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開《金剛經》玄妙的面紗

 揭開《金剛經》玄妙的面紗

--以白話逐句解構《金剛經》的奧秘.

作者:雲端沐月  發表日期:2010-5-16 16:09:00

          以鳩摩什羅本《金剛經》為藍本,同時也參考了玄奘本等《金剛經》其他版本,對《金剛經》的經文進了分析和白話譯解.逐品發表,歡迎對《金剛經》感興趣的朋友加入討論,斧正。。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註:

  

  如是我聞,意思是我這樣見聞。一般佛經的開頭都會有這幾個字,表明以下經文的內容都是阿難在佛陀身邊的見聞,阿難何許人也?他是佛陀的堂弟,常追隨在佛陀身邊,因其記憶力超群,又被譽為博聞第一,所以佛曾經說過什麼法義阿難是最有發言權的,因此佛經開篇總以阿難的口吻說「如是我聞」,以示正宗及權威。

  

  

  

  

  經文白話:

  

  我這樣見聞,有一段時間,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有一次,世尊在吃飯的時間,穿上僧衣手持乞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在城裡,按順序挨戶乞討完畢,返回住處。吃完飯,收起衣缽,洗完腳,鋪好席墊而坐。 

  

  

  

  

  分析:

  

  這本經中,佛陀不是高高在上,他也親自去乞食的,那時候的比丘,托著一個缽,挨家挨戶去乞食,就站在人家的屋檐下,絕對不會說「恭喜發財」之類的討好的話,就是默默站一會,反正看看人家給不給,覺得不會給了就去下一家,直到缽滿或認為足夠了,就會回去,當然,討不到也只好回去餓肚子。那時候比丘是不穿鞋的,所以回去之後要洗腳。本經屬於大乘早期作品,與後期作品中佛陀講經大地震動、大放光明、威儀萬方、高高在上有所不同。這時候的佛陀還是一個平常的人,他乞食回來,洗了腳,鋪好了墊子,坐好,開始給弟子們傳授道理。

  

  待續。。。  

作者:鴕峰居士 回復日期:2010-05-16 16:22:09 
 

  我這個人從小多病希望得到佛光普照一下.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16 18:32:40 
 

  回駝峰居士,根據《阿含經》的記載,佛陀自己有也背部的疾患,發作時也是劇痛難忍,當佛陀在得知自己祖國被滅,親人被殺戮時,也頭痛三日.佛陀的辭世,也與吃了不恰當的供養食物而引起食物中毒有關.

  

  佛光的作用,恐怕更多地是用於照亮心靈。

作者:騷離騷 回復日期:2010-05-16 18:41:27 
 

  佛光的作用,恐怕更多地是用於照亮心靈。------------支持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16 18:53:09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註:

  

  須菩提,與阿難一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解空第一,在《尼柯耶》(阿含經)經典中,須菩提極少出現,關於他的記述並不多,但在大乘經典中則常出現。

  

  護念:與我們常聽到的上帝保佑的「保佑」是同一個意思,佛、菩薩、諸天等保護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種障害。在本經作關懷解。也可作守護心念解,但本經顯然不可作此解。

  

  菩薩,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求道求大覺的人。

  

  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善男信女,指喜好佛教的人。

  

  住:是保持。。。狀態。

  

  

  經文白話:

  

  這時,長老須菩提在眾人中站了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地對佛陀說:「難得的世尊,您善於關懷眾菩薩,善於教導眾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起要獲正覺的決心,應如何修持,如何使煩惱徹底止息?」佛陀答道:「很好,很好,須菩提,正象你所說的那樣,我善於關懷眾菩薩,善於教導眾菩薩,你現在認真聽好,我給你說說,善男子,善女人,發起了道心,應這樣修持,這樣使煩惱徹底止息。」須菩提說:「好的,世尊,我樂於聆聽你的教導。」

  

  

  思考:「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在南懷謹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一書中,對於此句中的「善護念」是這樣說的,「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行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可以看出,「善護念」在南老看來儼然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也許「護念」確實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但在本經中,我們聯繫上下文來看,「善護念」僅僅是善於關懷愛護的意思,一點點修行方法的意思都沒有,因為在這句經文中發出護念這個動作的主體是佛陀他老人家,不是須菩提,不是諸菩薩。如果以使動用法來解釋,說如來使諸菩薩善護念,雖解得通但很勉強,更為重要的是,後面還有一個對偶的句式「如來善囑咐諸菩薩」,如果「善護念」是使動用法,「善囑咐」也應該是,這句就要解作,如來使諸菩薩善囑咐了,不通!。

  

  

  

   

作者:doctor_liwei 回復日期:2010-05-16 19:42:44 
 

  謝謝我們是應該找到一種心靈的依託

作者:內蒙東臨 回復日期:2010-05-16 19:52:24 
 

  我來頂頂啊,樓主寫的好!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16 23:02:04 
 

  謝謝內蒙東臨和騷離騷朋友的支持。

  

  對於doctor_liwei朋友的說法,我這麼看,心靈的依託,照我的理解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是一種希望,有時候會成為一種動力和力量的來源。有時候即使是虛假的,也能產生這樣的作用,比如《望梅止渴》的故事。

  

  而對於解除現實生活動的煩惱而言,用慰藉是不能徹底解決的,對一個飢餓的人說:「麵包總會有的」,不如告訴他怎樣去獲得麵包。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18 12:52:11 
 

  自己頂一下,有時間再接著發。

作者:今夜只做情人 回復日期:2010-05-18 13:20:28 
 

  頂起來~~~~

  樓主繼續~~

作者:塵土漣漪 回復日期:2010-05-18 14:23:54 
 

  支持法布施,願將此功德迴向世間眾生!

作者:冷漠看客1984 回復日期:2010-05-18 18:27:40 
 

  《金剛經》是疑偽經,雙-5,不解釋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19 13:25:34 
 

  回冷漠看客1984朋友,如果說金剛經是疑偽經,請在大乘經典中找出一部非疑偽的經典。

  

  從原始佛教的角度看,大乘非佛說,非佛說的經典自然就是偽經。

  

  不過,佛陀也曾說過,以自為島,不應因為是經典或者老師所說的就認為是正確的,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金剛經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19 23:03:59 
 

  更正一個筆誤,「以自為島」就為「以己為島」

  

  全句為「以己為島,以己為歸,舍己而外,他無所依,以法為島,以法為歸,舍法而外,他無所依。是佛陀臨終的遺言。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22 09:30:21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註:

  我,我們經常聽到「靈魂」這個概念,如果我們認為「靈魂」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就是一種有我的觀念。我,是印度哲學思想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音譯阿特曼、阿坦么。泛指獨立永遠之主體,此主體潛在於一切物之根源內,而支配統一個體。有以下性質特點:永遠存續(常)、自主獨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為因緣起,非實有,反對有我的主張。無我的主張是佛教三法印之一,是佛教法理的核心內容。

  

  眾生相,眾生:指聚五蘊(色、受、想、行、識)而生。相,相狀;相又作想,概念、觀念之意,本經中,相的意思多指將事物的相狀視為實體的妄想。眾生相,是指把五蘊合聚而生起的生命現象視為實有。又,眾生泛指有情識的生物。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就是所謂的四生,指有情識的生命的四種產生方式卵生、胎生就不說了,濕生,即是在沼澤草叢等潤濕之場所繁殖滋生的生物,比如蚊蠅,飛蛾、蛇,等。。化生的含義比較玄,來無蹤去無影,化生的生命死後連屍首都不留,在現實中並沒有實例。估計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化為蝴蝶,的「化」就是化生之義。

  

  非有想非無想,又叫非想非非想,是禪定中最高的境界,當悉達多向老師郁陀羅仙學得並達至此定時,認為仍「不離情愛」,不是真正的解脫,謝絕了老師的熱情挽留瀟洒轉身而去,繼續踏上求道之路。。。對於定境,有入定就必有出定,若出了定,定境就不復存在,所以,即使定中無煩惱也只是暫時的,這樣的所謂解脫怎能算真正徹底的解脫呢?

  

  滅度:滅度是涅盤之意,「滅度...眾生」,就是使眾生涅盤之意.也就是令眾生得以解脫。

作者:田崇善 回復日期:2010-05-22 11:09:02 
 

  佛教主要讀《般若菠蘿蜜多心經》就可以了——另外中國的禪宗也是很好的項目。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22 22:16:07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經文白話對照:

  佛陀對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應當這樣止息煩惱!所有一切眾生的類別,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濕生的、化生的;有形的、無形的;處於有思想的狀態的,修得無想定境界的、修得難以覺察到煩惱的禪定境界的,我都要令他們的心徹底平覆而解脫。象這樣解脫了無可勝數的眾生,其實卻沒有眾生得以被解脫,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自我的觀念、我在六道中輪迴的觀念,隨身心而生的生命現象是我的觀念、我貫穿於生命的始終的觀念,那他就不是菩薩。 

  

  

  

  分析:

  從這一品開始,佛陀開講如何降服其心,提出無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觀念,無四相的觀念在金剛經中被反覆強調,這是金剛經的中心思想,無四相就能降服其心,四相之相,又作想,這裡作觀念解,四相是指人們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四種誤解,認為色、受、想、行、識等身心生命現象是實體或有實體在其中,實際是四種認為有我的觀念。

  

  佛教主張無我,緣起性空,不存在自在永在的主體,一切緣起和合,假名而立,而無實體,比如森林,只是由於樹木成片而生,所以稱其他森林,但除了樹木並不存在所謂的森林。人有實體稱為「人有我」,事物有實體稱為「法有我」。大乘佛教主張人法兩空。

  

  實體的特點:實體是不可分割的,它是純一而無雜質的(一)。它是刀槍不入、百毒不侵的。因為它不借因緣而存在,所以任何事物不能破壞他的存在。不能破壞他的存在也就意味著恆存不滅(常),作為世界的本源的上帝就是實體,是本有,佛教不承認有這樣一種存在,世界不存在本有支配(宰)--上帝(主),人的身體內也沒有支配(宰)我們行動的絕對存在(主)。

  

  總而言之實體就是不變的存在,或事物的根本,本源,事物從其而有,也是不變的存在。將事物的任何一個特徵視為不變的存在或事物根本,都屬於實體的觀念。

  

  對於人而言,人有辯別形象、聲音、氣味、味道、能思能想,能行能走,能自主行動,支配事物的功能,這些功能讓人感覺到似乎有一個支配者的存在,如果認為存在實有的支配者,即為我相。將感受、意識、思想、意志等身心聚合的生命現象視為實體,即為眾生相;此實體在六道中輪轉,即是人相,認為此實體貫穿於生命的始終,即壽者相,這些實體就是我。由於觀察感受事物的角度不同,人們常把人這種事物的各種物征,比如人的自我感受,人的精神活動,人的生命作用,相對穩定的生命現象等誤以為是實體。雖然是從各個特徵上而產生錯覺,但其實質是同一回事,即認為人有實體存在。這是大自然給我們開的玩笑,我們天生或多或少地擁有這些實體存在的錯覺。

  

  強調一點,整個對於金剛經的理解,必須站在實體的高度上去看,比如佛陀問,能不能看見如來,如果你回答說能看見(不是嗎,釋伽牟尼就活生生地坐在那裡講經?!),這就錯了,他其實問的是能不能看見如來的實體。任何人都不是實體,如來也不例外,並不存在稱之為如來的實體.

  

  在神話中有許多修道成仙的故事,什麼是仙呢?仙就是有超能力、長生不死的生命體,成仙就是說一個人通過某種途徑,從原本的借因緣而存在變為不借因緣的存在,從假有變成實有,實有就是實體。這是人的一種幻想。受道教思想的影響,許多人以為修佛就是修仙,就是走一條從肉身(生滅法)到法身(不滅法)之登仙之路。這種實體從因緣生的思想觀念本身就是悖論,因為因緣生的事物必定依緣而存,實體不依緣而存必定自有本有。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23 12:06:45 
 

  什麼是「真空妙有」?

  

  第三品中,佛陀說道:「象這樣解脫了無可勝數的眾生,其實卻沒有眾生得以被解脫」,這句話看似矛盾,實際上前後兩個「眾生」的意思是不盡相同的,前者是說眾生現象的存在,就象此時此刻你、我、親戚、朋友、同學的存在一樣,而後者,說的是眾生無實體、非實有,因為所謂眾生,只是:身心(色、受、想、行、識)共同作用的生命現象,除去這些作用現象並沒有一個稱之為眾生的事物實際存在。就如同前面所舉的森林與樹木的例子,所謂的森林只不過是很多樹木生長在一起,除了樹木,並沒有一個叫森林的東西存在。

  

  佛教有一個概念叫「真空妙有」很玄妙的樣子,其實講的就是上面的道理,「妙有」指世上一切現象的存在,「真空」指這些存在的現象並無實性,非實有。因為非實有,所以又叫假有、幻有,很多朋友望文生義,以為假有、幻有就是虛假的,不存在的,其實假有與幻有的「假」和「幻」,都是針對實體而言的,是說一切現象無實體,而不是說連現象也是不存在的。

  

  待續。。。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23 17:23:57 
 

  佛教主要讀《般若菠蘿蜜多心經》就可以了——另外中國的禪宗也是很好的項目。

  ----------------------------------------------------------

  回田崇善朋友,《心經》與《金剛經》各有側重,《心經》主要講「不二」,而金剛經主要講無實體「四相」,內容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表述的方式有別,如果論《金剛經》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是明顯高於《心經》的,《金剛經》的經文內容是佛陀親說,而《心經》的內容則是觀世音對舍利弗講自己對於佛法的理解,並得到佛陀的嘉許。

  

  假設佛經都是佛陀所講,都是講同一個道理,那麼我們讀什麼經都是一樣的,都是可以的。

  

  佛教除了大乘之外,還有自稱為原始佛教的教派(被大乘貶稱為小乘),實際上原始佛教的經典《尼柯耶》(或《阿含經》),也是值得重視的。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28 13:35:48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無住指的是不住相、不執著於相。意思是說不住相的布施是妙行,妙行是不執著於相的。

  

  布施就是福利他人的意思,在乘佛教強調慈悲,布施是大乘佛教的六種修行之一。

作者:直不楞噔 回復日期:2010-05-28 15:19:23 
 

  強調一點,整個對於金剛經的理解,必須站在實體的高度上去看,比如佛陀問,能不能看見如來,如果你回答說能看見(不是嗎,釋伽牟尼就活生生地坐在那裡講經?!),這就錯了,他其實問的是能不能看見如來的實體。任何人都不是實體,如來也不例外,並不存在稱之為如來的實體.

  -------------------------------------

  無人、眾生、壽者相,是講無有分別。楞伽里說為現、比量。

  樓主思考。

  -------------------------------------------------

  ,《心經》與《金剛經》各有側重,《心經》主要講「不二」,而金剛經主要講無實體「四相」,內容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表述的方式有別,如果論《金剛經》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是明顯高於《心經》的,《金剛經》的經文內容是佛陀親說,而《心經》的內容則是觀世音對舍利弗講自己對於佛法的理解,並得到佛陀的嘉許。

  ----------------------------------------------

  不二?呵呵,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品,到可以說是。心經主要講什麼,看下六百卷,而不是總綱再說撒。

  說禪宗是很好的項目那位,懶得說,先讀點佛教史有關禪宗部分,再發言。

  --------------------------------------------

  算了,不說了

作者:樓蘭西 回復日期:2010-05-28 16:09:11 
 

  金剛經感覺大部分內容就是用不同方式給那四句偈子打廣告,比如「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意思差不多,說讀我這個經書的好處,像個老太太般連篇累牘的說同一個事情

作者:大國小民 回復日期:2010-05-28 19:39:53 
 

  test

作者:007炒首席賤狗尾 回復日期:2010-05-28 22:26:25 
 

  呵呵,007主要是來圍觀下現任首席老賤狗的。。。

                                                

                                                大家猜猜下面這話當初是哪條???賤狗說的啊。。。

                                                ==========================================

                                                  哈哈,這個世界有個道理叫認賭服輸。你只要承認那條賤狗就是你,那我一定去要個封號啥的處分,這有何難啊?

                                                                              

                                                

                                                

                                                再猜猜下面這個又是哪條???賤狗發給007的呢。。。

                                                ==============================================

                                                  操作 發送者 接收者 消息內容 發送日期

                                                  ??? 007踩實習賤狗鼻 通知 由於您在社區關天茶舍版塊中違反以下規定:人身攻擊 您的007踩實習賤狗鼻ID已被封殺,解封時間為 2011-3-15 10:48:51 ,在封殺期間,此ID不能在[ 關天茶舍 ]版發表任何言論,有任何異議,請與發送者聯繫. 2010-3-15 10:48

                                                

                   再猜猜下面這個又是哪條老賤狗發給007的呢。。。

                    ==========================================

                     發送者:???? 日期:2010-3-26 16:25:00 [回復]

                      通知 由於您在社區關天茶舍版塊中違反以下規定:賤狗 您的007按首席賤狗頭ID已被封殺,解封時間為 2011-3-26 16:24:46 ,在封殺期間,此ID不能在[ 關天茶舍 ]版發表任何言論,有任何異議,請與發送者聯繫.

                                                

                                                ========================================

                                                  呵呵,只要它關不羽承認自己就是那條???賤狗,大國小民承認自己就是那條老賤狗,007一定也去要個封號啥的,這有何難哪。。。

                                                              

                                                  翻臉不認賬的論壇技巧,這???賤狗以及現任首席老賤狗真的很熟練的麽。。。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29 00:43:54 
 

  -------------------------------------

    無人、眾生、壽者相,是講無有分別。楞伽里說為現、比量。

    樓主思考。

    -------------------------------------------------

    朋友,你的意思是說無四相是指無現、比量的無別?

    ----------------------------------------------

    不二?呵呵,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品,到可以說是。心經主要講什麼,看下六百卷,而不是總綱再說撒。

    說禪宗是很好的項目那位,懶得說,先讀點佛教史有關禪宗部分,再發言。

  ------------------------------------------------------

  心經雖篇幅短小,但意思完整,主要講述色與空之不異相即,諸法無實體,是空,若以諸法為實,就是顛倒妄想。。。朋友,你想告訴我,大品般若經的六百卷不是講這些內容嗎?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中,維摩詰對於什麼是不二法門的回答,倒很有點象禪宗公案的拈花一笑,拈花一笑的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此經被疑為偽經。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30 00:46:48 
 

  作者:樓蘭西 回復日期:2010-05-28 16:09:11 

    金剛經感覺大部分內容就是用不同方式給那四句偈子打廣告,比如「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意思差不多,說讀我這個經書的好處,像個老太太般連篇累牘的說同一個事情

  -------------------------------------------------------

  的確是這樣,金剛經多次提到,信奉、傳播此經的福德。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自稱「第一希有之法」,「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當知此處(有金剛經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並說「樂小法者」不能接受此經,所謂樂小法者,指的是「小乘」原始佛教。

  

   這些言說抑他而自褒、極力強調金剛經的地位和法力,且有鼓勵崇拜的意味。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03 13:13:00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法:可以簡單理解為,1,一切存在。2,事物存在的規律,解決問題的規律、方法。3,律法,即戒律。4,指法塵,六塵之一,心之所緣之對象,即思考、判斷、分別的對象。

  

  色:這裡的色是指我們看到的有形世界一切事物。

  

  無住(梵語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為住著之所。無住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於一定之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者。又稱不住。

  

  經文白話:

  「 再者,須菩提,菩薩對於一切事物,應無所執著,這樣去布施,就是所謂不執著於所見的布施、不執著於所聽、所嗅、所嘗、所觸、所想的布施。須菩提,菩薩應這樣布施,不執著於事相。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菩薩不執著於事相而布施,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空間可以想像度量它的大小嗎?」「不能,世尊」,「須菩提,南西北四維上下空間可以想像度量它的大小嗎?」「不能,世尊」,「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事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之大也是象這樣不可想像度量的。須菩提,菩薩應接受這樣的教導並修持。」

  

作者:艮背行庭 回復日期:2010-06-03 15:16:49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5-30 00:46:48 

   所謂樂小法者,指的是「小乘」原始佛教。

  ——————————————————————————————

  金剛經明確地指出「小法」就是「小乘」了嗎?沒有吧?

  

  

  「這些言說抑他而自褒、極力強調金剛經的地位和法力,且有鼓勵崇拜的意味。」

  ——————————————————————————————

  佛是說的實話,受持誦讀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什麼叫「不可思議」呢?就是讓你敞開、放開、竭盡全力地去想像,也不到其一毫。為什麼呢?凡夫的心量就那麼大一點。如果佛俱說之,凡夫肯定不信,因為凡夫的心量不能一下子放那麼大。

  

  佛經為「法寶」,如果你真認識到其寶貴之處,如果不產生崇拜的心是不可能的。讀到精妙之處,心中喜悅不能自已,進而對佛經禮拜都是正常的。

作者:無花微笑 回復日期:2010-06-03 17:10:18 
 

  《金剛經》奶萬法之宗,奧妙無窮,樓主在此解讀,功德無量。

  

  我在管理前線,從商業的角度解讀《金剛經》,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100/1/49849.shtml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04 13:23:07 
 

  作者:艮背行庭 回復日期:2010-06-03 15:16:49 

    

    金剛經明確地指出「小法」就是「小乘」了嗎?沒有吧?

  -------------------------------------------------

  大法、小法是佛教術語,不多說。

  

  

  佛是說的實話,受持誦讀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

    什麼叫「不可思議」呢?就是讓你敞開、放開、竭盡全力地去想像,也不到其一毫。為什麼呢?凡夫的心量就那麼大一點。如果佛俱說之,凡夫肯定不信,因為凡夫的心量不能一下子放那麼大。

    

    佛經為「法寶」,如果你真認識到其寶貴之處,如果不產生崇拜的心是不可能的。讀到精妙之處,心中喜悅不能自已,進而對佛經禮拜都是正常的。

  ------------------------------------------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功德免不了佛陀的病痛折磨、家國的災禍,若有功用,也只是於清凈心而言、止息煩惱而言。

  

  如果確如你說,不產生崇拜心不行,金剛經還有必要要求信眾對佛經禮拜嗎?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04 13:30:01 
 

  《金剛經》奶萬法之宗,奧妙無窮,樓主在此解讀,功德無量。

    

    我在管理前線,從商業的角度解讀《金剛經》,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

  朋友,不知「《金剛經》是萬法之宗」的說法從何而出?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嗎?

  

  還有《金剛經》還有一句「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我在後面將會講到,敬請留意。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04 13:34:29 
 

  天涯論壇不支持修改正功能確不方便

  

  如果確如你說,不產生崇拜心不行,金剛經還有必要要求信眾對金剛經進行禮拜嗎?

  

作者:艮背行庭 回復日期:2010-06-04 15:15:26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04 13:23:07 

    金剛經不可思議的功德免不了佛陀的病痛折磨、家國的災禍,若有功用,也只是於清凈心而言、止息煩惱而言。

  ——————————————————————————————

  你對功德、因果、示現的這些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都糊塗啊。

    

    

  「如果確如你說,不產生崇拜心不行,金剛經還有必要要求信眾對佛經禮拜嗎?」

  ——————————————————————————————

  你暫時還沒這個因緣福報啊。

  

  樓主的這個樣子很常見,打個比方說:就像一個人在為人「白話解說」一門高深的武功心法,但自己對這門功夫也沒什麼概念,自己一點功夫也不會、也不練,就是說著玩兒而已。

  

  你慢慢玩兒吧。

作者:艮背行庭 回復日期:2010-06-04 15:34:07 
 

  呵呵,更該一下,更能清楚地表達:

  

  樓主的這個樣子很常見,打個比方說:就像一個人在為人「白話解說」一門高深的武功心法,但自己對這門功夫也沒什麼概念,自己一點功夫也不會、也不練,就是說著玩兒而已。

  

  ——>

  

  樓主的這個樣子很常見,打個比方說:就像一個人,一點功夫也不會、也不練,卻喜歡給別人白話解說一門高深的武功心法;奇怪的是對這本秘籍的話自己也不怎麼相信。很難解釋此種人的動機,可能就是說著玩兒而已。

  

作者:曉暮 回復日期:2010-06-04 15:59:31 
 

  古今世上一切學問,都是信仰禮拜了以後,才會去學習體認。

  

  因此上,金剛經「斷疑生信,絕相超宗」,乃是正道。

作者:nunengyonghanzi 回復日期:2010-06-04 23:52:12 
 

  好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05 11:31:54 
 

  古今世上一切學問,都是信仰禮拜了以後,才會去學習體認。

    

    因此上,金剛經「斷疑生信,絕相超宗」,乃是正道。

  ----------------------------------------------------

  朋友,既然已經信仰,又怎會有疑可斷?既然已經信仰,又何必再"生信"呢?

  

  以信仰先行,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正確已經預設,一切思考和答案只是為仰信自圓其說.

  

  

作者:nunengyonghanzi 回復日期:2010-06-05 13:23:06 
 

  作者:雲端沐月 

  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

  作何解,得聞否?

作者:steady3659 回復日期:2010-06-06 23:36:42 
 

  記號一下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08 13:32:21 
 

  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

    作何解,得聞否?

  -----------------------------------------

  斷疑生信,

  

  相信與否,應從理上解,講道理,道理講得通,合理才能斷疑、才值得相信。所以不應以信為先,無論金剛經有多大的名氣,自稱有多少福德,都不足以斷疑生信,關鍵是道理是否如實,這就有待我們來觀察思考,這是可以探討的。

  

  絕相,見諸相非相,無相而得清凈。

  超宗,諸相非相,無法可立。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0 00:44:11 
 

  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布施,可以簡單理解為施利益予他人,施利益予他人而不為名利,就是不住名利相的布施,如果我們做好事時心裡想著我把東西給了你,我給了你好處,希望日後你能有所報答。比如有的人去寺里上香供養,希望這樣做能得到佛的護佑,求得健康、長壽、趨吉避凶等等。與其說是布施,卻更象是一種交易。這是住自利相的布施。又比如,有的人捐助社會福利,或扶貧或救災,但目的是為自己或自己的企業博得好的聲譽,以這樣的目的做好事,是住於名譽相的布施,這種住相布施有沒有功德呢?無疑是有的,但與不住相的布施相比,福德是無法相比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以佛教之目的而言,生起清凈心、清凈自在是最大的福德,這種不能生起清凈心的住相福德,是不圓滿的、有苦的。一邊是有苦,一邊是離苦而解脫自在,自不可同日而語。另一方面,由於是不住相之布施,所以不為相所限,不因為我沒有名利等好處而不為,這種無限之施的福德,自然可稱之為無限之福德。這樣的福德未必一定很多,卻不為事相所限量。

  

  

  所以,即使是善行,由於不懂得不住相的道理,也不是妙行,甚至有人這樣想,我以善施善行而修行,我以此修行而得佛果,這都是住相的妄想。

  

  如果有人行布施時,面對鮮花和讚譽、感激與崇敬的目光,感覺飄離了塵俗,彷彿高高在上,這還是住相的妄想。

  

  在上一品,佛陀說:「雖然滅度了無數眾生卻沒有眾生被滅度」。其實佛陀滅度眾生,也是對眾生的布施,稱為法布施,如果有人在布施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我對眾生布施,或有眾生接受了我的布施,或我有財物布施給了眾生的想法,這個人就存四種有我的觀念: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麼他就不是菩薩。本品結合六度之一的修行方式--布施,指出:修行者不應執著於事相,這樣去布施,就是無住的妙行,是非常有益的。

  

  第四品未完,待續。。。

作者:hj935_com 回復日期:2010-06-10 02:05:09 
 

  新開傳奇私服發布網,熱血傳奇私服,熱血傳奇SF,新開傳奇SF

  http://www.hj935.com

  HJ935全國第一新開傳奇私服發布網,免費為你提供最全傳奇私服信息、新開傳奇私服、熱血傳奇私服、連擊私服、電信和網通傳奇合擊私服信息,每天跟新最好的英雄合擊SF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0 13:31:43 
 

  接下來將探討「住」的概念,「住」在本經中反覆出現,比如「云何住」,「無所住」,字雖一樣,但在不同的語境中有微妙的區別。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2 23:57:01 
 

  續第四品

  

  住相就是執著

  

  許多朋友混淆看待堅持與執著的概念,勤奮學習和努力工作也被視作了執著。以致於佛教被誤解為主張頹廢。怎樣才是佛法中所說的執著,答案是:執迷不悟,這才是真正的執著,執著的前提是有錯誤的觀念,為這些錯誤所迷,如戴上了有色眼鏡。

  

  

  本品所說的「無所住」就是不執著的意思,具體說來就是不住於相,什麼是相?即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的所見、所聽、所嗅、所嘗、所思,總而概之,一切事物為人所感觸就是相。相既是指事物在人心中的影子也指事物之本身。談論事物就是談論相,談論相也就是談論相所反映的事物,所以大千世界之一切可以用「事相」二字概之。

  

  

  從早晨醒來睜開雙眼,晨曦之相就在心中呈現了,清脆的鳥鳴觸動了你的耳膜,隨後美味早餐又刺激你舌上的味蕾,種種相離會相續在你心中生起又滅失,通過相,我們可以發現,事物是緣起生滅的。所以無論相還是相所反映的事物都不是實有的。(複習一下實有(實體)的含義:實有就是非因緣而生之存在,事物存在的不變根本,自有永有之絕對存在,於人而言就是不滅靈魂,佛教稱之為「我」)

  

  

  住相之「住」,有緊握之意,以為其實有而緊握之。「舞余香尚存,歌盡聲猶住」,若以為「香」與「聲」實有而緊握之,就是起貪戀生起之時,若知之非實有,則知本來無一物,沒有被執持之物,也無能執持之我。反之,則如打開潘多拉摩盒,我得我失,我愛我恨,我榮我辱,虛幻之我在心中反覆上演歡喜悲憂之人生大戲,感覺疲累苦惱又不知如何消停。正如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無明所蓋,愛系其頸,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所以,在生活中之所以反覆受煩惱苦困,是因為人們不知道「住於相」這種顛倒認識是苦的起點,如果能夠破此迷執而無所住,無論布施、勤奮學習、努力工作,都不是執著不會引起煩惱。否則佛教就不會有「精進」這一說了。

  

  第四品未完待續..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3 12:33:45 
 

  更正一下,

  上樓第三段:[種種相離會相續在你心中生起又滅失],應為[種種相會相續在你心中生起又滅失],「離」字為多餘。

  

  第四段:[就是起貪戀生起之時],應[為就是貪戀生起之時],「起」字為多餘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4 23:46:41 
 

  住於無住

  

  說到這裡,似乎出現了一個問題,佛陀在第二品才剛剛說了「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現在卻說「應無所住」,這就有些奇怪了?到底是應住還是不應住呢?前文說到,住於相就是執著,但為何「如是住」卻能「降服其心」呢?其實「應如是住」的「住」,是保持於某種狀態之意,相當於修行的意思。

  

  講到這裡有必要提及禪宗著名的兩個偈子,即神秀與惠能的悟道偈。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偈是針對於神秀偈而作的,可以說沒有神秀偈就沒有惠能偈,所以要講惠能偈就必須連同神秀偈一起講。

  

  我們先來看神秀偈說的是什麼?在偈子里,塵埃是比喻煩惱,身心被比作樹和鏡,身心必須時時勤指拭(有為)以使其保持不惹塵埃的清凈狀態。但一切有為所營造的事物,能成就,就會有壞滅,如飛上天的鳥兒終要落地,拂拭終有停下之時,這樣的修行,修得了終將失去而不能持久。所以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解脫。

  

  慧能偈針鋒相對,我們的身心並不實有,那用拂塵時時掃除驅趕的「塵埃」也並不實有,本來無一物,沒有塵埃也沒有拂拭塵埃者。一旦認為有拂拭者和被掃除的塵埃,就會有我喜歡的清凈和我討厭的煩惱之想,以「我」為中心的得失計較由此而生起,這才是塵埃(煩惱)的起處。在這種錯誤觀念下,想滅除煩惱反而會招惹煩惱,恰如以油滅火。若沒這種錯誤觀念,無需任何的動作(拂拭),也不會有塵埃(煩惱),如一池靜水,不去攪動又怎會起波瀾呢?不需造作才是常境,這才是真正的持久、真正的住。如果將這種覺悟也視作一種修行,乃是一種無所謂修行之修行。

  

  所以在本品中,佛陀所說的「應如是住」的「住」,是無為之住,而「應無所住」的「住」是有為之住,也可以合起來說,佛陀所說的「應如是住」的「住」是住於無所住的意思。

作者:芙蓉洛 回復日期:2010-06-15 00:27:51 
 

  記號、LZ繼續。

作者:znjxz 回復日期:2010-06-15 01:31:45 
 

  mark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6 18:12:27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經文白話:

  「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可以通過身相看見如來嗎?」「不能,世尊,不可以通過身相看見如來,為什麼呢?你所說的身相,即是說並沒有一個實體的身相存在」,佛陀告戒須菩提:「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如果能認識到各種相都不實有,就見到了如來」 

  分析:

  

  

  「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金剛經的核心內容,與最後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四句偈是一個意思,前後呼應,一切都不是實有。我們所見,所聽、所嗅、所嘗、所思的事物,比如森林、波浪、風等事物,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個概念(相),但並不能因為有些概念(相)就認為這些事物是實有的,比如森林這個概念,其實只是有很多樹木生長在一起,波浪只是水因外力的作用形成一定的形狀,風只是空氣在流動,除了樹木、水、空氣,並沒有森林、波浪、風的實際存在。對於人而言也是這樣的道理,人是由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五蘊組合而成。所以除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也無一個可以稱之為人的事物存在。那些認為有自我、我在六道中輪迴,身心生命現象是我、我貫穿於生命的始終的觀念,都是以為人為實有的錯誤的觀念,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者不能有這四種觀念,即應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不能通過身相看見如來?因為所看見的身體並不是實體,並沒有什麼可稱為如來,但為什麼「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呢?其實,如來」除了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還有這樣的定義:循真如之道而來,名為如來。真如是指真理,當我們能夠「見諸相非相」時,就是一種如理實見,循此真理之路,我們就與如來沒有分別了,這就是所謂見如來。(如來還有其他含義,以後有機會再講)

  

  

  本品的難點在於「見諸相非相」,似乎既承認相,又否定相,其實用現代的方式來表達,是承認現象的存在,但不承認現象的實有(非因緣生,本有永有,有不變的根本)。所有金剛經的問答,都是以是否實有的高度來看問題的,並一一否定實體的存在。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6 23:05:16 
 

  補充一點,作為人,由五蘊所組成,除五蘊並無稱作人的實體的存在,再進一層,五蘊:色身(物質),感受、思想、意志和認識(精神)本身也無常生滅,所以也不是實體,也不能作為人之根本。在阿含經中,「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佛陀所反覆強調的。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18 13:36:01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講到了「相信」的問題,有人會相信金剛經嗎?他們是些什麼人?還講到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同樣的說法,還在阿含經中部《蛇喻經》中出現,兩者是同一個意思嗎?

作者:我是潛水007 回復日期:2010-06-18 15:42:51 
 

  關注,收藏。

  好好學習。

作者:身在建工 回復日期:2010-06-18 17:30:21 
 

  收藏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21 12:55:06 
 

  自己頂,有時間接著發。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27 15:38:48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註:

  本品的難點,就在「法」與「非法」兩個概念,法,指實有之事物,非法,指事物非實有。法相,是指以事物為實有的觀念,非法相,指在否定事物實有之後,又對事物非實有之觀念生起執著,以此觀念(相)為實有。

  

  疑義: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句中的「何以故」,從上下文的意思看,似乎是多餘的。義凈本與羅什本句式相近,但無此三字。

  

  

  經文白話:

  須菩提對佛陀說:「世尊,如果有眾生聽到這樣的言說和章句,能生起信心認為它真實嗎?」佛陀告訴須菩提:「不要有懷疑,我死之後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報的人,對這些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為真實,要知道這些人不是在幾位佛在世時種下的善根,而是在無數佛在世時就已種下了善根,聽到這樣的章句,甚至會在瞬間生起正信。須菩提,我洞察全知一切,知悉這些眾生得到這樣無可限量的福德。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眾生不再有:自我、我在六道中輪迴、身心生命現象是我、我貫穿於生命的始終的觀念。不以事相為實有(非因緣生,有不變之根本,本有永有),也不以非實有之觀念(相)為實有,為什麼呢?這些眾生如果心中執取事相,就是執著自我、我在六道中輪迴,身心生命現象是我、我貫穿於生命的始終的觀念。如果以事相為實有,就是執著自我、我在六道中輪迴,身心生命現象是我、我貫穿於生命的始終的觀念。如果以非實有之觀念(相)為實有,還是執著自我、我在六道中輪迴,身心生命現象是我、我貫穿於生命的始終的觀念,所以不應執著實有,也不應執著於非實有,因為這樣道理的緣故,我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知我說的道理,如同以筏渡河的比喻一樣,實有的觀念尚且應捨棄,何況(建立在否定實有之上的)非實有觀念呢?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27 17:50:21 
 

  關於筏喻

  在中阿含《蛇喻經》中,佛陀在蛇喻之後又做的一個比喻,佛陀先以捕蛇為例,捕蛇人如果方法不得當,會被蛇咬而招至痛苦,如果方法得當,既能捕到蛇又不招至痛苦。然後佛陀問,當一個人造筏而渡,到岸時,這個人因為曾得益於筏,於是把筏頂在頭上或扛在肩上在岸上行走,這樣的行為是有益的嗎?佛陀說,到了岸就應離船登岸,正確的方法尚且不應執著,何況不正確的方法?這是兩個連環比喻。

  

  

  阿含經中,用筏來喻佛的教法,意即正確的道理也不可執著,所謂不執著,並是說一些事物可執著,而另一些事物不可執著,不是錯誤的觀念不可執著,有益的道理可以執著,而是一切都不可執著。金剛經本品著重說明,為什麼法如渡筏應當捨棄,從存在的角度來闡述並無實有(非因緣生、有不變根本,本有永有)的事物存在,無論取法相還是取非法相其本質都是取相,取相而認為存在實有之事物,就會以為有可執取之物和能執取之我,四種有我(我、人、眾生、壽者)的觀念由此而生,由我之計較而有種種以我為中心的煩惱輪轉發生。

  

  

  佛的教法也不是一種實有的存在,因為佛法本身也是相,佛法籍聲音、文字、行為傳播,有聲相、文字相、行為相、甚至聽到佛的教導之後心中生起的種種感受,也是相。上品說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相即非實有,所以佛的教法也不可執著。若執著,同樣也是會引生四種有我(我、人、眾生、壽者)的觀念的。所以,只要有執著繼續存在,煩惱將無法得到止息。這就是為什麼佛的教法雖然有益,但也不應執著,應當捨棄。這就好比有個人肩挑重擔,左肩痛而換右肩,雖然左肩得到解脫,但重擔仍然還壓在這個人身上。要想徹底解脫,必須放下擔子才行。

  

  

  關於筏喻未完。。。。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27 17:58:33 
 

  更正:

  樓上第二段第一行應為:所謂不執著,並不是說一些事物可執著,而另一些事物不可執著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27 22:54:38 
 

  筏的存在是因為有河,有河必有岸,有岸必有此岸與彼岸。在佛法中,此岸指的是迷界,彼岸指的是悟界,中間所隔之河流就是川流不息的煩惱,要從迷界到悟界需要有方法,用筏來比喻籍由迷界到悟界的方法,這是一個相當形象的比喻。但是,所謂迷界與悟界以及煩惱都是人的心境,並非真有一片凈土可以登岸,而一旦覺悟,此岸、彼岸、河流、渡河之筏都將不存在。為什麼?有此即有彼的緣故,反之無此即無彼。若有凈土可登之彼岸,必有迷亂欲離之此岸,中間川流不息的河流(煩惱)也一定存在,有煩惱則無所謂解脫。若明白道理,迷界即消,此岸不存,彼岸也無,所以一旦覺悟,無此岸、彼岸也無河流,更何況渡河之筏?煩惱與菩提智慧就這樣消解了,無此無彼、無先無後一併消解,這就是悟境。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在中阿含《蛇喻經》中「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意思是:「正確的方法尚且不應執著,何況不正確的方法?」而金剛經的意思則是:「實有的觀念尚且不應執著,何況非實有的觀念?」金剛經由始至終都在強調事物非實有的真理,難道說真理比謬誤更應捨棄?不是,如前文所述,其實是一併消解,一切皆不可執著,本來沒有誰比誰更應舍。由於一切相都非實有,都是虛妄的。我們可以套用上品的一句經文組合一下,成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況非法相?」這就是本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要表達的意思。

作者:斷雁孤桐 回復日期:2010-06-29 02:25:44 
 

  佛法很高深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6-29 13:15:06 
 

  作者:斷雁孤桐 回復日期:2010-06-29 02:25:44 

    佛法很高深

  

  --------------------------------------------------

  佛法很高深,見仁見智。

  

  也有說佛法很簡單的,雖萬千經論,流派宗門林立,但說的無非是:無常、無我的道理、循此真如之徑(道理)而解脫煩惱(涅盤)。

  

  

作者:冷漠看客1984 回復日期:2010-07-02 19:47:26 
 

  佛法並不高深,道理只要解釋的清楚,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難點在於如何實踐,也就是實修,如果不實修的話,最多也只是理解苦集滅道的意思,並不能真正起信心

  

  當然,針對不同的受眾,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喜歡探尋究竟的,就讓他從阿毗達摩入手

  

  但是無論如何,不實修就無法真正接受佛教理論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06 13:26:21 
 

  佛法並不高深,道理只要解釋的清楚,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難點在於如何實踐,也就是實修,如果不實修的話,最多也只是理解苦集滅道的意思,並不能真正起信心

    

    當然,針對不同的受眾,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喜歡探尋究竟的,就讓他從阿毗達摩入手

    

    但是無論如何,不實修就無法真正接受佛教理論

  

  ----------------------------------------------------------

  

  這個問題提得好,但是必須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實踐?就是怎樣的實踐才能算作實修?

  

  

作者:冷漠看客1984 回復日期:2010-07-06 15:24:52 
 

  實修就是:

  持戒

  踐行八正道

  

  看上去好像沒有多少東西,實踐起來才會發現難度

作者:一木刺心 回復日期:2010-07-07 00:14:31 
 

  記號。

作者:xiao我2009 回復日期:2010-07-07 05:55:12 
 

  唯一的奧秘就是把人都變成金剛,擦出愛的火花,兩刃相割,利鈍乃知,兩論相訂,是非乃見。

    此帖發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dongqin1 回復日期:2010-07-07 11:35:41 
 

  留個記號等待更新。

作者:adder1232 回復日期:2010-07-08 14:58:54 
 

  待更新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11 20:34:44 
 

  實修就是:

    持戒

    踐行八正道

    

    看上去好像沒有多少東西,實踐起來才會發現難度

  -------------------------------------------------

  持戒,只有一種與解脫直接相關,那就是戒執著。但有一個前提,必須知道什麼是執著,必須知道我們哪些心理行為是執著,然後才可以戒之。

  

  由此可見,了知苦集滅道是何等的重要,誰能真正察覺什麼心理行為引發煩惱,誰就能戒之,誰就能斷除煩惱。這樣的內察自省才是真正明白苦集滅道,誰能說這樣的了知不是實修的一部分?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11 21:00:44 
 

  以下嘗試意譯第六品[正信希有分]的經文。

  

  

  須菩提對佛陀說:「世尊,你說的這些章句如此玄妙,會有人相信嗎?佛陀告訴須菩提:「不要這麼說,即使我不在世了,再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報的人,也會對這些章句信以為真的。要知道這些人不是在幾位佛在世時種下的善根,而是在無數佛在世時就已種下了善根,聽到這樣的章句,會在瞬間生起清凈的信心。須菩提,我完全了解些人會得到無可限量的福德。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人不再有我的觀念。不再以為有我在自主,有我在輪迴,生命現象是我,有我貫穿於生命的始終。已經如實了知不存在實有的事物,而且,即使是這樣的如實了知本身(真理)也不例外,知其亦非實有,不可執著。為什麼呢?如果這些人心存實有的觀念,就是執著於我。無論認為事物實有,還是執著於事物非實有的觀念,都會引生我的觀念。所以這兩種執著的情形都不應有。因為這樣的道理,我常說:『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我說的道理,就象以筏渡河的那個比喻。一切非實有的道理就如筏一般,只是幫助你們認清楚事實,道理不可不說,但它本身也不是實有的存在,也不可執著,就如同到岸應舍筏登岸一樣。一切實有的觀念尚且應捨棄,何況執著於非實有的觀念,以其為實有呢』?」

作者:云云同痛 回復日期:2010-07-11 21:01:40 
 

  等待再觀。

作者:dongqin1 回復日期:2010-07-13 10:12:46 
 

  再MARK一次。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14 13:28:29 
 

  關於相信

  

  本品說到相信的問題,對於佛的章句的相信,是因為持戒修福、是因為在過去世事奉過眾多的佛種下的善根,若以理性的觀點,道理可信不可信,應由道理是否符合事實來判定。過去世種善根而得凈信之說,相信只是一種修來的福報,與現時之觀察思考判別無關,由此引出一種無法驗證的過去世的善根作為相信之根本。而形成這樣的一種邏輯,你相信這樣的章句,是因為你在過去世事奉過無數佛,你不相信,那麼你沒有在過去世種事奉過佛種下善根,你的福報還不夠。這就完全脫離了理性,而歸於宗教信仰。

  

  

  但在南傳經典中,關於相信的論述則完全不是這樣,在《卡拉瑪經中》佛陀說:卡拉瑪人,你們--

  

   不要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不要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這些原則即使在今天看來,仍是相當理性、值得學習借鑒的,能避免盲目的迷信。

  

  

  以下這則故事見於阿姜查的《以法為贈禮》,但未在原始經典中找到原文,若有朋友知其出處,請不吝告知。

  

  佛陀時代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弟子。有一次,當佛陀正在為比丘們開示佛法時,他轉向這位比丘說:「舍利弗,我所說的這些你相信嗎?」舍利弗回答:「我尚未相信!」佛陀滿意他的回答,說:「啊!很好,舍利弗,你很有智慧,一位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地去相信,他先會虛懷若谷地傾聽,而後在相信與否之前,考慮事情的正確性。」這對一位老師而言,是個善法修習的好例子。舍利弗所說的是實情,他只是說出他的真實感覺。有些人會覺得若說「不相信」,就好像懷疑到佛陀的權威一般。他們害怕去說類似這樣的話,他們只會點頭同意。

  

  

  關於舍利弗還有其他關於相信的故事,舍利弗的相信強調的是親證、理性,不人言亦言,不因權威而信。。。。

  

  

作者:千江競流 回復日期:2010-07-14 15:08:56 
 

   支持樓主!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15 13:17:10 
 

  「無為法」究竟是什麼?。「非法、非非法」是什麼意思?。「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應如何來理解?

  

  請關注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18 17:22:32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註: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語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譯。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指佛陀所覺悟之智慧。

  

  非法、非非法,這一說法仍延續上品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非實有,非實有之法理也非實有、也不可執著。

  

  

  經文白話:

  「須菩提,你怎樣認為,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了嗎?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說:「正如我理解佛陀所說的法義,並沒有什麼智慧實體叫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的什麼法理實體是如來可說的,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法義,都是不可執著、不可言說、非實有、也無非實有之法可確立。為什麼呢?一切聖賢所證的是無為法。」

  

  分析:

  

  無為法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佛學概念,是涅盤的異名。佛教以解脫、涅盤為目的。無為法,可以解釋得很麻煩還可以解釋得很玄,有三無為、六無為、九無為,看了讓人眼花繚亂。其實可以簡單歸結,從無為法的最原始的意思上去理解。我們比對一下有為法,有為法是聚因緣而成之法,無為法與之相反,使因緣不聚而令潛在的果不能成立。比如一隻雞蛋在受精、一定溫度、濕度等條件下,會孵出小雞,這隻小雞就是有為法,如果不令這隻雞蛋受精或破壞其他條件,就不能孵出小雞,這就是無為法。我們無法說無為法是什麼,我們只能說這隻蛋不能孵出小雞,卻不能說有一隻孵不出的小雞,或對這隻小雞有任何的描述,因為它根本就不存在!甚至說它不存在也不對,為什麼?說「它」就錯了!這就是什麼無為法「不可取、不可說」的原因。

  

  另一方面,無為法其實是指一種道理、規律,這是可以描述、可以說的。所以才有大家所聽到看到的所謂的「佛法」。無為法著落在「無為」二字,即不作因之意,它的作用在於對「還滅」這一規律的運用。所謂還滅,就是知道了事物發生的因果並系,不造其因,從而避免某種結果的出現。有句話叫:「自作自受」,還滅的道理就是「不作不受」。煩惱由無明造作所生,無無明造作的因緣,就能避免煩惱的發生。煩惱盡,即是涅盤解脫。所謂無明,就是以為存在實有事物的錯覺,以為有我及我所有的事物。無為之道,以一切非實有之理糾之,了知一切皆非實有,則無執取之妄動,無此妄為則煩惱不生。但如果又以非實有之真理為實有,則又會陷入執著妄動(有為造作)招來煩惱。所以,無為之理即是「不可取、非法,非非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對照其它譯本的金剛經,對應的經句為:「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故。」(玄奘本);「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支流本);「一切聖人,皆以無為真如所顯現故。」(真諦本);「以諸聖者,皆是無為所顯現故。」(義凈本);「無為法顯明聖人」(笈多本)。用「差別」一詞只有羅什本,支流本為「得名」。其餘版本為「所顯」或「顯明」。意思是無為法使聖人顯現。如果這是經文的原意,則羅什本這句話應該是漏了幾個字:「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與凡夫)有差別」。

  

  若將這句話解作:「因為對無為法的理解不同,而顯現聖賢位階高低的差別」是有問題的,因為無論無為法使聖賢顯出差別,還是聖賢位階的高低都不是「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的原因。須菩提究竟根據什麼說「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聖賢因證無為法而顯現,所以如來(聖賢)說其所證之法,即是無為法。而如前面所述,無為法的內容正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因此,之所以「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是因為如來所講的是無為法!這樣方顯合理。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24 23:47:09 
 

  明明有說,為何又說無可說?

  

  這一品,叫無得無說分,如果說無得,佛不可稱之為佛,如果無所說,如來之言說又滔滔不絕。其實,本品的「無得」與「無說」的指的是「定法」,即實質性的東西,沒有這樣的事物可得、可說。如果認為存在固定不變的,非因緣的事物,就會以為有實質性東西可得,可以有所執取,執取就是有為,反之。不執取就是無為。有為是煩惱,無為是涅盤。無為的前提是了知並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性的東西存在,紅塵眾生、日月山川是這樣--非法,如來所說的真理也是這樣,沒有例外--非非法。沒有可執取(得)的事物,也沒有執取事物的我,實質性的東西根本不存在,無從執取,也無從說起。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意譯:

  「須菩提,你認為如來得到佛果了嗎?如來對此說了些什麼嗎?」須菩提說:「正如我理解佛陀所說的法義,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在叫佛果,也沒有的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是如來可說的,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法義,都是無實質性之事物可執取,無實質性之事物可言表,一切非實有、也無非實有之法(真理)可確立為實有。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講的是無為法。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28 13:30:51 
 

  無為法和有為法

  

  「無為法」,「有為法」的字眼,在本經經文中各只出現一次,「有為法」二字出現在經末的四句偈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以此偈對《金剛經》作了一個總結,意即一切事物都不是實有的,如夢幻、泡影之不真實,如露、電之無常,由此而知沒有可執取的實質性的東西存在,不再因為誤以為存在實有的事物而去執取,就是入無為之道了。「無為法」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內容。而說無為法,只能以破斥有為法而彰顯。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7-28 21:35:02 
 

  更正:上一段,[「有為法」二字出現在經末的四句偈中],二字為多餘。

  最後一句,[而說無為法,只能以破斥有為法而彰顯。]更正為:而說無為法,只能以揭示有為法之非實有而彰顯。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8-28 22:31:54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註:

  

  七寶,梵語sapta ratna^ni。即七種珍寶。(一)又稱七珍。指世間七種珍貴之寶玉。

  

  

  經文白話:

  

  「須菩提,你怎麼看,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為什麼呢?,這樣的福德不是說福德的名稱概念有相應的實質性的存在,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如果有人,依據這個道理修持,甚至只把四句偈這樣很少的內容,向他人宣揚,他所得到的福報比前者更優勝,為什麼呢?一切諸佛,及諸佛的覺悟智慧,都是源於這個道理,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並不是指有稱為佛法的實質性的存在。」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並不是說《金剛經》這部經典是一切佛教經典的源頭。

  

  如果這句話的「此經」是指《金剛經》,意思就是一切諸佛得成於《金剛經》,《金剛經》這部經典就應在諸佛出現之前已經存在。這樣就會得出《金剛經》非一切諸佛所說的結論,自然也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那麼「此經」不是指《金剛經》指的又是什麼呢?「經」原意為「道理」的意思,在這裡指前面所說的無為法的道理。為什麼是指無為法?這是有連續性的,上一品經文說道,一切聖賢是無法法所顯現,一切聖賢是因無為法而與凡夫有差別,說的就是一切諸佛皆因無為法而成就、出於無為法。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什麼是福德性?」。「性」是指作為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據的不變存在,具唯一性(在經文白話里,因為找不到更好的辭彙來表達這個意思,我把它譯為「實質性」)。比如神話故事裡的神,就是人格化的「性」,太陽有太陽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神是唯一的,有海神就不會再有東海之神,北海之神,為什麼?因為作為海之根本是不能拆分的,能拆分者就不可稱為「性」。上帝是世界之神(性),所以世界上沒有其他的神,上帝是唯一的。福德性就是那個作為福德的根本的依據,此根本只能唯一,所以不能言多。佛教不承認事物存在這樣的「性」,認為一切隨緣而起,各事物都不存在本有的、不變的、唯一的依據。「性」在這裡的意思通「我」。

  

  為什麼說福德不是福德性,所以福德多呢?比如以手抓砂,我們可以說我們抓住了很多砂子,但硬要說這把砂子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東西,這時砂子就是一而非多了。因為不可分拆的、唯一的「福德性」不存在,所以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所緣起的福德才可以說很多,就象我們可以說一把砂里有很多砂子。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由於事物都由條件所構成,換言之多種條件才是事物存在的依據,所以作為事物存在的依據不會是唯一的「性」.我們通常會給事物冠以一個概念名稱,比如電腦、汽車、房屋、一把砂子。如果我們分析電腦會發現,電腦的背後並沒有稱之為電腦的不可分拆的唯一,我們分拆每一個配件都找不到稱為電腦的東西。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電腦並非電腦。我們只是稱這樣的一堆電子構件拼裝物為電腦而已。這就是金剛經中著名的句式:「XX即非XX,是名XX」的由來,按這個邏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用這個句式,比如我們可以說「花非花,霧非霧」,還可以說人非人,我非我,你非你,他非他。這其實就是佛教的根本主張----無我。

  

  

作者:柔道靚女 回復日期:2010-08-28 23:14:28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8-29 10:35:09 
 

  樓上朋友打了個問號,不知是表示沒有理解還是表示反對。現作沒理解回復:

  

  只要清楚佛教關於「我」的概念,金剛經還是很好理解的,講的就是無我。由揭示無我之真相,而知應無所住,由無住而清凈涅盤。

  

  

作者:jiandanai1004 回復日期:2010-08-29 13:05:30 
 

  論文代寫代發團隊,提供畢業論文、課程論文、職稱論文的代寫與發表服務。論文質量過硬,交易流程完善。 【請聯繫我們】QQ:2 5 4 0 5 6 9 9 0

作者:龍業 回復日期:2010-08-29 14:09:46 
 

  先記下,慢慢品讀,定會有好收穫!

    此帖發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8-29 22:43:35 
 

  先記下,慢慢品讀,定會有好收穫!

  -----------------------------------------

  建議從「我」的概念開始探究,我的錯覺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言辭對於「我」這個概念的表述卻不易於理解,《金剛經》反覆否定我的存在,翻來複去,甚至顯得有些啰嗦,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能夠清楚「我」是什麼,「無我」則水到渠成,《金剛經》的思想脈絡就會清晰起來,說的就是無我可得。無法我,也無人我,任何名稱概念下的事物都沒有實體(我),只是把它這樣稱謂而已,再往下,無所住也順理成章。。。。。金剛經的玄妙面紗也由些揭開。

  

  金剛經很玄妙嗎?突破這一點,再來看《金剛經》試試。。。

  

  

作者:nnnn1004 回復日期:2010-08-31 14:32:40 
 

  論文代寫代發團隊,提供畢業論文、課程論文、職稱論文的代寫與發表服務。論文質量過硬,交易流程完善。 【請聯繫我們】QQ:694526613 www.wxwgao198.com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9-14 22:10:08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凈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註:

  

  阿羅漢:由老師教導而修得解脫涅槃者,另譯為「阿羅訶、羅訶、阿羅呵、羅漢、無所著、至真、真人、第四果、第四沙門果」,意譯為「應供(值得供養者)、應」,另譯為「應真」,俗語轉義為「賊殺、不生」,亦為三藐三佛陀的十號(十種稱號)之一。

  

  聲聞四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經文白話:

  

  須菩提,你認為達到須陀洹境界的人會有「我得到了須陀洹果」這樣的觀念嗎?須菩提說:不會,世尊,為什麼呢?須陀洹是「入流」的意思,而沒有什麼質實性的東西是入流,所見、所聽、所嗅、所嘗、所觸、所想也不例外,只是稱這個境界為須陀洹而已,須菩提,你認為達到斯陀含境界的人會有「我得到了斯陀含果」這樣的觀念嗎?須菩提說,不會,世尊,為什麼呢?斯陀含是一往來的意思,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是一往來,只是稱這個境界為斯陀含而已」,須菩提,你認為達到阿那含境界的人會有「我得阿那含果」這樣的觀念嗎?,須菩提說,不會,世尊,為什麼呢?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而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東西是不來,只是稱這個境界為阿那含而已,你認為達到阿羅漢境界的人會有「我得阿羅漢道」這樣的觀念嗎?,須菩提說,不會,世尊,為什麼呢?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是阿羅漢。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觀念,我得阿羅漢道,就是執著自我、我在六道中輪迴,身心生命現象是我、我貫穿於生命始終的觀念,世尊,你說我得無凈正定,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沒有『我是離欲阿羅漢這樣的觀念』世尊,我如果有『我得阿羅漢道』這樣的觀念,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於空寂的修行者,由於須菩提無所執取造作,因而稱須菩提的修行是樂於空寂的修行。

  

  

  思考:

  

  以原始佛教的角度看,阿羅漢是最高果位是佛的稱號之一。佛陀就是一位阿羅漢,阿羅漢就悉達多所獲得的最高果位。

  

  以大乘佛教的角度,阿羅漢,是低於菩薩的果位,菩薩是低於佛的果位。大乘認為阿羅漢的解脫是不徹底的,在《金剛經》中暗貶聲聞、緣覺二乘的說法尚算斯文,到了《楞伽經》對聲聞、緣覺二乘就顯得很不客氣了。

  

  

  

  須陀洹意思是入聖者之流,但本經說的沒有什麼入聖者之流,色聲香味觸法也不例外,一往來、不來、阿羅漢也一一否定其存在,似乎在否定四聖果,其實這裡並不是否定四聖果,而是否定四聖果性,就是上一品所說的福德性的「性」,實際上在玄奘本相對應的經文就是把「一往來」譯作「一來性」,「不來」譯作「不來性」、「阿羅漢」譯作「阿羅漢性」的,有趣的是上一品羅什本的「福德性」玄奘本卻譯作「福德聚」,「性」的出現正好此長彼消。這裡仍以實體(我)的高度來論述的,無論是入流、一往來、不來等境界都不是實有的,都不可得。

  

  結合玄奘本,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理解,沒有入流者,沒有往者(我),沒有不來者(我),也沒有所謂的寂滅者阿羅漢,無所謂什麼證果者也沒有所證之果位,修行者和修行之果只是現象,現象的背後並無實質性的存在,只是以修行者和修行果位來稱謂這些現象。好比前面我舉的電腦的例子,電腦只不過是一堆電子元件的拼裝物,並沒有獨自存在的電腦,這堆東西按一定的組合方式拼裝起來會產生一定的功能,這些功能也不是實際的存在,離了這堆電子元器件,也沒有獨自存在的功能。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阿蘭若(梵aran!ya,巴aran~n~a,藏dgon-pa)】

  比丘的住處。又作阿練若、阿蘭那、阿蘭拏、阿練茹、阿蘭攘,略稱蘭若、練若。意譯無諍、無諍聲、無諍行、空寂,或最閑處,為森林、原野、沙磧等之義。即距離村落或城市一拘盧舍乃至半拘盧舍處。由於離聚落不遠,僧眾、信徒往來不困難,又因不近村,故最適宜修梵行。《大日經疏》卷三雲(大正39·616a)︰『阿練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於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也。

  

  在本經,阿蘭那不是指比丘的住處,而是指心的空寂,心的無諍處。《雜阿含經》1071經又〈叫勝妙獨處〉經中,說有個叫上座的比丘,喜歡獨一靜處、獨自乞食,吃完獨回,獨自坐禪,佛陀知道後對他說:「我不是說獨處不好,但是有更勝妙的獨處,前者是形式上的獨處,後者煩惱滅盡,。。。離種種的愛染,種種的滋撓斷離,這也叫獨處,沒有比這更高的獨處境界了。獨處未必是一個人獨處,而有一種心獨處;空寂、無諍處未必是指修行的場所,而有一種心空寂、無諍的境界。

  

  

  為什麼須菩提如果有「我得阿羅漢道」的想法,世尊就不說他是空寂、無諍的行者呢?本經中的第十四品講到,佛陀的前世做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肢解,當時,他無人、我、眾生、壽者等四種有我的觀念,故能忍,佛陀說如果他有這四相,心裡應會生起嗔恨。所以,如果須菩提有「我得阿羅漢道」的想法,那麼他就有四相,有四相就會生起嗔恨,有嗔恨就非無諍、非空寂。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實無所行,有的玄奘等譯本直接譯作「無所住」,其實就是前面須菩提所否定的內容,沒有我可得之果,也無我所修,這樣的無修之修就叫無諍之修行。可見無所住與無我是同義的。

  

  

作者:雲端沐月 回復日期:2010-09-15 13:26:21 
 

  一相無相,

  

  前相說的是真相,規律、實際的狀況。後相說的是實性,本有、不變的存在。就是說事物都不出於這樣一種的規律、真相,即事物的無實性。

    般若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中多處校量功德,把持經與布施等來做比較。但其中以下文一段比較最深刻。是拿捨生命來做比較。一個人最難捨的是生命,世人貪生怕死,誰不愛惜生命。但經中說:一個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上午是初日分,中間是中日分,晚間是後日分。)恆河有多少沙,以恆河沙那麼多的生命,早上以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都舍了,布施了。而中午還這麼做,晚上還這麼做。「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劫這個時間就很長了,一塊幾十里的大石頭,天人以極輕的紗輕輕地在石上飄拂一下,幾百年一次,等把這塊石頭磨光了,這個時間叫一劫。這個時間的數字已經大得不可說了。但還不是一個劫,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一個人無量百千萬億劫,每天三段時間都拿恆河沙這麼多的生命去布施,這個功德真是不可思議的。另外一類,「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若人聞此經典,能生正信,心中沒有抵觸,所得的福報勝過前面無量劫以無量身命布施的人。這實是眾生情見所不能相信的事。但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哪裡能夠有絲毫不真實啊。「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更何況你還可以寫經、印經,自己信受奉行,念經背誦與為人解說,功德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從以上的校量就可以知道金剛般若經的不可思議,也就是般若的不可思議。

《破空論》中根據經文以八種殊勝來顯示本經不可思議功德。(一)捨身是大事,無量劫是大時,雖然這樣大事大時的布施,還是不如持經功德。因為這樣的大施,具有五神通的菩薩也能做到,比不上本經「正斷無明漏故」。以上菩薩雖得五通,能行大施,但未得漏盡,無明之感猶存,故不如本經正斷無明功德。無明斷盡才是菩薩漏盡通,其功德遠超於大事大時。(二)本經不是大小乘共同的般若,而是「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大乘中推仰為圓頓菩薩的人,叫作「發最上乘者」。可見若人真能「信心不逆……為人演說」,即同圓頓菩薩。(三)如是之人,就是荷擔無上菩提,他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這就是續佛慧命,長保佛種不斷。(四)樂小法的人,著於四相四見(我見…壽者見)對於本經不能聽受演說。(五)經在之處即是寶塔,具足法身舍利。(六)「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即為銷滅。」轉重為輕,不再墮惡道。(七)當得菩提,夙業既銷,菩提之體,自然明凈。(八)釋尊在遇燃燈佛之前,雖遇多佛,但心中尚存有所得心,未達無相。所以持經超過釋尊昔時遇佛功德。(釋尊遇燃燈佛後,才恆與般若相應。)經說:「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那麼我們對於佛所開演的部份,實應衷心信受,不得狐疑。

信力圓時全成佛力 

   末後引證永明大師《心賦注》中一段,以鞏固增長我們的信心。賦中問:「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力?」這正是大家關心的問題。答:「若正解圓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獲頓成之力。」這四句中,前兩句是因,後兩句與以後諸句都是果。因:(一)需有決定信心,永不動搖。(二)應生正解,不但毫無邪見,而且所解圓融,明鑒無礙。這也非初學凡流造次所能行。只有以弘深誓願,作為鎧甲,奮力精進,才能真得如下妙果。於是頓超三大阿僧祗劫之大關,剎那圓成無上菩提之力。  「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恆處塵勞,長居凈剎」。雖是凡夫,常在塵勞世俗之中,輪轉生死海內,然而不離生死,常在涅槃三德之中,塵勞堆里無異清凈佛國。  「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真實悟心之士,肉眼可當佛眼用。(蕅益大師說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這比「當佛眼用」更進一步自肯了。)因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悟心的人不見得具天眼,但有法眼慧眼之用,所以說「開慧眼之光明」。開慧眼,便悟入佛之知見。即是佛知見,即此凡心便具佛智。  「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斷,菩提妙圓弗假修而自圓」。於是煩惱不斷自斷,菩提不圓自圓。不靠修持不歷階梯,頓出苦輪,剎那成佛。如是不可說不可說之力,「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無住力」。  《心賦注》又云:「若於一心,有圓信圓修,乃至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無不除八萬塵勞三障二死之病。」  由上可見,若於般若一心妙諦,能圓信圓解圓修,即得超劫頓成之力,剎那成佛。至於初機,於此妙法,只要有緣「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皆可頓消塵勞業障。般若妙力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前雲老實念佛,即暗合般若無住生心的道妙。所以贊般若就是讚歎老實念佛。  末後敬作一偈,虔誠祝願。      普願見聞者 同沾菩提露      頓契本來心 清凈無所住

  

  假相中的生活   文 / 刀口漫步  

你可曾想過,也許我們正生活在一種假相里?那種由污染的環境、冷漠的社會、按部就班的工作制度、貌合神離的人際關係、光怪陸離的現代文明,以及那些苦苦折磨著你卻一直得不到滿足的林林總總的****構成的生存處境。它真切可感,又虛無縹緲;它觸手可及,又無法捉摸。

它可能繼續惡化下去,直到世界末日,它也可能有所改觀,讓我們得償所願——那種無限大的滿足,可感覺就會有所不同嗎?那種生活之假,或者說作為假相的生活,不可能永遠遮蔽住我們的眼睛。一個未被知識異化的嬰兒或者尚未步入社會的少年,與一個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或者精通世故的老人共同面對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嗎?哪一個更加真實可靠呢?而我們的生活,難道不是每個人眼中的假相嗎?

我是不是鬼迷心竅了呢?請和我一起來看幾場電影吧:

先看個香艷的,《香草的天空》改編自一部西班牙電影《睜開你的眼睛》,湯姆·克魯斯在片中左摟右抱,一個是卡梅倫·迪雅茲,一個是佩內洛普·克魯茲,非常養眼。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湯帥哥邂逅一份夢寐以求的愛情,卻因舊情人駕車時,情緒失控,發生車禍,導致毀容;在對新情人的狂熱追逐中,稀里糊塗地殺死了舊情人。一位慈父般的心理醫生為他澄清了真相,匪夷所思的結局,一切都是假相:他和一家「冷凍公司」簽了約,被冷凍起來,車禍後發生的一切,都是公司服務項目之一,送給他的美夢。其實,他和新情人只見過一面,就已經「死」去了,而那位慈父般的心理醫生,也只是想像之物。最後他選擇了醒來,重新面對真實的生活。這是一個活在夢裡的故事,在這個浪漫主義的隱喻里,我看到了生活之假,卻不知道該如何「醒來」,如何進入一個更加真實的生活世界。沉默的大多數啊,你們要繼續睡下去嗎?

再看個詭異的,《靈異第六感》。布魯斯·威利斯是個心理學專家,他要幫助一個8歲的孩子,擺脫掉恐怖的困擾——他能看到死人的鬼魂。而他卻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孩子之所以能看見自己,正因為自己已經死去。他所經歷的一切是什麼呢?還是假相。那麼什麼才是真實的呢?現實生活嗎?

那就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看看這個相對真實的世界吧。美國喜劇之王金·凱瑞在《楚門的世界》中放棄了輕鬆的搞笑,卻收穫了厚重了思考:楚門發現了生活的不對勁,彷彿一直在和周圍的人們一起沒完沒了地演戲,於是他千方百計逃離被人窺視的生活,終於逃到世界的盡頭,當一片海水退去,他推開了一扇門——而門安裝在畫著藍天和大海的巨大幕牆上。原來他只是一個電視運作手段的犧牲兒,一檔「真人秀」節目的男主角,一直生活的城市,只是一個巨大的舞台。這種生活的不真實,難道不能帶給我們異樣的聯想嗎?電視文化籠罩下的我們,不是統統變成了一個個「電視人」——被社會輿論和主流文化蒙蔽著的「電視人」嗎?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麼我們無疑就是他老人家電視機前的「真人秀」節目。我們和楚門一樣可憐。

相對於智障人士和精神病患者,我們就是所謂的「正常人」,而這正常人的生活,就那麼正常嗎?瘋子們真的瘋了嗎?到底瘋在哪裡?那讓我們看看《飛越瘋人院》:作為正常人的男主人公被送進無比壓抑的精神病院,發現主治醫生和護士一直對病人們進行非人的管理,這裡也有個官場啊!他想要改變這個格局,「改造」他們,要讓他們順著「人」這個線索,走到正常人的生活軌道上來,卻因為不服從管教,被醫生切除了腦體,變成了真正的白痴。精神病院和我們所謂的「正常人」的世界有什麼區別?精神病院里貫徹的,正是我們正常人的「社會模式」,或者不如說我們的社會,也是一個巨大的精神病院!醫生和護士代表了傳統文化,代表了傳統的一切,激進者永遠是危險的,他們時刻有被切除腦體(洗腦?)的危險。而喚醒人們意識的覺醒,正是他們犧牲的價值所在。我看到了太多鮮活的象徵,但並沒有氣餒,告訴自己:要學會迂迴戰鬥,像那個誰也不會注意到的印第安酋長一樣衝出牢籠!

相比之下,文化、種族之類的生活假相,較之作為假相的整個生活,又算得了什麼呢?看剛剛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殊榮的《撞車》,作為現代文明的「領銜主演」的西方社會,居然會糾纏於「種族歧視」的生活假相的細枝末節上,真有些孩子氣。

我們統統生活在各自的假相中,所謂作為假相的生活。你生活的假相,和我的一樣嗎?自我感覺良好的假相,和自卑的假相,到底孰高孰低呢?當你一覺醒來,世界又變了。

                              

 
推薦閱讀:

【影評】從《金剛:骷髏島》看被數次翻拍的金剛系列?
《金剛:骷髏島》中最讓你震撼的鏡頭有哪些?
宗薩仁波切的《金剛經》開示 (個人認為是最好的講解之一) - 般若花園 - 鼎典網 - P...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1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