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與廣修供養
05-27
1、廣修供養的釋義 廣是大勝,修是持理,供是奉給,養是資用。即是常常修持營理廣大勝妙之供品,以奉給資養於三寶。 供養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財供養可以資養『色身』。法供養可以資養『法身』。財供養又分身內之財與身外之財。『外財供養』,普通分為:四種供養、六種供養、十種供養等。四種供養,亦名四事供養。即是飲食,衣服,卧具,醫藥。這是供佛及僧的基本供養。其他的供品,缺少了尚可以。這四種供品,則缺一不可!因為這是『資身之具』。雖然出家修行,一切盡舍。而資養身命,卻仍需要這四種物品。我們現在要供養僧伽,就要注意,必須以此四事供養。因此四事是出家人日常生活的必須品。設若缺少四事,則不足以資養身命。身命尚且不活,遑論修行辦道?!又有六種供養,此有二說:一、香,華,燈,塗,果,樂。塗是塗香,以香料研為細末,塗摩身手,能凈垢穢,能除熱惱。樂是音樂。二、閼伽,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閼伽是水。復有十種供養,此亦有二:一、香,華,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寶是七寶。珠是瓔珞。二、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妓樂,合掌。繒是彩紬。蓋是傘蓋。幢幡是以彩緞綉制的懸掛莊嚴品,圓桶形者曰幢。長片形者曰幡。妓樂即音樂。這都是『外財』供養。至於『內財』供養,即是以自身為三寶做事;所謂執勞服役等。 以上所講的各種供養,散見於各種經論。以系佛教常識,故附帶著講講。現在再講本文,普賢行願品上說:—l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這一段經文,是說我們要廣修供養,就應當以重重無盡的三寶為對境。再看經文:—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鬘』有二種:一是華串。二是瓔珞。『酥』亦二種:一是牛乳油。二是藥草油。『須彌山』國語妙高山;四寶所成,有八萬四千由旬高。經中所列的供品,共有十一種。若是把諸種香合成『香』。把諸種燈合成『燈』。則只有七種。所謂『如須彌山,如大海水』。這是說『廣修供養』之『廣』!以見供品之廣大勝妙。可是如何能夠修辦這樣多的供養品呢?常然事實上是辦不到的。既然事實上辦不到,經中何以要這樣說呢?我們要知遁,這是『觀行供養』!須要注意經文中的『天雲』二字!天者自然之義。謂法界性中,自然具有如是不可思議之德用。雲者緣起之義,普遍之義,重重無盡之義。謂由普賢甚深行願之力,以為緣起;令此種種廣大勝妙之供具,色相顯然!普遍於重重無盡三寶之前,而作供養。我們再看經文:—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此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千萬)那由他(億)分,迦羅(豎析人身上一毛為百分)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極微細)分,亦不及一』! 對於這兩段經文:先消文,後釋義:— 別明七行,皆『法供養』。第一、如說修行供養者:學佛之人,必須能說能行,方可得到真實利益。如大智度論說『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這是說:能腳踏實地修行的人,所說的佛法才是正確的。既然不能修行,又何必說法呢?能說不能行,還算有智慧的人嗎?又如大法句經說『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雖誦千言,求名愈著!不如一說,棄執離著!雖誦千言,不欲舍罪;不如一聞,去離生死!...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絕離三界!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千言是千字,或作千句解亦可。誦是背誦,包括演講。這是說:即使你能夠日誦千言,不修行也得不到實益。而且能說不能行的人,一定貪名。愈是能說,貪心愈大!如是則罪業日增,何能自利利他? 然而我們要注意:這只是警策能說不能行的人的。能行而不能說的『老修行』,是不得借口以自護短的。因為能行不能說的人,世尊是呵斥為『啞羊僧』的啊!今日佛教之不興,其病源即在於行解背馳!能解說的不能修行,能修行的不能解說。以是不能『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了。所以文殊章說『如說修行,如行而說。若不能爾,是亦不能利樂眾生』。必須把說出來的佛法,能夠行出來。把行出來的佛法,能夠說出來。這樣才叫『如說修行』。這樣才叫以『法供養』如來。 第二、利益眾生供養者:諸佛出世,本為利樂一切眾生。我們所修的善根,皆以救護一切眾生為目的。諸佛一定大生歡喜!這便是以『利益眾生』供養如來。 第三、攝受眾生供養者:攝受即是攝取。眾生以差別為性,我們要度眾生,必須方便善巧,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攝取之。如維摩居士『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凈,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如是以六度法門,攝取一切眾生。於無量眾生中,不捨棄一個眾生;而必將他安置在佛道之中。這即是以『攝受眾生』供養如來。 第四、代眾生苦供養者:例如我們要度眾生,必須學法修行。學法修行,一定要受辛苦。而這種辛苦,正是代眾生受的。又如眾生遭遇到災難,我們要去救災救難,也一定要受很多的辛苦!這也是代眾生受的。諸佛為度眾生,不惜累劫勤苦!我們能代眾生受苦,最能契合佛心!是即以法供養如來了。 第五、勤修善根供養者:諸佛出世,為的是令一切眾生勤修善根。我們能勤修善根,即是供養如來。 第六、不舍菩薩業供養者:菩薩是以『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對於弘法利生之事,念念不舍,即是供養如來。 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者:這一句最重要!是乃以上六種行門的根本!甚麼叫著菩提心呢?即是度一切眾生悉皆成佛的心。設若離開菩提心而修前面所說的六種行門,則必被魔所攝持!如是則一切佛法悉皆變成魔法!不但不能利樂一切眾生,連自己也淪落於三界之中了。若能念念不離菩提心,方為真法供養如來。 以上消解經文,以下再釋其含義:— 『廣修供養』的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這一段經文,在表面上看起來是『財供養』。第二段『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這一段經文,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法供養』。第三段『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這一段經文,更顯明的校量著,第二段的法供養,勝過第一段的財供養。然而,倘作如是解,則便大錯特錯了!!第一須知:第一段經文中的『財供養』是『觀行供養』。觀行供養即是法供養。第二須知:第二段經文中的七種法行,並不是另有七種法供養,而只是前面『觀行供養』所依據的七種發心!『如說修行』者,即是如前所說的觀行;如是而行,即是『如說修行』。『利益眾生』者,即修觀行之時,本來是為利益眾生而修的。果能如是與七種心相應,則所修的觀行,即名為真法供養了。那麼第三段經文是怎樣校量的呢?其中含義是:觀行供養雖然是法供養,但必與七種法行之心相應,方得稱為法供養,方能得到不可思議之功德。倘若不與七行之心相應,縱令觀行成就,而法供養早已變成財供養了。其功德也就有限了。有志研究行願品者,幸勿以文害義! 2、廣修供養的利益 廣修供養,除慳貧障,得大財富。慳是慳吝,自己所有的財物,不肯施捨於人,就是慳吝。貪是貪得,他人所有的財物,總想屬於自己,就是貪得。但是世間人都是凡夫,大家都有慳貪心。你要貪他人的財物,實在不是容易的事。而因為財物不易貪到手,乃千方百計以謀之。甚至欲達目的,不擇手段,竟不惜傷天害理以圖之!於是因貪財而造許多惡業!現在有犯國法,死後墮入地獄!不但未得財富之樂,反而受苦無窮!這都是不明因果所致。我們要研究一下,世間人為甚麼要這樣慳貪呢?為的是得大財富,享受快樂嗎?那知道慳貪不是致富之因,愈慳貪則愈貧苦!眾生愚痴,令人可嘆!是以要想得大財富,切不可起慳貪心。不但他人之財不貪,自己所有的財物,還要布施。布施才是致富之因。所以廣修供養,可以除慳貪障,得大財富。這是總說其利益。若分別說之:則供華能除醜陋而得相好。供香能除垢穢而得法身。供燈能除痴暗而得慧明。供樂能除喑啞而得法音等。如是等供養,一一皆有廣大報果。 3、念佛與廣修供養 我們早晨,先供一杯開水,次再點燈燒香,而後早課。食粥之後,供華供果,而後念佛。午前,供菜供飯,而後午齋。而且每『一支香』皆須然燭焚香,而後念佛。以及念佛堂中,所懸掛的縵帳幢幡,種種莊嚴。這都是將『廣修供養』之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的修持。 有人說:只要一心念佛就好了。何必更要廣修供養呢?須知一切行門皆由福報所攝持!設若沒有福報,不但找不著一座清凈的念佛堂,甚至於連衣食都不能具足!如何能以安心辦道呢?三寶是最大的『福田』!廣修供養可得最大的福報!所以應當念佛與供養合一了。 但有兩點重要的道理,應當注意:第一、在供養的時候,要加修『觀行』!雖然所供的只是一香一華,而必須觀想著如山如海如雲。第二、在修『觀行』的時候,必須要發七種心: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若能如是,必能成就普賢菩薩的第三『廣修供養』的大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TAG: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