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全職媽媽」

 

( 2017-05-0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論·議事廳

 

 
 

【編者按】

   最近,一篇題為《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熱傳。文章提到,「決心做全職媽媽的女性,要做好在宴會上沒人和你講話的心理準備,因為你沒有職業,沒有社會身份,只有單一世界裡的單一經驗。」文章擊中了不少全職媽媽的痛點,引發了網友熱議。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因為結婚、生育而退出勞動力市場、選擇做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有調研發現,很多人選擇做全職媽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很多女性因為無法解決照顧孩子的問題,不得不做全職媽媽,甚至還有一些女性是在懷孕後迫於單位壓力主動辭職的。無論何種情況,當了全職媽媽後,不少女性都面臨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她們面臨的問題和需求,亟待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關注。

   第45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關注「全職媽媽」這個社會群體,並邀請業內專家和新華社記者撰文,分析全職媽媽背後的社會、經濟和心理因素,嘗試讀懂全職媽媽們的壓力。

全職媽媽非「閑人」,而是一種無薪職業

( 2017-05-0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論·議事廳

   俞菀

 

   在國外,「全職媽媽」早就不是一個新鮮詞,很多人都以做全職媽媽為傲。但在國內,全職媽媽群體至今仍被很多人誤讀,甚至被貼上了「好逸惡勞」「閑人」的標籤。其實「全職媽媽」也是一種職業,只是它沒有薪資、不求回報。

   我們先來看一個全職媽媽的作息時間表(寶寶半歲左右)——

   早晨7點,在孩子的哭聲中驚醒,開始一天的忙碌:給娃換尿不濕-洗臉洗手-餵奶-陪娃晨讀-曬太陽-做廣播操。趁娃小睡間隙,曬洗衣服、拖地板、倒垃圾,捯飭自己……下午,除了重複換尿布和餵奶的常規動作外,還要穿插散步、早教或是游泳健身等自選動作。直到晚上9點左右,把洗得香噴噴、已吃飽喝足的娃哄睡後,才可以癱坐在沙發上松一松腰。

   這樣的作息,還不包括娃生病、腸絞痛時的各種混亂。全職的「二胎媽媽」接著跳出來了:添加輔食也是門學問;等寶寶會爬會走,必須全天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每天把老二哄睡了再去輔導老大寫作業,那種感受別提有多「酸爽」……

   所以,全職媽媽輕鬆嗎?撇開有錢任性、保姆傍身的不說,大部分全職媽媽並不輕鬆,甚至有不少全職媽媽自嘲為「零薪保姆」。

   再者,全職媽媽的所謂「全職」,本來就是指專職於一項工作。出門上班還是在家育娃,本質是一種對等的選擇,沒有高低之分。如果說全職媽媽也有職業生涯規劃,那就是圍繞著怎樣更好地把娃拉扯長大,使其更好地成長成才。

   有意思的是,如今提到全職媽媽,很多人的心態是既鄙視又羨慕的——鄙視的是覺得她們沒有創造家庭收入,靠別人「養著」;羨慕的是,她們不用承受朝九晚五之苦,而且這個稱謂的背後往往意味著優越的家庭條件。

   「我就是一名全職媽媽,其實我也希望去職場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打掃衛生,拾掇孩子的玩具。」網民「牆頭馬」說,全職媽媽雖然沒有實際性地增加家庭收入,但她們的付出和創造的價值不該被磨滅,全職媽媽也應得到和職場女性同樣的尊重。

   如果撫育下一代有一個基本標準的話,那麼全職媽媽顯然比職場媽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得比這個標準更好。以母愛為驅動的職業理想,會不知疲倦地驅動其汲取各類知識,豐富育兒經驗。社會評價的理性客觀,則有利於全職媽媽走出心理困境,對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更是不小的助力。

   有研究顯示,孩子在0-3歲時期的身體發育情況、情商智力開發、生活行為習慣等,會影響其一生。另有專家認為,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和高質量的幼兒照料機構一樣,是孩子早期成長的關鍵因素。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對育兒知識的領悟能力較強,也更能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健康的成長空間。

   因此,近些年來,發達國家有越來越多的高薪、高知女性選擇回家看孩子。而隨著中國部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全職媽媽群體也不再以鄉村留守婦女為主,而是出現了更多轉崗的「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

   筆者認識的一位「海歸」全職媽媽,可以說出幾十種嬰兒添加輔食的配方;還有一位全職媽媽,從懷孕到孩子一周歲,各類育兒講座筆記寫滿了兩大本;更有知識分子全職媽媽,在朋友圈或公眾號與廣大網民分享「育兒經」。

   扭轉對全職媽媽的偏見,其實也是一次家庭教育的回歸。當校園教育不足以包攬當今社會對年輕一代的所有期盼,尤其是道德層面的訴求時,良好的家庭教育呼聲日益高漲,甚至促發了人們對「母親」這一角色的重新審視。

   中國自古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且不論其在封建社會被演繹成了何種境遇,就其分工而言,顯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這些典故無不激勵著當代的全職媽媽們,在營造良好家風中身先士卒。

家庭若有需要,當「全職爸爸」也不丟人

( 2017-05-0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論·議事廳

   陳灝

 

   很多人都知道網路上流傳的這句話:「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乍一聽,這句話充滿了對女性的尊重和感恩,但細細想想卻引人深思:為什麼回歸家庭、支持丈夫事業的女性比比皆是,而選擇做「妻子背後的男人」的人卻寥寥無幾?

   在中國社會常見的「421」家庭結構之下,照顧老人、教育孩子必然要牽扯夫妻雙方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影響事業發展。尤其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需要有人回歸家庭,成就對方。然而,大多數時候,這種選擇的結果是妻子辭去工作、讓丈夫安心在外打拚。

   當一個人選擇做全職太太,基本就意味著失去了經濟上的自主權。同時,受累於家務和對子女的教育,全職太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失去自己的社交圈,容易跟不上時代步伐。對現代女性而言,這無疑是不公平的。

   出現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首先應當歸咎於就業歧視。「男女平等」雖然喊了很多年,但在就業上還遠遠沒有實現。男性由於牽絆少、出差方便、承壓能力強等原因,在職場上更容易獲得上升機會;女性則經常會被懷孕、哺乳中斷上升期,甚至因此失業。這種失衡造成丈夫大多數時候比妻子更有養家糊口的能力,降低回歸家庭的可能性。

   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積重難返,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如今不少地方和家庭仍將女性視作男人和家庭的附屬物,認為照顧家庭是女人天然的義務。即便在思想相對新潮的網路上,「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掙錢養家」的大男子主義觀念,也有廣泛的市場。

   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妻子放棄工作回歸家庭是「賢良本分」,不會招來太多非議;男性安心當全職丈夫,則容易被認為是「遊手好閒」,出門都會被人戳脊梁骨;甚至連在事業上不如妻子的男性,都會被視作「吃軟飯」。因而,男性回歸家庭承受的壓力,也遠遠比女性更大。

   當然,全職主婦遠遠多過全職丈夫,也有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例如,嬰幼兒對母親的依賴程度,遠遠超過對父親的依賴;男性在伺候父母、照顧孩子方面的細心程度,總體上也不如女性。這些因素也使得女性成為回歸家庭的優先選擇。

   平心而論,無論男女,對於家庭的重要程度是一樣的。扛起整個家庭生活負擔的人值得尊敬,但為家庭而犧牲事業的一方也是偉大的。在事業上風生水起的男人,未必能當好一個成功的奶爸,說到底,誰主內誰主外無非是分工不同,沒有高下之分。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男性也能回歸家庭,首先要糾正性別歧視。當今的科技水平和社會分工下,男性已經沒有絕對的優勢職業,在就業選擇、上升通道上,社會應當給予男女同等空間。在家庭中,女性和男性的重要性是等同的,不能將女性在生活技能上的優勢作為優先犧牲她事業的理由。

   另外,廣大男士也應當認識到,在家庭有需要的時候,當個「全職丈夫」「全職爸爸」並不丟人。對一個家庭而言,無論是誰的事業成功,最終都會轉化為全家的幸福。當需要有人為擔當家庭放棄事業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是男人?更何況,全職丈夫也不是那麼好當的,難度其實要遠遠大於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換個角度來說,妻子比自己在職場更優秀,何嘗不是男人自身魅力的證明?

全職媽媽需要主動適應身份轉變

( 2017-05-0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論·議事廳

   張永英

 

   沒有從事有酬工作、在家全職照顧孩子的女性,被稱為全職媽媽。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因為結婚、生育而退出勞動力市場、選擇做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筆者在相關調研中對這一群體開展過專門的問卷調查和座談訪談。總體來看,全職媽媽群體既有無奈和困惑,也表現出積極應對的心態,她們面臨的問題和需求,亟待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關注。

   關於選擇做全職媽媽的原因,不排除有極少數完全出於個人意願的自主選擇,但絕大多數的全職媽媽都是因為無法解決孩子照顧的問題,才做出這一選擇的。

   由於缺乏足夠的托幼公共服務,中國目前三歲以下孩子主要由祖輩照顧。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孩子三歲以前白天主要由托幼機構照顧的僅為2.1%。對於祖輩由於年齡、身體狀況、工作以及養育理念衝突等原因無法提供照顧支持的家庭,年幼子女的照顧成為現實困難。僱傭保姆照顧孩子也存在費用高、安全性無法保障等問題。所以,一些女性不得不選擇放棄工作、回歸家庭照顧孩子。她們或者是出於個人主動選擇,或者迫於家庭、單位、社會的壓力,但這種選擇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主選擇。

   調研發現,一些女性是在懷孕後迫於單位壓力主動辭職的,一些女性在休完產假後孩子沒人照顧而選擇做全職媽媽,還有一些女性產假結束返崗工作一段時間後,實在無法解決工作家庭平衡問題而被迫選擇做全職媽媽。比如,一位全職媽媽表示,兩邊老人都照顧不了孩子,保姆費比自己掙的工資還高,所以選擇自己照顧孩子。還有一位全職媽媽,孩子送幼兒園後經常生病,導致她經常要請假照顧,單位領導、同事對此有看法,她迫於壓力辭職。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顯示,在有0-3歲孩子的18-45歲城鎮女性中,有28.9%的人目前沒有工作,其中高達98%是因為照顧孩子。這一人群中有過職業中斷經歷的比例為35.5%,其中67.2%是因為結婚生育/照顧孩子。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全職媽媽是一種被迫的無奈選擇。

   全職在家照顧孩子,一方面失去獨立的收入,另一方面生活重心局限於家庭和年幼子女,全職媽媽面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調研中,一些全職媽媽表示,做全職媽媽比工作還辛苦,沒有休息時間,再加上跟外界交流少,容易產生壓抑、煩躁等情緒。由於沒有收入,需要依靠丈夫供養,如果夫妻之間沒有充分的溝通理解,夫妻關係可能會受到影響。一位全職媽媽說:本來在單位做得很好,升職空間很大,因為不得不照顧孩子而選擇做全職媽媽後,無法實現自我價值,從老公那兒拿生活費時,心理不太平衡。而且由於不能掙錢養家,全職媽媽在家庭事務決策中的話語權也受到影響。

   新時代的全職媽媽,畢竟不同於以往的家庭婦女。調研發現,她們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和素質,能夠主動適應這種身份的轉變,積極應對各種問題和困難,調整心態,強化自身對於全職媽媽的身份認同。

   調研中,全職媽媽普遍表示,全職媽媽也是一個職業,需要綜合素質,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實現自己各方面的成長。她們認同婚姻家庭是需要經營的,要加強夫妻之間的溝通,爭取丈夫的理解與肯定,同時也儘可能調動丈夫參與子女照料的積極性。不少全職媽媽還努力多接觸社會,參加各種培訓、社會活動和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等,增強與社會的聯繫。有的全職媽媽還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把照顧孩子與職業發展結合。比如,一位全職媽媽參加了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並打算以此為業。

   全職媽媽多是階段性的,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不需要全職照顧或者解決了孩子照顧問題之後,全職媽媽大多會選擇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實現再就業。

   調查表明,半數以上的全職媽媽有去找工作或者自己創業的打算,六成以上的職業中斷女性實現了重新就業。但由於她們脫離工作崗位時間太長,原有的工作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老化,給她們的再就業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全職媽媽普遍希望國家能夠提供相關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創業培訓,以增加她們的就業機會,增強適應新工作崗位的能力。

   另外,全職媽媽還希望國家和社會能夠提供更多使她們兼顧工作和家庭的條件,比如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社區托幼教師等適合全職媽媽的工作機會,使她們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能兼顧工作,獲得獨立收入的同時也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系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政策法規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在美國,更常用的說法是「居家媽媽」

( 2017-05-03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論·議事廳

 徐劍梅

   兩年多前,美國在線互動問答社區Quora上有人問:當全職媽媽是什麼感受?

   蘇珊·史密斯寫下很長的答案。她說,她結婚20年,當全職媽媽15年,有3個孩子。生老大前,她已是《財富》50強公司的高級主管。上司接到她辭呈難以置信,專門給她留了3個月後悔期。

   喜歡當全職媽媽嗎?蘇珊自問自答:「大多數時候,我挺恨的。」她說,她愛孩子,但恨自己的生活。「單調、哭鬧、抱怨,沒完沒了地做清潔和洗東西,從來沒人幫把手。還有爭吵……我喜歡獨處和安靜,但除了他們上床後、我睡覺前,能有幾小時寶貴時光,這麼多年我幾乎沒享受過獨處。我丈夫一直百分之百地支持我的任何決定。但在很多方面,我在家庭之外的世界,變成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這讓人有時候很難受。」

   她說,她後悔孩子上學後沒重新上班,就算掙錢不多,也會快樂很多。「我深愛孩子,一直為他們竭盡全力。但我(如果上班)會是一個更好、更耐心、更有愛心,也更享受他們幼年時光的媽媽……孩子們也會更快樂。」蘇珊分析自己說,很多女性享受當全職媽媽,但她這樣做只因為相信為家庭犧牲是「最好的」選擇,實際上卻於己無益,對家人也沒有好處。

   但蘇珊最後說,如今孩子們都在上學,生活也安定,她每天長時間自己待著,多年的緊張和單調彷彿得到治癒,每天醒來都很快樂和平靜,「我終於成為我一直期望的有愛心、從容、耐心、投入的媽媽……現在,終於可以說,我喜歡當一個居家媽媽。」

   克里斯汀·約哈爾生孩子前是老師。她寫道:「我是全職媽媽,對此我又愛又恨。愛的是:不必因把小孩交給別人照看而內疚,能自己安排時間,有空做各種好吃的,能和孩子們在一起,特別是陪他們遠足、晨練,還有他們突然生病的時候。恨的是做飯和打掃衛生,常常只為想雇清潔工而希望自己工作。我不能出去太久,不然家務活干不完,日復一日地陷在家裡實在太乏味了。我還感到因為選擇居家,得不到尊重,甚至得不到丈夫尊重。不過我不在乎這個。我還是我,對自己有信心。」

   拉基尼·沙卡爾說,她媽媽一輩子在家帶孩子,看上去很輕鬆。她生孩子時,就決定回家當全職媽媽,結果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難上加難,誰不這麼說誰就沒經歷過」。她說,看著兒子的笑臉,目睹他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舉手,絕對感覺值得。但生活重心徹底轉移,生活目標完全改變,讓她迷惘。「我期望回到和成年人打交道的世界,把腦子用來應對更需要智力的挑戰。我肯定會內疚把孩子交給別人照看,但我也知道,如果自己充實,全家人都會更快樂。」

   芭芭拉·卡萊頓則給自己貼上「倖存者」標籤。她說,全職媽媽同時也是會計師、仲裁人、麵包師、保姆、司機、顧問、偵探、技工、營養學家、教育家……一點不浪漫,但「這就是我的現實」。她說,她樂在其中,沒有遺憾。

   還有一位3個孩子的媽媽匿名寫道,她當過一段時間全職媽媽,孩子和丈夫很高興,可自己很痛苦——「幾乎沒有和成年人的互動;孩子們理所當然地指使你,拿你當24小時僕人;丈夫有點煩你,可能因為你煩你自己;不掙錢,所以不敢往自己身上花錢;和其他成年人沒啥可聊;(生活)沒有挑戰性」。沒多久,她就找了份兼職,「至少省了看心理醫生的錢」。

   羅伯特·波洛克是唯一答問的男性。他說,他太太覺得當全職媽媽非常沒成就感,生活失去目的,而他認為作為母親,撫養孩子長大就是終極報酬。「不過,我是男人,只能表達一下看法。」他的太太最終重返職場。

   網上瀏覽,發現「全職媽媽」(fulltime mother)這個稱呼,在美國挺有爭議的。很多有工作的美國媽媽說,她們對這個提法感到惱火,有工作怎麼就不是全職媽媽了?愛心和責任心哪樣少了?所以,講究措辭的美國媒體,往往使用「居家媽媽」(stay-at-home mother)一詞。皮尤中心調查顯示,上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大約一半母親不工作,但如今「居家媽媽」不到三成,另外還有大約7%的「居家爸爸」。

   上班就沒法隨時陪伴孩子,幾乎每個職場媽媽都會因此內疚。但2015年,哈佛商學院教授卡特琳·麥克金和同事在調查24個國家約5萬人後發現,有工作的媽媽,女兒往往比同齡女性更成功,掙錢更多,更可能當老闆;兒子則會花更多時間照顧弟妹和幹家務活,長大後娶的妻子往往也工作。並且,不論在哪個國家,母親有工作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有男女平等觀念,更不在意傳統家庭分工。麥克金強調,這項研究結果不能說明職場母親是否過得更好更快樂,只能說明她們的女兒長大後更可能找工作,兒子長大後更有家庭觀念。

   美國還有調查顯示,職場媽媽又要照料孩子又要工作,多半比居家媽媽睡眠更少,比職場父親健康更差。但另一方面,人們對居家媽媽照顧孩子和料理家務的期望值更高,所以居家媽媽反倒可能心理壓力更大。皮尤研究中心發現,上世紀最後30年,美國居家媽媽比例連續下降,在1999年降至23%的歷史最低水平。2012年,這一比例回升至29%,但很多媽媽待在家裡是因為找不到工作。

   幾十年來,技術和兩性觀念的進步,廣泛改變了美國媽媽們的生活。皮尤調查顯示,如今的美國媽媽,不管是否工作,和50年前相比幹家務活時間少了,和孩子相處時間多了,而爸爸們雖然比不上媽媽付出多,幹家務活和照顧孩子的時間也更多。另一方面,婚姻形態的改變導致單親家庭激增。現在的美國,有18歲以下孩子的家庭中,40%以母親為唯一或首要收入來源,而這些「掙麵包的媽媽」,三分之二是單身母親。

   皮尤中心詢問受訪的美國媽媽們,她們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得到的絕大多數答案是:更願意工作而不是待在家裡。不過,多數美國媽媽傾向於非全日制工作。那麼,對孩子來說,媽媽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呢?皮尤調查顯示,42%的美國成年人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從事非全日制工作最為理想;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媽媽最好完全不工作,但也有16%的人說,媽媽從事全職工作對孩子最好。

   歸根到底,抽象的數據替代不了具體的人生,而人生難得圓滿。在現實生活中,每位媽媽的處境不一樣,對生活的態度不一樣,養育孩子的觀念不一樣,並且有條件選擇不工作的媽媽其實沒那麼多。無論如何,太多女性的精神世界,遠不是相夫教子就能完全填滿。Quora問答中,最打動筆者的是蘇珊的心路歷程。她最終感悟到,媽媽快樂,孩子會更快樂。如果把當居家媽媽視為享受,那很好;如果當成自我犧牲,那還是算了吧。

推薦閱讀:

年輕媽媽如何全職照顧孩子還能兼顧穩定經濟來源
親媽不代表就是萬能的,對於教育,還是大膽的放手交給專業老師吧
職場女性回家帶娃值得嗎? 一個丈夫的回答
她不懂如何育兒卻要做全職媽媽,不送孩子上幼兒園,堅持自己帶娃
2017完美婚姻解密:全職媽媽易出軌,真相是你沒做好這6點……

TAG:媽媽 | 全職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