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飛:中國人的氣質

作者 | 劉文飛

來源 |《中國人的氣質》

民族性格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構成,其中孰優孰劣,哪些該繼承哪些該揚棄,哪些會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浮上表面,哪些又會逐漸沉降為歷史的積澱,這些問題都是發人深省的。

1936年10月5日,在去世前的十四天,魯迅先生還在刊於上海《大公報》上的《立此存照(三)》一文中寫道:「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氣質》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傲功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魯迅全集》第六卷第626頁)然而,魯迅的這個「遺囑」卻長期沒有得到執行,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在對外開放的社會大背景下,與反思民族文化傳統、探討國民性的思想潮流相關,有不斷增強的民族自信心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不無偏見和歧視的西方中國觀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後盾,對於此書的關注突然空前地多了起來,各種譯本競相出爐,達到了有些學者所稱的「狂譯」地步(黃興濤語,見《中國人的氣質》,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頁),據說已經有了近十種版本。

寫作此書時的明恩溥,與中國人已經朝夕相處了二十餘年,毫無疑問,他對中國和中國人是有感情的。一個傳教士應該具有的善良和寬容,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在他的書中都有所體現。國人也應該記住,明恩溥曾積極建議美國政府向中國退還庚子賠款,讓中國利用此款發展教育事業,1906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在白宮接見明恩溥,專門商討此事,後來終於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了相關議案。可以說,對於後來利用庚子賠款遠赴海外留學的眾多中國學子,對於中國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在19世紀末的艱難起步,明恩溥是功不可沒的。在書中,他也曾自勉道:「永遠都要在反面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給予中國人正面評價。」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對中國抱有好感的人,卻又始終沒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論,以及他在面對中國人時所懷有的優越感,這就使他在面對中國的人和事時難免會流露出一些偏見或誤解。  

這似乎是一本善意和傲慢並存、真相和偏見同在的書,或者說,這本書三分之一是事實,三分之一是謊言,三分之一是誤讀。在明恩溥看來,中國人即便不是一無是處,也是短處多於長處的。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民族無疑都是既有其長也有其短的,而且或許都是長處多於短處的,否則就難以解釋其繼續存在的合理性。中華民族如果的確像明恩溥的「速寫」所呈現的這樣,大約也難以繁衍生息到如今,更談不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和「擁有一個偉大的未來」了。但是,我們今天翻譯、閱讀此書,主要的目的恐怕不是為了去與作者辯論和較勁,我們似乎更應該在這些方面展開我們的思考:

首先,以一種自信而又虛心、坦然而又警覺的心態來面對一切批評,只要這種批評不是蓄意的誹謗和惡毒的中傷。中國有兩句老話,一句叫「旁觀者清」,一句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它們用作閱讀此書時的座右銘或許是貼切的。平心而論,明恩溥所舉出的一些實例,的確是中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讓今天的我們依然感到似曾相識,比如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神秘地環顧左右、然後貼著別人的耳朵根子傳話,比如為了敲詐勒索而有意指錯路、甚至把路挖斷,比如在任何一次交易中都要相互欺騙、只要有了別人想要的東西便不肯輕易出手,等等,都可以說是所謂中國國民「劣根性」的生動描繪。筆者同樣以研究外國文化為職業,讀到明恩溥書中的這些段落,每每不禁感慨於他對中國人及其文化之理解的細膩、深刻和獨到。甚至以為,讀《中國人的氣質》,更應該關注的恰恰就是其作者為我們描繪、歸納出來的這些「缺點」,而無論其作者出於什麼樣的立場,帶有什麼樣的情感,因為,較之於那些似是而非的「正面評價」,這些「揭短」更能讓我們正視自己,反思自己,並進而改正我們的確可能具有的那些不良習氣。

其次,要注意到本書寫作、發表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應該意識到,明恩溥筆下的中國,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貧弱的時代,清政府後期的無能統治,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連年的自然災害等,使億萬普通中國人生活、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換句話說,明恩溥所接觸的中國人,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生活得最為貧困、最為屈辱的一代人。對中國和中國人不無感情的明恩溥,卻又是以一個文化征服者、殖民者的身份來到中國的,這就決定了他的觀察視野和他的解讀方式。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位仁慈的傳教士為什麼也會不時暴露出這樣的刻薄乃至冷酷來:「在那些敵視外國人的地區,可隨身攜帶的噴水槍可能就是外國旅行者最佳的防身武器。我們確信,兩英寸粗細的水管里噴出的冷水能在五分鐘之內驅散外國人在中國見到過的最兇狠的暴徒。霰彈的效果也會相形見絀,因為很多人會涌過來撿彈殼,而冷水卻是自漢朝以來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深感厭惡的一種東西,就像貓怕水一樣。」鄰居幼小的孩子被馬蜂蜇了居然沒事,這也成了他的嘲諷對象,「孩子剃了個光頭,頭皮通紅通紅的。蜂群不知是被這非同尋常的入侵激怒了,還是把孩子的光頭誤認成了一朵大大的牡丹花,它們迅速地落在這顆光腦袋上,使勁蜇了起來。」明恩溥尚且如此,當時在華的其他外國人對中國人會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這就不難猜度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來指責中國人「輕視外國人」的「性格」,豈不荒唐!在那個年代一直遭受著外國列強欺辱、盤剝的中國人,內心充滿著的不僅是「輕視」而應該是「仇恨」。將讀者帶回那樣一個歷史語境中去,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對書中的種種誤讀找出一個更加客觀、合理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們對那個時代我們同胞們的生活「真相」有一個非常具體、直觀的印象,並在心底生出相應的警醒。

最後,時過境遷之後再讀《中國人的氣質》,一種比較的目光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在穿越了一個多世紀的時空之後,我們不妨再來盤點一下,明恩溥筆下的國人「性格」,有哪些依然如故,有哪些蕩然無存,又有哪些改頭換面了。民族性格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構成,其中孰優孰劣,哪些該繼承哪些該揚棄,哪些會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浮上表面,哪些又會逐漸沉降為歷史的積澱,這些問題都是發人深省的。明恩溥先生的這本《中國人的氣質》或許無法為我們提供出現成的答案,但如果帶著比較(中西的比較、過去和當下的比較)的目光來閱讀此書,或許能促進、深化我們的相關思索。

【編輯:櫻  菲】

推薦閱讀:

中國富豪是怎麼花錢把自己送出國的
世界上最大毒品消費國是哪個國家?
"中國夢"五周年有什麼感悟?
中國官員的著裝秘密
中國退役022型導彈艇為何現在依然出沒風浪中?

TAG:中國 | 中國人 | 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