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 / 醉罷君山 / 第9頁

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共48頁 

   

  作者:石頭木100 回復日期:2008-12-16 22:33:02 

    ?喝茶去了?

  ----------------------

  這一部分史料複雜,互相矛盾之處非常多,所以不得不下筆謹慎,影響了速度.

  

  鄭成功是否私心太重,這個還不太好說.如果說扶持永曆帝這個阿斗算是公心的話,那麼鄭成功私心是有些重,但如果是以民族大義以抗清的堅定性來看,鄭成功是始終如一的.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8-12-17 11:09  (使命的召喚-26)

  

  二、隆武政權的覆滅

  

  為什麼土地遼闊、物產豐盛、人口眾多的南明會在滿清的打擊下兵敗如山倒呢?南明內部紛爭不斷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隆武政權建立後不久,魯王朱以海在浙江建立魯監國政權,魯王朱以海在杭州失陷之後,能扛起反清的旗幟,還是有令人稱道之處。朱以海在抗清上是比較堅決的,因為他在1642年(崇禎十五年)清軍攻破山東兗州時,其兄朱以派自殺,朱以海險些喪命。然而在存亡危急之秋,由於門戶之見,使隆武政權與魯監國政權不能聯合起來,一致對抗清軍的入侵,而是陷入對峙紛爭之中,給抗清事業帶來極大的反面影響。

  就是效忠於隆武政權的南方地方實力派,也紛紛以搶佔地盤為先務,隆武小朝廷的政令根本無法對地方實力派有約束作用,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隆武帝確實沒有一支可控制的效忠於他的軍隊。隆武帝這個人,在個人品行上還是有令人稱道之處,他胸懷大志,堅決抗清,好讀書,與許多藩王不同,他並不沉溺於酒色,生活上甚為節儉,他力圖摒絕黨爭,消除門戶之見,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時,鄭芝龍雖然擁護他繼任帝位,但是鄭芝龍在抗清這件事上,是極其消極。

  

  作為海商與海盜出身的鄭芝龍,他的算盤中只有一個「利」字,他不斷地盤算著利益的最大化,擁立隆武帝也是出於這種私心,隨著北方的淪陷,鄭芝龍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受到任何損失,他手握重兵,這也使他在南明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他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中,包括隆武帝在內。

  1645年的六月,清政府下達野蠻的「剃髮令」,對於拒絕執行的征服區的百姓,採取格殺勿論的鐵血政策,這個政策一出,掀起了江南軍民反清的高潮,特別是閻應元、陳明玉兩位英雄指揮的江陰保衛戰,浴血奮戰八十一天,殺敵七萬餘人,最後江陰城失陷,清軍三日屠城,江陰軍民被屠殺數十萬人。在其他地方,抗清運動此起伏彼。而此時鄭芝龍、鄭鴻逵卻手握重兵,龜縮在東南一隅,這不能不令隆武帝非常氣憤。

  

  鄭芝龍消極抗戰的態度令大學士黃道周極為悲憤,這位晚明時代傑出的一代儒宗,想效法他的前輩王陽明,以儒學宗師的身份率軍出征,他富有責任感,可惜他並非王陽明。

  七月,黃道周招募了三千餘人,從福建出發,準備進入江西作戰。

  由於黃道周是隆武小朝廷中的地位最高的人物之一,所以被鄭芝龍視為眼中釘,鄭芝龍故意只支付給黃道周一個月的軍餉。黃道周一介書生,沒有什麼行軍打仗的經驗,但他堅信以正義之師出征,淪陷區的人民必定會起而響應,然而戰場的風雲莫測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黃道周的麾下,並非沒有人才,這三千烏合之眾中,卻隱藏著一個後來很著名的將領,這個人就是日後鄭成功的叛將、後來征服台灣的施郎(後改名為施琅)。施郎頗有些戰略眼光,他年輕時「習距陣擊刺諸技,於兵法無不兼精」。他見這支由烏合之眾組成的軍隊,肯定不是清軍的對手,於是向黃道周提議,作為隆武政權中的首席大學士,最好的策略,是攜少數隨從入贛州城,以督師的身份節制並調動江西、湖廣、兩廣的地方軍事力量,統一指揮,共同進擊清軍。

  施郎的建議不失為一上策,但在黃道周眼中,施郎根本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所以他沒有接納其意見。施郎雖然年輕,但通曉兵法,心知黃道周此去必是送死無疑,所以打定主意,自己返回福建去了。雖然黃道周全力以赴,但他實在太欠缺軍事才華了,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黃道周的軍隊遭到了清軍的圍擊,陣亡一千餘人,黃道周被俘,他拒絕投降,次年被清政府處死。

  

  由於鄭芝龍的掣肘,隆武帝根本無法一展宏圖,有一回,鄭成功入見隆武帝,只見隆武帝鬱鬱寡歡,心情沉重,鄭成功深知自己的父親一意孤行,架空隆武帝,對這位暗藏雄心的皇帝深表同情。二十一歲的鄭成功,正處於最富激情與抱負的青年時代,他滿腔熱血,欲報效國家與君王,這是那個時代的最高理想。與海商出身的父親不同,鄭成功從小時開始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儒學對於鄭芝龍而言,無非是博取功名的手段,而對於鄭成功,則是一種生命的信念,他身上帶有一股強烈的武士榮譽感與責任感,但是這種熱情卻遭到父親的壓制與打擊。從海盜搖身一變為官僚的鄭芝龍,更奉行一種「知時務者為俊傑」的實用主義,他首鼠兩端,靜觀時局的變化,視政治為商業,視戰爭為博弈,父子兩代人在思想上的巨大鴻溝,使得鄭芝龍根本不放心將自己龐大的私人軍隊交給兒子。

  鄭成功面對有著知遇之恩的隆武帝,除了口頭上的效忠,也無法給予更多的實際支持,他對隆武帝表明心跡:「陛下鬱鬱不樂,得無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

  這位鄭氏子弟的表態,令隆武帝感到一股溫暖與欣慰。雖然鄭成功也多次規勸父親扛起抗清的旗幟,但是鄭芝龍置之不理。

  

  隆武帝成了一個傀儡,在福建是混不下去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御駕親征。

  隆武帝召來鄭成功,顯然他對鄭成功非常信任,把心裡話都掏出來說了,問他道:「芝龍、鴻逵,朕將誰依?」鄭成功也表現出他對隆武帝的忠誠,實話實說:「臣父、叔父皆懷不測,陛下宜自為計。」隆武帝不僅長嘆了一口氣,又問道:「汝能從我行乎?」鄭成功回答說:「臣從陛下行,亦何能為?臣願捐軀別圖,以報陛下。此頭此血,總之,已許陛下矣。」

  隆武帝親征的目的,是為了擺脫鄭芝龍的控制,當時尊奉隆武政權的還有兩廣、江西、雲貴等地的官員,所以隆武帝想離開福建,這樣可以集合其他地區的抗清力量,免受鄭芝龍的掣肘。隆武帝決心先轉移到江西的贛州,這個戰略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江西東臨閩浙、西接湖廣,南有廣東,這些地區或者掌握在南明手中,或者正與清軍對峙,只要能在江西立足,憑藉皇帝的號召力,終究會對大局有穩定作用。

  雖然鄭芝龍飛揚跋扈,但隆武帝親征,他也不能拒絕出兵。於是鄭鴻逵率一支軍隊出仙霞關,策應浙東的抗清力量;鄭彩率另一支軍隊出杉關,準備與江西的抗清義軍會師。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8-12-17 21:45  歷史有時會被偶然事件所改寫.

  鄭成功克複台灣後,可惜英年早逝,否則憑藉台灣為基地,以貿易振興實力,憑鄭成功的進取精神,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可惜,可惜.

 作者:dunkez 回復日期:2008-12-18 13:41:08 

    鄭部去打台灣,就是因為在大陸沿海已經站不住腳了.指望打下台灣以後,以台灣為基地反攻大陸那真是痴人說夢.鄭成功恐怕還比不上南宋的中興四將.因為至少中興四將在抗金上還是彼此合作的,和鄭成功哪怕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還是自私自利.只能說南明實在沒什麼人才,唯一的人才還是因為是反賊出身,得不到重用.

  ---------------------------

  說鄭成功自私自利,這個是缺乏證據的,至少說證據上說不充分的。

  反賊出身的是指李定國么?李定國並非不受重用,而是被孫可望排擠,但孫可望也是反賊出身的成員,所以排擠的原因,絕不是因為「反賊出身」的身份。

  

 作者:灝宸 回復日期:2008-12-18 22:15:51 

    鄭鴻逵並沒有請求潞王去福建吧,是鄭鴻逵想回福建取兵協防杭州,潞王沒有答應!還有,唐王和鄭鴻逵是在杭州城裡見面的。唐王是從嘉興逃到杭州,鄭鴻逵是從京口撤下來的,都是6月10日到達杭州,當晚一起離開!

  ----------------------------------------

  南明史料相互矛盾之處不少。

  這裡的說法是引自徐芳烈的《浙東紀略》:

  

  初十日,陳盟朝監國,出語士英曰:「事不可為矣!」午後,總兵鄭鴻逵亦至。鴻逵即請監國入閩,不允;請以宮眷渡江,亦不允,遂出城。時黃道周適在江干,連章勸監國即位,且責馬士英誤國賣君之罪。薄暮,陳鴻範遣報城中云:「北使明日至,且許監國仍令王浙也。」

  十一日,鄭鴻逵於江間遇唐藩,遂同黃道周奉以入閩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8-12-19 11:12  

  (使命的召喚-27)

  

  隆武元年的年底,隆武帝離開福州,於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達建寧。然而此時鄭家軍又出了事情,在鄭芝龍的暗中授意下,鄭彩的軍隊到了杉關之後,就停止不前了,隆武帝派往鄭彩軍中的監軍張家玉十分心急,催促鄭彩繼續前進,但鄭彩根本不理睬,反而將軍隊撤退到了浦城。隆武帝大怒之下,削奪鄭彩「永勝伯」的封號。同樣,另一支出征的軍隊,進入浙江的鄭鴻逵部將黃克輝從浙江撤回到了福建,對於鄭家軍的陰奉陽違,隆武帝除了憤怒之後,只能是無奈了,對鄭鴻逵惟一的處罰,只是將他由太師降為少師。

  由於江西的北方諸府已經被清兵攻佔,鄭彩又臨陣退兵,這樣一來,隆武帝從建寧進入江西的設想無法實現,他只能向南轉移到延平,並打算從延平前往汀州,汀州毗鄰江西贛州,此時贛州仍然控制在明軍手中,但江西的形勢已經是相當的嚴峻了。

  1646年三月,清軍攻佔贛州西部的吉安,贛州岌岌可危。隆武帝命令各地明軍火速增援贛州這一戰略要地,從雲南、廣東、廣西、湖廣等各地增援的軍隊加上贛州的守軍,贛州的防禦力量大約有四萬人左右。

  六月八日,清軍進抵贛州。雖然據守贛州的南明守軍人數上並不少,但是南明軍隊派系林立,根本無法協同作戰,南明將領中福建的鄭芝龍、湖南的何騰蛟等人擁兵自重,對贛州之戰態度消極,使得戰局十分被動。

  

  時局的巨變,使得鄭成功通過科舉博取功名的早年理想破滅,正是在隆武帝親征的這段時間,鄭成功也完成從文人到武將的轉變。

  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鄭成功率領一支軍隊出大定關,這大約是鄭成功第一次領軍出征,後來由於鄭彩不顧隆武帝的命令,將軍隊從杉關一帶撤回,隆武帝只得命令鄭成功收集鄭彩軍隊中的逃兵,然後出分水關,為進軍江西作準備。但不久後,鄭成功的軍事行動又有了更改,原來隆武帝想出福建進入江西,直接坐鎮指揮對清兵的反擊,但是由於江西前線吃緊,江西迎接隆武帝的軍隊遲遲未到,隆武帝只得調鄭成功的軍隊作為護駕部隊。

  鄭成功在抗清及擁護隆武帝等重大原則上,與鄭芝龍態度完全相反,他身上充滿一種使命感,可是他雖然是鄭芝龍的長子,卻沒有多少兵權。隆武帝雖然對鄭成功寄予很大的希望,把在永安、沙縣一帶招撫的山賊寇盜一萬餘人,歸由鄭成功節制,這樣一來,鄭成功所控制的兵力固然大大增加了,但是糧餉卻成了大難題。

  隆武帝不僅沒有自己的軍隊,連兵餉也得仰仗鄭芝龍。鄭成功曾向隆武帝建議應當「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這分建議合情合情,可是問題是,兵在哪呢?軍餉在哪呢?武器在哪呢?隆武帝無奈的說道:「兵、餉、器三事,今日又有手敕,確托卿父子。茲覽卿奏,言言碩畫,朕讀之感動,其總理中興恢御兵、餉、器甲,統惟卿父子是賴。」

  

  鄭芝龍顯然已經明白,隆武帝已經是窮途末路了,清軍自從入關之後,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無論是李自成的軍隊還是南明的軍隊,統統兵敗如山倒。那時有氣節的將領固然不少,但沒有氣節的官員也很多,鄭芝龍與很多南明將領一樣,在心裡暗自琢磨作出什麼選擇更會更利益最大化。當年他當海盜時,他豪賭一把,接受明朝政府的招撫,結果這賭贏了,現在他成為南明小政權的太師,位高權重啊。只是這隆武帝看來是撐不下去了。

  在清軍一方,早就在試探鄭芝龍的態度了。

  1646年的三月,清軍派使者蘇忠貴秘抵福建,會晤鄭芝龍,鄭芝龍的抗清立場並不堅決,這使得清政府決心策反鄭芝龍。

  南明遭受巨大的戰場壓力,清軍同時在江西贛州與浙東兩個戰略方向上大舉進攻。六月初,清軍渡過錢塘江,連續攻陷紹興、金華等地,魯王朱以海乘船逃往舟山。與此同時,清軍平南大將軍博洛再次派蘇忠貴持書信前往會晤鄭芝龍。鄭芝龍雖然有投降清廷的打算,但老奸巨滑的他並不想這樣輕易投降,他還想與清廷商談條件,所以他採取一個折衷的辦法,先保全自己的實力,不與清軍交鋒。

  鄭芝龍密令鎮守福建北部重地仙霞關的守將施福撤退,這樣無異將此天然屏障拱手相讓給了清軍。仙霞嶺地形險峻,易守難攻,「兩崖斗絕,中通鳥道,仰高俯下,因險設關,裁容一夫」,這是由浙江通向閩北的重要戰略關口,隆武帝得悉仙霞嶺不戰而棄之後,大驚失色,可是鄭芝龍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軍隊拉回到到泉州安平,他借口海盜襲擊安平,然後還找了一番說辭:「海寇狎至,今三關兵餉取諸臣,臣取諸海,無海則無家,非速回防禦不可。」

  鄭芝龍一撤,隆武帝慌了,他派人送一手札給鄭芝龍,說道:「先生少遲,請與先生同行。」看來隆武帝也覺得大勢已去,除了尋求鄭芝龍的保護之外,他還能怎麼樣呢?可是連這種顧不上皇帝尊嚴的請求,鄭芝龍也置之不理,把隆武帝扔在一旁,自己率大軍返回安平。

  

  福建的北方門戶洞開,鄭成功打算堅持抗戰,但他的兵餉遇到極大的困難,這個時候,鄭芝龍派遣心腹到鄭成功軍中,企圖勸說鄭成功率軍撤退,鄭成功厲聲喝道:「敵師已迫而糧不繼,空釜司饔,吾將奈何耶?速歸請太師(指其父鄭芝龍)急發餉濟軍,慎勿以封疆付一擲也。」

  鄭芝龍得悉鄭成功的回復後,不以為然地說:「痴兒不識天命,固執乃爾;吾不給餉,彼豈枵腹戰哉?」下令斷絕給鄭成功的軍隊發放糧餉,以此方法來威脅鄭成功退兵。在無糧無餉的情況下,這戰還怎麼打呢?沒幾天的功夫,鄭成功手下的士兵逃的逃,散的散,鄭成功百般無奈,只好返回福州,與諸留守大臣商討時局。

  八月十三日,清軍在征南大將軍博洛的統領下,開始由浙江向福建挺進,十八日,清軍穿過閩北軍事要隘仙霞關,由於鄭芝龍的撤防,此時的仙霞關已經沒有軍隊駐守,清軍在沒有任何戰鬥的情況下,迅速向南推進,目標是擒拿停留在延平的隆武帝。

  大約在八月十五日,鄭成功決心率領一支水師,沿著閩江溯江而上,解救隆武帝。但是此時清軍已經大舉南進,水師遭遇到清軍騎兵,鄭成功馬上率軍投入戰鬥,但是鄭成功的軍隊數量並不多,在戰鬥中遭到挫折,只好順江撤退,這次救援行動失利。

  隆武帝被鄭芝龍拋棄之後,他手下的軍隊隨從並不很多,而清軍已進入福建,延平不可久留,隆武帝決定經過汀州前往江西的贛州,此時贛州的戰役還在進行之中。可是隆武帝一行人的行進速度實在太慢了,清軍以輕裝騎兵猛追,八月二十七日,隆武帝抵達汀州,此時他隨行的士卒只有五百人。第二天,即二十八日,清軍騎兵追至汀州,隆武帝那一丁點兒衛隊很快就全軍覆滅了,隆武帝與皇后同時被俘,隨即被清軍殺死。

  隆武帝之死,意味著南明隆武小政權在建立一年後,終於覆亡了。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85696/9.html

推薦閱讀:

藏在黨章里的「定海神針」
那些大公司的願景和使命
巡迴法庭在推進司改中的使命與擔當
浮生若派 使命必達
我的使命: 幫助世界把恐懼轉換成開放和快樂

TAG:成功 | 事業 | 鄭成功 | 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