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五)第二集 凈空法師講解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五) (第二集) 1999/5/5 香港九龍 檔名:12-023-0002
諸位同學,請掀開講義第一頁,倒數第四行,第十一小段看起。
【性離於言,亡言方契。本非心境,思何能知。無思之思,智體澄湛,生諸佛矣。從難思境生於諸佛,故應仿習杜絕思議。】
這一段是教給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當然對於修學非常重要。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最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佛在許多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只有這一法是真實的。可是心性是沒有跡象可循,佛告訴我們,不但言語達不到,連思想也想不出來,所以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實話。但是佛對於大眾的教學,極盡其善巧方便,在不能說的、沒有法子說的,佛有善巧方便把它說出來。但是我們要從佛的言說、表態裡面去悟入,深深的去體會,才能知道佛所講的真實義。此地這是清涼大師的幾句話,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聽經學教必須知道「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的意思相同。所以『亡言方契』,也就是說離開言說相,與自性就相應。這個話很難講。好,那真的我們離言說相,我們一句話不說了,是不是就明心見性了?一句話不說就更糊塗了。有言說,有思想,你是邪知邪見;沒有思想,沒有言說,你是無明。我們凡夫不是落在邪見,就是落在無明裡面,什麼時候才能見得了性?這個事情,難!實在是為難,所以佛的話是很不好懂。
「亡言方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那是不是「亡言」?是的。那我們就聽不懂了。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亡言是什麼意思?不執著言說相,不是沒有言說相。沒有言說相,佛怎麼能教眾生?怎麼能夠幫助大家開悟?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為我們大眾揀選圓通,菩薩說得好,「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一切諸佛菩薩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言說是最好的工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用文字,天天為大家講解。幾乎是同一個時代,在中國孔老夫子也是不疲不倦的從事於教學工作。孔夫子當年也是用言說,也沒有文字記載。《論語》這部書,是孔子過世之後,他的學生就記憶當中記錄下來的,這個就是有言說。有言說即無言說,才是此地「亡言」的意思,所以這個意思很深。
下面這兩句話說,『本非心境,思何能知』。我們用思惟,我們用想像,如果是心、是境界可以,你能夠想得到,但是如果是真心,是本性,你就沒有辦法,思想也達不到。這是說自性不是心境,這個心就是指念頭。自性沒有念頭,自性不是境界,所以你的思惟想像達不到,言說也達不到。因此,這才教導我們『無思之思,智體澄湛,生諸佛矣』。八正道裡面,有一條叫正思惟,正思惟是不是有思惟?沒有,但是也不能說無,有無兩邊都不存在,才叫正思惟。思惟決不是我們用心去想一想,去揣摩,去測度,不是的。佛法取思惟的意思,思惟是明了。有什麼事情問到你了,你說我想想,想想就明白了,不想就不明白。思惟是明了的意思,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切通達明了,那就叫思惟。並不是他通過思惟才通達明了,不需要通過思惟就能夠通達明了,這叫「無思之思」。這個思是正思惟,是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
無思是什麼境界?給諸位說,無思是甚深的禪定,無思就是你心裡頭沒有雜念。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離念」,所謂離念就是無思,沒有一切妄想,沒有一切分別,沒有一切執著,這個時候叫無思,這就是證甚深的禪定。這種心起用,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起用,沒有不明白的,沒有不清楚的,在相上就見性。「智體」,智體就是自性。「澄湛」兩個字,是比喻像水一樣清凈透明的,從水面上能看到水底下,一絲毫污染都沒有,叫澄湛;形容我們的清凈心,形容真心。諸位要曉得,妄心是混濁的,就是污染的;真心是清凈的,澄湛是清凈。我們離開一切染污,清凈心就現前,這個時候就『生諸佛』。「諸佛」是什麼?諸佛是覺。諸佛這兩個字在此地,無有一法不覺。「佛」這個字意思是大覺,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
末後兩句勸我們,勸我們要學習,『從難思境生於諸佛,故應仿習杜絕思議』。這是勸導我們,教導我們,我們要想作佛,要想成佛;作佛就是做一個明白人,成佛是成就我們究竟圓滿的大覺,這叫成佛、叫作佛。可是成佛、作佛,是從不可思議境界裡面得來的,所以我們也應當模仿、效法、學習,佛怎麼成佛的?「杜絕思議」。「杜絕思議」四個字,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兩句話,我想同學們都聽得很多,聽得耳熟,這兩句話真正的意思,確實不好懂,決定不能含糊籠統聽過去,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思議跟不思議是同時的,決定沒有先後,才是佛講的「杜絕思議」之意,所謂「言說即非言說,思議即非思議」。
永嘉跟六祖所說的那句話,我們要能夠了解,這個意思你就懂得。永嘉大徹大悟之後,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明心見性,六祖惠能大師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答了一句:「分別亦非意」。分別亦非意,執著亦非意,言說亦非意,思惟亦非意,就是「杜絕思議」的意思。諸位要從這個地方細心的去思惟,去觀察,你才能懂得這一句話的意思。然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來學習?你果然學會了,受用無有窮盡,你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保持你的清凈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你不會受環境的污染,不會受外境的困擾,你得大自在,這是學佛真正的受用,真實的利益。底下第十二小段跟我們講兩樁事情,一個是「凈」,一個是「念」。凈是什麼意思?
【凈者,寂無妄惑,故能離亂。】
凈是清凈心。這兩個字很重要。『寂無妄惑』,「寂」是寂靜的意思,沒有妄念,沒有迷惑;惑也是煩惱,貪瞋痴慢。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這個心才清凈。我們的心為什麼不清凈?念念執著有個「我」,從「我」這裡面就生起自私自利,就生起貪瞋痴慢,就會做出損人利己這種行為,你的心就不清凈,這個心就亂了;心亂,你的環境也就亂。我們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我們中國人講環境的氣氛。這是我們一個講堂,講堂的氣氛;外面是街道,街道的氣氛,市場的氣氛;社會的氣氛,這說大的。我們能不受影響嗎?我們中國叫氣氛,外國人叫磁場,所以你不能不受磁場的影響。什麼人不受磁場影響?清凈心的人他不受,即使極不好的磁場,極不好的氣氛,他依舊能保持清凈心,那是功夫。我們沒這個功夫,沒有這個能力,那就不能不選擇好氣氛的場合,這就很重要了。同時自己也要懂得製造好的氣氛,那就是講堂,譬如說這個房子乾乾淨淨,整齊清潔,一絲毫不凌亂,我們在這裡面生活,身心舒暢。如果這個場合裡面,東西擺得亂七八糟,擺得不成樣子,我們在這邊感受完全就不相同。
現在大環境的氣氛不好,整個世界的氣氛都不好,人與人相接觸,和善的相狀看不到了。五十年前,半個世紀之前,那個時候的社會氣氛跟現在不一樣,我們到一個生疏的地方道路不熟,去問一個人,隨便哪一個人,他很熱心的告訴你;有些時候他很關心你,他還帶你走一程。五十年前有,現在你去問人,不知道,理都不理你;別說跟你說,他話都懶得跟你講,把眼睛瞪你一眼看看,理都不理你,你想想看現在是什麼樣的社會?我們不能怪他,社會氣氛如是,他受這個氣氛的影響,他的心是亂的,不是清凈的,他煩惱憂慮很多,沒有慈悲心,沒有愛人之心。像這些事實的狀況,我們統統了解明了,所以你要能懂得『離亂』。這裡頭是互為因果的,你的心清凈,你能夠離亂想,我們能夠離開一切雜亂的環境,也能夠幫助自己修清凈心。千言萬語,無量法門,諸位要懂得,清凈心是修行的關鍵。
佛法法門雖然很多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但是你要把所有法門歸類,歸到最後就成三大類,那就變成三門,這三門就是覺門、凈門、正門,「覺、正、凈」三門。我們佛門裡面,諸位初入佛門,發心要接受佛陀的教育,要向佛陀學習,這開始拜老師,拜老師我們佛法叫受三皈戒,三皈依。三皈依是拜老師,正式拜老師。三皈是什麼意思?就是把佛法修學這三個綱領傳授給你。諸位都知道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往往諸位是依文解義,就把這三皈的意思搞錯了。這個錯誤由來已久,不是現在才錯的。我初學佛的時候,我第一部讀的經是《六祖壇經》,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傳授三皈,他不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念這個。他念什麼?他念的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我當時想了很久,他是一代祖師,為什麼傳授三皈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把它改了。以後我就明白了,唐朝那個時候,傳授三皈已經有錯誤了,已經有很多人望文生義,皈依錯了。
我們今天念「皈依佛」,大家就想到佛像;說到「皈依法」,你就想到經典,這是法寶-經典;說到「皈依僧」,這是出家人。這三樣東西靠得住嗎?你有沒聽說過「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我們要依他,這問題就嚴重了。所以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形像,不是我們真正皈依處;經典、出家人,亦復如是。真正皈依,要皈依到什麼地方?覺、正、凈。所以佛是覺悟的意思,自覺;法是正知正見;僧代表清凈,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叫自性三寶。佛教我們這個皈依,那就對了。皈是回頭,你從迷惑顛倒回頭,要依自性覺;你從邪知邪見回頭,依自性正,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依清凈心。所以「覺、正、凈」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覺、正、凈」是自性三寶。住持三寶,我們今天講的佛像、經書、出家人,不能說沒有作用,它表法的。我們見到佛像,就要想到我要覺而不迷;看到經書,我就要想到我正知正見;看到出家人這個樣子,我就要想到我要六根清凈,他清不清凈與我沒有關係,我要六根清凈。這個你才懂得三皈依,你才真正是佛陀的學生。所以佛講經說法,多半是意在言外,你要會聽;你不會聽,著相就壞了,完全把佛的意思錯解了。
所以「凈」就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覺」不容易,要上根利智,上上根人;我們不是,我們覺不了;「正知正見」也難,你要讀多少經典,才把你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時間太長,我們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所以最後想想,「凈」比較好,比較容易。三寶裡面偏重在清凈心。我們用什麼方法修清凈心?用一句佛號,這就很方便。妄想才起來,「阿彌陀佛」,把這個妄想打掉。用一句阿彌陀佛,保持自己的清凈心,離開一切妄想雜亂。念佛,到底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功德?底下這一句說:
【念者,照能明記,故能離痴。】
一個「凈」,一個「念」,把貪瞋痴都降伏住了。《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貪瞋痴慢的心,這兩個字就能夠降伏。而我們使用的方法是念佛法門,念佛何以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有不少同修問我,我們自己念佛能夠降伏貪瞋痴慢,能夠降伏妄想雜念,這個說法也許諸位能接受。我們念佛能夠消除社會大眾的災難,人家聽了搖頭,這怎麼可能?說實在的,它真可能。世間災難從哪來的?為什麼在《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沒有災難?天災人禍統統沒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裡頭,也沒有天災人禍,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有?他們那個地方為什麼沒有?你去想想,所有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根源是從妄念上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里變現出來的。
我們打個妄想,不要以為「打個妄想,微不足道」,有什麼關係?關係太大了。世間無量的那些災難,我們這個妄想就是它的因素,你怎麼能說沒有關係?現在科學家所說的思想波,這個說法說得很正確,跟佛法講的很接近。佛法雖然沒有講波,佛法講妄動,那個動就是波。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無明是愚痴。所以一切眾生,他心裡波動的現象是貪瞋痴,是很不好的波動現象,是非常惡劣的波動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世間天災人禍的根源。我們了解,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就是大家這種不良的思想波動演變造成的。
我們今天在此地發起,借用這個地方來念佛,今天第一天很難得,有一百八十多位同修來參加念佛。我原來想像當中七、八十人,居然有一百八十多人,好現象!香港人有福了。這個念佛堂是什麼?這個念佛堂也是心波的發射台,我們在此地是用真誠心念佛,清凈心念佛,慈悲心念佛,不是為自己念的,為整個香港居民消災免難,我們在念佛。為整個中國人念的,為整個世界一切苦難眾生,我們在這邊念佛,發射出去的波,這個波好。我們知道,波與波接觸會衝擊,這個衝擊是什麼?他們這個波很大,大風大浪,我們這個波是穩定、平和,相接觸之後,他們的心波會減弱,道理在此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念佛,能夠給世界安定和平帶來真正的影響,它有理論的。這裡面決定不是迷信,沒有迷信,所以我們真誠在此地念佛,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雖然不能夠完全做到,眾生的業力很大,我們以最真誠的心來做這個工作,但是能夠把這個災難減輕,把災難的時間縮短,這是肯定的,我們能做到的,所以我們提倡念佛。
現在大家都曉得,這個世間災難愈來愈嚴重,還有大災難在後面,新加坡我們的念佛堂,從這個星期一開始,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我們發起之後,就是永遠二十四小時,一年到頭這念佛堂不中斷。大概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是第一個念佛堂。也許有一些地方有,我們還不知道,但是念佛人數之多,可能我們還是第一。在白天大概有三、四百人念佛,晚上有一百多人念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此地我們才剛剛發起,今天頭一天就能有一百八十多人,我聽到之後非常歡喜,這地方有救,很難得!這麼多人念得都很歡喜,不能不說這個地方的磁場殊勝。為什麼會有這樣殊勝?會有這麼好?諸位同修你們真誠心的感應,有佛菩薩降臨。經典裡面常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所以這個磁場就顯得特別殊勝。
這個場所我們每個月租三天,希望這三天白天統統舉行念佛。我也關照這一邊護法同修,要以真誠心,清凈、平等、慈悲心來護持道場。為每一位參加念佛的同修,提供熱誠的服務,飲食、茶水我們盡心儘力把它做好,讓每一個念佛同修都能夠生歡喜心。當然要做得很圓滿,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缺陷一定很多,每一位同修都可以提出來,提出來我們改進。新加坡居士林它的特色是天天改進,任何人對它的批評統統接受,非常認真的研究改進,所以它進步非常快速,道理在此地。因為有很多地方我們自己疏忽看不到,同學們你們能夠發現,立刻告訴我們,我們會認真努力來改進,希望這個道場有進步,道場殊勝,每一個人歡喜到這邊來念佛。人數多了,真正是大家想長年在一起念佛,我們就得想方法去買個道場。人數多的時候,也要有這麼大的地方才行,我們會全心全力努力把它做到。所以這個地方需不需要道場,是你們同學們,不是我,我沒事情。你們需要,我們就想辦法來提供。你說你不需要,我們就省事,就沒事了。你們覺得需要,那我們必須要建道場。所以這是念佛的利益,念佛的好處。
念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德雲比丘給我們做了最佳的榜樣。善財童子去參訪他,這是五十三位善知識的第一個,第一個非常重要,諺語裡面所說的「先入為主」,所以第一個善知識比什麼都重要。第一個善知識教善財什麼法門?念佛法門。念什麼佛?念阿彌陀佛,這是第一個善知識。最後一個善知識,第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諸位想想,一個頭,一個尾,所以我們就知道,善財修的什麼法門?念阿彌陀佛,善財就修這個法門,自始至終不離念佛。佛怎麼念法?經行。念佛堂是以經行為主,我們講繞佛,是以繞佛為主。繞佛太累了,在這裡休息休息,所以止靜坐下來念,那是稍微休息,走累了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要再去繞。這個道理,我們從《華嚴經》上讀到的,才明了的。
經行是動的,動態,心是靜態,這裡面給我們顯示一個大道理,「動靜不二」,「動靜一如」。心是定的,身是動的,實在講,也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人要建康,要長壽,你要懂得健康長壽的道理,心要清凈,身要運動。身是個機器,身不動就壞了。心是清凈的,心不可以有東西,不可以動,心要動了心就壞了。現在人毛病很多,他不懂得養生之道,身體要很舒服,要不動,該動的不動,那個心不該動的天天打妄想,連晚上睡覺還作夢,心裡頭的妄念從來沒止住,恰恰顛倒,他身體怎麼會健康?怎麼會長壽?念佛這個方法好,不但你愈念愈歡喜,愈念愈健康,愈念愈長壽;再跟諸位說,愈念愈年輕,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只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學,好處太多了!對自己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對眾生有利益,你真正發願求生凈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末後第十三小段:
【由生倒惑,常處生死。處而不染,方能普救。】
前面這一句,這是說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因為顛倒、迷惑,像剛才所說的,身需要動他不動,心不要動他偏動,這顛倒;顛倒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佛的時候是繞佛為主,最重要的。止靜坐下來是不得已,不能坐太長的時間,稍稍休息就應當要運動。『常處生死』,「生死」是六道輪迴,出不去。修行人,菩薩,真正修行人,『處而不染』,跟大眾相處,和光同塵,不污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但能度自己,也能夠普救一切眾生。「偈頌讚德」,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第七段,「普賢開發分」:
【諸佛大願海音,遍一切處,盡未來際,轉於*輪,無間成熟,相續不絕。】
這一段文我們讀了之後,才會相信正法道場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為什麼這麼肯定?經上說得很清楚。『諸佛』,此地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佛的『大願』,幫助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幫助眾生平等成佛用什麼方法?給諸位講,就是念佛這個方法。既然是這一個方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這個法門就可以了,為什麼說那麼多法門?那是佛的大慈大悲,這個方法有人不相信,有人不能接受,所以世尊才應機說法。佛絕不勉強一個人,這個事情勉強不得。勉強反而誤事,反而把眾生開悟的時間、證果的時間延後了。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他採取的態度是恆順、隨順,你喜歡什麼,我就教給你什麼,一絲毫不勉強。如果你要是真正問佛,哪一個法門我們成就最快速,最有把握,最穩當?那一定回答你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所以《彌陀經》上我們看到,六方佛異口同音讚歎;《無量壽經》上看到,十方佛讚揚,說明一切諸佛給眾生介紹,修行證果不退成佛的,決定是念佛法門。五十三參第一個德雲比丘教善財童子,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
可是有一些人,對於念佛沒興趣,他要學禪,他要學密,他要學其他法門。這個法門很容易成就,稱為難信法門。有同學問,這法門我很容易相信?你是例外,你不是凡人。真難信!什麼人能相信?兩種人,一種人是非常聰明、有智慧的人,他一聽諸佛介紹,他絲毫沒有懷疑,完全接受。為什麼?他明白。另外一種人,善根非常深厚的人,他對這個道理並不明白,但是一接觸他能生歡喜心,證明《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所以他很容易就接受。如果不是這兩種條件,就非常困難。別說講了他不相信,他親眼看到人念佛往生,他還是半信半疑,還是不願意學這個法門,那有什麼法子?所以像這種狀況,我們要了解、要明白。
難信是諸佛菩薩說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凡是往生到華藏世界,親近毗盧遮那佛的這一幫人,都是不相信念阿彌陀佛的。修其他的法門不錯,修成功了,到華藏世界來了,見到毗盧遮那如來,見到文殊、普賢。你要曉得,到華藏世界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夠去。不是說一生當中就到這個境界,不可能。花了三大阿僧只劫、無量劫,修到了華藏世界,到那邊去,文殊、普賢介紹你到極樂世界去,再念佛。拐這麼大的一個彎,費這麼長的時間,不是聰明人。我們現在直捷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不要說那些人看到羨慕,連文殊、普賢都佩服。他們辛辛苦苦經過無量劫才到那個地方,你怎麼一下就來了,很快的就來。這在《華嚴經》上,你看到這些事實真相。所以難信,哪些人難信?拐彎抹角搞到華藏世界那些人難信,人多,不是少數。
諸佛菩薩的願望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很快在這一生當中平等成佛,這是佛的願望。用什麼方法?『海音』就是念阿彌陀佛的音聲。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太簡單了,就是一句名號,執持名號你就能得生凈土,你說這個法門多容易!因為太容易了,所以有人不相信,哪有這麼容易事情?往往這麼好的法門,他遇到了當面錯過,你說可惜不可惜?你們同修接觸跟我說,我一聽就相信了,我都佩服你,我不如你。我接觸佛法,方東美先生介紹我的,我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才相信阿彌陀佛,你們一聽就相信了,我怎能不佩服?你比我善根深厚多了。我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沒有教我念佛法門。他老人家圓寂了,我跟他三年。
以後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去的目的是學講經、學教的,也不是學念佛法門的。他是印光法師的弟子,他修凈土法門,把凈土法門介紹給我,我不反對,也不懷疑了,我不願意學。我認為什麼?這個太容易了,這老太婆教,這不是我們知識分子學的,所以自己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以後漸漸深入經藏,我講《法華》、講《華嚴》、講《楞嚴》,特別是講《華嚴》。過去《華嚴》我講過十七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同時開講,讀到文殊、普賢發願往生才恍然大悟,才肯定這個法門,我花三十年的時間才認識這個法門,李老師苦口婆心介紹我,我沒有完全接受,得來很不容易。你們一聽就相信了,你們的善根福德因緣當然比我深厚,我不如你。這都是一些實話。這一段文,說的佛菩薩對念佛人特別關懷,特別的護念。我在這些年當中,到處提倡念佛,提倡《無量壽經》,感應不可思議。
底下說『遍一切處,盡未來際』,「遍一切處」是空間,虛空法界;「盡未來際」是時間。一切處、一切時,諸佛如來用這個方法接引眾生,教化眾生,從來沒有間斷,『相續不絕』,代代都有傳人。說這個話這也有十年了,我在美國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那個時候在這個世間,弘揚夏蓮居會集本《無量壽經》,只有我跟他兩個人,所以我們見面就特別親切。我們在法脈上,也有相同的承傳,所以還是一家人。他特別勉勵我,告訴我佛法最重要的是有傳法之人,教導我要培養學生,要把這個放在第一大事來看待;講經說法這是第二,培養人才是第一,希望佛法不至於中斷,能相續不絕,代代相傳。我告訴他,我早有這個意思,緣不成熟。我一生沒有道場,要培養人才總得有道場,我自己沒有道場,誰能提供場所?沒有想到前幾年,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他發心提供道場,才把我找去。我年歲大了,本來想退休,找一個清凈環境,自己去念佛,不管事。他找了一樁事情叫我去做,我是沒有法子,他既然發這個大心,我要不幫助他,對不起他。所以這才答應他到新加坡教學,在新加坡講《華嚴經》,也符合這個經文裡面的意思。第二小段是說:
【諸佛出興,必隨眾生心業欲解根器成熟,如影現故。】
我們曉得,諸佛如來應機說法。《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應當說什麼法門,佛菩薩就說什麼法門。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現相,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他隨順眾生,隨順眾生的『心』,心就是你的思想;隨順眾生的『業』,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隨順眾生的『欲』,欲是慾望;隨順眾生的『解』,現在講你文化程度的高下;隨順眾生的『根器』,這是說你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根福德,每個人厚薄不相同,你是哪一方面成熟,佛就從哪一個方面來幫助你;他的示現,他的應化,『如影現故』,所以他得大自在。他沒有貪念這個世間,沒有分別這個世間,也沒有執著這個世間,所以他的示現得大自在。這一分裡面,都是把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對我們的護念,對我們的幫助,理事都交代的清楚。
我們再看第八段,「毫光示益」。毫是白毫,釋迦牟尼佛與諸佛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裡面,諸位都能看到,眉間有兩根白毫,旋轉在一起,白毫常常放光。我們看這段文:
【世尊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普照現三世法界門。以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剎海。】
這是說佛放光。很多時候世尊在說法之前,有一種特異的現象,這種特異的現象,如果是內行人,一看到這個光相,佛的意思他全都明白了,不需要言說。這是對於大菩薩們的教誨,多半用這個方式。但是中下根性的人,看到這個光明感覺到很希奇,很特別,不知道裡頭的含義。但是也有個好處,提醒他,警覺他,他知道佛凡是有特異現象出現,後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他會聚精會神來聽法,所以有警覺的作用,這是對於中下根人。這一次佛放光,光的名稱是『普照現三世法界門』,這個名稱含義無限的深廣。「普照」,普是平等照,沒有分別;我們今天講的不分種族,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也不分國家,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統統都照到,所以這是平等慈悲的示現。照的是什麼?「三世法界門」,「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普照是空間,遍十方世界;說個三世,把過去現在未來都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類統統照到。「門」是法門,是修學的門徑。
諸位想想,這個光,這個法門,到底是哪個法門?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普照現三世法界門」,所以在佛家稱之為根本*輪。『以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這句話諸位就能體會得到了。世尊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眷屬,《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根本,佛說一切經、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的一部分。『普照十方一切剎海』,這一句是講利益。佛說的一切法,利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一切眾生。底下再詳細跟諸位解釋,就是解釋上面這兩行文的大意,「釋義分五」,第一個是:
【佛以最勝甚深廣大意樂,正念思惟,欲令眾會諸菩薩等,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大三昧,故放光明。】
這是敘說佛為什麼放光?佛放光的用意,是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成就。利根的人成就,中下根的人覺悟。佛的心,這第一句敘說出來,他以最殊勝、最甚深的廣大意樂,佛樂的是什麼?佛所樂的不是自己的享受,不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的利益,佛所樂的是看到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佛看到很快樂。佛所樂意見到的,是看到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佛最樂意看到的,是一切眾生超凡入聖,大家都成佛,這是佛最樂意的,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所以才說『正念思惟,欲令眾會諸菩薩等』,「眾會」,不是一會,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剎土,這裡面的法會太多太多了。就是以香港這個地區,這很小的一個地區,我們在此地是一會,我們看看其他的道場,其他的法師領眾,那一邊也有人聚會,也是一會。我們同在這個地區,香港這個地區,同在今天晚上,我們就能想到有許許多多地方都在做法會,法會裡面的大眾太多太多了。
佛是用平等心、清凈心,來看待所有大會的這些菩薩們,這是《華嚴經》。所以《華嚴經》裡面看這些大眾,大眾都是菩薩。我們在座的諸位是不是菩薩?當然是菩薩。菩薩是什麼意思?菩薩是覺悟的眾生。這兩個字是梵語,古印度的梵文音譯過來的,古時候解釋作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給它的解釋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兩個意思都好。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更容易理解,所以只要你覺悟,你就稱菩薩。換句話說,覺悟的人,在佛法裡面就叫菩薩;不覺的人,就叫凡夫,凡夫跟菩薩差別就在此地。我們有沒有覺悟?我們知道生死輪迴的可怕,知道念佛能夠往生作佛,你就真覺悟了。不是一個覺悟的人,怎麼肯到念佛堂來念佛?尤其到念佛堂來念佛,為香港地區的人念,為中國人念,為全世界的人念,這是名副其實的大菩薩,這不是小菩薩。小菩薩為小團體,你的心量太大了,為全世界人在這裡念佛祈福,你是大菩薩。
我們在此地看到佛是什麼心量,我們應當要學習,還要把這個心量拓展,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念佛,希望這一切眾生都能夠『安住如來師子頻申大三昧』,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用淺近的話來說,如來果地上的享受。佛是希望每一位菩薩,每一個眾生,都能像他在果地上那一種享受。「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換句話說,我們六道的凡夫享受不正常。佛說我們享受的是什麼?五種-苦、樂、憂、喜、舍,六道凡夫的享受不出這五種。我們在這五種裡面享受的是哪幾種?實際上我們只享受兩種,苦、憂,物質生活苦,心裡頭憂愁,這是我們的享受。如來果地上的享受是充滿了智慧,得大自在!佛以這樣的心行教化一切眾生,期望一切眾生,所以『放大光明』。利根的人看到了,明白了,覺悟了;中根的人看到之後,提高自己的警覺,用心聽佛說法,也希望能夠契入佛的境界。第二小段:
【眉間表中道大白法界方發智故。】
白毫這個相在兩個左右眉的當中,代表『中道』。智慧從哪裡生的?從「中道」裡頭生的。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佛法講「中道」,孔子講「中庸」,中庸跟中道一個意思,他們都懂得用中。我們在生活上,穿衣吃飯懂不懂中道?什麼叫中?不過分,也不能不及,就是用中。譬如吃飯,吃飯你懂得中道,吃個七分飽就夠了;吃到十分飽,吃得那麼脹,太過分了,這不是中道,你會生病,病從口入。穿衣,保暖就夠了,不能太暖,也不能夠太涼,適中。中道要用到日常起居生活之中,懂得用中的人,一定是健康長壽;凡是偏在一邊都會出毛病。處事待人接物,尤其要懂得用中,才能與一切大眾和睦相處,真正做到圓融和合。佛法裡面講中,通常用「空、有」作代表,空是一邊,有是一邊,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所謂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是中道。
中道能生智慧,智慧能夠辨別是非邪正,這裡頭還要加一個『大白法界』。我們中國人習慣上講善惡,印度人的習慣講黑白;他講白法就是我們講的善法,他講黑法就是我們講的惡法。「大白法界」是大善法界。你能行中道不錯,如果你沒有大善心;大善心是什麼心?普度一切眾生的心,這是大善,智慧就更高、更大了。智慧是從你的心量裡頭變現出來的,你的心行是中道、是大善,自然能生無量的智慧,所以「方發智慧」。我們要想智慧現前,學這個方法就行了。第三小段,這是解釋「名普照現三世法界門」,這是放光的名稱。
【主光名。】
這名稱:
【從用立。】
這個名稱是從它的作用上建立的。
【事窮邊際,理徹真原,故稱普照。】
這從事理兩面來說。『事』,廣大沒有邊際,十方三世統統包括在其中;『理』,完全與自性相應,自性是真正的本原。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自性是真正的根源;『理徹真原』,與自性完全相應,這稱『普照』。
【三世時也。】
這講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
【法界通事理。】
這是事法界、理法界。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四種無礙,四種無障礙的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如來與法身大士的境界。
【法界為門,則入三世,一味平等。】
我們能從這個門契入,十方三世這個障礙都沒有了。所以中國、外國,自古以來,我們就知道有很多預言,甚至於一些算命看相的,他能夠推斷未來,推斷得相當準確。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現在人講的是,他要沒有超越時空的能力,他怎麼會知道?用什麼方法超越時空?世間一般人推算,並不是完全準確。現在在全世界每個地方有一些書報攤裡面,諸位都能看到,外國有一些預言家,講這個世間有災難,說得最多、最出名的,是十六世紀法國人諾查丹瑪斯,這麼一個人。我看過他的書,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跟《了凡四訓》裡頭孔先生一樣是算命的,算得很準確。但是他的準確率達到百分之九十;換句話說,還有百分之十沒有算準,並不是完全算準,還有沒算準的。我們讀《了凡四訓》,孔先生給袁了凡算的八字,斷他一生終生休咎,真的是一點都不錯。
所以諾查丹瑪斯跟孔先生的能力相彷佛,他們是用數理、數學來突破,突破時空,在我們佛法講他用的是比量,不是現量。在我們中國過去也有不少這些大預言家,幾乎都是用這種方法。他們的心地非常清凈,很聰明,從數術,我們今天講數學、物理學,乃至於天文學,在古時候講星象,星象是什麼?現在叫天文學。集合這些知識來推斷將來的事情,所以能夠推斷得相當準確。很可惜,他們沒有遇到佛法。袁了凡很幸運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那套方法,改造命運。換句話說,他們看到這個世間有災難,不知道怎麼樣化解這個災難,他如果遇到佛法的話,就有辦法化解這個劫難。
所以我讀了這個書之後,忽然想起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將《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書,大力的流通。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住在暢懷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我在這裡面看到很多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的一些書籍,我都翻了一翻,翻翻版權頁,使我覺得非常驚訝。印光大師是佛門的祖師,對於佛經的流通,他做的事不少,但是流通量遠遠比不上這三種書。印光大師印經,印《彌陀經》,也不過一次一版,兩千本、三千本。可是他印《了凡四訓》,他每一版是一萬本、兩萬本、五萬本,他數量這麼大,而且印了幾十版;我概略的統計他這個數字,他這三本書在那個時候,印的數量超過三百萬冊。我非常驚訝!
印光大師為什麼要這樣做?挽救這個劫難。但是非常可惜,這三種書沒有翻成外國文字,外國人沒有看到。外國人如果能夠普遍都看到,今天世界的劫難可以改觀。這是說明,我們中國人比外國人有福。印祖這個影響力相當大,我明白之後,認知之後,我們要相續不絕,接著老法師的足跡,依舊向前邁進。所以這三樣東西,我過去在台灣講過幾遍。這三種書,我也印過不少,也極力的在流通。現在接著我去做的,後續有人,我看到很多新的本子出來了,我看到非常歡喜,印的數量愈多愈好,確實能夠消自己的業障,能夠化解眾生的劫難。
《了凡四訓》讓我們真正明了認識,因果報應這理事是真實的,現在人講真理,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造惡因決定有惡報。做人、學佛這是根基,這是根本,不能不知道。然後我們明白了,就要認真改過修善。改過修善用什麼做標準?《太上感應篇》。老法師沒有用戒律,戒律一般人很難接受,不是佛教徒他就不會接受,用《感應篇》大家都能接受,這個好!《感應篇》裡面所說的,就是佛家講的戒行,比五戒十善說得還要詳細,還要廣。最後,《安士全書》,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教人斷惡修善的;「萬善先資」,是勸人戒殺;「慾海回狂」,是勸人斷邪淫;末後一篇是勸我們念佛求生凈土。所以他用這三種書,來救這個世間的劫難,非常周到。這是老法師真實智慧,真實慈悲度世,我們要了解他的苦心,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不但自己要學習,而且要把這三種書,全心全力流通到全世界,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讀到,每一個人都能夠覺悟,都能夠明了。這個樣子『入三世,一味平等』,以清凈心,以平等心,契入「三世」。
真正突破時空,要靠定慧,所以數理只能夠達到比量,相似的境界。如果自己有定慧的能力,那就是真正突破,突破範圍淺深、廣狹,看你定慧功夫;你的定功愈深,智慧愈大,你突破的面就愈廣,所以到如來果地,那是虛空法界完全沒有障礙了。這是說明一些預言的可信度,預言能力的來源,我們都清楚了。這一段沒講完,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地方也能算是一個小段,我們明天接著再跟諸位詳細報告,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淨空老法師開示:念佛重要!不念佛,就是念生死輪迴!
※(3)《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七十九集)-凈空老法師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五集)-凈空老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