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徽文化的一朵奇葩------旌德

G

ANYUJINGDE

   徽文化

旌德位於皖南腹地,西倚黃山,全縣面積904.8平方公里,轄9鎮1鄉,人口15.2萬。建置於唐寶應二年(763),時屬宣州。宋、元、明、清一直隸屬寧國府。民國初屬蕪湖道。1938年劃屬徽州地區,1959年1月至1961年12月曾與績溪縣合併,1988年1月1日劃歸宣城地區。2001年1月1日宣城撤地建市,旌德隸屬宣城市至今。

旌德歸屬徽州時間雖短,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文化淵源,旌德與徽州關係較為緊密,建縣1250多年來一直受到徽文化的影響與輻射,徽文化在旌德有著深厚積澱和歷史傳承,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堪稱徽文化的一朵奇葩!

徽文化源遠流長,與敦煌學、藏學並稱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博大精深,涵蓋文、史、哲、經、醫等諸多領域,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旌德作為徽文化的一分子,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文化特徵和時代元素。

    旌德徽文化歷史印記濃厚,在旌德館藏徽州文獻文書中可見一斑。旌德縣檔案館存有明清、民國及建國以來文獻文書31386卷(其中明清民國檔案971卷),主要分為志書、契約賬冊、報紙、圖書、字畫、魚鱗冊、宗譜七大類。館藏全套22冊《濟陽江氏金鰲派宗譜》與曲阜孔子家譜、前清皇室愛新覺羅家譜並稱為中國三大源流考譜牒;旌陽《周氏宗譜》更為獨特,較為罕見。該宗譜為長卷式,長18米、寬0.4米。譜中有畫像、贊語、傳文官牒等共29幀。畫像中有周泌、周敦頤、周邦彥等歷代周氏名人。為該譜寫贊語、傳文者多系唐、宋、元各代名家或顯宦,如范純仁、朱熹、王十朋、柳宗元等。

旌德徽派建築尤為獨特,集中體現在江村、朱旺村和旌德文廟。江村建於隋末唐初,是一個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上有八大祠堂,現保存完好的有江氏宗祠、溥公祠、明孝子文昌公祠;江村古民居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民國代總理江朝宗故居茂承堂、民國安徽省長江紹傑故居黯然別墅、胡適夫人江冬秀故居、數學泰斗江澤涵故居等。江村還保存著明朝「父子進士坊」等古迹近百處。江村明清古建築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氏宗祠)

(江村牌坊)

朱旺村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皖南古村落,是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後裔的居住地。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有47棟,建築布局合理而獨特,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代表性的建築有紹興堂、垂裕堂、「鳧山書院」私塾、「茶字型大小」老當鋪等。朱氏祖先人工開挖的朱溪河穿村而過,呈現獨特的北水南流水系。河中築有水井九口,河上用巨大青石搭成石橋十三座。九口井、十三座橋並稱「九井十三橋」。「井水不犯河水」的諺語就出於此。

(朱旺水街)

(井水不犯河水)

旌德文廟是安徽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文廟建築群,與桐城文廟、壽縣文廟齊名安徽三大國寶級文廟。旌德文廟始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五次被毀重建,最後重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旌德文廟是旌德縣城標誌性建築,也是皖南代表性古建築之一,在建築形式、空間組合、法式技術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旌德文廟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儲存了大量的哲學、美學、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是展示旌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重要載體。旌德文廟內設有「周而復作品陳列館」,陳列了當代旌德籍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先生捐獻的4000多件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旌德文廟)

旌德徽文化中的佼佼者當屬宣硯和徽墨。宣硯始於東晉,興於盛唐,由於戰亂等原因,逐漸失落。2012年,沉睡數百年的宣硯重現中國文房四寶歷史舞台,一舉填補了宣城「文房四寶」中硯的空缺。產於旌德境內的宣硯礦石與龍尾歙硯形成於同一地質年代,相比之下,宣硯礦石色相近,質更純,硬度、密度、潤度更為優化。宣硯作品均由老徽州藝術大師設計,純手工精雕細琢,原創作品多次獲得全國性大獎。旌德古法油煙墨是徽墨中獨特的一類。古法油煙墨吸納歷代制墨名家配方和技術之精華,採用最原始煉煙法,通過燈草燃燒用碗收集其煙,再用此煙加上動物皮膠,配以天然麝香、金箔、香料、中草藥等名貴輔料,經點煙、和料、壓磨、晾乾、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千錘萬杵精製而成。古法油煙墨工藝獨特,質量上乘,一直是書畫大家最愛,產品遠銷日本等地。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中央電視台為此做了專題報道。2009年,旌德古法油煙墨被外交部列入外交外事備選禮品目錄。

(宣硯展示)

(古法油煙墨正在製作)

旌德古道古橋是徽文化的又一道風景線。旌德古時有旌涇、旌績、旌寧、旌太、旌歙5條縣際驛道,舊時均為石板路,寬1.5-2米,供傳車、驛馬通行。縣際及縣內古道19條,其中石板路12條,寬1-2米;土路7條,寬約1米。石板路的路面,大都橫鋪條石,少數則兩側鋪卵石,中間直砌條石,以便獨輪車行走。旌歙古道最具代表性,是現保存完好的中國十大徒步古道之一。旌歙古道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當時郡守徵調民眾開闢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至明代,仍是連接古徽州府和安慶府的重要官道。徽商興起後,更是成為食鹽和山區特產的運輸要道。旌歙古道全程22公里,沿途五里洞、靠壁洞、如來石柱、天竺庵、旺子洞、越國公汪華「忠烈廟」遺址等尚存,是目前保護最好,也是最長的一條徽州古道,以幽、險、峻、雅四大特色抒寫著歷史和文化的傳奇,是徽文化重要的載體。

(旌歙古道)

(駕虹橋)

(登瀛橋)

旌德樂成橋為老徽州地區第二大石拱橋,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成橋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為11孔石拱橋,全長156米,寬6.20米,橋面至河床高9米。橋面兩側設有石質欄杆,是旌德現存最大的古橋,曾是旌德通往徽州、蕪湖等地的交通要道,在皖南交通史上佔有重要一席。樂成橋清初被洪水沖毀,康熙年間(1662-1722)眾人集資重建。1938年旌德劃入徽州府第一年,遠隔百里的江村徽商江淡人發起修繕,當時的旌德籍民國安徽省長江紹傑也參與募捐資助,一時傳為佳話。

(樂成橋)

    旌德隸屬徽州時間雖短,但許多重大事件都有發生,且載入史冊。1979年7月11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鄧小平考察遊覽黃山途經旌德。7月16日,鄧小平一行沿路返回,上午9時50分左右到達旌德仙人谷,在南灣五里亭停車休息40分鐘。鄧小平一面遊覽山川秀色,一面和當時的徽州地委負責人談到,旌德縣可以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小黃牛,讓老百姓儘快富起來。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當年9月,旌德革命武裝「攻打廟首鄉公所」首戰告捷,打響了「皖南事變」後革命武裝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為開旌(德)涇(縣)、旌(德)太(平)、旌(德)績(溪)等游擊活動區打下基礎。後以旌德黃高峰為中心,形成了旌涇太革命根據地,被譽為「皖南井岡」。旌涇太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壯大,為策應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做出了貢獻。

(仙人谷景區)

(旌德黃高峰)

    在隸屬徽州的50年間,旌德曾經有過一段22年輝煌而又沉重的上海小三線歷史。上個世紀60年代,上海市根據「靠山、分散、隱蔽」的戰略要求,決定在皖南徽州地區興建一批軍工企業(簡稱上海小三線)。從1966年初起至1969年底,三度寒暑,上海市先後在旌德縣一次性建有12個上海小三線廠,成為安徽省小三線廠建設最多的一個縣,1988年4月底,12個上海小三線廠全部移交給旌德。旌德上海小三線建設,既是20世紀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也是旌德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小三線廠舊址)

徽州行政區劃調整後,旌德與老徽州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旌德毗鄰黃山,距離黃山風景區僅30公里,是黃山天然的東大門。旌德高鐵站是京福高鐵沿線距離黃山風景區最近的高鐵站。2004年9月,黃山書社出版了《徽州五千村》12冊系列叢書,就單設「旌德縣卷」。2016年2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徽州老照片》一書,旌德佔有十分之一的篇幅。旌德江氏、喻氏、呂氏、方氏等宗譜一直是徽學研究的範疇。安徽省徽學學會、杭州徽學會每年都組織會員來旌德考察採風。旌德與老徽州民風民俗相通,文化交流活躍,老徽州人氣最旺的民間組織徽州大論壇、故園徽州就與旌德民間開展定期人文交流活動。老徽州一些旅遊景點推介旅遊線路,旌德一般也位列其中,成為徽文化旅遊的一顆璀璨明珠!

來源:微旌德


推薦閱讀:

奇葩國界線
小時候和父母有過哪些奇葩經歷?
你看過最奇葩的搞笑圖片是什麼?
你相處過的室友能有多奇葩?
守望先鋒中,你見過哪些奇葩隊友?

TAG:文化 | 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