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不染塵的張愛玲,為什麼偏要粉丁玲?

      編者按

        1936年,張愛玲正在讀高中二年級,丁玲已經是風靡一時的女作家。這時,愛玲是丁玲的粉絲,寫了篇對偶像表達崇尚之情的文章,發表在刊物上:

 

丁玲是最惹人愛好的女作家。她所做的《母親》和《丁玲自選集》都能給人頂深的印象。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四個短篇,第一篇《夢珂》是自傳式的平鋪直敘小說,文筆散漫枯澀,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沒有成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就進步多了——細膩的心理描寫,強烈的個性,頹廢美麗的生活,都寫得極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個性,可以代表五四運動時代一般感到新舊思想衝突的苦悶的女性們。作者的特殊的簡練有力的風格,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出它的養成。

 

不能不承認年輕的張愛玲讀書真多,從《紅樓夢》到林紓,從張恨水到老舍,古典和現代,她都讀。丁玲當時名氣之大已經超過五四時期的冰心,因此,她注意到丁玲理所當然。這則短小的書評實際上是對丁玲早期創作的簡要回顧。對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張愛玲認為其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是成熟的佳作,不吝讚美之詞,可見她對丁玲的「愛好」。

 

八年之後,張愛玲第二次提到丁玲。此時張愛玲自己已闖出了一條文學創作的新路,文藝視野也更寬廣了。1944年3月16日,她出席上海「女作家聚談會」,回答《雜誌》主編魯風提出的喜歡那些女作家的問題時,她再次提到了丁玲:

 

 近代的最喜歡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後來略有點力不從心。

 

張愛玲仍然肯定丁玲的早期小說,但對丁玲「後來」的也即風格轉變後的作品已有所保留,所謂「略有點力不從心」只不過是委婉的說法。當時,張愛玲在淪陷的上海,看不到丁玲去延安後創作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小說,要是她讀到了,她的看法會不會又有所改變呢?

 

        世事滄桑,轉眼已是1974年,5月17日,張愛玲給夏志清寫信,又說到丁玲:「宋奇(宋淇)提過中大(香港中文大學)也許找我寫篇丁玲小說的研究,不過香港沒有她早期的小說。洛杉磯只有一本1952年出的《丁玲選集》,裡面有五篇是1927—1930的——似乎是引起寫農村,轉變。」她很想找到丁玲「別的早期短篇與長篇《韋護》《母親》」。同年6月9日信中又向夏志清詢問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能否找到丁玲的「《韋護》。《母親》單行本。」而她「最想知道」,除了《丁玲選集》前五篇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這一類作品」?張愛玲在此信中還說,「宋淇最注重她以都市為背景的早期小說,大概覺得較近她的本質」,顯然她也認同宋淇的觀點。雖然張愛玲同時又表示她擬寫丁玲研究論文是為了稻粱謀,雖然此事最後因中大方面的原因而作罷,但張愛玲6月30日致夏志清信中關於丁玲的另一句話卻頗耐人尋味:「我也覺得丁玲的一生比她的作品有興趣。」

1952年,張愛玲赴港;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

1955年,張愛玲赴美;丁玲被下放到農村

1986年,丁玲逝世

  1995年,張愛玲逝世

博雅好書

博識雅行  學知天下

微信號:boyabook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丁玲這個人物?

TAG:丁玲 | 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