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邵逸夫七大標籤:商人或慈善家|邵逸夫|邵氏|慈善家

  回顧邵逸夫的一生,不僅僅是追溯一位傳奇人物,更是對香港電影產業和娛樂行業的全面追憶。

  邵逸夫用光影織夢,從1907到2014,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過程里,將邵氏打造成為東方的電影帝國。更是執掌無線電視台,為70和80後幾代人譜寫了完美的熒屏記憶。談及他的一生,總是繞不過造星、TVB、邵氏電影等話題。而闊綽如逸夫樓慈善,吝嗇在明星片酬等代表性事件之間強烈對比,更是讓這個百歲之後仍頭腦清健,事事親為的傳奇老者一生顯得既有偉大之處,又添平凡細節。

  將其一生分為幾個階段,可見他與香港的娛樂行業興衰不無關聯。而重憶過往細節,更是可以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娛樂帝國藍圖。

  片段一:解讀其人——誰是邵逸夫?

  邵逸夫生於寧波鎮海,是當地大家族的後代,其祖上經營的產業是顏料坊。父親邵行銀後期更是創辦了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作為大家族,邵家有八兄妹,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老六,上面有三個哥哥。故此,人們也常尊稱他一句「六叔」。至今很多香港明星和導演依然這樣稱呼他。很有趣的一點是,我們熟悉的邵逸夫本名中的逸夫是字,他本名叫做仁楞。而他的幾個哥哥媒體和坊間也都以字稱呼的。

他在青年時期接受的教育非常西式,也造就了開闊的眼界。而隨著時代變革,最先發現商機的是他的大哥邵醉翁。大哥醉翁最早接觸電影,就連自己的太太也是圈中人。他的太太叫做陳玉梅,在當時那個默片時代當選過幾家上海媒體聯合評選的「電影皇后」,是一代名伶。邵氏兄弟開始聯手創立門戶,在當時獨闢蹊徑成立了「天一電影公司」,希望可以殺出一片天地。

此時的邵逸夫仍是少年,他是在1926年學業完全結束後,才參與這家公司的業務的。早期是他的三位哥哥齊心協力,潛心創業的,他並未參與太多。

  片段二:解讀起步——南洋造夢

  但是,在上世紀20年代,因為有著「明星」或「藝華」等大公司的限制,雖然公司理念很獨特「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但業務卻依舊停滯不前。天一的理念在於將傳統民間四大傳說等舊故實搬上銀幕,比如白蛇傳、梁祝等,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也曾經在片中出現過。有說法天一後期的衰落源於理念之爭和派系,但是實際上依舊是商業競爭失敗的結果,所以說,天一公司雖然拍攝過影響力不俗的賣座佳片如《立地成佛》和《女俠李飛飛》等,尤其是《立地成佛》有說法被認為是後來陳木勝版本《新少林寺》的前身。邵氏兄弟於是避開風頭,開始南下發展。

在南洋,邵逸夫開始了大展拳腳的過程。南洋的廣闊市場為天一公司提供了一片沃土。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接連獲得了成功,發展逐漸規模化,形成了有一定受眾群的「南洋影業」。而與此同時,邵氏兄弟中的二哥邵村人也在香港發展,主攻粵語片,齊頭髮展。

      

  這種南洋的「後遺症」至今仍在。最典型就是80年代末發哥最紅火的階段,港片在東南亞可謂大殺四方。有說法當年在午夜場只要出現周潤發和港產槍戰片,觀眾就會鼓掌,歡喜不已,由此可見港片當年之強盛。  轉回邵逸夫,六叔是在南洋一代工作到上世紀的50年代末期的1957年,才來到香港的。直到1958年的春天,開始創辦著名的「邵氏影業」。關於邵逸夫爭議較多的就是當時他的大興土木策略與國語片情結。首先,邵逸夫將邵氏影業產業化和實體化,打造了邵氏影城,再者,更注重軟體的配備,將諸多著名的演員和編導演人才招致麾下,招賢納士,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片段三:解讀帝國——邵氏影業風雲  

邵氏影業的成功,無疑與邵逸夫的策略大有關聯。其造星能力暫且不提,單單是這種國語片的情結就對後期邵氏影業的成功幫助頗多。他曾經一度不看好粵語片市場,認為這是被時代淘汰的產物。當然單獨放在當時的情況下分析,他的看法很具有前瞻性,果不其然,後期他製作的一批為整個東南亞市場量身定做的國語片跳出了容量有限的香港市場,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

  整個邵氏影業的輝煌,與當時的一眾老港片迷心目中的傳奇名字不無關聯。邵逸夫有得有失,他的旗下雲集了李翰祥和張徹這種宗師級別大導演,林黛和楚原更是旗下悍將。當然,這些導演也有其御用的明星,比如張徹的御用姜大衛,最好的大俠狄龍,至今依舊活躍在銀幕上的陳觀泰等人,都為邵氏的輝煌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把邵氏影業在六七十年代的成功歸結為邵逸夫的第一階段成功,那麼在後期他轉戰電視行業之後,娛樂帝國才逐漸從大銀幕轉戰至每位港人的茶餘飯後,成為了與港人相生相伴的人生版圖之一。

  片段四:解讀爭議——是商人而非藝術家

  邵氏帝國之所以成功,除去掌門人外,一些老電影人仍是繞不過去的關鍵所在。比如鄒文懷與邵逸夫的糾葛就值得一書。鄒文懷本是電台主持人,由邵逸夫挖過來負責邵氏的宣傳工作。後期,鄒文懷告別邵氏後,創立了香港著名的嘉禾影業公司。鄒文懷早期在邵氏雖然其親力親為,但卻與邵逸夫畢竟只是僱傭關係,最終不歡而散。這也為邵逸夫後期最終與一眾功夫明星和大腕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在那個年代,邵逸夫畢竟只是生意人,看得到價值,就有了市場,眼下無希望,則會做出所謂「放棄」的決定。而且值得一提的,邵逸夫不僅僅是曾經放棄過李小龍,看走眼過許冠文,做出過與這些大牌失之交臂的錯誤決定。他也做出過後期轉戰電視市場再獲成功的大膽決策。成敗都有之,但皆是過往。

在這些武打明星身上,邵逸夫顯示了其作為商人的精明之處。很多人的片酬之低難以想像。至少在邵氏最輝煌的階段,雖然在亞太地區楊威,佳片不斷,但是很多影人的待遇實在難與其名氣相符,這也是日後邵逸夫最受詬病的一點。

  與此同時,最典型的就是tvb一些演員的薪酬非常之低。曾經曝光過的就有譚耀文,宣萱,佘詩曼和鄭嘉穎等人,紛紛對待遇頗為不滿。片酬每集不足內地的一半,以至於大批明星約滿之後跳槽離開,北上淘金。甚至有說法在TVB曾經24小時開工,至於苑瓊丹也傳出過三天不卸妝連續工作的新聞。讓人咋舌。

現在來看,如若片酬低亦可接受,但是如果機制有問題,就值得商榷。

所以說,邵逸夫就徘徊在這些得失之間。承受著一個領袖應有的爭議,和必然的爭議。但是他有些放棄是失去,有些放棄是得到。他是行業巨子,但並非聖人,所以傳奇有遺憾,倒也順理成章的自然,而非我們追憶偉人時的高大全。

  片段五:解讀造星——群星無數

  當時,隨著嘉禾在70年代末期開始稱雄大銀幕,邵逸夫做出了一個大膽卻順應形勢的決定,轉戰電視行業。當時的電視行業有麗的(也即是現在的亞視)雄霸,創立於1967年的無線電視台作為後來者居上,開始了艱辛的挑戰路程。

邵逸夫用兩招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他首先創辦了無線的藝員培訓班。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整個華語娛樂歷史上最成功的造星夢工廠,可以拉出一列影響幾代人的長長名單: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劉德華、甄子丹、劉青雲、任達華、呂良偉、黃日華、苗僑偉、吳君如、劉嘉玲、吳鎮宇、歐陽震華、鄭伊健等人,如今是港片的扛鼎人物。而之後的藝員招募班,更是有郭富城,古天樂,林峰楊怡等人星光閃耀。

  但有趣的是,時至今日,無線陣營並不是此後就在熒屏閃耀,而是改弦易轍,走出的演員告別小小的電視,轉而建設了整個港產片市場。導演方面,杜琪峰師從著名導演王晶的父親王天林,如今已成港片教父,他的銀河映像公司拍攝的風格化黑色題材被港片迷津津樂道,佳作經典不斷。林嶺東,更是風格強烈,作品獨特。關錦鵬是文藝大師,羅啟銳和張婉婷更是讓人稱道。他們被邵逸夫慧眼識珠,走的是從小熒屏到大銀幕的路線,所以說當時的無線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造星夢工場。

每一年的無線台慶,都是電視界星光熠熠的群星聚會。但是電影界凡提及邵逸夫,無不對六叔十分尊重。

  片段六:解讀無線——又愛又恨TVB

  再者,除去星光熠熠,我們習慣稱為TVB的無線,也打造了無數經典劇目,用作品保證了其在整個華人世界的地位,早期為站穩腳跟,一系列劇目收穫好評,時至今日已成經典。如《上海灘》、《千王群英會》、《火鳳凰》、《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劇目都令人難忘。  進入80年代,由王天林和杜琪峰師徒聯手,開始引領起幾十年不衰的熒屏金庸武俠劇熱潮。後期進入90年代,更是轉型製作警匪題材,緊跟港片腳步。迄今為止,TVB的職業劇,警匪題材劇,商戰劇目和家族風雲四大類型劇目可謂是熒屏經典。值得一提的是,商戰經典如《大時代》,《創世紀》,家族風雲題材如《溏心風暴》,警匪題材如《陀槍師姐》《潛行狙擊》系列,武俠劇如83版本《射鵰》和97版《天龍八部》至今仍被廣大觀眾所津津樂道,百看不厭,無法被超越。

  當然,TVB近年來最受了不少質疑。最集中的是編劇的能力的蛻化。如當年的《金枝欲孽》那般水準難再現,而費力推出的《大太監》《衝上雲霄2》等劇目,也都有爛尾嫌疑。某些台詞四平八穩,「開心體」或「煮麵體」已經不是單純的網友戲謔,而是成為了編劇模式僵化的模式的一種寫照,以小見大般令人無奈。至於近年來的視帝視後評選,更有論資排輩之嫌疑,每每結果都會與質疑相伴。

除此之外,它的對手亞視不容小視,亞視主導的是精英路線,無線主攻大眾娛樂,雙方針尖麥芒的對峙,也使得節目質量不斷翻新。最有趣的是,亞姐與港姐之爭,更是為了收視率針鋒相對,是全港茶餘飯後的熱點。

  但縱然如此,TVB依舊收穫了他最重視的觀眾,就是邵逸夫老人。六叔在晚年,依舊每天只看TVB。並號稱所有TVB出品的劇集一集不落,全部收看過。其毅力和對於整個香港娛樂業的貢獻,無法忽視更無法估量。

  片段七:解讀慈善——先驅或是覺悟

  綜上所述,邵逸夫的傳奇一生,既有早期的風雲際會,南下創業經歷。更有在香港影壇用揮金如土的氣魄和理念,重創天地的過程。至於後期獨霸整個香港的電視產業,成就輝煌,更是意料之外的全面勝利。

當然,其人生的廣度不止有光影。在2002年的時候,邵逸夫創辦了「邵逸夫獎」,這個被稱作東方的諾貝爾獎項,用百萬重賞人才,至今延續。他投資的內地慈善事業,更是自80年代起以每年近億元投入為無數學子留下了座座高樓。                     

  2011年伊始,他宣布轉讓TVB的股權,2012年,從無線主席的位子上退休,不再過問集團業務,形式上最終與自己畢生精力創辦的娛樂帝國揮手作別。

這個晚年每天在半島酒店喝下午茶的老人,與人稱「六嬸」的紅顏伉儷方逸華的傳奇佳話,在他駕鶴西去的數十年後,相信依舊會被傳誦和續寫。他用自己的畢生證明了「電影讓生命延長了三倍」的可能。更編織起了一個又一個銀幕上,熒屏上影響了無數人的夢。

  對於一個人而言,之所以傳奇,是因為改變。不僅是身邊人,更是大時代。邵老一生執著光影,用星輝造夢。  最終,改變過這個世界。   

  (全文完)

  謹以此文懷念邵逸夫老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推薦閱讀:

邵逸夫90高齡與方逸華結婚 將TVB交其打理
從膽結石到死亡
邵逸夫銀海爭霸之三大勁敵:陸運濤
從商當學邵逸夫
邵逸夫為什麼會被評為港媒「娛樂圈最具影響力人物」?

TAG:慈善 | 商人 | 邵逸夫 | 慈善家 | 解讀 |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