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開闢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和實踐新境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法治保障更加堅固。

  重大抉擇 意義非凡

  ——法治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地位更加凸顯

  2016年2月26日,北京。

  人民大會堂二樓東大廳,國徽高懸,國旗鮮艷奪目。

  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新任命的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委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6名國家工作人員在這裡進行莊嚴隆重的憲法宣誓。

  這是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的範例。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歷史總能給人以深刻啟示。回首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廢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

  如果把治國當成一本大書,那麼法治就是大綱。以法治為引領和保障,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努力實現各項工作法治化。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提升理論。對法治的深刻思考和科學把握,讓執政黨對治國理政的駕馭更加成熟穩健——

  從宣示「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到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從提出「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到要求「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崇尚法治、踐行法治,形成一系列建設法治中國的新理念,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找到了有效方式,有力指導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宏大坐標中審視,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現實意義——

  「一是法治保障的基礎地位。其他三個『全面』同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關係,本質上是現代化與法治化、改革與法治、黨和法的關係。沒有法治的保障和支撐,其他三個『全面』就難以落實。二是法治價值的定向作用。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楊克勤說。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顏曉峰說,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類政治文明包括治理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法治能夠為國家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為國家有序發展提供規範框架,為國家持續發展提供製度空間。

  高舉旗幟 把牢航向

  ——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加矢志不移

  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歷史節點,需要中國人民作出回答。

  「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講話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向全黨全社會釋放了明確信號,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正確航向,統一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認識和行動。」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認為,這具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重大意義,從根本上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始終旗幟高揚——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我國在憲法中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必須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決不能削弱黨的領導。」

  回望來路,執政黨依法治國的軌跡清晰可見: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八大報告深刻闡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要思想;作為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的中央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描繪出全面依法治國的藍圖……

  審視當前,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和落實: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一大批黨組織、黨員幹部成為依法治國中的中堅力量和先鋒模範……

  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更加充分彰顯——

  從實施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破解「民告官」難題,到「陽光信訪」深入推進、努力化解信訪積案;從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到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制度;從簡政放權、為創業創新營造良好氛圍,到廣泛動員組織人民依法有序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人民權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

  「在法治國家中,人民不只是守法的主體,還應當成為立法、執法和司法的主體。」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陳雲良說,「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面依法治國中更加感召人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法治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底線和後盾,凡是法治禁止的,通常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反對的;凡是法治鼓勵的,通常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支持的。社會主義道德是法治的高線和基礎,法治的價值、精神、原則、法理等大多建立在社會主義道德的基礎上,法治的諸多制度和規範本身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說。

  立足中國實際,更加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鮮明指向——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全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同時也深刻昭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只要我們始終樹立自信、保持定力,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這條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充滿信心 聚力前行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步伐更加堅定有力

  法者,治之端也。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在這點上,我們不會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代表著一個執政黨對國情世情更加清醒的判斷、對執政規律更加深刻的認知。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

  著眼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亟待補齊「短板」、破障闖關;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凸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從嚴治黨的任務繁重艱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用法治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以蹄疾步穩的姿態,推動法治建設進入新的征程。

  在新的起點上,法治中國的主線日益清晰——

  「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袁曙宏說,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要論述的重大理論創新,既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指導意義。

  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五大體系」共同構築起法治體系這一法治建設「骨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漢明認為,「五大體系」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法律規範體系是前提和基礎,法律實施體系是生命,法治監督體系是關鍵,法治保障體系是屏障,黨內法規體系是核心。

  在新的起點上,法治建設的格局清晰成型——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法治領域各項工作協調開展、同頻共振。

  一批良法、善法密集出台,科學民主立法成果豐碩;法治政府建設路徑明晰、開局穩健,促進執法水平持續提升;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司法的公正、權威為更多人所感知;牢牢抓住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推動遵法守法日益成為全民共同行動……依法治國各個環節改革創新、攻堅克難。

  「系統推進依法治國的布局,深刻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規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楊小軍說,在一個共產黨領導下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國,法治建設不可能是局部的,也不可能是單方面的,黨、國家、社會在法治建設方面要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在新的起點上,法治信仰的基石更加牢固——

  勞動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藥品、教育醫療等多個民生領域得到依法治理,群眾合法權益得到更嚴密的維護和保障,法治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呼格案、陳滿案等一批冤錯案依法得到糾正,法治力量進一步彰顯;一大批基層矛盾糾紛納入法治軌道並妥善解決,「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圍進一步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全社會厲行法治、誠信守法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增強……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作為治國之重器,只有讓法治成為一種「國家信仰」,才能為法治中國提供最堅強的支撐,為社會繁榮發展、國家長治久安帶來強大持久的動力。

  在新的起點上,法治精神的光芒照亮前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既是立足於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著眼於長遠的戰略謀劃。」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高瞻遠矚、鼓舞人心、指引方向。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宏偉的目標、光榮的使命,召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團結奮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奪取新勝利、書寫新輝煌!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展開
推薦閱讀:

「法不責眾」違反法治精神嗎?
請舉例說明為什麼當前中國特別需要法治?
還原真相才是法治的「最大公約數」
吳法天:今天我在益陽市公安局的遭遇

TAG:法治 | 依法治國 | 治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