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凈界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凈界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凈界法師

       

 這句佛號怎麼念呢?

 

        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凈土宗]它是以音聲來攝心的。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就是音聲,它是一個音聲佛事。所以這個佛號你要透過三個次第:

 

        第一個念——心念,念從心起,從你皈依的心生起,這個時候沒有聲音;

 

        那麼聲從口出,那麼經過你嘴巴的振動,要創造一個音聲當所觀境;

 

        第三個再把它聽回去。

 

        所以念佛法門它的整個攝心的方便就是─聽你自己的音聲。你看打佛七,有很多人不出聲的,其實這個對你非常不吉祥,你的所觀境是音聲,你自己不去創造音聲,那你要跟著誰走啊?打佛七是跟著你的聲音走,你不能跟著妄想走,所以你必須把你的所緣境要清楚的現出來。

 

        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凈土宗是有相行,你前面要有一個所緣境來帶你!你說…你信心具足、願力也具足,都準備好了;準備好了,接下來做什麼?就是創造佛號…然後跟隨佛號---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你不創造聲音,你的所緣境變成第六意識的法塵。念法塵跟念音聲有什麼差別?法塵的所緣境---你看《楞嚴經》講到,是非常暗鈍、非常模糊的。你用心去憶念你的法塵,你耗損的精神體力,是聽音聲的好幾倍,這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所以念佛人,你最基本的條件,你嘴巴一定要振動,即便你輕微的振動都可以,就——金剛持,聲音在唇齒之間,你嘴巴只要有微微的振動,它就是一個聲相,你完全嘴巴不動,那就變成法塵,那就糟糕啦!你很難抓住佛號。

 

        凈土法門是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創造一個音聲→然後再聽回去→然後再創造一個音聲→再聽回去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你一定要聽你自己的音聲。

 

        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印光大師說:我們把十句佛號當作一個循環,吸一口氣念三聲,吸一口氣念三聲,最後再念四聲,形成一個節奏,妄想不容易插進來。

 

        一個是專註力,一個是相續力。凈土宗的修學次第,要注意:是以觀照力來引導專註力!古德常講一句話:一句佛號,信願具足。很多人嘴巴念佛,但是你不一定是修凈土法門。

 

        你看我在竹山─我遇到一個一貫道的信徒,他也很喜歡念佛!我說:那你為什麼喜歡念佛呢?他說:師父啊!你不知道,我做生意很辛苦,我事情忙完以後,很累了啊,但是我在佛堂念佛,我覺得精神很好,幫助我攝心、充我說:那你相信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相信凈土莊嚴殊勝嗎?他說他完全不相信!你說他會往生嗎?不會往生。因為佛陀不能主動。這個人他多少應該有啟動他力門,因為畢竟名號是萬德莊嚴,但是我相信他信心是薄弱的。

        凈土法門最可怕的是愚痴,因為你不知道佛的功德,你就產生懷疑,你就假設佛陀不能救拔你,你在念佛的時候,你就三心二意,念不下去,糟糕啦!問題在於你自己,問題不在於佛陀,因為你了解不深---信不深,所以行就不切,你念佛的力量就受到障礙了,阿彌陀佛要救拔你就有問題。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那個明了的心──你真正的把自己的萬緣放下,真正的達到通身靠倒,這是念佛的標準。

 

        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這八個字是凈土念佛法門的最高指導原則。把你一個明了的心啊,全部交給阿彌陀佛的聖號!但這個是不容易的,你要把你疑根拔掉,你一定要經過學習、透過觀照。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121

------------------------------------

凈界法師佛學內容推薦

凈界法師佛教問答

凈界法師佛教文章大全

凈界法師佛學視頻在線觀看及下載

凈界法師佛教講義下載

 

 

             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凈界法師

 

 

        那麼第十九願呢?它的特點跟第十八願不太一樣,我們解釋一下:

 

        第十九願
蕅益大師判作圓修——圓修六度,它是屬於偏重善根之人,那麼它的特點是什麼?【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第十九願他的修行跟第十八願不同,來自於兩個特點:

 

        第一個、他內心的胸量是廣大的,他發菩提心。第十八願他的心中所緣境,偏重在緣自身的生死的痛苦而希求出離,希求救拔而產生皈依,偏重在緣自身的身心世界。那麼第十九願,他緣的是無上的佛道跟法界的眾生,為菩提道而求生凈土。所以說第十九願,它的特點是發菩提心,心量是開闊的。

 

        第二個、他的福慧兩種資糧是廣大的:廣修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這第十九願的人,發了菩提心,修諸功德,為什麼最後是求生凈土?因為他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這第十九願的菩薩,因為他考慮到整個末法時代的修學啊,多諸障礙:所謂的五濁惡世,魔強法弱,他考慮到整個生命的退轉,所以為菩提道而求生凈土。所以第十九願偏重在發願。

 

        菩薩道最大的障礙──我們如果走難行道我們發覺,對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死亡的問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分段生死。因為分段生死讓我們整個生命的善根,不能一加一等於二,它不能把我們生命的善根累積起來。你看諸位…你們今天能夠放下世間的塵勞來這個地方聽聞佛法,應該都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不是今生才修學的。但是我們為什麼這麼多生多劫的流轉,現在還是這樣子呢?因為我們的善根不能累積!

 

        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你看連蕅益大師都有這種感嘆,蕅益大師的修行力量多大!他說:我這修行在斷煩惱啊,就像泥土把它捏成坯器;坯器就是那個陶瓷,把它捏好的還沒有燒,下一場雨,糟糕了,又變成泥土。我們乘著過去的善根今生來投胎,二、三十年糊裡糊塗,福報大的人很快樂,業障重的人很苦惱,不管苦惱快樂都是醉生夢死。突然間醒過來,誒!知道佛法要修學,三十幾歲一直修到五十幾歲,經驗最好、煩惱也淡薄、善根也強,但是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你看一個人修行最得意就是這五、六十歲的時候,但是死掉;死掉以後,來生再來,再來一次,也是一樣,隔陰之迷,糊裡糊塗的過了二、三十歲,醒過來了又三十幾歲了,又開始用功、用功,用功到最後死掉了。這個分段生死是很嚴重的問題,把我們的善根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不能把它串起來。

 

        蕅益大師說:整個成佛之道,最難跳脫的是三界分段生死這部分。他說:你三界分段生死跳出去,後面的變異生死亂不了,後面就很好走了。其實成佛之道最難走的,就是我們這一部份,從凡夫位跳出分段生死。蕅益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這個船要離開這個大地,前面那個地方,地心引力不斷的吸你啊,你很用力才能夠跑出去,等到你離開了地心引力的時候,那條船就任運的前進!你就是在船上睡覺,它也前進了,這法身菩薩修行,沒有像我們凡夫這麼辛苦。

 

        所以,蕅益大師說,在惑業求斷猶坯器的情況之下,他是【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今生出樊籠。】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思考,就道盡了修十九願的心態。我們要很務實的面對生命,我覺得我們修菩薩道不要意氣用事;你要去思考,我來生有兩個選擇,你只有兩種選擇,你不可能到涅槃,你要嘛在娑婆世界,要嘛在極樂世界,你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多諸障礙,一個是五塵說法,你要早做準備。

 

        所以我們往生的願力,那個方向,你要早點決定,就像一棵樹,你要不斷的往西方的方向去成長,不論是什麼樣的因緣而斷,那棵樹自然就會往西方倒下去。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124

---------------------------

凈界法師佛學內容推薦

凈界法師佛教問答

凈界法師佛教文章大全

凈界法師佛學視頻在線觀看及下載

凈界法師佛教講義下載

 

 

 

    

隨喜恭請  

本圖文轉載佛教導航

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義滴(一)——作者:釋明安

TAG:法師 | 怎麼 | 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