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視熒屏上的六檔讀書類電視節目

大陸電視熒屏上的六檔讀書類電視節目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讀書》(原《子午書簡》)

 播出時間:每周一至周五13:25

北京電視台青年頻道《書香北京》

 播出時間:每周一、周二20:28

河北衛視《讀書》

 播出時間:每周二23:00

上海星尚頻道《今晚我們讀書》

 播出時間:每周六24:00 周日10:30

上海第一財經頻道《速讀時代》

 播出時間:每周日20:30

鳳凰衛視《開卷8分鐘》

 播出時間:每天18:45

4月23日是第17個「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蓋因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逝世日而設,雖是地道的「舶來」節日,近年來在中國卻呈現出日漸高漲的熱度。在「世界讀書日」前後,國內多家媒體相繼推出以閱讀為主題的專刊、專輯,呼籲公眾重新認識閱讀的價值。在媒體為讀書展開造勢之際,也有人對中國的讀書媒體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開設讀書版面的報紙有150家,而作為最有影響力的大眾傳媒,只有6家電視台開設了讀書類電視欄目(節目)。

實際上,在當下由收視率主導的中國電視行業中,娛樂成為電視機構獲得收益保障的不二標籤,讀書類電視節目因其相對較高的文化品位,始終處於尷尬的境地,一些節目在激烈競爭的電視熒屏上逐漸萎縮消逝,一些節目則力圖轉變製作思路使自己擺脫邊緣化的命運。讀書類電視節目所受的冷遇,也往往被看做當代中國人閱讀現狀的一個縮影。

「末位淘汰」扼殺《讀書時間》

4月中旬,北京電視台《書香北京》欄目在中國人民大學錄製了「青春中國·書香講堂」特別節目,邀請包括前駐法大使吳建民、主持人白岩松、詩人吉狄馬加在內的演講嘉賓探討青春的價值以及閱讀的意義,吸引了上千名青年學子現場聆聽。作為一個運營尚良好的讀書類電視節目,《書香北京》製片人吳瑋對記者表示,讀書類電視節目不能滿足於在演播室里捧著書聊天,必須走入觀眾和讀者中間,讓節目接得上地氣,避免陷入自說自話的境地。

吳瑋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書香北京》作為一個創立兩年多的電視欄目,由台領導親自命名並重點扶持,至今尚處於它的上升期。但並非所有的讀書類電視節目都如此幸運,隨著近年來中國電視業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電視台之間對於受眾與廣告客戶的爭奪漸趨激烈,一批曾經頗受觀眾矚目的讀書類節目無法適應新的遊戲規則,紛紛遭到淘汰的命運。

1996年5月,主持人李潘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里採訪在此養病的著名詩人、報告文學家徐遲,這期節目成為中央電視台一套新開播的《讀書時間》欄目第一期。《讀書時間》以其頗具人文氣息與高雅品位的特徵,一度為觀眾所稱道,成為中國讀書類電視節目的先聲。2001年,配合央視頻道專業化的推進,改版後的《讀書時間》遷入央視10套科教頻道,並被安排在周六晚黃金時間播出。這就意味著《讀書時間》與同時段鋪天蓋地的娛樂節目、電視劇短兵相接,共同爭搶收視這塊蛋糕。《讀書時間》立即顯示出自己的劣勢:其形式呆板、內容單調、改版頻繁等問題也加速了觀眾的流失。

2003年開始,央視依據收視率推出的「末位淘汰制」掌握起旗下節目的生殺大權,《讀書時間》因為排名靠後被亮出紅燈。儘管欄目組在巨大的壓力下嘗試對其進行調整,但仍未能挽救《讀書時間》的式微。2004年2月,《讀書時間》被併入央視10套新組建的《五日談》欄目,實際已失去獨立性。《五日談》實驗半年並不成功,播出方式被推翻重新整改,《讀書時間》在人們的嘆息中消亡。

輿論對《讀書時間》的批評集中在其表現形式的陳舊和文化內涵的缺失,「兩把椅子,兩個嘉賓,雲山霧海地神侃,從一本書開始,以作者的『私生活』細節為結束」,這樣呆板和封閉的表現很難讓選擇日益豐富的電視觀眾駐足。而在此之前,上海電視台的《閱讀長廊》、北京電視台的《華夏書苑》、湖南電視台的《愛晚書亭》、青島電視台的《一味書屋》等紛紛遭遇停播。這些節目固然受到大環境的擠壓,也與其本身與社會需求脫節不無關係。

必須比觀眾多走半步

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中國新聞出版報》在「世界讀書日」推出了特刊,首次對全國的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開闢讀書版、讀書周刊、讀書欄目(節目)的情況進行調查。納入調查範圍的有150家報紙、9家廣播電台、35家新媒體,而作為最有影響力的大眾傳媒,只有6家電視台開設了讀書類電視欄目(節目)。

「電視媒介與閱讀本身就存在著內在衝突,閱讀是一種沉靜的、思考的行為,需要在字裡行間營造出想像的空間,而電視往往側重於訊息的快捷和畫面表現力的豐富。」業界專家表示。因而,讀書類電視節目往往難以在「慢讀」的傳統閱讀與「速讀」的電視傳播之間實現自我平衡。在實際情況中,讀書類電視節目為了迎合觀眾,還極易盲從於社會潮流,失去自己的價值判斷。比如,在不久前養生類書籍暢銷時,有的讀書類節目就淪為了所謂「養生大師」的私家講堂。

「讀書節目必須比觀眾多走半步。不能過於曲高和寡,但需要對受眾有一些引領,『半步』就是一個度。」吳瑋說。吳瑋的團隊所運營的《書香北京》曾是內地唯一的日播讀書節目,強大的工作量使得節目組的編導常常為了準備一期節目讀書到凌晨五點。由於經歷過紀錄片與日播時評節目的歷練,吳瑋對《書香北京》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要求,即時刻保持自己的關注點,與當下的熱點相聯繫。節目不僅討論書,還隨著書籍將話題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去年10月,北京光合作用書店突然關張,吳瑋迅速組織業界專家對實體書店的生存話題展開討論,收到了良好的反饋。她表示:把圖書轉化成電視化表達是有難度的,但從普世文化傳播的角度上,它應該成為主流並大有可為。

堅持至今的讀書類欄目還有河北衛視的《讀書》,該欄目創辦於2000年6月,是目前國內衛視頻道中碩果僅存的一檔讀書類欄目。去年,隨著主持人王寧的離開,《讀書》曾一度遭遇停播危機。隨著文化學者曹景行的加盟,《讀書》改版重生,然而卻從原來的周日晚間移到了周二晚間的23點。《讀書》的大量節目在北京錄製,這也與其他幾檔讀書類電視節目相一致——對文化資源的依賴性強,只能生存在北京、上海這類作家、學者、出版社彙集的大城市中。

對於讀書類電視節目而言,收視率常常扮演著其生死主宰者的角色。長期以來,收視率成為各大電視台對電視節目考評的唯一標準。每一期節目的收視率會被做成折線圖貼在欄目組的辦公室里,有時收視率的統計甚至細化到一期節目的每一分鐘,主持人與嘉賓的對話一旦失去趣味性,收視率折線就開始向下掉。而收視率的背後實際是廣告資本。對於中國電視,特別是讀書文化類電視節目,業界的共識是,不能不講「收視率」,也不能唯「收視率」是從,應該建立一個包括「收視率」在內的綜合評判體系。從去年開始,央視已開始試行新的綜合評價體系,其中新設置了「引導力」、「影響力」指標考核欄目的社會效果,對「傳播力」的考評也不再以收視率絕對高低為依據,而是進一步深化為收視目標完成率、觀眾規模、忠誠度、成長趨勢等多維指標。

而對於讀書類電視節目而言,新的評價體系不意味著競爭的消失,他們仍需要尋求新的生存法則。 


推薦閱讀: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看三星等廠商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泥潭
客廳電視背景牆講究這些可驅趕霉運2
推薦一款符合Hygge風格的電視機
《旋風少女第三季》白敬亭等人還在嗎?
愛情公寓3中陳美嘉回歸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TAG:電視 | 電視節目 | 節目 | 大陸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