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師】《內經》針刺補瀉規律探析

不可以為良醫。

人而無恆 ,大師傳承《內經》是我國首部醫學集大成之作,其中記載了豐富而成熟的針灸理論和治療方法,並生動地描述了患者和醫生的感覺,對後世針刺補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相關內容散見各篇,本文試從針刺補瀉的角度探討《內經》針刺治療疾病的過程,管窺之見,拋磚引玉。 

《內經》針刺補瀉以調氣為根本目的,以調神為核心內涵;在以補虛瀉實為針刺補瀉總則的基礎上重視先補虛後瀉實和據二十五種人不同體質補瀉;以脈象虛實,皮膚寒熱堅軟為判斷補瀉的依據;記載了迎隨補瀉等7種補瀉手法,為後世補瀉手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重視「神」「心」「意」的變化和調節;以患者感覺、脈象及皮膚溫度的變化為針刺補瀉施術後的療效評價標準。

1針刺目的《靈樞·刺節真邪》日:「用針之類,在於調氣。」《靈樞·終始》日:「凡刺之道,氣調而止。」《靈樞· 小針解》又云:「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 也。」針刺的目的在於調氣,通過補瀉的手法操作可使氣機調和,從而治癒疾病。《靈樞·終始》在對徐疾補瀉,開闔補瀉的記載中也有「……搖大其孔,氣出乃疾,……蓋其外門,真氣乃存。」《靈樞·癰疽》則更加明確指出:「疾則氣減,……補則有餘」,運用瀉法可使邪氣出,補法可使正氣存內。氣機失調,升降逆亂是機體各種病理變化之關鍵。氣機條暢,升降出入有序是機體處於「陰平陽秘」生理狀態的前提。由此可見,調氣是針刺補瀉的根本目的。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明確指出腧穴的實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而非「皮脈筋骨」等實質性結構。「神氣」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人身賴以生存的「神」。《靈樞·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故神者,人之所安身立命之本。《靈樞·本神》更明確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可見,治神是針刺治病的最高境界。「神氣」更深層的內涵是「神機」。《素問·五常政大論篇》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也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神機,即人體運轉不息的生命活動,而經絡腧穴則是神機功能活動的重要部位,針刺的核心作用恰是神機的調節。由此可知,調神是針刺的核心內涵。 2針刺補瀉的原則《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補虛瀉實是針刺補瀉的總則,在此不再贅言。 

2.1先後補瀉《靈樞·終始》云:「陰盛而陽虛,先補真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靈樞·熱病》中記載:「痱之為病也,……病先起於陽,復人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內經》倡導在補虛瀉實為針刺總則的基礎上先補虛後瀉實,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2.2 大小補瀉《靈樞·刺節真邪》記載:「凡刺大邪,日以小,瀉奪其有餘,乃益虛,……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靈樞》對邪氣有大小虛實之分,刺實邪大邪應瀉其有餘,從而使邪氣衰微;刺虛邪小邪,應補其正氣的不足,從而使正氣存內。這反映了《內經》注意固護正氣的思想。

2.3體質補瀉《靈樞·通天》云:「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雲,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不之疾瀉,不能移之。少陰之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內經》將人以五態及陰陽二十五分類,針對不同體質針刺補瀉各有側重。這體現了因人制宜及因體論治的指導思想,其來源於古人的實踐並有效指導臨床。 2.4補瀉禁忌《靈樞·五禁》中記載了針刺補瀉程度及禁忌:「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何謂五奪?岐伯云: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靈樞》制定了針刺補瀉的程度及禁忌規範,可總結為補瀉不可過度,不可在不當時機補瀉。 3針刺補瀉的判斷3.1 脈診定盛衰《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九針十二原》為《靈樞》的首篇,其對《靈樞》全篇有提綱挈領之意,由此提出針刺之前必須診脈,可見診脈的重要意義。 《靈樞·小針解》云:「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氣口盛而當瀉之也。」《靈樞·終始》日:「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可見寸口和人迎脈為《內經》判定補瀉的一種方法。 3.2 寒熱辨補瀉《靈樞·邪客》云:「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雲,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靈樞·癲狂》載:「厥逆為病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由此可見,《內經》以皮膚溫度為施用補瀉的標準,皮膚髮熱用瀉法,皮膚清冷用補法。 3.3 堅軟明部位《靈樞·衛氣行》云:「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 十二經脈理論是整個針灸理論的基石,然而十二經脈的盛衰不易被直觀探查,但皮部與經脈相應,故可從皮部探查經脈。正如《靈樞·刺節真邪》所云: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臨床也可見到,年老體弱之人的關元穴的皮下組織往往疏鬆甚至凹陷,年輕體壯的青年人則往往緊實而有彈性。所以,探查皮膚的堅軟,可明疾病的部位,可知經脈的盛衰,可定補瀉的方法。 

4針刺補瀉的治療手法《內經》明確提出了「迎隨、徐疾、呼吸、開闔、深淺、導氣法、方員」7種補瀉手法。其中「深淺補瀉」經後世發展為「燒山火」「透天涼」複式補瀉法,「導氣法」發展為近代的「平補平瀉」,「方員補瀉」蘊含了「捻轉補瀉」「提插補瀉」的雛形。 4.1迎隨補瀉迎隨補瀉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後世對「迎」和「隨」的爭議頗多。《靈樞·九針十二原》 云:「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 追,……往者為逆,來者為順……迎而奪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靈樞·小針解》解釋為:「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可見,「往者」為氣虛小,「來者」為氣之平,均非經脈之方向。在《九針十二原》關於迎隨補瀉的 一句還有「機之動,不離其空,……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空,腧穴也。腧穴中的經氣運動很微妙,不可差之毫髮,故歲i能憑敏銳手下感來體察。《靈樞·終始》云:「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則具體指明了判斷經氣盛衰的方法。當手下有緊滯感時,邪氣來,不可用補法;手下有和緩感時, 正氣來,不可用瀉法。所以「迎隨」是補瀉時機,「迎隨補瀉」是根據經氣盛衰而定的補瀉手法。 

4.2 徐疾補瀉《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小針解》和《素問·針解篇》對此有2種解釋。《靈樞·小針解》解釋為:「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素問·針解篇》則日:「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小針解》從整個進針到出針的過程言「徐疾」,是單式補瀉;《針解》則僅針對出針的過程而言,並融入了開闔補瀉的方法,是複式補瀉。 

4.3 呼吸補瀉《素問·離合真邪論篇》日:「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日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日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內經》記載的呼吸補瀉時還融入了開闔補瀉,可見《內經》中的補瀉手法非常靈活,可根據臨床需要自由選擇。 

4.4 開闔補瀉《靈樞·終始》云:「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痛,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痛,無使邪氣得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記載:「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刺澀者,必中其脈……已髮針,疾按其痛,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出針時快速按畢針孔為補法;慢按針孔為瀉法。 4.5 深淺補瀉《靈樞·終始》云:「補須一方實,深取之,……一方虛,淺刺之。」瀉法,為刺深;補法,為刺淺。《靈樞·官針》日:「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故刺法日: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谷氣。」淺刺皮膚瀉陽邪,再刺比皮膚深一點瀉陰邪,再深刺至分肉則脈里谷氣出。《內經》中的深淺分層補瀉對明代徐鳳《針灸大成·金針賦》所載「燒山火」和「透天涼」 的「天、地、人」分層,補法由淺到深,瀉法由深到淺的分層補瀉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6 導氣法《靈樞·五亂》記載:「徐人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靈樞·陰陽清濁》云:「清濁相干,命雲亂氣。」 《說文解字》對「同」「精」的解釋:「同」日合會也。「精? 日擇米也。引申為凡取好之稱。撥雲霧而見青天亦云精。」可見治療清氣濁氣相干的亂氣,可用慢進針慢出針的調整經氣的方法,寓補瀉於無形,可以收到「撥雲霧而見青天」的治療效果。近代的「平補平瀉」以均勻的速度捻轉或提插以激發經氣,正是在《內經》「導氣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並用神經刺激理論來解釋這種針法的有效性。 

4.7  方員補瀉《靈樞·官能》日:「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方員補瀉」為《內經》獨有的補瀉方法,是複式補瀉的一種。其中蘊含了明確的徐疾,開闔補瀉。從「轉之」「微旋」可以看出是後世的捻轉補瀉,然而捻轉補瀉在《內經》的其他篇章中較少看到,故捻轉補瀉沒有成為《內經》的主要補瀉手法,這可能與當時針柄為方柄,針具粗糙不易捻轉有關心。 

《說文解字》曰:「伸,屈伸」,《倉頡篇》云:「推,前也」,《內經》雖未有提插補瀉,但是根據字義理解,可認為「伸推」即後世「提插」之意。故方員補瀉融匯了捻轉、徐疾、開闔補瀉,也具備了後世提插補瀉的雛形。 5補瀉中的「神」「心」「意」《素問·寶命至形論篇》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靈樞·小針解》云:「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靈樞·九針十二原》云:「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九針十二原》、《小針解》和《寶命至形論》均為《內經》論述針刺補瀉理論的重要篇章,在這些篇章中多處提到「神」「心」「意」,並以「之真」「終始一」「之要」來形容三者,可見三者在針刺補瀉中的重要地位。 

《素問·針解篇》說:「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靈樞·小針解》云:「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素問·調經論篇》日:「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瀉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靈樞·終始》記載:「深居靜處,占神往來……必一其神,令志在針。」「神」非肉眼可見,但病人的目光神采可以流露出「神」的變化。上工「守神」守的是「氣血」非局部某一組織或器官,通過補瀉全身氣血可以「調神」。針刺時醫生若「貫神」於針身或針處,雖用小絡放血的瀉法和先按摩再針刺的補法,這種調「氣血」的手段,但也可達到「調神」的目的。《靈樞·九針十二原》又云:「補日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若妄之」「如蚊虻止」這樣輕微的手法也能達到「隨之意」。由此可見,針刺補瀉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神」。放血、按摩、針刺均能「治神」,所以「治神」的形式可是多樣的,但總以關注人體的生命活動為總則,這是針刺的核心內涵。  6補瀉的效應

《靈樞·小針解》言:「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似然若有得也,瀉則倪然若有失也。」《靈樞· 終始》記載:「所謂氣至而有效者……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靈樞·四時氣》記載:「陰陵泉,補法,直到針下熱。」

《靈樞》生動的從患者的感覺及醫生的診察兩方面描述了針刺補瀉的效應。患者在施用手法後應感覺正氣的充實似有所得,或全身的輕鬆似有所失;醫生也可以從脈象的變化及皮膚的寒熱診察補瀉的效果。

結語《內經》是距今2千多年前的經典著作,在《靈樞》的開篇《九針十二原》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這肯定了其所載針刺補瀉的療效。通過分析《內經》也可以發現,其補瀉手法是很輕巧靈活的,往往是兩種手法自然巧妙的疊加,這說明補瀉手法來自於臨床實踐,其必定收到了良好的療效。《內經》之後的歷代針灸大家對針刺補瀉手法有著不用的見解與發揮,我們要師古而不泥古,更加深入地挖掘古人針刺補瀉思想,從而更好地發揮針刺補瀉手法的療效。 公眾號 ID:GYDSCCJL傳承 | 經典 | 交流 | 分享
推薦閱讀:

TAG:針灸 | 大師 | 規律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