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相篇》研習報告-鍾茂森專輯

《心相篇》研習報告

時間:2010-11-23 11:55:56

——摘自《文昌帝君陰騭文》研習報告第十六、十七集

鍾茂森博士主講

2008年10月10日至11日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繼續來講「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這一句。這一句經文是整篇《陰騭文》的總綱,是核心,所以我們要花多一點的時間來深入的探討。這個福田在哪裡去種?在我們心地里去種。心所起的念頭這是因,生了這個善心善念就會得到福報,福報就是果,這就是因果絲毫不爽。世間人都希望有福,這個福是從心地產生,而在我們的相上就顯現出來,所以一般會看相的人就會懂得哪種人有福,哪種人他福薄。其實福厚或者是福薄,相上只是顯現出來,根源就在我們的心地,存心仁厚就自然感得厚福,存心刻薄面相也就薄了。我們今天將這句的經文做一個發揮,我們採用宋朝初年一位相學大師叫陳希夷,他寫的一篇「心相篇」,我們來學習福德、福相從心生的道理。

    陳希夷他的原名叫陳摶,他是五代末年,宋初年的一位道家的隱士。他在少年時期就發了出世隱居這樣的一個心,他也無心於功名,他隱居在華山二十多年,在華山之前他也隱居武當山,相傳他活了一百多歲。他對於道家的學問可以說是精通,尤其是對《周易》,對於這些相學真的是研究得非常的精通,他的學問,乃至對後來理學的這些大師們,像我們講到的周敦頤,對他們也有很大的影響,後來邵康節,這些都是私淑他的弟子。宋太宗對他的學問非常注重、重視,就賜他的號叫希夷先生。陳希夷先生他所作的這篇「心相篇」,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這篇文字不長,總共只有一千三百零四個字,我今天早上數的,一千三百零四個字,一百一十七句,可是它把相學的綱要都給點出來了。它的總綱就是「心相篇」的頭兩句話以及末後兩句話,所謂「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最後的兩句,這一頭一尾,末尾兩句,「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這一頭一尾兩句,開頭是提綱挈領,末後是總結,把整個相學的宗要給我們點出來。而且它不是一種宿命論,告訴我們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轉,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就變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所以這篇「心相篇」,雖然是道家裡頭的文章,但是我們也要把它當作修身立德的很好的參考借鑒。古來陳希夷的「心相篇」幾乎是與《感應篇》、《陰騭文》相提並論的,有助於我們修身立德的佳作。我們現在學的《陰騭文》也是道家的,這是印光大師極力提倡的,我們師父上人也極力提倡《太上感應篇》,這也是道家的,這些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這篇「心相篇」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轉了相也跟著轉。所以我們學了這篇之後,當然目的不是為了學看相,我們佛弟子對於算命、算卦、看相這些我們不講究,我們知道它有,但是我們不追求這些,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只在表相上看,我們學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是抓住根源、抓住根本,況且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希求世間任何名聞利養、功名富貴,所以對於福報我們也不貪戀。可是我們學這篇,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觀照我們的內心,有時候觀照內心不容易,所以藉助相上來觀察,這就很容易達到內省的功夫,幫助我們自己斷惡修善,這是很好的紮根教育,同時也可以用它來擇友、觀人,看看哪些人是善知識,我們應當親近,哪些人心地不善的,我們就要遠離,所謂親賢遠佞,「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我們用這個來做為鏡子,對照一下,知道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所以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我們來簡單的利用這兩小時時間把它讀一遍,學習一遍,要詳細講確實兩個小時講不完,只能是走馬觀花似的,但是過一遍之後,我們心裡也就有一個善惡標準的準繩,也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們的命運。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心者貌之根」,心是我們相貌的根,所以「審心而善惡自見」。這個貌,面貌有善有惡,我們自己的面貌是善還是惡?我們先不要看別人,先看自己,我們要從審心來做起,命運的善惡也從我們現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下面說「行者心之發」,我們的行為是我們心念的一種反應,有其心必有其行,儒家也講,「誠於中,形於外」,你的心如果是誠懇的、恭敬的,你外表一定是恭敬的、有禮的,所以你的行為是你心的一種表現,我們就可能通過行為來看一個人的禍福,因為觀察心不容易觀察到,心無相,我們從什麼地方看?從相上觀察,就能夠預卜人的禍福。左丘明先生曾經注過一部《國語》,這裡面也記載著不少春秋時期的大夫,他們就會看相,看一個人的外表、神態、言行、舉止,就能夠預卜他未來的禍福,都非常的應驗。為什麼?因為「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是由於人心的善惡招感的,善就招福,惡就招禍,所以我們通過他的行為能夠知道他心的善惡,也就能夠預卜他的禍福。古代真有學問的人他都懂得看,這就是看相的綱領,所以我們即使是不懂這些相術的學問,沒關係,抓住這條綱領也就大概能夠看得出來。古代的真正讀書人都懂,當官的、做皇帝的他們都用這個方法來選拔人,一直到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他也是用這種方法,看人的言動,就能知道這個人是國家棟樑之材還是一般庸才,是忠臣還是小人,都能看得出來。所以曾國藩先生有人說他的眼睛很厲害,看你幾眼,他把你的里里外外都看透了,那是為什麼?因為他有這個學問,這就是這門學問的總綱。

    我們繼續看這個總綱以後,底下是別說,一條條給我們講,真的是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的相、有如是的福。他說「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他整篇「心相篇」都是用這種對偶的形式來寫的,可謂是言簡意賅,語言非常簡練,意思非常的深廣。這裡講出納,出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在相學上的說法,所謂出納就講的是口,五官這口為出納,出納不公平也就是說話不公道,心口不一,這是一種。另外一種解釋,出納是講我們錢財上的,跟人交往上的出入、取與,你看《弟子規》上講,「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這才應該。可是如果出納不公平,是倒過來,他是取多與少,他拿別人的多,給別人的少,這就不公平。尤其是講做生意的,老是想到占人家的便宜,把人家口袋裡的錢抓過來,自己不想給別人任何利益。甚至最近我們看到報導上講的,現在奶粉裡面都摻上這些化學的毒粉坑害百姓,這些毒粉會導致腎結石,腎結石一個禮拜洗二、三次腎,很多嬰兒吃了這些奶粉就遭到這樣的傷害。嬰兒小,腎也特別單薄,這麼小就洗腎,這人就廢了,不會有多久這人也就斃命了。你看這樣坑人、害人,當然難得兒孫長育,他的兒孫,要不然就是斷子絕孫,要不然就是兒孫變成他的冤家債主,把他的家產全部盪完。語言多反覆,這是講到說話反反覆覆,也就是說話不算數,此一時彼一時,沒有誠信。沒有誠信,他的果報當然就沒有知心朋友,心腹無依,心腹就是有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可以做依靠,但是語言多反覆,他必定是沒有知心朋友,他沒人能夠依靠,因為別人都遠離他,知道這個人反反覆覆,喜怒無常,有德君子自然對他是避而遠之,所以這種人肯定是晚景凄涼。

    下面一句,「消沮閉藏,必是好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這個消就是削減、損耗的意思,沮就是破壞、敗壞,消沮的意思也就是損耗別人錢財這樣的意思。閉藏,閉是封閉,藏是藏匿,他自己的這些財物他封閉得很,不讓人知道,躲躲藏藏,隱隱蔽蔽。這種人我們就看出必是好貪之輩,這種人貪心重,喜歡損人利己,一有機會他就損耗別人來充實自己財富。披肝露膽,我們講這是仗義疏財之士,他能夠為朋友兩肋插刀,非常的忠誠,講求信用,是俠義之人。這種人必定是英傑之人,他心中坦坦蕩蕩,大公無私,這種人就是英雄豪傑。這些相基本上從小孩也就能夠看出來,因此這個教育要從小開始教,把他的德行基礎奠定好,將來他就能成為英雄豪傑。

    下面講「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心和氣平就是一般我們講的心平氣和,他的心總是和諧的、總是歡喜的,不急躁,他的氣總是平和的,不會心浮氣躁,遇事他能夠耐心,以仁厚待人,這種人我們就可以預測到他將來必然是子孫榮貴,家庭興旺。為什麼?因為有這樣好的人做家長,兒孫肯定是受到良好的家教,家長的身教非常的重要。所以最重要的是家裡太太要有心平氣和,你才知道她能夠旺你家三代,如果娶了一個才偏性執的太太就麻煩了,不遭大禍必奇窮。才偏就是她很有才華,這種才華還是偏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奇才、鬼才,人家一般人沒有的,她有。這倒沒什麼,但是問題是她性執,這個執就是執著、偏執、固執,不能夠聽從人勸告,非常擰,我們講這種人通常都會性情偏激,恃才傲物,很狂妄,不能聽勸。俗話有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如果有這種才偏性執的人,他就不會聽老人言,那他的虧就吃大了,他必定是遭大禍的人,為什麼?因為通常禍都是因為一個人傲慢、放肆招來的,或者是失言得罪人,禍從口出,或者是放肆、不謹慎,招來天災人禍臨頭。倘若倖免不受大禍的,那也是這一生奇窮,窮困潦倒。古來有一些所謂的大才子,往往都會有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所以他也是一生潦倒。

    下面說「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轉眼無情就是我們講的這個人無情無義,一轉眼不認人,今天你對他有好處,他對你卑躬屈膝,非常的熱情,等來日你對他沒有好處,他認都不認你,薄情薄義之人,他們肯定一生貧寒夭促,夭是夭折,促就是很短,短壽,又貧窮又短壽,這福薄,福薄的相就是無情無義。反過來,時談念舊,就是常常念舊的人、念恩的人,你跟他交往你就能夠從他口中聽到,他常常感念某某人對他的恩德,古人講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哪怕是他過去對我施過一頓飯,這麼一點恩德,我都念念不忘,就好像韓信,一飯千金。韓信過去是一個窮苦的人,一個老太太給他一碗飯吃,他就念著,最後自己當了大將,以千金報答。能夠念恩念舊,不忘故友,這種人他的富貴綿長,這個期頤的意思就是綿長。古人用一百年做為一期,頤就是頤養,就是養的意思,就是頤養天年,富貴期頤就是你百年富貴、長壽多福這個意思。為什麼?因為他厚道,他不忘本,這就是厚福之相。

    下面「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如果一個人他對富貴很重視,見到富人他就非常尊重,但是對於貧寒的人他就看不起,甚至會欺負他,這種心刻薄,對這種人你怎麼能夠把妻子寄託給他?古人真正厚道的,跟朋友肝膽相照,這個朋友他能夠把自己的妻兒子女寄託給他,甚至可能失去生命了,他知道這個朋友到以後也一直會照顧好自己的妻兒。最有名的,《三國演義》裡面劉備託孤,把他兒子託付給諸葛亮。周朝武王去世得早,把成王託付給周公。這些人都是大厚大德,存心仁厚,所以他能可靠,因為他們對功名富貴很淡泊,他注重的是道義、恩義、情義,這種就可以把重擔交付給他。下面講,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這個人能夠敬老、愛老,對老人,特別是孤寡的老人,特別的照顧、愛護、關懷,對於晚輩非常的慈愛,我們就可以預卜他將來必定大發。裕後就是他的福德可以庇佑子孫,他子孫榮顯,光前就是他自己能夠立身揚名,光耀門楣,前就是指祖先,令祖先都得到榮顯。就好像「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這前面我們說到的,厚道存心必然是能夠光耀門楣,福蔭子孫。

    下來「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違言,我們佛家就說這是造口業,這個違就是違背心性。一般說來有幾種,第一種,違心的話,口和心不符合,心口不一,就是說心裡想一套,口裡說一套,就這種人,而且是輕口說出來,隨便說話,隨便答應人,隨便承諾,這是輕口,很輕率,語言不慎重。另外一種違,就是違情之言,不合情理,說話傷人感情,傷了和氣,令人聽了之後心寒,這是違情之言。第三種,違理之言,就是講話不符合道理,我們講強詞奪理,而且即使有點理,他也不饒人這種。第四種是違實之言,就是不符合事實,蓄意捏造,古代有所謂指鹿為馬,無中生有,講這些話,這就是造口業。那麼他的果報是什麼?壽元短折,就是他折壽了,他短命了。而且不僅自己短命,可能他子孫也會短命,也會夭折,斷子絕孫,都是口業造的。所以三寸舌是利刃,怎麼可以隨便輕口出違言?下面說,忘恩思小怨,就是忘恩負義,忘恩,小怨他老記著,人家對他再多的恩德他不念,稍有一點過錯他就老記著不忘,恩怨纏縛在胸中,這種人心地刻薄,當然他就科第難成,科第是功名,他考不上功名,也就是他沒有富貴。所以《弟子規》教我們,「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這種人他才會有功名富貴,尤其是讀書人,這條是大忌。

    下面講「小富小貴易盈,刑災准有;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這是講一個人剛剛遇到了一點富貴,我們講他驟發了,或者是有一些才能,得到一些重用,得到一點名聲,他就自滿了,盈就是自滿,驕傲,甚至狂妄,覺得自己最了不起。謙受益,滿招損,你要是自滿,必定有減損。什麼是減損?刑災准有,肯定有災禍。這個災禍是什麼?刑災,他會遭到官刑,就是被判刑,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最明顯的,三國時代的呂布,憑著一點驍勇,覺得自己最了不起,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結果最後被曹操抓了,還是喪命,被砍頭了。大富大貴的人他遇到富貴他不動心,像關公,關公被曹操俘虜了,勸他投降,而且給他封侯,封他漢壽亭侯,大富大貴都來了,可是關公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念念想著回到他兄長劉備那裡去,他不動心,這種人才是厚福無疆,因為什麼?他重道義,輕富貴,這就是厚福。

    下面講「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這個欺蔽陰私就是講的心地隱諱,暗中造一些壞事,損陰德,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醜事。這種人,人雖然不知道他幹了壞事,可是天報應之,即使他有榮華富貴,也不能長久,到不了兒孫那一代。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到有人大富大貴的,沒幾年就不行了,家道中衰,為什麼?肯定造了缺德事,損了陰德。甚至有時候表面上看是善的,慈善家,可是你要知道,他為什麼家道中衰?為什麼沒有善終?裡頭有我們沒見到的因果。要知道,天道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這個道理一點都不會差錯,所謂是福善禍淫。下面講公平正直,一個人光明正大,他公平,待人公道、正直,內心是正直,這種人即使是他沒有子息,就是沒有後代,他死了也會做神,為什麼?因為神就是公平正直。他能夠享受大眾的祭祀供養,雖然自己沒有子嗣祭祀,大眾給他祭祀。我們最近的看到,周恩來總理,公平正直,雖然他沒有子息,可是他受全中國人民的愛戴,甚至是世界人民的愛戴,他走的時候聯合國為他下半旗,這都是證明這個道理。

    下面說「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這是開口隨便就來豪言壯語,說我可以給你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說輕生。這種人,你別聽他現在豪言壯語,真的有需要他的時候,臨大節,他就不知人去哪兒了,決然規避,不知道他去哪了,靠不住!真正靠得住的人,反而他口裡不說這個,忠厚老成,急則可相依,真正有急難的時候,反而忠厚老成的人,平時緘默,不太愛說話的,這種人反而是很好的依靠。逢人稱知己,這種人有,見到人,剛認識沒多久,拍肩膀稱哥們,跟人是患難知己了,你跟他深交下去,一看也平平常常,這種人怎麼是知己?要知道人生,古人講得一知己足矣,知己難遇,有的人甚至一生都得不到一個知己。所以真正得了一個知己,這種人必定是非常珍惜這種友情、這種朋友的道義。朋友可以滿天下,跟每個人都應該和諧,都應該講禮貌、恭敬,這是對的,但是知己沒幾個人。因此對那些輕佻的人,一下哥們來哥們去的,那種人你就知道你不可能跟他深交。

    下面講「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梁棟之材;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如果一個人,你交代給他大任,他能夠不辭勞苦,不避譏嫌,不辭勞怨,這種人他能夠堪任大事,他是國家棟樑之材,我們講這是中流砥柱的人物。為什麼?因為他能擔當,他不會因為這些辛苦,或者人家譏嫌他,他就會推託,當然這種人肯定不是隨便擔當。就像劉備去請諸葛亮,三顧茅廬,諸葛亮不出山則已,一出山,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應該學這種人。反過來,遇小故輒避嫌疑,這是什麼?遇到點小事發生了,或者人家有一點譏嫌了,說點風涼話,他這一聽就坐不住,他就要避嫌疑了,不願意承擔一點責任,把自己的面子放在第一位,有什麼責任,推得乾乾淨淨,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不肯擔當,那豈是腹心之寄?腹心就是你很難把他做為心腹之交,你很難寄託他大任。為什麼?他不能擔當。所以做大事的人是能擔當的人,你看我們現在學習弘法利生的人,這是大業,如來家業,這就要學不辭勞怨,不避譏嫌,不用怕人家有嫌疑,要能夠勇於承擔,這種人才能夠成就棟樑之材。

    下面說「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待人有地,無端福祿更延年」。與物難堪,什麼意思?物就是一切萬物,人、事、物都包括了,難堪,堪就是忍受、包容的意思,也就是他跟一切人事物都很難忍受、包容,就是跟人事物過不去,常常會起對立、起煩惱,怨天尤人,這種人這個福已經損得差不多了。所以他不測亡身還害子,不測就是橫禍,沒有預料到的橫禍突然來了,所謂橫禍而死的,而且還貽害子孫,子孫也會遭到報應,遭到連累。所以人要有包容心,天地重和氣,和氣能育萬物,如果跟萬物都不能夠相容,真有這樣人,我還見過,跟每個人都鬧矛盾,而且東西擺得不正他都會起煩惱,跟萬物都會對立、矛盾,一有點什麼事就會大發脾氣,什麼事都沒有他自己一個人還生悶氣,這種人肯定是會遇上奇禍。下面說待人有地,這個地就是餘地,待人處事接物都留有餘地,要懂得包容、懂得容忍,留三分給人面子,給事有餘地,這種人他會無端得福,就是無端端的得福報,福從天而降,就好像中了六合彩這種,福報從天而降,而且他還延年益壽,福報來自於他厚道,他留有餘地。

    下面講「迷花戀酒,閫中妻妾參商;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迷花戀酒就是我們一般講尋花問柳,心淫念很重,而且很放蕩,生活放蕩,這種人我們可以預測,他家裡的妻妾女眷肯定也是不和睦,甚至也會出現所謂的婚外情。所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今日淫人妻,來日自己妻被人淫,這一報還一報。利己損人,這種人他的兒孫必定是敗家子,為什麼?因為他跟人家損人利己,是別人的冤家,他的兒孫也就做他的冤家,他損人利己得來的這些利益,沒多久他兒孫就給敗完了。這種故事歷史上多得不得了,小說里看到的真的是非常多。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產賢郎」。賤買田園,就是人家賣田園家產他要賤賣,為什麼賤賣?肯定是因為有急事,譬如說父母有病,沒錢,急著要變賣家產來醫治,或者是要變賣家產來還債等等,總之都是有急事,才不得不變賣家產。如果我們這時候趁火打劫,把這個田園壓低價格,從中漁利,這叫做趁人之危。人家有危難,不但我們不能夠幫助,反而趁火打劫,這種人你想想,決生敗子,肯定他生的是敗家子。因為他的這些家產得來的,這裡面缺了陰德,有怨氣,所以自然招感冤家來給他敗完。尊崇師傅,這是對老師非常尊敬,尊師重道之人,這種人定產賢郎,他肯定有孝子賢孫來投生。為什麼?這是感應,你重視師道,必定有尊師重道的子孫來投到你家,所以他長大必定是賢能之人。因此你要求福報、求好兒孫,還得反求諸己,要自己從內心裡求。

    下面說「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先看第一句,這個愚魯,愚是愚昧,魯是魯莽,又愚昧又魯莽,還帶說話尖酸刻薄,你想想真的是薄福之相,他肯定貧窮短命,必損壽元就是短命,這明擺著的,本來就不識時務,還亂說話,得罪人,甚至是得罪天,必得天災人禍。下面說「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聰明子就是天資聰慧的人,可是他語言並不多,語言木訥就是少言寡語,這個訥就是少言寡語。老子說的「大辯若訥」,這個大辯就是辯才無礙之人,很會講話,可是平時看到他少言寡語,好像不懂說話,就好像孔子的學生閔子騫一樣,平時不說話則已,一說話,這個語言可以定國安邦。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說話要少,沉默,但是行動要敏捷,這才是君子。他不僅說話謹慎,處事戒多言,言多必失,處事的時候要少話,多話了很容易有過失。只有愚人、魯莽之人他才會多話,他就得罪人多。他不僅少言寡語,而且神態優容,就是悠然自在、和諧、瀟洒大方,這個神態一看,大富大貴之人,他能夠享安康,安是平安,康是健康,而且還膺封誥,膺是接受,接受什麼?朝廷重任,封爵封位。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這是在艱苦患難的時候能夠堅持自己的操守,這種人他如果能夠讀書,將來可以做朝廷砥柱棟樑這樣的重臣,可以定國安邦。為什麼?因為他的品格忠厚,而且他讀書又有學問,他就能夠堪當大任。下面說「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這個安樂中若忘,什麼意思?就是他不會耽於安樂,不會沉淪於安樂,這叫安樂中能忘,換句話說,他有憂患意識,安樂中他還要想到憂患,甚至能想到天下人的憂患。這種人他必定有功名富貴,縱然他是才學比較低,他也一定是金榜題名,青雲是青雲直上,這種人他的功名富貴很暢通。為什麼?因為他有德,而且他不會被富貴所迷,胸有大志,這就是國家的人才。

    下面說「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這個鄙就是心地卑鄙,心胸狹窄,不能夠容人,不能容事,吝就是吝嗇、自私,這種人往往是什麼?什麼東西捨不得,你看他好像挺惜福的,對很多自己的這些用品確實很珍惜,本來勤儉是好事,可是他這個勤儉是出於自私。他也很勤勞,一生都在很勤苦的干,但是他能不能得大富?這個不一定。這種人能夠一輩子勤勞,而且能節儉的,他也能得個小康,吃飯、生活能過得去,但是如果得大富,那就要看他的量,宜觀其量,這個量是心量,心量大他的福才大,他才能有大富。換句話說,你看他很節儉,還要看他對人怎麼樣,如果他對人也吝嗇,那麼你知道,他最多是個小康,他不能得大富,他量小,我們講量大福大。所以勤勞、節儉是好事,你還得擴大心量,對自己要勤勞、節儉,但對別人要豐厚布施、服務,讓人家安樂,你有這個心量你就能得大富。

    下面講「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這個奢侈靡麗就是我們講的生活,一般都是富貴人家,很奢侈浪費,靡麗就是很華盛,生活真的是豐富多彩。這種人有兩種,一種人是奇才之人。什麼是奇才?就是他有一種特殊的才能,所以他能夠恃才傲物,這種人往往是視金錢如糞土,所以他對生活他可以很奢侈,他無所謂。過去弘一大師就是這種人,未出家之前他是這種人,生活也是很奢侈,甚至還不太檢點,我們一般看起來他不太檢點,看起來像個紈褲子弟,可是這種人他一旦接觸了正法,他也是一個難得的大成就者。另外一種人那就不行了,浪子,就是紈褲子弟,他就是愛耍這些闊氣,顯示自己富貴,實際上自己沒量,無才無學又無德,這種人他這一生肯定就不行。所以這也要看兩種不同,這是相學當中看人看得很細緻。

    底下講「弗以見小為守成,惹禍破家難免;莫認惜福為慳吝,輕財仗義盡多」。見小就是見識小,沒見過世面的,守成就是他能夠墨守成規。這兩種人其實是不一樣,不要把這些見識淺薄的人,只顧眼前利益,他本質上實際上他是膽小怕事、貪吝,捨不得自己的錢財,害怕自己的家產破落,他不肯布施,你看這種人,表面上看他好像挺老成,挺忠於家道,墨守成規,實際上他內心裡貪吝如果沒放下,布施的心沒有真正拿出來,甚至會有損人利己的心,這樣他也是會最後破家難免,惹禍也難免。底下講惜福和慳吝這兩個不同,惜福他是對自己的生活節儉,很珍惜福報,不會奢侈浪費,但是對人他不會慳吝,不會吝嗇,不小氣,小氣的人就沒有福報。惜福的人往往會做出什麼?輕財仗義。你別看他自己生活好像很節儉,一到需要的時候,他可以為朋友傾家蕩產去布施。所以惜福的人他不是貪的,心不貪,這跟慳吝不一樣,慳吝是自私,惜福的人他是大公無私的。

    下面講「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見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處事遲,這個意思是講臨事的時候很鎮靜、沉著、從容、淡定,不急不躁,這種人往往是大器晚成,因為他有耐心,他往往能夠給自己留有足夠的時間和餘地,他不會急躁,可以預言他是大器晚成。見機決,這是見到機會來了,馬上就決定,這個人當機立斷,他不猶豫。這個機,特別是大事來臨,他能夠馬上把問題看清楚,當機立斷,已經下了決定,但是他還能藏,藏是什麼?他不會顯露,機是有機密的意思。特別是古代的統帥,領兵打仗,看到眼前這些軍事的形勢,他已經是心中有數,可是他藏而不發,他的心有這個量,我們講「將軍額頭能騎馬,宰相肚裡能撐船」,他的心量很大,所以他能藏得住。心量小的藏不住事,一點小事都給發出去了,這就不能夠擔當大任,也做事就很容易敗。所以見到這個機會來了,當機立斷,而且能夠藏而不發,慢慢的把他的工作計劃推展出去,這種人高才,而且高才早發,他往往會我們講很快就能夠走上大任。

    下面講「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這是講有一類人,自己有能力、有才能,可是他不肯教人,吝教,就是佛法講吝法。吝法的人,他不肯布施法,自己就沒有成就,這因果,所以自己無成,子孫也無成,禍延三代,所以千萬不可以吝法。自己有才華,人家來請教,一定是和盤托出,毫不保留,這是真正成就自己。布施法得聰明智慧。見過隱規,就是見到別人的過失,隱就是暗中,暗中來規勸他,不在大庭廣眾,不在別人面前來規勸。為什麼?因為在別人面前規勸的話讓他不好意思,讓他下不了台,要給人留有餘地,給人留面子,這種心是厚道。厚道存心的人你可以把身家都託付給他,這種是高義之士,他有道義,能夠擔當的。

下面講「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知足,這是他安分守己,沒有非分之想,而且他是謙卑的。自滿的人不同,表面上來看好像知足人和自滿的人有共通點,都好像不想再進取了,不與人爭,可是自滿的人他的內心是傲慢的,自命清高。那麼這種人是得什麼?矜而受災,矜就是自滿、驕傲,滿招損,謙受益,自滿的人他就有災禍來了。知足的人能謙虛,他能獲福,他能常樂,常得安樂。

下面說「大才與庸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大才和庸才有區別,什麼是庸才?誕而多敗,庸才的人是沒有實際能力的,反而他會夸夸其談,誕就是夸夸其談,俗話有一種叫扯誕,就是這個誕字,愛扯誕的就是愛夸夸其談的,說假大空的話,紙上談兵,像戰國時的趙括,紙上談兵,最後全軍覆沒,做事往往多敗,那是庸才。大才不同,大才是實而有成,實是實實在在的,一步一個腳印,重視實際操作,不重視夸夸其談,這種人往往有成就。所以我們要看是不是真才,要有真才實學。

下面講「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這個忮,忮求念勝的忮就是固執的意思,所謂剛愎自用,不能聽人勸導,自己認定是這樣就不肯回頭,這個念勝就是好爭勝。確實有這種人,很固執,他這個目標他一定要去實現,實際上這個目標不一定是妥當的,別人勸阻他,他也不聽,一意孤行,為什麼?因為他爭強好勝,不服輸,不肯認低微。他心裡圖什麼?圖的是名利,他為這個動機來的。到最後,到底遜人,遜就是差過人,最後結果他肯定也是敗局,他爭不過人,為什麼?他沒這個德、沒這個才,換句話說,他沒這個福報,他怎麼能跟人較量?他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知道統觀全局,最後他這一局棋還是輸的。歷史上劉邦跟項羽之爭最明顯的,項羽是非常厲害的,也是一意孤行,爭強好勝,也是勇猛無比,所去無敵,確實一直都是打勝仗,打到最後,人家劉邦很有謀略,有張良輔助他,有韓信幫助他,最後一舉還是把項羽給滅了,項羽烏江自刎,到底遜人,他這局棋還是輸了。所以不要有爭強好勝,名利也不要去圖,不貪圖。不貪圖名利,不爭強好勝,你的心是定的,看問題就清楚,你自然就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下面說惻隱心多,惻隱之心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仁愛之心,仁愛心很厚,慈悲心很重,遇到人總要去幫助別人,他的果報自然是他遇到艱難他中途也獲救,往往我們講他是福大命大之人。所以一般世間人有句話講,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話不是因為他大難不死才有後福,這個必有後福這個果不因為他大難不死這個因來的,大難不死也是果,因是什麼?因為他惻隱心多,他有慈悲心、有仁愛心,這就是福,所以他能夠大難不死,他也有後福無窮,因果不能搞錯,我們要看到根本的因。

下面講「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不分德怨,這在《弟子規》上講的,恩和怨他不明白,渾渾噩噩,《弟子規》講的是什麼?「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要有這種厚道心。可是恩他不記,甚至有人對他有恩,稍微有一次做錯了,他就記著他的怨,把他的恩都忘了,這就是不分德怨,講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他的果報是什麼?料難至乎遐年,遐是遠,遐年就是晚年,他很難到晚年,料就是我們可以預料他難到晚年,換句話說,他必定是夭折。一個人的壽命跟他的福報成正比,而他的福報是跟他的心地相應的。所以你看《太上感應篇》上講,「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等等,最後講到「算盡則死」,壽算最後盡了就死了。壽算,天神他依人的這個善惡來加減,心地刻薄,老念怨不念恩,那壽算一定大大減損。較量錙銖,錙銖是古代重量的單位,是很小的重量,一錙是一兩的四分之一,一銖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所以這是很小的一個重量單位。較量錙銖就是這些小的東西都是斤斤計較,不只是斤斤計較,兩兩計較,一斤都算多了,一兩一兩都得計較,那他的福就小。豈足期乎大受,你怎麼可能讓他能得到大受、大富貴?他受不了,為什麼?因為他的容器小,量小,裝的福就少。所以量大福大,待人都要厚道,「與宜多,取宜少」,不可以斤斤計較,要盡量的布施,不能為利益去跟人爭執,這種人有大福報。

下面說「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無?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這個過剛者就是人太過剛強,剛強本來不是壞事,人應該堅強,要能夠勇猛精進,特別是做事,需要有勇猛之心,才能夠堅持到底把它做完。但是如果太過剛強了,就變得很容易跟人家鬧矛盾,做事不圓融,那麼你做事,可能一件、兩件事你能夠很容易成功,你憑著你剛勇之氣一蹴而就,很快你就能夠做成功,可是災傷豈保全無,你怎麼能夠保證沒有災傷、沒有禍害?一次、兩次行,再多了可能你就會遭到很大的障礙,甚至是天災人禍、傷害、毀謗統統來了。所以做人不能夠太剛,古人講的,要內剛外柔,外圓中方,內是剛的,就是有一股正直之氣,對外要圓融、要柔和,這是我們老法師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里講到的四德之一,就是「柔和質直」,內要正直,處世待人要柔和。下面講,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柔和也是好事,但是不能太柔,太柔就變成軟弱了,軟弱的人他就很難辦事,他不能擔當,所以做事難成,一生做不了什麼大事,可是他因為柔和,他也能夠平平安安,平福,他有個平安的福,他也能夠安受。為什麼?因為他也能做到逆來順受,不跟人起衝突,不跟人爭執,可是要辦事他又辦不來,那就得一個平安,安享晚年,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命。這是要學會中道,剛柔相濟這就是好,不可過剛亦不可太柔,這些都是學問,讓我們自己去體會。

下面說「樂處生悲,一生辛苦;怒時反笑,至老姦邪」,這是從相上來預卜人一生,一個人遇到樂事,本來是快快樂樂,值得慶幸,值得歡喜,可是他偏偏生起悲惱。這種人是什麼?他受不了樂事,他沒這個福。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懂得知足常樂。為什麼會生悲惱?因為他想到樂極生悲,月圓了就得虧了,事到樂極了就生悲了,他想到這他就生悲了。所以一切法由心想生,他想這個就得這個,所以一生樂的少、悲的多,一生辛苦操勞。我們修行人不要有這些憂悲苦惱,只在當下,永遠都是歡歡喜喜,知足常樂,一生過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下面講,怒時反笑,至老姦邪,這種人很厲害,本來他遇到這個事,一般人會很生氣的,可是他竟然笑起來,這種人我們講他城府很深,所謂喜怒不形於色,他的相貌上你看不出他內心裡想什麼。三國裡面曹操就是這樣的人,他赤壁之戰大敗,走到華容道遇到了張飛、關公、趙雲來擒他,這時候他應該是非常生氣才對,兵敗如山倒,正是很憤怒的時候,他反而大笑,至老姦邪,這種人他肯定是大奸大惡之人,所謂老奸巨猾,這種人也不是好對付的。真正我們不要學這個,不要學城府,要學什麼?坦坦蕩蕩,也不要發怒,但也不要故意做出這種怒時反笑的樣子,總是正直、坦蕩,做個正人君子,心裡不要有姦邪。

下面說「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這個好矜己善就是很喜歡自己表功,矜就是誇獎自己,講自己善,講自己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有這些功勞,愛自我吹噓,這種人就不要再望功名,換句話說,你的福都被享完了,都被你吹掉了。你的好名聲也是你的福報,你的好名聲都出去了,將來怎麼還有再多?沒了,沒有再有功名。讀書人過去都非常謹慎這一點,所以都很謙虛,自己做善不要人知道,要積陰德。所以陰德能夠讓你提升,功名富貴你才能夠有。樂摘人非,就是好挑剔人,好講人的是非,特別揭人短處,揭人的陰私。《太上感應篇》講的,「攻人之過,揭人之私」,愛講人家的毛病,特別是人家最不樂意的那些陰私的事,他都給抖出來,這是最敗壞陰德的,所以他自己性命也難保,因為福都給他盪完了。

下面說到「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功歸人而過歸己,盡堪救患扶災」。有一類人喜歡責備別人,特別出現問題了,他不肯自己擔負責任,他把責任推給別人。責己輕,就是對自己不會責備,不會自我批評,去批評別人,這種人我們就不能跟他同謀共事,他不是你真正的朋友,他不可能跟你共患難,不是你的知己,為什麼?因為他不願意擔當,有責任推給別人。真正的正人君子都是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就是下面講的,功歸人過歸己,自我責備很重,絕不批評別人,這是厚德,所以他能夠堪當大任。救患扶災,救百姓患難,救人於水火之中,這就是正人君子。

再看下一句,「處家孝弟無虧,簪纓奕世;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這是講到在家裡注重孝悌,一家能和睦,所謂孝悌傳家,無虧是沒有虧損,大家都做得很好,這樣一個家庭,我們知道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後福無窮。簪纓就是過去古代達官貴人他帽子上的這些裝飾品,這是比喻顯官。奕世是累世,世世代代都有出這些顯貴的兒孫,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找人才肯定是從孝悌之家來找的,自然子孫就能榮貴。與世吉凶同患,這是跟世人同患難、共吉凶,我們一般講有福共享,有難同當,這種人受到世人的愛戴、敬仰,所以血食千年,一般民間用血食供養鬼神,祭奠這些神靈。這是比喻什麼?世世代代的人民都懷念他、愛戴他、敬仰他、祭祀他。

下面講的,「曲意周全知有後,任情激搏必凶亡」,這句話是講,曲意周全就是委曲求全的意思,自己甘願吃虧,能夠顧全大局,能夠照顧到別人,寧願自己受點氣,吃點虧,不在乎,這種人必有後福,知有後,這個後就是一般世間人有後代,有好兒孫。另外一種人,任情激搏,就是任性,他性格很激烈,很愛搏鬥、好鬥、好爭,那麼這個人必定最後是凶亡,死路一條。從歷史上看,大凡早亡夭折的人都是任性、好鬥之人,頑固、不肯回頭之人。

下面說「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這個易變臉就跟前面講的轉眼無情那個意思相像,他這個人心裡沒有道義、恩義、情義,老是變臉,對富貴的人就點頭哈腰,滿臉笑容,對貧賤的人他就傲慢,看不起,做出那種輕賤別人的樣子,這是薄福之人,這是最薄的,因為心地刻薄,相也就刻薄。這種人奚較,奚就是何必,何必跟他計較。所以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幫助他的時候他們千感恩萬感恩,轉頭他不認識你了,這種人我們知道他福薄,不要跟他計較,再過幾年你再去看他。耐久朋,這是什麼?能夠耐久的朋友,什麼是耐久的朋友?跟你共患難多年,所謂松柏能夠歷嚴寒,歲寒才知道松柏之後雕,他這個道義、恩情耐久,這種人他像大海一樣能包容,他有容量,他能擔當,他可以你以身家託付,你能信任,能夠靠得住。

下面說「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這句話是講喜歡爭強好勝,跟人家競爭,爭功搶利,這種人我們知道他滋培淺,換句話說,他福薄,他膚淺,只重眼前利益,眼光也短淺,那你就知道他前程有限,不可能成大氣候。下面講的必求自反,他能反求諸己的,特別遇到了發生問題的時候,他必定是自我檢討,把過失歸到自己,他不會去責怪別人,這種人他蓄積厚,他有容乃大,他根基厚、福報厚,我們可以預料這種人將來事業能伸,他事業能夠得到大發展,將來必定得功名富貴,學佛的人必定是在佛法中有很大的成就。為什麼?佛法常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的人不會看別人的過失,都是反求諸己,所以他才能夠成就。

下面講到「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這是年輕人、少年人,閱歷不深,經驗不足,但是飛揚浮動。這什麼?好出風頭,好表現。可能是有點才華,也給他能夠表現出來,人家在旁邊看到都很讚歎,年紀很小有這麼好的才華,神童,天才,都給他讚歎,心就浮動,心浮氣躁,他的心就扎不下來學習,這種人最後必定是我們講的江郎才盡。古代的江郎就是這樣的,從小就會寫詩,寫得很好,個個大家都捧他,都讚歎他、恭維他,說他是神童、天才,都找他寫詩,成年以後這些才華都沒有了,江郎才盡,用完了。所以少年人最重要的是充實自己的才華,加厚自己的德行,我們希望的是大器晚成,不是求的少年飛揚浮動,所謂的厚積薄發。如果不是這樣,少年飛揚浮動的話,那麼顏子之限難過,顏子是顏回,顏回只活到三十二歲,這是用他來代表壽數,三十歲也就難過了。一般講的才子、紅顏多薄命,古代的這些才子,早發的才子,很少過三十歲的,像駱賓王、王勃這類的所謂才子,都是三十歲上下就走了,為什麼?福都享盡了,沒有積後福。縱然沒有夭折,他中年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培養孩子都喜歡搞這個飛揚浮動的東西,讓孩子出來表演節目,《四書》背得爛熟,到處去風光,大家都喜歡得不得了。看了這句你就曉得,顏子之限難過,所以就要把浮躁的心降下來。

下面說「壯歲冒昧昏迷」,壯歲是壯年,一般講到了二十幾三十歲還冒昧,所謂魯莽行事,冒進,這種人做事考慮得不全面,沒有考慮觀察大局,做的決定魯莽,或者昏迷,昏迷就是混混蒙蒙的,迷惑顛倒的。這個不惑之期怎免?不惑是指四十歲,叫不惑之年。這個不惑的四十歲的期限你可能都過不了,換句話說,你也是短命夭折之類。為什麼?到二、三十歲了,還沒把這些習氣、毛病改過來,那就難了。所以古人重視從小的教育,給他扎好根,就防止他將來會出現不幸,這是父母真愛子女。即使是天生命不好,相不好,也能通過教育,讓他能夠知書達禮,來斷惡修善,改造命運。我在小時候長輩們就告訴我,說一個人命運是由五個方面決定,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民間說的話,你這個大運,當然你天生的是命,後頭是流年運,大運、小運、流年,這是運,還有風水,風水是你家裡的,你的祖先墳地,這三者你改不了,可是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兩條你能做,你積陰德可以改造命運,也能改變風水,我們這裡講的,你能夠改相,跟改風水一樣,風水也是相。五讀書,這個讀書就是讀聖賢書,學習了聖賢教育,知道了倫理、道德、因果,你就知道如何做人,斷惡修善你就能夠改造命運。所以教育是何等重要。

這個「心相篇」非常的好,可是我們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還沒有講完,我們就留到明天繼續來跟大家分享。最重要的,不是拿這個東西來看別人,看人家的相是怎麼樣的,有沒有福報,關鍵是反求諸己,看看自己,對照一下我自己有沒有問題,要改正過來,這就叫修行。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為了闡明「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這一句,我們用宋朝的陳希夷先生的「心相篇」,幫我們加深理解福由心造這個道理。昨天我們講到「心相篇」裡面第六十四句,總共有一百一十七句,我們今天從第六十五句開始看起,都是很簡要的來跟大家講述。「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笑罵不審是非,知交斷絕」。這一句話講到的是有一種人,所謂是喜怒無常,感情用事,不分場合,也不看什麼人在場,他就隨隨便便的講話,隨隨便便的發怒、發脾氣、任性,讓在場的人往往接受不了,即使是他這個人可能智商很高,可能能力很強,但是他容量不大,不能夠包容別人的過錯,很容易就會發脾氣,跟別人就常常會起矛盾,即使是他現在有這個威勢、有這種能力,但是他卻很難有真心幫助他的人,因為他缺少所謂的團隊精神,不能夠跟人配合、合作,結果當然是一事無成。我們知道,一個人,即使能力再強,也需要幫手,一件事的成功,哪裡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達到的,有多少人的付出。如果是自己任性,隨意的喜怒,不給人留面子,那麼自自然然就所謂「失道者寡助」,沒有人來幫助他,所以他這一生就很難有成就。另外一種是笑罵不審是非,這種人就喜歡開玩笑,這個笑是有玩笑、譏笑的意思,罵是批評人、罵人,也就是他講話隨隨便便,很喜歡拿人來開玩笑,批評人、毀罵人不當一回事,我們俗話講的,笑人、罵人,拿這個話來給自己塞牙縫,沒事無聊他就好譏笑人、批評人,這是笑罵不審是非。這種人當然知交就沒有,知交是知心的朋友,知心的朋友注重的是道義、恩義、情義,這一看,這個人常常都是譏嫌,譏笑人、毀罵人,心裡就沒有道義,自然君子就遠離他。所以講話一定要注意厚道、注意口德,這才能夠長久,也有真正的知心朋友。

下面一句,「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這個是講到一個人有慈悲心,能夠在危難、急難當中去拯救他人。我們看到四川汶川大地震,很多災民都在急難當中,有不少人仁愛心很重,當知道這個消息之後,立刻解囊相助,出錢的、出力的、獻血的,他去盡自己的能力去救助。甚至我們看到光明日報上登了一個新聞,還有一位乞丐把他討飯來的錢,都用來捐助地震災區。這樣的人我們知道,他有時乎貧乏,他現在雖然是貧乏,很窮,淪落為乞丐,可是我們能夠預想,可以能夠斷定他將來福報無窮,福自天來。為什麼?因為他的仁愛心厚,布施心切,這個福就不可思議。了凡先生在他的《四訓》當中寫到一個貧女布施兩文錢,後來能夠入宮富貴,得這樣殊勝的果報。為什麼?因為那兩文錢是她全部的錢財,她能統統拿出去布施,這個福報就大了。福報是看她布施財富的比例,她是百分之百布施,這個福比那些有錢人拿出十萬、八萬出來福還要大。為什麼?因為十萬、八萬對那些有錢人來講不算什麼,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對他的家產的比例,所以他得的福當然就沒那麼大。

下面說,「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名揚海內」,有另外一個版本講到是「神必佑之」。這句話都是講到一個人他能夠為人分憂解難,能夠幫助別人從被冤枉、被陷害這樣的一個困境當中救拔出來。這種人雖然有時候可能也有牢獄之災,囹圄就是牢獄之災,但是他的心真誠,天必佑之,天神都會保佑他,他最後也能名揚四海,他後福無窮。所以我們有時候看一件事情,看它的結果,要把眼光放長,不能夠看很短的一段距離。

下面說,「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瘟亡不由運數,罵地咒天」。這個在命相學裡面講,說假如一個人他的法令紋,法令紋就是鼻子下面這兩條叫法令紋,法令紋如果是入到口裡,一直進到口裡,這樣的一種相註定是餓死的,這叫做紋描。紋描這個相學的術語也叫做騰蛇紋入口,就是法令紋入口,這叫紋描。相傳在漢朝漢文帝時代,當時有一個人叫鄧通,他就有這種紋描,法令紋入口,相士就說他將來一定會餓死。漢文帝當時就不信,於是就將四川一個銅山賜給鄧通,讓他專門鑄造銅錢,我們現在說他是成了中央銀行的行長,這樣的一個高官怎麼會餓死?沒想到漢文帝以後,景帝登位了,結果遇到一樁事情,鄧通就被罷官,抄家了,最後真的落得窮困而死,這是紋描。如果我們到醫院去看一看,會發現食道癌病人往往都會有這種紋描,他是餓死的。這證明相是真有,命相那是因為我們過去生中和現在生中造作的善惡的反映。不是因為說我長的這個相,這個相讓我餓死,不是,相也是果報,因為我們有餓死的因,自然就會有餓死的相、餓死的果報。餓死的因在哪裡?拋衣撒飯,浪費糧食,浪費衣物,我們說糟蹋資源,不肯惜福。不能惜福,福報就很容易用盡,用盡不就餓死了?

我父親過去在我小的時候就跟我講過這麼一個故事,都是他親眼見到的。他小時候,他是解放前出生,一九四二年出生的,解放前他們村裡有一個地主,這個地主家的兒子那真的是奢侈浪費到極點,而且心地不善,他寧願把這些臘腸扔到湖裡餵魚,也不肯布施給同村的窮人。村裡的人都很窮,真的是開不了鍋,生活在餓死的邊緣上,但是他竟然把他的這些糧食隨便丟棄,讓人看了真的是咬牙切齒。結果後來解放了,解放之後大家都知道,土地改革鬥地主,那村裡鬥地主你說能拿誰去斗?肯定是把這家抓出來斗,抄了家,最後這個扔臘腸的地主兒子真的是在街頭餓死。所以如是因得如是報,不是因為我們長了這個紋描就會餓死,是因為我們有這個不善的因。如果長了這個紋描,能不能得救?可以,這個紋描是前生造作的因,現在顯出的相,現在我們痛改前非,惜福、布施,絕對就改造命運。所以你看這個拋衣撒飯、浪費資源的,就知道他一定是薄福的相。要把薄福改成厚福,這個命運就改了,命運改了相也改了,所謂相由心轉。

下面講,瘟亡不由運數,瘟亡就是得了瘟疫而死的。現在這個瘟疫很厲害,前一段時間,這前幾年的所謂非典、禽流感,到今年發生過的這些瘟疫,我們都知道它必定是有因果,染上這些瘟疫死的人不能夠全把這個責任推到運數上面。它因是什麼?罵地咒天,就是他常常怨天尤人,指天地罵鬼神、罵爹娘、罵祖宗、罵領導,真的沒有他不罵的,這把陰德都喪盡了,褻瀆天地神明,不孝父母、祖宗,最後的果報當然是橫禍而死。

下面講,「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閑」。如果一個人他能夠甘心忍受別人欺辱,逆來順受,能夠忍辱,這個福報就大了。修福有兩種,一種是布施,一種是忍辱,如果兩種加在一起,那可就更不得了。像昨天還是前天,有一位同學跟我講,說他的女兒因為布施災區一萬塊錢,這是發起布施的心賑災,但是反而讓領導生了嫉妒心,你布施一萬塊錢,那我領導要布施多少?所以反而誣賴她,說她這個錢不知從哪來的,是不是洗黑錢來的,還是從哪弄來的,檢舉她,無中生有給她栽一個罪名,把她給開除了。如果遇到這個事情我們能甘受人欺,甘心忍受,知道過去生中肯定是這樣對過他,他現在來討債,我做還債想,後福無窮。這裡講有子忽然大發,就是你的兒孫會忽然之間發達起來。這是舉出一條例子講你的後福無窮,後來的福報大。所以福是逆著來的,逆著來的我們就歡然受賜,歡歡喜喜接受,接受的是福。下面說,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閑,常常都想著退路,常常退後一步讓別人,不與人爭,真的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那他一生就得到自在安閑。所以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你想得一生安樂,你要有一種知足常樂的性格,你想有福報,你要有一種忍耐、好施的心態。

下面說,「得失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這是講到如果我們對於得失,這裡講「舉止不失其常」,因為留下來的文有不同的版本,文字稍有出入,並不是大礙。我這裡看的版本稍有幾個字不同,意思都很好。這裡講「舉止不失其常」,也很好,「得失不失其常」,也很好。舉止,這是我們的行為舉止,都要有常。什麼叫常?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常。舉止,乃至動念,跟這五常相應,這種人非貴亦須大富,他肯定是大富大貴,而且壽命還長久。如果講「得失不失其常」,也很好,這是他不管是得到還是失去,他看得很淡,他還保持他的常態,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得失他不把它放在心上,這種人心量很大,往往也都是貴格,非貴也是大富。所以福報完全是跟自己的德行、修養成正比例的。

下面講的,「喜怒不形於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有之」。喜怒不形於色這是講一個人的城府很深,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歡喜、什麼時候發脾氣,他不表現出來,就是你很難看透他心裡想什麼。這種人往往他能夠成大名、立大功,為什麼?因為這個人涵養很深,謀略很深,所以他能夠成就功名大業。古代的這些開國的皇帝往往都是這種人。但是你要曉得,奸亦有之,他的喜怒看不出來,不知道心裡想什麼,這種人可能是一種奸雄,像曹操似的,亂世之奸雄。跟他們在一起確實要很小心謹慎,要看看他是不是能夠,跟他共患難沒問題,但是共富貴這就要仔仔細細的看了,所謂伴君如伴虎,不容易的。

下面講,「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這個話確實也對我們的修養是很大的提醒,無事失措倉皇,就是慌慌張張,心裡沒有一點定力,沒事他都會慌張。真的有這樣的人,你跟他講話,交代問題、交代工作,上句講完了,他馬上就一溜煙跑了,你下句還沒說,沒耐心,俗話講的,腳跟不沾地,沒有定力,看到他老是風風火火的,蹦來蹦去,但是他做的事情不一定做得很多。廣東話有一句講得很形象,叫「騰來騰去,唔見功夫去」,就是蹦來蹦去沒見他出功夫,就這種人。這種是什麼?也是福薄之相。光如閃電,這個光就是說他即使是偶然有一點小成績,閃了一下光,一下就沒了,像閃電一樣,一瞬即逝,所以他不可能有大成就。為什麼他是這樣?因為他心浮氣躁,眼睛看形勢也看不明白,心裡也是老慌慌張張,沒有定力,這種人就難堪大用。再下面看,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這是另外一種人,他是即使是災難現前了,我們講就是天塌下來了,他還是怡然不動,有定力。俗話講的「人定勝天」,人有定力,勝天,天是天命,命運。要改變命運我們一定先要不動,什麼不動?心不動,安若泰山,泰山不動,這是比喻那種穩,安穩。《了凡四訓》當中說,「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無思無慮就是心不動,不動的時候你才可能改變命運、改變局勢。所以要臨危不亂,鎮定自若。這種人,有這樣的修養的功夫,他自然也是會有很大的福報。所以定就是福。

下面說,「積功累仁,百年必報;大出小入,數世其昌」。這個積功累仁我們就講到他修善積德,這個人很喜歡行善,他的善報無窮,不一定在眼前,但是你知道,即使是一百年以後,兒孫享他的這個福報是無窮無盡的。《了凡四訓》裡面記載著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太太,這老太太很喜歡布施,每天都做了很多饅頭(粉團)布施給乞丐,到她家來吃這些饅頭的乞丐很多,因為她每天都做,所以大家都形成習慣,一到時間就在她門口排著隊等著吃東西。有一位仙人就想來試探一下她是不是真心布施,他就來這裡,也化成一個乞丐,來吃她的粉團,而且每次一拿拿七、八個,拿很多,但是老太太一點都不在乎,還是這樣平等的布施,歡歡喜喜布施。如是三年如一日,後來這個仙人告訴這個老太太,說我吃了你三年的饅頭,不知道怎麼報答你,我看到你這個府宅後面有一塊地,風水很好,你將來百年之後,你的兒孫把你葬在那裡,你兒孫將來得到功名富貴的有一升麻子這麼多。麻子就是芝麻,一升的芝麻,你看有多少。果然後來老太太百年之後,兒孫們把她葬在那裡,結果他們家世世代代兒孫都顯貴,第一代就有九個人考上功名,以後真的是世世代代都是這樣。那個地方是福建,這個老太太是林家,林氏家族,所以在民間當時有個民謠講說「無林不開榜」,只要這個考功名的金榜公布出來,肯定有他林家的。累世這些兒孫確實是功名富貴的太多,為什麼?老太太積功累仁。下面講的,「大出小入,數世其昌」,大出小入就是甘願自己吃虧,多布施,拿出去的多,拿進來的少,這叫大出小入,也就是《弟子規》上講的,「與宜多,取宜少」,這樣的家道必定昌隆,而且是數世昌隆。

下面說,「人事可憑,天道不爽」,這是說可以憑藉人事去努力,但是天道,什麼叫天道?就是因果報應之道不爽,爽就是差錯,沒有差錯。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可以去努力去爭取功名富貴、爭取名聞利養,但是你能不能達到?看你有沒有這樣的福,有沒有這個善因。這個善因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心地,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下面說,「如何餐刀飲劍?」這個餐字也有的寫成享字,「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所謂「餐刀飲劍」,或者「享刀飲劍」,享就是吃的意思,什麼意思?就是自刎、自殺、尋短見。為什麼一個人的命最後他會導致尋短見?這有兩種人,如果是君子,這是剛愎自用的人。什麼叫君子?就是他為人還是正直的,沒有什麼私心的,他是大公無私,可是他的問題在於剛愎自用,固執己見,不能聽從人勸諫,所以他最後導致結果可能是一敗塗地,最後沒臉見人,就只好自刎。另外一種是小人,小人是私心很重,損人利己,所以他行險,損人利己心太強烈,就鋌而走險,干出傷天害理的事,想僥倖可以不被發現,所謂是孤注一擲,他來試一試、看一看,鋌而走險,結果最後敗事了,也沒有好結果。我們看到美國一個很大的石油公司安然集團倒閉,這是好幾年前,二00一年,倒閉的原因是因為公司幾個CEO,就是這些董事長、這些執行官,他們怎麼?做假帳、貪污,欺騙股民,鋌而走險,最後被發現了,結果股市一落千丈。那幾個主要的CEO,有的自殺了,自己開槍朝太陽穴打,死在汽車裡,有的鋃鐺入獄,終身監禁,有的心臟病突發死掉了,所以都沒有好結果。

下面說,「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這是另外一種自盡的方式,投河自盡,這也是講輕生的人,這是另外一種。分兩種來講,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是男人的,才短,也就是他才華不大,可是他偏偏想干大事,結果鋌而走險,蹈危,危險,走入了危險的地步,但是他不肯回頭,他一意孤行。這個是最明顯的例子,戰國時代的趙括,紙上談兵的,才短,他沒有真正的軍事才能,但是他自以為了不起,蹈危,擔負軍機大權,帶領四十萬軍隊跟秦國作戰,結果全軍覆沒,這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另外一種是女子,女子本應是柔和,以柔為美,可是她氣很盛,很剛強,我們說性格很硬、很擰,心高氣盛,又遇到外境逼迫,這是過去我們講的烈女,這個時候也很容易就出現投河自盡。這些都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當然人有正直剛強之氣是好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能夠內剛外柔,特別是在危險的境地。男子才短蹈危,見到危險,這個時候自己要是沒有這樣的本事,就不要太過的逞能,逞能的人叫匹夫之勇,要懂得委曲求全。就像張良,張良他能夠忍辱負重,而且勸劉邦忍辱負重,最後才能夠建立功業。張良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年輕氣盛,他是趙國人,趙國被秦國滅了,他家族都死在秦始皇嬴政手裡,他想報仇,所以叫了一個大漢去行刺秦王,結果不成功,這很危險,最後遇上圯上老人,讓他把這個氣折服。這很有名的,圯上老人坐在河上,他鞋掉到河裡,讓張良去撿。張良看到老人家也是挺可憐的,就幫他撿了鞋子。然後老人家把腳一伸:「你給我穿上」,又給他穿上。然後要他,這樣吧,看你年輕人還不錯,我有一部兵書傳授給你,你明天早上來。結果告訴他幾點,很早,張良就來了,來了之後看到老人家已經坐在那裡,說你怎麼來的比我還晚,不行,明天再來過。結果第二天早上張良就起早,很早就趕到,發現老人家又在那,說你比我又來晚了,不行,明天再來過。第三天張良聰明了,乾脆晚上不睡覺,在那個橋頭等了一晚,第三天凌晨發現老人家來了。告訴他,不要行匹夫之勇,然後傳授給他一部「姜太公兵法」。結果張良後來真的學成了,輔佐劉邦滅了秦朝,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的基業。所以蘇東坡有一篇很著名的「留侯論」,這是《古文觀止》裡面的,我小的時候我母親教我念,我還記得,就是寫張良,留侯就是張良。他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志向遠大他就能忍辱,他就能負重,他不會急於冒進,才短蹈危,最後是自取滅亡。

下面講,「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這是講一個人為什麼會短折,就是夭折、早逝?原因是因為他口出薄言,講刻薄的話、做刻薄的事、存心刻薄,種種都是刻薄,身口意都刻薄,得到的果報那就是夭折亡身。下面一句,「如何凶災惡死?」為什麼有的人他會逢上凶災,天災橫禍而死的,為什麼?「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多陰毒是心裡頭有陰毒,這個毒還是陰毒,陰毒是別人還不知道,他內心裡懷著這些毒害,他積的是陰私的這些惡事,身口意造作的都是邪惡的,行為惡、心裡惡,而且還是陰惡,事事皆陰。人雖不知道他有這些陰毒,天報應之,天來收拾他,所以落得個凶災橫死。

再下面講,「如何暴疾而歿?色慾空虛」,我們看到某人突然暴病死了,死得這麼出乎人意料,什麼原因?大部分都是色慾空虛。所以古人講「色字頭上一把刀」,殺人不見血的。所以這個一定要防範,心不要有邪思,要斷除慾念,自自然然就感得長壽福報。

還有下面講,「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毒瘡就是說人長那些瘡、瘤、癌症這些東西。現在這些病特別多,為什麼?病從口入,你看他吃的,殺生,這些海鮮、雞鴨魚肉,肥甘凝膩,這個凝膩用我們現在話講就變成三高,什麼血脂高、膽固醇高這些。這個膩我們可以想像出來,就像一些豬油它冷卻以後凝固了,如果它堵在血管裡頭那就變成血管硬化。現在人吃的東西多樣化,而且吃肉吃得多,反而病也多了,所以真正吃素的人身體就健康。像我們的師父上人,你看今年八十二了,吃了五十多年素,身體健康,沒有病痛。每天還講經兩小時,還能夠在國際上到處走,去宣揚宗教團結、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健康有活力的老人家,其中一個秘訣就是吃素,另外就是心地純凈純善、沒有煩惱。

下面說,「如何老後無嗣?性情孤潔」,一個人為什麼到老了還沒有兒孫、沒有後代?你看看他大多因為性情孤潔,這個性情孤潔就是他性格很孤傲,不能夠跟人和合得來,比較偏執,而且他還有一種潔癖,他不能容納一點他看不順眼的東西。古人有所謂「地至穢者多生物,水至清則無魚」,如果是大地,你看土地裡面很多污穢的東西,可是它生的東西多,清水潭裡面,一眼見到底的清水,這裡頭魚就很少。為什麼?這是自然之道,一個人如果沒有容忍的心量,這個心裏面一點不順眼的東西都不能容納,最後你就變成孤寡一人,老後無嗣,也沒人照顧你。「如何盛年喪子?心地欺瞞」。盛年,我們講中壯年,四十歲上下這種人。中年喪子這是最令人心痛的,本來一個人到四十歲,他的事業已經發展到很不錯的地步,這時候所謂年富力強,事業正是如日中天,可是偏有喪子的悲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果報?反省一下,心地欺瞞,背地裡幹了不少欺心的事,傷天害理,虧心事做了不少,招致這種果報。

再看下面,「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為什麼有的人會常常遇到這些災害,火災、盜賊,家裡都燒了,或者被搶奪了,什麼原因?大概是因為刻剝民財,可能這家家裡有當官的,搜刮民脂民膏,或者是做生意的,貪圖利益,損人利己。好像現在什麼奶粉里還放了那些化學毒品,這就不只刻剝民財,簡直是謀財害命,他的果報必定是遭火盜,遭到火盜不僅是家財沒了,恐怕命也沒了。所謂「天道好還」,你是怎麼待人,天就怎麼待你。

下面說,「如何時犯官府?調停失當」,有一個版本也講,「如何時犯官府?強梁作膽」,這兩個意思都很好。調停失當,這是給人調解的時候,譬如說你當律師,你給人調解失去了公道,自己可能就會犯下牢獄之災。為什麼?因為自己有調停失當,使人有牢獄之災,我們也就有牢獄之災。另外一種,所謂強梁作膽,強梁就是強橫、粗暴兇狠的人叫強梁,他膽大包天,仗勢欺人,這樣就很容易招到官府的制裁。老子有所謂的「強梁者不得其死」,就是這個道理,他沒有好下場。

下面一句,「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這個端揆指的是宰相這一類的,這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這種高官,首輔也是宰相,也就是他能夠得到這個大富大貴。為什麼?因為他常懷濟物之心,他好濟助、救濟別人,救濟眾生,他有仁愛心、有慈悲心,所以他的格就貴。「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這個拜將封侯是講武官,前面的端揆首輔是文官,文宰相,這個武是當元帥、大將這類的,因為他有蓋世的氣概,有廣大的胸襟,他就有這麼高的福祿。所以人志向要廣大,氣量要廣大,自然福報也就大。

「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我們看一個人的相,看到他是動容清麗的人,這種人,我們講他格局,他的舉止容貌很清秀、很有神采,這種人我們看到他會有貴格,就是他的氣質很高、很雅,他就得玉堂金馬,這是比喻翰林、學士這一類的,就是很有名望的這些官員,這是從文采上來看。下面一句說,「何知建牙擁節?氣概凌霄」。這是從武士這類的氣節。建牙這是指古代將軍出征,他在軍前立的一個旗子,這叫建牙。這是指鎮守一方的將領。擁節,這個節就是指古代元帥用的一種特殊的帥印,換句話說,他能夠統帥一方、鎮守一方的大將。因為他有氣概凌霄,這個氣概是因為他有壯志凌雲,他有氣吞河山之勢,因此他就有這樣的一種氣概,也就有這樣的福報。所以孟子告訴我們,要養我們的浩然之正氣,這個氣是我們的一個德行修養、學問見地的一個綜合的標誌。

下面說,「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這類人跟剛才上面講的文武官員不同,這裡他是做小職員,丞簿,丞簿是指文秘工作這一類的文職人員,下吏就是下層官員,所以他的官位很低,我們講一般小公務員。為什麼?因為他量平膽薄,氣量不大,很平常,很一般,沒什麼大志,膽也很薄,很膽小,不敢承擔大的事情,這種人當然就不堪大用。「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這種人講的是明經,明經是他對於古聖先賢的經典他也明白不少,懂得不少,出口成章,講話還振振有詞,可是他只能教書混日子,教職,他只能當一個教師。古代讀書人志向是考取功名,他志向一般不是在教書,當然有一類的隱士,他是能考取功名他不去,他寧願歸隱,那是不一樣的。就像陳希夷先生似的,他是不求功名的,他歸隱山林的這種。如果是有志功名,可是他志近行拘,他的志向比較淺,而且行為也比較拘謹,比較膽小怕事,就有這麼一種人,當然他的日子也是能過得平平安安,不會有什麼大錯,可是他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成就,這是一種。

下面講,「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苗而不秀這是講一個稻穀它長苗了,你種下去它長苗,可是你看不到它結穗子,苗而不秀也就是它最後長不出糧食,結不了果。什麼原因?因為做人愚蠢而且還荒唐,行事荒唐,做人愚蠢,這是苗而不秀。本來看他是個好苗子,就是不成才,為什麼?不懂做人,愚蠢。為什麼愚蠢?他還是沒有真正學習傳統文化,沒落實,所以不懂得如何處事待人接物,做起事來就荒唐,就是不符合套路,怪,怪異,這種人自然就很難成才,很難成功。

下面說,「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苗而不秀,這是長了苗它不結穗子;秀而不實,結了穗子,可是沒能長出果實,還是沒有收成。為什麼?因為他自賢,自賢是自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叫自賢,自高、自大、自滿,而且還短行,德行上有了虧欠,犯了缺德的事,這種人最後還是沒有結果。講到這裡都是通論,人的相貌跟他的心地、德行確實是息息相關,他的命運完全是他的內心善惡決定。

下來就專門提出婦人,前面談的男子,也包括婦人,這裡專提出婦人家,婦女她的心相來談。「若論婦人,先須靜默;從來淑女,不貴才能」。這是講看一個婦女她的德行,首先要講什麼?要靜默,就是這個人能夠安靜,能夠沉穩、安詳,少言寡語,這種婦女她自然就帶著德行。從來淑女,淑女就是真正有德的女子,有教養的這種女子,這個女子不一定是美貌女子,這個淑女是指她的德行美好,她不貴才能,真正淑女,我們說賢妻良母型的,她對於顯示自己的才華一點不看重。所以女子以純靜、嫻靜為美,不是以她這個才華怎樣顯露為美。這些在古代,如果是娶媳婦,他請人看相都要看這些,看一個女子有沒有真正的德行。像我姥姥那時候嫁到我外公家,她十八歲,我外公也十八歲,我外公的父親,大家族,就很會看人,我姥姥有一次上到我外公家好像借一樣東西,結果我外公的父親看到了,看中了,馬上就去提親。如果一般我們現代人就覺得不可思議,就看一眼就能定終身?真的,古人他有智慧,他都懂。我的姥姥真的是一位靜默賢淑的女子,你看她過去的這些相片,一看都是賢妻良母型的,很安詳的,少言寡語、靜默,這就是真正的德行。果然真是我外公娶了我外婆,十八歲結婚,到八十歲我外公去世,我外婆是終身陪伴,每天做三餐飯、洗衣服,給我外公端洗腳水,伺候他一輩子毫無怨言,相夫教子,拉扯大四個兒女,我媽媽最小。這是老一輩人有眼光,一看知道什麼人是淑女。

再看下面,說「有威嚴,當膺一品之封;少修飾,能掌萬金之重」。所以一個女子她有德行,而且還帶有幾分威嚴,這樣的人她將來可以掌大權。一品之封就是我們講的一品誥命夫人,就是她必定是自己顯貴或者是家族顯貴。所以古代能夠看這些人的動容、相貌,就能夠預卜你家的這個千金是不是將來可以做貴妃娘娘或者是皇后娘娘,都能夠預卜。這是什麼?一個人他這個相顯示他的福德。少修飾,就是這位女子她不喜歡打扮,她生活起居都很節儉,並不重視妖冶的打扮,反而她能夠掌萬金之重。這種女子她的命往往是什麼?是正夫人,一個大家族她是正夫人,在後宮裡面她可能是後宮之主,是皇后娘娘。你想想,如果是一家之主,她處理的事很多,她也沒有時間修飾,所以她的心肯定是放在相夫教子,輔助家庭這個方面,她就不會把心思放在修飾裝扮這上面。哪些人會放在修飾裝扮上面?那些爭寵的侍妾,她們的心思就放在修飾方面,那麼當然她也就自己的命局就決定了她不可能當上正品。

下面講,「多言好勝,縱然有嗣必傷身;盡孝兼慈,不特助夫還旺子」。這是講女子如果是多言,喜歡講話,還好勝,太過剛強,這樣的人,即使她有兒女,她的身體也不好。為什麼?好勝傷身。古人都講,「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這個硬弩,就是這個弓,硬的弓,那個弦是最早斷的,你老拉,拉不動就使勁拉,弦先斷,鋼刀,愈剛硬的刃它的口愈容易傷,為什麼?因為要用這個鋼刀劈最硬的東西。所以你看看一個人這身體就帶來很多寓意,嘴裡頭有牙齒、有舌頭,你說哪個硬?當然牙齒硬,舌頭軟。可是你看看八、九十歲的人,滿口牙都掉了,他舌頭還在。說明什麼道理?柔軟反而能長久,剛硬的它先脫落。這些道理我們都要好好去體會。能盡孝、能仁慈的,所謂母慈子孝這種人,這是講女性,她孝順公公婆婆,慈愛兒女,相夫教子,自然她是不特助夫還旺子,她肯定是她的夫君的好幫手、賢內助,而且她還旺子,兒女都會很好的。

下面講,「貧苦中毫無怨詈,兩國褒封;富貴時常惜衣糧,滿堂榮慶」。這個貧苦中,就是她生活雖然貧苦,但是她竟然沒有怨言,她能甘心忍受,她能夠安分守己。這樣的女人不好找,太難得,她必定會兩國褒封,兩國是比喻,比喻什麼?一個是婆家,一個是娘家,這兩家稱為兩國,兩邊都讚歎她,她這個德行感得大家的讚歎、恭敬。富貴的時候她還能夠惜福,她不奢侈浪費,那麼必然會滿堂榮慶,榮是光榮,慶我們講是幸福美滿,家和人樂。所以都要好好的惜福、修福。

下面講,「奴婢成群,定是寬宏待下;貲財盈篋,決然勤儉持家」。在家裡她手下的奴婢很多,前前後後聽差馬弁很多,為什麼?因為這個主人寬宏大量,對下人很溫和厚道,所以家裡人都很喜歡跟她在一起,我們講她很有親和力,她對人不苛刻、不挑剔,一切能夠隨緣,都能夠跟人相處得很和諧。所以一個人你看,我們從這個家裡就可以擴展來看,一個人在社會上有多少能夠幫助他的人,還是要決定於他自己是不是有寬宏大量的胸襟,氣量狹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事,就難以有人來輔佐。貲財盈篋就是她家裡很多錢,滿箱子都是錢,就這個意思。富貴是因為勤儉持家而來,錢財固然是過去財布施的因得來的果報,但是這一生還是要通過勤儉持家得到。勤儉持家是一個緣,增上緣,讓你過去的財布施的因得到果報。如果是我們什麼都不幹,好吃懶做,過去生中即使是有財,那也很快給敗完,這是要懂得。

下面講,「悍婦多因性妒,老後無歸;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悍婦就是很兇悍的這些婦女,特別是什麼?大家族裡面男子有娶妻、有娶妾,這古代,正室夫人很兇悍,妒忌這些侍妾,甚至會陷害、威逼這些侍妾,自己到老來也就到了沒有依靠的地步,所謂老來無後,流離失所,晚景悲涼。為什麼?都是自己造的,自己有勢的時候仗勢欺人,為什麼仗勢欺人?妒忌,妒忌是心靈的腫瘤,妒忌人對自己一點好處沒有,把自己的福都給敗完了,等到自己威勢沒有了別人就報復你。奚婆,奚是指的女奴、奴隸、僕人這一類的,婆就是老年的婦女,這是什麼?到了老年還當人家的奴婢,她年輕的時候未必是奴婢,她年輕的時候可能也是一位千金小姐,但是情乖,大概是很任性,或者是什麼?很放蕩,不守禮法,這是我們講出走、私奔,少年浪走,到最後到晚年也是晚景悲涼,這是沒有孝心,一意孤行,最後自食其果。

下面又講,「為甚欺夫?顯然淫行」。這是講女子為什麼會欺負丈夫,特別在古代,丈夫是一家之主,經濟來源要靠先生,所以女子一般在家裡的地位都是低於丈夫,可是她竟然敢欺負丈夫,為什麼?顯然淫行,肯定有外遇。這是講到,點出來,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她因為外面有外遇,心裡在外面另有依靠,在家裡她就可以欺負丈夫。「緣何無子?暗裡傷人」。為什麼她到老還沒有兒女?要知道兒女不是人人都生得了的,天生萬物,為什麼?因為天有和氣、天有仁愛,所以能生。假如我們心裏面嫉妒人,陰毒謀害他人,暗裡傷人,雖然得逞了,自己最後老來無子,還是得這個果報。這個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的有很多,特別是所謂的後宮裡面的鬥爭,這些因果報應都看得很清楚。

下面講,「合觀前論,歷試無差;勉教後來,猶期善變」。這一句是總結,結論。合觀前論,就是你從上面的種種的相來看心,從心顯示的行為來預卜他的禍福,歷試無差,屢試不爽,一點差錯都沒有,這是相學大師給我們說的。從這些古聖先賢的經驗當中我們要學到,真的不可以造惡業,造惡業必有其報。我們現在命運不好沒有關係,可以改變的。勉教後來,這是後來者,我們讀到這篇「心相篇」的這些人,要猶期善變,這個善變最重要的,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斷惡修善來改變。這一篇「心相篇」可以說是我們最好的鏡子,照照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這些毛病。如果有這些毛病,有這些不好的相,我們說福薄之相,馬上得改,這就叫善變。改自己也能夠會識人,也懂得看某人他是福薄之相還是厚福之相,你這樣冷眼觀察世間,因果真的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不會有差錯。

下面講,「信乎骨格步位,相輔而行;允矣血氣精神,由之而顯」。這個骨格步位是相學裡面講求的,你看一個人的骨格,是方的、還是圓的,是長的、短的,怎麼個長法,這裡都有講求的。從這些骨格的步位、五官、肢體等等,能夠看出這個人是富貴相還是貧賤相。這是講骨格與步位可以相輔相成來幫助你看人,但是最重要的要先看自己,你用「心相篇」做為自己的鏡子,每天端詳端詳自己的相貌,看看還有哪一些不足之處,把它改過來。血氣、精神,血氣和精神也屬於相,都是反映我們的德行、我們的氣質、我們的學識、我們的內心,反映出來的這些相,由之而顯。所以學了這篇「心相篇」真的是可以好好的對照自己,這是幫助我們改過遷善的一個好的教材。

最後兩句話,這是本文的總結論,也是點睛之筆,最後勸勉,「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所以陳希夷先生講這篇「心相篇」,講到最後,目的是什麼?就讓我們斷惡修善。我們看到自己相還是不錯,還算是厚福之相,這裡講的很多,什麼叫厚福,我們有,那就要好好的保持,而且要更加增上、進步,錦上添花,更上層樓,讓你的福報更大、更長。如果看到我們的相有福薄之相,知其惡,這個惡既是講相上有惡,也講心有惡,那麼怎麼辦?趕快要改正過來,弗為就是不要再造,後不再造,改過自新,則禍轉為福,你有災禍的都能夠轉變成福報,正是所謂相由心生,也是相由心轉。真正君子他懂得怎麼樣來趨吉避凶,轉禍為福。所以道家所謂風鑒大師,就是看這些相學、風水學,這確實是高深的學問,他們這些人都懂這個道理。陳希夷先生他本身就是一位風鑒大師,跟他同時代的還有一位很著名的風鑒大師,叫麻衣道人,陳希夷先生跟他是好朋友,也曾經跟他討教過。現在我們流傳下來的有所謂《麻衣相法》,這個就是麻衣道人留下來的,但是這個書到底是不是已經訛傳了,這就不得而知,但是麻衣道人真的有。《麻衣相法》裡頭它有一句話說得好,它說「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句話就跟佛法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說有心而無相,你有這個心念,有這個念頭,但是你這個相現在還沒顯出來,但是它就會顯,相就會由心生。所以心是主宰、心是根源,相只是一個表相,它是附帶產生的,包括我們的福報,包括我們的風水,包括我們這一生來投胎的八字、相貌,乃至你取什麼名字,現在還有從名字看人生的,名字,你的性格,你的言行、行為等等,統統是你心的反映,這個統稱為相,你有這個心就自然有這個相。

那有相無心?假如我們有一個不好的相,一看短命相,可是我無心,就是沒有刻薄的心,我有厚道的心,這個薄福的相也就隨著滅了。我們師父上人是最好的例子,他比了凡先生幹得更徹底。了凡先生你看他過去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那真是准,哪年考試考第幾名,一年吃多少斗米,跟你算得絲毫不錯。到後來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點化他,告訴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為什麼你不把這個命轉一轉?怎麼轉?心轉命運就轉,命運也是相。所以本來了凡先生是短命的,五十三歲該死的,他多活了二十年,本來了凡先生命中無子的,他添了兩個兒子,本來了凡先生是考不上舉人,沒有功名的,他不僅考了舉人,而且還得了進士。為什麼?他斷惡修善,真的老老實實用功過格來對照、真干,他改造命運了。而我們師父上人他命運,他自己說的,比了凡先生更差,算命的說他只能活四十五歲,他也相信,為什麼?他父親、他伯父、他祖父都是沒超過四十五歲的,大概是遺傳,所以他四十五歲走他也就認了。而且福薄,年輕時代是流離失所,幾乎是當乞丐的命,遇上抗日戰爭,逃難,過這個日子。你看他現在福報多大,不僅長壽,今年八十二歲,而且這些福報大得不得了,你看健康、財富,他財富不是世間人能夠想像的,怎麼說?他要錢的時候馬上有人送錢來,有人供養,要做什麼事有人出錢,不用自己,自己?自己不用錢,身無分文但是財用自在。所以這個福真的都是修來的。所以真正有斷惡修善的心,因為我們師父上人一生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做的是聖賢事業,一心不想自己,只想眾生,他相也就轉了,命也跟著轉了。

在道家有這麼一個典故,出自於《莊子》這本書,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叫「壺子看相」。這是講春秋戰國時代鄭國有一位風鑒大師,相學的大師,他很會看相,這個人叫做季咸。這個人看相厲害到什麼程度?他能夠非常準確的預言你什麼時候死,說的那個時間是分秒不差,看你一眼他就知道你將來吉凶禍福,他給你說得很准,所以鄭國的人都怕見到他,為什麼?一見到他就給他說得死定了,所以都怕,都不敢去見他。但這些也是迷惑顛倒,你不讓他看你還得死,他只是看那個相,當然他解決不了生死。結果當時列子,這也是道家的一位很著名的學者,列子就非常欽佩這位季咸這個風鑒大師,他當時跟著他的老師壺子來學道,因為羨慕這個相學大師,這個心就動了,就對他老師講,說我以前以為老師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現在看來季咸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就不要跟你學了,我要跟季咸學。他老師聽了之後微微一笑,說可惜你跟我學這麼幾年,根本沒入道,只學了點皮毛,你不信你叫季咸明天來給我看看相你就知道。列子就請了季咸來給他老師看相,結果看了以後季咸就出來了,列子就趕緊去追問,結果怎麼樣?季咸就嘆息、搖頭,你老師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我看他壽數將盡,已經不可救藥,你趕快給他準備後事。列子聽了之後,因為季咸是算得很准,聽了之後很悲傷,哭哭啼啼的就把這個事告訴老師,老師笑笑說,你明天再讓他來看一次。

    第二天列子又請季咸來,結果看了以後出來了,列子又追問,怎麼樣?季咸他說,幸虧遇上我,你這老師有救了,他今天已經面上帶了生機,可以過難關了。列子聽了也很高興,回去又報告他老師壺子,壺子就笑著說,昨天我給他看的相是地相,所以心地沉寂,動靜全無,沒有一點的念頭,所以他看我是個死相,因為我把生機給閉塞住,今天我給他看的是天相,天就露出生機了,這生機從我腳跟生起來,所以他說我有救了,其實我是用我的心控制我的相,你明天再讓他來看看。結果列子第三天又請季咸來看,看了以後出來告訴列子,他說你老師現在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已經沒辦法給他看了,等他把心神寧靜下來我再給他看。列子又把這個事告訴他老師,老師說我剛才給他顯示的是太虛之相,太虛之相他任何機關都察不到,所以他看不出來,明天你再讓他來一趟。這第四天又來了,結果季咸一看壺子掉頭就跑,慌慌張張的,列子追出去一問到底怎麼回事,結果還追不上,只好很沮喪回來跟他老師報告。壺子就笑著對他說,我剛才給他看的相是空相,就是萬法皆空,他什麼都看不到,所以讓他如墮虛空,因此他嚇得要命,就跑掉了。你看這個故事,說明他的老師功夫高,列子聽了以後才由衷佩服他老師,從此跟他老師學道,後來也成就了。

    這就說明真的相由心生,有相而無心,那麼相也隨心滅。所以我們不要追求說怎麼樣好的相貌,要追求的是我們心地的提升。我還遇到一位很會看相的大師,這個大師是朋友給我介紹的,他給我的朋友說,他說說得非常准,一絲一毫都不差,我也好奇讓他看看,他跟我說也說得很對,一看相,都不認識你,第一眼看你,他就能夠把你的過去種種、未來種種說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們就請他看我們師父上人的相,看手相,一看,他說不能再看,為什麼不能再看?他說這個相根本已經看不出來,他也沒多說,是不是跟季咸看到的是什麼太虛之相、空相就不曉得了。但是一個人,要知道,你的心裡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心空了,那麼什麼相他都看不出個根本。所以有妄想分別執著才有相,沒妄想分別執著那叫常寂光土,本來無一物,你看個什麼,那就真的是「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這是「心相篇」我們要提升的佛法,修我們的心性。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原文轉自 道德隆弘網 http://www.zy680.cn/Html/?536.html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二集)
學生愛「打小報告」,老師應該怎樣對待才合適?
杜絕學生打小報告,這位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誰經常打你的小報告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11.03)

TAG: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