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書庫] 詩詞曲名詞術語解析

【五古】五言古詩的簡稱。

【七古】七言古詩的簡稱。

【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

【五絕】五言絕句的簡稱。

【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

【離合詩】雜體詩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漢魏六朝時即已有之。如漢末孔融有《離合作郡姓名字詩》:「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奇施張。(上聯離 「魚」字,下聯離「日」字,合為「魯」字。)呂公飢釣,合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上聯離「口」字,下聯離「或」字,合為「國」字。)好是正直,女回於匡。海外有截,准逝鷹揚。(上聯離「子」字,下聯當離「乙」字,古文與今文不同,合為「孔」字)六翮不奮,羽儀未彰。蛇龍之蟄,俾也可忘。(上聯離 「鬲」字,下聯離「蟲」字,合為「融」字。)玫璇隱耀,美玉韜光。(離「文」字。)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上聯離「與」字,下聯離 「才」字,合為「舉」字。)全詩離合共成「魯國孔融文舉」六字。見《古詩記》。

【迴文詩】即「迥文詩」,雜體詩名。一般指可以倒讀的詩篇。亦可反覆迴旋,得詩更多。相傳此體始於晉代傅咸、溫嶠,詩皆亡佚。現存以蘇蕙《璇璣圖》詩最為著名。

[轆轤體]雜體詩名。律體為八句五韻,作此體者須作五言或七言律詩五首,將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別置於其他四首押韻的四個位置中,在第二首為第二句,第三首為第四句,第四首為第六句,第五首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與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韻節如轆轤旋轉而下,故名。

【神智體】雜體詩名。一種不把詩寫出來,而「以意寫圖,令人自悟」的詩。因能啟人神智,故名。據宋桑世昌《迴文類聚》載:神宗熙寧年間,遼使至,以能詩自誇。帝命蘇軾為館伴,遼使以詩詰軾,軾日:「賦詩亦易事耳,觀詩難事耳。」於是作《晚眺》一詩,詩意為:「長亭短景無人畫,老人橫拖瘦竹筇,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但蘇軾未寫出詩,而只寫十二字,有長寫,有短寫,有橫寫,有側寫,有反寫,有倒寫。遼使看後,惶惑莫知所云,聲言「自是不復言詩」。

【寶塔詩】雜體詩名。原稱一字至七字詩。從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韻,或疊兩句為一韻。唐張南史有此體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結陰風,凝暮節,高嶺虛晶,平原廣潔。初從雲外飄,還向空中噎。千門萬戶皆靜,獸炭皮裘自熱。此時雙舞洛陽人,誰悟郢中歌斷絕。」後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兩句字數依次遞增,形如寶塔,故名。

【盤中詩】雜體詩名。晉(一說漢)代蘇伯玉妻所作。詩中敘述蘇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歸,其妻於長安作此詩以寄,訴思念之情,吐別離之苦。全詩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韻,四十九句,寫在盤中,屈曲成文,寓婉轉纏綿之意。

【八音歌】雜體詩名。全詩為五言十六句,從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國古代八類樂器,稱為「八音」。此詩體因以為名。宋黃庭堅《山谷詩外集》中有此體,史容注引李淑《詩苑類格》云:「陳沈炯為此體。」

【璇璣圖】東晉十六國前秦女作家蘇蕙字若蘭所作的迴文詩。據《晉書·列女傳》載:竇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蘇蕙織綿為《迴文璇璣圖詩》寄滔。唐武則天《璇璣圖序》說:「五色相宣,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成章句。」宋元間僧起宗以意尋繹,得三、四、五、六、七言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為七圖。明康萬民增立一圖,增讀其詩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讀,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詩。

【建除體】雜體詩名。南朝宋代詩人鮑照有《建除詩》,共十二聯二十四句,每聯第一句開頭分別冠以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字。(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與十二地支相配,除會以定日辰的吉凶,稱「建除十二辰」,簡稱「建除」。)後人遂稱此種詩為建除體。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列有「建除體」。

【藏頭詩】一名藏頭格。雜體詩名。有三義:1、《冰川詩式》卷七:「藏頭格,首聯與中二聯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與情,而不言題意,至結聯方說題之意,是謂藏頭。」2、《詩體明辨》:藏頭詩,每句頭字皆藏於每句尾字也。」3、將所言之事分藏於詩句之首字,如《水滸傳》吳用題盧俊義宅中詩,即於四句首字中暗藏 「盧俊義反」四字。

【遊仙詩】以描述「仙境」來寄託作者思想懷抱的詩歌。《昭明文選》列「遊仙詩」為一類,選錄晉代詩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遊仙詩」由此而得名。後世擬作者很多。至於借遊仙寫男女愛情之作,已失本意。

【無題詩】以「無題」為題的詩。因詩中別有寄託,不便標明事題,即用「無題」名之。唐李商隱集中尤常見。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八:「唐人詩中有言無題者,率杯酒狎邪之語,以其不可指言,故謂之無題,非真無題也。」或以詩的起首二字為題,但詩題不能概括詩的內容,也屬「無題」一類。

【田園詩】歌詠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詩歌。古代對現實不滿,退居田園,通過對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描寫,流露出不願同流合污的情緒。有的幻想回復到遠古純樸的生活中去,表現出消極避世的思想。東晉陶淵明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對後世山水田園詩派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山水詩】南朝宋初興起的一種詩體。其內容主要是描寫山水景物,真實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並且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創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寫作山水詩的名家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唐代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等都寫了大量的山水詩,以後各代詩人也都熱衷山水詩的創作。山水詩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宮詞】以宮廷生活為題材的詩歌。多為七言絕句。內容雖有反映被禁錮宮女的悲哀愁怨,但寫宮中瑣事之作為多。唐代詩人王昌齡等均有此類作品,至唐大曆中王建著宮詞百首,始以"宮詞"為題。歷代繼之而作的詩人很多。汲古閣有《十家宮詞》,收錄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張海鵬輯《宮詞小纂》三卷,收錄明清人撰宮詞九種。

【竹枝詞】又名竹枝,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劉禹錫據以改創新詞,盛行於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唐人所作多以寫旅人離思愁緒或兒女柔情。後人所作多歌詠風土人情。

【楊柳枝】樂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楊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楊柳枝》。白居易依舊曲翻為新歌,作《楊柳枝二十韻》,題下自註:「《楊柳枝》洛下新聲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詞章音韻,聽可動人。」劉禹錫也作有《楊柳枝》十二首。其體製為七言四句,內容多以詠柳抒懷。又沿用為詞牌。敦煌曲子詞及《花間集》中,有於七言每句後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將添聲填為實字,亦稱《添聲楊柳枝》。

【帖子詞】古代侍臣於節日獻給宮中的詩。宋代八節內宴,命翰林作詞,貼在閣中門壁上,稱帖子詞,也作貼子詞。多為五七言絕句,大多是粉飾太平,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歐陽修、司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詞。

【試帖詩】詩體名。也稱「賦得體」。唐以後科舉考試所採用,多為五、七言的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定韻腳。平時文人亦有用此體來寫詩。以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為主要內容,並須切題。

【應制詩】古代臣屬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詩。以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為主要內容,少數作品流露出對當時政治的期望。

【格律】指詩文關於對仗、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律。詩歌的格律是構成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徵,古典詩歌中的近體詩特別講究格律嚴整,因稱為格律詩。新詩雖也講格律的,但限制不嚴格。

【八病】聲律術語。指詩歌聲律上的八種弊病。南朝梁代沈約等講究韻律,探討詩文聲病,提出八病之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後人對八病的解釋不盡相同。據《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第二字不得與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的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央粗,有似鶴膝。(近人從宋蔡寬夫說,以為五字中首尾皆濁音而中一字清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 「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 「魚」、「元」、「阮」、「願」等與「月」字同聲紐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人」、為一紐,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 「衽」、「任」、「人」字,致犯四聲相紐之病。八病說原為研討聲韻和諧變化,對律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於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瑣,反而束縛詩歌內容的表達。

【拗體】律詩和絕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稱為拗體。兩聯不依常格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拗體詩多見於初盛唐。

【拗句格】詩律術語。詳見「拗體」條。

【拗救】詩律術語。在律體詩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稱為「拗」。凡「拗」須用「救」,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該仄的則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協調平仄,使音節和諧,稱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詩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狐平」時,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聲字來補救。另一類是對句相救,有兩種情況。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 「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時,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往往同時並用。

【粘對】詩律術語。近體詩調平仄,有粘、對的規則。粘,取粘連、粘附之義,指前一聯對句和後一聯出句的平仄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對,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內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對立,即平對仄,仄對平。粘對的標誌,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誤。最關鍵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須分明。

【失粘】作舊體詩術語。指作律詩、絕句時平仄失誤,不相粘貼,即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規定,致使前後兩聯雷同。又據宋的陳鵠《耆舊續聞》,表啟之類的駢文,若平仄失調,有當時也叫失粘。參見「粘對」條。

【失對】作舊體詩術語。指作律詩、絕句時,平仄失誤,即一聯之內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對的規定。失對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詩韻】把同韻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韻定一字為韻目,作為押韻的依據。隋陸法言著《切韻》,共分二百零六個韻部,分部過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鄰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為一百零七個韻,後人又減為一百零六韻,並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人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的大致相同。

【雙聲疊韻】音韻學術語。雙聲指兩個字的音節聲母相同,如珍珠、參差等。迭韻指兩個字的音節韻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雙聲迭韻是古漢語中構成雙音節詞的重要構詞手段,用於詩歌,則增加語言的音樂美。

【押韻(壓韻)】詩詞等韻文為使聲韻和諧,在句末用同韻的字,謂之押韻,也稱用隕。一般是隔句押韻,也有句句相押的。近體詩都把韻腳放在偶句上。詞和曲的押韻視不同詞調和曲調而定。

【韻腳】指詩詞等韻文在句末或聯末押韻的字。

【寬韻】詩韻術語。韻書中包含字數多的韻部,與「窄韻」相對而言。如平聲的東、支、先、陽、尤等韻,是寬韻。寫詩時,在寬韻中選擇腳字,餘地大,比較輕鬆。

【窄韻】詩韻術語。韻書中包含字數少的韻部,如平聲的微、文、刪、蒸、侵是窄韻,寫詩時,在窄韻中選擇腳字,餘地小,限制大。

【葉(xie)韻】也稱協句。詩韻術語。今韻與古韻因古今音變不同,故以今韻讀古韻文,多不和諧。南北朝有些學者用當時語言讀《詩經》,對不和諧的句子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稱叶韻。至宋人提出古韻通轉,不煩改字之說。朱熹作《楚辭集注》推用稍廣,其弊至於一字數讀,隨處可葉。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原理,認為所謂叶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清代對古音研究逐漸安定因素精確,叶韻之說隨之廢除。

【通韻】詩韻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的「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徵」、「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轉韻(換韻)】指一首詩中押了兩個或更多的韻。在古典詩歌中,古體詩隔若干句則可以轉換一韻,至押二韻或二韻以上者。唐以後的古體詩,有的一韻到底,也有的轉韻。近體詩不得轉韻。新詩用韻自由,不受限制。

【險韻】詩韻術語。1、詩韻中包含字數極少的韻部。如平聲的江、佳、餚、咸等韻,寫詩時從其中選擇韻腳字,餘地小,甚至有選不出的危險,故名。2、指詩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險,但能化艱僻為平妥,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韓愈喜用險韻,宋代蘇軾曾以「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尖叉】指稱善於用險韻作詩。宋蘇軾有《雪後書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為:「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其二,末二句為:「老病自嗟詩力退,寒吟《冰柱》憶劉叉。」用「尖」「叉」二字押韻,雖用險韻,而造語自然,平穩妥貼,為險韻之名作。後因以「尖叉」為善用險韻之代稱。

【首句用韻】作舊體詩術語。近體詩是隔句用韻的,但首句入韻(押韻)或不入韻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韻,五言詩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首句入韻,七言詩多如此。

【失韻】即出韻。指作詩詞押韻違反格律,使用非同韻部的字。多就近體詩而言。唐宋以來,律賦、駢文、詔令、表啟之類,上下句平仄不調,也叫失韻。

【進退韻】亦稱進退格。律詩用韻的一格。進退韻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與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寒」、「刪」二韻,或「虞」、「魚」二韻,一進一退,相同押韻,故名。

【轆轤韻】亦稱轆轤格。律詩用韻的一格。轆轤韻是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雙出雙入,有如轆轤,故名。

【葫蘆韻】亦稱葫蘆格。為作詩用韻的一格。葫蘆韻是先二後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有如葫蘆,故名。

【和韻】和詩一種方式,即比照原詩中的韻作詩,可分為三種情況:⑴用原韻,而與原作韻腳的字不同,稱依韻。⑵用原韻,也用原字,且韻腳字的先後次序都相同,稱次韻,亦稱步韻。⑶用原韻原字,而韻腳字的選後次序不同,稱用韻。

【次韻】又稱步韻,和韻的一種。即和他人詩詞,用原作的韻和韻腳,且韻腳字的先後次序相同。始於唐代元稹與白居易的互相唱和。《舊唐書。元稹傳》自敘: 「白居易雅能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過之,往往細排舊韻,別創新辭,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至宋以後,尤為盛行。

【分韻】又稱賦韻,舊時作詩的方法之一。數人相約賦詩,選定數字為韻,由各人分拈,並依所拈的韻,賦成詩句。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人分韻並不限於聯句。

【賦韻】即分韻,舊時作詩的方法之一。賦是給予或分配的意思。(參見「分韻」條)

【限韻】指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一個韻,依韻成篇。限韻有兩種情況:⑴限韻不限字。⑵限韻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和詩】指作詩與別人相互唱和,多用於詩人間的酬答,和詩有不限定和韻或限定和韻兩種方式。

【分題】舊時作詩方法之一。詩人聚會,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謂:「有分題」。自註:「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某物也。或日探題。」分題有時也分韻,但不限制。

【口占】指作詩的一種方式,不擬草稿,隨口吟成。如隨口吟成絕句或律詩一首,稱做「口佔一絕」或「口佔一律」。

【口號】⑴古體詩的題名。表示作詩未似草稿,隨口吟成,與「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鮑照《還都口號》。唐李白、王維、杜甫等都有口號詩。⑵頌詩的一種。宋時皇帝每當春秋節日和皇帝的生日舉行宴會,樂工緻辭,然後獻詩一章,歌功頌德。這種詩稱做口號。見《宋史·樂志》。

【聯句】寫詩的一種方式。兩人或數人共作的一詩時,人各一句或幾句,輾轉相繼而成篇,叫聯句。相傳漢武帝與群臣合作的《柏梁台詩》,為聯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詩方式起於南朝,沿至唐代較風行。

【集句】用前人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的作詩方式。晉代傅鹹的《七經詩》為現存最早的集句詩。宋代集句之風,更為盛行,王安石亦工於此。明代傳奇中的下場詩也多為集句詩。

【賦得】凡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南朝時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試貼詩、應制之作、詩人集會分題、即景賦詩者,亦都常在題首冠以「賦得」二字。

【首聯】指律詩的第一、第二兩句。律詩共八句,每兩句為一聯,一首詩分成四聯,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首聯不必對仗。

【頷聯】指律詩的第二聯(三、四兩句),必須對仗。參見「首聯」條。

【頸聯】指律詩的第三聯(五、六兩句),必須對仗。參見「首聯」條。

【尾聯】指律詩的第四聯(七、八兩句),不必對仗。參見「首聯」條。

【平仄】聲律專名。古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舊時詩詞歌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和諧,謂之調平仄。

【一三五不論】作近體詩時調平仄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略稱。指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依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由此類推,五言詩句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簡單明快,便於記憶,但不全面、不準確,不能概括近體詩調平仄的複雜變化。

【三平調】詩律術語。指詩句末尾連用三個平聲。此為作近體詩的大忌,而又是古體詩的典型特徵。

【狐平】詩律術語。律詩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說,除了韻腳之外,只餘一個平聲,是不許可的。倘若用了仄聲字,則要採取「拗救」的辦法。

【出句】律詩、絕句都以兩句作為一聯,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句】見「出句」條。

【律句】指按照平仄規律所寫的詩句。律詩、絕句都必須用律句,唐以後的古風,有的也有用律句。

【對仗】詩律術語。辭賦、駢文、詩、詞中的對偶句。上下句詞語相對,句法結構一致,稱對仗。「仗」,指儀仗,因古代儀仗多成對,故取比喻。對仗要求相同的詞類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等。一般還要求同類事物相對,如天文對天文,草木對草木。

【工對】也稱嚴對。詩律術語。指工整的對仗。即兩句在詞性、詞類、句型等方面都分別整齊相對,甚至同一詞類中,還可能分若干小類,也分別相對嚴整。

【寬對】詩律術語。比工對放寬要求的對仗。即兩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對,其中的字詞,有的相對,有的不甚相對。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塞」、「天」相對,但「塞」為地理,「天」為天文,天文對地理,不為工整,但有近似之處,可以為對。

【借對】亦稱假對。詩律術語。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甲義,同時又借用乙義或丙義,構成工對。如杜甫《曲江》詩中:「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時八尺為尋,兩尋為常,借「尋常」對「七十」,是數詞對數詞。還有借字音的,如唐劉長卿《重別薛六》詩中:「寄身且喜滄海近,顧影無如白髮何。」「蒼」,對「白」字,是也顏色詞。

【當句對】詩律術語。在一句中自成對仗。如杜甫《白帝》詩中:「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馬」對「歸馬」後句「千家」對「百家」,句中自對。

【隔句對】亦稱扇對。詩律術語。詩詞中不是相連的兩句對仗,而是隔句相對,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如《詩經·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兩雪霏霏。」「昔我往矣」對「今我來思」,「楊柳依依」對「兩雪霏霏」。

【錯綜對】詩律術語。亦稱犄角對、交股對。兩句相對,其中的字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贈美人》詩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聳巫山一段雲。」「六幅湘江」與「巫山一段」交錯為對。

【流水對】詩律術語。凡對偶的上下兩句意思相貫串,其次序不能顛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順流而下,稱流水對,亦稱串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合掌】詩病例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作詩大忌。

【詩話】⑴評論詩歌、詩人、詩派以及紀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述,是我國古代詩歌評論的一種特有的形式。以「詩話」名篇者起於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其後司馬光、張戒、楊萬里、嚴羽等不下百餘家詩話相繼問世,元、明、清各代,亦頗多此作。傳世的詩話大部分被收入《歷代詩話》、《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⑵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其體制是韻文與散文相同使用,韻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詩讚。宋元間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現存最早的一部

                                                 本文引用自鮮橙仔仔(醜男)《詩詞曲名詞術語釋(下)》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常用術語:61
談命技巧?運用術語
八字命理術語中的夫宮與妻宮
命里術語
奇門遁甲術語——專題術語——八神

TAG:詩詞 | 術語 | 解析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