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7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二行看起,註解的第七段:
【世親菩薩往生論雲,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段文是《往生論》上講的,《往生論》是天親菩薩著作的,這個小冊子的分量不多,內容可以說是天親菩薩受持凈土三經、念佛往生的心得報告。這份報告稱之為論,在佛法裡面,菩薩、祖師大德的著作,如果稱為論的,這個字它的分量就很重。意思就是說,他這個著作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契合,決定沒有錯誤,如佛所說無二無別,才能稱之為論。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代有很多著述,或者是註解的東西,我們稱「傳」,譬如說在五經、十三經裡面,我們看到的《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看到傳,傳就是解釋。《春秋》是孔子做的,左丘明給《春秋》做個註解,稱之為傳。傳,就是他解的沒有絲毫的錯誤,與夫子的意思完全相應,這樣的分量才可以用這個傳。也就是說後人可以讀誦、參考,不能夠改他的東西,他的東西是正確的。
傳到後世,後世人不敢這樣自負,我們看到後來的人給這些經、論做註解,都叫「註疏」。我們看到清涼大師《華嚴經疏》、《疏鈔》,這就比較謙虛得多了。所謂疏是疏通,可能還有不妥當的地方,還可以請你指教指教,有這個意思在。那個傳,沒有這些客氣話的,決定是正確的,在佛經上就是用論。愈到晚近,你看現在人這些經論的註解,都不敢講註疏,都用什麼?用「講義」、「講記」這些。這就是說,我所說的裡面錯誤很多,請求大家多多指教,有這個意思在。所以《往生論》用這個字,就是與經義完全相應。這是個普通常識,我們讀書應當要明了的。
《論》裡面這一段話非常重要,古大德們在註解經書,或者是自己有的一些著作,引用《往生論》上的話,引用這段很多。在此地,
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就證得三不退,三不退所謂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的聖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的人就證得了位不退,不會再退落到凡夫。再往上進一步,證得菩薩的果位,他就證得行不退,菩薩不會再退到小乘位。第三是念不退,念不退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所謂的法身大士,他們念念都與如來圓滿智慧相應。這個叫三不退。雖然三種不退圓初住菩薩就證得,但是不圓滿,諸位想想,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還有四十個位次,所以他是分證,不是圓滿的證得。由此可知,圓證三不退不容易。要講圓證,古德告訴我們,嚴格的說是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人,他們的三不退才叫圓證,圓滿了。即使我們將標準放寬一點,不必提這麼高,把它放到最低的標準,古大德告訴我們,至少也是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也就是說,七地以前還有進進退退的,八地不會再退轉,真的不退轉了。這是講標準放寬,最低限度是八地菩薩。
由此可知,凈宗經典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是造作很深的罪業,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就是經上講的阿惟越致的菩薩。由此可知,世尊一生當中所說的無量法門,唯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凡夫往生能夠圓證三不退。其他任何經論裡面你都找不到,這才知道這部經可貴,這部經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這個法門,如果遇到這個法門不肯認真修學,這一生不能往生凈土,那就太可惜了。這個機會,佛法里講緣分,是很難遇到的,「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
藉助『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這個「願心」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成就,這『應知』!阿彌陀佛願心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為了便利諸位同修,假如你工作很忙,我們早課就念《無量壽經》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只念這一品。希望我們自己依照阿彌陀佛的願心來發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課,我勉勵同修們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經文,這六品經文內容是說,阿彌陀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導我們怎樣對人、對事、對物,哪些我們應該要做的,哪些不應該做的。所以這六品經文可以與阿彌陀佛同德同行。我們心、願、德行都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決定往生,這個叫真正修凈土。天親菩薩這幾句話說得好,世親就是天親。
『略說入一法句故』,這是總歸,歸到最後是「一法句」。一法句指的是什麼?指的是『清凈句』。「清凈句」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我們細讀《無量壽經》,這段的意思才能夠徹底的明了,因為《大經》過去我們講過很多遍,這個地方就不再麻煩,略說就可以了。再看底下一段:
【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
這四句話,可以說完全是宗門明心見性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昨天我們講得很多,也講得相當的清楚,一真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事實真相如何,我們稍稍體會到一些,全是自性變現之物。『瓊林』是講西方的寶樹,『玉沼』是講西方的七寶蓮華池,華池寶樹在西方極樂世界處處都可以見到。這些東西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現的清凈國土、莊嚴的法界,就是從一念自性裡面現出來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這是自性本具,自自然然顯示出來的,不是有心去設計,也不是用勞力去創造,沒有,沒有人創造,沒有人設計。這是自性裡面的莊嚴,比一切設計去製造的都要美好,所以它是自然成就的。
『壽量光明』這一句是講的正報,前面是講依報,這一句講的正報。所以,蘧庵大師跟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這段,說得有廣略不同,意思、境界實在講無二無別。「壽量」,無量壽,佛無量壽、無量光,光裡面含義非常的豐足。不但佛放光,「光明」包含了圓滿的智慧,也包含身相的光彩,我們今天講的風度、光彩都包括在光明裡面,壽量是指他的健康長壽。所以這四個字,把正報完全都包含了。『全彰於自性』,「彰」是明顯展現在外面,自性變成的現相,變成正報的現相,變成依報的現相。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這是一念心性所現的。如果是二念,就不行了,二念就掉到十法界里去,再要有三念、四念,那就每況愈下,從十法界就會墮落到六道裡面來。所以一念是非常的重要。再看下面一段:
【幽溪大師圓中鈔曰。】
凈宗經論裡面,一般人常念的是《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雖然是凈宗第一經,但是在唐以後,依照《無量壽經》修學的人就少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無量壽經》因為這種情形,所以古德就想到會集的重要。會集就是各種版本互相參考校對,重複的部分舍掉,不重複的部分統統把它抄集起來,然後再分類,重新編輯,做這個工作。最早做這個工作是宋朝
因為它有欠缺,不能算是善本,於是在清朝咸豐年間,
這個地方所講的《圓中鈔》是《彌陀經》的註解,《彌陀經》自古至今註解的本子很多,但是大家所公認的,《彌陀經》有三種最好的註解。第一個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第三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這是《阿彌陀經》的三種註解。如果要依《阿彌陀經》修行的,這三種註解是不可以不讀。可是諸位要知道,要讀這三種註解,分量超過《無量壽經》太多了,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蓮池大師的《疏鈔》,正如蕅益大師所說的,博大精深,裡面的義理實在講是無限深廣,確實比得上《華嚴》,真的是小《華嚴經》。《圓中鈔》雖然簡略,三種註解裡頭,《圓中鈔》的分量最少,可是《彌陀經》的精義、精華它都指出來,非常難得。而蕅益大師的《要解》尢其是殊勝,因為蕅益大師的《要解》最後出來的,換句話說,《圓中鈔》跟《疏鈔》蕅益大師都熟讀,所以他的《要解》真的是這兩部註解的精華。裡面有許多是他獨到的見解,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沒說的,他都說出來了。所以,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要解》讚歎到極處。
有些人聽到印光大師這個話不免生疑惑,印祖這個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我在許多地方講經,就遇到有些人來問我,會不會太過分了一點?如果我們深入經藏,深入凈宗的經論,你就曉得印祖的話說得不過分,而且是恰如其分。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蕅益大師的身分我們不知道,沒有曝露。大勢至菩薩對他這樣讚歎,我們就以此類推,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我看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否則的話,以那樣簡單的文字,把《彌陀經》的經義都能夠圓滿的點出來,實在是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說不出來的。所以這些祖師大德都不是凡人。
這是《彌陀經》三種注子裡面的《圓中鈔》。《圓中鈔》流通的量比較少一點,在台灣有單行本流通。它這個裡面有這幾句話:
【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
他前面幾句話,蘧庵法師所說的,實在講,都是得自於《圓中鈔》上面的,意思是相同的,文字也接近。我們看它後面兩句,『顧何相之可得』,這句重要,「顧何相之可得」就是《般若經》上所講的即相離相。佛在《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見如來,就是在相上見到性,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見相就是見性。
【此正無相不相。】
無相不相就是無相無不相。
【相而無相之正體。】
這個『體』就是講的實相。所以,
【彌陀要解雲。】
這是蕅益大師的《要解》。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必須兩句合在一起,才能體會它的意思。『無二』是從實相體上說的,無二就是一。『亦無不二』是從相上講的。有體,體必定現相,相就不二,相就太多了,但是體是一個,相用無量無邊,故說不二。實相無二無不二,這個意思才圓滿,如果說無二,或者說無不二,意思就不圓滿,一個是偏在性體上,一個是偏在作用上。必須要曉得,性體跟作用是一不是二,這兩句話就是說明這個意思。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
這底下一連串說出來,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不僅僅是依正莊嚴,萬事萬法都離不開理體,都離不開自性。體就是自性,依報是它變的,正報也是它變的。不但依正莊嚴是它變的,佛在經上講,諸佛如來有法身,法身也是它;實在跟諸位說,法身就是體,就是性體。報身,經上講佛的報身大,報身的相好不可思議。平常我們講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的世間,示現的就是這個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相。而大乘經上說諸佛如來的報身,報身是有相,報身是大身,《金剛經》上講的大身就是報身。我們在「贊佛偈」裡面念的,我們讚歎阿彌陀佛,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你想想看那個相多大?白毫是佛眉毛的當中,我們看好像有個珠子,那個不是珠子,是兩根白毫盤旋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須彌山那麼大,我們人要是爬到那個地方,見不到!
須彌山到底有多大,我們不知道,須彌山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等流的須彌山,須彌山的意思就是妙高,這個地區最高的這座山,就可以稱它為這個地方的須彌山。如果我們稱地球上的須彌山,那就是喜馬拉雅山,沒有比這個山更高的。但是佛所講的須彌山,是講我們這個小世界裡面最高的一座山,這個山不在地球上。古人游廬山,蘇東坡的詩上講「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個小山,比須彌山小得太多了。我們人要是在佛的白毫當中,見不到,太高太大了,你才曉得佛的相有多大,不可思議。佛的頭部比我們地球不曉得大多少倍,我們怎麼能看到佛?佛在我們面前看不到的。佛的相好,經上讚歎「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的相好。報身也是自性變現的。
【作自作他。】
這一句說明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真相,自他不二。『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己跟別人,那個別人從哪裡來的?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就跟作夢一樣,夢中有自己,夢中也有很多別人,自己跟別人全是自心變現的,並沒有外頭人真的跑到你夢中去。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自他不二。
【乃至能說所說。】
『能說』的是佛,能說經的,『所說』的是法,佛講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
【能度所度。】
能度眾生的是佛菩薩,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眾生。
【能信所信。】
能信的是我們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信的是世尊為我們宣說這個法門。
【能願所願。】
能願是我們發願求生西方凈土,所願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
【能持所持。】
能持是一心,所持的是名號,一心稱念。
【能生所生。】
能生是我們的願心,我們發願求生凈土,這能生。所生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這是我們所生的地方。
【能贊所贊。】
能贊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所贊的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舉這幾個例子,涵蓋了世出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門。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正印之所印』是比喻,意思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理體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在經上說了幾十種不同的名字,但是都是講的一樁事情。現在哲學裡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大乘經上稱之為實相。實相能生能變,一切萬事萬法是實相所生所變。學佛的人求的就是明了實相,證得實相,問題就解決了。明了實相就叫開悟,叫解悟,證得實相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成佛不是別的,也沒有什麼奇怪的,確實證得實相,就叫做佛菩薩。
我們翻開經本,再看底下這段。第三段裡面,「一經宗趣」,這部經它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旨是講它修學的方法,趣是講它的歸趣,我們一般人講歸宿。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最後達到什麼樣一個境界,那就是歸趣。在這段裡面,大乘經論裡頭也有不少的參考資料,抄集在這個地方,我們一條一條的來看。
【香象心經疏雲,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這是解釋宗趣兩個字的定義,底下圭峰大師《圓覺略疏》裡面,也有幾句話說得很簡單,我們把它念掉,合起來講。
【圭峰大師圓覺略疏雲,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識所歸趣之處。】
《心經》的註解,自古至今數量非常可觀,不亞於《金剛經》,《金剛經》自古至今有幾百家的註解,《心經》亦復如是。這兩部經可以說跟中國人非常有緣分,過去讀書人不信佛的人很多,但是不讀這兩部經的幾乎找不到。他佛不信,這兩部經他常讀,念儒書的人也喜歡讀佛經。這是《心經香象疏》,解釋宗趣。『言之所貴曰宗』,宗有崇尚的意思,也是修學的指導綱領,我們用這個話來講,大家就很清晰,容易明了。如果講「言之所貴」,這個句子還是很難體會,言語所貴,貴在哪裡?是指導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這個言語就非常可貴,這個我們叫宗。『宗之所歸』,底下這個解釋就清楚了,是解釋『趣』,趣是『意趣、趣向』。我們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修行,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標準?這就是趣向。在本經,信願持名是宗,這是修學的指導原則;往生不退成佛,那是歸趣,所謂是『心意識所歸趣』,這是圭峰大師在《圓覺略疏》裡頭說的。
圭峰是賢首宗第五代的祖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唐朝時候人,他是清涼大師的學生。清涼在中國歷史上稱他做華嚴菩薩,他老人家一生講《華嚴經》五十遍。他活到一百多歲,他的壽命很長,活到一百多歲,曾經做過九個皇帝的老師,所以稱作清涼國師,非常稀有。《華嚴經》講一遍,我們現在估計一下,至少要三千個小時講一遍,他一生講了五十遍,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沒有了。留下來有一部《華嚴經疏鈔》,《疏》跟《鈔》都是他做的。疏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他那個注注得太深了,以後再加註解,注他那個注子,就叫做鈔。所以《疏》跟《鈔》都是自己做的。圭峰是他的學生,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看到佛的經藏浩如煙海,這麼多,自己到底修哪個法門好?他自己也無法選擇,於是拈鬮,捏鬮還是在《大藏經》隨便抽一本。好像是三次他都抽到《圓覺經》,於是就死心塌地一生就一門深入。他給《圓覺經》做了三個註解,《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好多種,全是他做的。所以可以講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圓覺經》的專家。他的註解,一直到今天,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年左右,這麼長的時間當中,研究《圓覺經》、做《圓覺經》註解的人,都沒有辦法超過他的範圍。我們過去也看過不少種,但是都離不了他的範圍,他的確是有獨到的心得。
他是講的心意識的歸趣。心意識,法相宗裡面所說的,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歸趣。
【嘉祥疏雲。】
『嘉祥』是唐朝時候人,這個疏就是《無量壽經義疏》,嘉祥大師做的,現在《大藏經》裡面有這個本子。它的分量不多,分量可能比經文還要少一點,所以是筆墨不多,但是把《無量壽經》的精義也都標示出來了。我們今天看他這個本子的確是簡單扼要,也是難得的一個好註解。
【此經宗致凡有二例。】
這是解釋《無量壽經》的宗趣。
【一彌陀修因,感凈土果。】
他把這部經的宗趣說了兩條,一個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修因,感得西方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的果報。這是本經裡面說得很詳細,也說得很圓滿。
【二者,勸物(指眾生)修因,往生彼土。】
這兩個合起來,確實他把本經的宗趣講得非常清楚,非常的明了。文裡面『勸物修因』,這我們在括弧上指出,「物」是指眾生。他為什麼不說勸人修因?諸位要知道,如果是勸人,畜生、餓鬼、地獄、諸天、修羅都不能包括在裡頭,所以用物。物的範圍就大了,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全都包括在其中,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生物。物就是生物,人也是生物的一種,這個範圍就大了。這個法門是普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所以不能用人,要用個物。這種字在經論裡面很多,我們看到要知道它的意思。可見得佛法,諸位必須要知道,佛法沒有界限。如果有個觀念,這是我的道場,那是別人的道場,這就不是佛法。我們要莊嚴自己的道場,我們不肯幫助別人道場,這就錯了。必須要知道,盡虛空遍法界皆是佛道場。我們「迴向偈」天天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佛國土不是我們這一家,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國土,我們要把界限打破。佛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所以佛法沒有國界,沒有國家的界限。
我們今天國家是講小國家,佛法講大的國土,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跟我們這個經上後面講到十四個佛剎,佛剎跟佛剎當中有沒有界限?沒有。沒有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當然更沒有其他一切人為的界限,今天所講宗教的界限,甚至於黨派的界限,在佛法裡面統統沒有。所有一切界限在佛法當中全都消失,佛法是清凈法,佛法是平等法。所以「勸物修因,往生彼土」,這才能夠與佛心相應。
【元曉師宗要雲。】
這個『宗要』就是《無量壽經宗要》,元曉師做的,前面曾經介紹過了。他是唐朝時候,現代的韓國人,那個時候好像叫新羅。現在好像錄影帶有元曉大師的傳記,我看很多在播放的,就是此地講的元曉大師。他在註解裡面說:
【此經正以凈土因果為其宗體,攝物(指眾生)往生以為意致。】
『意致』就是趣,這是他講這部經的宗趣。佛在本經,將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因果,性相、事理都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因果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怎麼修因,怎麼能往生?往生是果,一定要懂得怎麼樣修,你才能夠證往生不退之果,所以因果就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世尊在《無量壽經》對於因果講得不夠詳細,他只講了一個三輩往生,雖然都說到了,不夠詳細。因此再說《觀無量壽佛經》,把因果方面特別作了個補充,在方法上講十六觀,在因果上講九品往生。可以說《觀無量壽經》大部分都是補充「三輩往生」這一品的,特別加以詳細的說明。
『攝物往生』,你看這裡也用物,他不用人。但是有些地方講「攝受眾生」,那也行,眾生也能夠把九法界都包括進去,眾生可以,所以他不說是人。攝受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它的歸趣。
【曇鸞師雲,以佛名號為經體。】
『曇鸞』是南北朝時代的人,也就是東晉的時代,他比善導大師還早,我們凈土宗沒有把他列為祖師,很遺憾,他對於凈宗專修專弘確實有很大的貢獻。《往生論》是天親菩薩做的,《往生論》的註解是曇鸞做的,曇鸞的《往生論》註解注得非常之好,後人也沒有辦法超過其上。他這個注子現在還保留在藏經裡面,好像也有單行本流通,研究《往生論》,不能不讀他的註解。
他講『以佛名號為經體』,這個說法跟古德的講法不一樣,有沒有道理?也不無道理。實在說,我不知道他這靈感是不是從《阿彌陀經》上來的?因為曇鸞法師這個時代,《無量壽經》翻出來了,鳩摩羅什大師翻的。羅什大師比他早,他在羅什大師後面。因為羅什大師翻《阿彌陀經》,《阿彌陀經》這個名號是羅什大師定的,不是本來的經名。本來的經名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而羅什大師沒有用本來的名字,把它換成佛號,用佛號做經題,這個用意很深。他這個靈感是不是從這兒來的?「以佛名號為經體」,羅什大師以名號為經的題目,這是為經的宗體,這都是有獨到的見解,因為一切眾生得聞名號,無論他信與不信,阿賴耶識裡頭就種下金剛種子,將來遇到緣,必定往生西方世界,不退成佛。這真的是大智慧、大慈悲,非常之難得。
【善導師雲,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凈土為體(體字即指宗趣之趣)。】
底下有個小注,此地這個體字即指宗趣之趣,跟曇鸞法師用的體字,意思恰好相同。不是說前面的性體,這是講的宗,宗體,就是宗趣的意思。本經是以『念佛三昧為宗』,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我們念佛,念佛的原則、念佛的目標,就是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麼?《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我們通常講念佛的功夫,這是真正功夫。功夫得力不得力,就是你有沒有得到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的意思,正常的享受,意思有淺深不同,最深的是理一心不亂,其次的是事一心不亂,最淺的是功夫成片,這是念佛人上中、下、三等功夫。假如你真正得功夫成片,你就決定得生,凈土你就得到了。怎麼知道得到?因為你現前心清凈了,諸位要懂這個道理,經上講的「心凈則土凈」。功夫成片是下品的成就,這個成就已經很不可思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如果得事一心不亂,往生是方便有餘土;得理一心不亂,往生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我們最低的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
什麼叫功夫成片?這個不可以不知。功夫成片就是自己心裏面,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真的是「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你到功夫成一片了;換句話說,這個世間一切萬緣真的放下了,不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叫做功夫成片,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上面努力。應該放下的要放下,不應放下的還要放下,不放下你就達不到這個境界。得不到這個境界,你依舊還要搞輪迴,這一生不能成就,那叫真正可惜。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中美俄一旦爆發核大戰,為何美國最倒霉?
※【追光直播最後一彈】你的名字!
※留日學生對自己的國家認同(PRC/ROC)有些混亂,應該怎麼辦?
※【引用】美國移民百科(轉帖連載3)
※多樣人生系列2 - 加州的90後華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