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謀聖張良

當年,漢高祖劉邦定天下,曾問身邊的大臣,他得天下是因為什麼,項羽失天下是因為什麼。高起、王陵說了一通貶低項羽、抬高劉邦的話,最後還是劉邦自己給出了答案。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撫恤百姓,籌糧後勤供應,他不如蕭何;率領百萬將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之傑,而這三個人都為他所用。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重用,所以他劉邦才得到天下。

張良作為劉邦嘴中的漢初三傑之一,之所以說其是謀聖,是因為張良並沒有如曹參、韓信、樊噲等人一樣隨漢武帝南征北戰。他在劉邦身邊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謀士、參謀,劉邦定江山之舉措皆出於張良之策,所以才稱張良謀聖。張良作為歷史上謀士的典範,其一生做了三件事。

一、刺殺秦始皇。張良是貴族世家,其大伯、父親皆為戰國時韓國之相,因此才說張良「五世相韓」。秦統一六國後,張良傾出全部的家財求一個刺客去刺殺秦王,為的就是因韓報仇於秦國。

於是,張良四處求學,力求能找到一個刺客去刺殺秦始皇,用現在的話說叫做斬首行動。終於,在淮陽,張良找到了一個能使一百二十斤鐵椎的大力士,待秦始皇東遊到博狼沙這個地方的時候,張良實施了刺殺行動。誰知道大力士準頭差了些,砸中了副車,沒有砸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皇帝一生氣,後果很嚴重啊。張良只好隱姓埋名,藏在下邳。

刺殺行動失敗了,張良在重壓之下也不得不流亡下邳,在下邳,張良還遇上了也因為殺人四處躲藏的項伯,這個人後來還派上了大用場。

二、助劉邦奪天下。刺殺行動看來是不現實,張良另想出了一個辦法,成為帝王之師,滅掉秦朝!走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本來,張良是想投奔景駒,誰知在半道上遇到了劉邦,劉邦授張良為廄將,其實就是養馬的。張良經常給劉邦講《太公兵法》,講的是頭頭是道,劉邦聽的也是高興異常,經常用張良的計策;而張良給其他人講《太公兵法》,都聽不明白。於是,張良認定他和劉邦相遇是命運的安排,從此,安安心心跟著劉邦,助劉邦奪取天下。(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在劉邦爭天下的時候,蕭何主要是留在關中籌備糧草,供應後勤;韓信主要是率軍南征北戰,攻伐諸侯;張良則是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概括來講,張良在劉邦爭天下的時候最為重要的有三件事。

第一、計助劉邦攻破咸陽。當初,劉邦和項梁共立原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還是叫楚懷王。約定,諸侯誰先平定關中,誰就得天下。只是當時的秦兵還是有很強的戰鬥力,各路諸侯都不想打關中,只有劉邦和項羽願意一起去攻打,楚懷王覺得項羽太彪悍,只讓劉邦去攻打。在劉邦入關,攻到宛這個地方,張良向劉備進諫,先攻宛,理由是劉邦雖然入了關,但是秦兵還是數倍於劉邦的軍隊,不先攻下宛,到時候咸陽在前,宛在後,劉邦就被夾在了中間,首尾不相顧。這是關鍵性的一步,可以這麼理解,攻下宛就等於劉邦在關中有了一塊根據地!依託這塊根據地,劉邦「引兵西,無不下者」(《漢書·高帝紀上》)。之後,攻武關入秦;藍田之戰,又是張良獻計,布疑兵、說秦將、趁秦軍懈怠,一鼓作氣擊敗藍天南北兩邊的秦軍。在霸上,劉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西入咸陽。

第二、三次解項羽對劉邦之險。劉邦和項羽一同攻秦,說配合的有多好,也不見得,至少有三次項羽是想攻打劉邦或者殺掉劉邦的,但都被張良一一化解。

第一次,是劉邦剛入關中。本來按照諸侯之前的約定,劉邦先平定關中,就應該他得天下,但是項羽不服。於是,張良進諫劉邦率軍返回霸上,這是表明了一個姿態,等諸侯來了再定,實際上是此時劉邦的軍隊根本無力跟項羽一戰定乾坤;

第二次,就是鴻門宴。項羽聽說劉邦平定了關中,還駐軍把守函谷關,非常憤怒,亞父范增已經看出了劉邦有雄取天下的意圖,建議項羽攻進關中,殺掉劉邦。早年和張良一起流亡下邳的項伯連夜趕來告訴張良趕緊逃走,張良沒有走,而是和項伯一起去見劉邦,把情況告訴了劉邦,並且請項伯轉告項羽,他劉邦自打進了關中就秋毫無犯,等項羽來,之所以守函谷關是為了防止其他諸侯,更不用說反項羽,項伯間接充當了劉邦說客的角色。第二天,劉邦自己來鴻門見項羽,稱有謠言說他劉邦想反,是小人的挑撥。項羽說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等於是把曹無傷賣了!在晚上的宴會上,范增看出項羽不忍心對劉邦下手,派項莊借舞劍祝酒伺機殺掉劉邦,項伯也起來和項莊對劍,保護劉邦,劉邦才得以逃走,免了一死。但其實這最終都還是張良的功勞,如果不是張良及時將項伯帶來的消息告訴劉邦,如果不是項伯因為和張良的生死之交保護劉邦,鴻門宴上劉邦的小命早就沒了;

第三次,是劉邦封王之時。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城南鄭。劉邦覺得項羽背棄了當初的約定,想領兵攻打項羽,被蕭何勸住了,而張良勸劉邦燒掉棧道,是向項羽表明沒有再向東的意思。張良的做法無疑是對的,初封天下諸侯,劉邦的實力被削弱了不少,根本不具備和項羽一戰的條件,當時最要緊的是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本來項羽就對劉邦先入關耿耿於懷,如果這種情緒變成猜忌,再演變成了軍事行動,劉邦必死無疑。張良勸劉邦燒掉棧道,其實是表明劉邦沒有奪天下的雄心,免去項羽對劉邦的懷疑,劉邦得以在關中重新積蓄力量。

第三、助劉邦乾坤一戰。有句話叫做只有活著才能戰鬥,如果劉邦小命早沒了的話,那也就是項羽獨霸天下了。正因為張良一次次化解了項羽對劉邦的猜忌,這才有了後來的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是劉邦生、項羽死的定乾坤一戰,但在這之前固陵之困才是劉邦最重要的一環。當時的情況是劉邦率軍一路追著項羽到了陽夏南才守軍,並且和韓信、彭越約定一起攻擊項羽。可等劉邦到了固陵,壓根就沒見著這兩個人。項羽反過來攻打劉邦,大敗劉邦,劉邦只好守不出戰。劉邦問張良,約定好的韓信、彭越,現在不來是因為什麼。張良說,韓信、彭越早就想稱王了,可是您早前不定這個事。現在,你分別封地、封王於韓信、彭越,表明你可以和他們共天下,這兩人肯定來。劉邦按照張良說的做了,果然,這兩人都領兵來了。有了這兩股力量,劉邦如虎添翼,實力有了質的飛躍,如果不是張良窺洞韓信、彭越的心思,拉來兩股最重要的軍事力量,哪裡會有劉邦一戰定乾坤的垓下之戰。

至此,劉邦終於從一介布衣,奪取了天下。而此時,可以說張良也在完成了政治生涯的登峰造極之後,即將迎來急流勇退。

三、退出漢朝的政治舞台。作為同與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張良比韓信高明之處在於,張良更先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這一點,在劉邦想廢掉太子,重新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請張良出計,張良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張良答:「始上數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人何益!」(《漢書·張陳王周傳》)也就是說,張良知道劉邦在急危困難的時候,需要他才聽他的計策,現在天下安定了,是否需要他,是否還會聽他的,那就不一定了。你想,蕭何在劉邦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就跟著劉邦,操心操勞,就這劉邦都不相信蕭何,每次率軍外出征戰,還經常問蕭何在關中幹什麼,生怕蕭何背叛他,何況他張良。

因此,張良一步步退出了漢朝的政治舞台,得以落得個隨赤松子云游四方,不像韓信,被蕭何騙到長樂宮,斬,滅了三族。

漢六年,天下初定,劉邦封功臣。張良沒有戰功,但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就是張良的功勞。劉邦讓張良自己從齊地選擇三萬戶,實際上就是封張良為萬戶侯。張良說,我與皇上您在留這個地方相遇,這是上天的安排,陛下聽我的計策,幸運的是有時也碰巧用對了,我封在留就已經足夠了,哪裡還敢封萬戶侯。於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是聰明的,他深深知道與君王處,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道理,爭功勞是最大的忌諱,因為功勞都是君王的,你如果爭功,功勞越大,君王越是不知道應該賞你什麼。當功高蓋主的時候,那就只能賜你死了。張良選擇的封地留,不過是個小縣而已,張良請劉邦封他為留侯,實際上是擺出一個姿態,還是陛下您的功勞大,我不爭功,您也不必犯難,也不用懷疑我,我沒有要和你爭天下的意思,也不會背叛你。

而劉邦定都關中之後,張良更是稱病,閉門謝客,甚至一年都不出門。

從漢書的記載來看,從劉邦定天下之後,張良的戲份就越來越少了。稱病不上朝、閉門謝客,實際上是最好的自我保護。劉邦本來就是一個氣度很小,非常愛猜忌的人,打江山哪有那麼容易,他最怕群臣私下裡商量背著他干出什麼背叛他的事情,如果張良的府上迎來送往,賓客絡繹不絕,勢必會招致劉邦的猜忌,所以乾脆對外稱病,也不見客,反而少了些劉邦的猜忌。

再後來,瓊布反劉邦,劉邦平反之後更加想重新立太子。張良進諫,劉邦根本就不聽。於是,張良再次稱病再也不過問太子的事情了。

應該說此時的張良是明智的,雖然他是太子的師傅,但是他也看出來劉邦已經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對他言聽計從,他稱病不再過問太子的事情,實際上是不捲入太子的宮廷紛爭。縱觀歷史,歷朝歷代太子紛爭都是免不了的,而捲入紛爭的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太子被廢,太子黨首當其衝被罰;太子爭勝了,坐上了龍位,首先被殺的還是太子黨的人。所以,張良貴為太子的老師,稱病不捲入太子黨,實在是明哲保身。

劉邦死後,呂后主政。念在張良當初保太子有功的份上,呂后強行賞賜飯食給張良,並對張良說出了那句名言:人生一世,若白駒過隙,何自苦如此!

又過了六年,張良去世,謚號文成侯!

首發散文網:http://www.sanwen.net/subject/3648110/


推薦閱讀:

歷史解密:韓信將死,張良不救韓信的五點理由
楊建平丨張良,關鍵時刻屢建奇功的蓋世英才
張良為西漢王朝做出了什麼貢獻?

TAG: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