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太極內功是這麼練出來的!(我不說你永遠想不到)

掐指算來,從我打小練拳開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時間了。隨著一路走來,我常常的在想,我們練太極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可否認,太極拳的確是一種武術,甚至是最高級的武術,但縱觀最為有名的那些古人,即使把它練的達到了例如楊祿躔乃至任何古人的至高境界,可最終結果不也仍如常人一般的沒有脫離生老病死嗎!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說的好聽點是生命的旅行,說的不好聽一些其實就是來體驗遭罪的。無論在世事跌宕起伏的磨礪中,抑或無可避免的生死離別里,都是如此!

所以,當嬰兒脫離母體,生命真正降臨這個世間的那一刻,哇的一聲響徹於天地,哭聲的不斷未嘗不是在傾述著生命本能的對於來到這個世界的感知——他告訴人們,苦啊,苦啊!

我嘗閱丹經佛典,後機緣巧合而得道家南宗青城派內功丹法。我師張德學先生當年給我傳授丹道法理之時,嚴格恪守道門焚香敬祖,六耳不傳,三口不說之規,於其書房將門窗緊閉,謹慎密語。使我肅然謹敬,亦不敢輕泄秘法,至今仍埋於腹中。

張師曾言:「為何說修鍊是一種艱苦的修行?這不僅僅是因為真正的修行必須是一份耐得住的自我前行,還因為它修的是如何將苦化為甘,將我執化為恬淡。因此才是苦修這一詞的由來。因此真正的修行若不曾得見喜樂之心,亦不知喜樂為何感受,那麼就皆是法門錯了!」

當年尚懵懵懂懂,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因家庭工作之原因而難以專門潛心修鍊,故雖不曾或忘,卻難得真正頓見。但自遇我師陳慶國先生起,始知道門太極之玄奧為太極泛俗所不曉。然當年得自陳師之教導,卻於十三年後於恩師鄭昭明先生處所一一抉破(陳師與鄭師皆為李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太極練對了,就會在輕鬆舒服中自然獲得的只可自知,難以言傳的愉悅,期間無絲毫筋骨折曲之苦(膝傷),及肌膚磋磨之痛(肌肉酸痛)。

人來世間本就苦,須用妙法轉為甘!太極拳恰恰就具備了這樣的條件。但其前提得是練對了才行。我觀世間習練者眾,非以太極求健康,則必以太極求實戰,間或以太極求超脫。然法若不對,則任何所求不僅不能實現,且在不知不覺間極易墮入三惡趣。

什麼是正確的太極練法呢?合乎於道,道法自然,就是正確的練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到法自然。」從終極而言,人當然要法乎自然的好。所以,練太極拳有心練,無心求,順乎自然,瓜熟蒂落,功到自成,

因此,練拳之時不強用力,不刻意呼吸。我師鄭昭明先生曾秘授我曰:「人之出生,呼吸本是自然而然,不假一絲人為,故氣血暢通,骨松肉柔。此乃天生之象。若練拳刻意呼吸,搬運丹田而造成呼吸的人為變化,此乃逆天而行,終遭天譴(埋下隱患)。」

我為傳統太極不被當世日益盛行之太極操所遮蔽,保國粹於一角而不遺餘力的推行古傳十三勢。然「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謊言說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天下人認假為真,於玩火中而不知自焚,嘆為可惜之餘,卻亦釋然。自古真理只能掌握於少數人手中,故各行各業成就者總占世間總數的微乎其微。

雖是如此,然我守我中,守中用中,而不為所動。故傳我古傳古法,結緣慧根俱足之士,傳承道統,不絕於斯可矣!現就李氏古傳太極十三勢各勢所練闡釋如下,以接有緣。

定步勢:無極樁(松身法)。通過不動的兩腳平行開立,由腳下逐節向上松而是實現其根在腳,周身通暢的效果。將人體原有的逆態轉化為順態。實現膝關節以上都是松的,小腿是撐的,重量在兩腳上是平均的。

這種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狀態叫做再立天地,重塑道體。丹經上稱這種方法做到了效果為「返本還源是藥王」。此法可調理許多人體後天狀態下產生的疾病。尤其對三焦不調者,以及關節痛和損傷者皆有奇效。

定勢練的就是中定之功。是在周身於秘法中的調整做到無過不及的中的狀態下的腳下生根(初步的定),此為定勢的第一層功法。而後通過腳下定的功夫的建立再往腰上練,逐漸實現腰和腳能說上話,通過腰能把腳下的反作用力借上來,此為定勢的第二層功法。而後通過腰再把腳下的反作用力能夠經過脊背傳到手上去,此為第三層功法。

第三層功夫能做到之後,勁起於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勁路雛形也就生成了。整個過程其樂無窮,不苦不累,樂在其中,欲罷不能。整個無極樁的習練過程就是一種幸福的享受。反之就是錯的。

所以說,站會了,站對了,站好了,站妙了,站絕了。站樁也就不感覺枯燥無味了。但這是靜態下的功夫,是為了動態打基礎的。打拳你得動吧?那麼在動當中你能不能仍然做到這種效果就是開始練動的意義所在了。

進步勢:因為是對中定的延展強化,所以在動態的練習中也要處處都要按照中定的狀態記憶去做,做不到就反覆找,找到了就保持住。在此前提下,練的是從雙重的起式下向著單輕單重去做,實現胯在腰的帶動下的運動。

單輕單重實際是兩胯的一高一低的表象體現。這就是所謂的「一胯托一胯」太極拳不動則以,一動就始終是「一胯托一胯」。為什麼要練這個?單輕則靈,雙重則滯。說白了,圓規的兩個腳都著地轉動的能圓活順遂嗎?

腳下分陰陽,同時手上也要同步的動,兩手一翻,手捧丹田。這一步,一練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的功夫(形成整勁的前提之一);二練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肘張肋束的功夫;三練節節貫穿,勁起於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功夫。

在此過程中氣沉丹田不是壓丹田,是自然的充實,而且是鬆鬆的,凈凈的。丹田完全是靠腰的主宰變化而隨之變化。心會論對此說的好:「腰脊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能做到以腰為軸,則合乎十三勢行功歌所曰:「十三實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如此才能實現「腹內松凈氣騰然」。

退步勢:和進步勢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由進轉變為退,並且隨著腰的轉,松,送三個變化實現丹田隨之的反向轉動。其餘開發功能也是一樣。旦退步勢增加了對左右胯開胯的練習。

顧盼勢:進退當中,眼神只能隨著動作做一側的運動。而顧盼勢通過橫向性的運動使得眼神隨手而左右顧盼。也是在進退二勢所開發的共同內容基礎上,對於肩背關節和腰胯關節更大幅度的開發。

進、退、顧、盼四步對應南(火)、北(水)、西(金)、東(木),而中定(土)位於中間起到的是對兩兩相對的牽連作用。合乎「三五連珠之妙」,勾股十五之玄理。

所以,四步在動態中實際處處都在中定的主宰下把持著運動的適度。而這也是為後續練習加入手上的八門動作所打的基礎——腳下若進退無據,左右失衡,那麼手上的動作又有什麼意義?所以,古傳古法的練習處處都是對於中的強化。這就是所謂的「守中、用中」。

在五步的基礎上開始進入八門的練習。八門實際就是對人體上肢八個部位的開發。是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到的具體體現。是陰陽的原理在具體動作與部位上的徹底落實。

八門能夠更為清晰的將勁起於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勁路作用到上肢的不同部位。進而為更加複雜的拳架子中的招式實現氣血貫通周身的不能,而不用再另加意想,所以說這部功法無招無試,但是卻可以為一切招式,門派的拳架子服務。

八門在練習中仍然要遵守勁路和形體「守中,用中」的原則,並將原則通過長時間的習練演變成習慣。進而習慣成自然。如此才能一動不用去想,也會自然而然的實現應有的效果。所以八門練的時候切不可離中。從定步勢到動步勢的練習過程中就是練的這個內容。中定為土,八門對應八卦。八卦加中土,是為九宮。

古傳太極十三勢是一步為一步服務,步步為階,層層遞進的功法次序。是與易學原理,內經原理,道德本義緊密契合的功法。歷來只在道內秘傳而不入俗。若無緣無德,即使子嗣,弟子也不會輕易傳授。

認真習之一年可開關展竅,然後再進入下一步的練習內容。太極拳是一個體系完備,理法縝密的道理拳,道法拳。是通過拳這種載體形式對於道進行本我身心的轉化。進而讓自我的修行得到真實的升華。

正如我開篇所言,人來世上本是苦。縱是王侯將相,或是家纏萬貫,乃至天下第一,無人能敵,最後也終將難免一死。那練正確的太極到底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我們活著的時候越到老年生理退化的時候越能減緩退化的速度,以及以一顆修出來的淡然之心正視世間的一切得失。

最終,讓太極所塑造出來的一個身心健康的自己活到八十五歲,而無病無災的安然離開這個人世,也不拖著一個病體之軀躺在床上活到九十歲,去遭那個活罪。練對太極拳,有個好身體,有個好心態,不給兒女添負擔。就是為人父母者在人生的最後一程所能給兒女留下的最後一點大愛。所以,練太極拳一定要早些練,並把它練對。未雨綢繆,厚積薄發。將體能儲備的足夠,放心的迎接晚年到來的那一天!


推薦閱讀:

內功
《內功真經》真本全書6

TAG:過去 | 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