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3)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
(3)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
第二,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即:(4-2)
「業果不虛輪迴苦,勤思消除後世貪」
[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是幫助我們生出離心的另一種方法,也就是說我們除了對世間的安樂不要貪著,對三善道同樣不要貪著,包括對人道也不要貪著。對人道不貪著不是說人身不可取,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對世間的貪著我們不能要,人身還是要的,因為有了人身才能修佛法。不要想:「管他的,下輩子我要生到天上去,那該多好!要是我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就可以過了若干億萬年還存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業果不虛]就是造下什麼因就必會感什麼果。
[輪迴苦]是說在六道輪迴之中沒有那一道是不苦的。
[勤思]就是想了又想、反覆地想,這樣才不會去貪戀後世。這就像媽媽經常對孩子說:火是摸不得的。由於她反覆地、經常地說,孩子就不敢去摸火了。我們修佛法還是這樣:如果我們天天想六道輪迴去不得啊,這樣才會斷了對輪迴貪戀的念頭。
【所謂後世貪著】是指下面這種想法:「我希望在來世能活得像梵天、帝釋或轉輪王那樣,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東西,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 我們也可以見到有些人發願往生凈土,卻沒有利益有情這個思想,動機只為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果對此深究的話,可見大多數這樣的人都是跟著後世貪著轉的。
[對此深究]就是仔細研究。世上大多數的人不僅想著這輩子好,還要想著下輩子更好,這就是對後世的貪著。我們可以想想,天天念阿彌陀佛的人有沒有想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他們是想將來自己能生到阿彌陀佛凈土那裡去,不會有利益其他人的想法:「管他們會怎麼樣,反正我是要生到阿彌陀佛凈土那裡去!」 人們通常會有那些貪著後世的想法。
道次第中,下士道說業果消除現世貪著,中士道消除後世貪著。在此【三主要道】中,以修暇滿與無常為消除現世貪著方便,以雙修業果與輪迴苦二者為消除後世貪著方便。
[方便]就是方法。
後者這樣說有二個要點。第一,因為業果極為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迴,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迴;第二,為消滅這個輪迴,我們必須消除一切以無明為動機的業。
[因為業果極為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迴,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迴;]這句話非常重要。不僅任何罪業所感的惡果會使我們在輪迴中受苦,行世間善業同樣會使我們在輪迴中受苦。如果我們所行的善業是用世間心造的,這樣的善業只能在世間成熟。大家可以想想:不管自己生活得有多舒服,都會有痛苦的時候,都會有生病的時候。人是如此,如果生於天上還是一樣的:天人可以盡情享樂,但是到臨死五衰相現前的時候,還是痛苦得很。佛經上告訴我們,天人在臨死沒有斷氣的七天時候里,可以預知自己將要受生之處是很骯髒的地方,此時他們心裡難受的痛苦佛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天人臨死的七天相當於人間多少年?人間的幾百年才相當於天人的一天,天人的七天就相當於人間的幾千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天人都在恐懼中,想著自己要死了,就要去吃屎了,那時的心裡有多苦!因此佛經上說得清楚:天人此時所受的苦相當於生地獄的十六倍!所以,就是生到天上也不全是好處。
[為消滅這個輪迴,我們必須消除一切以無明為動機的業。]大家現在就要生起害怕的心:因為我們對一切都是抓得緊緊的,在沒有證空性之前,心都是執實的。我們現在所造的業,就算是造了生天人的業、修了定、得了天人果,還是要受無明的影響,最後還是要五衰相現前,那相當於人間幾千年的七天痛苦不斷,親人眷屬都不願意接近他,最多看上一眼就走了。因為天人是最愛清潔衛生的,平時花蔫了會自動複員,身上乾乾淨淨。天人到臨死的時候身上的臭味就出來了,那些和他最要好的天子天女都會離他遠遠的,對他好的天人拿一根棍子挑一朵花,隔著很遠送給他,可一朵花怎麼能抵消他身上的臭味?所以佛經上說此時天人所受的苦相當於生地獄之苦的十六倍!由此來說,我們有什麼理由願意到天上去呢?假如我們長久認真想過之後是不會願意生到天上去的,不想生於天界就沒有意業、沒有願心、沒有欲心就不會生於天了。我們是依自己的欲心、依自己的意樂去成就任何事的,這個欲心就是成就世間法、出世間法的根本,沒有欲心,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可能成就。
因此我們可以說,為解脫輪迴,就必須要取捨黑白業果,為取捨業果,就先要深信業果,為能深信業果,又先要思維業果。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解脫輪迴就應取善業得樂果、舍罪業去惡果。只有相信有因必有果才能正確地取捨業果,如果不能相信業果,就不能正確取捨善惡業果,要深信業果就要先思維業果。有人說:「修行時什麼也不想,這樣就能證法身。」這樣的說法可真是太笑話了,根本沒有這種事情!我以為這是懶人想出來的方法。什麼都不想就能證空性,哪有這麼舒服的事?!解脫靠智慧,智慧靠思維,連思維都沒有,什麼也不想,豈不是和昆蟲過冬一樣了呢?在非想、非非想處天確實是什麼也不想,他們是住在舍受里,既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這樣是不是就證了空性呢?事實上他們這樣的作法連空性的氣味都聞不到,不可能證空性!
思維的方法,要根據佛所說的四種業果道理——業決定、業增長廣大、所未造業不會遇和已造之業不失壞。仔細思維,如能對業果生起深忍信,取捨便能自然而作。
[四種業果道理]就是由善生樂、由惡感苦;業是要天天倍增的;沒有造的業不會感果;已經造了的業不管經過多少億萬年都不會失壞。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在造因的時候非常謹慎,害怕萬一造了不好的業,除了受苦之外沒有辦法了斷。一旦造了惡因,唯一的辦法就是懺罪,但即使懺了罪也還是要重報輕受,才能了斷。釋迦佛成佛之後,在釋迦族被誅的時候,他老人家還感了頭痛的果。成了佛都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有情呢?
[生起深忍信]就是生起很深的信心,深信中間為什麼加上一個忍字呢?就是要心裡能夠安忍,要內心裡承許就是這樣的。嘴上說相信不是安忍,安忍是心裡認定就是如此,無論別人怎麼說都不動搖。必須達到自己從心裡認定就是如此,任憑他人說什麼心裡都不動搖,沒有一點懷疑地能夠真正相信,認定就是如此,這才叫安忍。比如我們承認水能夠浸濕、火能夠燙手一樣,這些自己心裡自然是能夠承許,水就是能濕潤大地,火就是會燒痛人,這些在自己的心裡是沒什麼可懷疑的,這就叫安忍。我們如果生起了深忍信,正確取捨善惡業果就能自然地去做。
《道次第》中,無常之後說三惡趣與皈依之類,本文中也有這個意思,現根據《道次第》略加補充。
這是帕邦喀大師以他的慈悲心,在這裡根據《道次第》再給大家講一下。
你死之後,心識不會像滅掉的燈一樣無所從去,還需要另外受生。受生之處不外惡趣與樂趣二種。不管生於何趣,你都是無法作主的,只能跟著業跑,善業引入樂趣,不善業引入惡趣。
現在的人大都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了還有什麼不了之事呢?死了死了嘛!他們會這樣想:「趁著我活著要好好享受一下,管他呢,反正是要死,死了就一切都了結了嘛!」實際不是這麼回事,凡有來的地方就一定有去的地方,不會是只有來的地方沒有去的地方。眾生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前生來的,既然眾生有來的地方,死後怎麼會沒有去的地方?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今生死後不會是人死如燈滅,既有地方來也會有地方去。就拿現在來說,你們到這裡來學佛法,還要回到各自住的地方去,不會有來無回。
自身業力的成熟決定我們受生的地方。舉個例子來說:愛打網球的,看到網球場就是自己打不成也要去看一下;愛跳舞的,只要知道哪裡有舞會就趕緊去買票。過去有熏習是過去的業,今生願意做是過去的因。今天大家到這裡來學習,是許多極為複雜的因匯聚而成,沒有因咱們大家就將是見面不相識,所以說生於何趣由業力決定。
大不善業者生於地獄中,中者生於餓鬼中,小者生於畜生中。大善業者生於二上界天中,中者生於欲界天,小者生於欲界人中。正如吉祥怙主龍猛所說:「不善業諸苦,如是諸惡趣;善業諸樂趣,一切生中樂。」 如果是這樣的話,由於我們善業的力量極小而不善業力量極大,假如在這種情況下死去,則可斷定後世必然生於惡趣之中。
能生於二上界天者一定要有定力,沒有定力而又有大福報者只能生在欲界天,只作定外善業者也只能生在欲界天。按照福報來說,生於人是沒有生於天界好;按照修佛法來說,生於人就是比生於欲界天好,這一點大家要認識清楚。在享受方面,欲界天肯定是比人間要好,是要殊勝些。欲界天人一生都是好享受,人一生中有享受也有苦受。欲界天人要到臨死之時才有七天的痛苦(相當於人間的幾千年),但是平時都是快樂的,所以從快樂的角度來說天人比人要好。
[正如吉祥怙主龍猛所說:「不善業諸苦,如是諸惡趣;善業諸樂趣,一切生中樂。」]這裡為什麼用了一個[諸]字?因為不同的善業入各樣不同的樂趣;不同的惡業入各樣不同的惡趣。如果希望在一切生中樂,那就需要解脫生死和為眾生成佛才能辦得到,單靠我們在世間的這點善業是辦不到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由於我們善業的力量極小而不善業力量極大,假如在這種情況下死去,則可斷定後世必然生於惡趣之中。]這句話大家要仔細想一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般人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回到家裡他就一定會很高興,會向一家人炫耀自己,因為這是稀有的事情,很不容易;可是如果做了惡業他回家就會一聲不吭,生怕有誰知道。由此可見,造惡業容易,造善業難。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因其稀有才很高興,回家後還要向家人炫耀;做惡業則因為已經做習慣了,所以不會對別人說自己今天又犯了一個錯誤。這樣算下來,未來生中我們是入善趣還是入惡趣?當然是入惡趣嘛!
如生於惡趣,我們將遭受無法忍受的痛苦,地獄中有噲熱燒煮等苦;餓鬼中有饑渴疲勞恐懼等苦;畜生中有愚痴奴役之苦。
大家認真想想:如果我們用手摸了一下燒紅的木炭,肯定會燙得受不了;炒菜時油滴濺到手上,也痛得不得了,如果我們生於地獄之中,被放進油鍋里炸是什麼滋味?不要說生在地獄,就是生在餓鬼里也是不得了:吃東西喉嚨里像一團火一樣咽不下去;僥倖找到一點飲食,吃下去五臟六腑就被燒爛了,那是什麼滋味?都不是好受的。我們可以去看看畜生:都是弱肉強食,還有被奴役驅使等等的苦,這些苦我們一樣也受不了!不要說我們真的成為畜生,就是別人罵一句畜生自己也受不了。
有一種方法可不入惡趣,那就是至誠皈依三寶,以及努力地如理取捨業果。
[努力地如理取捨業果]就是我們要努力爭取作善業,堅決不作惡業,這樣才能斷得了去三惡道。我們皈依三寶是不是就能得救了呢?這裡有個問題:業是由我們自己作的,三寶不能代替我們受果,怎麼救得了我們呢?如果我們要到三惡道去,三寶怎麼攔得住呢?人在臨終的時候,心念緣善就得生樂趣;心念緣惡、緣貪瞋就生惡趣。如果我們至誠皈依了上師三寶,臨終動念的時候,上師三寶就能加持我們心念不緣惡、只緣善,這樣我們就不會到三惡道去了。臨終之時我們的心力將非常微弱,幾乎什麼事情都想不起來,假如此時想起善念就到樂趣,想起惡念就墮惡趣。在這個時候上師三寶加持我們,使我們能生起善念、不想惡念,就像按了一下電鈕,善念像放電影一樣不斷在心裡顯現,這樣在死的過程中就只有善念,沒有惡念,當然就到樂趣了。假如生了惡念,就只有去三惡道了。
我們皈依上師三寶的好處就在於得到諸佛菩薩加持,他們引導我們不動惡念、引生善念,這樣就可使我們離苦得樂,不然我們皈依又為了什麼呢?業是我們自己做的,佛菩薩又不能代替我們受果,他們怎麼救我們呢?他們只能在我們臨終時加持我們不動惡念、引生善念,這樣就可以引我們去樂趣,我們就得到皈依的好處了。更重要的在於我們有本事決定不作惡業,盡作善業,那就沒有生惡趣的因,這才是正皈依,真正起作用在於我們自己如何做。我們要有兩手準備,一方面我們止惡修善,不種墮三惡趣的因;還要至誠地皈依上師三寶,以預防意外,這是很要緊的。為什麼要預防意外呢?業果有一生受,有多生受,乃至有五百世受。萬一我們過去生中有墮三惡趣的業,皈依上師三寶就能加持我們臨終時不緣念惡,就可以不感過去生中惡業的果。
修法時大家要注意:過去生中的惡業現在要趕緊懺罪,看起來今生我們所行是善業,但無法保證過去生中自己沒有犯下感多生果的惡業,萬一犯下感多生果的惡業就要受果。
我曾在金沙庵給過大家一個建議:我們發心在自己感到任何苦受的時候想到代眾生受,這是不費什麼氣力的。想到與自己有同樣病痛的眾生,我願意為他們帶受同樣的痛苦。大家現在就要練習生起這樣的心,萬一過去生中的惡業成熟了,這樣的心就能自然生起,立刻想到為眾生受苦。釋迦佛曾給我們示現過這樣做的好處:在地獄裡被鐵鑽鑽頭頂痛得要命的時候,他就修菩提心,想到為天下眾生受此痛苦。這個念頭一生,他立刻離開地獄生三十三天,這就是釋迦佛示現給我們的方法。我們要發心並且現在就這樣做,以此給自己做一個保險。還有,在我們生病感到非常痛苦的時候,要想到患有同樣病的眾生,自己發願替他們受苦。由於我們的心念移開了,身上病痛的感受就會減輕一些,現生就要見效。痛是一個過程,也有出生、成長、衰落、滅亡。在痛的過程中我們將心念移開,想到為眾生受苦,還會有那麼強的感受嗎?即便有也要輕一些。這是預防意外的,我們現在修的是菩薩行,不會有這樣的因果,可是萬一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有這樣的因果怎麼辦?所以我們需要預防這種萬一,這是釋迦佛教給我們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多有一個保險,就像沒有公費待遇的人自己買保險一樣。
皈依學處中最主要的就是取捨業果。我們一旦不顧不護業果,便可斷定將生於惡趣。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雖不少只因為不懂佛法而入惡趣的,但因知法不修及輕視業果而入惡趣的,那就太多太多了。
皈依法是我們的正皈依。[不顧]就是不管因果,[不護]就是不保護自己的心意。如果我們不防止取惡舍善,那樣就肯定生於惡趣。很多人不懂佛法,不知道做什麼事都有因果,所以往往會到惡趣去。對於學佛法的人來說:知道佛法自己卻不修;聽過佛法而自己不實修;或者是輕視業果,認為儘管自己做了什麼,現生也感不到果,就放鬆了對業果的如理取捨,因這樣入惡趣的就太多了。這段話就是告誡我們學修佛法的人,一定要警惕,不要犯了這一條!
如果輕視業果,不論你是怎樣的法師、律師都要入惡趣。如果不注意業果,無論你是博通三藏的法師,獲得成就的瑜伽師,還是擁有神通和神變力的人,都要受苦。
不管是誰,只要輕視業果,種了惡因就不能不去惡趣。不注重業果,不管你今生有多大的修法功德,都逃不了去三惡道受苦。修大威德法頗有成就的人也有可能入餓鬼道,因為他前生有定力,並且修得很好,所以來世取得成功,現大威德的樣子。但不能因為他修了大威德本尊就可以擋住一切問題,儘管他修大威德得了定,乃至於見了本尊,但如果惡業沒有懺除乾淨,同樣要感惡果!因為業果是決定的,不做不得,造業不失,不管經過多少萬劫,只要有業就要感果。釋迦佛已經給我們示現了,雖然他都成了佛,在釋迦族被誅的時候,他還是要感得頭痛。
比如:善星比丘心中能憶持十二部經,天授心中能憶持一大法蘊,但都沒有用,因為他們死後都生於地獄中。這似乎都是因為知法不修,輕視業果,不信業果造成的。我們應該從以前這許許多多的事例中吸取教訓。
這段話里所講的事例我沒有聽上師詳細講過,所以這裡不敢說,大家可以自己看後面的注釋。
我們要知道,學了法就要修,如果學了法這一生到死時都沒有修,就犯有慢法的罪。現在大家不要多求太多的法,如果沒有那麼多時間就不能保證不犯慢法的罪!學了一個法就必須要修,學了之後到死都不修就是慢法,慢法就有罪。世人造罪中最大的罪過不過於慢法、謗法、毀法,這些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罪。一切罪大莫過於謗法,因為法是救度眾生的,你將救度眾生的寶貝糟蹋了,就等於將醫藥公司的葯毀了,眾生有病怎麼辦?慢法也同樣是大罪,大家現在千萬不要想學得多,得了法之後到死都沒修就要犯下慢法罪。知法不修,輕視業果,不信業果這三條有許多教訓事例,我們要吸取這樣的教訓,不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這裡要講一下總思業果,有四種道理:
這四種道理就是:業決定,業增長廣大,業不做不遇,業已造不失。帕邦喀大師下面要講這四種道理。
(1)如果因是善,其果只會是樂,絕不會是苦;如因是不善,其果也只會是苦,絕不會是樂,所以【業決定】。
(2)善惡之因雖然微小,但其所生之樂苦二果力量卻極大,所以【業增長廣大】。
業之所以增長廣大就是業力要每天翻倍增長,今天是一,明天是二,後天就是四,要天天翻倍的!一旦造了惡業又不及時懺悔,業力就要這樣天天翻倍;如果懺悔,就能起到制止業力翻倍增長的效果。如果業力不再翻倍增長,那麼感果的力量就不再增加,但是還是要受一定的苦果才能消得到。沒有造了業不受果的事情,從來也沒有,永遠也不會有。
(3)不造善惡二因,絕不會領受樂苦二果,所以【所未造業不會遇】。
這是說如果我們沒有造業,當然就不會感果。
(4)已造善惡二因,如果未遭受瞋等破壞或對治罪惡破壞的話,【已造之業不壞失】。
善業可以被瞋破壞,惡業可以用懺悔來破其業力翻倍增長,已造之業不壞失還不算可怕,而是惡業存在一天,業力就要翻一倍,業力每天不斷地翻倍增長才是最可怕!
還有四種具力業門:由福田門故力大,由意樂門故力大,由事物門故力大,由所依門故力大。
大家一定要記住,在這四門造業的力量是最大的。
[由福田門故力大]福田門是什麼?就是我們造業的對象是能夠培福田的對象。什麼能夠使我們培福呢?是上師三寶、我們的父母、以及有修證的師長,在這些人面前造的業力量大,同樣在他們面前所做善業的善果也是最大。
[由意樂門故力大]就是造業之時的心力是否猛烈,意樂越猛烈,業的作用力量就越大。如果只是隨隨便便做的,那麼罪也輕、善也輕;如果是專心專意做的,那麼罪也重、善也重。所謂專心專意就是未做之前反覆想了該怎麼做,不管是善惡業,事前都仔細想過;正做的時候盡自己所能盡量做好,如果是造惡業的時候還用盡了一切方法,由這樣的意樂所造的業無論善惡力量都大。
[由事物門故力大]就是造業所用的方法。比如水災中看到有人要被淹死了,我們駕一隻皮筏子去救他們,在自己有危險的情況下將別人解救起來,這樣的力量就大。以造惡業來說:比如殺豬時,你乾脆先一刀割斷了它的喉嚨管倒還好些,如果你先將它的毛燙好刮光,讓它一點點地死掉,豬受的痛苦就大,你造的惡業力量就大。又比如消滅蚊子,你一下就將蚊子拍死,它是一種感覺;如果你用火將它燒死,它是另一種感覺,用火燒死蚊子比用手拍死蚊子罪業更大,因為蚊子是被燒而活活痛死的,比一下子被拍死痛苦要大。還有,殺人時一刀將他頭砍下或一槍斃命還好些,如剝皮、割肉、活活打死,所造罪業力量就更大。這就是由事物門故力大。
[由所依門故力大]這就是看造業的對象是否具戒,對只持皈依戒者造業是一種力量,對持皈依戒外還持五戒、持菩薩戒者造業就不同了,對持密宗戒者造業就更加不同。除了對造業的對象是這樣,造業者本身也是如此,具不同戒的人所造的業力量不一樣大。雙方的所依都有這樣的關係,如果我們持的戒越多,所造善業功德就越大,同樣犯戒所造惡業罪過也越大。
對上述這些應生起堅固的深忍信,花時間仔細思維這些微細而甚深的業果道理,然後實行。實行意指護念,即應在捨棄十不善的基礎上護念業果。
[對上述這些應生起堅固的深忍信,]大家要注意中間這個忍字,不是相信、深信就夠了,而一定是要有忍。忍字不是忍受的意思,而是心安理得、覺得就是這樣的道理,內心裡能夠承認就是這樣的,不會再有其他的想法,這才是忍。我們聽了多少法,不見得心裡都能忍得下去。舉個例子:上師是佛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看到上師時我們大都會心想:「他就是上師,哪裡是佛?」學道理時知道上師是佛,看到上師時還要用心想一下:「他老人家是佛。」這就是心裡沒有忍。如果我們心裡有忍,一見到上師自己內心裡就會油然生起他老人家就是佛的心念,到這種程度才叫安忍。別人講上師是佛,自己還要在心裡想一下:「他老人家就是佛,是諸佛菩薩的總聚體。」這是心裡還沒有忍;一定要一見上師內心裡就會油然生起他老人家是佛,心裡能夠心安理得地承許,這才叫安忍。在加行道里有暖頂忍世第一法,就是這句話要在心裡能夠心安理得地承許,不需要別人說,只要我們自己心裡能承認就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沒有一點的懷疑,這才是安忍。我們現在只能從心裡勉強忍開始,逐漸到了最高級的時候做到安忍。但如果連勉強忍都做不到,那就要挨棒棒了!
[花時間仔細思維這些微細而甚深的業果道理,然後實行。]所謂花時間就不是想一次,而是要經常想、反覆想,這才叫花時間。因為要經常想、反覆想,心裡才能生起決定見,如果想一兩次,很快就會忘記了。
[實行意指護念,即應在捨棄十不善的基礎上護念業果。]
[護念]的[護]字是指要保護我們的身、語、意三業,要護持我們的心念不趨於惡、純趨於善。
[十不善]並沒有包括宇宙間的一切惡業,佛將世間最大的、最明顯的惡業歸納為十不善,其他的惡業還有很多。業果細微得很,分為總業果和別業果,總業果包括善業生樂果、惡業生苦果。別業果則是哪種善業生哪種樂果,哪種惡業得哪種苦果,包括了無量的善業和無量的惡業。孔雀身上有它那種特別的羽毛,其他的鳥禽就沒有這種羽毛,那是由各種不同的善業感得的。
[護念業果]是要我們保護自己的心念不要朝壞的方向走,只向好的方向走。
世人所謂的【正見】也是指這個,這是僧俗大眾都應受持的。這裡的【世人】不單是指在家人,而是指所有未得聖道的異生。若是異生,【世人】一詞便可周遍故。
能夠深信業果是我們的世間正見。學佛有兩種正見:一種是世間正見,一種是出世間正見。我們能保護住自己的業果,心念不趨於惡、純趨於善,能達到這個水平就算生起了世間正見。生起世間正見的好處在於不再種惡因,能與三惡道絕緣,也就是說有了脫離六道輪迴的基礎。
[未得聖道]這裡是指沒有證得空性,沒有解脫生死。這段話中所講的[異生]就是指世人,範疇包括了在俗人和出家人,證了空性的為已得聖道者,沒有證空性的則為初業有情。我們大家(不包括在座的可能是菩薩的人)都算是初業有情。由於帕邦喀大師講法的時候,聽者絕大多數是出家人,在家人是少數,因此他的大多數話都是對出家人說的,其中也關照到了在家人,所以這裡他說是不單是僧眾,就連這些在俗人也都是該受持的。
所以實踐佛法必須先從業果開始,所謂:「道之始為依止善知識理,道次第之始為暇滿,修習之始為動機,實踐佛法之始為取捨業果。」所以,我們必須使三門不為過失所沾污,萬一沾上就必須懺悔來清凈之。
學《菩提道次第》是從什麼是暇滿開始。修習佛法是從端正動機開始,也就是為什麼而修,是為了自己家裡的娃娃長得胖而修,還是為了斷三惡道、為解脫生死、為利眾生成佛而修,因此端正動機很重要,我們每天開始修時要念皈依,就是為了端正動機:我們是為了利益有情而成佛,所以今天來修學。
[實踐佛法]就是依佛法而做,依佛法而做必須先從業果開始。開始學佛法應當依止善知識,否則就不知道佛法是怎樣的,應怎樣斷生死,應怎樣成佛,這些都無法知道。所以學道,也就是學方法的時候,要依止善知識。
[所以,我們必須使三門不為過失所沾污,萬一沾上就必須懺悔來清凈之。]就是說我們應儘力使自己的身、語、意三業不被過失染污,萬一因我們的煩惱和業力被沾染了一點就必須要懺悔。懺悔就是防止惡業翻倍增長,不感大苦果,但是小苦果還是要受。不是說懺悔了就能不感果,無論怎樣懺悔,所造的惡業都還存在。如果我們不做惡業,簡直一點也不做,就好比我們在用完好的碗在吃飯;如果造了惡業就好比將碗打碎了,懺悔就好比請補碗匠將碗修補好,雖然同樣可以盛飯但畢竟是補起來的,總不如原來沒打碎的好。
守戒和懺悔同樣是相關連的,永遠不犯戒是最好的,萬一犯了戒馬上就要懺悔,而且當天就要懺悔,不然惡業就會翻倍增長,通過懺悔可以避免惡業翻倍增長。我們能守戒,犯戒能懺悔,這就是持戒。
總的來說,思維業果便足以消除後世的貪著,但最主要的還是思維輪迴苦。從廣義上講,如修習【等活地獄】,若心中生起恐懼者,即初萌出離心;如對輪迴盛事也能消除貪著,出離心才告圓滿。
[思維業果便足以消除後世的貪著]我們知道了業果的道理就不會種生人天的因,只種為眾生成佛的因。我們在這裡學法開始的發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學完之後的迴向同樣是依宗咯巴大師的願文,為了證得金剛大持位。總之不管怎麼樣,我們所積的資糧都是為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換句話說,雖然我們還沒有證得空性,但沒有種世間因。如果種了世間因就非來世間受果不可,一定要受果。
[最主要的還是思維輪迴苦。]有的人會這樣想:三惡道實在是苦,可是上天很好啊!人間自然是有苦,生到天上應該儘是好的,都是快樂的嘛!這樣想就還是沒有消除對後世的貪戀,我們不僅要思維三惡道的苦,還要思維輪迴的苦才能斷包括生於天上的苦,才能知道生到天上最終還是苦。
[從廣義上講,如修習【等活地獄】,]等活地獄是地獄之中最輕的一層,墮於那裡主要是由瞋恨心而感的。墮於等活地獄之有情見到所有的同類都視為敵人,就拚命殺對方;對方看到他也同樣視為敵人,也會拚命殺他,雙方就這樣整天互相殘殺。等活地獄的一天是四天王天上的五百年,四天王天上的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所以才會有萬死萬生的說法。因為業力的關係人死了這一世就了結了,在等活地獄裡由於業力的關係,死後被業風一吹又會很快的復生。復生之後因為無始以來成為習慣的瞋恨心所驅使,又會繼續相互殘殺,就這樣冤冤不解、延綿不斷。墮於等活地獄之有情要殺九百萬年才算人間的一天,而他們都要活五百歲,你們算算他們要受多少苦啊!墮於等活地獄主要都是由自己的瞋恨心感得,所以大家現在一定要養成不發脾氣的習慣。前面我曾建議大家要控制二氣:既不要對別人發脾氣,也不要自己慪氣,這樣我們就可以與等活地獄絕緣了。
[若心中生起恐懼者,即初萌出離心;]對三惡道的恐懼是出離心的粗分;想出離輪迴是出離心的細分。我們知道懼怕三惡道的苦,有利於明白生於人、天也是苦(因為天人極有可能墮入惡趣),同時才能生得起菩提心。我們知道了六道輪迴的痛苦,才知道生生世世的母親都在遭受這樣的痛苦,才生得起悲心和慈心。儘管這是最淺的,但這是生起後面最殊勝功德的因,所以大家要重視這一點。
雖然看起來自己現在所學的法很淺,但實質上並不淺,是生起後面最高功德的基礎。因為這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中利益有情的支分,所以並不是低的。或許我們所修的是佛法中最淺、最基礎的法,但是只要自己發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而修,也是種下了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條件,也是成佛的加行。這個加行和一般所說的加行不同,凡本功德生起前一切所修皆為本功德的加行,修後一個功德時本功德又變成了加行。一直到成佛之前,我們前面所修的一切皆為成佛的加行,只有上師三寶最後告訴我們成佛要修什麼,並且我們開始修的時候才是正行。
黃教認為:凡是為修後面高深的法門,前面所修行的一切法都是這個法的加行。前一個法修好了之後,再修下一個法時,這個法又變成了下一個法的加行。黃教是這樣說的,別的教派怎麼說我不知道,有人笑黃教一輩子都在修加行,其實我們不是一輩子修加行而是在修前行,說我們在修加行是不對的,說我們在修前行才是合量的說法。一直到成佛前的當天清早開始修成佛的最後教授之前,我們所修的一切都是加行。實際上不能說修加行,是別的教派這樣說我們黃教的,應該是說我們在修前行。因為他們對加行的定義與格魯派對此的定義不同。
對三惡道的苦生起恐懼的心,是出離心的初萌,也就是出離心的粗分,但還不算是生起了出離心,只能說是對出離心有了一點萌芽之心。想要完全離開三惡道的苦,也還只是出離心的粗分。只有對六道輪迴都不願意受了,那怕是生到天人也不願意,認為都是非離開不可的,這才是出離心的細分。有了厭離輪迴的心,再證了空性,這才算是出離心圓滿。
[如對輪迴盛事也能消除貪著,出離心才告圓滿。]這是單指出離心而說的,對於生起出離心來說是圓滿的,但對於出離心的究竟來說還沒有圓滿,因為還沒有證空性,所以還不可能出離。只有證了空性之後,出離心才算是究竟圓滿了。
我們生起了菩提心還不夠,要證了空性之後,生起了勝義菩提心,菩提心才算是圓滿了。我們必須修到願、行菩提心都圓滿。行菩提心就是六度四攝,完成這些菩薩行之後,行菩提心才圓滿。單發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我們首先要不造作、自然地生起世俗菩提心。生起世俗菩提心之後我們還要修六度四攝,再證了空性,修到菩薩行圓滿了,世俗菩提心才圓滿了,那時我們的菩提心就變成了勝義菩提心。一旦我們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成佛就是必然的了,不會再走其他的路,只能走成佛的路了。
思維輪迴之苦分思維總苦與思維別苦二方面。《妙音口授》中先說思維別苦,後說思維總苦;《樂道》與《速道》則先說思維總苦,後說思維別苦,均有各自的道理,這裡依據《妙音口授》來講。
帕邦喀大師是按照文殊菩薩所說的來講,要先思維別苦後思維總苦。《菩提道次第》也是這樣講的,要先思維別苦後思維總苦。
勤修皈依與業果取捨,雖能解脫惡趣,但如果不徹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就是不入惡趣得樂趣妙身也仍然是苦,沒有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得了人身之後,有快樂的時候,也有痛苦的時候,仔細算來還是苦多樂少:工作上有很多不順心的事,回到家裡同樣有很多不順心的事情。只要我們生在輪迴之中,沒有哪一趣是完全安樂的,都是有痛苦的。
生於人中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等;生於非天中有鬥爭、嫉妒心惱、身遭割裂等苦;生於欲天中有傳報死相、墮下處等大苦。諸天死後多數墮入惡趣,這是因為他們以前所積的善妙業都被天福消耗完了,為天時又沒有重新積善,而不善業方面,貪等煩惱力量十分強大,由此被引入惡趣;生於上界天中雖無明顯的苦,但具【周遍行苦】的自性,且無法自在安住,終有一天會受以前的其他善妙業牽引而下墮,等善業消耗完了,便會值遇某種惡業之緣而入惡趣。所以你可以發現,輪迴中的盛事再怎麼好也是不可保信的,生於最上的【有頂】與生於最下的地獄飲烊銅汁實在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七苦是針對我們人來說的,還有思維輪迴的六苦和總攝的三苦。三苦是從略、概括地說的;思維八苦是針對我們人來說的;思維六苦是針對六道中的一切來說的。人中八苦除上述七苦之外還有五蘊熾盛苦,我們的身子就是五蘊積聚,是苦器,也就是裝苦的器皿。說八苦就有五蘊熾盛苦,說七苦則不包括這個苦。
[生於非天中有鬥爭、嫉妒心惱、身遭割裂等苦;]這個[嫉妒心惱]是惱火得很,比方說單位上選先進,那些沒選上的人心裡會想:「為什麼把我給選掉了?領導有偏見,一定跟他有特殊關係!領導不了解我,我做的事情他們看不到!」他們認為自己不僅該選上先進,甚至還應該比先進更高些,所以一旦沒有被選上,他們的心裡就會很苦。人間的嫉妒是非常惱火的,而非天中的嫉妒就更加惱火,因為他享受不到天人的享受,所以嫉妒心特彆強。大家要知道,生於非天也是修善業才上去的,他們修的是善業不是惡業,只是沒有解決嫉妒心。在佛法中,顯教的六大煩惱不包括嫉妒心,修密中嫉妒心卻是大煩惱。因為有了嫉妒心在布施的時候就有慳吝,有了嫉妒心就不能大量布施別人。有嫉妒心的人的心情是:「我的東西你們不要摸,你們的東西給我才好!天上掉下財寶,怎麼不掉給我一個人?」
非天和天人不一樣:天人打仗的時候身體受傷後馬上就能還原,非天則不能,被砍掉一隻腳就少了一隻腳,所以他就有身遭割裂之苦。
[生於欲天中有傳報死相、墮下處等大苦。][傳報死相]就是說天人要死的時候能預知死相,所以更加痛苦。天人要在相當於人間幾千年的時間裡都死不成,要整天想著自己要離開天界這麼美好的地方投生為豬,整天和糞便滾在一起,變成狗天天吃骯髒的東西,他們的心裡有多苦啊!平時跟他多好的朋友都要離他遠遠的,因為嫌他的身上臭,最多用根棍子挑上一朵花遠遠地遞給他,這種心有多苦?這樣的苦還不是受一兩天,在天人那裡的七天相當於人間幾千年!所以佛說:天人臨死時所受的苦要大於地獄中的所受之苦十六倍!他們在精神上的壓力比其他的痛苦都厲害得多。
[諸天死後多數墮入惡趣,這是因為他們以前所積的善妙業都被天福消耗完了,為天時又沒有重新積善,而不善業方面,貪等煩惱力量十分強大,由此被引入惡趣;]為什麼天人多數墮入惡趣?因為他們生天人之前所造的業既有善業也有惡業,由於善業力量大才先受報。可他們將善業用完了之後,剩下的只有惡業,所以自然要到三惡道去。天人的貪等煩惱力量強大是因為他們在生天人時是有帶惡業的,並沒有將惡業懺盡。由於他們有定力,善業的力量大就先成熟,所以才將他們帶到天上去了。等到他們善業用完了,惡業的力量就大了。這就等於原來是億萬富翁的時候,十塊錢不覺得有什麼,一旦錢財沒有了變成個叫花子時,欠人家十塊錢也沒有東西可還了。天人的福報享用盡了,惡業的力量就強大了,這樣的力量在他們的心識上,怎麼不將他們拉下來?此外,天人被引入惡趣還有業果的問題,因為他們的惡業沒有懺盡,在天上還在不停地翻倍增長,而且他們無法遏制其增長,所以多數要墮入惡趣。
非想、非非想處的天人是什麼也不想,他們如生於人間就是個十足善人,跟他說話無論好壞他都無動於衷,因為他從來沒有思維過,已經成為習慣,無法思維了。這樣的十足善人有什麼用處,就是個大傻瓜。
[生於上界天中雖無明顯的苦,但具【周遍行苦】的自性,] [周遍行苦]是因自己過去生中的煩惱業力起作用而感得的一切不自由之苦,這是所有有情都有的苦。行苦就是有很多事情我們自己不能做主,比如:今天想多睡一會,可到時間了怎能不上班?該上班時下雨了,家裡傘破了也只能將就,就是沒有傘也得要去,這些都是不自由的。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由煩惱業力所感得的苦,說話、做事自己大多不能做主。
[且無法自在安住,]這就是說我們如果心裡有事就會很煩躁,想讓自己坐下來卻怎麼也坐不住,坐一下就想站起來,站起來又想坐下去。
[終有一天會受以前的其他善妙業牽引而下墮,]生於天位是由天人的定力而成,當他們定力消耗完了之時,因為還有其他的善業,像這樣墮下來的天人只是失去了天位,但還是可以生為人。
[等善業消耗完了,便會值遇某種惡業之緣而入惡趣。]如果天人以前的惡業沒有懺盡,連生人的善業都消耗完了,惡業就會現前,這時如果遇到某種惡業有緣,就會下墮惡趣。
[所以你可以發現,輪迴中的盛事再怎麼好也是不可保信的,]為什麼說輪迴中的盛事是不可保信的呢?因為那一切都是有為法,凡是有為法就有出生、成長、衰落、滅亡,在佛法上叫生、住、異、滅,都是要變的。輪迴中的任何事物都有這樣的規律。
[生於最上的【有頂】與生於最下的地獄飲烊銅汁實在沒有什麼區別的。]生在有頂天是西藏的一般的習慣說法,這種說法不一定指無色天才是有頂天,生於有頂天好像就是生於色究竟天,這和漢人的說法不十分相符。我們的說法是在色究竟天成佛,西藏人通常所說的有頂天,習慣上是指色究竟天,並不是非想天、非非想處天,所以這是他們的習慣說法。
《道次第廣論》中將思維生死總苦分為三方面:思維八苦,思維六苦和思維三苦。初之八苦多指人,後之三苦系略說,這裡重點講一下思維六苦。這六苦分別是:無定過患,無飽足過患,數數捨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數數高下過患和無伴過患,詳見《道次第》。我們應該記住曼達答國王的臨終遺言:「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貪求不知滿足過失更大的事了。」對於我們出家人來說,只有二件事應該做,即讀書聽聞思維和舍事修定。這裡的【舍事】是指持戒。如果我們只專心這二件事,總有一天會善巧經論與獲得成就雙豐收。如若不然而流於多事多業,那麼我們的佛法是一點也修不成的,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導致的過失。
所謂[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外加五蘊熾盛苦。五蘊就是我們的身體。八苦可以概略地說為[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行苦也就是本書所說的周遍行苦。
[這六苦分別是:無定過患,無飽足過患,數數捨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數數高下過患和無伴過患,詳見《道次第》。]
[六苦]是指六道輪迴中生死流轉的苦。這裡我簡單說一下:
[無定過患]就是受生的地方無法確定,可以生在最高天上,也可生在最苦的地獄,自己無法確定。
[無飽足過患]就是說世人都是貪著的,即便已經很好了也還是要去求更好,永遠不感到滿足。
[數數捨身過患]就是說我們自無始以來曾無數次受生又捨身,因此可以引伸出遍虛空一切有情都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母親。
[數數結生過患]就是說我們這一生死了要和下一生結合,出生的過程也是苦,在娘胎里被關上九月零十天還是不好受:母親吃口燙的東西你會感到熱;吃口冷的東西你會感到冷;萬一母親要是跌了一跤你就可能會喪命,所以住胎並不是樂事。如果被關個十天半月自己都會感到難受,何況要關九月零十天?因此住胎是個苦事,更何況出娘胎是壓迫出來的,我們從電影院出來擠了一下都難受,哪裡比得上出娘胎的壓迫之苦?
[數數高下過患]就是時而生在高高的天上,時而生在下下的地獄。
[無伴過患]就是不管我們和別人關係有多好,有多少親人朋友,死的時候只能是一個人走。受生是一個人,死也是一個人。這些都是生生世世輪迴的過患。
這裡帕邦喀大師是講出離心,是中士道的內容,所以著重講六苦。對苦的思維詳細的應見《菩提道道次第》,不論是廣論還是略論。
[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貪求不知滿足過失更大的事了。]貪求不知滿足是最大的過失,這方面會造許多的惡業。世人貪求一切而自己福報不夠,就會有求不得苦,也就是自己貪求而得不到的苦。比方你今天去市場想買樣東西,可轉遍了也沒買得到,這時的心裡什麼味道?這還是很小的事情,如果更大的貪求得不到,那麼由此而生的痛苦就會倍增。
[對於我們出家人來說,只有二件事應該做,即讀書聽聞思維和舍事修定。]讀書屬於聽聞,思維屬於思和修。[舍事修定]就是將世間的事丟開些、看淡些,心力盡量用來修定。帕邦喀大師在法會上講法的對象大多數是出家人、少數是在家人,他對出家人提出這樣的要求,我們這些在家人何嘗不該這樣做呢?
帕邦喀大師在這裡教誡我們,除了聞思之外還要修定。今天緣起很好,有人在問怎樣修定,這就是抓住要緊的東西了。抓住這個就像掉在河裡之人抓住了一塊救生板,就不會沉到水底下去。得定之人今後修法時就能很快生功能,因此大家要抓緊修定,這樣才會從心上起變化直到身上起變化。單講道理、研究佛學理論是生不起這些功能的。單講道理的用處就像讀報,報紙一丟就沒事了。得了法一定要拿來修,從修定入手,從修重要的儀軌入手。負責任地說大家一定會有成就,這點我可以保證。成就的大小不一樣,但只要認真去修會有成就。在座的各位不像我這樣年紀大,大多是三四十歲,都還有力量修。到什麼時候就沒有力量修了呢?人到七十歲以後就沒有力量修了。不是不能修而是修不起,心力不夠,不能堅持了。我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以前我一早起來上座修到八點半鐘,差不多可以修三個多小時,早年我修三個小時的功課現在三天我也修不完,因為沒有力量了。尤其是精神疲勞,自己會想不起走,儀軌念了上句,下句是什麼就想不起來,只能很慢地想,這就是沒有力量。你們大家要趁年輕,在自己強有力的時候要趕緊修啊!不要浪費了時光,否則太可惜了!
[這裡的【舍事】是指持戒。]這就是要我們不貪著世間安樂而持戒、修定。戒、定、慧是相互關聯的,不持戒惡業就不能清凈、善業就不能增長,定就修不起。整個佛法概括起來說就是戒、定、慧,基本的就是要守戒,戒守持好了力量就很大。
據說那些持戒的人有戒香,也就是能夠持戒的人身上有股香味。我去清定上師和隆蓮法師那裡就有這種體會:到清定上師住的地方的窗戶外邊就能感覺到寧靜的氣味;到隆蓮法師住的愛道堂,走到牆外邊就能感到清凈的氣味。大家去隆蓮法師那裡,就會感到很寧靜的氣息,愛道堂那麼大的地方,都有那種很寧靜的氣息。在大德、有修證的上師住的地方,只要認真修行的人都能感到那種寧靜的氣息。你們以後認真地修,修到身上有了功能的時候,慢慢地都能知道對方是怎樣的,儘管不知道對方的詳情,但是有修無修是能感覺得到的。只要自己修得有了一些水平,此人有修無修和他一接觸就會有感受。
[如果我們只專心這二件事,總有一天會善巧經論與獲得成就雙豐收。][善巧經論]就是一切經論的道理都可以善巧地理解與應用。帕邦喀大師這樣說就是給大家授記:只要能這樣做就能獲得雙豐收。什麼叫善巧?能夠利己利人就是善巧。對經論能夠善巧就是不管對境如何,自己水平如何,經論都能和自己在一起,對己能夠止惡修善、生起功能,同時能將這些道理講給各種不同的有情聽,講給各種水平的有情聽,使他們能夠相信並都能修到生起功能。
這裡我附帶說一下:在座的這些出家菩薩將來是要度生的,度生的時候不能希望聽眾都合你自己所講的水平,而是自己所說的話要將就眾人的水平、眾人的愛好、眾人的煩惱、眾人的喜怒,使他們都能夠心安理得地相信、接受,這就叫應機說話。如果應你自己而說,就像老師上課只知道照書本上念就是了,學生是否聽懂了沒關係,以後考試他們都考成零分怎麼辦?因為各人因緣不同,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不同的水平、有一百種不同的煩惱、有一百種不同的喜好,你要讓他們都能夠接受。如果你只是照著書本上說,完全不顧聽的人是否能夠接受,那麼聽眾都會跑光。應機說話需要有大悲心,是要生起了慈心悲心的人才能辦得到,才有那樣的耐心。比如媽媽管教孩子,孩子再不聽話,媽媽也會想辦法將他們教好,因為她對孩子有慈愛的心。
慈心分成兩種:一種真正是予人以樂的慈心,還有一種愛孩子的慈愛心,這是不同的。我們將來修菩提心就是要有這種像愛自己孩子一樣愛一切有情的慈悲心,這和一般講的慈心是不同的,是從愛極了出發的,所以叫悅意慈心,也就是具有愛自己兒女一樣的慈悲心,對所有的有情都有這樣的心。修菩提心就是要生起悅意慈心,對一切有情都是真正愛得要命,非要救度他們不可。
悅意慈心和通常所說的慈心有些不同,是從對一切有情有愛極了的心,不問對象如何都能將他們教得好。世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愛子女,不管子女再調皮也都是愛的,都要想辦法耐心教導,甚至動手打了孩子也都是從悅意慈心出發的。父母不會是恨自己的孩子才要打他,都是為了愛孩子,是恨子不成龍才打他。
[如若不然而流於多事多業,那麼我們的佛法是一點也修不成的,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導致的過失。]世間上的事就會多,你所做的事情也多,多事多業就會將自己耽誤了。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比如你口袋裡只有一百塊錢,上街買東買西花得只剩十元,再碰到想買的東西偏偏要十二元,差了兩塊錢就買不成。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多事多業對自己不是好事,佛法當然一點也修不成。多事多業唯一的好處是別人會說你很有名,很了不起,找到你就能解決問題。如果眾人都有這樣的心就能將你累死。
[少欲]就是遇事不要貪求過多、過好,[知足]就是隨遇而安,有什麼環境都好,都能夠修法。今天問到修定的人更要特別注意少欲知足,這是個重要的問題,是修定的前行。要記住:少欲就是不要無限制的貪求,知足就是要隨遇而安,無論環境苦樂都要修,這是修定必需的條件。
第六次講法
現在接著上次的內容接著講:
因為本文稍後會說到三苦,所以這裡先簡單講一下。一切有漏苦受為【苦苦】。一切有漏樂受為【壞苦】。比如為熱所苦時,感覺清涼為樂,為寒所苦時,感覺溫暖為樂,行坐等依次類推。但是這種樂不是自性樂或本質樂,如果是的話,此樂就應隨著時間的延續而增大,但事實並非如此,後來只會變得越來越苦,這就表明這不是自性樂,故而又稱【壞苦】。
[有漏苦受]就是由煩惱而感受的苦,這就稱為[苦苦]。同樣的由煩惱而感受的樂受,就稱為[壞苦]。就像我們走路走得時間長了,坐一下就感到是樂,但是坐久了身上又會感到苦。由這個道理來推,我們所感到的一切世間樂受都是暫時的,不能夠保持永久不變,都會由暫時的樂受變為一種苦受,都是不可保信的,都是會變化的。
所謂[自性樂]就是原本就是樂,而且永遠都是樂,但這樣的世間樂是不可能有的。因為只要是有為法,就有出生、成長、衰落、滅亡。世間一切樂雖然暫時感覺是樂,終將要變成為苦。
不管我們生在六道中的那一道,只要一有各各的【取身】,便自然而然有各道的苦,這就是【周遍行苦】。有了這種【取蘊】之後,它們便成為滋生今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溫床。【有漏取蘊】就像是一隻能貯藏今生後世【苦苦】與【壞苦】這二種苦的器皿。所以我們必須設法不再受【有漏取蘊】之身,不然的話,等著我們的只有痛苦,如卧荊棘之床。
[取身]就是我們由煩惱而取的蘊身,我們的身體是由五蘊而成的,是由煩惱取得的。人有人的苦,畜生有畜生的苦。在沒有解脫生死之前,任何有情都不能逃脫行苦的。就是生在最高的天界,生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最高的境界,都不能逃離行苦。只要煩惱沒有斷盡,由煩惱而造的一切業、感得的一切不自在的受用,都稱為行苦,都是自己不能做主的。比方在人世間就會覺得:「今天下大雨了,但是還非上班不可,穿雨衣、打傘都要去!」 ;「今天太陽太大了,想在屋裡多休息一會也不行,到時間了再熱也要去上班。」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所受和一切所做都自己不能做主的。帕邦喀大師這裡稱為[周遍行苦],加上了[周遍]二字就是說有情在一切處、一切地都是這樣的。[周遍行苦]就是[行苦]。
[有了這種【取蘊】之後,它們便成為滋生今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溫床。][取蘊]就是我們種了這樣的因,就要取這樣的五蘊之身。我們有這樣的身體,不但要感得過去生中造下的生、老、病、死諸苦的果,今生還要繼續滋生感生、老、病、死諸苦的因,所以稱之為溫床。就好比冬季種菜用塑料布包起菜地照樣能開花結果,就是起溫床的作用。我們既然取了這樣的五蘊之身,就必須感過去生中所造的生、老、病、死諸苦的業所結的果;並且我們今生還在繼續造業,造未來要感生、老、病、死諸苦的因,這樣的身子既要受過去所造的業感的苦,還要造生未來苦的業。我們學修佛法目的就是要斷除由煩惱,不能再由煩惱取蘊身。假如沒有煩惱了,菩薩、阿羅漢還是要取,但那是由願力所取的身。他們用願力來取這樣的身體是為了度生,阿羅漢也要度生,並不是只有菩薩在度生。阿羅漢與菩薩的區別在於菩薩具有增上心:「一切如母有情我非度完不可,要度完一切如母有情就必須具有功能,只有佛才具有這樣的功能。」佛得了一切種智,知道每一個有情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心力及用何種方法才能度他們。只有佛才有此功能,菩薩和阿羅漢都沒有這個水平。阿羅漢簡直不知道該怎樣度每一個有情,菩薩雖知道,但沒有佛度一切眾生那樣的水平,只有佛才有這個水平。
如果不知道有情過去的業力因緣和今生的愛好你怎麼度他們?不是你拿出一個道理來,每個人都能接受,就算他們聽了,但因為不合他的心理、愛好,還是無論如何不起作用。度生要具大悲心,對任意一個有情你都要說得合其愛好,或者說合其煩惱的道理才能將其引度。如果不合他的煩惱,他就根本不能接受。簡單地說就是他聽不懂你所說的道理,當然沒有辦法接受。你說的他不愛聽,你有什麼辦法?你說的再有道理,他沒時間聽,你有什麼辦法?一定要你所說的話符合他的愛好、他的心理以及他現在的煩惱,才能逐漸地將他引導過來。如果只講大道理,聽眾就會走掉,最後會落得沒有一個聽眾。
[【有漏取蘊】就像是一隻能貯藏今生後世【苦苦】與【壞苦】這二種苦的器皿。]我們所得的人身本質上就是一隻苦器,過去生所造的業要感其[苦苦]、[壞苦],同時這樣的五蘊之身還要繼續造未來生要感感[苦苦]、[壞苦]的業。還有[行苦],我們現在最惱火的就是自己不能做主。我們學佛就是要將自己不能做主變成自己可以做主,也就是要脫離[行苦](按帕邦喀大師所說的就是[周遍行苦]),脫離每個有情在一切處都要受的苦。只要我們是因煩惱業力種的因所感得的五蘊之身,都要受這種不自在的苦,也就是自己不能做主,一切受業力牽引。在座的各位,無論老年人、年輕人,都有自己不能做主的情形,都有被逼著非做不可的事,儘管不想做,但又非做不可,這就是[周遍行苦]。
[所以我們必須設法不再受【有漏取蘊】之身,不然的話,等著我們的只有痛苦,如卧荊棘之床。][有漏]就是因煩惱隨增。我們不能再因煩惱而取五蘊之身,否則就好比自己睡在布滿荊棘的床上,怎麼睡得安穩?這點非常重要。這就是說我們非求解脫不可,如果不能解脫,等著我們的只有這三種苦。這三種苦是將八苦、六苦概略的說法,詳開就是八苦、六苦,略說就是三苦。
所謂【解脫輪迴】者,不是說像從一個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那樣。【輪迴】是指有漏取蘊的相續或其本身,由通達無我慧將其根絕時,才是【解脫輪迴】。
這段話告訴我們:解脫輪迴不是從這裡逃到那裡,不是換一個地方。[有漏取蘊的相續]就是這個身子衰老、死亡之後,還要另取一個身子,而這另所取的身子還是要衰老、死亡,因此要連續不斷的這樣繼續下去。這樣不斷地取後有就是輪迴。現在有些邪見認為:「死了、死了,死了就了,沒有後世來生。」這就等於法律規定了只要犯法就要受處分,不相信法律的要受處分,相信法律的同樣要受處分,不是由誰來自行決定的。在佛法來說,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前生後世是最大的邪見,有這樣大邪見的有情就要受不知道多少的苦,那是無法控制的。不知佛法的人可憐就在於此,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
只有用通達無我慧將執實心斷除了,什麼也不執實了,我們才能夠將輪迴的根源完全清除乾淨。不是暫時的,也不是部分的,而是徹底、乾淨、圓滿地將輪迴的根源清除,才是解脫輪迴。因為我們得了清凈正見,將執著斷乾淨,就不會由煩惱而取後蘊,這才算是解脫輪迴了。我們的相續不再取後蘊,才是解脫輪迴。
這樣,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就講完了。
這部分帕邦喀大師講了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是生出離心的另一種方法,不僅要有捨棄現世貪著的心,還要捨棄對後世的貪著。有些人會說:「人間自然是很苦的,將來我生到天上去,就能盡享快樂了!」殊不知生於天上也一樣有苦,天人臨死五衰相現前時的痛苦,依佛經所說的是比地獄之苦大十六倍的痛苦。拿世間來說,當你有錢的時候是個億萬富翁,可如果你將錢用完了,福報享用乾淨了,就將變成一個窮人,那時就算欠別人一百元錢都無力償還。一個億萬富翁將錢財用盡,福報用完,變成一個窮小子時,再讓他過窮人的生活,他怎麼過得下去?一個人平時非常愛乾淨,突然一天叫他晚上到豬圈去和豬睡在一起,叫他該怎麼難受?生於天上就有這樣的情形。
上面說的是為什麼要生出離心,出離心如何生起,下面說的是如何合量地生起出離心。
推薦閱讀:
※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引導?
※我師父說丨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無禮行為需要如何引導
※四加行觀修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