的貞潔自好、哀怨傷感之情緒,可看做是屈原心情流露。

(四)藝術性。

1、具明顯的表演性。

(1)歌樂舞合一。對舞樂的描述,如《東皇太一》:「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2)有獨唱、對唱、合唱。如《湘君》、《湘夫人》。

2、心理描寫細膩深入,除頌訴外還敘寫細節,如《湘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論證留兮中洲?」,《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被稱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詩藪》)。

二、《九章》。

(一)體制。是屈原所作的一組抒情詩歌的總稱,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約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訂屈原作品時所加上的。

(二)內容。與《離騷》基本接近,主要敘述身世和遭遇。寫作年代如硃熹所說:「隨事感觸,輒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楚辭集注》)。其中《橘頌》是屈原早期作品,借詠物述志。全篇比興,四言體,;《抽思》在漢北作;其餘各篇流放江南時作,抒寫自己憂國傷時的情懷。《哀郢》對楚國即將覆亡的哀嘆。這種情緒貫穿於《九章》各篇;《涉江》抒寫義行高潔不為世人理解的悲哀,表達不變心從俗的決心。以奇服象徵品格清高脫俗,文氣從容沖雅。

(三)更具紀實性;採取直接鋪敘、反覆抒寫的手法,表現情感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則略遜於《離騷》。

三、《天問》。

(一)體制。

1、「天問」即列舉歷史和自然界不可理解的現象對天發問,探討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道理。

2、共172問,大致次序先問天地形成,次問人事興衰,最後到楚國現實。

(二)思想。蔣驥說:「每於國運興廢、賢才去留、讒臣女戎之構禍,感激徘徊,太息而不能自己。」(《山帶閣注楚辭·餘論》)焦慮而急切的情感狀態,失望和憤懣,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三)以「曰」字領起,幾乎都由問句組成,節奏明快而強烈;全詩基本以四言句為主,間以少量五、六、七言;四句一組,每組一韻,也有極少數兩名一韻。

四、《招魂》。

(一)懷王死後,為招懷王招魂而作。全詩由引言、正文、亂辭三部分組成。

(二)內容以屋宇、服飾、姬妾、飲食及舞樂,以招楚懷王亡魂。

(三)可能在招魂儀式中演唱。豐富的想像力,鋪陳手法,根據地域方位特點,營造出或險惡陰森或華美豪奢的意境,優美抒情的描述,如亂辭:「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楚辭的流變與屈原的地位

一、流變。

(一)《九辯》主要抒發因不同流俗而被讒見疏、流離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國黑暗的現實政治,表達了對君王的忠誠和自己的怨苦,表現了對國家興亡的憂慮。把秋景的凄涼寂寞和自身的失意之情交織,「悲秋」主題由此發端。悲憤深沉的風格。

(二)《高唐賦》、《神女賦》。分別寫楚懷王和襄王夢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前者以鋪陳景物風光為主,後者以描摹神女之美為主;《神女賦》不但寫神女之美,也寫她潔身自持。文筆委婉曲折,狀貌傳神,肆意鋪陳,而且略陳諷諫,開漢大賦先河。

(三)《風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等是楚辭至漢大賦的過渡階段。

二、屈原的影響。

(一)砥勵不懈、特立獨行的節操,在逆境中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的精神。

(二)屈賦的藝術。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1、首先,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無論是在句式還是在結構上,都較《詩經》更為自由且富於變化。就句式而言,以雜言為主,詞語繁富,重視外在形式美,為漢代賦體文學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2、浪漫的精神氣質。

(1)主要表現為感情奔放,追求理想,凸現抒情主人公形象,想像奇幻等。

(2)另一浪漫特徵表現在通過幻想、神話等創造了一幅幅雄偉壯麗的圖景。

(3)象徵手法可概括為香草美人,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王逸:「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楚辭章句·離騷經序》),又包含了一些原始宗教的情感體驗,屈原使之更富現實感。


推薦閱讀:

提示性默寫複習題
如何準備期末考試
不管你認為自己怎麼不聰明,記憶力差,學習上還是有簡單的強化手段~
大學六級應該怎麼樣複習更高效?
複習4次欺騙大腦!大腦科學上Best複習時間管理和複習效率方法的解釋

TAG:詩歌 | 複習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