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_中國鑄件貿易網

時間:2010-09-17 12:20 難道說在鴉片戰爭中中國是以達到長矛VS洋槍洋炮?記得中國在明朝的時候就有火器了吧。。。那為什麼紅過這邊死2000多英國才死了500多? 1 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之比較 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 ...

難道說在鴉片戰爭中中國是以達到長矛VS洋槍洋炮?

記得中國在明朝的時候就有火器了吧。。。

那為什麼紅過這邊死2000多英國才死了500多?

1 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之比較

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不是偶然的,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是一個重要原因。英軍已進入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是冷熱兵器混用,可作一番比較。

1.兵器清軍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熱兵器(即火器)並不是中國發明研製的,而是仿造明代從西方引進的「鳥銃」、「佛郎機」、「紅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軍落後了200多年。例如,清軍使用的鳥槍,槍長2.01米,射程約100米,射速為l—2發/分鐘,且質量低劣,嚴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換代。而英軍則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前者槍長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鐘;後者槍長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鐘。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2.火炮清***炮與英***炮在式樣和機制原理上大體相同,主要差別在於製造工藝和質量。

①在鐵質方面,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冶鐵技術進步顯著,為鑄造高質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純度的優質鐵;當時中國的冶鐵技術落後,爐溫低,鐵的雜質多,使造出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放炮時很容易炸裂,傷及炮手,且填充的火藥量少,威力不大。

②在鑄炮工藝上,英國已使用了鐵模等工藝,火炮的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較合理,射擊精確度高;當時中國還沿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毛糙,不懂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射擊精確度低。

③在炮彈種類及質量上,英軍裝備的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性能不同的炮彈;而清軍使用的只有一種效能最差的實心彈,且有彈體粗糙和彈徑偏小的缺陷,影響了射程和射擊精確度。

清軍在火炮管理上也很落後,沒有建立定期造換制度,任憑風吹雨淋,炮身鏽蝕,有的火炮竟是明代鑄造的,嚴重老化,幾乎不能用。

3.火藥由於科學的發展,英國已掌握了火藥爆炸的化學原理,自然也掌握了火藥的最佳配方,即槍用發射火藥為硝75%、硫10%、炭15%,炮用發射火藥為硝78%、硫8%、炭14%。並且英國的火藥生產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相比之下,清軍的火藥配方則是根據經驗來進行的,含硝量高,容易發潮,難以久貯,爆炸效力低,且處於手工業作坊或手工工場生產階段。

4.艦船這是雙方武器裝備差距最大的地方。英國海軍居當時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戰軍艦仍為木製風帆動力,但性能卻遠在清軍水師之上,具有以下優點:①使用堅實木料製作,船體結實;②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性好,還用金屬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③船上有兩桅或三桅,懸掛十餘面帆,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④安炮多,從10門到120門不等。工業革命後期出現的蒸氣動力鐵殼輪船,也已開始裝備海軍。它們航速快、機動性強,大大加強了英國海軍的實力。

清軍的水師主要有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兩支,其任務並非出洋作戰,而是近海巡輯,守衛海岸,作戰對象也僅限于海盜。清軍水師的艦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清軍最大的戰艦,其噸位尚不及英軍的等外級軍艦,安炮最多的戰艦,其火炮數量也只相當於英軍安炮最少的軍艦。閩浙總督鄧廷楨在對中英雙方艦船作比較後說:「炮船之力實不相敵」,「此向來造船部定則例如此,其病不盡在偷工減料。」即便如此,清軍戰艦的在航率也很低。鴉片戰爭前,福建水師共有艦船242艘,在營駕駛者118艘,在航率僅為48.8%。清軍水師的落後,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根本不敢以水師出海迎敵,而只能放棄海上交鋒,從而喪失了主動權。英軍以其強大的海軍,橫行於中國海面,決定了戰爭的時間、地點和規模。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在兵器、火炮、火藥,還是在艦船上,清軍都遠遠落後於英軍。究其原因,我認為除了科學和工業的落後外,還有清政府在武器裝備戰略指導上的失誤。

明末清初,中國的軍事科技並不比西方遜色,而在康熙朝之後,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急劇拉大了。明清之際戰爭頻繁且規模較大,對武器裝備的要求較高,為克敵制勝,無論是明政府還是清政府,都很重視引進和製造先進武器。而在康熙平三藩和收復雅克薩後,清朝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和平的時期,此後對西北、西南邊疆及內地鎮壓起義軍,清軍在武器裝備上都能保持優勢。這種情況使清廷放棄了研製新的武器,而是著力於壟斷這種優勢的軍事技術,不讓民間和對手掌握。以中國明清之際從西方引進的「開花炮彈(一種爆破彈)」技術為例,這種較先進的技術在康熙後一直為御林軍所專有,久而久之,人們都不記得了。在鴉片戰爭時,連主持海防的林則徐和造炮專家黃冕都不知「開花炮彈」為何物。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出師西征,在陝西鳳翔發現明末的「開花炮彈」,不禁感慨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於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清政府在武器裝備指導思想上的保守,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鴉片戰爭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鳥銃長矛不敵英國的洋槍。但是實際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讓從火槍和弓弩的對比上看看其差別。

按照何立波《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之比較》一文,在鴉片戰爭中,英軍使用的火槍型號為兩種: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和Baker前裝滑膛燧發火槍。以下是兩種槍的參數:

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

。槍長1.42米,槍管口徑0.76英寸,子彈口徑0.71英寸。這種槍還有一種更早期的長型號(long

land pattern)。該型槍曾經在拿破倫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等戰爭中被大量使用,英國裝備過大約300萬支該種火槍。

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

這個是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1.16米長,0.75英寸口徑,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徑的子彈。滑膛式Baker的資料沒找到。照說Baker的滑膛槍只在1800年和英國陸軍及東印度公司有合約,不該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規格應該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規格。參考鴉片戰爭中兩種槍的射速,Baker的射速相當於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槍的話差別不該那麼大。我認為在鴉片戰爭中使用的伯克式燧發槍應該就是上面這把線膛槍。下面的圖是一個蘇格蘭高地士兵裝束的老兄在使用Baker瞄準的鏡頭,大家可以看到槍管裡面的膛線。

為了方便對比,我在這裡引入中國一種著名的遠程武器——神臂弓的資料。大家可能認為我在冒傻氣,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紀的火槍相提並論,哪有的比?別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神臂弓

這是我國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種弩弓,式樣是從西夏流入的。弩身長三尺二寸(約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尺),弝長四寸,兩閃(弝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公尺)。箭長數寸。

但凡我們評價一樣遠程武器的優劣,不外呼考慮三點:射程,射速,殺傷力。如果從經濟上說,還要考慮造價和製造周期,以及訓練周期。

先說射程,按照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最大射程是300碼左右,有效殺傷射程約80碼(約72米,一說50碼,即45米),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是運氣極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寫下這麼一段話:

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並打傷的話,那麼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大家可記得電影《與狼共舞》的開頭,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馬在南軍陣前來回跑了兩趟,竟然毫髮無傷,其實是相當寫實的。當時美國南方工業不發達,南軍武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一支Whitworth線膛槍要價美金500大元,可以買20頭牛。所以南軍沒多少支線膛槍。滑膛槍的準確性又那麼的差,打不中策馬狂奔的人一點都不奇怪。但是南軍如果想依樣畫瓢那一定會死的相當難看,北方軍的武器全部在大陸製造,一支sharpes線膛步槍只賣43元。所以多數是線膛槍。扯遠了,趕緊兜回來^_^bb

Baker線膛槍的最大射程因為膛線的緣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於膛線的穩定作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過由於射速很低,英軍並未大量裝備線膛槍。原因在後面祥述。

作者:58.45.4.*2007-4-24 22:38 回復此發言

--------------------------------------------------------------------------------

2 鴉片戰爭中英武器的對比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500餘米,而且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歐洲到現代也還有弓弩射擊比賽。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地命中200碼外一個瑞典著名的神射手威廉.泰爾射中自己兒子頭上的蘋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個總督使壞讓他用滑膛槍去射,估計小泰的腦袋就要開花了。下面這個是瑞士的泰爾父子銅像,眼力好的朋友可以看到泰爾肩上扛著的弩弓,兒子手上捧著被木羽箭(英文叫bolt,有別於弓箭arrow)洞穿的蘋果。

然後再來看射速,英國在18世紀已經採取紙包彈藥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起來。按照官方訓練手冊的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個步驟,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熟的士兵每分鐘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鬥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鐘兩發就算不錯了。而且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後面慢慢把彈頭挖出來。大家不難想像用通條去挖裝填了火藥和子彈的槍管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就這還算是先知先覺,要知道當時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的情況下許多士兵在戰鬥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在1863年美國內戰的蓋茲堡戰役後北軍清理戰場,發現雙方士兵遺留在戰場上的37,574支步槍中,槍管中還有子彈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顆彈頭的有6,000支,誤塞了兩顆彈頭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顆彈頭的有6,000支,最高記錄是一支槍中塞了23顆彈頭,怎一個強字了得。

比較起滑膛槍,Baker線膛槍就更麻煩了,由於使用線膛槍的時候彈頭與膛線必須緊密咬合,無法像滑膛槍一樣使用直徑較槍管內徑還小的彈丸,因此前膛來複槍的裝彈十分困難而耗時。射速一分鐘有一發就算不錯了。為求維持大量火力,當時各國的正規部隊仍然配備滑膛槍,只有少數前衛部隊(skirmisher)才配備線膛槍。

直到1849年,法國陸軍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發明了彈底有凹孔的彈頭,子彈發射時的氣體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麼一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才解決了前膛來複槍裝填困難的問題。

再來看神臂弓,這東西的射速大約是3-4發每分鐘,而且操作十分簡便,簡單到大家很難想像竟會有人能裝錯。下圖是神臂弓的裝填過程。唯一的問題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會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以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最後說說破壞力,不論是Brown

Bess還是Baker火槍,用的子彈口徑都一樣,威力相當不錯,因為鉛彈體積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頭裡面無法取出。而且子彈在體內的彈道通常都不是直線,造成的傷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按照記錄它發出的弩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連普通火槍子彈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壞力卻不如槍彈,傷口也比較容易處理。但是弩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或者加裝炸藥。

再說造價,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銅製的扳機,麻繩做的弦。照說造價也還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國不會找不到木匠做這個吧?

按照這樣推斷,如果當時中國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樣的陣列和英軍對抗,失敗的很可能是英軍。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視火器,連弓弩都不重視,這樣的戰鬥只能在帝國時代裡面去體驗了。

順便說說英軍的火炮當時使用的是葡萄彈,用一個很薄的容器內裝大量的鐵彈丸,發射後容器爆裂,裡面的鐵彈丸將形成大面積的散射,威力極大,在鴉片戰爭中一次能殺傷幾十人。但是比這種炮彈更先進的開花蛋在明清時代已經在中國生產並使用過了。

說了這麼多,大家不難發現其實直到1840年,火槍仍然沒能完全超越中國13世紀使用的弩箭。中國當時別說創新,只需將以前所掌握的拿出來,也不難取得勝利。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才是技術上的失敗。

補充1: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主要裝備是遂發槍,清政府的軍隊主要是火繩槍+冷兵器

雙方都有火炮,但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士兵操作能力差距更大。

中國裝備的是明朝水平的火器,清政府基本沒有研製火器,反而比明朝有所後退

但是,最重要的,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的是,基本上,英軍的傷亡是被火器所傷,而清軍是被肉搏戰擊潰。

清軍在遠距離對射還能堅持,一旦被英軍衝到眼前,進行白刃格鬥,就立即崩潰,這就是封建軍隊和近代軍隊的差距,不僅僅是武器。

補充2: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不是偶然的,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是一個重要原因。英軍已進入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是冷熱兵器混用,可作一番比較。

1.兵器清軍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熱兵器(即火器)並不是中國發明研製的,而是仿造明代從西方引進的「鳥銃」、「佛郎機」、「紅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軍落後了200多年。例如,清軍使用的鳥槍,槍長2.01米,射程約100米,射速為l—2發/分鐘,且質量低劣,嚴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換代。而英軍則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前者槍長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鐘;後者槍長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鐘。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2.火炮清***炮與英***炮在式樣和機制原理上大體相同,主要差別在於製造工藝和質量。

①在鐵質方面,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冶鐵技術進步顯著,為鑄造高質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純度的優質鐵;當時中國的冶鐵技術落後,爐溫低,鐵的雜質多,使造出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放炮時很容易炸裂,傷及炮手,且填充的火藥量少,威力不大。

②在鑄炮工藝上,英國已使用了鐵模等工藝,火炮的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較合理,射擊精確度高;當時中國還沿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毛糙,不懂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射擊精確度低。

③在炮彈種類及質量上,英軍裝備的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性能不同的炮彈;而清軍使用的只有一種效能最差的實心彈,且有彈體粗糙和彈徑偏小的缺陷,影響了射程和射擊精確度。

清軍在火炮管理上也很落後,沒有建立定期造換制度,任憑風吹雨淋,炮身鏽蝕,有的火炮竟是明代鑄造的,嚴重老化,幾乎不能用。

3.火藥由於科學的發展,英國已掌握了火藥爆炸的化學原理,自然也掌握了火藥的最佳配方,即槍用發射火藥為硝75%、硫10%、炭15%,炮用發射火藥為硝78%、硫8%、炭14%。並且英國的火藥生產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相比之下,清軍的火藥配方則是根據經驗來進行的,含硝量高,容易發潮,難以久貯,爆炸效力低,且處於手工業作坊或手工工場生產階段。

4.艦船這是雙方武器裝備差距最大的地方。英國海軍居當時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戰軍艦仍為木製風帆動力,但性能卻遠在清軍水師之上,具有以下優點:①使用堅實木料製作,船體結實;②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性好,還用金屬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③船上有兩桅或三桅,懸掛十餘面帆,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④安炮多,從10門到120門不等。工業革命後期出現的蒸氣動力鐵殼輪船,也已開始裝備海軍。它們航速快、機動性強,大大加強了英國海軍的實力。

清軍的水師主要有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兩支,其任務並非出洋作戰,而是近海巡輯,守衛海岸,作戰對象也僅限于海盜。清軍水師的艦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清軍最大的戰艦,其噸位尚不及英軍的等外級軍艦,安炮最多的戰艦,其火炮數量也只相當於英軍安炮最少的軍艦。閩浙總督鄧廷楨在對中英雙方艦船作比較後說:「炮船之力實不相敵」,「此向來造船部定則例如此,其病不盡在偷工減料。」即便如此,清軍戰艦的在航率也很低。鴉片戰爭前,福建水師共有艦船242艘,在營駕駛者118艘,在航率僅為48.8%。清軍水師的落後,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根本不敢以水師出海迎敵,而只能放棄海上交鋒,從而喪失了主動權。英軍以其強大的海軍,橫行於中國海面,決定了戰爭的時間、地點和規模。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在兵器、火炮、火藥,還是在艦船上,清軍都遠遠落後於英軍。究其原因,我認為除了科學和工業的落後外,還有清政府在武器裝備戰略指導上的失誤。

明末清初,中國的軍事科技並不比西方遜色,而在康熙朝之後,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急劇拉大了。明清之際戰爭頻繁且規模較大,對武器裝備的要求較高,為克敵制勝,無論是明政府還是清政府,都很重視引進和製造先進武器。而在康熙平三藩和收復雅克薩後,清朝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和平的時期,此後對西北、西南邊疆及內地鎮壓起義軍,清軍在武器裝備上都能保持優勢。這種情況使清廷放棄了研製新的武器,而是著力於壟斷這種優勢的軍事技術,不讓民間和對手掌握。以中國明清之際從西方引進的「開花炮彈(一種爆破彈)」技術為例,這種較先進的技術在康熙後一直為御林軍所專有,久而久之,人們都不記得了。在鴉片戰爭時,連主持海防的林則徐和造炮專家黃冕都不知「開花炮彈」為何物。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出師西征,在陝西鳳翔發現明末的「開花炮彈」,不禁感慨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於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清政府在武器裝備指導思想上的保守,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補充3:清兵的戰鬥力問題 當時中國的火器主要是前膛炮 英國的是後膛炮前期 差距並不大 主要是槍械上射程命中都差 海戰的話主要是炮火 那樣的炮火林則徐在廣州可以打勝 鴉片戰爭就不行了 只能說是戰鬥力的問題

補充4:腐敗啊!!!!!!!!!!!!

補充5:清軍主要是冷兵器和鳥槍、抬槍等一些連弓箭都比不上的火器。

而且冷兵器的製造水平甚至還不如幾百年前的唐朝(個人認為,如果史料對唐朝重步兵的描寫沒有太大誇張的話,英軍甚至會被唐朝軍隊擊敗)。至於火器,更是丟人,清軍入關以後,認為自己是弓馬打的天下,就完全忽視了熱兵器的研製和使用,明朝時期用得火器除射程明顯遜於英軍之外,其他方面比起英軍使用的火器不遑多讓。中國主要輸在戰略機動和冷熱兵器的配合使用上。

英軍由於海軍的優勢可以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任意一處登陸,而清軍則疲於奔命,使得武器本就落後的清軍在戰場軍隊數量上從來沒有形成過明顯的優勢。

再者由於清軍的冷熱兵器分置,在火槍射程內,只有使用火器的一部分清軍作戰,而肉搏時又只有使用冷兵器的部隊投入戰鬥。反觀英軍,配置刺刀以後,遠程打擊和近身肉搏都進行嚴格訓練,使得在戰場上,不論遠近戰鬥。全體英軍都可以一起作戰,就使得清軍原本就不明顯的數量優勢更加縮水甚至處於劣勢。

補充6:清軍使用的竹製火銃

英軍使用的槍支

補充7:長矛+個別大炮VS洋槍洋炮

你沒記錯,明朝的時候就有火器了

而且要記住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

但清朝是滿人的天下,他們入關後,還以騎馬射箭為主

當然不是英軍對手了

推薦閱讀:

四個士兵
美國魚雷、俄羅斯反艦導彈 中國漁民還撈到啥?
談一談所謂的「武德豐沛」、「向敵人的英勇致意。」
盤點二戰後地區衝突,慶幸自己活在和平的中國
土豆與三將軍孰美?(上)

TAG:戰爭 | 武器 | 裝備 | 鴉片戰爭 | 鴉片 | 武器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