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到底有沒有發生排華騷亂?
近日有國內媒體報道,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發生「排華」騷亂,社交媒體對吉隆坡「排華潮」的關注也在升溫。即便在馬來西亞國內,首都之外的其他州屬也對吉隆坡的情況表示關切,然而吉隆坡本地居民並未感到形勢如媒體報道般嚴峻。所謂的「排華潮」未免有誇張之嫌。
騷亂為普通社會治安案件
事件的情況大致如下:上周六(7月11日),有馬來裔青年在吉隆坡鬧市區的電子商場「劉蝶廣場」試圖偷走手機,被店員發現並報警,警方稱這是一起事實清楚的盜竊案並扣留兩位嫌疑人。全國總警長卡立稱,處理案件的警員在未獲上司允許的情況下放走其中一人,此人隨後糾集朋友,在當日晚到商場試圖報復,破壞店家商品和設施。次日這一事件在馬來西亞社交媒體上廣傳,並有少數馬來青年發表仇視華人的言論,綜合本地媒體報道,12日當晚約有200至400人聚集在商場外,警方維護治安時採取強力措施,引發聚會人群與警方的衝突,在人群被驅散逃離的過程中,有少數馬來青年襲擊路人,包括華人與外國遊客。
(圖為偷手機青年被抓)
從事件本身來看,所謂「排華」因素體現在一是參與暴力行為的一些激進青年在集會中喊出帶有種族標籤的口號(如「維護馬來人尊嚴」等),二是在騷亂中有華文媒體記者受傷,也增加了媒體對事件的關注度。
(圖為馬來西亞吉隆坡劉蝶廣場發生廣場毆鬥風波)最多時不到500人的規模、持續時間不超過兩天,不僅難說是「大規模」騷亂,也難說是一次「排華」騷亂。從事件起因來看,屬於商場治安不力、警民暴力衝突以及少數青年的暴力事件,這三種情況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發生。
為何馬來西亞的正常社會治安問題會被媒體放大為「排華」並引起廣泛關注?馬來西亞是多種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國家,目前國內有三大主要族群:馬來裔(包括土著人口),約佔全國人口超過67%;華裔,約佔人口24%;印度裔,約佔7%;此外還有其他少數族裔。由於歷史原因,如今的馬來西亞各政黨中,既存在以族群為基礎的政黨,也存在多種族整合的政黨;馬來西亞多年來的扶植土著經濟政策令國內非土著族裔感到不平等。加之1969年「五一三」族群騷亂以及由此引發的國內族群政治、經濟結構變化,族群問題可以說是馬來西亞最核心、最敏感的國家課題之一。
此外,中國國內對馬來西亞的所謂「排華」的關注,或許與上世紀末發生在印尼的「排華潮」有關,媒體受眾對「排華」二字心有餘悸。隨著中國公民出境游的人次增加,中國公民在境外的人身安全也倍受關注,國內對馬來西亞華人處境的關注也是情理之中。
更應關注非穆斯林「排馬」
馬來西亞是否有大規模「排華」的可能性?從目前的族群關係與社會共識基礎看,「排華」的可能性極小。儘管馬來西亞的執政聯盟中有多個以族群為基礎的政黨,但是總體來看,多元文化並存、各族裔和諧共處已是國民共識。無論是馬來人政黨「巫統」(UMNO),還是華裔、印度裔,黨內都存在相當規模的「健康力量」,敢於在發生族群衝突時表態譴責肇事者、維護族群關係。從首相到其他黨派領袖,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便表態澄清,此事無關種族衝突。
在高層政治之外,不同族裔的民眾多數時間相安無事。馬來人中既有開明的官員、知識分子,也有從小受華文教育的普通民眾在此次事件結束後譴責暴力份子與極端言論。非馬來裔方面,儘管對於馬來西亞多年來扶植土著的不平等政策感到不滿,但更寄希望於通過選票解決這一問題。過去兩屆大選中反對黨的靚麗戰績就是民間、特別是華裔表達不滿的結果之一。上屆大選也被執政聯盟領袖、首相納吉稱為「華人海嘯」。
此外,在馬來西亞的族群政治中,隨著華人人口的減少、華裔在政治中的邊緣化,各華基政黨也在尋求多種途徑增加華社在馬來西亞政治、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比如中國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夥伴,華人政黨與商會努力促進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以此鞏固華社與華基政黨的實力。
(圖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馬來西亞穆斯林婦女)儘管種族問題引發衝突或騷亂的可能性不大,馬來西亞由極端宗教勢力引發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包括華裔、印度裔及其他少數族裔的非穆斯林)群體之間的衝突卻不能不關注。由於憲法規定,馬來人生而為穆斯林,因此馬來西亞的宗教問題也往往綁架族群問題。近年來由於反對黨聯盟中的伊斯蘭黨不斷炒作宗教課題,執政的馬來人政黨「巫統」也不得不被迫回應,否則或被選民中的穆斯林馬來人認為對待伊斯蘭「不夠純潔」。這種政治拍賣式的互相競價,事實上在加快馬來西亞社會伊斯蘭化的步伐。非穆斯林群體更擔心國家伊斯蘭化,例如伊斯蘭刑事法的實施,實際上也已經有非穆斯林開始討論移民問題。長遠來看,馬來西亞更需擔心非穆斯林「排馬」——逃離馬來西亞的可能性,而非馬來人「排華」。(完)
(作者:張倩燁,安邦諮詢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信息部門主管)
推薦閱讀:
※您有多久沒有仔細注視雙親的容顏
※已婚男人的悲哀:錢和孩子在手,老公最好沒有
※我過的很好,不代表我沒有想你
※她沒有賣給你!
※為什麼在美國,沒有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