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異國年味濃 他鄉似故鄉

  馬來西亞吉隆坡,顧客在選購新春裝飾。

  新華社發

  印尼雅加達,一家商場門前掛起歡度中國春節的標語。

  本報記者 席來旺攝

  越南河內,越南書法家為一家人書寫「財」字。

  本報記者 劉 剛攝

  馬來西亞吉隆坡一所中學,師生在揮春比賽後合影。

  新華社發

  守歲、賀歲、逛廟會,舞龍、舞獅、貼對聯。在一些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厚以及華僑華人聚集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國春節的年味和傳統習俗得到了較好的保留和傳承。超越國界的文化共鳴寄寓著「闔家團圓」「萬象更新」等美好追求。春節年俗有的已經融入當地文化的血脈中,有的正在經歷蛻變和升華,逐漸成為當地一個新的節日風尚,創造出全新的文化風景線……

  

  韓國

  闔家團圓盼好運

  本報駐韓國記者 馬 菲

  在韓國,春節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與中國人過年不同,韓國春節的氣氛溫馨寧靜。節日里,不掛燈籠,不貼春聯、窗花,也沒有震耳欲聾的爆竹聲。

  韓國人會在大年初一早早起床,舉行祭祀活動,祭拜祖先,然後一家人一起吃年糕湯,說一些祝福語。雖然與中國人的春節習俗有所不同,但韓國人過年也注重闔家團圓,充滿祥和氣氛,對親情的渴望、對新年好運的期盼也是相同的。

  對於韓國華僑華人來說,在他鄉感受到的年味兒或許和中國已不盡相同,但不變的是對祖國的思念和對闔家團圓的期盼。

  韓國的老僑一代大部分來自山東,許多華僑把山東的過年習俗帶到了韓國。在韓國出生的姜遠珍對春節最濃郁的記憶停留在小時候。「上小學時,每到過年家裡就會蒸餑餑,還要擺餑餑祭祖。一些剩下的麵糰會被做成『聖蟲』放在米麵缸里,祈求生活富足、糧食滿倉。」

  姜遠珍說,現在許多年輕人在過年時都選擇出國旅行等,不過老一輩華僑們還是習慣用傳統的方式來度過春節。每到大年初一,韓國的山東壽光同鄉會都會舉行春節團拜大會,200餘華僑歡聚一堂,許多人身著唐裝,大家相互作揖拜年。活動現場還會舉行點燭、上香、獻爵的祭祀儀式。儘管遠離祖國,但這一天大家依舊堅守和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在韓國國民大學教中文的錢兢感慨萬千,她表示「韓國雖然也過春節,但跟中國相比要冷清許多,過年的習俗也很不一樣。」

  幸運的是,錢兢的韓國婆婆和丈夫都非常理解她的情緒,給予她很大的關懷和支持。隨著韓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她也逐漸融入韓國家庭和社會。「韓國人過年的重頭戲在大年初一。這一天大家都會回到老家去祭拜祖先,還要準備許多豐盛的食物。我也會參與其中,和婆婆一起製作。」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韓國人了解中國的慾望日益強烈。錢兢不僅經常給家人講述中國人過年的習俗,帶著家人一起包餃子過大年,也會在課堂上給韓國學生播放視頻和圖片,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錢兢對記者說:「每到中國傳統節日,在韓女性華僑華人聯誼會都會組織活動把大家聚起來,大家帶著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一起參加,就像回到了娘家一樣。在春節,我們一起包餃子,講成語,迎新春,在異國延續著中國的『年味』。我的愛人也非常支持我,每次都和我一起參加這樣的活動,對他來說這是一堂收穫頗豐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對於我的孩子來說,這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生動方式。」

  對於許多熱愛中國文化的韓國人來說,首爾中國文化中心是他們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每到春節,文化中心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帶領韓國學員們共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2018韓國「歡樂春節——行走的年夜飯」活動就在平昌冬奧會環球集市世界美食文化館舉行。活動由沙縣小吃作為美食攤位展示團隊,花家怡園作為美食主題表演團隊,以美食為橋樑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讓各國遊客及奧運健兒品嘗到最具特色的中國美食,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情誼。

  花家怡園中餐廳負責人告訴記者:「許多韓國人都非常喜愛中國美食和中國文化。我們希望通過美食、美酒、美器、美談來增進兩國人民間的相互理解,也希望中國春節闔家團圓的氛圍和氣息能夠洋溢在世界的各個地方。」

  

  越南

  傳統年俗代代傳

  本報駐越南記者 劉 剛

  作為中南半島上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越南延續了傳統的農曆紀年,稱之為陰曆,與公曆紀年並行。農曆新年是越南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將其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

  農曆臘月二十三,越南首都河內市民阮薇英格外忙碌。她早早地來到附近的菜市場,採購了五樣水果、一束菊花、一沓冥幣……

  熟悉越南民俗的人一看便知,這些物品和越南百姓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供奉土地公的供品和先祖的祭品相似。阮薇英拎著滿滿一大包走出菜市場,徑直向一個很多人圍攏的攤位走去。她要買的正是越南民間臘月二十三祭祈活動的「標配」——活鯉魚,預示著年真的近了。

  穿過人群,一條條紅鯉魚進入視線。有趣的是,鯉魚沒有養在魚缸里,而是裝在盛著水的透明塑料袋中。商販將一個個塑料袋掛在自行車上,高低錯落有致,遠遠看過來,一條條紅鯉魚舞動著優美的身姿,充滿靈性。

  雖然與中國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的習俗不同,但越南民間關於灶神的傳說與中國相似。灶神在越南被稱為灶君。越南民間認為,臘月二十三,灶君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稟報凡間各家各戶的大事小情。

  越南人認為,灶君回天庭的坐騎是鯉魚,因此,阮薇英將紅鯉魚放在水盆中,擺在祭品旁。此外,阮薇英還供奉了三套由官帽、官靴組成的紙質祭品,顏色艷麗,做工精緻。有意思的是,越南民間供奉的灶君有三位,三套官帽和官靴中,兩側的專供兩位男灶君,中間的專供女灶君。

  午後,阮薇英將紙質祭品在屋外燒掉,並和兩個孩子一起,將水盆里的紅鯉魚送到附近池塘放生。越南民間認為,水中的鯉魚將化身飛龍,載著灶君前往天庭。

  送走灶君,年就到了。「肥肉腌菜紅對聯,幡桿爆竹綠米粽」兩句民間俗語,鮮活地呈現出越南的傳統年貨。這些年貨中,變化最大的當屬紅對聯。

  越南人也有過年貼對聯的習俗。以前對聯用漢字書寫,越南文拉丁化以後,用越南文書寫對聯漸成趨勢。有意思的是,雖然每個字由多個字母組成,但越南書法家仍保持漢字對聯的工整,頗具特色。

  新春伊始,越南百姓還有求字的習俗。阮薇英也帶著兩個孩子來到河內市文廟旁的書法廟會求字。

  一幅幅畫卷墨香撲鼻,一個個漢字遒勁有力。很多來河內過春節的中國遊客,置身於漢字的海洋,瞬間縮短了心靈距離,紛紛驚嘆:原來平日里習以為常的漢字可以寫得這麼美!

  書法先生和阮薇英的孩子進行簡短交流,孩子們都表達了希望考個好成績的樸素願望。於是書法先生揮毫寫下繁體漢字「學」,並結合筆畫構成,詳解「學」字的含義。兩個孩子雖似懂非懂,但聽得格外入神。

  一些越南學者認為,新春求字,體現的是越南人好學上進的精神。因此,在書法廟會上,總能見到牽著家長手的孩童或三五成群的青年。書法先生們通常為他們書寫「通明」(即「聰明」)、「杜達」(即「及第」)等寓意學習進步、出人頭地的漢字。

  記者注意到,書寫頻率最高的當屬「福」「祿」「康」「財」等漢字。求到字的百姓,將紅色字幅掛在房間醒目位置,祈禱新一年財源廣進、幸福安康。

  中國人在越南過春節,既熟悉又陌生。守歲、賀歲、逛廟會,熟悉的年味。放生、求字、沖年喜,頗為陌生的習俗。越南不斷加速的城市化車輪,並沒有將過年的習俗送入塵封的歷史記憶里。傳統民俗,在強烈的儀式感中,讓孩子們耳濡目染,代代傳承。

  

  印度尼西亞

  張燈結綵迎新年

  本報駐印度尼西亞記者 席來旺

  聽著節奏歡快的《新年好》《小蘋果》等中文歌曲,你很難想像,這是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中央商務區的一家購物中心。

  本報記者日前在雅加達市內採訪中發現,隨著春節的到來,雅加達各大商場里,中國文化和節慶元素隨處可見,許多商廈和超市在顯眼處均堆滿了年貨,大廳內回蕩著喜慶的中國歌曲,搶抓中國春節商機的氛圍濃烈,中國元素的裝飾不僅為商場帶來了效益,更為其帶來了喜慶的氣氛,春節氣氛十分濃郁。

  印尼是海外華人聚居最多的國家之一,自2003年印尼政府將春節定為全國公共假日以來,每年春節,當地民眾已經習慣與華人一道慶祝農曆新年。

  記者在雅加達有唐人街之稱的班芝蘭看到,這裡比往日變得更加熱鬧喜慶,到處擺滿了特色年貨,香燭、年糕、供品、紅紅的大福字、紅色的大燈籠等,遠遠望去,火紅一片。離開唐人街,記者在整個城市看到,幾乎所有公共場所都張燈結綵,有真實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有宣傳畫與廣告版的大紅燈籠展示,喜慶的桃花與中國結,「新年快樂」「招財進寶」「恭喜發財」的中英文標語到處可見。

  在印尼外交政策協會總部,辦公室工作人員芬德里亞女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作為印尼華人的後代,她對春節有種特殊的感受與情懷。她表示,春節期間許多華人家庭仍保留中國的傳統風俗。

  臨近除夕,很多華人要對住所進行大掃除,家裡要張貼喜慶吉祥的春聯,要用梅花、大紅燈籠裝飾屋子。除夕夜一家老小要聚在一起盡情享受豐盛的年夜飯,大家圍坐一起,其樂融融。年糕是必不可少的賀年禮物,它有吉祥之意。

  印尼過年要撈魚生,以生魚條配上各色蔬菜絲和水果絲,加上花生、腰果等。在吃的時候,大家一邊用筷子將美味高高挑起,一邊大聲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借著「撈喜」的諧音,表達期待新年事業發達、好運連連之意。大年初一,當地華人要向自己的父母、長輩拜年獻禮,已婚的成人還要向未成年的孩子發紅包,大家互相祝福,祈求來年好運健康。

  芬德里亞說,非華人後代的印尼人過春節就會有不同的方式,這些家庭可能不像華人那樣有濃烈的中國傳統習俗,但是春節已經成為印尼公共假日,「恭喜發財」「新年好」也已經成為春節期間全體印尼人相互間的祝福語。

  近年來,印尼華人慶祝春節活動的方式越來越多樣。除了傳統的貼福字、放鞭炮,還可以在商場或是在大街上看到舞龍舞獅表演、武術與民樂舞蹈表演等,這些都深受當地民眾歡迎。除春節團拜活動外,春節期間華人會組織各種公益慈善活動。當地社會團體、宗親會也伸出援手,把善款捐獻給災民。有的還組織大家去老人院看望老人、去孤兒院看望孤兒,值春節之際,為他們送上問候、關愛和溫暖。

  佐科總統的中文翻譯、印尼大學國際關係副教授林優娜告訴本報記者,印尼春節的新變化之一就是,有更多的印尼人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春節顯得比以前更熱鬧了,越來越多餐館、商場均有春節的裝扮,年味一年比一年濃。《雅加達郵報》在今年春節前曾開闢專欄,從文化、飲食等方面介紹中國春節。印尼外交政策協會在春節期間還舉辦一場有3000人出席的「超級慶典論壇」,主辦者表示這同時是一場歡度中國春節的慶典活動。

  

  泰國

  辭舊迎新喜洋洋

  本報駐泰國記者 張志文

  對於生活在泰國曼谷的雷克和簡來說,今年的春節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他們婚後的首個農曆新年。見到記者時,雷克和簡說,他們會在狗年春節的初一分別前往男方和女方父母家,為他們送上新春的祝福,這也是他們新年裡的新氣象。

  雷克說,雖然春節還不是泰國全國性的法定假日,但有些華人企業會選擇在大年初一放假,這也成為他們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作為第三代華人,生在海外,但我們並沒有忘記汕頭老家的過年習俗。

  「在泰國,過年一般需要3天。在臘月二十九,我們打掃乾淨屋子,寓意著掃除過去一年的不幸,迎接來年的好運。然後,全家一起採購年貨,等待新年的到來。」簡告訴記者,「除夕當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地準備一桌豐盛的祭品,用圓桌擺放在祖宗牌位前,然後一起祭拜先人,表達感念之情。緊接著,我們團坐一桌,一起享用新年裡的『團年飯』」。

  對於泰國華人來說,新年裡討彩頭無疑是最開心的事。新年當天,各家各戶都準備紅包和福袋,向家裡的長輩和晚輩、左鄰右舍和朋友拜年。「老人給我們紅包時,我們向他們奉上柑橘福袋,寓意著新年大吉。」雷克說,初一那天,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新正如意」「新年發財」。很多泰國華人還會選擇在這一天清早舉家前往佛教寺廟,在那裡布施許願,祈盼新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

  百餘年來,大批華人移居泰國,並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春節氛圍雖然融入濃郁的泰國風情,但華人的文化基因仍然留存。雷克向記者展示他家團年飯的照片,餐桌上擺放著用當地海鮮製作的各式廣式美食,其中最大的一盤就是汕頭魚丸。

  而對於簡來說,她家的團年餐桌上少不了筷子,這一傳統雖然在泰國華人日常生活中已經淡化,但在春節時仍然得到重視。

  在曼谷耀華力路,許多華人選擇來這裡採購年貨,從春聯、福字、紅包,到唐裝鞋帽、南北乾貨、廣式腊味,火熱的中國紅和濃濃的中國味縈繞在每個到此的華人心頭。

  每逢大年初一,耀華力路的舞龍舞獅一定是當地華人最期待的保留節目。泰國王室成員和政府要員身著盛裝,親自出席並為活動揭幕,這體現出泰國社會對華人文化的極大重視。隨著龍騰獅躍,唐人街瞬間成為歡樂的海洋,各式美食遍布街頭巷尾,為當地民眾和慕名而來的各國遊客增添了濃濃年味兒。

  不僅在首都曼谷,泰國中北部的北欖坡府同樣年味甚濃。每年春節這裡都舉辦本頭公媽游神盛會,僑居於此的華人將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舞獅藝術帶到泰國,他們秉持傳統,又不乏創新,金獅隨著他們的步伐閃轉騰挪,是那樣的威猛、活潑、可愛。舞獅的同時,當地華人還會在遊行中穿插中華武術表演,各般兵刃依次亮相,為歡樂喜慶的海外春節增添了傳統濃郁的中華味道。

  中泰一家親,佳節愈思親。隨著中泰人文交流領域不斷拓展,「歡樂春節」活動也成為泰國民眾慶祝農曆新年的又一選擇。每年從中國選派的優秀文藝演出團體,春節期間會在泰國各地巡迴演出,將原汁原味的中華傳統藝術呈現給泰國華僑華人。

  「雖然我們與中國過年的習俗有所差異,但我們都是華人,在春節時,我們能夠體會到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文化傳統,這也需要我們代代相傳。」雷克說,「狗年新春,我們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祝願所有人新正如意!」

  

  版式設計:蔡華偉

推薦閱讀: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
故鄉的秋
我羨慕那些來自鄉村的人
『知食街邊訪』國慶中秋已結束,假期里你有沒有吃到最喜歡的家鄉小吃呢?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TAG:故鄉 | 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