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2015]高血壓治療-從群體到個體
2015年10月31日,第二十六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儀暨第九屆北京五洲國際心血管病會議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在此次會議的「高血壓治療-從群體到個體」論壇上,孫寧玲、吳海英及林金秀等專家就中國高血壓治療趨勢、高齡患者個體化治療及舒張期高血壓評估和治療對策等多個方面做了精彩報告。
從高血壓指南看我國高血壓治療現狀及對策
講者:孫寧玲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隨著高血壓治療循證證據的不斷演變,國際高血壓管理指南進行了相應的更新,2014年美國JNC8及2013 ESH/ESC指南均提高了CCB及ARB的治療地位,與此同時β受體阻滯劑與利尿劑卻備受爭議。孫教授稱,中國高血壓患者中很大部分合併心率增快(交感神經過度激活)的情況,β受體阻滯劑在降低此類患者交感活性並改善其預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指南應基於我國心率觀察性研究現狀考慮,根據RCT設定老年患者是否應該使用此葯,確定適用β受體阻滯劑的高血壓人群和疾病,並依據證據強度推薦或放棄不同的β受體阻滯劑。其次是利尿劑,此類藥物對代謝有不良影響,但也有研究表明可低劑量或聯合應用。
國際高血壓指南的藥物治療有爭議也有共識,多強調對特殊類型高血壓進行個體化治療。血壓的正確管理已經作為血壓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中中國自己的循證醫學證據為我國高血壓患者的藥物選擇提供了武器,當然我們也應從國際高血壓藥物治療循證中吸取精髓作為借鑒。
高齡老年人的個體化治療
講者:吳海英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顯示,高血壓在≥60歲人群中的發病率可達49.1%,部分城市老年人發病率達60%以上,且治療率與達標率均不理想。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發病具有多因素、多機制及複雜性特點,此類患者常合併多種疾病,易發靶器官損害,因此總體心血管風險更高。中國指南建議≥65歲患者血壓降至150/90 mmHg以下,耐受者降至140/90 mmHg,≥80歲者不宜低於130/60 mmHg;老年高血壓合併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及腎病者降至140/90 mmHg以下。
吳教授對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H)、清晨高血壓、高血壓多病共存、體位性高血壓、餐後低血壓、假性高血壓的概念、診斷及治療進行了介紹,最後她還強調,老年高血壓治療任重道遠,其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均與年輕患者不同,所以必須根據老年患者特點選擇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流程。
舒張期高血壓的評估和治療對策
講者:林金秀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各年齡段比例持續上升,中青年人群的心血管風險與老年人一樣需要關注。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都是心血管病和生存的終生風險因素,預防、檢測和治療舒張壓是高血壓防控的重要環節之一。研究顯示,降低舒張壓可使冠心病、糖尿病和卒中患者獲益。高血壓的根本是血管疾病,在病程的越早階段降壓治療,患者獲益越大,治療原則是以改善生活方式為基礎,堅持個體化藥物治療,選擇能夠改善血管結構和功能的降壓藥物(RASI、β受體阻滯劑及CCB)。
難治性高血壓藥物治療新證據與新觀點
講者:趙興勝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難治性高血壓是指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礎上,應用足量且合理聯合3種降壓藥(包括利尿劑)後血壓仍不達標或應用4種降壓藥才能達標的情況。雖然難治性高血壓的發病率較低,但此類患者易發多種併發症,且靶器官損害風險增加,而且有效降壓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卒中、冠心病及心衰發生風險。發病原因多與高齡及不良生活方式有關,主要診斷方法包括診室血壓測量、家庭自測血壓及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不良生活方式、降壓藥使用不當、用藥依從性、測量技術等都可能導致假性難治性高血壓,診斷時需注意排除。
2013年中國難治性高血壓專家共識指出,利尿劑是控制難治性高血壓的最有效藥物,糾正容量負荷是成功降壓的關鍵之一;新指南優化了聯合方案,強調對難治性高血壓患者進行合理聯合用藥,遵循個體化原則;指南提出對難治性高血壓應用螺內酯+ACEI或ARB的雙阻斷策略,但應注意高血鉀問題。趙教授認為,醫生在治療難治性高血壓時還需注重治療模式的轉變,關注患者情緒及精神因素,合理聯合用藥的同時應用抗焦慮藥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