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看懂中國工筆畫2000年,最牛的不止宋徽宗~

1962年,台北故宮的國寶在美國五大城市巡迴展出,一天下午,展覽現場一位「奇怪」的美國觀眾成功引起了保安的注意。因為他站在南宋畫家李安忠的《竹鳩圖》前,盯著畫整整兩個小時沒挪窩。

保安怕他圖謀不軌,就把情況告訴了展覽負責人。原來這位觀眾家裡養了兩隻鳥,正跟《竹鳩圖》里的鳥一模一樣。觀眾笑著問展覽負責人:「中國朋友,你們那張畫是照著我的鳥來畫的呢?還是我的鳥照著你們的畫長的呢?」

李安忠的《竹鳩圖》就是下面這幅,而美國友人養的就是照片里的鳥。是不是一模一樣!

(上)南宋 李安忠《竹鳩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下)灰背伯勞鳥

畫中的伯勞鳥,圓潤潤,毛茸茸,卻有著猛禽的犀利眼神,它自帶黑色眼線,身上披裹著的灰色披肩,那高昂著的小腦袋,和獨踞枝頭的傲嬌神色,簡直神還原!

難怪這幅800多年前的中國工筆花鳥,能讓1960年代的美國人民狂盯倆鐘頭。今天我們再看這幅畫,也還是會感嘆畫家筆墨的精妙。小鳥是不會停在枝頭給你當模特的,所以很難想像在沒有照相機的南宋,李安忠為了把伯勞鳥的神韻、造型都嚴謹地再現出來,花費了多少工夫。

這種費工夫的畫法,在中國畫里,就被稱為工筆畫。

工筆人物畫

「靈魂畫手」顧愷之VS「新聞攝影師」閻立本

工筆畫是用毛筆白描打底稿,用顏料在不滲水的熟宣或者絹上三礬九染,精細描繪出花鳥、人物、山水的畫種。從技法上分為勾填色、沒骨、重彩、淡彩幾種。

早期的工筆畫主要技法是工筆重彩,所謂重彩,就是以礦物顏料敷色,顏色厚重艷麗。

工筆人物畫起步最早,主要是為了宮廷政治和宗教服務,從戰國墓葬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可說是中國最早的工筆人物畫。畫中男子是一名巫師,他束髮高冠、華服廣袖、身佩寶劍,側身駕馭著一條巨龍飛升天外。

戰國墓葬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

從戰國開始,中國的畫家就已經在力求「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到了東晉,人物畫已經發展得很成熟。而東晉人物畫第一人,當推顧愷之。

中國畫的精髓是「線條」,顧愷之就能用線條將人物畫得很傳神。《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顧愷之為裴楷畫像一事。顧愷之為了表現裴楷的丰神俊朗,就在人物肖像臉上加了三根毛,氣質一下子從路人甲提升到了大帥哥。

顧愷之也畫仕女畫,《女史箴圖》中貴族婦女神態端莊溫婉,服飾的線條綿密、流暢、穩定,功力極深,後人形容這線條如春蠶吐絲,又被稱為琴弦描或者高古遊絲描。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顧愷之還有個必殺技是「點睛」。傳說當時顧愷之在建康瓦棺寺畫《維摩詰像》,點睛的一剎那,維摩詰眼神中的光彩普照寺院,信徒香客為見一眼開光佛像,捐款百萬錢,顧愷之一戰成名。敦煌壁畫里,就有一幅維摩詰像,按照顧愷之的範本來。

敦煌莫高窟第一百零三室的壁畫《維摩詰像》

唐代工筆人物畫家閻立本,專門為皇帝畫畫,因為一言不合就要掉腦袋,所以他的人物畫看起來沒有吳道子那麼靈動,相對來說更加拘謹。《步輦圖》描繪了吐蕃王松贊干布派遣使節覲見唐太宗,希望雙方能夠相互聯姻,建立友好邦交的故事。這種記錄歷史事件的畫,就像新聞圖片一樣,忠實還原現場,所以必須畫得真實。

唐 閻立本《步輦圖》

工筆山水畫

剝離人物畫,自立門派

人物畫在發展,山水畫也在發展。從東晉顧愷之到隋朝展子虔,工筆重彩山水畫逐漸從人物畫中剝離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

展子虔《游春圖》的主要描繪對象,已經變成了二月桃花杏花爭艷的江南山水,人物山水的比例也開始和現實中相仿。

隋朝 展子虔《游春圖》絹本設色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展子虔畫山水時的青綠設色,畫樹的雙勾夾葉法和畫花朵的點花法,都對唐代李思訓的青綠山水產生了很大影響。

用繁複精緻的細筆描繪「蔥鬱樹木、崇山峻岭、精緻樓閣、蕩漾水波」的畫山水,就是從李思訓開始發揚光大的。

(傳)唐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絹本青綠設色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青綠山水中少不了亭台樓閣,為了將建築畫得更準確、細緻、工整,後來青綠山水中還出現了界畫。用界筆直尺劃線,所以畫中建築的線條更加工整筆直。界畫的高手,晚唐出了尹繼昭,五代有衛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還有郭忠恕。

五代 衛賢《高士圖卷》卷本設色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工筆花鳥畫

從「好看」到「有趣」

山水畫中還有松石一科,催生了花鳥畫成為獨立的畫種。

那時工筆花鳥畫大多用來裝飾宮廷。五代西蜀的黃荃「勾勒填彩」法畫花鳥能夠騙過宮廷的真仙鶴,南唐徐熙開創了「沒骨畫法」,看上去更有野逸之感。

五代 黃荃《寫生珍禽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後來,北宋的畫家們覺得,工筆花鳥畫不應該只圖好看,還應該追求一些意境。於是北宋的崔白就畫了一幅《雙喜圖》。

北宋 崔白《雙喜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雙喜圖》中,兩隻山喜鵲受到驚嚇,躍到空中撲棱著翅膀,對著下面擾人清夢的野兔破口大罵。偶然經過此地的野兔聽到嘰嘰喳喳的鳥語,停下腳步,回眸看向空中,就看到了兩隻炸毛的山喜鵲,神態頗有些莫名的「呵呵」之感。

山喜鵲與野兔,一靜,兩動,在構圖中巧妙地相互呼應。崔白這幅畫,突破了「黃徐」兩大花鳥流派一百多年來只單純注重裝飾性的動機,使得花鳥畫也有了故事衝突和趣味性。

崔白開創的新風格在北宋及後世都非常有名,宋徽宗趙佶也很推崇,他主持編纂的《宣和畫譜》中就載入了241幅崔白的作品。

工筆畫的巔峰時代

超級巨星宋徽宗代言「院畫style」

宋徽宗本人,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位超級巨星。他不僅本人會畫,還引導整個宋代畫家一起畫。

宋徽宗趙佶肖像

文藝青年宋徽宗利用職務之便,開創了北宋畫院。北宋最頂尖的畫師,都在其中。宋徽宗每天和畫師一起看山看水看花看鳥看珍禽異獸,然後畫畫畫。

宋徽宗《瑞鶴圖》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對物態精準的捕捉,極清極簡的線條,含蓄內斂的意蘊,都是獨屬於宋徽宗的審美標籤。每一筆,都能看出他對繪畫滿滿的熱愛,和對美的極致追求。

宋徽宗《臘梅山禽圖》絹本設色

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在《臘梅山禽圖》中,宋徽宗題詩云:「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他自剖心跡,表示我只想和丹青畫筆相伴到老,壓根不想做什麼勞什子皇帝。可惜皇帝不能辭職。

是非功過,一抔黃土。留下的,是北宋繼往開來的院體畫風,和獨一無二的美學格調。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偏安一隅的南宋,被江南水鄉的溫柔包裹,花鳥畫也從北宋的巨幅捲軸,變成了小巧精緻的冊頁。一大批北宋畫院的畫家南渡,進入宋高宗趙構的南宋畫院繼續畫畫。

南宋 林椿 《海棠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李迪《紅白芙蓉圖》

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

巔峰過後的蕭條

文人畫興起 工筆畫沒落

兩宋以後,由於「意高於形」的文人畫興起,工筆畫開始逐漸走向沒落。其間也有高手,但寥若晨星。

工筆人物畫方面,元代永樂宮壁畫最為矚目。

元 永樂宮壁畫 局部

仕女畫要數明代畫家唐寅。

明 唐寅《王蜀宮妓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代的仇英苦心孤詣,兼擅工筆人物和青綠山水。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清代的袁江、袁耀是界畫的翹楚。

清 袁江 別苑觀覽圖 大都會博物館藏

清 袁耀 蓬萊仙境圖十二條屏

工筆花鳥界,明末清初的惲壽平使「沒骨花鳥」畫法重煥生機,融合新意。筆法兼工帶寫,設色清麗柔和。

清 惲壽平《春風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到近代,齊白石的工筆蟲草別具一格,和北宋崔白相互呼應的構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通常兼工帶寫。

近現代 齊白石《知了圖》

于非闇的花鳥繼承宋人筆意,造型設色卻更偏大膽雍容。

近現代 于非闇《牡丹蜜蜂》

陳之佛的工筆畫融入了日本的工藝圖案,甜美裝飾意味濃厚。

陳之佛《和平之春》紙本設色

現藏南京博物院

唯匠心與美不能丟棄

當代工筆畫的復興之路

1940年代後,由於政局動蕩、戰亂不斷,工筆畫家無法專註創作,限於條件缺少學習交流,也使工筆畫理論研究陷入低谷。

直到改革開放後,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逐漸有了電視、照相機、印表機,這些精準的圖像處理設備對於工筆畫一直追求的「栩栩如生」是極大的挑戰。而且在流行文化的衝擊下,工筆畫的形式過於傳統,缺乏新意,也無法再吸引公眾的視線。

那麼人們是否就不再需要工筆畫了呢?

問題又回到了最初,1962年,當美國舊金山的觀眾默默凝視著南宋李安忠的《竹鳩圖》時,他只是單純地被畫家所傳達的精神打動了。

這種精神,是宋徽宗寧願丟掉江山也不願意拋棄的,對美的追求。

這種精神,是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卻被當代中國人一股腦丟掉的工匠精神。

這些精神,讓我們成為更有溫度的人。

為了傳承這種精神,1987年,中國工筆畫學會在山東煙台成立,首任會長為工筆畫大師潘絜茲。儘管大環境相當艱苦,但中國工筆畫學會仍通過各種努力,組織展覽,開展學術研討會,進行國際交流推廣活動,中國的工筆畫發展又重新走上了正軌。

在這種契機下,「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於1988年舉辦,會長潘絜茲說了這樣一段話:「中國工筆畫正走上復興之路,復興不是復古,而是這門衰微已久的藝術獲得新生。」

當時的畫壇審美單一,缺乏活力,但何家英的人物畫,以工筆寫實加上獨特的東方詩意,為畫壇增添了一道清新、動人的風景。這種既具傳統匠心,又融入了當代審美意趣的新工筆畫風格,甚至引發了「何家英現象」。

當代 何家英 《十九秋》

復興之路並非坦途,在何家英、馮大中、林凡、謝振甌、蕭玉田等當代工筆畫家的艱難探索與堅持中,中國工筆畫經歷了傳承的斷層、秩序的重建,終於迎來了新的發展。

1987-2016,轉眼中國工筆畫學就走過了30年的歷程。在學會成立30年之際,2016年12月23日,「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

【向經典致敬】

本次展覽引入了策展人機制,突破了傳統展覽將作品擺在展廳,剩下的就是觀眾自己欣賞的單調局面,所以大家在展覽上能夠看到很多新鮮好玩兒的東西。

策展人徐娟表示,「中國工筆畫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可能國民都知道工筆畫這個概念,卻沒有幾個人真正了解其中的內涵和意義,在某種意義上,工筆畫成了國民『最熟悉的陌生人』。此次展覽,經過了一年多的策展籌備,就是希望能夠用全新的手段和形式,讓觀眾走近傳統工筆畫,了解當代工筆畫的發展現狀。」

在媒體、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第十屆中國工筆畫大展也用新的形式「向經典致敬」。本次展覽的兩個亮點,你不容錯過。

亮點一:央美師生現場復原永樂宮壁畫

元代永樂宮壁畫在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罕見的巨制,但很多人無法親臨參觀。而在第十屆中國工筆畫大展上,你將能夠看到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現場進行永樂宮壁畫的原貌再現。

元代 永樂宮壁畫 局部

亮點二:VR技術體驗宋人《江山千里圖》

傳世十大名畫之一的《江山千里圖》出自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他曾得到宋徽宗親傳技藝。在展覽現場,你將能夠親自體驗VR(虛擬現實)技術下呈現的錦繡山河,在宋代人的「中國夢」中自在暢遊。

宋代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集中呈現當代工筆畫的最高水準】

除了欣賞傳世經典作品,展覽還能夠欣賞到當代工筆畫藝術家融合了新觀念、新審美的優秀作品。

在「歷史回顧」部分,大家能夠看到當代工筆畫領軍人物如何家英、馮大中、林凡、蕭玉田、謝振甌、喻慧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大眾耳熟能詳,閃耀了一個時代。

何家英《酸葡萄》175×245cm 絹本設色 1988年作

在「學術提名藝術家」部分,策展提名團隊經過多次徹夜探討,從200位當代工筆畫家名單中,精選出44位新工筆畫的中堅力量,如徐累、徐華翎、張見、高茜、馬靈麗、姜吉安、杭春暉、秦艾、譚軍等。他們展現了當代工筆畫正在發生的、最為鮮活的面貌。

徐累《如夢令》263×460cm 絹本設色 2015年

除了傳統繪畫形式,展覽中還呈現了拼貼、裝置這些極其新穎的形式語言,這也體現了工筆畫與新的形式語言的融合。

馬靈麗《白馬非馬》 155×95cm×3 絹本繪畫裝置 2015年

為了參展,大多數藝術家都從3年前開始準備作品,水準也比前幾屆展覽有大幅提升,很值得期待。

策展人徐娟表示「第十屆展覽的新機制、新形式就像一顆石子,投入了中國工筆畫這潭傳統湖水中,我們希望激起漣漪,引發大家對當代工筆畫的重視和思考。」

部分展覽作品欣賞

馮大中《霜天曉步》 49.6×59.3cm 紙本設色 2011年

謝振甌《錦繡文章系列·鑒真東渡》 77×77cm 紙本設色 2013年

徐華翎《若輕》系列之三 240×130cm 絹本設色 2015年

張見 《藏春冊·凝雪》 58×84cm 絹本 2015年

姜吉安《立影孤單孤立影》 191×43.45×16cm 現成品繪畫 2016年

杭春暉《深藍馬賽克淺藍桌面(a型)》

65×60cm 紙本設色 木刻浮雕 2016年

秦艾《望春風-鶴:培風;豹:寓言;鹿:瞻爾;猴:負舟》

128×276cm×4 紙本設色 2016年

譚軍 《隱語》 200x120cm 布面拼貼 2016年

「工·在當代——

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6.12.23-2017.1.3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



本欄目由看拍賣超級好用超級流暢超級先進的「藝典中國」APP支持推出,藝典同步拍,功能超強大,掃碼下載用一下試試唄~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同步拍


民國畫事更多精彩內容

這樣的老太太世間不會再有——張大千傳奇女弟子方召麐

齊白石張大千這兩幅畫據說又能過億,憑啥?

什麼樣的畫,才是真正的江左梅郎?

倔強吳冠中:背著糞筐寫生,從未想自己的畫能賣2億

【百代標程張即之】這一手撩人的字兒,似美人吐氣如蘭

鄧散木:一個人要多自信,才敢用手紙印請柬 |

評論區留言 和畫事君聊天

▼▼▼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美國女人眼裡的中國男人:靠「金錢」吸引女性
簡論梁啟超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當今時代,為何我們不願乖乖上班?
如何看待中國自研大飛機AG600首飛?
中國性騷擾居全球第二

TAG:中國 | 工筆畫 | 宋徽宗 | 筆畫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