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隊去挖掘人家古人的墳墓……真的好嗎?
斯大林同志,博物館講解,考古學渣,四海漂泊的東北銀
身為一個考古文博系大學渣還是有責任通過僅有的科普維護一下本學科尊嚴的。(攤手)
學科概念啥的就不多說了反正學渣也掰扯不明白 -_-|| 有一次跟哥們聊當今不少圈外人對考古的誤解,我說:這年頭雖然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變得博通百家吧但是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起碼要有謹慎的尊重才好,此事無關學問高低而只是基本素質,結果網上報了一個關於考古發現的新聞的時候看底下評論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比如去年遼寧抓了一夥盜墓賊,領頭的被判死緩,有人竟然評論說這種人國家應該招安、水平不知道比所謂的磚家高多少。 #%&* 就算不知道學界前輩們為了重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面貌付出了多少青春與辛勞也不能因為某幾個「磚家」的不良形象把學者都一棍子打死吧?!
我哥們回:不過感覺現在考古的找東西都沒盜墓賊速度,也算盜墓賊厲害吧。
所以我要科普的一點就在這了——並非考古工作者手慢。作為一個莫名其妙進來的專碩如今才一年就已經在痛苦地琢磨畢業論文了 T_T 暫定的選題需要的發掘材料並不多然而有個非常重要的細節:超多的同類型遺存實際上是考古工作者已經通過地面踏勘、文物普查而基本掌握了位置的,有時因為某些情況包含了碎陶片之類遺物的文化層會裸露出來(比如我的選題所在的四川西北山區多發地震大家是曉得的)就給考古提供了很好的線索,那麼為什麼詳盡的發掘材料還是少呢?很好理解,田野考古中有個詞叫「清理」而非「發掘」指的就是對已損壞的遺迹進行的一種補救措施;比如四川某縣的一處非常大的戰國秦漢時期古墓群就在縣城下面,因為現代建設施工發現了其中的一部分並且有所毀損,那麼就需要考古人員把裸露出來的剩餘東西「清理」走並做好詳盡的記錄、報告以供研究,避免徹底毀滅得連文字資料都不剩。如果一處遺迹非常有原地保護的價值(比如著名的三星堆遺址)就可以終止其他開發、就地建設遺址博物館,沒必要原地保護的呢就清理或發掘之後送到考古所、博物館庫房編號歸檔啦,原地該幹嘛幹嘛。總之田野考古和文物管理可確實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其實大家想一下如今適合人居的地方基本上自古就有較好的條件就很好理解實際上咱們生活的地方腳下真的不一定埋著什麼,古人總不至於什麼東西用完了就徹底挫骨揚灰渣都不剩吧 -_-|| 他們也是要丟垃圾的,而寶貝就更不用說,那麼多牛 X 閃閃的人既然活過,用過的寶貝怎麼可能遁入虛空呢?然而首先一點:如果說古人留下的東西都有研究價值,活過的人數以億計哪研究得過來,況且總不可能為了找一個什麼遺存把現代人好端端生活著的地方徹底鏟掉。更重要的是已經有明定陵這種慘痛教訓在前(一些特殊材質文物的保護真的很難做),類似的還有四川一座戰國時期大墓在被清理時裡面的絲織品見風即化(但好在留下了發掘報告可供還原場景),因此考古界對田野工作越來越謹慎。如今已經很少主動發掘,主動的一般都是經過評估損失細微、大學考古專業用來實習培養人才的之類,其餘的也是最多的工作就是跟隨被破壞的跡象去進行清理或搶救性發掘,這樣至少可以在遺存慘遭「摸金校尉」毒手損失殆盡或因為進了空氣自然風化、透水被泡爛之前留住最大的文物保護可能。
所以如今考古界出現一種現象是跟著盜墓賊走,不是因為考古的勘探水平不如盜墓賊,而是在這種非法行當仍然有大利可圖的今天考古工作者們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搶救文物啊≥﹏≤ 這也是僅有的無奈之舉。(當然考古者也不可能八面兼顧,所以去年引起轟動的南昌海昏侯墓就是這樣被發現並得到保護的。)
至於在其他地方見過有一小撮人說考古者是可以貪財私吞寶貝的,我想說你見過干考古的人嗎?從青春年少開始奔波南北披荊斬棘,風吹日晒得就像辛勞的農民伯伯,他們當中有的人為了自己投身的事業會一年三百多天轉戰各地,同其他領域的萬千奮鬥青年們一樣賺著有限的錢琢磨著長遠的努力——所以請不要妄加給以惡評,世上一種特大的悲劇就是熱忱的好心沒好報(包括得到認同這種心靈安慰)懂否?
此外,考古不等於挖寶貝——因為考古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分期斷代的基礎上確定遺存性質(什麼時候什麼樣的人留下的何種遺存,比如墓葬就需要研究墓主人社會地位、生前從事行業、人群歸屬等一系列內涵);要知道像青銅器玉器這樣的寶貝自古以來就有傳家寶(西周銅器銘文標準結尾句:子子孫孫永寶用 or 永寶永享)一說,有可能被人供了幾百年之後才入土(不一定隨葬,也有可能是窖藏),而這時候社會審美風氣早就變了不只一分。所以在學科最重要的任務上「寶貝」有時候幾乎可以說一文不值,偏偏是前面提過的爛陶碎瓦這種隨用隨壞、即壞即扔的「垃圾」,才更具有研究特定時間段社會風氣的意義。
總之考古就是要在垃圾堆里還原出古人生活的樣子,這可遠不是靠找幾個寶貝就能實現的。歐洲的考古學一開始倒真是只找寶貝,不過後來(具體是從哪次發掘開始記不得了)便逐漸轉向對普通遺物的關注。還有一些人盲目喜愛盜墓小說認為盜墓很帥、憑什麼有證就叫考古的,「盜墓很帥」我就不吐槽了(微笑臉),關鍵一點是考古難道就只有挖墓嗎?難道說那麼多古人經營這片大地千百年就只留下幾座墳冢?
還有,不要以為考古就是幾個人手裡有證就可以對任何遺存為所欲為了,審批程序很嚴格好嗎,需要協調的關係也很多好嗎(比如房地產商就要這塊地、農民不願被佔用農田),一次田野考古能成功推進也是非常麻煩的,就好比古代就算是皇上也不能隨便說砍誰就砍誰而是也要走法律程序的好嗎!簡單粗暴的事,想得倒美~所以看到知乎上另一個問題說考古怎樣才不會觸及現代人祖墳云云,想跟那個題主說安啦,上面講了考古這麼多需要顧及的因素,哪可能莫名其妙就刨了誰祖墳呢?(去年有個特例,浙江慶元的南宋大臣胡紘疑冢被盜,胡氏族人主動協助考古工作者找尋研究祖墳的線索,研究完又重修祖墳大禮祭拜,有一期《探索發現》就講了這個事)至於耳聞有些地方有刁民非說春秋戰國古墓是自家祖墳要賠償的,這擺明了是訛人鬧事,真沒聽說誰家認祖宗能認那麼遠的。因為家族這個東西總在不斷裂變之中,上古那些大的家系早就分成千百支,早期的祖先記憶已經演變成民族文化的認同,如今一說家譜之類則自然是從自己所屬家支的創始者而非更早的「共同祖先」算起了。
而說到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過往事物的價值,以個人學識確實不敢遑論,前面也提過「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這句話看起來有點太專但不可否認在當代世界一個國家從民眾開始的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歸屬感總歸根深蒂固。而若把文明、國家比做一個從古至今走來的人,這就和每個人思考自己性格以及相關策略時總會追溯到成長經歷一樣,文明、國家氣質的養成也不是無根自生。所以引用笑星范偉的一句話倒過來講:我不想知道我是怎麼沒的,就想知道我是怎麼來的!(笑)個人也好國家也好,未來的路還長著,懂得了過往也會擁有開拓明天的戰略;而且誰知道明天會怎樣,昨日卻已經沉澱、固定下來,靜靜等候著人們去閱讀。至於看到過的另一種評論說中國人只知道摳老祖宗,美國卻早已把火箭送上天云云,難道中國高新科技的快速發展你連一點耳聞都沒有?中國由特定的歷史情況走到今天,如今的發展可以說已是驚人的,從未聽說發展可以一時興起一口吃成大胖子這是起碼應該懂;且難道美國就只鼓搗高科技?如此講話可是將斯塔夫里阿諾斯、麥克尼爾這些歷史名家置於何地(憋提了……哭,答主是打世界史專業被調劑到文博的,世界史仍然愛),又當是誰研究瑪雅文明的遺迹引發了人們對那些神秘之事的興趣呢?
不過大概對於一些選擇了這條路的人來說動因真不至於有多麼宏大,只是因為喜歡,但在熱忱的主導下始終堅持不改初心的人就會變得優秀起來,於是與大家共勉吧!(/≧▽≦/)(雖然我是當不成學霸了 hhhhh 但是願熱情不滅~)
最後再絮叨一下文物保護的另一件事:博物館有條禁令是拍照勿開閃光燈,可能有一部分人還不太理解為何。打個比方,假如一個人在暗室里呆了一個月不見一點太陽,突然衝出另一個人用強光閃其雙目會怎麼樣呢?(答主本人就曾在小學畢業後宅了一個半月天天打遊戲,卧室緊靠小山坡陽光少結果開學一出門我了個 X 眼睛簡直見光死,瞬間感覺自己變耗子 -_-||)這還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修復功能,而埋藏地下千百年的文物同樣也是習慣了不見天日的環境卻是「死」的、壞了就壞了的。所以大多數歷史博物館的燈光都比較暗淡就是考慮到這點,出土文物的一條重要的保護原則就是儘可能營造類似於埋藏狀態的環境(所以對一些特別難保護的文物也有了「回填保護」這一措施),去年看海昏侯墓發掘直播的時候就注意到出土時處於特濕潤環境中的遺物都被泡在水裡運走了。所以看到文物被閃光燈閃來閃去真的好心疼啊(#?Д?) 且不說愛國,這些美麗的古代遺存可以寄託上多少浪漫情懷啊Σ(っ °Д °;)っ 所以我遇見這種行為會儘力勸止(然而兵馬俑真是心碎,銅車馬館根本勸不過來好嗎 T_T),原先一著急有時候會顯得有點暴躁但靜下心來想想這事就和國家發展一樣不能急於求成,觀念還靠從我做起慢慢普及。不過總是只能看見以後勸止,這種馬後炮……當然一時也沒有別的辦法了。總之希望大家能對閃光燈禁令有一定的認識並從自身做起力所能及吧~
而其餘的任務,還是願職責所在的人們不動搖其志;相信在每個人力所能及之後,明天定會更加美好的!
查看知乎原文(130 條討論)
推薦閱讀:
※專家也說不清,戈的起源到底是啥?
※考古的時候挖到古人的糞坑該咋辦?
※[考古日報Vol.26]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新發現一座遼代琉璃磚貴族墓
※考古隊發掘多久之前的歷史才能算是考古,而不是盜墓?
※為什麼中國有人要說古殷人東渡美洲創造了奧梅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