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風水(相關)天文曆法之紀年

各位好。

今天我們再聊聊曆法,這次說的是紀年。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過幾種紀年方法。

歲星紀年:春秋時代,各國紀年都是以本國國君在位為依據,所以各國紀年並不相同,因此有很多不便,天文學家在總結前人觀測行星的經驗以及資料的基礎上,確知木星運行一個周天用十二個回歸年周期,於是就定木星為歲星用以紀年,這麼做目的是意圖擴大回歸年周期的倍數,使之與朔望月協調,讓年與月的安排能夠規律化。因此,古天文學家把天赤道均分為十二等分,作為起始的一分叫做「星紀」。星紀意思就是星的順序。由西向東依次是:星紀、玄枵(音肖)、諏(音鄒)訾(音資)、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這個是歲星行進的方向。天赤道的十二等分叫做十二次,歲星一年行經一次。這個我在前面干支那個章節里說到過。

太歲紀年:木星運行周期不是整十二年,而是11.8622年,所以用實際歲星的位置來紀年就不準確,於是,人們就又設想了一個理想的天體,它與歲星的運行方向相反從東到西,速度均勻地行十二年為一周天,仍然利用分周天赤道十二等分的方法,將地平圈分為十二等分,只是方向相反:以玄枵次為子、星紀次為丑、析木次為寅……以此類推稱為十二辰,與歲星的十二次區別。這個理想中的天體,就稱為歲陰、太陰或者太歲。太歲與木星保持著大致對應的關係,一般是:木星在星紀、太歲在寅;木星在玄枵、太歲在卯;木星在諏訾、太歲在辰;木星在降婁、太歲在巳;木星在大梁、太歲在午;木星在實沈、太歲在未;木星在鶉首、太歲在申;木星在鶉火、太歲在酉;木星在鶉尾、太歲在戌;木星在壽星、太歲在亥;木星在大火、太歲在子;木星在析木、太歲在丑。這是一個假想的天體。

上述兩個紀年的方法因為周期的局限性,所以都是曇花一現就不再被使用了。

干支紀年:干支在這裡有別名,具體如下。

天干:甲—焉逢;乙—端蒙;丙—游兆;丁—強梧;戊—徒維;己—祝犁;庚—商橫;辛—昭陽;壬—橫艾;癸—尚章。

地支:子—困敦;丑—赤奮若;寅—攝提格;卯—單(音纏)閼(音煙);辰—執徐;巳—大荒落;午—敦牂(音臟);未—協洽;申—涒(音吞)灘;酉—作噩;戌—淹茂;亥—大淵獻。

上面的別稱有些古書的記載略有出入。

這些名字的首創使用者是戰國初期楚國星曆大師甘德(此人即《甘石星經》的作者之一),本意是占星術語,現在其本身含義已佚失,只留下名字。

甘德是楚國人,《史記.律書》所依據的就是甘德的星相學體系,就天文學而言,楚國在春秋後期就已經有了與中原各國相匹敵的水平,《淮南子》關於歲星、太陰的記載就是戰國初期的遺留「太歲在寅,歲名攝提格,其雄為歲星,舍斗、牽牛」就是楚文化的遺風。因為楚行寅正。以寅為初始。斗、牛為二十八宿的初始。

干支紀年到了民間就發展出了十二生肖紀年。

藏族的紀念則是完全接受了十二生肖法。並且配合十天乾的五行,可以看做另一種形式的干支紀年法。首先十天中,甲(陽)乙(陰)木,丙(陽)丁(陰)火,戊(陽)己(陰)土,庚(陽)辛(陰)金,壬(陽)癸(陰)水,那麼,甲子年就被稱作陽木鼠年,乙丑年就被稱作陰木牛年,丙寅則是陽火虎年,以此類推即是藏曆年的叫法。

關於干支紀年,需要注意的是:十二,天之大數。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中,十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數字,陰虛甲骨文中已經有了完整的干支表,這證明在商王武丁時代(具體時間大約是公元前十四世紀)就有了十二支的劃分。天干來源於人的十根手指,是十進位的計數法, 十二地支的數字來源於十二朔望月,這個是跟人關係最緊密的一個周期,一年的十二個朔望月產生了十二這個數,由此依據周天星象產生十二支,由十二支產生十二次、十二辰,繼續演化下去,十二的應用會更廣泛。

十二次得名源於二十八宿,但是十二次與二十八宿的相配並不劃一,有的次含三宿,有的次含兩宿,即所謂「歲星居維,宿星二。歲星居中,宿星三。」這種說法是遠古時代天圓地方學說的殘存。《淮南子·天文訓》上說「帝張四維,運之以斗」就是說的這個。四角為維,一個方形的大地,有四個角落,歲星至此需要拐彎,那麼就只住兩宿,運行到兩維之間,即中,是直線運行,就經三宿。

對於十二辰的總結,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說:「今考子丑至於戌亥,謂之十二辰者,《左傳》云:日月之會是謂辰,一歲日月十二會,則十二辰也。」

十二次與十二辰的劃分,除了方向相反以外,其他方面完全一致。

今日春分。

關於曆法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我會不定期寫一些相關的內容,以補充風水沒有說到的內容。

?

推薦閱讀:

是時候時候再見了
說道(2011.3.27)
2018.4.9

TAG:曆法 | 風水 | 閑談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