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指導
實修指導
2012年11月21日 17:32 新浪佛學
72. 作為出家人,如何處理學習與弘法的關係?
現階段,你們應好好靜下心來學習,閉關修行。我們古德閉關,起碼要靜修五六年,把藏經讀完,才能出來弘法。所以你們現在不要急著去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學,學它個若干年,把藏經讀完,有了正見那才是起步。再與實踐相結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練,《金剛經》講「調伏其心、降伏其心」。內心不調和、不降伏,沒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所以佛法不是光說、光寫,一定要有真實的體悟,否則不解決問題。
73. 作為出家人,如何去對待世俗方面的學問及處理世俗方面的事情?
世俗的事情看你以怎樣的心去對待?要善用其心,你假如心隨境轉,那就沒有辦法,隨世俗轉了。在世俗中,心不隨境轉,不隨世俗轉,那就沒關係了。但是世俗的許多事情呢,戒里規定你不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比如世俗上講應酬啊、吃喝啊、跳舞啊、唱歌啊、娛樂啊,你就不要去搞那一套,當然居士可以,但出家人絕對不能搞。
至於世俗方面的學問,那是學知識,你只要把你的三個特點保持住:素食、僧裝、獨身,並堅定信仰三寶,信仰因果,堅持基本戒,就不用害怕。這和修行也不是脫離的。要遍學五明,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什麼都要去學習,學習別人的長處,在現實生活中,增長知識、學問,清凈身心,將來才能更好地弘法度生。
74. 我們剛出家,還未具備正見,應如何去選擇書本呢?
應該先讀初級的書、基礎的書。比如學戒,你要先把三皈五戒、沙彌戒等戒律搞清楚。學沙彌尼戒,就要把那個戒先記住,記住以後再進一步去理解,什麼叫戒體?什麼叫戒相?什麼叫戒法?什麼叫戒行?一步步來,從初級到中級。
再比如學唯識,你起碼要把《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五蘊論》背熟,從最基礎的開始,讀最基礎的書,從初級到中級,一步步來,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有興趣,就會自己想辦法去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過去我們讀書的方法是:先背,背熟再解釋名相,名相解了再貫通意義,不但要求記住,還要寫到本子上,經常溫習,才不會忘記。
75. 作為出家人,講經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老少都可以講,只是不要亂講,不要亂髮揮,不能脫離釋迦牟尼佛的本懷,這點很重要。你們年輕,要好好學習,教學相長,邊教邊學,繼續提高。特別要學修並重,修是不能脫離的,不然沒有實際受用。如果能夠有機會閉關三年到五年,專門讀藏經,修禪定,出來以後就不同了。太虛大師在普陀閉關時兩次開悟,讀《大般若經》、《華嚴經》,修禪定,出來就完全不同。
太虛大師原來行為也是有些散漫,後來在普陀山閉關以後,出來就不同了,講究威儀,講究戒律,智慧如泉涌,說寫都行。所以閉關很重要,修學並重。不學不修,學而不修,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想八風吹不動?辦不到!別說八風,一點點風就把你吹動了。若是真修,八風就真可以吹不動。
我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954年開始,一直到1980年,共坐了近27年的監獄。這種事情對於人生來說本來是個苦事情,對我來說卻是個好事情,什麼原因呢?鍛煉。每天不忘佛法,每天都在修,等於閉關了,那個志願就更堅定。清定上師在監獄裡18年,夢參老和尚在監獄裡待了33年,貢唐倉活佛25年。這都等於實際鍛煉,閉關。那個生活很苦啊,一般人過不出來的,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實修磨鍊,不磨鍊不行。
76. 學習時應如何去看書?
學習的時候要用心,心要專註在書本上。一是看,二是問,看得懂就看下去,看不懂就要問。問的方法很多,問老師、問同學、翻字典,都是問。學問學問,學而不問就不能學。這個就需要自己用心,你看《遺教經》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我們置心在一處,集中精神,沒有哪樣事情不能辦。中國有句古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心到了,把金石都打得開,心的力量就有這麼大,就看你用不用。
我在龜山書院、漢藏教理學院讀書的時候,看書首先就要求背誦,像《唯識三字經》、《佛教三字經》、《八識規矩頌》、《二十唯識頌》等經典,統統必須會背。接下來才是解,把每個名相的意思弄清楚,比如說什麼叫心王、什麼叫心所等。背了名相,理解了意思以後,再來貫穿整個意義,抓住綱要。而且在學的時候,做到眼睛看書、耳朵聽講、心裡記三結合,這是一個學習方法。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邊講,我們邊記,記下來以後把它整理出來,交給老師,不懂,再改,這樣就上進了。所以學習一要用心,二要有正確的方法。
77. 我大學畢業後開了個公司,現在不想開了,準備出家,好不好呢?
還是要把公司開好,把工作做好,有力量有財源就能多做好事,多做利益眾生的事。在行菩薩道時,心地清凈,心地光明,沒有雜念,沒有污穢的東西,這就是在家的出家。懂不懂?不一定是穿和尚衣服才叫出家。
現在出家修行呢,情況不同,時代不同,也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簡單。過去說出家修行,就是清凈念佛、拜佛、誦經;現在就不太可能,日常事務很多。而且出家責任相當大啊,不但自己要修行解脫,還要準備資糧度眾生,要擔起更重要的任務。這些事情都要想好,想好就不後悔!
78. 學佛後對世間的很多事情看得淡,以致覺得沒意思,又沒有出家的緣分,該怎麼調節?
對很多事情覺得沒有意思,想出家又沒有出家的緣分,該怎樣調節呢?那就應該了解出家和不出家的真實意義。出家是什麼呢?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出煩惱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只是出世俗家,穿一件出家的衣服,沒出煩惱家,沒出生死家,就不是真正的出家。在家是照樣可以修行的,你身在家而心出家就是一樣的修行。所以身在塵世,心在山林,內心保持清凈,等於出家一樣。這是可以調節的。
79. 我們受了菩薩戒,若犯戒怎麼辦?心裡很害怕,是不是罪過很深?
那就要看情況,菩薩戒有重戒、輕戒。在家菩薩戒是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輕戒就懺悔,要在佛菩薩的面前,當著三師以上懺悔。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還不以為恥,認為這是個樂趣,而且累犯不改、不懺悔,那就很嚴重了。
至於罪過的輕重,就要分別情況。菩薩戒是心戒,假若你心裏面對眾生有悲心,不起嗔恨,就不犯戒。假如你沒有悲心起嗔恨,那就根本犯戒。有些戒犯了沒有罪,有些戒犯了很輕,有些戒犯了很重,情況不同,不是一概都很重。
受菩薩戒、學菩薩是好事情,不要怕,要有決心,要勇敢。學菩薩就是要有悲心,要救苦救難,悲心是根本!有什麼好怕的?當菩薩是最好的事情,救別人的苦難,幫助別人,只有當菩薩才做得到。不當菩薩就只管自己,各人自掃門前雪,這種私心雜念的人,品格不高,不值得學啊!
80. 犯了五逆重罪能受菩薩戒嗎?
五逆重罪指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那是墮無間地獄的罪,犯了這種罪的人嚴格來說都是不能受戒的,他惡得很嘛!制定這一條就是讓你不要犯這個戒,是這個意思。如果真正犯了五逆重罪的話,若能有善根或者是轉念之間能夠懺悔,真心悔改,一樣可以受戒,這是靈活變通的,並不是鐵板一塊。
81. 經上說,誦二十一天《法華經》就可以見普賢菩薩,我發誓每天誦一遍,但是因為工作太忙,誦一遍又需要五個小時,就中斷了,怎麼辦呢?怎樣誦讀加持力才大呢?
你不一定要見到普賢菩薩,你只要安心誦,與普賢菩薩的願望相應,普賢菩薩必然會在暗中保護你。
你工作忙,日常事務又多,就不要勉強,否則身體受不了,有身體就可以長遠誦。學佛修行,不要急,也不要緩,要適當。就像彈琴一樣,彈得過急,弦要斷,過緩又不出音調,一定要平和、適當。你不一定每天要念完一遍,可以念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都可以。
比如我讀《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六百卷,一天怎麼念得完呢?一般十天都念不完,我就按計劃,一天念五卷,慢慢積累下去,到了半年六百卷就念完了,而且還有好處。我讀的許多大經都是按照這個方法讀完的。像你那麼急,怎麼行呢?那個要不得,過於急了不行。
《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你可按照計劃,第一天念九品,第二天念九品,第三天念十品,這樣三天就輕輕鬆鬆地念完了,也不覺得勞累,日常生活工作都兼顧了,收益還很大。你要是想一天讀完,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精神就受不了,其他的工作也干不好。而且你那個是囫圇吞棗啊,豬八戒吃人蔘果嘛,嘗不到味道。對不對?要慢慢來,邊讀邊思維,這樣才有好處,把你急躁的病也治了,對身體也有好處,心理狀態也就正常。從現在開始,就按我說的這個方法,照著做,保證不錯。
至於說加持力的大小,就看你的心了。心要誠,心要遠大,心要對佛菩薩恭敬,心要對眾生悲憫,有這個心,哪怕你讀一卷,念一句佛號,那個力量都大得很。懂么?不是數量越多力量就越大,如果心不到,哪怕你念得再多,也不起作用。就像有些老人念佛,不懂方法,心不誠,沒有大心,一天到晚念,念得唇疲舌焦,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所以關鍵是心要誠,心要大,緩緩地念下去,那個力量很大,念一句頂一百句,頂一萬句!
82. 小孩看書可以過目不忘,長大些後就喪失了這個功能,這是什麼原因?
孩童時期,具有童真,靈性還在,慢慢長大就與世間相關係了,涉獵深後,就牽扯到社會各方面。他的思想一開展,感情一衝動,煩惱加重,理智受蒙蔽,就把靈性掩蓋了,當然就要遲鈍得多,世間都是這樣子的。
83. 最近我覺得我的記憶力非常好,有些書的內容看一遍就記住了,這是何道理呢?
這有兩方面關係,一是思維活動,經常用到它就靈活,就像水一樣,池塘的水容易腐朽,溪里的水、河裡的水是活動的,就要靈活得多,流水不腐嘛;另外就是佛家講修行,慢慢定力增加了,智慧增長了,就會有所不同。
84. 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一點好啊?
念經要不快不慢,要合適。念快了來不及喘氣,念慢了速度又不夠,同修行一樣,跑快了易摔倒,走慢了又沒有進展。不要在表面上求快,最重要就是心誠,心要誠懇,要專一、安靜,到這個境界,才有功效。若太快了,把字念掉了、念錯了,反而不好。太慢了呢,心又容易散亂,打妄想。所以要不快不慢。
85. 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自己學佛修行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呢?
開口吃飯,到吃一半,最後吃完,只有自己最清楚。開口吃的滋味比較淺,慢慢吃到一半,就深入了,吃完以後啊,身心輕快,肚子吃飽了,境界就不同了,這個只有自己才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有個譬喻,佛在世時有個痴人,有天餓了吃餅子,吃一個不飽,兩個也不飽,吃了第七個就飽了,他說,早知道我就只吃這一個就好了!哈哈,他不曉得漸次和積累的道理!
86. 修習戒定慧後,具體效果體現在哪些方面?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是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持戒就是自己受了什麼戒,就要守,比如說受了三皈五戒,就要修十善業。修定就是靜坐,「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微妙塔,寶塔頃刻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說明修定的功德很大啊!修慧就要讀經典,學習經典。除此以外,還要多做功德事情,培功德,積福報,福慧雙修。修行,要腳踏實地,不要求快,也不能慢,慢就懶惰了,欲速則不達,要不緩不慢,適中,一步步走。
至於這個效果就是要看經過修持,一天兩天三天慢慢延續下去,看你的習氣斷沒斷?以前有傲慢的習氣,經過修持以後,謙虛和藹,心平氣和,就得了受用了。以前貪心重,貪權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什麼都想貪,經過修行以後,對於一切物質境界,能夠看得淡,就說明進步了,有受用。過去愛發嗔恨,動不動就罵人打人,說粗惡語,經過修行以後,心平氣和,而且對人很慈悲平和,就得到受用了。現在得到受用,積累下去就是成佛的因,這是不可思議的。
87. 我和我媳婦志不同道不合,她想讓我一天到晚圍著她轉,而我又得幹事業,她就老和我吵架,是不是應該去改變她的世界觀呢?
那你就要心胸寬廣點,態度溫和點,她要吵,你就讓她吵,你不要理她,她吵一會兒也就不吵了。在言行上,不要抗拒她,慢慢改變她的內心,就好了。假若你把眼睛瞪起,儘管你不說話,也表示你內心對她不滿,也是在抗拒她,就相當於火上澆油。
解決這件事情的主動權在你,你一定要耐心點,要尊重她,平等對待她,多關心她,跟她講道理,讓她理解你,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長了,就會被感化的。
你想用你的世界觀來改變她的世界觀,那得看你是什麼世界觀?以正確的來改變不正確的是可以的,假如是不正確的,你怎麼改變別人?當然,清官難斷家務事,無論如何,還是自己來解決,兩個人來解決。
88. 成佛之道,有沒有一條又快又好的捷徑?像坐飛機一樣呢?
最快最好就是發大乘心,發堅固菩提心。你說是發了心馬上就成佛也不可能,還必須有一個修行的階梯,踏踏實實地把成佛的資糧準備好。就像你要坐飛機,必須要先把飛機造好,把起飛前的一切安全事項精心準備完畢。飛機的造價高啊!很多個億!每一個螺絲都不能出問題,而且要求飛行員技術過硬,還要看天氣狀況,否則飛到半空中掉下來,機毀人亡。所以不能盲目圖快。
修學菩薩行就是如此,必須發心,必須踏踏實實地修學,必須要有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每個菩薩都有願,普賢菩薩十大願,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有十二大願。
願力不可缺,隨著願力,本著四無量心,修四攝六度,經過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最後到達成佛的究竟位,這是有階梯的。《華嚴經》將菩薩修行成佛的路線圖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又分為五位: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名資糧位;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名加行位;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或見道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名修習位;經過等覺到妙覺,證入佛位,名究竟位。
從初地到十地依次圓成十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那就是一步一步地實修實證。
初地斷掉分別二障,自利利他,廣修布施,施而不執,三輪體空,圓成施度。
二地心性清凈,具足清凈見,在行動中遠離煩惱污染,嚴持菩薩的三聚凈戒,圓成戒度。
三地成就勝定即殊勝的禪定,證得微妙的法樂,生起慧光,心胸廣大,忍辱柔和,圓成忍辱度。
四地在修行中精進努力,安住於菩提分法,除掉身見、邊見、一切邪見,慧焰增勝,圓成精進度。
五地能夠圓通真俗二諦,修行禪定,圓成靜慮度。
六地般若智現前,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圓成般若度。
七地用力觀一切諸法無相,加功用行,時間很長,圓成方便度。
八地觀諸法無相,由勉強到自然,任運自如,修無相觀,觀我、法二空,一切內境外境現前,做到如如不動,不為無明煩惱所障,真正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這時完成願度。
九地成就殊勝微妙的智慧,具備四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義無礙解、樂說無礙解。此時就能說法利生,完成力度。
十地具足眾妙功德,斷除一切煩惱障礙,證得法身後,智慧就像天空的雲一樣,布滿天空,降大法雨,使眾生得到滋潤,大地得到清涼,完成智度。然後經過金剛道,徹底伏除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和種子。
所以學佛就是悟真求實,來不得半點虛假,十地修行的次序就是分分斷,分分證,斷一分無明就證一分真如,這樣就逐步積累起來。看起來困難,時間很長,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但你只要發了心,因中就有果,這個果是不可思議的。雖然說利根特別聰明,能夠頓悟頓斷。殊不知這個漸與頓是統一的,頓必須有漸,經過漸才有頓,今生悟得快、斷得快、登果快,都是過去世累積修行的結果。比如說你現在是個博士,但你必須要經過幼稚生、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的這個次序,逐步學習,最後才能獲得博士學位。
89. 超度死去的親人,是自己如法修行迴向的力量大呢,還是在寺院里做佛事作用大?
這個問題需要結合。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母親死了,作為兒女追薦母親,讀經、拜經、念佛號,比較誠懇,這個力量就大。自己如法修行並迴向,這是一種力量。另外就是做佛事,靠三寶的威力來加持。這兩種結合起來,功用就大。假如自己只是作個樣子而已,不誠懇;做佛事呢光是請僧人來念一下,那就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作用。
90. 人應該如何對待故去的親人?
思念故去的親人是自然的親情。思念父母恩、思念師長恩、思念朋友的友情,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化思念為行動,在佛法來講,以種善、種功德來追念他,使他得到好處,這是正確的思念。
91. 我和媽媽朝夕相處幾十年,現在她走了,我很難過,在家經都念不下去,也沒有心情上班,內心都是空的,也不知道她究竟往生沒有?我該怎麼辦呢?
你要保持安定,不要難過,不要悲傷。你給你母親組織臨終助念,她走的時候很安靜,你超度了她,她已經往生了,你盡了大孝,還有什麼可傷心的呢?平常有時間你就要多念佛,如果你過於傷心,讓她擔心你,就還要障礙她,因為她往生後,是有他心通的。
學佛人應與普通人有所不同,要明理,你光是那麼悲傷,把工作荒廢了,生活不安定,那就是摧殘自己,要不得!你應該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一方面把身體保持好、工作搞好,另外還要多做好事,這樣對你母親就有好處。你若能把這個心迴向給廣大的眾生,就是盡大孝。就像地藏菩薩一樣,心愿廣大,由報母恩擴大為報眾生恩。
92. 如何理解念佛法門的自力和他力?能知道自己往生到哪個品嗎?
凈土法門講通過念佛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凈土,需要自力和他力結合。自力是自己主觀上的努力,他力就代表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力,二者是結合起來的。單純靠自力不行,單純靠他力也不行。
單純靠自力的話,業障重,煩惱多,你要想一下子得解脫不可能。但是你不靠自力,純粹靠他力,就像一兩歲的小孩兒學走路一樣,他要願意走才能走,他要不願意走的話,媽媽把他強拉著走,他怎麼都不走,他要哭,根本不行。他媽媽就是他力。必須要靠他自己主觀上願意走,雖然走不穩當,媽媽拉著他,慢慢學走,自力、他力結合,就能學會走路。
為什麼說完全靠自力不行呢?由於業障重、煩惱多,修行時間會很長,就必須要靠他力。凈土法門的特點就是自力、他力結合,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帶業往生。阿彌陀佛的願力很大,你能夠發那個「往生」的心,念佛,就在他的願力加持之中,臨命終就具備了往生的條件。
但是最重要的還要有自力,不能完全依靠他力。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一樣,小孩兒不走,你強拉他,他哭,在地上耍賴,就是不走,你有什麼辦法呀?所以這個自力很重要。
自力是什麼?就是信、願、行三結合,信仰要堅定,願力要誠懇,再結合行持。同時,在主觀上對於五濁惡世應該有厭離心,若你對五濁惡世沒有厭離心,貪愛心重,慾望心重,你念佛也起不了作用。「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斷不離娑婆」,就說明這個道理,念不專一不行。如何專一呢?心、口、耳都不能亂,專一不散亂!
另外就是心中的願力要大,以三心念佛,第一個正直心、誠懇心;第二個深善心,一切合乎善法;第三個廣大心,要迴向,將自己念佛的功德迴向眾生。這樣子來念呢,就會起很大的作用,再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自力和他力兩種結合起來,肯定往生,當然是帶業往生。
至於往生以後的品呢,就看你平時的作為,看你的心力怎麼樣。你善念重,你修的人天法,你多念阿彌陀佛,起碼是下品;你慾念減少了,三業清凈,這樣子念佛,再結合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中品;你發菩薩心,悲心重,願度眾生,以這種菩提心而念佛,起碼是中品以上或上品。
93. 是不是自力越大,他力越大?
阿彌陀佛的願力不是隨你的自力大小決定的,你只要是起了心,與他的心就相應,就會感受到他的加持。自力越大,說明你心越誠懇,又修廣大心,阿彌陀佛就隨你的力量來加持你、接引你,你的感應就明顯,好像他力很大似的。實際上,阿彌陀佛對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悲心、悲願,他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主觀上不努力,或者說只有一點點努力,所得到的感應和加持就小。不要以凡夫心來揣測佛心!
94. 怎樣理解往生到西方凈土?什麼東西往生了?是靈魂往生了么?
佛教講世界有五濁惡世,有西方凈土。西方凈土的存在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而感得。所謂凈就是沒有染污,是莊嚴清凈的,不管正報和依報都莊嚴,稱之為凈土。凈土是存在的,不能否定。
如何生凈土就在於你的心,你的心能夠經常念佛,經常存善念做好事、培功德,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應,臨終時,就可以即刻往生。這個生不是靈魂的生,是心靈的感應,這種境界不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事實證明是有的。
那個念佛往生的人,他真正能夠往生,一是他預知時至,一個月以前、半個月以前或者一個星期以前他就曉得;二是在往生的時候香氣滿室,異香滿室;三是他的身體很柔軟,發紅光,與眾不同,而且有些人雖然去了,但他身體還坐著不動。很多跡象證明往生是事實,不可疑惑。這個往生就不是什麼靈魂不靈魂的了,這是一種凈心、生命的力量。
95. 造了惡業的人受現世報,應怎樣開導呢?
造了惡業的人受現世報,受別人的打擊,工作不順利,生活很痛苦。你就應該以安慰的態度、委婉的態度開導他,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直接跟他說因果關係:你造了那個因,你該受那個報,那他當然接受不了啊!你只能說學佛人要隨緣過生活,多學忍辱般若蜜,忍辱就是福,吃虧就是福,造業由自己,別人要打擊你,那是他在造業,你就讓他造業,等於是你自己在消業。你這樣好好和他解釋,他絕對不會生氣,也比較容易接受。
作為一個學佛的人,去開導、勸解別人一定要有智慧,講究方式方法。為什麼佛有圓教、頓教,也有權教?權教就是方便,對哪種根基說哪種法。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應身,就是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為之說法。佛法不是呆板的,要靈活,以靈活的方法,千言萬語說來說去,是要度他、接引他,使他走正道,中心是這個。
96. 我最近感覺在工作中、事業上,好多事情不太順利、不太如願,應該屬於我的錢財、職務等,卻得不到。這是為何呢?
要耐心等待,你不要急。在現有的狀況下好好努力,肯定有機會,千萬不要急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馬上實現的。你在工作上會繼續發展,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何必急呢?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播下了種子,必然有果,這是個因果規律。
你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有兩個方面要注意一下:
一、工作上要有表現,盡職盡責,做出成績,就會得到大家的贊同、擁護。
二、自己態度方面盡量做到和藹,與人相處忍耐、寬容。在佛教來講,多同情別人,多修悲心,遇事不要專門為自己著想,多為別人著想,一心為別人,就把你的缺點改正了,改正了就是一帆風順,事業就順利。
97. 單位裡面很複雜,有人看你太強,就想把你扳倒,而且明年是我的本命年,會不會有些坎坷?
你能力強,工作方面表現好,得到眾人擁護,就不要怕個別人的力量!在佛家來講,耕耘了,種了善因,人天擁護,人天歡喜,個別人要壓是壓不倒的,這是個因果規律。你要認清這一點。
至於說本命年,佛教是不講究這套的,命由自己創造,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不要去相信那些。主要在於自己,不要灰心,不要怕,最重要的是隨時隨地多培善因,不要管哪個年,什麼難關都沖得過!
98. 「沒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這句到底對不對?禪定中出現景象應如何看待?到底是好還是壞?
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沒有正見。有正見的修,也就是依據般若而修行作觀察,般若主要就是講「無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這個問題,你不拔出生死根本,不「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拔除由我執產生的貪嗔痴,走的是什麼道路?那就不是佛法的正道!
「我要求證神通,求得身體長生不死」,這都是心外求法。什麼叫外道啊?心外求法,執著於形象就叫做外道。所以必須要有智,要具有智慧和正見才行。根本辦法就是拔除煩惱,解決生死根本,因此必須要勤修戒定慧,才能熄滅貪嗔痴。
靜中能夠看到一些境界,是好還是壞?這就得看是什麼相了,假如你是在靜中、無執著中自然地現出光明和佛菩薩相,那是好的境界。假如以執著貪愛心,也會產生各種相:神相、鬼相、菩薩相、羅漢相等,都可以產生,那你就要注意,這不是好現象。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必須要無所執著,淡然冷靜,不要貪戀,不要去追求那個相,否則,就要中邪,神經顛倒就會走火入魔。
99. 家庭中如何處理惡緣?
既然曉得有惡緣、善緣,作為學佛人就要善於對待,有個正確的觀點。善緣當然很順心,惡緣就有點不順心,這就需要我們化冤為親,做到冤親平等。他本是冤你又跟他結新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冤不能化解,那是痛苦啊!長期的痛苦啊!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那麼如何對待惡緣呢?做到冤親平等才可以解冤,君子以德報怨。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四行里第一個就是報怨行。儒家也講,以理服人是不行的,要以德來感化他,才能把他同化過來。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具體問題時,心胸寬大一點,學點忍辱波羅蜜就解決問題了。
100. 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在眾生境界來講,對一般眾生來說,這是個難題,要得到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不容易的。什麼原因呢?對於家庭來說,清早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這個問題不解決啊,就要鬧矛盾,要吵嘴,這是必然的。還有興趣不相投等各種原因。那麼如何達到和睦的家庭?就要真正根據佛家的精神,不管女方男方,都要慈悲仁愛,要容忍、謙和。有了這個精神,就可以使家庭能夠在困難之中減少困難,在爭吵之中大家互相容忍。若一方是鋼,另一方也是鋼,鋼對鋼必然起火。佛家講慈悲,儒家講仁愛,老子講柔和,這個道理很真切、很了不起,要做到這個才行。至於說經濟困難,只要做到勤勞刻苦,就可以克服、可以解決,而精神上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101. 佛法要在生活中得到受用,如何真正做到世間和出世間的圓融?
佛法就是認識勝義諦的,認識出世的真如就在世間法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並不是說離開現實,另外去找個佛法,你能夠在現實中了解它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你認識了這個道理,建立了正確的觀點,它就是出世法,就是勝義諦的真實法,這就圓融起來了,不是說離開世間另外還有個出世法在。一般人辦不到這點,他只看到一面,不能看到兩面,他有執著嘛。他把苦當成樂,無常當成常,無我當成我,不幹凈認為是乾淨的,他只看到一邊,就見不到出世法,見不到勝義諦,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指講法,講的是出世法,但要運用世間法,這也是圓融,世出世間法要圓融無礙。譬如在五明之中,你通內明,其他的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也通,你就可以利用世間法來解釋佛法,真正把佛法解釋清楚,這樣也可以做到圓融,這是一種圓融方便。
102. 對人世間的惡,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善惡是有一定分別的,善惡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里解釋,善以利他為前提,惡以害他為前提。能夠利他就能夠自利、自他兩利,那麼對眼前和將來都有好處,這就是善。假如你以害他為前提,結果就把自己害了,自害害他,現在和將來都沒有好結果,這叫惡。佛法來講,必須要以善來轉惡,學佛要堅持善法,發揚善法,以善法來轉移惡,使他轉變過來。而在唯識學來講,儘管阿賴耶識里是惡種子,你能夠多行善法,多親近善知識,多聞經教,就把惡種子轉過來了,就可以轉化得過來。
103. 當我們心裡沒有主意的時候該怎麼辦?該往左走還是往右走?
那就是個正見問題了,應該把正見建立起來,就有主意了。沒有標準沒有正見,你就等於那個牆上的草,風吹兩面倒,自己拿不定主意,別人說什麼就跟著走。所以首先要有正見,正見是最要緊的。
怎樣培養正見呢?需要先天、後天的結合。先天有善根,道根根基好,再加上後天的熏習,聽師長講,聽善知識講,多聽經教,就可以慢慢培養起正見來。
104. 在行持當中,遇到昏沉或者休克怎麼辦?
在行持當中,假若是昏沉,就不妨起來,動一動,拜一下佛。要是休克狀態,家裡人就要把他扶起來,進行醫療,不能進入休克狀態。
105. 怎麼把教理與行持結合起來?
這是個人生觀和宇宙觀的問題。在認識論上,你認識到佛教教理可以解決人生的痛苦、可以凈化心靈,那麼你在行持上就要嚴守三皈、奉行五戒十善,這樣子來結合。這種結合必須要實際,必須要恆常不斷,必須要勇猛精進。這種人現在雖然不多,但以少數帶動多數,就可以凈化大家的心靈,這也是我們今天的責任。所以我們也不怕人少。
106. 作為大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
你們作為大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正念,以佛法思想為指導,在佛家來講,生活與行持就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平常心就是道,生活就是道。你合乎真理來過生活,不管是學習呀、上課呀、休息呀、行動呀,都可以修持佛法。
107. 有病怎麼辦?
病,一種從業生起,一種從生理上起,還有一種是從心理上起。治病必須要佛法,佛陀就是大醫王,佛法是阿伽陀葯,阿伽陀葯治身又治心。具體辦法呢,一是醫療,二是修心,兩種結合,其中還需要懺悔業障。
108. 生了病很痛苦,如何在苦痛中修習佛法?怎樣才能治病?
佛法是阿伽陀葯,佛就是大醫王。什麼叫阿伽陀葯?就是無上妙藥,無上妙藥既能治眾生身病,也能治眾生心病,心病還需心來醫。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即能治八萬四千煩惱,消滅八萬四千的痛苦。就看你要不要吃這個「葯」,你能夠吃,就能夠由治心病達到生理上的平衡,解決生理上的痛苦。這就必須建立信仰,達到在苦痛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辦得到。
109. 如何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寫的。宗喀巴大師是黃教的祖師,他是西藏佛教的革新者,和我們的太虛大師一樣,提倡整理制度,其中心就是嚴守戒律,所以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大乘經典寫出來的。那麼如何讀?首先要把綱領找到,道前基礎,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念死歿無常,建立無常觀。下士道主要是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中士道就是講厭離心,有出離心,就能夠持戒律、甘淡泊;上士道就是要發菩提心,修大悲大智大願,要修止觀。這是三士道的精神,首先要把這個精神掌握好。最好先讀《菩提道次第略論》,把《菩提道次第略論》讀通,再進一步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由淺入深,就可以領會。
110.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理解?
不能互相理解,一是不能平等對待,二是水平有差別。在別人不理解你的情況之下,你作為一個學佛人,就要理解別人、容納別人、忍讓別人!別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理解別人,就會形成是非爭鬥,這就不大好。
111. 為什麼要學佛?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
學佛,就是要發揮人心靈的價值。人與禽獸有別,就在於心靈,假如不發揮心靈的價值,做人就是一個愚痴的人、一個暴惡的人、一個煩惱的人、一個痛苦的人。凈化心靈,發揮心靈的價值,這正是混亂的社會、混亂的人群需要的。
至於佛是以什麼表現呢?達到佛的境界是個什麼境界呢?我們經常講涅槃,涅槃是佛證得的,是一種圓滿解脫的境界、消滅了煩惱的境界,這種境界很清凈,很解脫,很自在。這種境界,不一定是你死了以後、成了佛以後才有。
梁啟超形容涅槃有四句話,說到了涅槃境界以後,心靈解脫,「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別,絕對自由無束縛」。梁啟超學佛比較認真、切實,解釋這個涅槃很中肯。你的心靈若是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涅槃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不過是因位的境界;到了佛果的境界,那就是不可言說,假如可以言說,就不能代表佛法的精深博大,不能代表佛陀的崇高!
112. 什麼法門才能夠救世?
在佛教來講,佛教所有法門都能救世,但是佛法有原則,有方便,具體來講,就是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符合佛教的原則,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契機就是要適合時代,根據地方不同、人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不同,而行方便法門,叫契理契機。過去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現在趙朴初老居士提倡的人間佛教,都是以佛法精神做入世事業,達到二諦圓融,那麼這個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希望大家多學習,這是當今最契理最契機的法門。
113. 看《宗鏡錄》對自己有幫助么?
《宗鏡錄》是宋朝永明延壽禪師編著的,其主要內容就是:如何走正道?如何做人?如何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有正確的觀點?明白這些,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悟道。
114. 在八風之中如何修止觀?
佛教中說的「八風」大家要曉得,不是外邊吹的那個大風,而是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這就像大海一樣,大海平靜時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宇宙的森羅萬象;假若大風一起,波浪掀天,不能行船,也不能照出一切現象,這時就在八風之中。「八風」來了怎麼辦呢?你就必須以靜止的心情、智慧的觀察,保持高度冷靜,鍛煉自己,就可以對付八風。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是佛的境界。
115. 請問人為什麼總在一念之間徘徊?
「一念」在凡夫境界是很雜的,有善念有惡念,有染念有凈念,它是交織在一起的。那麼我們如何以修行方法,加強用功,熏習善的種子、凈的種子,使這個惡種、染污種子逐步消滅,達到心靈的凈化,就在一念之間。雖然說是一念,你能夠保持下去念念相續,正念相續,慢慢就有定力。有定力後,八風是動不了你的,若沒有定力別說八風,一股風甚至一絲絲風就把你動了。
116. 面對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如何做?
對待社會中的不公平,我們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別公私,分別善惡,分別邪正,分別是非。要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不會同流合污,就會保持純凈,那麼在力量所及、條件夠的地方我就可以加以改造,條件不夠我就自己保持,穩坐泰山,過去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這個意思。
117. 《地藏經》的重點是什麼?
地藏經的重點一是盡孝、報恩;二是發願,像地藏菩薩一樣;三是修行的軌則,如供養、懸幡、供花、供水、修法等。
118. 如何學地藏菩薩發願?
《地藏經》是一部報恩經,地藏菩薩發了一個很大的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個願望沒有私心雜念,是很了不起的。普通人的願望都有私心雜念,為名、為利、為地位,全是為自己,結果就發生爾虞我詐、你爭我斗,菩薩的願就沒有私心雜念。大智和大悲結合成大願,悲願結合是菩薩心胸。願力不可思議,這種願力得到了諸佛菩薩的護念,得到了龍天護持,就會有願必成。
我們就要學習菩薩發願,受了菩薩戒就更應該學,發了願就要堅定。怎麼堅定?各種困難挫折、艱難處境都無所謂,都要勇於面對、承擔,遇魔堅百忍以支持,修行歷千難而不退,要有這個精神。不怕沖關,要勇敢,要大雄大力,就與菩薩道相應,你們就要發這種菩提心。
119. 在晚上讀《地藏經》時,感到有一些奇怪事情發生,如床莫名其妙地晃等,甚至會害怕,怎麼辦呢?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不要執著,也不要害怕,要有平等對待的思想。你白天念佛,晚上念佛,這個念佛的思想一直要保持。保持住,你就不會驚,縱然有邪氣,邪不勝正,他戰勝不了你。最重要的要保持正念、正定,時時刻刻菩薩都在我的身旁,時時刻刻我的身旁都有光明。你做這種觀想的話,一切邪魔、鬼怪、陰氣都侵犯不了你。這個要注意啊,不然你就害怕,如果你怕了,陰氣就戰勝了正氣。這個要用點功夫才行。
120. 睡著了經常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夢」是怎麼形成的呢?
各種夢境是不同的。有幻想、理想構成的夢,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有佛菩薩託夢;有由於身體的四大不調而引起的夢;還有鬼怪托的夢,如來壓你一下等,心裡就會產生恐懼……夢是各種各樣的。佛法講,智人無夢,聖人無夢,他為什麼無夢呢,因為他消滅了顛倒妄想,保持了正念。夢多表示雜念多,實際上白天的妄念還是多,晚上就體現在夢上。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121. 如何觀如幻三昧?
萬事萬物各有因緣,互相資助,一體不能分開;因緣又是變化的,因果相續,法法相資。對萬事萬物作如此觀察,就叫如幻三昧。《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變化的就是夢幻泡影,由幻有到真空,由真空變幻有,空有不二。如何觀空?諸法如幻,一切法當體即空,這並不是說另外有一個空,而是說一切法因緣生,如夢幻泡影,剎那剎那在變化。
當體即空就是佛在靈山會上給迦葉尊者傳的心印,也就是心印法,這個很重要。為什麼一般人不能空呢?得失、名利、愛憎太多了,空不了,空不了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煩惱,有煩惱就造業,這是生死根本。要拋棄生死根本,達到當體即空必須修如幻三昧,這是佛教的心印,也與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相合。三法印的意思是了解無常、無我,最後就可達到涅槃境界。衡量佛經的真偽就用三法印來鑒別。若以普通的歷史考證學、考據學來對待,是極端錯誤的,那樣子等於有個時空觀念,所謂時間、空間屬第六意識的範圍,而佛法超過尋思、超過第六意識,是一種內心境界、自證境界。
《華嚴經》有首偈子:「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要識佛的境界,須把意識打掃乾淨,進入空觀,當體即空,心胸很廣大,那就超過第六意識的範圍和第七末那識的範圍,不再執我,這就是廣大的佛心。有這個廣大心,才有平等心、清凈心、慈悲心,這就是佛心。禪宗又稱佛心宗,直指明心,見性成佛。心不明怎麼見性?所以心地要打掃,否則沒辦法見性。如何打掃?一是內功,修行禪定;二是外功,就是在行住坐卧間都保持正念,生活上處處利益別人,護法,弘法,作貢獻。這樣內功、外功結合起來,才能打掃心地,久而久之才能逐步明心,逐步見性。
總之,如幻三昧很重要,由如幻三昧而達到一切法當體即空,徹底消滅第六意識的雜念和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就可以進入佛的境界。那麼在世俗方面就要看得淡,放得下。看淡,放下,才自在;看不淡,放不下,就不自在。這個就是實際修行的方法。
122. 打坐中如何觀想?
在打坐中要做到三結合:念佛、觀想、數息。你從一數到一百,心靜下來之後你就做光明想,想佛。光明照到自己,照到自己的六親眷屬、大地眾生,乃至三途:地獄、餓鬼、畜牲,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了,這個境界大得很,也就是《華嚴經》講的境界,在這中間,你不要著相,順其自然,一直念下去,觀想下去,久而久之心靜下來了,心靜就定,有定就有慧,有慧慢慢就悟了。但是不要求急,像彈琴一樣,彈得過於急了就容易斷,慢了就聽不出聲調,要緩緩的,平平和和的。你要是這樣用功啊,對身體很好,心裡也越來越安靜,功夫慢慢就加深,這是個很簡單的辦法。
念佛結合觀想,做慈悲觀、光明觀,兩個結合起來,力量很強大。內心念佛,觀想佛像,而且不要自私,不要只是我個人要求生西方,那就要不得,要想到你的六親眷屬,想到你的朋友師長,想到一切眾生,甚至想到三惡道的眾生,心胸廣大,這就是菩提心嘛,也叫廣大心,有這個廣大心,這個功德就大得很。《金剛經》講:不著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執相而修廣大心,這個福德就不可思量。
如是觀想時,心裡散亂,或者疲倦了,可下座休息一下或者進行禮拜。動與靜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動中就有靜,哪怕你在眾人中、鬧市中,都能保持靜態。動中有靜,這就是禪定功夫,任何外境都動不了,也就有了定力。
123. 念佛時如何觀光?
念佛作光明想,佛的光與我的光相融。見了這個佛就見了十方諸佛,佛佛同體。這就是《華嚴經》的法界觀。佛與念佛者感應道交,光光相融,就像母親念兒子,兒子念母親,心就融合在一起了,就有一種吸引力,縱然母親念兒子,兒子忤逆不孝不念母親,就說不上感應道交,這種愛就結合不起來,一樣的道理。
124.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這個念頭抓緊,就能對治雜念。這是念佛的好處。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以正念代替邪念,以清凈念代替染污念,分分秒秒都用這個功夫,世俗念就死了,法身就活了。「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名利、得失、地位、輸贏、榮辱、愛憎等世俗念死了,真正的法性就恢復了。禪宗有三觀:第一觀,打破生死觀;第二觀,見真如、本性;第三觀,反過來把世俗看得清清楚楚,是是非非、森羅萬象,都搞得清清楚楚的。這樣子就可以隨緣不變。
人都有雜念的,你不要怕雜念起來。你只要堅持正念、堅持聖人的念頭、堅持念佛,那些染污的雜念就慢慢消滅了。正生邪滅,邪不勝正。如果你害怕,它就會乘勢攻擊,你就會被它戰勝。我們生活在正邪相融、凡聖交叉的世間,當雜念起時,你不要怕,要有勇氣去戰勝。遇魔堅百忍以支持,修行歷千難而不退,就是要精進。精就是純粹不雜,保持純粹的信仰;進就是不退墮。學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只能進不能退。
百忍就是忍辱。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耐怨害忍,即以德感化敵人,化敵為友;安受苦忍,就是哪怕天災人禍,環境再苦,我能安受,不怨天尤人,遇事隨緣;諦察法忍,就是堅定相信菩提涅槃真理,堅持無漏法,深信佛法。
堅持正念,雜念就慢慢消滅了,這就要學習菩薩行,救苦救難。你看佛菩薩手持蓮花,足踏蓮花,頭頂蓮花,這個寓意很深遠,蓮花行就是大悲大智的菩薩行,也是佛行。由緣起生大悲,由空、無我生大智。大悲大智才有大願大行,也才有大勇大力,修行就要用這個功夫,這樣才能保持正念。
125.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止觀?
在日常生活中,我覺得大家應該把這個心鍛煉一下。如何鍛煉呢?就要修止觀。如何修止觀?採用一定的方式,每天可以逐步來練習,從五分鐘到十分鐘,從十分鐘到一刻鐘,從一刻鐘到半個小時,從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逐步提高。那麼最重要的條件是要調飲食、調睡眠、調呼吸、調心,這幾種調相當重要,把這個資糧修好了,就可以靜得下來。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修止觀次第」。
126. 何為禪凈雙修?
禪與凈本是分開的,禪是靜坐,念佛有動有靜,但真的來講不能分開。禪凈兼修,禪凈雙修。參禪的目的是要達到悟的境界,達到人我雙忘、人法雙忘的悟的境界,到這個境界就叫見道位,見了道就是悟了。念佛念好了,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內心把自己人我都忘了,不是我在念,不作念什麼,內心專一,也就達到領悟的境界。所以禪與凈這兩種,是二而一不能分開的。參禪最高的境界是開悟,念佛最高的境界也是悟。有個偈子:「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什麼是不退菩薩呢?到了這個境界就是初地菩薩了,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眾生境界有時遇到逆緣,生活不如意呀,在某種條件下他就不堅持了,就有斷,甚至退墮;真正到了開悟的境界,到了花開見佛的境界他就不會退。這與唯識學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凡夫境界對唯識學還有一點懷疑,到了初地菩薩以上就親證唯識學所講的道理,相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不會退轉了。
127. 如何參禪打坐?
參禪打坐,是佛教的止觀法門,一是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要有正確的方法;二是要實際體驗。
128. 禪修里參禪功夫具體應該怎麼做?
參禪就是修止觀。禪宗就是止觀,禪在印度叫禪那,翻譯成中文就是靜慮。靜中思慮,也就是先靜而後觀,先止後觀,達到止觀雙運。不過傳到中國以後,就有了各種方式,但基本功夫就是止觀。你不經過修止觀的階段,你入不了禪的功夫。也就是說不能由定生慧,不能開悟。
129. 止觀和參話頭有什麼關係?
參話頭是止觀,念佛也是止觀。你參話頭,你念佛,你是哪一個?你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就得靜想嘛,弄懂了你就開悟了。以這樣來參話頭,定到一句話來想,念佛的是誰啊?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啊?我本來面目怎麼樣啊?……不停地想、思維這些話,久而久之就可以開悟。這是種止觀的方式,其他止觀方式還很多。
130. 怎麼樣參話頭?
你就要咬住、著意於一句話,比如說念佛是什麼人念?你本來面目怎麼樣?我的心在何處?都可以參嘛。參透了就了解了,但就這方面來講你得懂些教理,你不懂教理亂參也不行啊,通宗要通教,通教要通宗,宗就代表禪,教就代表教理講的內容。「通宗不通教,開口胡亂道」,說不出理由來,難免盲修瞎煉;「通教不通宗,好似獨眼龍」,只能看到一邊,不能看到全面,就是這個意思。
131. 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的哪種法門更好呢?
其實禪、凈、律、密在八宗裡邊,都是講行的,看你對哪一方面有信仰,就可以修哪方面。但是在我來看呢,最適宜我們大眾的,比較方便可靠的還是凈土宗。
132. 聽經打坐在最初還可以,後來為什麼昏沉而且很難控制?
這是業障。修定有兩種障礙:一是昏沉;二是掉舉。什麼叫昏沉呢?昏昏沉沉的心不明朗,不能保持正念。什麼叫掉舉呢?心裡妄想重,內心不平衡。這是修定的兩個障礙。
打坐的時候,最初信念還很堅定,久而久之業障現前,或者魔來干擾,就要現這個現象,那就貴在堅持。保持正念貴在堅持,就可以逐步消除業障。一靠自力二靠他力,自力就是自己要堅持,他力就是佛菩薩三寶的加持力,不然這個關不好過。與念佛一樣,自力與他力結合,就可以除業障。
業障是難免的,人人都有,就看你怎樣對待,假如你不堅持就隨業受報,堅持下去努力保持正念,再加上佛菩薩三寶力量,或者咒的力量,就可慢慢消滅業障。業障雖然像冰山一樣堅不可催,但是佛力和自力結合起來,就像太陽光一出,冰山就開始溶化了。
133. 究竟什麼是禪?平常生活中該怎樣悟禪呢?
「禪」在印度語里叫禪那,在中國語叫靜慮。「靜慮」的靜就是冷靜下來的意思,就像那個水一樣不動,波浪不起,這是靜的境界,也就是止;「慮」是什麼呢?正確的觀察,正確的思維,叫作「慮」,這就是觀。靜中觀察就是靜慮,又叫止觀,這是禪的意思。能夠靜中觀察就有智慧發生,能夠有智慧發生就可以到一定的境界,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開悟,可以見道。
你能夠正確地生活,對待事情有正確的觀察,時常保持定力,在生活中就可以見道。所以現在提倡什麼安詳禪、生活禪,實際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靜中觀察,慢慢就有了定力。假若你們每天都能保持五分鐘到十分鐘或者一刻鐘的靜,那個時候你的功夫就必然不同,慢慢的八風就吹動不了你。
134. 怎樣增加定力?
增加定力主要是保持正念。這個正念在佛法中包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義天。念念之中保持這個念叫正念相續,相續不斷就會有定力。你若是在意念中起了惡念或邪念,八風就要動你了,你若是念念保持正念,它(指八風)能動你什麼呢?一點都不會動的,關鍵看自己的功夫如何。
135. 作為一個普通人想學習了解佛法,有什麼基本方法和學習的途徑?
學習佛法要經過聞思修三個階段。一是多聞、多聽,由音聲而入佛法,這是聲教;第二就是思維,思維就是對佛理做正確的觀察和思考,不要有邪思維、惡思維;第三,修就是實踐,如何實踐呢?要持戒、修定、修慧。聞思修是學佛的基本方法,這是一個正確的途徑。至於現在學習佛學的地方很多,各個佛學院及函授部、佛教文化研究所,大家都可以去學。
136. 佛經上經常講到光明,這個光明是何意?
《華嚴經》上講:「種種眷屬莊嚴放大光網,種種清凈莊嚴佛剎隨受化者,示現自在菩提法門,見諸如來,於大眾中而獅子吼。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這個光明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講的般若,就是由般若智慧的光輝證得菩提。整個中觀和三論宗都是講這個內容。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讀經論,聽聞正法,借語言文字傳播正確的思想。進一步就是觀照般若,觀照一切現象、一切道理,在觀照之中分清因果,明白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在止觀中生起智慧,就是觀照般若。經過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以後,就可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證得絕對真理,這叫實相般若。必須要以般若因才能證得菩提果。
137. 請問什麼是開光?
開光是現在時興的這麼個儀式,是佛教裡面的一個講法,是用於佛菩薩身上,哪個像塑好了,不管是佛像啊、菩薩像啊、羅漢像啊,修好了要開個光。殊不知這個光作為佛、作為菩薩、作為羅漢,它本身就有,用不著你開!這只是一種形式、一種俗傳、一種習慣,一般人認為這樣開了光,佛菩薩就靈了。殊不知你不開光,你虔誠禮拜,一樣的靈!一樣的感應!
其實我們開光啊,要開自己的光,光是由心裡發射出來的,你心存慈悲,在科學的試驗里,你就有紅光就有白光,如果你心存善良,光輝也有所不同。假若你是邪惡的心,那就不是光,周圍是黑氣,就與一切邪鬼惡神相應!這個道理很好解釋,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力可以發光,心力是很強大的,靜中的力量更大,可以發光。
138. 為什麼不存好心的人,反而能叱吒商場數十載不倒?而好心人卻遭到了慘敗?
那些不存好心的人,反而還得到好處,好心人卻遭到了慘敗,對於這些現象,就要用三世因果、長遠的眼光來看待。農工商政軍界,都應該以德來指導,以德指導就是正道、正業,儘管暫時的失敗將來必然成功,後面就有一種大福在等著你。那種狡猾的人,不以德來指導,儘管逍遙一時,得意一時,但當果報來臨的時候,傾家蕩產,就不好了。
139. 如何修布施?
佛教不但在理論上博大精深,而且具體表現在實踐上,是學修結合、解行並重的。要行,布施是萬行之首!布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貪心,消除我執。在實際行動中,能夠捨棄我自己的一切,雖然有舍就有得,但也不要執著於得。布施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財布施就是周濟貧窮,別人經濟困難、生活困難、醫藥困難,就資助他錢財,幫助他解決困難。
法布施就是對於不懂佛法的人、不明因果的人,以佛法真理來攝受他,使他內心能夠凈化;內心凈化後,身心就可得到解脫。法布施比財布施重要。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為什麼?法布施能夠解決他身心性命問題、修養問題。
無畏布施就是說以你的力量,使他得到安全,使他不感到恐怖。比如說某個地方有盜賊、土匪,本來他正往那裡走,你跟他說不要去,另外找條路。或者他遭了人害,你就想方設法使他避免恐懼、避免生命危險,這就是無畏布施。
你們學佛以後,就要認真學習佛教的基本知識,最重要的是應該知道三寶的功德,相信因果,相信戒殺放生。你去宣傳三寶功德,宣傳因果道理,宣傳戒殺放生的道理,使別人得到好處,就是在修法布施;使別人相信真理,凈化心靈,消滅煩惱,得到解脫,能夠這樣做,就是在修法布施。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佛法,以佛法來解脫自己,解脫他人,使他人覺悟,走光明正道。這個功德很大。
雖然修了布施,但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我是能施者,你是受施者,我施了這個得什麼果報,這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這樣子才能真正達到胸懷廣大,沒有私心雜念。就好像太虛空一樣,烏雲散了,太陽出來,萬里無雲萬里天,心就有那麼廣大,智慧就有那麼廣大。修布施就要這樣子來修。
140. 為什麼要皈依?
皈依就是指皈依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皈依佛寶就要念佛的功德。佛在修因過程中,為了眾生捨棄一切,甚至捨棄生命;成佛以後,就以悲心現化身來解救眾生,所以佛有大悲大智大願大力,功德很大。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必須由迷轉覺,恢復覺性。不要像普通人一樣,一輩子忙忙碌碌、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皈依法寶,法寶是經律論三藏。學習經律論三藏,使我們得智慧、走正道、懂因果、懂教理,就可以由邪轉正。
皈依僧寶,僧寶以戒為主,講究道德,就可以由惡轉善,由染轉凈。
所以必須皈依三寶,三寶功德很大,難以形容。總體來講,皈依三寶使我們自性恢復覺性、恢復智慧、恢復德行,恢復自性的覺正凈是最終目的,叫自性三寶。並不是說皈依三寶就只有三寶才是唯一獨尊的,而是以三寶為榜樣使我們自心恢復覺性、恢復智慧、恢復德性,要達到這個目的。所以這條道路,是理智的道路、光明的道路,是人生歷程的一個里程碑,而不是拜神盲從迷信,一定要明確這點。
141. 儒家講建功立業的內聖外王之道,佛教講修心,一個人怎樣用佛教的修心來做儒家的外王之道?
「內聖外王」是儒家提出來的,「內聖」就是指內心講究聖賢之德,「外王」就是外表體現出來的政治手段。「王道」是什麼道呢?中國古語解釋,就是仁義之道。內心是聖賢境界,外表用政治手段,行仁義之道,就叫內聖外王,這是中國儒家提出來的。
佛家的「內聖外王」就是內秘聲聞乘、外現菩薩身,但是僅限於在家菩薩。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等,還有許多朝廷官員如王安石、蘇東坡等等,他們所行的都是佛家的「內聖外王」之道。
出家菩薩是專門修行、弘揚教法的,他就不能現「內聖外王」身。但作為果位菩薩,他有神通可以現這些身,像觀音菩薩一樣現宰官身。而凡夫的出家菩薩就沒有那個能力,只有好好具備資糧,好好修行,這就有所不同。
142. 女人比男人修行要困難嗎?
佛教本身來講,不分男人女人,佛性平等。作為女性來說,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生理上的原因,煩惱比較多,痛苦比較多,這是客觀事實。但是不要自卑,不要以為女人這樣子,就低人一等,不是那回事。佛教裡面是很尊重女性的,法華會上,龍女八歲就能成佛。觀世音菩薩現女身,說明佛菩薩慈悲,因女性痛苦多,在這方面生同情、悲憫之心而現女身,以此鼓勵女性不要自卑。
佛性平等,在佛教裡面,沒有說女性比男性低下。《維摩詰經》裡面的散花天女,辯才無礙,有些菩薩還辯不過她,還有和文殊菩薩的問答,都是不二法門的內容。所以女性並不低,關鍵是自己要自尊、要努力,消滅煩惱,改變自己,一樣可以修行成佛!
143. 怎樣放生才是如理如法的?
真正放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放生,而不在形式上。假如你要放生,叫別人預先準備,那就完全錯誤了。為了你放生,有人專門預先給你準備,去捉一些或者買一些,比如雀鳥這些,你拿去放了又飛回去了,那等於沒有放生!這種方法要不得。放生是自然而然的,隨時隨地可以放生,千萬不要造作。
144. 親戚中有人是從事養雞賣雞行業的,應如何辦呢?
從事養雞、養鴨、養豬這種行業,那是迫於生計、不得已的職業。最好找到正確的、不殺生的職業,然後轉業。你轉了業嘛,一樣可以維持生活,不一定要靠養雞、養鴨、養豬來維持生活,最好是轉業。佛法第一個是戒殺生,你這個職業等於是助長別人殺生嘛,你成了殺生的增上緣、助緣了,有罪過的喲。
145. 當今社會賭博問題越來越嚴重,通過佛法如何幫人戒賭呢?
賭的中心是什麼?貪,貪心。有貪心就要損人利己。通過弘揚佛法的道理,使人們都能把生活看得淡泊一點,實現少欲知足,不損人利己,能夠使人受到這個教育,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就可以戒賭。不然你戒不了賭。
146. 最近南方一帶普遍遭受了巨大的雨雪冰凍災害,用佛法的觀點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在佛法來講,這個叫共業,符合佛法的因果律: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後受,不作不受,任何事情都在因果之內。共業,大家所造的業。造的什麼業呢?殺業!殺業重,殺氣就重,怨氣就重。就像前幾年曾經發生過的那個海嘯一樣,海嘯一來,幾十里範圍內都跑不掉,要被淹,被漂流,受災害。什麼原因?你若干年來要吃海里的動物,那麼今天緣法成熟了,動物就要吃你,這就是因果。
147. 面對剛剛發生的汶川地震災難,作為佛子應該怎麼做?
面對這次地震災難,作為佛子更應該增加悲心,自己在行持修行的時候,第一迴向災區死者得到超度;第二迴向生者得到安居樂業;第三希望國家安定不要有災難,各種災難,水災、火災、刀兵災、瘟疫災等都不要發生。
在實際行動上呢,就要隨力隨能多做好事、作貢獻。六度中的布施其實就是貢獻,過去叫布施,現在叫貢獻。普遍作各種貢獻,施醫、施藥、施帳篷,有能力進行心靈關懷、心理輔導,都是貢獻。除此以外宣傳因果,宣傳戒殺也是貢獻。這個災難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非一日之寒,怎麼來的?殺業帶來的。
我們知道,在抗戰時死了許多人。日本飛機從廣州一直炸到重慶,在南京屠殺了許多人,這些被殺人的怨氣都沒有消滅。在這個殺業之上,一些人又不斷增加新的殺業,從現在飲食上來說,除了吃雞、羊、牛、豬之外,還大量吃野生動物,吃得稀奇古怪的。很多疾病是從吃野生動物吃出來的,這都是有因果的。殺業重,殺業不消,災難不會停止。
所以,你們居士在家裡招待客人不要殺生。殺生的確可怕,動物被殺時的怨氣很大,怨氣重了就是災難,是不祥之氣,這一點作為一名佛教徒,特別是受了五戒、菩薩戒的要多宣傳多教育,以身作責,起碼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才能影響社會。
面對災難,我們更要增加慈悲心、出離心,這就是道念、正念。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提倡仁愛,老子也提倡愛,中國過去的宇宙觀是天人相結合,天人合一。人心順於天心,萬物運行才合乎規矩、合乎道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萬物就茂盛。假若人心背於天心,人心不仁,違反天心,萬物運行就不順,災難就會發生。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易經》所講,講得很徹底,人心要順於天心。天就是陰陽,地就是剛柔,人就是仁義。陰陽、剛柔、仁義是結合起來的。天、地、人,以人為中心,上天下地中間是人,人就是天地之間的樞紐、變化的樞紐。人心順於仁就順於天心,萬物皆吉祥,人心背於仁就違反天心,就有災難。中國原來的哲學就是這個道理,也和佛教思想相吻合。
現在的人心是什麼呢?從「文化大革命」以後,不講道德,不講倫理,舊的文化傳統失掉,內心傾向物質,只重物慾。想方設法地戰勝自然界,把自然界開發出來,把財產掌握在自己手裡,於是就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地質、水源、山林都被破壞了。內心傾向物質,貪圖享受,由這種內心的污染導致自然的污染、環境的污染,各種災難因此而發生,大家要警醒,這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啊!
佛法講世間上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萬事萬物都有因果在其中。出現了災難,怨天、怨地都沒有用,歸根結底還是自己造成的。明了這些道理就要凈化心靈,去除貪慾心。佛法的中心就是慈悲和合,現在有些人就違反了這個真理,發展貪、嗔、痴。貪就是貪心重,什麼都要據為己有,貪圖感官刺激、物質享受;殺害就是嗔心重,嗔恨別人就起害他之心;痴就是不明真理,愚痴,什麼都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寶不相信,只重眼前不管過去和未來。貪、嗔、痴三毒充滿這個世界,就會有災難,假如人心像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很可怕。反過來,若是人心向善,人心順於天心,慈悲仁愛,這些災難就可以逐步消滅,人間凈土就會實現。
現在各個寺院佛教徒集會,做法會進行消災免難,這是好的行動。不僅僅是做法會,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行動起來,使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明因識果,止惡行善,這種力量強大了,正氣戰勝邪氣,就可避免災難。
148. 弘揚佛法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是最契合當今社會的?
弘揚佛法的方式方法,就是要隨機。佛陀教導我們,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機制宜。時間不同,地方不同,根機不同,那麼就尋找一種既具體,又不違背原則,又有時代性、靈活性的方法。
那麼這個方法在今天來說,就是既能趕上時代,也適合人群,上契諸佛理,下應眾生機。比如說,藏傳佛教有一套辦法,南傳佛教有一套辦法,漢傳佛教又有一套辦法,都是因時、因地、因機而制宜的。
149. 佛法與相似佛法尤如一對孿生姐妹,外表相似甚至一模一樣,凡夫的我們如何區分?
佛法與相似佛法,彷彿相同,實際上有區別的。區別的方法就是:以四諦、八正道、三法印來區別。這樣一對比,就像用那個鏡子一樣來照:他那個教義是不是合乎四諦八正道?合不合乎三法印?合不合乎緣起性空?合不合乎真如法?合乎,則是佛法,否則就是相似佛法。
150. 歷史上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很正確、很善良,卻不能善終或得善果,如岳飛被殺頭,如何用佛法的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
這個在佛法觀點來講呢,要看三世因果,從三世因果來看。善良的人之所以沒有好報,是因為他過去的惡因沒有消滅完,善因在成長中,善法還不具足,善緣還不具足,所以結不到善果;而惡因先成熟,那麼就得惡果。儘管這樣子呢,他受了這個惡果以後啊,等於還了惡因的報,以後就不再受。從三世因果來看,就能想清楚了。
151. 您開示聽經要存三種心:寂滅心、恭敬心、廣大心,請問寂滅的是什麼?
寂滅是什麼呢?寂滅就是一種清凈心,沒有染污的心,沒有虛妄分別的心,就叫寂滅心。聽經啊,沒有這三種心是不行的,對經不恭敬,聽起來也不誠懇,也不專一。
推薦閱讀:
TAG: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