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全600集) 網頁易讀版 | 生死書(智能手機版)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七集) 2011/7/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五十二面,第一行從當中看起,從「七種悉皆不凈」,從這個地方看起。
上面是《十疑論》講的七種:種子、受生、住處、食噉、初生、舉體、究竟,這個七種都不幹凈,都是嚴重的染污。「故於自身以及他身,實無可樂之處」,自身、他身都一樣,都離不開這個七種,「純苦無樂,理應厭離」,前面我們學習到此地,應該要厭棄,要遠離。故下云:『宜自決斷』,宜是應當,自己要有決斷,「決者,下定決心。斷者,斬斷惡因。惡因者,即下所云之心垢」,垢就是不清凈。「《會疏》曰:貪瞋痴為心垢,反之為三善。」不貪、不瞋、不痴這叫三善根。貪瞋痴,佛在經上常稱之為三毒煩惱,是所有一切不善的根源,就是貪瞋痴。學佛的同學,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不學佛的時候不知道,學佛的時候曉得我有業障,這個業障多半都是講的惡業,不善的業。不僅這一生,過去生生世世累積的這個業障,你說有多深!
不認識,不知道,那是一點都沒有辦法,學佛這才知道,這才認識了。認知之後怎樣把它斷掉,你就得佛法真實受用,經上講的真實之利,你得到了,真實的智慧你開了。業障除了就開智能,業障要在,智能就不見了。智慧是本有的,所以業障,這個業把智慧障礙住,把你的能力也障礙了,把你的福報也障礙了,就麻煩大了!迷惑顛倒,還不斷在造惡業,將來的果報肯定是三途。三途,機會統統有,那就專看最後一念這貪瞋痴哪一個強。如果貪煩惱強大,力量很大,就把你牽到餓鬼道去,瞋恚力量強大,就把你帶到地獄去,你到哪裡去投胎,是決定在最後一念。所以,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這個人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關係最大的是最後一念,平常念佛就是希望最後一念不要忘掉,原因在此地。怕平常不念,最後這一念忘掉了,去念別的去了。念五欲六塵,那個麻煩就大了,五欲六塵就把你貪瞋痴慢帶起來,這又去搞輪迴了。
在現前我們所遇到的,災難嚴重!五毒後面的兩毒,古人常常把它省掉,特別是中國人,印度人不會,印度人不怕麻煩,中國人喜歡簡單。貪瞋痴慢疑,只說前面三個,貪瞋痴,五毒。傲慢不能不提醒,傲慢不是好事情。孔子都說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才華出眾,聖德照世,佛家講照明世間。這樣的聖人,大聖人,孔子一生最崇拜的、最佩服的。孔子也非常想跟他學,但是緣不成熟,這我們俗話講福報,孔子沒有這個命,換句話說,他學不到。如果有緣,很可能學到。周遊列國去尋找這個緣,十幾年在外面訪問,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肯用他;接見他、跟他談的都很佩服他,沒有人用他。這就是命里沒有官印,人不能不認命,命里沒有官印,只可以做參謀、做顧問,這個行,沒有實權。人都要認命,孔子命里沒有官運也沒有財運,所以一生物質生活也很勉強,真是一個清寒書生。他說,假如像周公之才之美,這個人怎麼樣?他傲慢,他驕傲,他自以為是,他自大,輕慢別人。夫子說,這個人就不要提了,假的,不是真的,全是假的。這句話特別值得真正念書人去反省,我有沒有自大?我有沒有嫉妒?我有沒有好勝的心?有沒有想出人頭地?如果有這些念頭,這不是君子,在儒家講小人。為什麼?叫缺德,他沒有德,有才沒有德。有才沒有德,這個人一生所作所為不是善業,他行善一定於自己有利,有名有利,如果沒有名沒有利他不會幹的。也就是說,他所作所為的標準是名利,符合我的名利我做,不符合我的名利不做,再好的事他也不做。那麼他一生所造的業,最後是非常有可能墮三惡道。只顧眼前的小利,不顧以後的後果,這不是聰明人,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看現在,看未來,現前的這點利害微不足道,要看後果。
人道是善惡的一個樞紐,空間不大,時間不長。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也長,你看四王天,這是上去第一層,善道。四王天的一天,人間五十年,壽命五百歲。跟我們演算法一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但他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福報大。再上去一層忉利天更大了,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的壽命是一千歲。往上去倍倍增加,你就曉得夜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百年,壽命兩千歲。再上去兜率天,彌勒菩薩住的地方,那個地方一天我們人間四百年,四百年是人家一天,壽命是四千歲。所以彌勒菩薩要在那個地方壽命到了,他才來下生,到我們這個世間成佛。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算起,算到他下來,時間多長?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來下生。現在有人說彌勒菩薩已經來了,是錯誤的,沒有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妄語。
所以人道就真的就好像是個樞紐一樣,善惡當中。但是人道特別可貴,它能夠讓你選擇善惡。三惡道的時間長,餓鬼道,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人間一年在餓鬼道十二天。所以祭拜鬼神,供養初一、十五,那就是供養他早餐,供養他午餐,他一天是我們一個月。地獄道,地獄很多種類,時間都不相同,最少的,李老師以前在大專講座裡面講地獄,壽命最短的,一天,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中國人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不到兩天。這些全是事實,你要是明白之後,你就曉得,人身這個非常短暫的時間是一個抉擇點,我們是選擇天上還是選擇下面。天上要修德行,要是隨著自己的慾望搞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那是下面,這能幹嗎?選擇當中還有一個無比殊勝的地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在這一生也能夠決定去得了。人身難得,人身比什麼都可貴!
天上人間最可貴的,得人身,聞佛法,遇到凈土,那你的緣算是圓滿了。千經萬論,佛給我們說了一句最真實的話,一切法從心想生,這講絕了。佛法世法,天上人間,由心想來決定,你想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想佛你就成佛,想菩薩你就成菩薩,想天你將來到天人,想貪瞋痴慢那就是三惡道。天天想著貪,那是餓鬼道,那是想鬼道;天天瞋恨,想報復人、想害人,那是地獄;真妄、邪正、是非沒有能力辨別,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一切法從心想生,太重要!這個道理要牢牢的記住,今天是我們一個選擇的點,我們要有智慧、要有能力去選擇。最聰明、最有智慧的、最有福報的,選擇作佛去。
所以,真的斷惡修善就從心垢上下手,要把貪瞋痴慢疑斷掉。用什麼方法斷?凈宗有最妙的方法,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把它斷掉了。不起念則已,起念這個念就是阿彌陀佛,無論是善念是惡念,統統歸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善念起來了,要替眾生做好事,要修養道德,南無阿彌陀佛,歸到阿彌陀佛。起一個惡念,去追求名聞利養,回歸到南無阿彌陀佛。不能把念止住,念要是止住,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凡夫是決定沒有辦法把念頭止住。只有換得快,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也就是說不管是什麼念頭,不准它相續。只有阿彌陀佛相續,其它念一起來馬上就斷掉。這是什麼?這叫會念佛,這叫真念佛。佛號念念相續,其它的雜念只許那個念頭冒出來一下它就沒有了,決定不准它相續。這個方法用久了,功夫就得力。
開頭,凡事都是開頭難,開頭為什麼難?妄想、雜念這個習氣無始劫來養成的,它起來佛號忘掉了。不是不想換,忘掉了,就讓這個妄念起來,它就起作用,就造罪業了。到造罪業,忽然想到佛號,不算遲,什麼時候想到都好,慢慢訓練,愈快想到愈好。最好是能第一個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最好的。開頭,佛教導我們求根本智,求根本智就是修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那個慧是根本智。那個慧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起作用就知道了。起作用是什麼?根本沒有通過思考,別人提個問題你隨口就解答了,智慧的解答。那是什麼?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你就知道了,不起作用是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起作用無所不知。沒人提問題不知道,一提問題馬上就出來了,這不是知識,這是真智能。
下手,修學入門,世尊為我們示現的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他不上不下。上上根人所謂是一聞千悟,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他不需要學的,他一聽馬上就覺悟,他就明了。這種人少,太少了。下愚之人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一生不缺,一天到晚念,念上幾年他自知時至,他真往生,這是下下根人。上上根、下下根特別好度,下下根聽話、老實、真干,這兩種人一遇到凈宗沒有不往生的,肯定往生,果報無比的殊勝。當中就麻煩了,知識分子,你要說他懂吧,很有限,你要說他不懂,他知道得不少,他的思想非常混亂,而且一般都會帶傲慢,不服別人。這文人習氣,自古以來讀書人的習氣,好勝,喜歡跟人辯論,自信心很強,好勝心很強,不服輸,中國人所謂是文人習氣,這個習氣對修行來說是最大的障礙。
驕跟吝有連帶關係,吝是吝嗇,文人懂得很多,教人不肯完全教給你,留一手。為什麼?怕你超過我,他不能不防著,這也是自古以來平常的習氣。讀聖賢書,學聖賢人,學得不像,統統都是這個原因。《了凡四訓》裡頭,了凡先生看人他就看這一點,看這些讀書人。如果讀書人對待人,對待不如他的人,他都很謙虛、很恭敬,了凡先生說這個人去參加考試一定考中。他一生看過那麼多人,他說考中的幾乎都沒有說錯,都被他說准了。他不會看相,他也不會算命,為什麼看得那麼準確?謙恭是德,這個人有德,祖宗有德,自己有德,哪有考不中的道理!能不能考中不在學問,中國古書里所說的,命運佔百分之七十,你的學問只佔百分之三十,學問再好,品德不好,考不中。《俞凈意遇灶神記》,同學們也很熟,俞凈意參加多少次考試都沒有考中。真有才學,書念得真不錯,一身的習氣,一身的毛病,還算他有一點良心,灶神王爺救了他。他遇灶神,灶神現身說法,把他的毛病習氣一樣一樣說出來,他承認,改過自新,然後再參加考試,他考中了。他考中舉人,又考中進士,但是已經老了。一生的際遇,意冷心灰,只想過個平安日子就好了,名聞利養一概都放下,從事於教學,教私塾。
這些都是現身說法教導我們,我們今天遇到的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過去幾千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社會混亂,地球的災變,科技文明沒有帶給我們安樂,帶給我們的是威脅,身心不安。今天人類最大的威脅,雖然沒有表現在面孔上,每個人心理上都有很深的感受,核武戰爭、生化戰爭。這是毀滅地球上生命的戰爭,所有生命都會在地球上消失。我們這個時候自然就意識到,中國人有聰明智慧,為什麼不向這個方向發展?現在完全明白了。中國人如果說是在幾千年前就向科技發展,地球大概早就沒有了。我們真正細心去微細來觀察,深深去體會,我們就發現科技不是一個好東西,可以不需要。讓人類過一個安定、承平、幸福、美滿的一生,我們古人常講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那個多美!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了,沒有這種心情。詩情畫意,心是平靜的,心是定的;現在的心是浮動的,叫心浮氣躁,不但他不能創造,他欣賞的能力都沒有。
自自然然會讓一些人去反問,人到這個世間來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人變成到這個世間來毫無意義,毫無價值可言。佛說得好,人生酬業,這句話說得倒是很恰當。你過去世造的業報,你到這裡酬償業報的。業報,佛也講得很明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來干這個的,這沒有必要。恩是要報,怨一筆勾消好了,何必?討債、還債也不必了,確實毫無意義。難得你遇到聖賢教誨,在過去這是很平常的事情,這個緣太殊勝,在中國這塊大地上,無論哪個角落你都可以遇到聖賢教育,它普及了。但是現在沒有了,斷了,斷層了,變成非常稀有。從前的佛法也是普遍的,小村莊、小角落都有小廟,現在沒有了,都變成奇貨可居,遇到了,太難得、太稀有。真遇到、真明了,依教奉行,那這次來到人間值得!那外緣?外緣好,為什麼?逼著我們非干不可。如果外緣是個太平盛世,是個禮樂文化之邦,你還捨不得離開,你覺得這挺好的。現在遇到多災多難,趕快往生,是好緣,逆增上緣。從前還可以緩緩,有的是時間,慢慢來,現在沒時間,來不及了。必須要萬緣放下,要一心念佛,真的把我們心裡換一換。心裏面拉雜東西全部把它清除,阿彌陀佛供進去,我們自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良心做為外面的垃圾桶,外面人家不要的那些骯髒東西,你全都記在心上,你就變成外來的垃圾桶裝在這裡,這個錯了,這大錯特錯!這是個胡塗人,不是聰明人。聰明人良心裡是佛、是菩薩、是聖賢。這才叫『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言」是言語,「行」是行為、行動。「《箋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謂之忠信」。忠信是什麼?「表裡相應」的意思,就是心跟口是一不是二。我所說的一定做到,我做到的我可以說,我做不到的我不說,說到一定要做到,這叫忠信。忠,你看這個字的意思,心不偏不邪,這叫忠。如果心偏了邪了,邪知邪見,忠就失掉。我們不要去問別人,最重要是先度自己,忠這個字我有沒有。如果我缺少這個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們今天學佛了,明白了,趕緊回頭,要把那個「不」字除掉,要學忠、學孝、學仁、學義,人格具足了,來生不失人身。還要記住,佛菩薩是人做的,聖賢是人做的,什麼是人?忠孝仁義是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他不是人,他不能作聖作賢,他不能作佛作菩薩。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搞清楚。真搞清楚了,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就從這個地方學起。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都是心垢,這心骯髒的。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心地放光,那是性德。五常、四維、八德是性德,會放光的,它決定不會染污。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學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表裡相應』,表是外表,里是內心,內心跟外表是一致的,不自欺不欺人。下面說,「據凈影意」,凈影大師的意思,「表指言,里指心。其疏曰:言表心裡,語不違心,故名相應」。「蓋以心口如一,為表裡相應」。「茲廣其義曰」,引申來說,「表」是表現,表現於外面的,這統統是表;換句話說,你的行住坐卧都是表,言談舉止統統是表,表現在外面的,我們講表現在生活,表現在工作,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里」是內心,內心是什麼?內心是仁義禮智信,是禮義廉恥,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是中國千萬年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誨,全是性德,這些東西是自性裡頭的本能,本有的,完全表演在生活上,表演在外面。「內外一如,是名相應,此即直心」。大乘佛法里講菩提心,第一個是講直心,《起信論》就用這個名詞。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講三心,合起來叫菩提心。直心是體,真心,中國人講本性本善,那個本性就是直心。
「《凈名經》曰」,《維摩詰經》,「直心是道場」。道場是什麼意思?諸佛如來大道所在之處叫道場,古聖先賢行道之處稱之為道場。這個行道,生活是行道,他在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道場,不一定是指什麼寺廟庵堂,不是的。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一棟建築,所以佛的道場在哪裡?他在哪裡,那個地方就是道場。他在那裡教化,他在那裡表演,言教的場所就是道場。這裡說得更好,直心是道場,這個人如果是直心,直心就是表裡一如,里外相應,心跟口是一不是二,這就是道場,這個人所在之處這個地方就是道場。所以直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叫法喜充滿,孔子所說的不亦悅乎,自受用。學而時習之,他把聖賢東西學到了,時習是什麼?全落實了,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快樂,不亦樂乎。在佛法稱為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待人接物一團歡喜,至真無妄,誠意真心,多快樂!用誠意、用真心待一切人待一切物,沒有一絲毫虛偽,沒有一絲毫是假的。你說他的生活多充實,他的生活多美滿,他的生活才真正幸福,這個與地位與金錢毫不相關。地位很高,做到帝王,富有四海,他一點都不快樂。為什麼?人家跟他往來全是虛情假意,誰跟他是真心?我們從歷史上去看,有幾個帝王是不亦悅乎、法喜充滿?你找,找不到一個。這才曉得學之可貴,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之可貴。學與富貴不相干,他可貴什麼?他就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他一生真的快樂幸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是令人羨慕。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前面兩句,『人能自度』,才『轉相拯濟』,也就是說,必須是你自度,你然後才能幫助別人;你要不能自度,你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我們看念老的批註。「上段顯生死輪轉,憂苦不絕,勸令出離,是為厭離娑婆。此段則勸求生凈土,即欣求極樂也。」這八個字,「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修凈土的人、求往生的人他不能少的條件。為什麼?這個世界你不肯舍離,你怎麼能往生?你要想往生,必須把這個世界全盤放下,沒有絲毫牽掛,你才能平平安安、穩穩噹噹的到極樂世界去,有絲毫的牽掛就去不了。真想通了,真搞明白了,你才肯下定這個決心。為什麼?娑婆世界住的很久,無量劫來都住在此地,一旦要走,好像真有難分難捨,有這個味道在。所以不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的時候,他捨不得。極樂世界是好,不錯,阿彌陀佛也很尊重他,能不能我再過幾天再去。這個念頭一生,這一生的機緣就錯過,下一次再遇到,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劫,太難講了。所以要有真實智慧,要有高度的警覺,我這一次遇到我不會放過,我寧願到極樂世界再回來。再回來是菩薩,不會迷惑了,你來往自在,想來就來,想去就去,這個世間人做不到。往生極樂世界就入了他的國籍,拿他的護照,遍法界虛空界通行無阻。我們娑婆世界的護照人家不承認,哪裡都去不了。所以真想通了,是應當要去。
「《彌陀要解》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這個願是什麼?願生凈土,「又以信願持名為一乘真因」,我願去,我怎麼去?信、願、持名,你就去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辦這三樁事情,辦這三樁事情,一般講的知識分子讀經重要,一定要從讀經下手,沒有這個底子,信願不堅固。讀就讀一部經,《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本,一個叫大本,一個叫小本,文字有多寡不一樣,義理完全相同,所以屬於同部。但是《無量壽經》說得詳細,《彌陀經》講得簡單,詳細有好處,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堅定信願,有這個好處。讀,每天要讀經文,把讀經文當做我們必修的功課,早晚課。弘一大師當年在世,他是個知識分子,他的早晚課是念《普賢菩薩行願品》。《行願品》他能夠背誦,可見他讀得很勤,讀的時間很長。
《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出來稀有難得,沒有艱深的這些句子,讀起來通暢,像是中國人寫的文章一樣。《無量壽經》原文都有難讀的地方,這就翻得不理想。這會集會集得好,把這些不好讀的、生澀的地方,他都不要了,這是會集的時候把那些都除掉,取文詞非常通暢的選出來重新編成一個本子。這個對於末法九千年眾生來講是大恩大德,這個本子我們愈念愈歡喜。批註是幫助我們了解經文,幫助我們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所以,以讀經為主,以研究經為輔助,賓主要認識清楚。目標只有一個,決定求生凈土,決定要見阿彌陀佛,這個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有疑惑,很可能墮邊地疑城,對自己造成障礙,這個是不需要的。所以信願行,持名就是行,這三個條件必須圓圓滿滿的具足。
「故知世尊勸諭,正是往生切要」,切要是最重要的開示。「段中人能自度,度自身也,承上文知苦厭離、洗除心垢、表裡相應等文而言,是自利行」,這些經文全是講的自利。用什麼方法把我們這個心垢洗刷乾淨?就用念佛,不用別的。宗門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今天說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第二個念是念佛。第一個念是煩惱、是習氣、是妄念,第二個念是佛念,佛號要快,要立刻就能接上。這些都是屬於自利。「表裡相應」,這裡頭還有一層深的意思,我心裡是阿彌陀佛,外面,外面全是阿彌陀佛,我看到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看到一切事物統統是阿彌陀佛,你真成佛了。為什麼?境隨心轉,心是阿彌陀佛,外頭所有境界全是阿彌陀佛。
心是善心,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善;心是噁心,外頭境界沒有一樣不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道理大乘經教講得很多,特別是《華嚴經》,這不能不記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自然就落實了,普賢十願跟大乘菩薩的願有什麼不一樣?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的用心,心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我常講的,把阿彌陀佛放心上,心是阿彌陀佛,那就是普賢菩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本經第二品「德遵普賢」,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修普賢行。普賢行的總綱領就是十大願王,頭一個禮敬諸佛,一切眾生全是佛,只有我一個是凡夫,這叫普賢菩薩。其實,你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佛,你自己已經成佛了。為什麼還說唯我一人是凡夫?這就是接引眾生的,教化眾生的,真正成佛就降到最低下去。你看把六道眾生、惡道眾生都提升,你們都是佛,誠敬謙和真落實了。這個接引眾生,身行言教,我做出來給你看。讓你看清楚、聽明白了,你細心去體會,你才能解如來真實義。做出來給別人看,實際上就是《還源觀》的四德「威儀有則」,那是度眾生的。
「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拯者,救也。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本經的宗是什麼?就是宗旨,就是下面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本經的宗旨。「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了。世尊以真誠心,四十九年的表演,表演什麼?這四個字說得非常好,『積累善本』。自己開悟之後沒有自己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菩薩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清楚。為什麼?入佛的境界了,佛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就叫做大般涅槃。涅槃寂靜,從涅槃寂靜裡面生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叫大乘。涅槃裡頭不生大慈大悲,不生普度眾生這個大願,那不叫菩薩,那叫小乘。生起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叫轉小成大。
小乘的涅槃,清凈寂滅,只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有斷,也就是他分別沒有斷,起心動念沒有斷。小乘涅槃,他的地位在哪裡?在四聖法界最低的聲聞,超越六道了,六道之外,聲聞道、緣覺道,這兩個都是小乘。菩提心沒有發,普度眾生這個願,大慈大悲沒有發出來。到什麼時候才能發出來?初住,《華嚴經》圓教初住。真的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這一放下,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假的,一場夢,放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一真法界,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位子最低的是初信,可是初信在我們六道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時候真的轉小成大,他有大慈大悲,他有普度眾生的大願,他有代眾生苦的悲心,願意表演、示範,威儀有則,這就是表演做示範。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是表演,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是示範。他戒定慧圓滿,貪瞋痴早就息滅,舞台上表演,給我們看的,這叫慈悲至極。
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既發大心,就應該用至誠心去表演,積累善本。「善本」是什麼?三惡、五惡反過來就是善本。因為三惡五惡是惡本,所有一切惡業的根本,反過來就是善本,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世出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裡生的。我們的心本來是乾淨的,本來是清凈的,惠能大師說得很好,現在還是乾淨的,還是清凈的,從來沒有染污過。好像是被染污了,其實沒有,染污是誰?阿賴耶,阿賴耶被染污了。被誰染污?被末那染污,末那不是個好東西,末那叫染污意,為什麼染污意?因為它裡頭有貪瞋痴。唯識經論裡面說四大煩惱常相隨,所以末那識它的基礎就是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末那是我執,我見,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阿賴耶的見分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他執著一分。把這一分當作自己的心,這是妄心,這是煩惱的根。從這個地方起來什麼?我愛。你看有我了,我見,這就產生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愚痴;我慢,慢是瞋恚。見愛痴慢這四大煩惱常相隨不斷,這個四大煩惱要是斷掉,沒有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超越十法界,不再住十法界裡頭。我們曉得,怎麼轉的?把這四樣東西放下。
破身見,真智慧!《金剛經》雖然不長,它分前後兩部分,前面是破四相,後面是破四見。破四相能脫離六道輪迴,破四見才能超越十法界。《金剛經》後半部說的是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四見破了。四見破了,圓教初住菩薩。四相破了,小乘須陀洹,開始破四相,《華嚴》是大乘,十信位子裡面的初信位,他破煩惱等於小乘須陀洹,證得位不退,三不退的第一個他得到,就是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他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會墮三惡道,也就是說,決定不會再搞貪瞋痴慢這個事情。
世尊開示第二點,就是拯救,「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跟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相應。既發大心,一定要以至誠的心斷惡修善,積累善本,對於善惡一定要認識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絕對標準是:與性德相應的就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惡。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現在人不懂。古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管他有沒有念書,有沒有這些知識,但是他懂得一個道理,隨順自然。你看春天萬物生長,隨順自然是講愛惜萬物,不可以傷害它,它在生長期,處處要愛護,處處要保護,不可以傷害。夏天成長,春生夏長,夏天成長,要好好照顧,秋天秋收,有收成出來,果實才可以採摘它。打獵,春天不打獵,為什麼?動物都懷孕,你不能傷害牠。捕魚不能捕小魚,小魚像小孩一樣,要幫助牠成長。所以結網網的孔都很大,牠能鑽得出的,牠就鑽到網外面去了。這是什麼?這都是恆順自然,用現在的話講,他懂得環保,他決定不會破壞自然生態,愛護它。冬天是收藏的時候,收穫,冬天寒冷來了,樹葉都凋零,應該收藏。冬天就是人應該休息,像放假一樣,農民一年忙碌,但是冬天他確實休假。假期很長,從臘月初八,就是過年,過小年,中國習俗臘月初八送灶神,臘八。過年過到什麼時候?二月二,你看臘月初八,正月初八,二月初八,差不多兩個月,這兩個月時間是休閑。天寒地凍,不能工作,休閑。要保養身體,休息,等於說補充能量,春天時候好工作。過年過到二月二龍抬頭。
現在人沒有了,過年過節恐怕都沒有假期,這就是什麼?破壞我們的生態,自己生活這個常態環境,這破壞了。古人完全順應大自然,所以他是健康的,他是幸福,他是快樂。這種幸福快樂與貧富貴賤沒關係,過年窮人也很快樂,富貴人自然會幫助貧窮人。這什麼?他修善積德的時候。冬天大家都沒有工作,窮人生活就困難,富裕的人一定要幫助他。唯有積累善本,善本是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加強努力去學《弟子規》、學《感應篇》、修《十善業》,這是普世根本的教育。所以農閑的時候,就是這兩個月時間,這冬天,十二月初八到二月二這兩個月,寺廟裡面都在這個時候講經。為什麼?這個時候工作量少,有很多人到廟裡面去掛單,在家居士可以,叫討經單。這個廟裡面講《華嚴經》,他想來聽經,就在這裡住兩、三個月,把這部經聽完,來接受教育。儒家講學,道家也講道,這些道場裡面,儒釋道道場統統有活動。講的內容不相同,你想學什麼經典,你去打聽,哪一家,譬如講《華嚴》的,大概五台山都講《華嚴》,天台山講《法華》,講這個體系。西安的慈恩寺那個地方是講唯識,講唯識經論,終南山那個地方是講戒律的。你想學什麼東西,打聽一下,哪個道場講,你就到那裡去住個兩、三個月,好好去學習。儒釋道統統講,儒家有書院,小型的就是私塾,多半利用祠堂開課。道家有道觀,統統都講經教學,利用這個時候。
「以求得本願之妙果」。下面說,「善本,同於善根。《勝鬘經上》曰:善本,本亦因也」,也是因,「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所以菩提根,菩提的本是什麼?純善純凈。菩提是智慧,菩提是覺悟,心不清凈不會覺悟,清凈心是開悟的根本。所以,佛家的開悟是修定,修定一定要持戒,戒不清凈不會得定,沒有定哪來的智慧?所以,戒定慧三學稱之為三無漏學。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就超越十法界。不是修凈土的,多半都到華藏世界去了,毘盧遮那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修凈土的人,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去了,這是修學真正的成就。
下面,「又《會疏》曰:求願者,願往生心也」,你真有求往生的一顆心。「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會疏》這一句講得好,念佛是大善,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念佛更善的,「因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積累善本,積累善本就是一向專念。「以下釋尊重宣極樂之勝妙」,極樂世界的殊勝微妙,十方諸佛宣說不盡,目的「諭勸求生」,佛在這裡勸導我們要求生凈土,你就對了。『須臾』,須臾多長的時間?很短。念老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來,佛經上講的須臾,現在的四十八分鐘,所謂片刻,說明這時間不長。「佛勉世人,一世勤苦,猶如片刻」,我們在這個世間,這是真正要知道的,縱然你能夠活到一百歲,實實在在講也是真的一剎那。年輕的人感觸還沒有這麼敏銳,像我這個年齡,感觸就非常敏銳,我們這一生過來了,八十多年。從小看到軍閥割據、中日戰爭,中日戰爭我才十幾歲,抗戰爆發那年我十一歲,八年抗戰,抗戰結束我十九歲。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幾十年這叫一彈指。如果不遇到佛法,這一生空過了,過得沒有價值,毫無意義。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那時候非常感嘆,為什麼不早十年遇到,二十六歲才遇到。大概將近四十歲的時候才真正相信凈土,接受這個法門,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你要問什麼原因?實在講,講凈土經的人是不少,深度不夠,沒有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我們聽到好像不痛不癢,就對它不發生興趣。真正能把它講透,沒有聽說過。佛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體會得很深,真難信!這不是假的,真難信。
所以佛這幾句話我們體會很深很深,這意思。「一世勤苦,猶如片刻」,這是講勤苦,勤奮修行,修行是苦事,但是時間短,不長。「後生極樂,其樂無有窮盡」,你將來生到極樂世界,苦就沒有了,真的離苦了。在這個世間,這短暫時間的苦你不想吃,你後頭有大苦,你後面那個苦,生生世世全是苦。你要曉得這樁事情,你就會拚命幹了,長痛不如短痛,我現在把這一點苦吃盡,苦就沒有了,生極樂世界苦就沒有了。極樂世界「妙樂無邊,超逾十方,無有終止」,故云『無極』,極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跟苦這個字永遠告別了,真正斷乾淨了。那麼這幾年的苦該不該吃?這幾年的苦,把你無量劫來累積的這些苦的因,統統把它吃盡了,以後再沒有了,應該做的。修行苦,從讀誦下手,先讀經。古人又說,能夠有三個月到半年,你就嘗到法味,苦盡甘來。法味是什麼?歡喜心生起來了。孔顏之樂出現了,孔子、顏回那個樂趣,那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出現這個境界。再提升,佛菩薩的境界,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真的是看破放下了。
「如天台沙門忍空之《勸心往生論》」,忍空法師有這麼一部書,裡面說,「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於億劫」。我們這一生榮華富貴,在這一生當中,榮華富貴裡頭有沒有造業?你想想看,榮華富貴裡頭有沒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就是造的苦因,將來結苦果。苦果要享多久?要享億劫,一世所造的這些業要苦億劫。「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蕊於三明」,現在我們認真努力去修行,修多久?修的時間不長,數十寒暑。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開覺蕊於三明,這個蕊是花蕊,花的中心叫蕊,三明就是六通,三明六通是講果德。底下說,「蓋因小果大,受報時長。凡得往生者,經云: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要下決心,我們要真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HTML
※今天教大家如何在網頁上添加表格
※[Html5]關於動畫製作
※SimpRead:簡悅你的知識消化歷程
※用Django寫出最簡單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