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飛講西遊|第四十二講:唐僧師徒與五行
其實吧不想講這個話題……因為就算不知道這些,也無妨欣賞《西遊記》的精彩故事。所以呢,貧道預測到講這個話題會有兩個結果,一是遇冷,不感興趣的根本不愛看,二是有爭議,因為感興趣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沒有辦法,因為貧道是照著原著來一期期講下來的。假如讀原著,這個話題是絕對繞不過去的。如果只看電視劇,就完全不會遇到這個問題,只有看原著,才會發現。所以感興趣不妨看一看,不感興趣不妨繞過。
這就是今本《西遊記》中充斥著的大量的符號對應,比如心猿意馬、五行觀念。我們一個個地講。
心猿意馬
《西遊記》里常出現的一對概念,是「心猿」和「意馬」,這兩個詞,現在也經常連著說,大概就是指心神的跳動不安。但心和意,都大概指人心的活動。到底有何區別呢?
心猿和意馬,都來自佛經。比如:
調習意馬。(《大寶積經》)
世尊說心如猿猴者,即是以心喻心,猿猴騰躍輕躁皆心所為故。(《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但古人不但說「心猿意馬」,也說「意猿心馬」。比如:
豈可放縱心馬,不加轡勒。(《法苑珠林》)
霎時間意猿心馬。(《續江東白苧》)
除了心意猿馬可以隨意搭配外,還有「情猴」、「欲馬」、「情猿」、「識馬」……甚至還有「心象」,因為印度本來也騎大象。這些詞,放在佛經里細分析,除了情、欲一系和心、意、識一系有些區別外,實在看不出另有什麼區別。
所以「心猿」、「意馬」,在佛經里不能強行分辨。而且據統計,《大藏經》里心猿25處,心馬30處。心馬反倒比心猿多!
這種比喻,創始於佛教。被道教借用了。一般的時候,拴心猿、鎖意馬,通常用於傳道的詩詞中,連著說,是不加分辨的。例如:
守心猿易滅,防意馬難狂。(全真七子之馬鈺)
牢擒意馬鎖心猿,慢著工夫鍊汞鉛。(元陳冲素)
心猿意馬
而且《西遊記》里,白龍馬老實本分,確實談不上有什麼「意馬」的表現。鎖心猿倒是講了很多,比如壓五行山啊,戴緊箍咒啊,但白龍馬一來就乖乖變了匹馬。還如何「拴意馬」呢?假如說收伏它的時候算拴意馬,那也只能算是「拴意龍」。所以我們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無妨認為,心猿和意馬本來就是一回事。「意馬」就是為了湊「心猿」而硬拉來的。「看上去很美」而已。(但是,關於全真教教義里心和意的關係,並非那麼簡單,參見附註一)。
五行匹配
先上一幅五行生剋圖鎮樓。也供搞不清楚的朋友隨時翻回來參考著看。注意圖上所有的解釋的字是按著箭頭順序讀的。
五行生剋圖
百回本《西遊記》喜歡拿五行去配取經隊伍,翻一翻目錄就會發現,原著的回目里到處都是這些,比如:
嬰兒問母知邪正,金木參玄見假真
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
木母助威徵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
就算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對應著本回情節一看,就很明白:金或金公,指孫悟空;木或木母,指豬八戒;土指沙和尚。這是沒有問題的。
在收得沙僧之後,原著有一首詩:
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己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木去求情共復淪。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纖塵。
這裡似乎就是講:取經隊伍湊齊了,五行匹配齊全了。然而問題來了,這就是:取經隊伍算上龍馬,一共五個人。孫豬沙對應了金木土,那唐僧和龍馬又對應什麼呢?難道是一個火、一個水么?然而書里從來就沒說唐僧是火、龍馬是水,或者反過來。白龍馬或許還有個「意馬」來對應,但唐僧真的找不到什麼特別固定的符號來對應。
這個問題,不但我們今天講不清楚,就是從明朝以來的所有的講《西遊記》的,只要涉及到這個問題,都講不清楚。比如世德堂本陳元之的序,他是這樣講的:
孫,猻也,以為心之神。馬,馬也,以為意之馳。八戒,其所戒八也,以為肝氣之木。沙,流沙,以為腎氣之水。三藏,藏神、藏聲、藏氣之三藏,以為郛郭之主。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攝。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孫悟空是心或心智,白龍馬是意,豬八戒是木對應肝,沙和尚是水對應腎。三藏是身體。魔是因妄想產生的幻境。後面兩句,倒沒錯,可是原著里明明說沙和尚是土,這裡何以變成了水呢?原著明明把孫悟空配成了金,這裡為何又跳出這個五行的設定,把孫悟空配成「心之神」呢?何以執行兩套重疊的標準?
世德堂《西遊記》序的配合法
然而到了清朝的黃周星那裡,他又是一套講法,整個的大顛倒:
取經以三藏為主,是中意之土;土非火不生,收心猿,是南神之火;火無水不能既濟,收意馬,是北精之水;水旺則生木,收八戒,是東魂之木;木旺則金制,收沙僧,是西魄之金。
這問題又來了啊!原文回目明明是孫豬沙配金木土,這裡何以拿三藏配土,孫猴配火,沙僧配金?另外,何以先收龍馬,再收八戒,就是水生木;先收八戒,再收沙僧,就是木要被金克制了?其他三對關係都在講簡單的生克關係,如何到了孫悟空和龍馬的關係,就變成了水火既濟的平衡關係了?心猿算「神」(魂魄神精意,配東西南北中),問題不大;但意馬何以算精?這一套邏輯,既不符合原著,自身也混亂,也是很難說服人的。其實他最後也配不過來了,只好說:反正《西遊記》就是編的,你們就別較真啦!
黃周星配合法
其實真的、真的,不用較真。我們只要翻一翻明代各種說唱、各種談到《西遊記》的話題,就會發現,他們有各種各樣的配合方式。比如《普明如來無為了義》寶卷,就說「朱八戒,配南方,九轉神丹」。又比如《二郎寶卷》:
老唐僧,為譬語,不離身體。孫行者,他就是,七孔之心。豬八戒,精氣神,養住不動。白龍馬,意不走,鎖住無能。沙僧譬,血脈轉,渾身運動。人人有,五個人,遍體通行。
看樣子也不錯嘛。
所以說,我們今天討論的,一定要搞清楚:絕不是西遊故事裡師徒五人與五行的真正配合方式!這種配合也許根本就沒有。就算有,也不存在唯一的解釋!我們討論的,是世德堂本《西遊記》這部具體的書里,所體現出來的師徒五人與五行的配合方式。這就是說,今天我們面前的這部世德堂本《西遊記》,其中被加入了大量的五行概念,這位作者的頭腦中,必有一套配合方式。我們討論的是這個。
聽聽專業人士意見吧
所以我們只能說:先照顧原著「金木土」配「孫豬沙」的排列,這是原著多次提到的,是板上釘釘的。唐僧和龍馬呢?不能算在五行之內。因為原著真的沒說唐僧和龍馬配哪一行。黃周星一看五個人,就給他們拉進五行,是硬講的。
為什麼這麼說?貧道推薦大家讀一讀悟元子劉一明《西遊原旨》,在這方面是很有價值的。
貧道曾經批評過他,說他喜歡把《西遊記》字字都講出寓意,認為「木叉」五行屬木,其實殊不知「木叉」是個音譯字,如何能與五行之木扯上關係?但劉一明絕不是一無是處。而且,他在講《西遊記》的五行匹配上,是最靠譜的!陳元之、黃周星,都不是道士。《西遊記》中的這些道教概念,本來就是道士們添進去的。當然由道士解讀為最可靠。當然,《西遊記》作為一部複雜的著作,裡面還有文獻、歷史、民俗等各種問題,這不是他劉一明搞得定的。但我們只要一涉及道教領域,一定得尊重專業人士的說法。
他的《西遊原旨讀法》,有幾段話,說得很有意思:
《西遊》三藏喻太極之體,三徒喻五行之氣。三藏收三徒,太極而統五行也;三徒歸三藏,五行而成太極也。知此者,方可讀《西遊》。
《西遊》有最難解而極易解者。如三徒已到長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壓住,悟能又有錯投胎,悟凈又貶流沙河,必須皈依佛教,方得正果乎?蓋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雲棧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筆雙寫,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義。知此者,方可讀《西遊》。
《西遊》言唐僧師徒處,名諱有二,不可一概而論。如玄奘、悟空、悟能、悟凈,言道之體也;三藏、行者、八戒、和尚,言道之用也。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所以一人有二名。知此者,方可讀《西遊》。
據劉一明的說法,取經隊伍的配合是這樣的(原文散見各處批註,只概括下,就不引原文了):
三藏可以比作修行者本人。
孫悟空屬金(水),豬八戒屬木(火),沙和尚屬土。
白龍馬是腳力,不算五行之內。(劉一明批:有誤認小龍為腎氣者,都該被老孫打他一頓棒)
不得不說,這才是專業的配合法。
為何孫悟空和豬八戒,每人都分到五行中的兩個?而沙僧只分到一個?這就是內丹家的一個重要概念「三五合一」。
可以這樣講:內丹家把五行簡化為三家,例如《翠虛篇》:「金水合處,木火為侶,與中央戊己土合而為三也。」李道純《中和集》「三五指南圖局說」也說,東木、南火一家。北水,西金一家。土居中,無偶,自是一家。
三家裡的金木,都不是簡單的金木。金是「水中金」,代表人體內的元氣或「真陽」;木是「火中木」,代表人體內的元神或「真陰」。土代表「真意」。所以陰陽發生矛盾的時候,就需要「意土」來調和。所以雖然是三家配合,實際上是五行和合。
劉一明配合法
所以書里管沙僧叫「土」、「黃婆」、「二土」(圭的拆字),都是三家中的「土」。沙僧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正是調和孫豬二人矛盾的。正如「大師兄,二師兄說得對」,「二師兄,大師兄說得對」。我們比較一下《取經詩話》里的深沙神,《西遊記雜劇》里的沙僧,和今天《西遊記》的沙僧,就很容易感覺到這一點的強化。
反了么?
孫悟空配金(水)、豬八戒配木(火)、沙和尚配土,似乎已臻完美,其實中間潛伏著一個大炸彈。
那就是說,《西遊記》明明把孫悟空當作「心猿」,是毫無疑問的。但把孫悟空配成金(水)。但內丹術的普遍認識:金(水),明明是「腎」中「元氣」的代稱。木(火)才是「心」中「元神」的代稱!這樣一講,豈不是正好倒了個?(參見貧道第二講:真的能長生不老?)
這個看上去的大顛倒,使幾百年來講《西遊記》的人都頭疼不已。有些學者就直接聲稱:這就是《西遊記》的矛盾(例如張平仁《西遊記五行思想評析》),沒什麼可講的。但是這麼一部大書,就這樣一直矛盾著貫穿下來,於理似乎也不通。
這個問題,其實是這樣的,涉及到三個層次的問題。請允許貧道一層層地講清楚(當然用的是內丹術的邏輯)。
一、在講「心猿」之前,需要談孫悟空另外一個代號「心君」,這個「心君」出現得少,如:
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頑足+麗外趫。(40回)
推倒傍門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還。(53回)
把孫悟空叫「心君」,是最大範圍的一個代號。任何人都有心(現在當然指大腦),心為君,這是古人經常的比喻。但是考慮到《西遊記》和張伯端的關係,更容易想到張伯端《青華秘文》中的明確的「心為君論」、「神為主論」。心是一切修鍊的前提和主宰。這個心當然是中性的。所以張伯端說:秦皇臨之,天下瘡痍;堯舜臨之,天下安寧。這正是第七回說孫悟空「也能善,也能惡,眼前善惡憑他作」的意思。「心君」在《西遊記》里雖然出現得少,卻是孫悟空這一形象的最本質的代號。這個「心君」,只要是大活人,不管練不練丹,全都有!
另外,貧道用現代的語言說孫悟空代表心智,豬八戒代表本能,沙僧代表調和,也基本可以對應這個層面。
二、再談孫悟空第二個代號,「心猿」。
我們看到,《西遊記》里,雖然經常管孫悟空叫心猿,但是其他人物,除了那個硬湊的「意馬」外,並沒有其他對應的稱呼。管孫悟空叫「心猿」的時候,側重的是他躁動、賓士、不安的含義。也就是說,「心猿」的範圍,小於「心君」。只是絕大部分人的心都躁動不安,我們才以為這兩者是等同的。
我們再看權威的全真教著作里,是在什麼情況下講「心猿」的:
幾度空搔首,溺志在詩酒。渾不念道業,心猿無所守。(《修真十書》)
修行不在意慌忙,常把心猿意馬降。世事不貪常守分,外牽不動內安陽。
牢擒意馬鎖心猿,慢著工夫鍊汞鉛。
也就是說,「心猿」這個概念,比「心君」那個概念縮小了一圈。這是對著準備進入丹道之門的普通狀態凡人(或丹家的普通狀態)說的!不管煉什麼丹,第一步就是「拴意馬,鎖心猿」,別玩詩酒啦,別貪世事啦。鎖了心猿才能鍊汞鉛。這時候談什麼真陰真陽,真鉛真汞,還早著呢!普通人經常活動的只有「心猿」。換句話說,一個已經進入修鍊狀態,在那裡「心腎相交」,「捉坎填離」的時候,難道居然還「心猿意馬」,胡思亂想?這是難以想像的!
然而「鎖心猿」的要求,即便是對熟練的丹家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因為他這種修鍊狀態(或者入定、入靜、練功態),總不能持久。他總要吃飯睡覺,處理雜事。所以,「心猿」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丹家,都是要認真對待的。對普通人而言,是入門第一步;對丹家而言,是保持道行的日常行為規範。
三、最後談孫悟空第三個代號:金公。
什麼時候講金公?金公對應的是「木母」(其實應該是「奼女」,但《西遊記》里奼女另有所指,詳見附註二)。這就是到了真正修鍊的狀態了。心君、心猿,我們普通人平時就能感覺到。而金公、木母,如果不是進入修鍊狀態是感覺不到的。
我們看《西遊記》里管孫悟空叫心君、心猿、金公,唯獨管豬八戒只叫「木母」(還有一處是「木龍」,但這是為了湊七律的平仄的)。說明豬八戒「木母」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而且,無論孫悟空以什麼形式出現,豬八戒只是一個「木母」和他配合,如:
未煉嬰兒邪火盛,心猿木母共扶持。(心猿+木母)
木母金公原自合,黃婆赤子本無差。(金公+木母)
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頑足+麗外趫。(心君+木母)
這種現象正說明,作者在起代號的時候,「木母」是先想到的。而此時孫悟空的「金公」的代號反倒是從屬而派生——從而游移不定的了。因為《青華秘文》在《神為主論》里說了:
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然元性微而質性彰,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國也。且父母媾形,而氣質具於我矣。將生之際,而元性始人。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之性每逾物而生情焉。
這段話因為涉及到很多術語,貧道就不翻譯了。《西遊記》正是取了豬八戒這個「欲神」的特點,每每「逾物生情」。這個「氣質之性」。宋代思想家們也討論過,比如張載就說,口腹之慾,香臭之愛,都屬於」氣質之性」。從「氣質之性」返回「先天之性」,是豬八戒修鍊的任務。或者說,「木母」這個代號,毋寧說是豬八戒的一個目標。就像碩一、碩二的學生,並沒有取得碩士學位,嚴格來講,還不能叫「碩士」,只能叫「攻讀碩士研究生」而已。
作者如果一定要借這個五行理論說事,豬八戒既然在這一層佔了「木母」,而沙和尚是調和作用的「黃婆」或「真土」,孫悟空只能去占那個「金公」了。從字面上,金是克木的。從內丹理論上來講,「金公」即「元氣」也是要和「元神」相配合的。這些都合乎孫悟空和豬八戒的關係,唯獨把孫悟空派到元氣有點不搭。因為一般來說元氣出於腎,和他本來的「心」的位置不太和諧。這是歷代講《西遊記》五行配合的一個最頭疼的事,但這也是改造《西遊記》的道士們最大的努力了!
下圖就是《西遊記》中五行匹配示意草圖。紅線所圈的範圍,就是孫悟空這個形象所指代的全部範圍。粉紅色方塊為「心君」,深紅色為「木母」,「心君」除「木母」之外範圍為「心猿」。
今本《西遊記》的五行配合全圖
這個不搭並不奇怪,我們通過前面這麼多講的分析,知道《西遊記》的這師兄弟三人並不是一次出現的,而是在民間故事中不斷積累而成的。並不是天生就為宣傳道教教義設計的。所以,全真道士們想把這三人改造成符合他們教義的形式,這已經是極其不容易的事!他們已經盡最大的可能,做得非常的巧妙了!
而且這種巧妙,豈不與西遊故事的發展正相合么?歷史上取經的只有玄奘法師一個人,然後出現一個猴行者。猴行者的活動,不妨寫作是玄奘法師的心在活動。但只有一個人物,還是不能寫得很細;接著沙和尚、豬八戒加入了。於是通過這個故事講心性、講修鍊,就有繼續細化的條件了。從這個取經故事中看出心性修鍊、並且著手加以改造的人,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只是英雄既要借勢而起,也不免受時勢的限制。當時全真教盛行,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這位或這群天才,才借這個條件,將其改造為全真教的形式。假如這天才生在今天,大眾有一定的心理學共識,他一定能把這個取經故事,寫成心理學的樣子了!
附註一:全真教的心和意
前面說「心猿」、「意馬」沒有什麼分別,不等於說全真教理上,「心」和「意」兩個概念沒有區別。例如李道純認為:心是意之源。例如:
但是,「心猿」、「意馬」沒有什麼分別,不等於說全真教理上,「心」和「意」兩個概念沒有區別。例如李道純認為:心是意之源。例如:
思慮念意根心也,因事物而有。(元李道純《中和集》)
情,因意而有。(同上)
也就是說,意(包括思、慮、念)都是從心產生出來的(好像和《大學》里的誠意正心的順序不大一樣,姑且不管他)。情是從意產生出來的。但李道純還說:
欲全其氣,先要心靜。欲全其神,先要意誠。
心要「靜」,意要「誠」。這二者的區別在這裡。貧道不懂心理學,不知該怎麼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大致說來,「心」偏向于思維記憶一類的心理活動,「意」偏向於價值判斷一類的心理活動。
所以也無妨這樣考慮:《西遊記》里,一說心就是心猿,而白龍馬的意體現得並不明顯。因為「心」和「意」在這裡不是平等的,心是本源的,意是派生的。
附註二:奼女和木母
木母,指汞,又稱木龍,即元神。金公,道教稱鉛為金公,內丹術指元氣。因為鉛也寫作鈆,可拆為金、公兩字。題名五代陳摶著《陰真君還丹歌注》有「金父木母真鉛汞也」,以金父與木母對稱,即以真鉛為父,真汞為母,結成內丹。但明代以前,道教基本沒有以「木母」指稱元神的說法,而以常配嬰兒的「奼女」與金公搭配。「金公」本是拆字而得,公字沒有意義,但容易理解為「金」性之「公」,故為金公配出一個「木」性之「母」。一些託名唐道士呂洞賓所作的詩詞經書,常金公、木母對稱,是晚出之作,如《三品仙經》:「木曰仁也,謂之木母;金曰義也,謂之金公。」《西遊記》中,女性妖精天然適合「奼女」這個代號。而把肥頭大耳的豬八戒稱為「奼女」顯然不合適,所以只能退而用「木母」來稱呼他了。
附註三:《五行匹配》詩的含義
收得沙僧後原著有一首詩:
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己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木去求情共復淪。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纖塵。
這首詩很多講五行的學者講過,但全都沒有講到點子上。因為他們都是按字面意思大講一通,並不曾推究這些辭彙是從哪裡來的。這首詩實際上基本襲用了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的章節名:《煉己立基》、《辨明邪正》、《金來歸性》、《二土全功》、《調和水火》(原作「水火情性」)等都是陳書的章節名。「金來歸性」、「木去求情」,指金(元氣)、木(元神)互相親密配合。二土全功,二土指沙僧,參見本回「只因木母克刀圭」條注。寂寞,指空虛無為的境界。水火,可以指代元神、元氣,同時也是一個抽象概念,以人體內上升的、運動的、活躍的因素為火,以下沉的、靜止的、消極的因素為水。而土居其間,起到調和的作用。
本文作者:李天飛: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學碩士,現任中華書局文學室編輯。喜歡寫好玩的文章,做好玩的學問。著有《西遊記》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也喜歡詩詞、書法。發表有文學、經學、書法相關領域論文及書評、隨筆多篇。
推薦閱讀:
※求解釋一下原文中的這首詩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已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木去求情共復淪。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纖塵。唐僧應該是火,
※《西遊記》中唐僧是否喜歡過女兒國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