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系列開示 44
《金剛經》系列開示 44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謂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如何在布施中證得無生法忍?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句話是應前面來講,因為前面講到無住皆空啊,眾生就執著都空掉了,前面全部講的就是我們的無住之體,弟子就問了,佛陀在前面常常叫我們去成佛,要行六度,如果都無住了,幹嘛要行六度呢?幹嘛要布施呢?幹嘛要持戒呢?幹嘛要忍辱呢?幹嘛要精進,幹嘛要禪定呢?這是對這個疑問來講的,因為佛陀知道眾生的念頭啊,眾生把念頭斷掉了,一切相都是虛妄都是空的,眾生都空掉了,那眾生就疑問了,眾生都空掉了,佛陀過去要我行布施啊?佛陀過去要我行六度啊?佛陀過去跟我講要我度眾生啊,那我到底還度不度呢?還行不行布施呢?是對我們這個疑問。因為前面是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面講布施,布施是對於眾生的這個無始懷疑心來講的,眾生做事往往有執著。這裡開顯無住心,應無所住,什麼叫應無所住呢?就是說,行於布施,外不住聲色,內不住佛道,修一切善法,這叫行於布施。菩薩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也就是說,在一切法裡面生出不住之心,就是佛。但是對佛來講,不離眾生生滅,就是布施。所以布施是對於眾生的生滅來講,不住是對於上成佛道來講。所以這一念布施,下救濟於眾生,上成於佛道。菩薩無住相而布施,無住即佛性,上無佛可成;下行布施法自度眾生,無眾生可度無住故,而度一切眾生布施故,無佛可成但是又究竟成佛。這句話比較拗口,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會得懂。
布施當中如何上會於佛?下會於眾生?而無相?善事如何成為善法?善事如何不過還是個迷妄?布施如何通於佛心?
這一個布施含有二意,兩個體。無住相而行布施的這一件事情,不住相是會於佛,布施是會於眾生。就是說,菩薩修一切善法不住於相。什麼叫修一切善法呢?善法就是眾生,心生一切法故。修一切善法,如果沒有後面的不住於相,那就不叫善法了,那叫迷妄,因為你後面沒有無住啊,沒有無住就是妄見,你不是無住,就是有住,人只有這兩面,你不在無住的體裡面,就在有住裡面。如果沒有後面的無住之相,那你前面就是有住之體,有住就是妄見,妄見就是六道輪迴生死。所以呢,你沒有後面無住之相,所行布施都是妄見,就不叫善法,不住於相才是善法。是故叫善男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布施是對於六度來講。布施就是舍,舍就是無住,無住就無生,無生就無相,無相就是佛。只要你布施,它一定跟佛心相應的,這是最究竟的說法。
三種布施中如何做到無住?如何從嘴巴上的無住過度到自然無住?無住即能得無生法忍嗎?
布施呢,有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什麼叫財布施呢?財有內財,有外財,我們一般人叫那個財叫外財。我們一般人布施要回報,表面上是不想要,因為你內心中不了解般若,不了解無住之體,如果你了解了無住之體它是不可思議的,不是嘴巴上說我無住啊,不是這樣說,你了解了般若之後,你行布施的時候自然無住。為什麼呢?你了知無住了啊,你內心明了了,所以你布施的時候自然無住,了知你布施就是不住眾生見,不住法見,不住我見,三輪體空,無相即無生,無生即佛,也就是無生法忍都會現前。如果你要是不知道般若,沒有聞到般若,都是有相,就像阿羅漢都沒辦法,阿羅漢沒有聞到般若之前都有清凈法執,他發菩提心都上有佛可成下有眾生可度,阿羅漢都沒有做到,眾生更不要說,如果不聞般若的話,眾生之前看到佛陀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的自在,佛陀的清靜,佛陀利益眾生的這個相,佛陀的三十二相難道有假嗎?佛陀的清靜心難道假嗎?佛陀的大智慧難道是假嗎?四大威儀難道是假嗎?他看得到,佛陀在度無量眾生都會生懷疑心,以為佛有,我應當有,眾生就有得心就有失心,但聞般若之後,自然開解,一切法無住之體,是我們本來清凈法身,無住法能生諸平等性功德。
如何在你修習的種種法裡面了知無住?見如來32相80隨形好能否還是無住?無住即無相,無四相嗎?如何能遍一切處住一切法界?
你只要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即平等顯現,能生一切智,所以呢,你要在這個法裡面了知無住。因為眼睛看到好的,所以他覺得好,滿足於眼睛故,他不了解苦,敷衍眼睛而已,是因為身見在那個地方,認為他好不好。如果你身見斷掉了,還有好不好存在嗎?就像人家射一支毒箭到你身上去了,你老是看射箭的人在哪裡,你不如把這個箭拔出來,等你把這個病治好了,事情也就解決了。所以最重要是我們的身見有問題,所以佛陀看得莊嚴不莊嚴,完全是你的身見的問題。你的身見一斷,佛陀莊嚴不莊嚴的這個體也自然就斷掉了。所以佛陀莊嚴不莊嚴都是無關緊要,只要你把自己的這個身見破掉什麼事情都會解決。所以呢,住真裡面很重要。所以在經典裡面要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只要你無住,我執相自破。我執相一破,外面一切相自平等,佛廣大相三十二就出來,因為一切相平等莊嚴非我執而來,眾生有相故,你的布施就不會圓滿,他就會出現我執。一般人在沒有聞到般若之前,不知道無住之體。無住有兩種啊,聞到般若的無住和沒有聞到般若經的無住是什麼樣的差別呢?我沒有聞到般若經,我以羅漢的心,他的無住是什麼無住啊?他有無住體,沒有布施相。無住,他不動念頭,他有無住之心,沒有無住之相,他把無住之相舍掉了。我們做這個善事不要執著,不執著是無住之體啊,是空性啊,不執著心能遍一切處,不是這一件事情不執著。這個不執著是你故身,愛此報身故,你到任何地方都是清凈心的顯現,不可能止在某一個地方。是在一切處,發無上菩提心。在一切處無住行布施,你都是清靜的。佛陀能把大千世界放在手上一點障礙都沒有,但是呢,一根草在你手上你也覺得很羅嗦、很麻煩,你為什麼心量那麼小呢?佛陀為什麼心量那麼大呢?因為他是一切法無住能有無住果現前,他無住能住持一切法界。
眾生通常意義上的不執著隱含的毛病在哪兒?為什麼說多是放棄而不是放下?何謂依立名而無住?何謂依無住而自然無住?
但是眾生的無住就不一樣了,眾生的無住不能住一切法界。你說放生不要執著了,不要執著就是不要住的意思,就是以後可以放可以不放不要執著嘛,所以就偏到那個空裡面了,他就是無所謂,就是我做善事無所謂,隨便,放一下就可以了,他那個不執著就麻煩了。真正不執著是很珍重的,那是很慈悲的,那是在一切處,那是力量是很大的。比如菩薩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有大雄大力在裡面,因為不執著生平等無礙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因地無住修行一切善法中生。
如果你說我不做了,不要執著,認為那個執著了,那就麻煩了,你那叫放棄了,放下跟放棄是兩回事,明了般若觀照實相,放下是放下你那個妄識,顯露你的真心,你在一切處放下分別執著無住,心常自在。那你怎麼行住座卧非常平靜的,清靜心則生實相,所以做一切事情內心保持非常的清靜,無有牽掛,觀察實相,以無住體而做,並不是說放棄的心。社會上人他不知道無住即本心,法界即心莊嚴,選擇意識裡面的無住分別心,取無住意識還是一種執著。所以,凡人在無住裡面立無住,聖人呢無住的體就是我的無住,依無住而無住,眾生以立名而無住,眾生立名說我們不要執著,是意識裡面的,其實內心中跟這個當下的心不相應。無住是什麼?法界無住即法身,無住法界即報身,法報一體生智身,就是清凈身,不是你的妄想裡面建立的無住,你不要頭上安頭,你本來就是無住體,你另外在安一個無住,叫頭上安頭。所以無住只有一清凈心,沒有二妄識心,這個叫做無住。所以無住叫舍,沒有一個我,是法的顯露真身,也是就真我體,因為放生體是無住的啊,無住體,沒有一個住的體,沒有眾生存在。我是無住的,我就不存在,眾是也是無住的,他那個體也沒有,所以能所雙亡,這個中間的法也沒有,這個叫做三輪體空,才成就真實布施。
何謂放生中的無住?眾生講我不執著於放生,其不通的心在哪兒?
相上本來無住是我先身,放生的這個體本身是無住的,你要了解它是空的,但是不離開放生而具空,是你的始覺,也能代表眾生本覺,你自己覺的時候呢,眾生是了不可得,但是呢,不能離開眾生了不可得相,找另外的了不可得,不能說沒有眾生,了不可得不需要放生了,那就麻煩了,離相說相,就是離開這個相說無住,叫頭上安頭,因為這叫斷見,叫邊見。所以你在放生的過程並不失,還在放生,這個放生體裡面我空法空,但這個事情還在,這個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叫修一切善法不住於相,這是度一切度眾實無眾生得度。
你布施過無住嗎?何謂戒波羅蜜?何謂持戒波羅蜜?
三種布施裡面第一種就是財布施。我們布施財物給眾生養於生命叫財布施,法布施就是講法讓眾生開悟真諦養慧命,無畏布施,用自己無住的神力,威德力布施讓眾生安全保障不受侵害。從這個究竟意義上來講,什麼叫財布施呢?財布施其實就是六度,六度就是真正的財布施,六度又是法布施,六度又是無畏布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從財布施來講,你自己把自己內心的妄見,一切無住故,無住就是布施。一切無住,得清靜故,因為你無住,你心清靜,把一切煩惱都舍掉了,得清靜體,這個清靜體就叫戒體,戒波羅蜜。而一切法舍,叫持戒波羅蜜。持是對犯來講,如果無犯即無持,如果你一切處都舍,跟戒相應故,持犯就沒有了,沒有持沒有犯,跟戒相應故,叫持戒波羅蜜。這個是你的內財,跟波羅蜜是相應的。你一切法不住而行布施,可以獲得什麼呢?布施、持戒、忍辱,煩惱不生故,一切煩惱生不出來。忍辱又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無我故生忍,無法故法忍,我法不住故,無生法忍,就是生滅無生,寂滅現前,叫無生法忍。小乘阿羅漢小乘無生法忍,還有大乘八地菩薩所證無生法忍。你一念無住生忍而行布施,得忍辱波羅蜜,忍辱是對於瞋恨來講的。你有恨就有忍,忍跟恨是相應的,你一切法不住的時候,你的無生法忍辱是絕對的,成就於忍,小忍都是世俗的辦法,世間的忍算什麼忍啊?都是虛妄體。如果有這個無生般若,才能通達於無生法忍。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即無生法忍呢?因為念阿彌陀佛即不退轉啊,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同般若的體是相應的。你一念無住而行布施,跟禪定相應,一切禪定都會現前。一切不住,不就是禪定?
如何得說法三昧?觀像三昧?坐禪三昧?念佛三昧?禪悅三昧?如何得內波羅蜜?無住布施如何通達六波羅蜜?
我們講法不住,就得說法三昧,就禪定。如果有住,就不叫三昧了,講法得說法三昧。現在眾生本身是假的,是妄體,妄就是無住體,大家一散開什麼都沒有了,四大也是這樣,我們這個房子也是散開的,都是無住體。我講話的聲音也是無住體,我們現在本身就是無住體,這一切都是無住體,就沒有我一個說法的人,沒有一個能聽法的眾生,沒有一個說法的這個法,都是無住體。而這個無住就是無生,這個無生是我故身,上已成佛,下眾生已經度盡,說法因無住而得說法三昧。觀佛像,無住故,就觀像三昧。你打坐,無住故,就坐禪三昧。只要你無住,就三昧相應。走路心不住,就經行三昧。你念佛,前後不住,就得念佛三昧。一切都是這樣的。你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名號,你能念所念都空掉了,那個阿彌陀佛就是無住,就是念佛三昧。只要你無住,在念佛三昧裡面。多聞無住,也成就多聞三昧。神通三昧,目犍連那叫神通三昧,神通不住故。智慧第一的,智慧無住故,得智慧三昧,因為無住就得三昧,得定才能得到這個體,就得三昧。所以定在一切處。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無住故,就成佛了,無法可得故。眼耳鼻舌身意無住故,你眼耳鼻舌身意就空掉了,叫身定了,你就定下來了。如果你有住,你就有煩惱,你身體就不會得到清靜。你眼見色,你有住,就有分別,就有妄見。見一切色不住故,就得色三昧,就得色定,本來無住體跟你無住心相應的那一剎那,色就變成三昧。聲音無住故,得聲三昧。鼻子聞的香味無住故,得香三昧。嘴吃的咸酸苦辣不住故,得禪悅三昧。身體的接觸,摸任何東西,不住故,得身三昧。一切法不住故,得意三昧,都得定。所以呢,我們不住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能得五波羅蜜。從這個般若來講,一切法不住就是般若則生實相,無住生心啊,就是佛心啊。所以呢,你一念無住心,這個六度波羅蜜全部相應,這叫內財啊,你的內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如何成為佛身?佛心如何就在六度波羅蜜當中?離開六度波羅蜜沒有另外的佛心可得?
第二個,法上的布施。我跟人家講法,令眾生行波羅蜜故。一切眾生聽法的目的,就是要行六度波羅蜜。行六度波羅蜜一定要以無住布施通達於六波羅蜜。只要你無住布施,六波羅蜜自然現前。因為六波羅蜜,般若為性啊,布施為行啊,五種波羅之實行,五度之實行,全看布施。布施具足了,五度自然具足。我以法來布施,你把這個布施就度一切眾生。上已經成佛,下度化一切眾生,你可以天天在度眾生,這就是給眾生的法,這就是給眾生的利益。法上布施要令眾生解脫,那我跟你講般若,我跟你講六度波羅蜜,一切眾生都要行六度波羅蜜,才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呢?六度波羅蜜是法,而無所住是佛。這個佛身跟法報身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能離開六度另外有佛身可得,因為六度波羅蜜就是佛的這個身,而佛的心在六度波羅蜜無住清凈體,所以,六度波羅蜜它的體就是佛性,它的相就是六度,無住而住,住而無住。所謂無住呢,就是佛;所謂有住呢,就眾生,眾生就有相。一切眾生要成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話,必須要行布施,行布施的意思就要行六度波羅蜜,才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相應,通達般若。所以呢,講般若經,就告訴我們要無住行六度波羅蜜。
六度為何以布施為首?金剛經中六度中為何單講布施?舍跟布施最為相應,跟六度最為相應?可否說「能舍是六度的靈魂」?最究竟的舍是什麼?
這裡為什麼專說布施呢?不講那五度呢?因為布施為首啊,行之首。如果沒有布施,五度波羅蜜不可能產生實際的行為。比如你禪定,你一定坐多少天,你沒有布施,布施就是你的禪定,你只要無所住布施就是禪定。布施是一個法,是一個實際的行動。跟般若相應,布施立即就會顯現出來。比如我們持五戒,也是布施,因為持是舍犯啊。忍辱可以把這個瞋恨心和散亂心舍掉。忍辱、持戒,都是捨去一個相對體。忍辱舍瞋恨,布施捨慳貪。般若舍愚痴,禪定舍散亂,精進舍懈墮,舍跟布施是相應的。所以我們把好的東西把它舍掉,我們什麼東西好呢,大家想一想,把你好的東西舍掉,把你貪著的東西舍掉,究竟舍,就是捨去妄念,妄念一舍,諸法皆舍。
可否說大乘舍心、小乘捨身?修小乘要在禪定功夫,修大乘要在發菩提心?心的超越與身的超越如何的不同?
我們從小的方面,有的說我把我的肉割下來舍,舍不掉是吧?其實捨身難捨,舍心好舍啊。大乘菩薩,我們最重要是在心上面相應,心上面相應了,你身體慢慢就淡泊了。小乘教法在身體上面下功夫,大乘佛法在心上面下功夫,心上面首先從般若上面下功夫,如果沒有般若的話,你心上面也舍不掉啊。小乘在身體上面,就是說持戒,要把你最好的東西布施掉,捨身啊,舍肉啊要把它舍掉,對我們來說太困難了,但是呢你叫我把我的妄念舍掉,你坐在那個地方,妄念舍掉,你就進入禪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跟法相應了,這個東西都變成法了,不舍而自舍了。三界一舍,什麼東西都舍掉了。你在裡面拿東西舍,很難的。你用一個口袋起來一起舍掉多容易啊,是不是。大乘的菩薩呢,就是一舍全舍,就是捨去妄念,自然獲得清靜。所以大乘菩薩跟小乘的差別建立在慈悲的體上面,小乘是建立在空性上面,以自為解脫的體裡面,所以大乘跟小乘的這個舍法,大乘好修,小乘是非常難修的。為什麼呢?大乘以利益眾生來舍,比如布施,按照我們平常的觀點,布施我要得到一種福報,我們現量上面要修證到八地菩薩很困難的,所以大乘菩薩的修法一念就達到了,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很重要。小乘裡面不發菩提心都可以成就,只要你禪定功夫就可以達到,但是大乘佛法裡面全靠菩提心(大乘修法其實難點在於發菩提心,沒有根性一定不能真發,不在於舍;小乘修法難捨能捨身亦能舍,但其實還是以妄在修行,住空性而心難捨之、心不空之)。如果你菩提心不能生起來,你不感興趣啊。
布施這一念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只要你無住生清凈心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感興趣,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大乘裡面非常強調菩提心,大家緊緊記住,小乘裡面全靠自己的禪定功夫,這個要搞懂。有人說,小的不舍還能大舍?一般人都是這樣講,你連一塊肉都不敢割下來給別人,你還想說我要成佛,作大菩薩?這句話是有毛病的。大乘教法全靠你發菩提心,小乘裡面全靠你的禪定。禪定功夫可以做到,我坐在那裡進入禪定的時候,達到無相,你把我的肉割下來沒有關係的。但是在大乘的教法就不一樣了,大乘的教法不是割肉、割身的問題,它是一種行菩薩道,是一種利他的這種精神,是讓你心超越,不是讓肉體超越,肉體的超越和心的超越是兩回事,這個要搞清楚,知道吧。大家從這個上面好好的思維一下。大乘又是個易行道,又是難信門,知道吧?最重要的,發菩提心很重要。你看無量壽經裡面三輩都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大乘的最基礎最基礎的東西,所以我們對菩提心要徹底的重新的認識一下。最重要的是什麼,菩提心!如果你要不修這個菩提心,那你就修小乘禪定功夫。因為你只有兩條路走啊,不走小乘就走大乘,是不是?你菩提心又不真實,你小乘也不肯修,那就麻煩了。這個很重要啊!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引用】金剛經的十大要義
※《金剛經》原文+白話通俗直譯 --2
※於曉非教授解讀《金剛經》
※金剛經-第23集
※聖一法師:《金剛經》淺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