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的儒學為什麼會被後世帝王尊為治理天下的帝王之術?

這個問題好,涉及的面很廣,但大體可以這樣追溯與歸納:

首先要看到,孔子首先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創立儒家學說時,並不是一家獨大,甚至是不受歡迎。孔子生於春秋末期,這時候諸侯爭霸,已經是禮崩樂壞,周王朝名存實亡。孔子帶著他的門徒,宣傳他的儒家學說,卻不被重視與採納,甚至淪為「累累若喪家之狗」。當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儒家只是一派而已。無論是那時的秦國還是後來的秦朝都是法家思想,講究刑名之學,儒學是排斥的。

只是到了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所以,到了這個時期是關鍵的轉折期,儒學才走上了康庄大道了。

現在看來,這個學術之所以成為後世帝王尊為治理天下的帝王之術,有其根本的原因:

一方面,儒學讓帝王的地位得到鞏固加強。從董仲舒開始,講究「君權神授」,神化君王的地位,帝王從此以天子自居,這也是讓帝王能夠接受儒學最主要的原因。當然,為了限制帝王的絕對的權威,他也提出「天人感應」的學說,以此來制衡君權。

另一方面,儒學可以經國治世,更好地服務於君王治理天下。儒學提出的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包括孔子早前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係,三綱立足於關係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分。

這樣一來,無論是作為帝王的合法地位或者說是神聖的地位,儒學已經幫助確立。而作為帝王治理天下的整套所需要的倫常,儒學已經早就確立好。作為帝王,後來用儒學來治理天下也是順理成章的了。


推薦閱讀:

孔子想對接輿說什麼呢?
《論語斬件》1.3 巧言令色
孔子是文弱書生嗎?
14、轉述他人之話語有誤,使《論語》有不可解之處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TAG:孔子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