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五)

  诺那金刚上师问答

  问:阿弥陀佛所变化之诸佛菩萨,不知有多少?

  答: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所化身之佛菩萨,无量无边,算不出数来。总而言之,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

  问:显教法门修西方净土者,照阿弥陀经所说,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方可决定往生。但一般居士,世务憧憧,终日奔走衣食不暇,且人命无常,口气不来,便成隔世,倘忽得急病,尚未能念到一心不乱程度,不知临命终时,亦可往生否?

  答:修净土以信愿行三字为主,愿字是否恳切,尤为能往生与不能往生之重要关键。只要汝一心愿去,毫无疑心,虽功德浅点,亦可往生。如誓愿不坚,往生心不切,虽功德甚大,亦未必能往生。我讲个譬喻汝听,阿弥陀佛之慈悲愿力,譬之为一大圆圈,行者之心,譬之为一条坚牢长绳,绳端还要系一钩子,将此钩确确实实钩住大圆圈,不使活脱,则临终时,无论何人,佛力一吸,全蒙接引往生矣。如行者之心,虽为一条长绳,但行者不死死抓住,绳端无钩,钩不住大圆圈,则功德再大,亦恐怕未必能往生。总之,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平等普度众生,汝能往生与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愿意去与不愿意去为断。

  问:修显教净土者,命终时能否往生,以愿去不愿去为断之理,已蒙上师开示。请问命终时,应如何发愿,方可决定往生?

  答:修显教净土者,临命终时,对于一切事务,不管它亦不理它,亦不问自身四大分离痛苦不痛苦(平时念佛精进者命终时不痛苦),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将心团结为一,不使散乱,一心观想弥陀,求佛接引,如平时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头发着火,扑救头燃之心一样,更要有坚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发愿,无论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个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犹豫心怀疑心,则一念之差,心力散乱,不能往生矣。学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决心不坚确者,往往功败垂成,决心坚确不顾成败者,终获最后胜利。命终之顷,正如打仗者,判分胜负最后五分钟之有决心与无决心耳。我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并无东西南北方向之差别,有方向之差别者是凡夫心,我心万法具足,汝信得过自己是阿弥陀佛,念念向自心发愿,一定往生,一定成佛。但不可有疑心为最要紧。

  问:求上师慈悲,传一最易最稳最快当能得感应,且能速行成佛之大法。

  答:最易最稳最快成佛之法,莫过于弥陀大法,此法如专诚一心修持者,七天即成。到命终时,一心往生或一心求弥陀慈悲接引,或观想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我即弥陀、弥陀即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无不成就。此外只有一心不乱,多修禅定,求明心见性,自心明白之法。我心何时完成明白,何时即成佛,一日不明白,一日就是众生。所谓一心不乱者,是不要将心收住,又不要将心放开,不执著,不着相,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亦不取涅槃相,是云解脱。如果是多行打坐,用意将心收住而入定,此就有收心之念,不是一心,便有二心,其结果恐怕落于罗汉道。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如阿达尔玛佛,一丝不挂,方是法身佛,这就是一心不乱境界。此种功夫,全在各自修证,非言语所可形容,所谓不可说不可说者也。最易最快成佛之法,除修弥陀大法外,只有一心不乱求自心明白之法,这就是无上密宗即身成佛之大法。康藏修佛者,看自己道行有无进步,是看自己之心,今年比去年慈悲一点没有,明白一点没有,今日之心,比昨日慈悲一点没有,明白一点没有。如今年今日之心,比去年昨日之心,慈悲一点明白一点,便是有进步,否则便是无进步。并不是求见佛,求飞空,求得各种神通,便落于外成,不是内成矣。我此种开示,汝们就是拿这个房屋大的金银宝珠往印度康藏,去遍访大德,求其开示,亦没有比此种开示还要更高的方法。(记者谨按:此为上师披肝沥胆,画龙点睛,最为恳切无上之开示欤。)

  问:发菩提心之大小,在果位上,有何差别?

  答:如发心自己成佛后再来度众生者,其证得之果为罗汉。如发心度尽众生后自己才成佛者,其证得之果为菩萨。如发心自己是佛,一切众生均是佛,平等平等,无人我之相者,其证得之果为佛果。密宗行人,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发大菩提心为主。即安乐利益众生,视十方众生犹如自身,犹如慈母之爱子女。普愿十方众生一切业障苦恼等,均归我代受。我之一切功德,均普施十方众生。众生都去成佛,我愿入地狱为众生受苦。视成佛与入地狱,为平等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为众生,不为自身,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之誓愿如此。若如此发心,便是大菩提心,便与观音誓愿相合。我即是观音,即是弥陀,即是十方诸佛。其余发愿,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便知详细。

  问:现在一般人世务憧憧,修法之时甚少,不知有无最简单而且最大之修持法?

  答:密宗最简单最大之修地,汝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汝。汝之身口意就是本尊之身口意。汝之居处或办公室,就是本尊之庄严佛殿。汝之父母妻子及一切所见之众生,均是本尊之身体。汝耳所闻一切声音,均是本尊之法语。汝心所想及一切众生之心念,均是本尊之心念。一切地水火风空,无一不是本尊之功德。汝所住之世界就是佛土。常如此想,就是无上密宗成佛之大法,久而久之,自能打成一片,到一心不乱境界。最要紧是汝自心信得过汝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汝,汝与本尊无二无别。问:如此简单修持,其功德是否与清净修持时之功德相等?

  答:功德一样。密宗行人,最要紧是发大菩提心,并且信得过我就是本尊,此为密宗根本之道理。如能深信不疑我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我,则所说之话,所食之物,所穿之衣,甚或打人骂人都是功德。譬如蜜蜂采花成蜜,而不伤花之道理一样。最好是常作本尊想,对于一切众生均作本尊想。其外只有不可一时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语,二者总要常常记得一样。亦与我是本尊本尊是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这理相同。如何时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语,何时便是凡夫,便无功德。

  问:放生时念何种经咒,功德最大?

  答:放生时念阿弥陀佛或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持密宗根本咒六道金刚咒,并代他发愿,则能消灭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业障,来世可转生为种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问:对于亡人或死亡甚久,其或已行转生之亡人,修法超度,能否受到利益?

  答:可以受到利益,不论已转生未转生之亡人,均能得到利益。

  问:密宗行人,常作我即本尊本尊即我观想,此为无上简单修持法,不知除此以外,另有其它之修持大法否?

  答:最好是常作本尊想,对于一切众生均作本尊想。不可一时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语,二者总要常常记得。亦与我是本尊本尊是我,是心是佛,是佛是心这理相同。如何时忘失本尊之心印或咒语,何时便是凡夫,便无功德。

  问:修法超亡人时,自己应作何观想?对于亡人,应作何观想之功德为最大?

  答:都观想为本尊。一样都作本尊观想,不论何时何地,两眼所见与不见之一切众生,都观想为本尊。我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如此观想,功德甚大。

  (说明:阿弥陀佛即是净土法门的本尊,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即是净土法门的心咒,执持一句佛号即是在修净土宗的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所以修净土宗念佛法门无须观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老实念佛即可。参看“五宗八教……”一段)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自序

  了然法师著

  净土法门,原来有事有理。识者知其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融通,方圆无碍。何以故?其事虽方,其理极圆。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圆不碍方,方不碍圆。不识者,只知有方,不知有圆。所言只知有方,不知有圆者,皆因只知有事,不知有理也。是故净宗修持方便,亦略有分别不同。有事理圆修者,有专依事修者。但以专依事修,心不明了。只能信事,不能信理。逢着说理,多认为禅,心即放弃,实则而非禅也。何以故。般若理性,宗宗相同,在禅为禅,在净为净。识者知其净宗理性,即般若理性,般若理性,即净宗理性。故佛说文殊般若经,一行念佛三昧云:善男子,善女子,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拙按利根行人,多有般若气分,性好深入,皆能入佛果觉,住佛正定。既得入佛果觉,住佛正定,即入一行三昧。从此安心念佛,念念观照,自能了知如来菩提果中,定慧圆明。非但了知如来菩提果中,定慧圆明,复能了知如来菩提果中,西方净土,七宝庄严,全体具足(如来菩提果觉即是法界藏身)。虽能了知如来菩提果中,西方净土七宝庄严全体具足,而究竟求生西方之愿依旧殷殷不息。若能如是熏修,所谓事理圆修。凡念佛时,一念圆观,顿觉身在如来菩提圆满果中,本来不出不入,安居正定。如是入者,称为顿入。非但不失往生正因,生则品位亦高。何以故?皆因心与如来菩提果觉相合,已得佛果熏染气分,故品位亦高。倘或不能如上事理圆修,但当专依事修,不必深入理性。若肯念念至诚,持佛名号,亦能渐渐深入如来菩提圆满果觉也。如是入者,称为渐入。虽则品位次之,而同归西方一也。净土法门,本无大小偏圆,皆由行人根机不一。故此聊陈数语,分别说明。俾阅是论者,各获其利,功不唐捐。普愿见闻翻读,不拘或赞或谤,若信若疑,同归西方净土,共证无上菩提。

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观音大士成道日

寄食灵岩粥饭僧了然和南敬序于佛海泉珍桃不退关房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最大的心愿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愿享受幸福安乐,也没有一个人不想远离痛苦不幸。可是自从来到这个人世间,却屡遭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病、老、死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痛苦。如果有一个神圣的地方,那里无丝毫痛苦,安乐无比,那么,有谁不心神向往呢?引导无边无际的苦难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晋美彭措法王一生中的最大心愿,也是最主要的事业。)

  法王晋美彭措如意宝曾多次发愿救度整个娑婆世界的每个有情众生。他老人家经常说:“我今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凡与我结下仇缘或亲缘的所有众生都引导到极乐世界。虽然有东方现喜刹土,邬金铜色吉祥山簟土等许许多多清净刹土,可是像极乐世界那样功德圆满,又极易往生的净刹却绝无仅有,而且往生后可以成就一切所愿,无休度化一切有情……” 法王时常宣讲极乐世界的功德,不仅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且劝无量众生发愿往生。

  一九八九年前去拉萨,朝拜释迦牟尼佛亲自加持过的觉卧佛像时,在威严赫立的觉卧佛像前,想到佛陀的大慈大悲,泪水情不自禁夺眶而出,法王猛厉祈祷并默默发愿悉心毕力弘法利生,解脱沉溺在轮回中的无数有情,使他们往生净土。随即入定,在境界中,觉卧佛像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并且面带微笑地说:“善男子,以后凡是与你结缘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得到了如是授记。

  此外,罗珠上师、观音上师都曾说过:“你在晚年时将广泛弘扬净土法门,依此可使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根据这些授记,法王开始普遍弘扬净土法门,劝诫众人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此后,举办了数次规模宏大的极乐法会,为无数众生提供了与之结上法缘的殊胜良机。其中盛况空前的有三次,一次在道孚,一次在色达,一次在新龙。每一次都是人山人海,人数多达数十万之多,最为隆重的一次参加法会者达到了近一百万。……从这一份功德来讲,一般人不仅难以做到,也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菩提金刚在授记中写道:

单坚阿拉木天喇荣沟

乌金莲师化身名晋美

彼于菩萨四众眷属中

广弘显密教法如明日

利生事业顶天立地也

清净所化眷属遍十方

凡结缘者皆生极乐刹

  这明确地指出了:右边是单坚神山、左边是阿拉神山、具有木天女神山的喇荣山谷中,有位莲师的化身名晋美彭措尊者,摄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姨四众眷属,其有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以及凡与之结缘者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

  最后,让我们祈请藏传佛教再弘时期的法王、宗教领袖,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长久住世、身体健康,愿他老人家那无与伦比的殊胜教法,如日东升一样,照遍整个大千世界,使无量的有情众生都走进西方极乐世界永恒的殿堂!

  (摘自法王传)

  密宗断惑论(摘要)

  索达吉堪布著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纯粹是密宗,与汉传、南传佛教完全不同。……其实稍具常识的人,便知道藏地的宁玛、格鲁、嘎举等各家宗派,都是显密并弘,显宗的典籍,其丰富程度实不亚于汉传与南传佛教。

  ……但又有人走向了一个极端,认为只有显宗修学圆满后才能修学密乘,殊不知显宗修学圆满即已经究竟成佛,与修密宗所证得之佛无二无别,已无需再借助于密乘的方便。又比如证悟必须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戒律完全清净后才有机会证悟……。经论都有外、内、密义,也有一般与特殊的用法,总说与别说等等的差别,而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判断,死在了句下。

  须知其实密宗中也同样包含了净土宗,在法王如意宝的《文殊大圆满》、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众多大圆满法中,都有具体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嘎举派的恰美仁波切等许多密宗行者临终时也都往生极乐净土,宁玛派大祖师麦彭仁波切专门造了《净土教言》来论述极乐的殊胜,劝导世人往生极乐。宗喀巴大师、恰美仁波切以及麦彭仁波切都造了《极乐愿文》。如今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显密并弘,平时一再强调弟子们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以自己发愿往生而为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须同时兼修净土……在每年秋季五明佛学院都要举行往生极乐大法会,促成广大众生的往生顺缘。……往昔大德如诺那上师说:“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 贡噶呼图克图也说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 此句的密意为宣说显宗的往生净土与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违之义……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如何听经与修行(摘要)

  时轮教法第四十六代传人和觉囊派法王阿旺云登桑布

  修行者须发无上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轮回道上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他们都曾是我们自己的生身父母。他们在成为你父母的时候,用无比的骨肉亲情来抚养你,给予你最好的衣物和温暖,呕心沥血来培养你,他们是你血脉骨肉情的真正恩人。这些大恩人在这污浊的娑婆世界中迷惘徘徊,而内心与外在环境相违,在求不得等诸苦中挣扎。他们很想摆脱十不善的恶因,但却不知要得到快乐的因是学佛、行善。

  听经的态度:

  一、在听神圣的佛法及今后实际修行时,应发恳切心。听经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众生父母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使他们净化到遍知圆满觉的圣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大愿力。

  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修的善根大小不一样,现在行善、修善与前世善根大小无关,因而修善、行善是方便之道。发菩提心、正行、回向这三个殊胜之道,就能达到无量快乐吉祥功德的助缘。反过来说,如果在听经修行时,不摆正你的动机,那么去听经修行只不过是听之修之的虚幻影子罢了。听经、修行、念咒、皈依甚至念一个咒语,应具备以下所述三种殊胜助缘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二、(略)

  三、听经的三个要义是什么呢?

  比如一个容器,用三个比喻来表达:耳不聆听,好比容器口向下(甘露无法倒进去);心不记,好比无底容器;以烦恼之心听经,如容器不净,而有毒。所以听经时:

  1、耳识不为外界所扰,清心寡欲聆听所传之法。否则的话,那就像口朝下的容器,往里倒不进美味可口的食物,徒劳无益,身在听经处,听不进一句佛言。

  2、若只是耳听,而不把佛言牢记于心,那就像往无底的容器里倒美味可口的食物一样,却不会净化自己的心识(心相续)。

  3、听经时,如“我慢”等有害的动机所浸蚀,或者有贪嗔痴我慢五毒的烦恼心来听经的话,不但不能修持自己的心灵,而且会成为旁门外道的缘起。这好像往有毒的容器中倒美食一样。印度的伽格子怕俱巴先知曾说:听经时,要像森林里的野兽听声音一样;在思考佛法时,就像老练成熟地剪羊毛似的;修行时,就像弱智品尝食物一样;学法时,就像饿肚子的公牛吃草一样。这样修行得到的果实,就像太阳从云雾中出来,五彩夺目。

  听经时,念经和手中的念珠等等一切行为都应暂时放下,集中精力地听,牢记在心,在实践中修行。

  佛陀说:“我给予你们明白正理之心,为你们讲述解脱方法,解脱与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总之,上师给弟子讲经,讲如何听法,怎样修持,怎样除恶行善、实践,弟子要把上师所言记于心头,不断行持,体认其奥妙。娘麦达说:“若不用正行的方法去学和实践的话,将会落入恶趣道的缘起”,也就是说,带着五毒不净之心,对上师和佛法抱着我慢、怀疑、偏见,在师兄弟之间也抱着我慢、忌妒、诋毁等心态,如此所著,将沦入外道恶趣的因缘中。《正理疏》说:“修法中有六垢,即我慢、不信、无兴趣、外散动、内紧、厌听。”

  我慢——即是比上师及师兄弟之间的水平高低。

  不信——即对上师及佛法怀疑不信。

  无兴趣——即对佛法生不起法乐。

  外散动——即心识追随于虚幻外界。

  内紧——即心识过于紧张集中,不自然。

  厌听——即听法时间太长而感到讨厌。

  在诸多烦恼中,我慢与忌妒二者密切相关,要经常观察反省自己的心态,在细微处是否有别人不如我的贡高我慢心识的瑕斑。要克服我慢,必须消除自己天下第一的我执断见心态,多看别人优点,分析别人长处。古德言:“一切无信众生,不会生起净法,像被火烧毁之种,怎能生出禾苗。” 因此,用我慢无信的烦恼之心去求法,就等于自己关上求法入口之门。

  听经、修行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佛法的探索、研究是成就一世功德的基础,探索研究的层次越高,花的精力越大,所掌握的佛法奥义就越深,实践成就就越高。伟大佛陀为了求法,而在身上点着油灯、跳进火海、身上钉上千颗钉子等等数百种苦行。为求正法,宁舍生命,以智慧忍受世间难以忍受之苦。和佛陀相比,我们现在具有这样舒适完满人生,皈依具有佛法僧三宝,听甚深奥义的佛法,应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法乐。现在能听到妙趣恒深的无上正法,是无数大劫中积蓄资粮因缘的结果,真是三生有幸。为这来之不易的佛法因缘,我们就是遇到难忍的诸困难,也要像佛陀一样忍受下去,用恳切、喜悦的心情来听甚深无上的大法。

  此外,在求法中有三个要素。

  1、有五种倾向是障道的毒素,即:“持”,持句不持意,误持,颠倒持,邪持。

  2、必须掌握的四要义。正如《华严经小陀罗尼》中所说:“学子你要把自己想成是看病的病人,把佛法想成治病的良药,把上师想成是精通医术的大夫,把勤奋修行佛法看成能使病情马上好转的治疗方法”。这些求法的要义应牢记于心。

  3、注意在求法中的恭敬行为。《毗奈耶》中所说:“不向不恭敬者讲法。” 这些不恭敬者包括在听经时无病用物盖头,听经带伞、手杖及它物。什么才是恭敬求法行为呢?《本生经》说:座位低于上师法座,按听经传法的仪轨,恭敬正襟围坐,怀着喜悦的心情听上师传法,并观想上师圆满之身,将上师所传教义像饮甘露一样、像海绵一样把它吸入心中。

  在求法修行中,要具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藏经《现观庄严论》中说:“花垫果品为供养,清地威仪与恭敬;不害一切有情物,具足自净依上师;聚神细听上师讲,为了增智解疑义。” 如是:

  布施,如整理上师法座、铺上垫子、献花供养曼陀罗。

  持戒,时刻打扫讲经处,防止自己对上师的不恭敬行为。

  忍辱,不伤害微小动物和一切有情,并且忍受难以忍受的一切痛苦。

  精进,克服对上师及佛法的偏见,喜悦专心听法。

  禅定,仔细听上师传佛法,心识不外驰走神,凝神定志。

  智慧,虚心向人请教,消除疑问,获得正见智慧。

若人静坐一须臾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摘要)

  静权法师讲 了然法师参校

  刊书因缘感应记

  敬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刊行,有大因缘,想必畅佛本怀,蒙佛示现。是以乍逢筹备付印之日,恰值菩萨降诞之晨,忽然灯降舍利,洁白圆明,超然殊胜。思此因缘,关系非浅,理应公布,普令周知。俾念佛同伦,得是书者,愈为深生信仰,依法修持,将来莲品,各得高超。

  ……“日日向东走,回头便是西。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此乃所谓觉性本周遍,无内亦无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圆成,可转邪境而为佛境。若对今人说法,则势至念佛圆通,最为契机。何以故?因今末法众生,根性钝劣,不能圆悟自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经中,三千年前,早经道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

  今按势至圆通,纯是念佛法门,正合我们时机。假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唯此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上上根莫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体而言,九界众生,皆在弥陀果觉心中;若据事相而论,四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一也。是以上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瑞相昭著,载诸典籍,难尽数述。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梵语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转。所有一切念佛众生,生到西方,则永不退转,一生成佛,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故知势至念佛圆通,成就之速,圆顿直捷,而摄机之普,三根普摄,利钝全收。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两傍,有两位大菩萨,左边是观世音,右边即大势至。以何等义,名大势至?势者,势力。至者,至极。大者,非小可比。此菩萨势力最大之极,以此最大势力,护持佛法,化度众生,故名大势至。世间有大力士,虽然力可胜人,然不能与此菩萨少分相比。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吾人若在楼上耸身跳跃,楼下立觉震动,然此不过一屋而已。今欲震动中国一国,哪怕原子炸弹,也决定没有如此力大。何况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又如经云:“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观此,足信此菩萨一举足,一安坐,力能震动十方世界,可称力大无比。又此菩萨不但势力广大,而复光明炽盛。所谓光明炽盛者,即菩萨大智慧光也。可见念佛三昧香光熏照之力,功德成就,果报如是。如十六观经云:“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者,大势至菩萨自称。无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萨四相皆空,圆通为我,随众生机,故名曰我。忆者,记忆。往昔,即过去。大势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所遇十二如来,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彼佛即以念佛法门,而开示之。所示之法,圆顿直捷,简便易修,胜过一切法门。菩萨既已如是慈悲,降临娑婆,殷勤开导,普令深入。我们今得值遇,可算夙种净因,真是有缘。大家应当敬受慈训,精勤修习。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别于凡夫不定,与外道邪定。唯依佛法所修得证三昧,方名正定。正受,显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显念佛圆通,初则由浅入深,到了熏修至极,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体,全体一念。又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统摄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乱之义,即正定、正受故。我们念佛,妄想纷飞,不能一心不乱。若依势至菩萨开导念佛法门,即得深入念佛圆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门,方便虽多,而推此法门,为最圆顿直捷,简便易修。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甲乙二人,甲专想念乙,乙若出门,甲想念之心更殷,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记了甲一样。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期而遇曰逢,不逢即不遇。非见即未见。若逢、或见,即指专忆之甲而言。甲虽与乙离,因专忆故,随时忆念,仿佛见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梦中,亦复皆然。不逢、非见,即指专忘之乙而言。乙因专忘,虽与甲遇,对面碰着,如同未逢、未见。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专忘,其甲一人,无论如何忆念,终难会晤相见。今就专忘方面而言,二人虽逢,等于未逢,虽见等于未见,当面错过,岂不惜哉。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则相见不难。假使乙忆念甲,如同甲忆念乙一样,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随形,不相乖异。不但今生不相乖异,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异,因为彼此念念相忆,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离。所云一专为忆者,即喻佛忆念众生也。一人专忘者,即喻一切迷倒众生,心不向佛也。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欠丝毫。若肯真实念佛求生西方,未来皆可成佛。但因众生迷倒,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浊恶苦海,生生世世,受诸苦恼,直至于今,无有休息,佛垂怜悯,无时忘舍。复因西方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众生,特别有缘,而怜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们,接引我们,出离苦海,往生乐邦,尽未来际,同享妙乐,从彼进修,共修佛果。可惜我们众生,大都无心向佛,辜负佛恩,岂不愧哉。然未闻佛法,与不信佛者,固不必说。既已闻法与信佛者,亦有许多尚非真信。虽则念佛,而非真念,与此专忘之人,无少相殊。所以佛虽念念不忘众生,奈何众生无心向佛,虽与佛逢,等于不逢,虽则见佛,亦如未见。譬如有人,来此佛堂,不礼拜佛,不恭敬佛,心不在焉,如同未见。复如来此参加念佛者,亦有口虽念佛,心无至诚,人在佛堂,心向外缘。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习惯飘流,不想回家,自然终不能回。须知终不能回之毛病,全在专忘上面,错失大利也。你看前面一尊阿弥陀佛,一手持莲台,一手向下垂,俨然要想接引我们到西方去。谁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劳佛慈,辜负佛恩,我们想起来,真是好惭愧。如果我们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乡,一心要想回家去,决定生西不难。此乃正合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不但今生与佛相近,生生世世,决定不相乖异。须知不相乖异之效力,全在专忆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萨如是慈悲指示我们,专用忆念阿弥陀佛之要诀,我们应当牢牢记在心头,不可暂时忘失也。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圆知圆见。所谓十方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哀悯众生,怜念众生,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何故十方如来,但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皆因十方诸佛,怜念众生之慈悲,虽然佛佛相同,而救度众生之愿力,及接引众生之方便,唯弥陀世尊,超然殊胜。故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我们现今更进论之:若论圆满觉性,非但佛佛平等,实则诸佛众生,亦复平等。虽然事实上,众生与佛,迷悟各别,真妄悬殊,于理体上,众生与佛,本来凡圣共源,生佛同体,真实一如,无二无别。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希望接引十方众生,同归西方,同受妙乐。我们但能直下一念至心回向,便得蒙佛摄受。如果念念如是至心回向,念念蒙佛摄受。复当一切时中,真实发愿,愿离娑婆苦,愿得净土乐。此乃所谓以己之愿,投入佛之愿海。如是以愿投愿,时时不忘,决定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乐邦。得此速效,皆因众生与佛,原来有着二种密切相关。一者所谓众生与佛,本来性德相关,天然同体。虽然与佛离隔十万亿土,原在弥陀果觉性中,不出不入。是故一念回向,一念蒙佛摄受,念念回向,念念蒙佛摄受。二者所谓众生与佛,彼此愿力相关。我们若肯时时发愿,更加与佛气分相合,愿力相接,如磁石吸铁,终不乖异。因有如是性德、修德,二种密切相关,天然同体,所以十方诸佛,同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是以古德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应感非先后,生佛同一体。” 又古德云:“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铁。” 唯此娑婆众生,常为八苦之所逼迫,苦多乐少。凡遇苦境,难堪忍受,不觉出声称念阿弥陀佛,不念他佛。此乃出乎天然,非人所教。因此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更加特别有缘。大家果能如是念念回向,时时熏习,是名顺修。

  慈母爱子,出于天性。弥陀垂手接引我们,正如慈母垂手提携子女,亲近抚慰无异。但以慈母爱子,止能一世。佛爱众生,永劫无穷,生生世世,无有弃舍,无有终已。我们现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国,得闻佛法,复幸得闻如是微妙净土念佛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不假多生,尽生可到。我们应当生大惭愧,悲泣雨泪,渴仰慈尊,如子忆母,念念求见,心心不忘。从今以后,常当忆念阿弥陀佛,作无上慈父想。观音、势至,作无上良朋想。清净海众,作最善友想。复当忆念极乐国,作究竟安乐家乡想。现今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及修诸功德,作预备资粮想。临命终时,作到家日期想。苟能如是忆想之极,自然渐渐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纵在梦中,亦能忆着想着。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须知众生念念心存至诚,忆佛念佛,则念念投入弥陀清净法身果海,如水投水,天然契合。契合至极,全体周圆,自力佛力,不隔纤毫,顿觉全身住在弥陀清净法身果海之中,不出不入,非有非无,仗佛含养,安定何如。若以佛眼观之,九界众生,皆在如来法身果海之中,一体圆融,等无差别。但因众生迷倒,不知不觉,不解亲近,如鱼住水不知水,似鸟飞空不见空。我们现今欲见阿弥陀佛微妙色身,但能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觉得清清楚楚。若口虽念佛,心里任他胡思乱想,此非忆佛念佛。念佛必须专注现前一念,即是正念。句句佛号,皆从正念心中流出。心能专注,妄念自息。妄念若起,觉即便无。古德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纵使我们不是正念佛时,亦应时时忆着、想着,一句佛号,莫令忘记。设或忘记,想起复念。若能二六时中,常把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记在心头,久念必熟,念念不忘。如我们常有许多要事未了,牢记在心,甚至晚上做梦,亦忘不了。我们对于念佛,亦应如是。何况念佛是专为了生脱死之第一大事。人生事大,莫若生死。今以念佛了生脱死,实为出苦慈航,何能失却。失却必沉,终难出离苦海。观此可知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我们欲了生死,应当努力完成此件独一大事。大家果能如是重视念佛,时时忆念在心,我们决定可以见佛,或现在见,或当来见。至于念佛行人,临命终时,见佛来迎,往生西方,七宝莲池,华开见佛者,自古迄今,多难胜数。总而言之,念佛见佛,如种瓜得瓜,决无疑焉。但随力所感,见有迟速。汝若专心念佛,立愿往生,则汝愿力,与佛愿力,天然相合,现前当来,终必见佛。当知佛有三身,报身、应身皆以法身为体,如镜中像,水中月。苟能如是知之,可谓理事无碍,本末一如。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将来莲品,殊胜高超。

  我们专心念佛之人,不必假借其它法门,各种方便。只须从此念佛一门,念念心存至诚,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如水投水,冥冥通达,因是不觉深入弥陀圆满果海,安住如来实相正定,仗佛含养,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消融至极,本觉心地,豁然自开,顿觉内外透彻,果海全彰,真实圆融,充满法界。古德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了知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净,皆在现前一念菩提真实心中,一体圆融,无欠无余,此乃所谓“自得心开”也。观此可知念佛法门,下手极易,成功最高,人人可修,个个能习,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正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径中第一捷径,更无他法,胜于念佛。复更确信念佛法门,真是无上深妙禅也,生到西方之后,何止开悟,佛亦能成。佛既能成,更有何法胜过成佛耶。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者,此喻妙极,最易明了。可能令人由浅入深,乃至究竟。我们若不摄心念佛,必念众生。不念净土,定念娑婆。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如胶似漆,难脱难离,直至终身,无时忘舍,常为娑婆五欲尘劳之所蒙蔽,如在秽污黑暗之中,不觉不知,而香光何有?今为念念心存至诚,忆佛念佛,正是以己因心,入佛果觉,久久熏染,渐入渐深,如入香光之室,而渐见明了,渐觉清净。纵使不能断尽尘劳惑业,亲证如来实相果觉,而常蒙如来实相果觉,通身含养,功德智慧,庄严熏照,亦觉尘劳惑业,渐渐减少,渐渐淡薄,智慧光明,渐渐通达,渐渐圆彰。故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又香喻性德,光喻智慧,染喻修德。由修德,方显自己性德。由显自己性德,方知与佛性德,本来天然同体,纤毫不隔。但所隔者,唯业识耳。今欲消融累劫尘劳业识,圆彰自性智慧光明,必须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以己因心,入佛果觉,如水投水,似水合水,久久熏修,自然渐渐觉得心光通达,性体圆彰,深仗佛力,而仗之至矣。但肯努力熏修,各各功不唐捐,近乃现生顿悟,远则西方必悟。虽有品位高下之异,与见佛迟速之殊,到了成佛地位,悉皆等无差别,共证无上菩提。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我本因地修行之时,值佛教我念佛法门,渐渐深入如来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精勤修习,得证圆通,仗佛含养,渐渐增长定力,不受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引诱,而动乱正念,故名入无生忍。又亲证实相,名得无生,既得无生,具足忍力,故名无生忍也。大士运大悲心,乘大愿力,降临此土,助佛扬化。自心作佛,是心是佛。自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苦、乐、祸、福,为人自召,非菩萨能与。唯有信愿念佛之人,感应道交,方能接引,称愿往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每土莲分九品,高下不同,皆由行人念佛功行浅深有异故,各各所生净土,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阶级之殊,但能不断功用,自然日有胜进。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未得一心,所生净土,皆是同居。若要考实论之,一心二字,亦有事理不同。事一心者,须断见思粗惑,证相似一心,生方便土。理一心者,须破微细无明,证实相一心,生实报土。直至无明破尽,证究竟一心,生寂光土。以此观之,真得一心不乱,必须断惑。亲证一心,生上三土,末代凡夫,有谁何能?但能减少散乱,乃至伏惑不起,往生同居,品位亦高。普愿同伦,各各须知。

  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专以现前一念至诚而为正念,因正念作主,故能都摄六根。即专以现前一念至诚,念念住在自己本觉心中忆佛念佛也。唯有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能使渐渐背尘合觉,返妄归真,回末向本,转染成净,故名为净。所谓一念至诚一念净,念念至诚念念净,故云“净念相继”也。当知自己清净本觉,即是弥陀圆满果觉。我们现今欲入弥陀圆满果觉,安住如来实相正定,但须念念心存至诚,持佛名号。心心觉照,勿令迁流,自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佛果觉,住佛正定。若觉迁流,摄之令还,久习纯熟,不须勉强。法味之妙,胜于醍醐。三昧之乐,超过五欲。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无厌,拨之不去,追之复来。念佛行人,亦复如是。譬如种子,住在地中,复如果核,住在果中。所谓即因即果,因果同时,自力他力,合成一体,绝待圆融,超情离见,不可得而思议。念佛法门,至顿至圆,因能赅果,果能摄因,因果相摄,生佛互融,直捷了当,全体周圆,全体一念,一念全体,此非念佛圆通而何?按此殊妙,确乃点铁成金之妙药,超凡入圣之慈航。速疾稳当,无过此矣。是故菩萨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也。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别求玄妙,可不惜乎。须知念佛法门,非但势至大士,殷勤劝修,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皆殷勤劝修。所谓带业往生者,即带己惑业也。又所谓立地成佛者,即念念住佛圆满果觉也。若论净土法门之体,佛佛相同,直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一体圆融,等无差别。若论净土法门之用,唯我弥陀世尊,最为第一。故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所谓净土法门之殊胜绝妙,正在此矣。唯此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凡夫,未断惑业,一生净土,便入圣流,直至成佛,永无退转。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殷勤劝修。我们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错过。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萨言,努力熏修,同归净土。

  开示

  你我现前大众,来此法会,皆已夙种莲因。今生有缘,方能预此劝修净土念佛胜会。我们当思世间无常,莫能久住,一息不来,便为后世。纵能活至百岁,不过三万六千日。到了末后一天,依然成空。观此娑婆国土,苦多乐少,实无可恋。何况现在米珠薪贵,日增一日,许多民不聊生,真实可悯。加之危机四伏,思之寒心。深恐将来大难,愈为苦恼空前。唯有赶快发心念佛,求佛接引,大家生到西方极乐国土去,始可放心休息,任意安闲,常与诸佛菩萨聚会一处,永离众苦,同受妙乐。须知你我同在娑婆之第一大事,莫过于此念佛往生。希望大家,切实修持!同念弥陀!同归净土!今乃法会圆满,最后劝嘱,幸深记忆!幸勿忘失!

  上品往生念佛法语

  觉明妙行菩萨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诵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即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成功,方不错却。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趣上品。

  了然释曰:按此法语,开示极则。何以故?如是念者,所谓离尘念、清净念、明彻念、光耀念、实相念、圆融念、无分别念、不思议念、第一义谛念。此岂非一句洪名,顿契弥陀清净法身乎?谁谓念佛法门,专接愚夫愚妇,不彻底耶?但此念佛,上品极则,非大彻悟人,不能全体担荷、彻底承当,故有事理浅深之别。不见菩萨云“净业功成,直趣上品”?以此观之,岂可皆谓愚夫愚妇哉?既有事理浅深之别,正好随机择法,各适其宜。虽有品位高下之异,到了成佛地位,究竟一也。是以净土法门,称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摄机之广,无过此矣!

  黄念祖大德开示

  ◎现在是有许多的人不大重视净土法门,我跟朋友们讲过:我也不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信仰净土,但是我却有这么一个希望,就是希望每一位都不要轻视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说过,能这么信,哪怕是一念,清净单纯的一念,就这样便已不是小乘了!而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了!

  ◎色界有四禅,无色界还有四种定,把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成为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严经》中开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种练功,好像很了不起,其实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无色界的事,我们是在欲界,欲界里修炼,起码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后,身就跟云跟烟一样的,非常空虚和清净,不过还是感觉有身,这个是欲界的定。在这个地方修持再进一步之后,突然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也不见自己衣服,也看不见自己所坐的床铺,房子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这个地步就要妄自尊大,自以为如何如何,其实这是未到定,还没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二禅、三禅、四禅,他还不到初禅,就像还在幼稚园,就自认为我是博士了。这些地方很容易错认,你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到四禅,说四禅,这叫大妄语。大妄语是决定入地狱的,所以你这样修了半天还不如不修,这是我们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听见别人说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念佛念了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就认为他比我强。应知他不能和阁下相比呀,那远远不能相比呀!他们纵不犯大妄语,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们则是横超色、无色界、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他们如何能比?

  ◎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就是指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啦。

  ◎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到啊!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的是识,看也看的是识,说也说的是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得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地球上的修行人,虽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的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吗?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中国旧日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疑的地方,我什么都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确的信念与认识。《大集经》说“但念阿弥陀”,就是只念、专念、唯念阿弥陀,这就是无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禅。

  ◎这里所说的无上深妙的禅,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说禅定,是在前五度里面。两者虽都用一个禅字,可是差别极大。经教中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禅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见天地万物。《净语》谈“深妙禅”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参禅,而是要你知道你现在念佛啊,你已经是参了深妙之禅。

  ◎禅宗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净土,他批评净土说:“你们是心外求法,你不参你的本心,你跑到十万亿佛土外去拜一个阿弥陀。” 他不知道阿弥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啊!

  ◎它(净土宗)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师父很重要,禅宗同样地要选择师父、相信师父、依靠师父。如你遇见一位无面目的长老,被他拿一个冬瓜印子,给你一印。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开悟,偏偏又遇见一个不长眼睛的长老拿一个用冬瓜刻成的印,给你盖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这是譬喻)。这位长老有名无实,他自己并没有开悟,偏要强作会家,给你一个糊里糊涂的证明,印证说你开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禅宗的师父也很重要。但是净土宗不需要这些,为什么修行难?难就难于生信。但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无量经论,都在给我们作证,启发人们的信心,所以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这个法门,由信生愿,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任何危险,只要老实念佛,不须东参西访,自然远离恶师恶友,不易上当,最稳当啊。(说明:参看本篇附录,警惕所谓“本愿法门”)

  ◎“易行”,就是这样来出三界、出生死,跟八万四千个法来比,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其它各有各的难。当然,密宗,你如果是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净土宗难的地方啊!密宗,你怎么能认识一个师父啊,而这个师父又不是魔啊?是魔就要破坏佛法啊!这里头他容易来混,来破坏。两个地方,一个密宗,一个禅宗,这里头他很可能来冒充啊。密宗,看着他你不大理解,一般都说密宗又是吃荤,又是不很讲戒律,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密宗的戒律还是很重,他自己不遵守啊,研究的是很深的经典,现在我们不知道。另外,他又显一点神通什么,种种的,所以欺骗性就特别强,冒牌起来很容易,大家认识不清楚,你没有法子辨别。禅宗也是如此,不设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什么是佛?” 答:“麻三斤。”;“什么是佛?” 答:“新娘子骑驴阿家牵。” 这种话,他冒牌很容易嘛,这随口说,谁知道是深是浅哪?所以容易在这里头藏身哪。净土宗你不一定需要依靠一个师父嘛,是不是啊?经典上都有,法子都在,你就自己按着这个好好地念,好好去看书,这就是稳当嘛!净土宗的师父,他起码要讲戒律,他要知道经论,多少你还是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观察啊。总说起来,容易加上稳,加上不易于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了。

  ◎说起密(宗)来,我是学密的,也是学净土的,也是学禅宗的。三者之中,最稳妥的就只有净土宗。密宗的师父非常难找,种种的邪说异端、魔子魔孙,在这里头冒充。大概去年北京就来了一位,他就召集有夫之妇、有妇之夫,在一起合修,还加上表演,就自称是密宗。对于这些,如果没有金刚正眼去辨别,就只是好奇,听说有点特异功能就赶去学,于是上当就上到极点了!一般人是没有这个金刚正眼的眼力,能认得清哪个是正的阿阇黎,哪个是冒牌的。你如果有这个眼力,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所以不容易,一句话,就叫不容易!净土宗就没有找师父的问题,你无需找师父,千经万论,你只要看了书,告诉你,你就念“阿弥陀佛”,只要真正地去念,你就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一切法门之中,净土宗最为契机、最为方便、最为稳妥!在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有限,加上社会生活节奏快,种种的工作、种种的任务、种种的横祸,这个核电站泄漏了、那个地方又发大水了、又有哪儿地震了,还有恐怖主义分子到处制造的爆炸……你想像过去那样的条件下修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这个净土宗是一切修行之中的易行道。这个话是龙树菩萨说的,可不是我说的。别的修行法门是难行道,这些路很难走!唯有修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这是一个平坦的、直的路。

  ◎《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 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 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的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份,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仿仿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非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咱们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净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 他反问了我一句:“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呀?” 我说:“我问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 他说:“啊!那就是,那就算!” 所以,我们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易行道!

  ◎诺那祖师有过这样的话:“愈高深的法,愈殊胜的法,愈简单!” “阿”字生出一切陀罗尼,这一切陀罗尼从这“阿”字生出,这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所以这一切就从这“阿”字出来的。又说:“‘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 又“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 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诸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 这三身的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只说“阿”字这一法。你闻到了这个“阿”字,就会诸罪冰消了;见了这个字,一切德就汇集了;浅浅地观想一下,你只要能这么信,都可以生净土;你深修,有圆满的智慧,现身即可证佛道。极赞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号之功德。兴教大师说:念佛号功德之好,就在于佛号包括了这个“阿”字。所以,我们修的这个净土法门,它是密教的显说。凡对密有怀疑的,到此就不要再诽谤密法了。“阿弥陀佛”的“阿”字如此殊胜,就在这一句佛号中,你去念就是了!密宗是很殊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对于殊胜的密宗,我们不能随便就加以批评!密也别再说念佛法门,如何如何简单成佛不了。相信、承认、承当,一切都得,极圆极顿,无上大妙法!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现二土也。”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顾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净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语密。但能一念相应,即是一密相应,亦必即身成就。可见净宗即是果门,乃密教之显说也。

  ◎净土法门是“了义”的教。《阿弥陀经》中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十方诸佛都来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乘了义”的教!“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 永明延寿大师有一部《万善同归集》,说一切善最后所得的果,都是要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愿之海中,就像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样,一切善行最后所归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终善果,就是要最终都归宿到弥陀的愿海之中。有许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来合适,下根人就很困难了。比如参禅,许多人就不相信有“顿法”,甚至有些修禅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办了!由于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顿法,学密法也是如此。这倒不是因为“法”有问题,而是因为修法的人根器不够造成的。根器不够就会生出障碍,引起魔障,下场很惨!只有净土法门,才能三根普被,你再没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所以说有的法不是三根普被,而净土法门则不然,唯独净土法门,最上根器的人学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学,也可以入门,真正是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不但是圆教,而且还是“极圆极顿”之教。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 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 先舅梅氏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 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体,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截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会疏》(注:《无量寿经会疏》,日本越前胜授寺峻谛著)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而且其中这一切庄严之事,佛身、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是最为精妙,所以故作“超胜”;唯有极乐这一国土,最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独妙”。《会疏》又列举了七件事,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独妙。现选出其中精彩的四项:(甲)“佛身光寿,超过诸佛。” 佛光无量,寿命无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超过诸佛。(乙)“名号利益,独出难思。” 弥陀圣号名闻十方,十方诸佛都称赞,都劝其国众生,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可见弥陀名号“独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难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闲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地狱恶相显现,此时忏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十念必生,所以叫“易获”。(丁)“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 往生以后得到的果,太顿了,太高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带惑的、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补处菩萨相当,故曰“太高”。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最为精。” 所以叫做“超胜独妙”。

  ◎日本和尚道隐称赞《无量寿经》为“……奇特最胜之妙典”。这个是最奇特了,生到极乐世界,你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说你是阿鞞跋致,你又是凡夫,这十分奇特。光是“奇”没有什么可贵,它最殊胜啊。它最殊胜之处就在于:你凡夫可以成为阿鞞跋致啊,不然,凡夫绝无此望!佛之大愿是什么?是要度众生啊。我们的愿也是如此,要度众生。你怎么度呀?这不就有奇特最胜之法嘛!密法有三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离开悲心就什么都不能谈了,所以大悲是根。菩提就是觉悟,这是因哪,因是什么,果就是什么。彻底成就是什么?方便哪,你有度生的方便哪!你有一个方法,告诉大家一个方法,他众生都是做不到的——有跟没有一样。净土法门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这是殊胜的方便,以这个方便,才能究竟成就,才有究竟的果实。有度生的方便,不是一个空谈哪。

  ◎用密宗的话讲:名号是万德所成就,因为万德所成就,才成了这句名号,名号之中也必然含万德。同时,根据密宗大圆满的道理,“声”、“字”都属于“实相”。所以,念的既是佛号,也是万德,也就是既具万德的同时,又在念实相。因众生根基不够,佛才说三乘法,是权说,善巧说法,不能把真实法向大家和盘托出,而到最后究竟处就汇三为一,统统都成佛,叫一乘法。佛最真实说法,最究竟法,表佛境界的法,就是《无量寿经》即是一乘法,老实念佛即可达到。

  ◎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修的,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馒头,这就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劫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

  ◎这部《无量寿经》是一乘法。有很多人把这个看成为愚夫愚妇之所行——老太婆也会念佛啊,看不起净土宗啊。实际是他自己很浅陋,他不知道这是一乘法。怎么见得呢?《往生论》说,这极乐世界是“二乘种不生”,二乘的种性,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能生的都是发大菩提心的,都是要成佛的。你修阿罗汉,就是得了六神通,得了漏尽,你最后不回小向大,不念佛求生净土,照样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二乘种性固定不变,不能生。所以能生者,纯是一乘菩萨。虽然是凡夫,他也是发了无上菩提之心,这是大菩萨之心,这都是一乘的根器。

  ◎所以,求生净土不是自私自利,你真要度众生,这个是最妥善的方法,一乘之法,而且是“了义之教”。

  ◎这个净土法门是了义教,它很巧妙。一般都说,这个怎么是“了义”?不是还要往生,还要什么?他不知道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从有念入无念”、“以往生求无生”啊。从有念,念来念去念到忘掉了能所,就离开了念了。往生是什么?“花开见佛悟无生”啊,都是无生啊,无生则无灭啊。无生无灭这是了义教,生死、涅槃都是平等了。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乘之法,了义之教”。

  ◎法门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象,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是一句“那谟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时候很诚恳,很清净,这些世间的事都不想了,于是在你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弥陀佛,你就离开妄念了。若是一上来就叫你离念,这很难哪。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这一想就是妄想,去了一个添了两个,所以你对它没有办法。然而你老实念佛,不知不觉就离开了妄想,从有念达到无念,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往生见佛闻法而证无生法忍,正是“巧入无生”,所以它极妙。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花了五劫的时间才想出这“四十八大愿”,想出这个极微妙的法门,这个法门“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潜通佛智就是与佛智相通,暗暗地合乎道妙,巧入无生就是得无生法,证“无生法忍”,正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有人就是不能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其实能真正事念的人,一样可以达到“理一心”。为什么?因为事念照样可以暗合道妙!持名念佛的人,通过念佛不知不觉中也就能达到“实相念佛”,念得自己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号,明明朗朗现前,无住而又生心,这是极殊胜的“实相般若”,能在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这个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在于此。

  ◎念佛法门妙就妙在方便。蕅益大师是明朝人,他跟唐朝道绰大师的话也是一致的:念佛人不要一上来就求离相。所谓“离相”,大家做不到!又要离相、又要不着相、又想什么金刚智慧……你这个头绪太多了,其实但能一向专致,就住于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专心致志去念佛,那你决定能往生。所以,念佛的妙又妙在什么呢?它不要求你离相,就这么念就可以了!念念之中,他自然而然暗合道妙。所以巧妙就在这儿!方便就在这儿!阿弥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也就在这儿!谁都可以这样下手。不比别的法门,非要你得悟道了之后才能修,而这个法门你不悟也能修。因为能悟道的人太少了!你不悟能修,所以大家都能使得上。佛要度众生,就必须给个方法,让大家能用,不仅是给一个方法。就像咱们一群人都得了癌症,但这个病不用发愁,美国有一个医院,你去了那儿保准治好。但是,对于咱们来讲没用!因为咱们到美国去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又要有美金、又要考虑是不是能接收你……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有方法而你又没法使也不成!如果方便到街道上就有一个大夫,现成的药方,他就能给你治。你就吃,吃了准好。这下子咱们都能方便受用了,而不是高不可攀。所以佛尽管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他其中也开了最方便的法,使末法众生受益,这个法门就是净土念佛法门。

  ◎释迦牟尼劝父亲修念佛三昧,父亲说:“你还有很多深妙境界,为什么不叫我做呀?” 佛就说:“父王啊,那些深妙境界,非是凡夫所行境界。” 所以佛经所说的,好多不是凡夫你所能做得到的,不是凡夫所行的境界。所以有许多事,马上你就要做就要修——很多是躐等(注:躐,超越)啊,你就修不成功啊!那个不行啊!所以佛才劝父王修念佛三昧。他父亲说:“那么念佛又是什么样的功德呢?” 佛就给他打比方,佛告诉父王,有个臭林子,伊兰林,四十里地,地上长出一棵旃檀树来,没有发芽,刚刚发芽,还没有出土,这个林子怎么样?臭,牲口吃了它的花,吃了它的果,就会发疯。后来旃檀树的芽长起来了,刚刚要成树,香气就出来了,而且改变了这个林子,都是香,都美,众生一看见都生稀有心啊!佛就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这个念佛的心也正是这样。一个臭林子,吃了它的东西使人疯,但是这个旃檀树长起来就都变了。念佛就是这样,如果你能老这么接着念,“系念不绝”,一念接一念地念,相续地念,“定生佛前”,你定生到佛的面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你往生之后,这一切恶都改了。所以这又是一个证据,你往生之后才能改变一切恶……到这时候才改啊,“成大慈悲”啊,“如彼香树,改伊兰林”哪!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大师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晴天霹雷,斩尽情执的金刚王宝剑。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净土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能说,世尊唯说弥陀的大愿之海——净土法门呢?殊不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世尊对阿难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华严》称为经中之海,一切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门,都同归弥陀大愿之海,所以华严长子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士发愿往生净土。由上可见善导大师之说,是深得佛心的。大师说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的救生圈。

  ◎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 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声佛号之中。

  ◎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里面。一个名字,法身、报身、化身全在里面。

  ◎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称宝王三昧。

  ◎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含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佛;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称性。性,本性,自己的佛性,自性嘛。……“称”字的意思是称心、合适,相称不相称。他讲的这些和佛的本性相称不相称,如果这些法是称性的,是痛痛快快的,不是委曲的。佛说其它有些法是委曲的:啊呀,众生难度啊,大家很愚痴,于是只好作一些权说,权巧方便。佛说这个《无量寿经》是大畅本怀,自己的本怀是非常畅快的,把自己所有的修持都传授、都宣说出来啊,大畅本怀啊,所以是“称性”。不但是“称性之谈”,而且是“称性之极谈”,登峰造极之谈,不能更超过于此了。

  ◎诸佛的秘藏,什么叫秘藏?佛没有保密,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要保密的、要秘密传授的。那怎么称为秘藏呢?这个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是《法华经》的话。佛的知见,不是文字语言分别——咱们这个思想所能理解的啊,所以称为秘藏!它自然称为秘藏,因为大家没有离开妄想,在你离开妄想之前,要理解没有妄想的境界,是理解不到的。这个经(《无量寿经》)就是把如来的秘藏和盘托出了,所以是不可思议呀。本来是不可说的,但是它和盘托出,所以净土法门是密教显说。

  ◎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所以你若真正修持,发菩提心之后,你就有了慧命,才发此心,你就已成佛了。净土宗是圆教,是最圆顿的教,不立阶梯,直下成佛!很多人都对密宗感兴趣,其实密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强调发菩提心。修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因为发菩提心的关系!现代科学界最新发现:一个细胞包括了一切细胞的资讯,细胞间不是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贯通的。发菩提心也是这道理,你发心就包藏了一切菩萨的功德,若修证就会出现,现在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你没有发心,一旦发心于修证中就会出现,你则成为一切有情的导师。只要你发了这个菩提心,你不用下坐,就是坐着便能成就一切事,一切佛所做的度化众生的愿都能圆满成就了,这是极其赞美了发心的功德,可见发菩提心是何等重要。而后面为什么提倡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因为,第一,在一切方便之中,用蕅益大师的话讲就是:“一切方便之中,求其最直接、最圆顿者,莫若念佛。” 最直接,张口就来,而且最圆顿,这一句佛号功德无量,“莫过于念佛求生净土了”,因为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至稳当者,莫过信愿专持名号”,所以这是比较来比较去,最简单、最圆顿、最直接、最稳当的!第二,最为稳当。对此大家要注意!我们这个修持,不要搞得很冒风险。如果要修得稳当,莫若专持佛号。又“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它是由于万德成就,才成了“阿弥陀佛”,为什么成就了呢?因为种种功德都成就了,种种誓愿也都成就了,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成就了。这个名号是万德所产生出来的,因而我们念这个佛号,就把德给召来了。……再打个比方:人们修房子,房顶上有个师傅,房下有个徒弟,师傅说“我要瓦刀!” 徒弟就拿瓦刀上去;“要灰浆!” 于是又把灰浆送上去;“沙土!” 沙土就又上去了——名字嘛,你要什么来什么,这就是以名召德。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召来的是什么呢?召来的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所以,持名不必再需要观想、参禅等等,最简单、最直接不过了!《圆中钞》说:人人都有嘴,人人都有心,初发心的凡夫,你只要有嘴,就可以执持名号,不论是闲还是忙,是动还是静,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所以最为方便啊!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很忙,让大家一天上三课,每课三个小时,那你的生活家庭就没法照顾了。而现在你完全可以在生活之中、劳动之中、在排队之中……你都可以念佛。我常说,咱们就是要变废时为有用时,即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智慧是愚痴、是有地位还是下贱,都可以念佛。

  ◎无量光横遍十方,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佛,无量光十方遍满,横满空间。无量寿,即是寿命无量,时间无量,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有。这个宇宙的存在不就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嘛!而阿弥陀佛在空间上即是无量光,在时间上又是无量寿,横竖都交彻,横竖交彻就是无量光,就是法界的本体遍布虚空;三际一如就是无量寿,是法界的本体。那么把这个本体作为阿弥陀佛的身、阿弥陀佛的国土,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法界的本体,也就是众生的本来理性、众生的妙明真心。对此,夏(莲居)老说过:“一声佛号,一声心。” 你念一声佛号的时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的体现。持名就是始觉合本。念佛是始觉,众生在不觉之中,无明妄动而不能觉悟,开始念佛了,就是开始觉悟了!念的是什么呢?念的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是众生的本体、是咱们的本觉。始觉一念就合了本觉,始觉与本觉就合二为一了。始觉很重要!始觉要合本,咱们念佛就是始觉合本的最直接的方法了!始、本不二之后,当下虽是众生你也就是佛了,因为这时的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你念“阿弥陀佛”,一念相应,离开了能念与所念,清清净净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你当下就是佛呀!如此一念一念地下去,念念相应了,你就念念之间都是佛了。这就是殊胜之所在嘛!

  ◎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为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

  ◎一个人在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青年得病,临终时也是地狱相现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助。哥哥说:“赶紧念佛。” 并请多人一齐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逝世时曾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还能说不信?转眼那油锅里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开?所以这时念佛那就是真诚了。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 就走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真事。

  ◎“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地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就出来了,这是易行道。

  ◎“一得往生,横截生死”,就横着出了生死。咱们要出生死,顺着出来,得断尽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惑,得小乘的初果。现在,说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见惑缠缚很深。第一个身见,错认身体是自己,对于身体很爱护,想维持这个身体,想修炼这个身体,都是身见。外道都是在身见里头,要怎么样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要怎么样保养圣胎,怎么炼丹,怎么通周天,都是你身体里的事,这全是身见。身见不破,见惑中的头一项就没破。第二是边见,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在一边。上帝是圣者,凡夫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有圣有凡都落一边。我们佛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这三者,是没有差别的,佛是最平等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消除了对待,不落边见。尚有邪见,不同于佛的见,就是邪见。执劣为胜,总名见取见。制定的一些戒律、修炼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实,也都是错误的,这种执取非理戒禁的见,叫做戒取见。以上有五种见惑,再有贪、嗔、痴、慢、疑五样,都属见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种见惑都断了,才破见惑,得初果。把细的贪嗔痴慢,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断了,思惑才断。见惑、思惑都断了是漏尽(漏就是惑、疑惑),得漏尽通,出生死,到方便有余土,证阿罗汉,这才出生死,这是竖出。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说我不要,就会留给别人,这就不是贪心了。但是说一切处贪嗔痴都没有了,很难做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是带惑往生,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发了正愿,你还念佛,求生净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这个就是最胜方便。

  ◎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证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空说。所以“究竟”之果,就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难圆”。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论》讲弱鸟缠枝,弱鸟只能在树枝子旁边飞,不能飞远;小孩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众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够乱跑乱飞,鸟乱飞,结果飞不回来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婴儿靠母,如弱鸟缠枝,不要乱飞。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论》指引的,阿弥陀佛有“胜方便”,上面已讲,胜方便即依靠阿弥陀佛摄护行者,往生极乐,见佛闻法,亲承授记,净诸余习。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给你清净了;你发了大愿,普贤十大愿,大愿之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大愿王,这两个愿是一样的、同等的,你的愿王就圆满成就了,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这一个门就超出了,就是胜妙的最庄严之路。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胜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这个暑假有人考首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它大学就都可以考取了,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到;而且一旦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这又有一个比方,咱们考大学,你高中毕业考大学,这是最正宗的,所以,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等于高中毕业考大学。修其它,你持咒、修密、参禅、念经,也都可以往生,这是什么呢?这是同等学历,没有高中毕业,你有同等学历,也可以报考,你也能考上。但是一个大学里头,班上问问,多少是高中毕业,多少是同等学历呢?当然是高中毕业生多。所以大家要百分数多,那就是念佛,但是不排除其它。有的人就绝对了,认为你不念佛就往生不了。一般是如此,你如果不上高中,你要具备高中生的同等学历,难啦。你要有智慧,你或者一边工作,一边还自修,还要无师自通,难!但不是不可以。

  ◎我常说你们修什么都可以呀!我从不劝人放弃他所修的本门,另换一个。但是我常劝:不管你修什么,你要求往生极乐世界,拿你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愿入弥陀大愿之海,要在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说一句很大胆的话:“绝无希望”。

  ◎你们大家问问,为什么在这个世上你不念释迦牟尼佛,你念阿弥陀佛呢?“我们听师父的话,师父叫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呀!” 师父没有说你们要念释迦牟尼佛呀!所以佛不会见怪,说你们为什么不念我而念阿弥陀佛?我们听佛的话,最要紧是依教奉行。

  ◎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了,但他还没有就职,就是这样,只要等一等,这是一生补处。这一生补处,是怎么成为一生补处啊?“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呀。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佛呀,念的阿弥陀佛呀。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念佛看得很浅哪!这一种概念,我们必须把它端正过来!一生补处的菩萨,他之所以成为这个,都是由于念佛呀!底下我们要讲,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土啊。文殊是大智慧呀,七佛之师呀,他也要发愿往生,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过文殊啊?都在求生净土啊!而且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啊!也就是说最严重的病人,得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呀!最高的,像文殊、普贤也不屈才,他们也要去呀!什么法能够这么广泛,这么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兼顾这两头?当老师的最怕学生水平不齐。水平不齐,你讲低了,高的不爱听,讲高了,低的听不懂,老师不怕别的,就怕水平不齐。极乐世界,这个水平是最不齐了,都到了极点了嘛!但都能救度啊!所以不可思议啊!

  ◎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念佛之法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是事持、事念,从这个事持便可以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你虽然不懂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当你念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全摄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身、口、意)。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也只有这个方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弥陀要解》中现成的两句,正好作一副对联:“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这两句话可以概括净土宗的殊胜奥妙。事持就是不论是谁,老老实实地念“那谟阿弥陀佛”、“那谟阿弥陀佛”,就是事持。事上你是这么持了,理持呢?须要契于实相,住于般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从容中道,这叫理持。所以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最高,凡夫就觉得无从下手。但是不知道,这个奥妙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老老实实,绵绵密密,清清净净,不知不觉,不知不觉,你也就达到了实相念佛。最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称为究竟的方便,所以说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为你就是清清净净的,别的都放下了,若能净念相继,能所两忘就是理持。理念就是念实相,也即是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忏罪来说吧:“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 说明实相能消众罪。《观经》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八十亿劫是多长的时间,生死之罪是何等的重罪,《观经》指示,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除。这是由于念佛暗合道妙,暗合实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的话:“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这个净土宗不是一个愚夫愚妇行的法,这个法门极深极妙,“斩尽一切意见”,“破尽一切戏论”,一切戏论都破尽了,一切戏论都给你斩尽,不然有这些东西你就不能很好地信受。“唯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才能“彻底担荷得去”,只有这种大人物、大宗匠才能承当,而我们糊里糊涂地认为只有愚夫愚妇才去搞,还在轻视,这是什么?这是颠倒见。把殊胜的看成轻,把轻的看成好,你自己正在颠倒见中,你还在拿大顶呢,头冲下,脚冲上,很辛苦呀。——只有这些人(大宗匠)才能担当得起!其余世间的“士”、“世智辩聪”、“通儒”、这些“禅客”,“尽思度量”,尽他去思度的量,尽其量,“愈推愈远”,他越想,越琢磨,越想越远,越不能明白,反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了。

  ◎经中以《华严》最尊,但《华严》所独明的一生圆满之教,却落实在《阿弥陀经》的大小二本(注:《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可是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对此信受者极少,怀疑的人很多很多,虽有言教,但义理却已隐晦,可哀可伤,所以大师(注:蕅益大师)悲痛至极地说“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愿剖出心肝,流洒热血与我们相见,而如是说,希望世人于此生信。我今普愿一切见闻此说之人,三复斯言,切莫再轻视净宗为低浅之法。

  ◎《阿弥陀经》的宗是“信、愿、持名”。《无量寿经》的宗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何为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者圆融为一体的心。三者为一体的,不是大拼盘,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果你发了菩提心这个因,必然成就菩提心的果。

  ◎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是我心所具,是我心所造,“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一念心中所流现出来的。真正相信,当下承认、承当了,就成为自己的见地了,这就算了达了。

  ◎要知道一切事物没有灭的时候其实就是虚妄的,表面像肥皂泡似的是个球,但根本就没有球的存在,当你认为存在的一刹那,其实当体便是虚妄的!不要等肥皂泡灭了才看出它的虚妄性。一切都如梦幻,一切就是指“诸法”,它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有的人修定得了点境界,出现了一些奇异功能,于是便觉得这是得了真实受用,其实这样认为就耽误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梦幻,你依然还在诸法的范围之中,所以是非有非无的。

  ◎实际上,夫妻儿女只是一台戏。在台上您是母亲,下了台您是谁?所谓母子,其实都是戏,都是假的,您是过于认真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坏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马上就要幻灭的。老实说来,您的儿子在当前年青人中还是不错的,您是“爱之深,责之切”,演变至今,几乎形同水火了。您现在应当认清目前是演戏,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实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么还不知道。希望您看破这台戏,往生极乐,莲花化生。

  ◎大乘妙谛全是无为法,但此无上胜妙甘露注入众生心田,因众生心譬如垢器,污秽含毒,甘露入内亦同混浊,所以不可不先破有为法。初起步时,始于足下,万里之行,在于初步,故须先从最切己处下手。有为法包括很广,人们切身的是功名、富贵、妻儿子女,种种这些很粗的,都是有为法;再高一点,名誉地位、学术成就、事业功勋,还是有为法。……这句经(注:指《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从干扰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爱生气,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得,这就是你下手的问题;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了一点亏,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关打不破,等等。每一个人有他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如梦如幻呀?实际就是做梦,转眼成空呀!梦是很好的比方,梦里明明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千,在梦里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觉时,本来无一物。例如害怕的梦,老虎咬自己,没有人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这些恐怖啊?是个梦。现前一切——整个是个梦,是幻术所变。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颜六色,但是没有谁去抢这个肥皂泡,知道它当时就要灭,像人的影子,哪有实际的东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错认,于是自然而然对所执著的东西就淡了,能把这些东西淡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你的内心随着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着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著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呀,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着有啊,皆堕落在情执之中。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相里头,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你对于万物只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呀。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哪!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进一步呢,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你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

  ◎“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六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就是这么一个文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呢!学佛又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识字没文化,可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不知本性,学法无益。”,当知你的本性与佛无别,一点不减。要敢于当下承当,要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信为手”,信心就是手,有手才能拿到宝,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

  ◎能“无所住”而行布施,才真是“生其心”了。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百千亿劫以来拿生命布施的人。

  ◎打个比方:就如这个水上生波,这个水本来无所谓有一定的什么波相,没有这些相,但是因为风动之后,水可以出现种种的波,种种波都是实相,因为风吹动之后而显的相,所以水就遍为一切波作相。水本来没有这个波相,但是它给一切波作相,这个话好懂吧!“实相”是离一切相,可是“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所以就能显现一切相,无相而能显现一切相,佛法的道理就在于此。

  ◎“寂照”就是本体,就是实相般若,这个体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我们这个心寂然无住,又不断灭,以这个为我们心的镜,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在照的时候,跟这个“寂”并没有不同,这也就合乎了“无住生心”。在照的时候跟那个寂,跟那个空寂没有相异,就好像镜子很寂,镜子很寂,可是它能照,镜子并无心,而它能照,而且镜子的照就比我们高,它不留一点痕迹,你什么人来给你反映得真真实实、一点不错、毫厘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这种作用。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很好的一个譬喻。所以这样叫“观照般若”。

  ◎什么是开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

  ◎“贪欲”就是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为“三毒”,存在于种种烦恼之中。而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儿结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动,这些个烦恼却与他无关!所以称之为“如来藏”。比如:树上有许多蜜,但有许多蜂围着,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这该怎么办呢?你得要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现成的,你得的就是这个嘛!这里“蜜”譬喻的是“如来藏”,“蜂”代表的是“烦恼”。你要是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现成的。再如吃饭的人,他们饭上还带着稻子壳,不管是淘米的人还是吃饭的人,只要见了带壳的米粒,一定是带着米一起扔了。给国王做的御用饭与咱们吃的饭都一样。这也是个比喻,那壳子里的米就是“如来藏”,种种的烦恼就是那稻米壳,你只要把壳子去掉就可以给国王吃了,没必要偏得连壳带米一起扔掉呀!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有学问的人,越是知识分子,学起佛来越是变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实领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学问那样去研究佛学,所得恰恰是相反的东西。“为学日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嘛!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增长,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比如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多就越只会加减乘除了,那不就是白学了吗!所以,为学当然是越学越增长。“为道日减”,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就不知道这读经的要旨是“日减”。减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的,你要把壳去掉!而没有什么可增的!就像淘米一样,你只要把米壳去掉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加的,我们只是要去东西,而不是要得东西。就拿有些人来说吧,总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这就错了。

  ◎一切众生本性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著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我们下手的最好之处便是《金刚经》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从文字般若进入实相般若下手之处,我们只有从这儿下手才对。小孩子吹的肥皂泡,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几十个泡来,五颜六色的,很好看,但是请问谁认真地曾把肥皂泡像藏钱一样放到保险柜里去的?因为它马上就破灭了嘛!是不是?这是最好的比方!其实,功名、富贵、妻子儿女……种种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坏灭的!因此你有什么可执著的?啊!你抢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拼命!其实,这个肥皂泡不抢也是要破灭的。泡如人的身影,没有实际!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可分别的、可执著的、可计较的、可留恋的了,道理就是这样!但是大家就是过不去,“看得破,忍不过!” 说起来都很高明,遇见了实际问题却很难。老实说,我们只有勤劳,只有常常提起,用《金刚经》这几句话来时刻提醒自己。有的时候难免就随境所转,当你随境所转的时候,要猛提“如梦幻泡影”,这就在“观照”。我们只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至于《金刚经》深入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还办不到,但是有一个殊胜的方便法,能够起到暗合道妙的作用。一再说过,要真入“诸法实相”是多么的难!只有地上菩萨才有份,但是有一个最殊胜而方便的法,是什么呢?以我们众生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就是以念佛最容易!是殊胜的方便!这就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我们怎么能达到“无住生心”呢?你越想“无住”,你就越是在“有住”,你一生心就是分别,完全没有一点《金刚经》的味道。但当你是真正在念佛的时候,你念得绵绵密密,念到最后不知谁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正当这个时候,你什么都放下了,也就“无住”了!但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朗朗现前,这个心是“生”的,不是断灭的,所以既“生心”又“无住”,这就暗合道妙了!这是一个殊胜的方便法。“十方同聚会,各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所以我们就从这能照破、看破这些“有为法”,不为它所束缚,契入“实相般若”,这就“心空”了!也就“及第”了,即当选了!

  ◎我们念佛还是念的“自心”。“阿弥陀佛”可以翻成“无量光无量寿”,本来可以翻成无量的名字: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的无量……可以翻无穷的名字,但一个“光”一个“寿”就统摄了一切。光就遍满虚空,寿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都穷尽了。“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谁呀?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人人所有的本觉!我们发起了愿心来念佛,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这才叫“始觉”,即开始的觉悟。这个“始觉”必须得合乎“本觉”才叫“觉悟”,怎么合乎“本觉”呢?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是谁呀?念的就是自己的本觉嘛!“始觉”要“念阿弥陀佛”,所念的这个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这个“始觉”跟这个“本觉”自然不就合起来了!不是念的别的。这叫“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必然觉悟的!“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个就又堕到“无明”里去了。所以,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显现,就拿自心所具所造佛,这一句法名为系心之净土,我的心就住于这一句上。而这一句住既然是“觉悟”,就离开了“四句”,离开了“百非”,而这个心也就不断灭了!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令无暂忘矣”,没有一会儿把这句佛号忘掉,能做到这一点,是我们修行人的一个关键问题!念念合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比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这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着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这个灯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能往生!

  ◎愿“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地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

  ◎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现在有很多人,他真烧香,真磕头,真祈祷,但要说他信佛嘛,他只是迷信,或者邪信,十分可惜。

  ◎有很多人他虽然是信,不能称为正信。为什么呢?举些例子:有些人说,我生前念一句佛,死了之后到阴间就多一个元宝,这当然不是正信了;还有人就觉得,死是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一些,于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时候舒服一点儿,这是第二种;第三种,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现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种就希望我死后也要得到安乐,我活着时候很安乐、很舒适,死后也求这样;第五为了超度亡灵,自己有个亲属他已经死了,很思念他,那什么办法呢?于是念佛求对亡者有好处。如上种种千门别类的念佛都不是正信,这样念不能往生。最后一种,他就认为自己根器不好,学别的自己都不够,既然学别的都不够,那么只好念佛吧,那么就念佛了。这个也很消极,对于这个佛号功德就信得不够,这种最多也只能够生到边地。这都不是正信。

  ◎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

  ◎佛是“无缘慈,同体悲”。有缘慈,你跟我有缘,所以我对你好,我愿意帮助你,这个善心就不算十分伟大,但总还是好事,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不是靠这个因缘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都和我同一本体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萨伟大,不涉及一切情计!

  ◎无情不能学道,情不空不能入道。

  ◎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现在,有的人做得很多,比如说幼儿园哪,敬老院哪,种种的,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你一个人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但是,这些不是他的真实之利啊!他寿命完了之后,又要轮回,后头的恶梦无穷无尽哪!你对于他没有帮助啊!所以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啊!……众生这个生死是苦啊。

  ◎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富贵,就造业,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做结三世冤。他底下再说一句话就很深刻了,正信跟不正信将来这个区别就有天渊之别。你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有信有愿当然会持名,具足资粮当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不具正信的话,你虽然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就会生到富贵人家,生到富贵家里就会造恶,造恶以后,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狱,这个话很让我们震动。所以你修行不彻底,跟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的结果,只是差一步。作恶的人的结果,这一生完了之后马上入地狱……作恶的人比我们先到一步,念佛不彻底的人后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狱是同样的。结果很悬殊了,所以这个正信非常重要。

  ◎求福求寿求平安等等,总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终是个伸手派。观音大士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 有求必应,是以欲钩牵也,而其真实目的,是希望行者发心,从求佛变为学佛,从伸手变为助手。

  ◎佛教徒万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报,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明白写出“不求人天福报”。修行的真实目的,是求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学佛所为何事?也只是普为众生求觉悟而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觉也。

  ◎正信是什么呢?他说这个正信跟不是正信区别就太大了。他的正信是什么呢?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本来就没有分别,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嘛,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嘛。所以,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明真心本来不是两样,但是现在自己还是凡夫,还不是佛,这是头一条。第二条,就是相信自己虽然不是佛,但是我们跟佛没有一点儿隔断的地方。一个杯子里头我们倒了水,倒了牛奶,这个杯子里头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有牛奶的地方就有水,牛奶全部在水里头,水也全部在牛奶里头。虽然现在我们是众生,我们算是水,佛算是奶,但是我们跟佛,就像水跟牛奶一样,互融互摄。这个道理是对的,因为起码我们可以相信佛的心是遍一切处,当然我们在佛心里头;再进一步,要相信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心也遍一切处。都遍在一切处,那不就佛在我心里头,我在佛心里头,一切处彼此都有?一杯之中,注入牛奶和水,杯中自然到处是牛奶到处是水,这是第二条。第三,因为我们这念佛嘛,如来悉知悉见,感应道交,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如是的信心叫做正信。

  ◎什么叫“正信”?正信二字很难,我们现在还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从仰信成为正信。《资粮》里引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于八样事情。离于有无(有或没有,有无差别之见)。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无,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这个有无就离了。一和异。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异,你要从它的体性说,是一,要从事相说,它就是异。故宫珍宝品里,金子打成的种种东西,解说员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佛的坛城,那是什么佛的坛城,这是什么佛,那是脸盆,都不一样,他说不一样很有理;他又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一样,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样和不一样同时成立,说一样就是一,说不一样就是异。所以,大家一和异对立的见没有了,离开了一异。去来。法身遍一切处了,佛向哪里去,从哪里来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从哪里到哪里,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没有去来,也就没有生灭,本来就无始、无终。所以离开了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种种的见,离开这种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见如来在一切处,“是为入佛正信”。

  ◎现在有许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以上两类人中,后者的病更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说,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虽生浅信,但自心亦未开悟,于是就废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愿求生净土。莲池大师批评这类的人说:“执理废事,反受落空之祸。” 此处为什么用一个“祸”字?这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灾祸。” 执理不信事的人,谈玄说妙,自认高明,埋头研究,不去修持,一无所得,甚至拨无因果,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

  ◎“难思”,是难思之法,不是我们很简单的,用我们现在这个头脑去思考,能把它想通啊。那我们现在要求什么呢?能够理解这更好,如果还理解不了,就首先要仰信,因为刚才说,这(《净修捷要》)里头有的是哪部经的话,哪部经的话,都是佛所说的,我们应当知道它必然是正确的。而现在有的我已经接受了,有的还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让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紧,只要老念,老念,都会接受,都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而然地,不一定要请人讲,你只要老反复地看来看去,或者念来念去,你就变了啊。所以这个是佛恩啊!佛法的殊胜就在此!

  ◎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要求往生?就是我们要最快、最彻底地来实现咱们度众生的愿望。我们愿意度众生,但是你怎么度?自己还在水里头,头出头没,我想要把水里的人都救出来,这不成空话嘛!所以,你自己总要会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你自己再有救生艇,再要有大的船,你这才能真正地救人了,呼喊救人了嘛。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为了这个嘛,你很快得成功,你就有办法,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去种种说法,作种种救度,度无边的众生啊!我们所以要往生,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啊!

  ◎我们这个修法不为我自己修,我替我父亲修,替我母亲修啊,而且不仅仅是这一生中的父亲、母亲,我们过去有多少生,有多少父亲、母亲哪?我都要替代啊,所以,我们这个心很广大啊!所以,这个孝也就真正是大孝啊,不光孝这今生的父母!所以,这就使得我们一个人变伟大了,这就是学佛的殊胜的意义啊!我常说要大变活人,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改造的过程。你学了半天佛——不但学佛是如此,连儒家都这样,你念了《四书》,你还是照旧、一样,你就是不会念《四书》,你必须根据孔子的话,要使自己有所改变哪。我们老这么做,这么回向,你看看,你不知不觉就变了嘛。现在,你就照这个念,你本来没有想到这个,现在你念,你没有想到的也就实行了,是不是?你实行了,你纯熟了,因为熏染的力量,你成了习惯了,你对待一切就有广大心了,就伟大了。

  ◎《无量寿经起信论》云:“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 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三觉圆满就是佛。“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众生妄执成为不觉。背离六尘,反合本觉,叫做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大觉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众生之慧命”,我们应该知道: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你有生命,这是人身的寿命,不见得有慧命。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所以叫作慧命。《四教仪》说,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伤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这是因小失大。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师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圆教妙法,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白这个根本。

  ◎所以《起信论》的三心(注: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如过去国王太子,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襁褓之中,还要人抱着,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是不是?看见太子焉有不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都应该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重要。

  ◎再要说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凡是修持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四修”的意思:一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和经中的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加其它的,叫做无余修;第三是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第四是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一直修到命终了,我这念才完哪,这叫“四修”。

  ◎“有大福德始念佛”(注:夏莲居老居士《深妙禅偈》中第一句)。第一句就像狮子咆哮,震惊百兽,普告一切轻视净土的人,不要认为斋公斋婆愚夫愚妇都能修净土,就轻视净土,修净的人更不可认为自己根器低下,没有水平修其它法门,没有办法,只好修净土,应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门,你才会念佛啊,所以我们要增加信心。《大乘无量寿经》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你不是在过去的多生多劫里头修了福修了慧,对于这个法门你想暂时听一点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应当鼓起勇气,振作精神。我们应充分自信,这个极殊胜的法门我们现在能遇到了,自己也应该珍重自己。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著作传世,唤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实益,对生死大事一丝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障更难排遣,总之是作茧自缚,欲升反坠。真实履践的人,必不肯这样务虚,而是奋发无上菩提之心,禀遵释尊慈教,于弥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名号。不求一心,不求除妄想,不贪净境,不参是谁(以上四者称为念佛四大秘诀)(说明:参看下文或“说明:……”),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传。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是释尊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实念佛才是一代时教的真传。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蕅益大师的话:三藏十二部经论、一切戒律、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这一句里头,还说一切禅定也在这一句里头。可见这一句佛号具足一切功德,即是总持陀罗尼,所以绝对不要在念这一句之外还要找什么窍门,找什么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扰。

  ◎佛的心遍满一切处,我在念佛,是在佛心里头念,如来悉知悉见,没有一点可以弄虚作假的。再者,我们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遍满一切处,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为什么我们能念佛呢?正因为佛在念我呀,佛在摄受我呀。佛不摄受,我们就被烦恼牵缠,念不了佛。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于是使得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暗自在转化变换,所以说:“根身器界潜转换”。器界是一切东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尘。这些东西在我们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暗地就转变了。这就比自己身心随着自心与他佛的互感而起变化难懂很多。应知自心与外物也不是二。《华严经》说:“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唯识枢要》云:“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都是说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万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变,变得更适合于你,更适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别人和你是怨憎会,你念来念去那人就变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们要知道一个地方有人用功,这一方都得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只是消极自了。一个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这一切没有不可转换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烦心的事,就归到好好念这一句就对了。那为什么他老跟你作对呀?因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对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会潜移默运发生变化,所以古代参访的人到一个地方,怎么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大德,就看这个地方的山水树木,如果有得道之人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念佛最重要是“净念相继”,若不连贯怎么能相继。“心不应口”,嘴里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对我不起呀,我对他那么好,他对我就这样呀,或者惦记买部彩电。你多盘算这些事,心口怎能相应。至于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念佛时杂念纷飞,不知从何处来这么多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排除。这不用担忧,这是念佛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纷飞,听我念佛分明”,这是要诀。关键是提起这一句佛号。

  ◎“声不摄念”。“声”,指念佛时嘴里发出的念佛声,这声音有很大作用,净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做佛事”,极乐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个人听到寺庙中钟鼓梵呗之音,自然内心清净。你念的这声佛号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节奏又相连贯,你念时恳恳切切,清清净净,你所念的这一声,就是妙德音声,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其声自然是万德庄严之声,这样殊胜无上的妙声又从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应微妙难思。关键之处在于自听。

  ◎“恳切绵密”。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恳切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在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稀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净土法门好就好在这里,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恐怕一亿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在中国你能数出十个开悟的人吗?念佛往生就不是这样了,谁都可以念。要绵密,老有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自己不肯念。烦恼一来,人就不肯念了。生气、着急是烦恼,欢喜也是烦恼,我很高兴呀,今天来了很多宾客,大家狂欢呀,谈得很好呀,这就是烦恼,它打你的闲岔。其实烦恼中照旧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绵绵密密、恳恳切切地念下去,自然会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时时可以听到。

  ◎“沉着安闲”。这句话直指目前许多修行人的病处。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绪,于是很紧张,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紧张、很着急,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胜就在从有念暗合无念,从有求而契到无求,从往生证到无生。要沉着,沉着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二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就往生无分了,这是他自定的规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你有没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发愿,真的不留恋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愿求往生呀?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尽量想多活几年呀,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我这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还忌讳“字句模糊”。这一句佛号,声音出来是模模糊糊的,别人听不清,自己也听不清,故云:“己尚不闻佛岂闻”。

  ◎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过缓”就给妄想留机会,造成轻忽养识的毛病。“过急”引起紧张,耳朵可能听不清楚,这就受极大的影响。所以过快过慢都不相宜,应把速度调节合度。

  ◎夏师还有偈句:“由他妄想纷扰,我只字句分明。” 对于妄想,任其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进一步说,于自心外实无妄念,所谓妄念,只是自心妄动,如水生波,请问波是什么?波只是水,可见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断,只因自心习于散乱,若能老实念去,久久功纯,熟处变生,妄念自然不起。

  ◎唐张拙秀才有一名言“欲断妄想重增病”,因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两”。正当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别计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这早已不是“老实念”,而是有为法了。

  ◎从诚恳清净心中发出的念佛声,自然和谐宁静,妙善高雅。这句微妙的念佛音声,经历自耳,而达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声合于心。这个声音是万德庄严的佛号,也就是万德庄严的音声,这个声音从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与所闻之声相应,声合心,心应声,故云“心声相依”。简浅说来,我念佛,念佛有声,声音又帮助了我,由我发声,声又助我,所以说是相依。这样念下去,用不着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散乱”如有人患近视眼;“入魔”就像误入敌人的特务组织,下场就悲惨了。所以不要总是在“分别”,是好了一点,还是坏了一点?这样修好,还是那样修好?时而欢喜,时而焦虑,无时不在分别之中,处处不离有求之念,于是无上殊胜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故夏师有句曰:“分别即是魔网”,念来念去句句都染上有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实念!

  ◎我们凡夫应该怎么样?就应当老实念。这“老实念”三个字非常好啊!所以老师说:“三字真传老实念”。有一位美国来的,拿着这句话问我:“三字真传,哪三个字啊?” 我说:“不告诉你了吗?老实念。” 三字真传就是老实念,他以为……这也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不相信“老实念”就是三字真传。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这两句中,须解释的只是一个“真”字。所念句句都“真”,决定出离娑婆,往生极乐。怎样叫做“真”?现从最平常处解释: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伪装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分,不是形存实亡(所谓扛空枪),恳恳切切、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就是真念。再简单一点,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听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

  ◎这八句:“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全有了:理呀,事呀,正呀,助呀。救命的一句:“求生净刹”,坚决求生,这愿要切!愿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就行啊!相反哪,念得很好,你愿不坚,还在留恋娑婆呀,不见得去得了。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我讨厌谁,也是留恋哪。爱和憎是一件事——情见,总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你心里老讨厌,讨厌得不得了——同样是留恋娑婆,这是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是想着它,你老讨厌它,你还是想着它。你干嘛老惦着它?这就是留恋娑婆,你放不下,放不下,这就叫留恋。不是说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舍不得他,叫留恋。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所以要求生净刹,那就不要放不下。

  ◎称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顿显果德。蕅益大师谓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一念亦得往生;夏师云:“念佛即是自心现”;古云:“一声佛号一声心。” 盖信愿称名时,即是当人妙明真心显现之时,故其功德微妙难思。莲池大师谓《观经》临终十念得生,因念者顿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愿有缺故。蕅益大师曰:“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初入此门,必依乎数”。你理解的应当高,真正下手的就应当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视这个“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数量,不可说我随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说我老念,但现在做不到这点,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就难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规定一个数。虽然告诉你以后离数,但先从数开始,一定要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要有定课,一天是三千、五千、一万、五万(《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从三万开始,三万、五万、十万)。(说明:参看“在家人不……”两段和“掐珠念”一段;宜将念佛数目换算为时间,或直接以保证每天专心念佛的时间来完成定课)

  ◎咱们不拘多少,开始时各人根据自己的心愿与条件,订一个课程,由一而万,自万而亿,渐渐增加。念了,自己喜欢念,就愿意挤出时间来念,就越念越多。这样的话,“念不离佛”,我心中所起的念头,都不离开佛了,到这就是好消息了。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依乎数,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念了。现在许多朋友都能达到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着才念,就自然而然就念起来了,就是熟了。就这么发展下去,念头就不离开佛了。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话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悟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宝。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但念佛还不仅是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都摄六根”,不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视。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嗔痴”。“察过”,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旧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嗔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功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续。

  ◎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的了。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着枪、拿着刀,要来杀你。这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穿着衣服渡,游泳不方便;脱衣服,哎呀,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来怎么办呢?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没有别的考虑。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元钱的帐,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还帐?” 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它念头了。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有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它杂念,就对了,就是“至心”。

  ◎“一心”,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 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 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它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所以愿文(四十八愿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 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们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

  ◎有很多人注重表面,总觉得我这回参加一个地方的法会,人非常多,非常盛,这个师父非常有名气,很热闹,天天见着什么,这个锣鼓喧天哪,香烟缭绕啊……这与真修没关系!你要真正用功去修啊,你就要时时清净,你这个时候,十方诸佛来护念哪!所以我们所贵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追求城市里的佛法的这个热闹啊!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是不一样的,一个就是要广泛地结缘哪,是热闹啊;一个就是清净,是真修啊。所以,这两个不可兼得啊,不可得兼哪!大家要知道,你要去忙乱之后,那有种种麻烦哪!正果法师他有一句话,他说:“你要认识一个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挂了一根绳。这挂了一根绳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揪一下。” 你也不知道,他不需要告诉你,因为有了绳,他可以随便揪你一下。你挂得太多了,这根绳来揪你一下,那根来揪一下,老有人来揪你,你就麻烦了。

  ◎(虚云老)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 《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今秋我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末后引用印光老法师开示,谓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见佛,若有此躁妄求见之心,则为自家的冤对提供机会,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人。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连声问曰:“您所讲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 末后并问是否应念大悲咒来除魔?我对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压制,若去压制,即是在作对,则这个结子,拉得更紧,更不易解开了。” 于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结一茅蓬,率众共修。但该处山精野鬼,时来干扰,或现佛菩萨相,或现虎豹恶形。大众惊扰,不能清修,力劝大德迁移,但大德不为所动。三年后,野鬼俱寂,诸相皆无。大德曰:‘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之不闻不睹无穷。’ 可见不闻不睹,不去管它,则魔恼自息。古云‘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正此意也。” 她当时要求小女写下来交给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毕,该女居士换若两人,体态安详,容光焕发,精神奕奕,特来道谢。盖小女所写之字条送到后,诸相俱隐,干扰全清,大患顿除矣。可见“不闻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再者《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可见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道的干扰呢?末后,请听一颂:不闻不睹,平等大智,无爱无憎,不舍不取;般若妙用,不可思议,智光照处,魔障顿息;毋用排遣,不须对治,一心平等,诸魔绝迹;外道邪法,无能为力,自在安然,何必疑惧;舍诸分别,一念单提,深信切愿,持佛名字;一声佛号,万德圆俱,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念佛求生,契佛本誓,佛遣菩萨,随时护卫;现世安泰,临终佛至,慈悲加护,莲台迎去;劝君生信,莫更疑虑,信愿持名,绵绵密密;乘佛愿力,必定生西,莲花化生,径登不退。

  ◎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的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说他不信佛法?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是颠倒见!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相与灵感,这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

  ◎《十往生经》说:“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所以不会受禅定这么遭遇魔障的事。极乐世界你真心地这么修,很虔诚地这么修,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来护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一切恶鬼——现在很多都是恶鬼恶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搬运东西这个奇异功能,其实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变戏法的法叫做五鬼搬运法……就是鬼跟他合作。这些恶鬼恶神……。有些事大家就喜欢颠倒。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这—点大家要坚决相信。

  ◎而且,咱们这个地方的众生遇见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可以治魔障。你打坐出了偏差,靠念佛来治。你修禅定出了偏差,怎么来解决?也是靠念佛。

  ◎这老实念,就是这样子: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一句跟一句念哪!我常说,你能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有的说见佛见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净净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换哪!这个要坚持的啊!

  ◎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关键。《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既往。“专念”就是专一地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地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地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清净净、一心一意地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贯地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一个老太太修行得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龄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工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兼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要有定课,要坚持,要雷打不动。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我最提倡废时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稳了。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正用。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这是散念,同样是根本的修持。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越要念。

  ◎有的人往往自己喜谈高妙,其实他并不知道,他所谓的高妙反而是走了弯路,所以有的时候反而不如我刚才说的那位老修行人。她虽然不识字,但通过念佛她至少是达到“事一心”,不达到“事一心”是做不到的。因为咱们凡夫的这个肉体,你怎么使横劲,多少天不吃饭,多少天念佛不断,困也把你困死了,饿也把你饿坏了。所以只有到达了“事一心”之后,那才能有所突破!这是我们最近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太太为什么能往生?主要是她做到了不忘!她时刻不忘念佛。我们念佛应当是到一个什么程度才成呢?我们既然都在世间,总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应当怎样不忘念佛呢?打了一个譬喻,就像母鸡孵蛋一样,它不能离开这个蛋去找食,而把这个蛋忘了,在外边找食不回来了,就会让鸡蛋冷了,鸡蛋要一冷了就孵不出小鸡了。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这个不断暖气的道理。现实生活的事情未了,还要有很多事做,这就念不成佛了,但这个时候就要像母鸡出去找食一样,一旦回来后就又马上想到这个蛋,我还得焐,不能让暖气断了,你这样去念佛就行!关键就怕你流连忘返,忘了不知哪儿去了,你再回来,再焐也不管用了。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佛,皆理一心。” 不管你是事持理持,你要能够把见惑、思惑都先断尽了才成。所以念佛到了这一步就很高了,但只要你“不断暖气”,那必定得受用,这一点是多少事实经验证明了的,自己的,别人的,多少的事实证明了不是一句空话。要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事一心”,之后自然而然地见惑、思惑就尽了,见惑思惑断尽了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你都能够开悟了,这叫做“理一心”。这话说起来很深!不要想象地认为:要达到“理一心”的一定得理持,事持只能“事一心”,理持才能“理一心”,那可不一定!事持和理持都可能先达到“事一心”,事持的人也能够“明心见性”,也能够达到“理一心”,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念佛法门所具有的最方便之处!这其中有暗合道妙的道理。

  ◎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饮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

  ◎一向专念,到底念多久呢?就是尽形寿乃至于十念。最多你就是一辈子,是老实念。这样的人很多呀……尽形寿,一生老这么念。……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了十句,都可以。那么这一向专念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从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

  ◎有人念到后来,觉得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你看搞气功的,又是这个本领那个本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念得再多,也不叫一向专念,最后他不念了。还有啊,或者有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啊,或者什么什么啊,意志不坚呀,留恋这个家、子女,念不成啦,这都不叫一向专念。所以,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

  ◎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见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说明:四十一品无明再加上元品无明也即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为四十二,破无明为分证佛,破元品无明方为究竟佛)

  ◎“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 理法界即本体,怎么能证入本体?心也没了,佛也没了,就是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体,就是法身,什么都没有了。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离开了杂乱的心,这心中没有杂乱,专念一句名号,没有修这修那,心也不是很散乱,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头就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话,你心中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离开佛哪,而这个佛在哪里啊?就在我的心中啊,佛就不离心哪,这样地一念一念地继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你在这一段定课里头,你在这一支香里头,念得很清净,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当然这个是个开头,是个好现象,但这个还不能叫做事一心,它这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不叫事一心。达到这个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断惑或者用力量去断惑,而见惑思惑的烦恼自然就断了、自然就落了,念佛的功德嘛。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这六根都摄了,净念相继,到了一心,这一心的功德惑就断了。念到这个境界,从此,就从同居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高一级了,去了就是阿罗汉的水平。

  ◎有些人自己忽然间可以念起佛来了,有的以为这就是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不是,这叫作不念自念,这还在前头呢。就是我没有想去念,自己就念起来,这是好现象,但不能这么去结合,就说我就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那不是,那远远的不是!你这叫不念自念,念熟了,这也是好的现象。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很难,首先须达到念佛成片。我们要念到成片,少则十几句,多则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两串,这个里头心不跑动,自始至终都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么,自己完全可以知道。

  ◎达到一点都不散乱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个不散乱,但我有几十句能成一片,在这几十句中没有杂念了,这都是真实用功人的情况。那天我碰到一个人,他说他自己要能找两句念得清净的都没有,我说你这是实话。可见不容易,所以应该咬定牙根,脚踏实地,先学成片。

  ◎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哪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从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过失、习气都如何了,一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了?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老师检点自己一身都是短。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样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嗔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嗔痴会暴发,这仍是自然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得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嗔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

  ◎你,念佛的人,就为十方佛所护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摄受,同时你真实念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个菩萨保护你,所以,真是真实信,在念佛的时候,你就受保护,不受魔扰啊。除非你自己内心里头,突然间业力发现,所以,还就怕有时候业力发动。一贯很好,业力它没有发动。他八识心田这个业力要是在某个时候突然间发动——所以,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谨防业力发动”——忽然间,信的人他可变成不信了。因为它在你心田里头暗暗地工作,你不知道,它也不告诉你的,它一下发动出来了,是你这个业力发动啊!善根发动就好了,是吧?现在大家正是善根发动,是不是?你看看,你们这儿具体善根发动的样子,全家请佛像、建佛堂、来闻法,这都是善根发动。所以要趁热打铁啊!业力一定有啊!如果说没有业力,那就是他们说的“消业往生”了。不能!业力无穷无尽哪。带业往生,你不等它,不要等它发动,这个时候叫因缘成熟,往生之后消业去,不是在这个世界把业消了,否则就不可能了,难行道了。所以,要承认这个业力是无穷无尽,种种的东西都有,现在,就是要谨防它发动。目前,我们就是要善根发动,再发动,长,再长,一直到成佛!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没有达到六根清澈,心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一种剧毒杀虫剂)。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嗔痴三毒啊!

  ◎清净,是身、口、意这三业——这一切都是业呀,不管善业、恶业,都是由身、口、意来造的嘛。这三种业,咱们所造这三种,不管是善是恶,是离开一切恶行,一切烦恼,一切垢污。这恶业当然要离啦,这善业,要知道还是没有离开烦恼啊。比方有人恋爱,牺牲性命要去保护他的爱人,这个是善业呀,但是它还是有垢污,它还是贪恋哪,所以不是清净。你这一切都离开了,离开了恶,离开了烦恼,离开了垢染,这就叫做清净。

  ◎着相就是众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要离四相,首先从我相入手。世间俗人的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相十分牢固,这样的人就不好办了,所以要破四相,首先破我,无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经中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可见破四相先从破我起。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见解,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应该首先破除。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

  ◎“打破人我是非关,放下生平闲知见。” 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爱憎取舍,种种差别对待,无非妄自分别,于是烦恼万千,无人出得,所以叫做关。画地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诸恶源头只是一个我字,有我就有人,永无出身之路,故称为关。这些是非无可逃避,有人出家,谁知庙里这些是非何曾比庙外少?就说,哎呀,早知道这样咱们还不如不出家了。这个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这个关哪,就是你不对我对,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

  ◎众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惑,见惑中头一件就是“身见”。所以有个练气功的人,去见明真长老,明真长老头一句话告诉他:“你要去身见。” 练气功的人都为身啊,修的是身,身体你怎么怎么样,什么脉通了,什么什么周天了,什么什么又头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著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著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著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著,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 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忍辱护念。《金刚经》中忍辱仙人,实是我们之良师,仙人是说法度众,反被诬蔑为调戏妇女,并用刀来节节肢解,可是仙人当时无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秉着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人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 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 既然离欲是最胜,当然不离欲就是最为危险了。目前有许多怪现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离欲,甚至纵欲,赞叹纵欲,邪见缠身,怪论惑众。初机行人,必须小心识别。所以要离欲啊,离开这些欲染。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以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贵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他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弃,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要想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 《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 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 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着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要慎重啊,千万啊,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啊,你的思想啊!这么一句就够了,底下还顶了一句:“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信哪!所以,这个也就告诉我们,你不要太主观,这个主观是非常麻烦的。至少你先客观一点哪,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哪,不要时时相信自己,不要主观、自以为是哪!再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脑袋里头的产物,这些见解,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不是成佛的东西,所以必须要超过这些。

  ◎“法绝情妄为真实。” 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我们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作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

  ◎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作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对象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是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容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

  ◎这个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是真实的净土啊,它从不牵涉一点点的咱们这个情和计啊(众生是情想啊,都是些考虑啊、计算哪),不涉一丝一毫的情计啊!《楞严经》说了情和想,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即是畜生、饿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说,这个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说“纯情则堕”,纯情就堕落了,情越多就越往下走了;纯想,这个想就离开情,是情的对面,说理想还不大够,“纯想即飞”啊。所以,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啊!我们这个……一切追求欲,追求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个“情”字里头啊!

  ◎从古至今,无量无数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以及种种思惟计较者,只是第六识。八识(说明: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盖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 又《圆觉经》曰:“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之窠臼。

  ◎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注:出生死,成佛道)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 “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 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

  ◎十信(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中最低的十个阶位)以前,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因果报故”。如果你真信造业受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因为你不相信决定要受恶果报。一般人,说起来信,但实际行动上却是不信,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为什么你不去研究戒律,当做自己真正的老师?为什么破了戒不赶紧忏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哪!

  ◎戒是摄心。最浅近地说,就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着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能受哪一条,受哪一条都可以。比方说,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喝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条、受两条、受三条、受四条都可以,受了五条就具足了五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难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紧,暂时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总之自己对自己要有个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在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了。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淫妄酒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公众的便宜、私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从反面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它),就是一个罪报,你欠它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吃了之后,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了还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这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破戒的报。所以要受戒,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要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戒是三无漏学(戒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是宝塔的第一层。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可见戒律极端重要。所以法藏所愿说法利生内容中第一个字是戒。

  ◎口上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但心中却很恶,坏事做尽,心里想的却都是坏事。轻视别人,害己夺物……种种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为什么这么做?就因为你是众生知见而不是佛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别人讲:“我们修行,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在《法华经》上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马上放弃自己的众生知见,变成佛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坚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这戒里头的重戒,先要护持住不可违犯。在犯戒之中最厉害的是谤法,例如说整个佛法是假的,这种谤法我们不会做了,但是我们还是会谤法呀!你跟随别人的话说某个经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识,有人诽谤,你随声附和说他缺德,这都是属于谤法呀。故意说得过度了也不好,夸张不如实是增益谤,存心说得不够是减损谤。

  ◎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进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品位甚高。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世尊的常随弟子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 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

  ◎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 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难能”,所以“可贵”。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改正。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带惑往生”,这便是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象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理忏者,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是谓心空则罪消也。是以“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若能心契实相则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但更重要者,《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

  ◎我们所造的一切恶业,是从妄想生的,它没有真实的根,所谓“妄想”就是虚妄。而念佛的功德,是从真心而起,从妙明真心起来的。真心就是太阳,妄心就如黑暗,不管黑暗持续多少年,哪怕是上千年,只要光明一现,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就是用真心去破妄心,这是很直接的。

  ◎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

  ◎至于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这即烧尽功德林之意。所以我们必须忍辱护嗔心,如能忍辱则嗔心渐渐地自然不起了。《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劝您一心持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所以,在恒修忏悔、修行忍辱善护己念这两方面的无上武器,便是一句佛号。

  ◎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助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说明:参看“学佛的同修……”和“一心念佛……”)

  ◎《圆觉经》里开示得最好:“末世众生”,现在是末世,“将发大心,求善知识”,发了一个大的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你求什么人呢?“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要求那个正知正见的人。这种人“心不住相”,他不住于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他不执著于二乘境界。他“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他有好多尘劳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净。“示有诸过”,他也有过失,可是他“赞叹梵行”,他所主张的是梵行啊。“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让众生去破戒——现在有人就是主张破戒,这不是善知识啊!他是“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让众生做不合律仪的事情。虽然他有错啊,但是他的主张——见,所以这个见很重要,正知正见,知见很重要。“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求这样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觉经·普觉品》劝大家啊:“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 叫修行的人,“应当尽命”啊,连命都拿出来,供养善友啊。怎么供养?怎么恭敬呢?首先要如教奉行。不是说你要拿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表面上的礼敬,是要如教奉行啊。善知识难遇难求,现在你得到了,对善知识的指示你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这样就良医束手啊。良医真是良医啊,但是他束手,他没有办法,所以遇也同于未遇。故于善知识的教化,“应闻而能信”,能相信,“信而能行”啊。所以这个甚难甚难哪!

  ◎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着,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着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着力,况于临终时自云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

  ◎《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 又《净语》云:“念佛即是自心现。” 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但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注: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该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了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地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你这又是错误!这里所谓易行者,是和其它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往生的目的,这样,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当了。要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你对于这娑婆无所留恋哪。如果你很留恋这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啊。所以这一切合在一起的话,就是我们要好好地有信有愿,而且很好地念经念佛。真正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要真正有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的,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啊!“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拚此身作呆汉。” 我们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能信净土法门,实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们既然多劫修行,为什么现在仍堕轮回,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就因为多劫的生死根本极难拔除,所以我们今生要奋发大志,决定在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来生死根本。这是冲天的大志,是多劫以来空前的壮举,是真要自觉觉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就像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你(业力)死我(真心)活的战斗,要用真刀真枪,不再是表演戏台上的花拳绣腿。所以要拚这一生当个呆汉,不做卖弄聪明的人,他们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机取巧,看风使舵,结交权贵,盗名欺世,不惜用尽种种机关,到头来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实欲同众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这些行径,任凭举世之人都说自己是个呆汉而无悔。

  ◎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太熟悉了。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慈悲喜舍、自觉觉他、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更是生。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佛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嗔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是偶然的,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 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于万倍的兵力了。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 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人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人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人身难得?因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人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蹉跎,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 愿共勉之。 (本篇内容主要摘录自邱忠谋居士所辑《净业导》一书)


推薦閱讀:

大般若經綱要(10卷)
般若心經的力量與深沙大將合修增益
《三法印之運用分享(占卜、術數、風水)的真相》
《三法印》
禪老師對《地藏法門》讀後感之勉勵

TAG:般若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