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專欄:PRADA的襖褲,中國女性早就穿上了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尤其關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西方時裝史摯愛明朝及民國服飾
以及新藝術主義和Art Deco風格
2017年Prada春夏系列世人總說是Yves Saint Laurent的吸煙裝讓女人穿著褲子登堂入室,然而中國女性的褲裝早就成了一種風尚。中國自古有一句話叫紈絝風流,「絝」也作「袴」,就是「腿衣」,後世更多稱為褲。女子在南北朝時代,著袴當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並一路發展到了唐代。唐代女性的絝與裙是搭配穿著的,事實上很多唐代女裝中,下身看起來修長纖細的狀態,就服裝結構而言,更可能是褲子而非裙子,又或者是裙子加袴。嘉峪關魏晉古墓出土的彩磚上的女子,底下著袴
唐代 《歷代帝王圖》中陳文帝身後著袴的侍女
《太平廣記》中有一則故事,說某人遇見女鬼,那女鬼托他購買時興的袴和裙子。白居易在《和夢遊春詩一百韻》描寫女子的時髦裝束時,寫道:「裙腰銀線壓,梳掌金筐蹙。帶襭紫蒲萄,袴花紅石竹。」這個女子頭插金梳,裙腰上有銀線刺繡,底下是石竹紅(一種嬌艷的深紅)的袴,系著紫葡萄色的帶子。《開元天寶遺事》中談到唐代女性在春天時游春有一種風雅的做法,即一群女子穿紅裙圍成一圈,在其中宴飲遊戲,稱為「裙幄」。這種做法,如果不是有袴的存在,是很難實現的。
唐早期壁畫中的女子,裙子兩側有開裂,下面的線條呈現出雙重的線條,更像是穿著了裙與袴
陝西西安執失奉節墓壁畫中跳舞的女子,穿著寬口褲著名的《簪花仕女圖》,從穿衣結構來說,這些女人也是穿著肥大的袴外面搭配裙子,裙子由後向前系,並甩在後側。這樣的穿法在遼代的壁畫中依然能看到,但此時形式已經不再像唐末五代那樣誇張了。同類的袴,日本保留的要比中國好。唐末五代 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她外披大袖衫,穿著紅裙,裙子有著長長的拖尾,底下露出弧形的花蔽膝,下面露出袴。
宣化遼墓中跳舞的漢裝女子,其服裝結構與簪花相同。圍裙,前方是弧形的花蔽膝,底下露出袴日本的小袿,底下為緋袴
日本美智子皇后結婚時所穿的十二單禮服,上為唐衣,底下露出的深紅色的長袴
十二單的裳(後面的拖尾),可能受到唐末五代至宋初這一階段中國女性裙裝結構的影響
宋代女性同樣流行穿袴,北宋後期至南宋時代流行一種窄瘦纖細的模式。裙子寬幅也不大,所以可以想像走起路來裙子開合間袴若隱若現的模樣。
晉祠聖母殿中的宋代女子塑像,同樣是露出袴、圍裳,只是前面舌頭狀的蔽膝已經消失了
宋代女性褲子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這種在兩側有褶的褲子
晚清時代則迎來了女性著褲的又一個高峰期。事實上在當時,裙子是偏於正式的打扮,家常中女性多半是穿褲的。《兒女英雄傳里》調侃女子時髦的模樣是「鬅頭、大袖、撒腳褲兒、小底托兒」,這裡講的就是當時的女人穿那種闊腳褲高底鞋的模樣。一位新加坡華裔女子的裝束——鬅頭、大袖、撒腳褲兒、高底鞋 不過清末到民初,褲子也變得越來越小了。民初流行的是鉛筆褲,然後到了1910年後期,褲子又變短了。在那個保守的年月,女人露出小腿肚簡直讓男性想入非非,甚至被認為是不正經。但這也無法阻攔女人的褲子變短,不僅變短又變的寬大了,以至於當時有人笑說這樣的褲子簡直像下地幹活的農夫穿的,底下還不時露個藍色或黑色的絲襪,視覺上受到強烈的刺激。清末 桃花塢版畫中穿襖褲的女子
上海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女士在少女時代的留影(民國初年)穿著窄瘦的褲子
民初月份牌中品茶的女子,穿著襖褲
1920年代前期,短而寬的褲子
二十年代後期,寬大的褲子又變長了,上衣則變得很短。到了三十年代,裙裝旗袍這類流線型的服裝開始更受青睞,同時還有各種時裝款的褲裝。三十年代末,上衣變長,到了四十年代,褲子變的略寬,五十年代,出現了那種緊俏收身的褲裝。其實西方人對於東方褲裝的印象,也多半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直到今天,當我們在談論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時,雖然裙子固然是重要的衣飾種類,但褲子在整個服飾的演變過程中,同樣也是舉足輕重的。
1925年,香港的一位女士,身著寬口的長褲,高跟鞋
1927年《良友》中發表的春季新裝系列中的襖褲,衣服縮至腰間
1935年,《良友》發布的夏裝中的褲裝,模特是女明星梁賽珠。著裝整體上衣過臀,褲子和斜擺及衣襟等各處有刺繡花卉
1848年,女明星白光與呂碧雲的合影。呂碧雲穿成套的碎花長褲,白色魚嘴鞋
五十年代初的上海,一位叫曹莉貞的女士身著褲裝——沈石蒂攝
更多關於中國服飾文化相關請戳▼
中國服飾專欄|從釵頭鳳講中國的鳳簪
中國服飾專欄|中國的神仙穿什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