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 高樓巍峨
05-27
山財大聖井校區逸夫樓 (張建勇 攝)
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邵逸夫捐助的相關捐助地址 他的邵氏電影曾經幾乎壟斷了香港的電影工業,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電視巨無霸,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設施、醫療機構遍布中國各地……他就是邵逸夫。 1月7日,香港無線電視官網發布消息稱,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又稱為無線電視,即TVB)榮譽主席邵逸夫爵士清晨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有錢、有名、有美相伴,邵逸夫的百歲經歷近乎完美。但對世人而言,他不僅僅是一個傳奇。他所展現出來的勤力、敬業、精明、魄力和慈善之心,均值得人們效仿和頌揚。 娛樂圈教父 首拍中國有聲電影 1907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生於寧波鎮海庄市朱家橋老邵村一個富商家庭,兄妹八人,他排行老六,故後人常稱其為「六叔」、「六老闆」。 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從此開始其一生與電影業的不解之緣。 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少電影院也不得不關門停業。邵氏兄弟毅然決定堅持下去。同時邵逸夫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1932年,邵逸夫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了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白金龍》的巨大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據統計,邵氏兄弟共出產了1000多部電影;先後在日本、泰國、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00多個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當年風靡亞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等無不出自邵氏門下。 邵逸夫被外界尊稱為娛樂界教父,還緣於他的TVB。TVB不僅是目前亞洲最大中文節目內容的供貨商,在香港也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態勢。 包括《上海灘》、《大時代》、《創世紀》、《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曾經引發從香港到內地的追劇熱潮的電視劇不少都來自於TVB。 開創於1971年的無線藝員訓練班,更是為整個亞洲演藝圈輸送了大量的中堅人才,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天王巨星,均出身於這個訓練班。此外,像杜琪峰、王晶、關錦鵬、韋家輝等著名導演,也得益於TVB的全力栽培。 可以說,在香港的文化史上,邵逸夫註定是一個即使再過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標杆性人物。 富豪榜常客 締造200億影視王國 與時常出現在娛樂版頭條的明星身份相比,邵逸夫或許更鐘意被視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百歲有餘的邵逸夫用80多年打造起一個價值超過200億港元的影視王國。 儘管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視作品「媚俗」,但僅以商業價值而言,專走小市民路線的「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幾十年。常被斥為盛產肥皂劇的TVB,也能常年坐擁本港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之首。 而早在其步入電影業時,邵逸夫就認定,搞電影事業必須生產發行結合,方有出路。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邵氏公司已在全球擁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路,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片,不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亦有莫大之功。除了精通業務、對市場敏銳性極高外,能夠吃苦、做事勤勉、精益求精、對成本錙銖必較……這些老一輩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亦表現得淋漓盡致。
至上世紀60年代,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頗具規模,他的勤勉卻不減年少。據說他至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此話絕非誑語。為了保證影片質量,他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寧願燒掉。邵逸夫曾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觀眾看了劣片一定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據稱,邵氏在迄今的幾十年間,燒掉影片數十部。 慈善界大家 逸夫樓遍布全國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邵氏基金曾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事實上,這樣的慈善,邵逸夫已經進行了數十年。 邵逸夫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他篤信「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邵逸夫散財無數,同樣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1974年英國女王向邵逸夫頒發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另外,美國舊金山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而邵逸夫在國內的口碑也大多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邵逸夫非常關注教育,多次表示: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以及培養人才,這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說。從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於支持內地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於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贈內地教育47.5億港幣,捐建項目總數6013個。目前,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 邵逸夫晚年更撥出資金,成立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以表彰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內地以及世界其它地區的科學研究。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鏈接 山東約有80所「逸夫樓」濟南約佔9所
據悉,上世紀90年代以來,邵逸夫先生向山東教育捐贈資金約1億港元,約80所山東高校、中小學和中職學校有以「逸夫」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等校園建築,其中濟南約有9所。 有網友在微博貼出的一張圖片顯示,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的結果上千座,密密麻麻幾乎遍布中國。很多人感嘆,從小到大上過的學校「幾乎都有一座逸夫樓」。新浪微博上還發起了名為「隨手拍校內逸夫樓」的活動,各地網友紛紛曬出自己學校的逸夫樓照片,為先生送行。 縱觀我省,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有逸夫理科綜合樓、邵逸夫科學館,洪家樓校區有逸夫法學教學樓;建於2006年的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逸夫樓,受贈400萬元,建於2009年的聖井校區逸夫樓,受贈400餘萬元;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建有逸夫樓;山東交通學院也有逸夫教學樓…… 記者從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獲悉,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90年代以來,邵逸夫先生分20餘批次在山東約80所學校建設校園項目,捐贈資金約1億港元。2002年以前,山東有48所學校獲捐。2002年以後,捐贈項目側重於高校。目前,濟南約有6所高校、2所中小學和1所中職學校有「逸夫樓」。 山師附中原副校長朱新民負責該校逸夫樓的建設,他表示:「山師附中的逸夫樓始建於1991年,第二年落成。當時,山東共有17所中小學接受捐贈,受助資金1000萬港元。」 (本報記者 馮瑜) 盤點 邵逸夫的慈善之路 1970年:捐贈一家養老院500港元,養老院隨即退還給邵逸夫,邵逸夫因此被嘲笑。 1973年:在香港設立邵氏基金會,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這是邵逸夫第一筆鄭重其事的捐贈。1985年:1983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風,陷入昏迷,只能靠藥物維持生命。邵逸夫睹物關情,感嘆人生匆匆,錢財只是身外之物。1985年1月(邵山客去世前兩個月),邵逸夫捐出1.06億港元作慈善用途。同時,捐贈1000萬港元給中國保護敦煌莫高窟壁畫工程。
1986年:再次捐出1.2億港元,其中1億港元給香港中文大學,1000萬港元給香港浸會大學,1000萬港元給仁濟醫院。 1987年: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港元,此後開始集中向內地捐款。截至2012年,共捐贈內地教育47.5億港幣,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有趣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樓」,在當地核算所需費用如果超過他的預算,「逸」字的最後一個點會缺筆,而如果他全額出資建造,則是全字。 1994年: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1999年:向台灣捐2500萬港幣,救助「9·21」大地震災民。 2002年:邵逸夫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傑出科學家。目前基金總額高達50億港元。該獎也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設天文學、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三個獎項,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 2005年: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三天之後,向汶川捐款1億港元。 2009年:水災關愛行動(颱風莫拉克),邵逸夫捐款1億新台幣。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時,邵氏基金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 2013年: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元。 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他慈善為懷,身體力行了他自己那句話: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本組稿件除署名外綜合《浙江日報》、《廣州日報》、《鳳凰周刊》等報道)推薦閱讀:
※4 · 調查 |站在高處往下望,你想不想往下跳?
※武漢最新十大高樓一覽 沒有400米都不好意思自稱武漢地標!
※兒童高樓墜落事故時有發生 家長小心謹慎嚴防「窗傷」
※已建成的摩天大樓排行榜,中國高樓佔了近一半
TAG:高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