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3)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3)

原文地址: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3)作者:林健法法歸如如   動靜本寂寂  繁興燦爛處 一念未生時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這是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自性為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為虛妄。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所得的,也就是菩薩分證的三藐三菩提,其實只是現覺「諸法如義」而已。如果佛法談到如來有所得,如來得阿耨三藐三菩提,其實得的是什麼?得的只是現覺的諸法如義,這句很重要!要明白!不要再跟著人家亂講。什麼叫現覺諸法如義?就是明白一切法相是虛妄無實的,是緣起如幻而已,能離妄相而徹見了諸法實相,這個叫做如來所得――諸法如義。所謂的見性、見法,就是見到一切法的自性,而一切法的自性卻是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這個叫見性,不是見到了一個真正的性體。如果見到一個真正不生不滅的性體了,或者永恆不變的實有性,注意聽!那問題就大了!見一切法的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才叫見一切法的自性。如果一定要用「自性」二個字,那什麼叫「自性」?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就是一切法的自性。 所謂自性的內容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也就是一切法的空寂性,一切法的空寂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自性就是無實性的意思。以無自性為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為虛妄?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明白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既然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你還會執著在有一個實和虛嗎?那時連實和虛的相對也沒有了,所以說「非實非虛」,無實無虛就是在講這個。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真正的無實無虛就是悟到了真正的無上遍正覺。什麼叫無上遍正覺?就是離一切相,達到一切法的如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注意,這句要划起來。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這句話很重要!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悟透了,你們就開悟了。

隨舉一法,人、事、物皆可,我們從緣起法去觀察它,就知道它無自性、非實,只是緣起相聚、緣散而滅的現象而已,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永恆性,也就知道這個法的當下,就是如,因為非實非虛故。你體會的、悟入的這個「如」義就在這裡――非實非虛。如果明白了非實非虛,你還會執著在一個「實有」(實)裡面嗎?會不會執著在一個「沒有」(虛)裡面呢?「非實」大家比較容易了解,「非虛」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解,「虛」和「實」好象是相對的,如果沒有「實」,有沒有「虛」?「實」,是因為虛而說,既然是這樣相對的存在,一邊(實)不存,另一邊(虛)能不能存在?注意聽!如果否定了「實」,那麼「虛」還存在嗎?所以非實非虛就是畢竟空啊!法性就是在講這個,不是離開這個非實非虛的法性以外還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東西,注意聽!而是法的當下就是如,注意聽!什麼叫如如不動的法性?就是法的當下!不是離開法的當下另外有一個的如如不動的法性。

如果不懂這個理念,一定會認為這些存在的事物是虛幻的,但在這以外又生了一個真正實在的法性的東西,變成離開法以外還有一個形而上的實在。這樣就會把法性空的那個「空」當為實有,也不是非實非虛,就變成實的了,那個空性就變成了本體,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法性存在了,那就變成形而上的實在論,還是在「實」裡面,不是非實非虛。非實非虛,「虛」是法相,「實」是法性。法性法相都不離開這個法,不是離開這個法以外還有一個法性,真重要!這個要是搞不懂,你是不可能解脫的。如果懂了這個,在法的當下就離相而解脫,不是離開這個相以外有一個法可得,在那裡解脫,注意聽!這個好重要哦!這個要是懂了,在萬法中就真的「如」了:「法法歸如如,動靜本寂寂,繁興燦爛處,一念未生時」。

過去聽過緣起法的學員現在都很高興,沒有聽過的還不知道這個意思。所以,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千萬要注意!不要搞到那個虛無縹飄渺的神秘經驗去,不要在那個迷幻的世界再找一個真如不變。一切法即是佛法,如果離開萬法,就沒有佛法了。不是離開這個法以外有一個真實的佛法,而是在任何一法的當下就是佛法。佛法不能離開我們的身心、生命、環境,離開我們生活的世界而談佛法那不叫佛法,那是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就是外道的自性見。研究佛法,就是要站在研究一切法的立場,而最直接的是在五蘊中,所以,修行第一回到人間來,第二回到身心來,第三回到生命、生活來,才能在一切法中悟「法法如如」而真正的解脫!

「『百花異色,同歸一陰』;『高入須彌,咸同金色』。於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而非離相寂滅的」。

這裡太重要了,越來越精彩:「百花異色,同歸一陰」,雖有很多的花,不同的顏色,千奇百態的爭艷,看起來法相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法性卻同歸一陰(空寂);「高入須彌,咸同金色」,高入須彌,表示很高大大,但都是在同一個金色中,表示法相不同,法性歸如,一樣的。所以在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深入諸法原底。在一切萬法的千差萬別中,去透入它諸法根本的底部,那就是沒有一法不是自性空的,所以叫做「法法緣起」啊!一切法都是從緣起,每一法都是自性空,沒有一法不是離相寂滅的。如果知道一切諸法無常、無我、空,那麼你還會不會執著這些相呢?絕對不會了啊!就產生所謂的「法法歸如如」的無分別法智了。無分別的如如法性就是這裡講的無分別智,不是不起心動念的那個無分別,是一切法同歸法法如如的這個無分別,才叫做離相寂滅的。

具足正見解脫有份 「在聖智聖見中,即無一法而非本如本凈的佛法。即一切相離執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然而,即畢竟空而依緣成事,即善惡、邪正、是非宛然。有人執理廢事,以為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也滲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純凈的真了」!

真正見法的聖者所看到的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本來如是的清凈的佛法。即一切相離執而入理,就在一切萬法的現象中,離開了實有感的執著而入法性空的真理,那時一切法皆是如如的。然而,即畢竟空而依緣成事,很重要!前面談空理,悟入法性,但千萬不要因為悟入法性空就偏在理上而廢黜了事相。正因為畢竟空才能依因緣起而成就一切的現象,這個叫事,所以就有善惡、邪正、是非的宛然。注意聽!當我們體會空性時,不是什麼事相都沒有,而是悟入它的法性空寂。因為,一切不可得的法性的空寂,才能依緣而現出一切千差萬別的萬法。萬法雖然如幻,但卻是宛然而有,「宛然」,就是好象彷佛的意思,不是實實在在的,宛然的就這樣顯現出來,萬法的善惡、邪正、是非,就彷佛這樣顯現出來了。

這裡很重要!前半段在破眾生的實有感,執在真實的自性見中而執相、起惑、造業;把對法相的執著破除以後,回過頭來,不讓你落入斷滅中,不要以為什麼都是空無,所以,佛陀說一切法非虛(空無)非實(實有),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實在的有,而是宛然的有。所以,真正體證這個法性,不是斷滅,注意聽!後半段最重要!

有人執理度事,以為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也滲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純凈的真了!這個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這個地方:破、破、破,破一切非實,最後落入斷滅了,什麼都沒有,一切都非實,那我亂搞反正也非實吧!注意!這個地方就不能執理廢事,很重要!「雖空而宛然有」,就是因為空,才能緣起森羅萬化的差別相,要注意聽!空,不是在滅一切萬法。我們在萬法中悟得「如」而解脫,但是萬法還是在現象的變化遷流中,而有種種的緣起。所以,講空義的如,不是在破壞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後半段這個最重要!不然我們會落入斷滅空,一切唯空就什麼都沒有了。因為空,才能產生萬法的緣起,而顯現出一切的差別相,但是雖然產生了一切差別相的萬法,畢竟它還是非實的如幻緣起有,不是實有,注意聽!所以「有而非實」,「非實而宛然有」,這樣事理二邊都不會偏廢,注意聽!這樣才產生萬法,也能產生萬法中的因果系,所以它有是非、善惡、邪正,注意聽!不是什麼都攏統地說沒有了、斷滅了,後面這個最難了解!

在說般若的空義裡面,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因為眾生的執著很深,對萬法的執著,對身心起的執著,我見非常深,沒有徹底地讓你明白一切法的非實無自性,你要離開這個執著是不可能的。你不能離開這個執著,就一定不能解脫,一定會起種種的貪慾、造業而生死輪迴不已。你只要一離開這個執著,萬法就無咎,萬法還是自在地緣起而妙用無窮,目的是在離執,不是在壞一切萬法,空義不是在破壞一切萬法,是破壞你的執著,要你離開執取顛倒、造業。一旦知道它非實如幻,你就不會去貪慾、執著、執取、造業,就能真正地解脫。那時,才能在萬法中隨緣自在,不會執取,也不會恐懼生死輪迴。因為知道一切如幻,他不會顛倒了。所以,說空的目的是讓你離執、滅貪慾,不是在破壞萬法讓你大混沌、大混亂,一定要明白。目的是要破我們的自性見,我們才能離執、解脫,卻不是在破壞萬法,「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如果不是空無自性,一切法它就是不動的,不能產生生滅,也不能產生輪迴生死相續,因為自性就是不變義。所以,自性見反而是斷滅論,一般以為有自性才能輪迴,恰恰相反,有自性是不能輪迴的,因為它不變不動,不動怎麼輪迴?因為無自性故,才能緣起,因為緣起才展現出生滅相、相續相,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不是破壞一切的法而現空,是在成立一切法,明白空義的話,一切法宛然而不失,這個後半段更重要!

「如來才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因為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證此一切法,所以假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等於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證覺的正法」。

這裡就象前面套用的那個公式是一樣的:「什麼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隨著經文的深入,對這個空義越談越精彩,越談越了解這個法的奧妙,金剛般若談的法要是什麼,般若的重要與解脫道的關係越來越明白,佛得的是什麼法,菩薩得的是什麼法,三教聖人得的是什麼法,越來越明白!不管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七地菩薩悟的何法,原來法法都一樣,所以佛陀在金剛經中——舉證,從佛、菩薩到阿羅漢的過程、內容以及所悟的法性都是根據般若的空慧,所以沒有般若的空慧,是不可能同入三乘共證的法性的,這是唯一之路,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我們抉擇法的了義和不了義在這裡,了解佛法的根本特質也在這裡,這個地方很重要!

當我們越來越明白的時候,對佛法的正見也就越來越確定,佛法的特質就能把握住,慢慢地就會明白其實佛法要體證這個並不難,也就是說要見法並不難,把這個法義搞通,在生活中、身心中稍微觀照都能受用。所以,今天講這個法的目的,就是建立你們的觀念,建立對佛法的正確認識,明白真正的正見是什麼,才能根據這個而立足、修行、悟入,離開這個是沒有路可走的!一般人所談的正知正見是什麼?其實這個才是正知正見,很重要!不是某一宗派講的是正知正見,而是在顯現出佛法的真正的特質,它的與世不共在哪裡?要把握住這個,三乘所共證的都在這裡。不把握這個,就不是正見,你修行可能就有很多岔路,而要證入、要解脫就不可能,所以最後都要歸於等救度了,這是很可惜的事!

其實,只要真正地具足了佛法的正見,明白它真正的實義,眾生要解脫,應該是人人有份的,應該真的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今天在弘法,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經典來談?就是希望給大家有一個因緣得到真正的正見,具足了這個正見以後,你們對修行就會有信心了,會自我肯定,不會彷徨、依賴、迷信、崇拜,那時才能真正地依法不依人,邁向解脫才有份,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常常跟各位談,不是法師能給你什麼,不是師父能給你什麼,而是要依法,得正見、正法的人,每一個都能自證自解脫,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這裡沒有一點迷信,沒有崇拜,沒有依賴,完全是自己智慧的抉擇與開發,以及發心的程度和是否真誠地去實踐,重點在這裡而已。得正見的人解脫就有份,但是聽不聽、實踐不實踐則在於各位自己,不是依賴別人,也不是佛能度你,要明白。

嚴土熟生的菩薩不可得 戊二 出到菩提

已一 成就法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菩薩得法性身,有二類:第一,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逥心向大而發勝義菩提心。二、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捨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智論》說八地捨蟲身,即此。,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裡又同樣地向須菩提說。畢竟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聽到『譬如人身長大』,即契會佛心而回答說:如來說的人身長大,為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在沒有大身的真實性。悟法性空,以清凈的功德願力為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證到八地菩薩得無生法忍時就是得法性身,此時的大菩薩來看我們這個肉身,就象毛毛蟲一樣,所以說是捨掉了蟲身得法性身。這裡的成就法性身當然非常大,但須菩提明白,雖然是法性身,也是通達法性的畢竟空而從緣幻有的,因此並沒有真實性。悟了諸法的空性以後,因有清凈的功德願力為因緣,而成就了法性身,那是非常莊嚴、特勝的,但還是假名如幻。

從前面這樣一段段下來就可以看出,每一段都在闡揚一個主題――法法空寂無實性。包括佛身、法性身,都點出是緣起如幻,還是假名。所以,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這裡從法性身來講,菩薩證到八地的無生忍而得法性身還是緣起如幻的。

已二 成熟眾生

【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眾生,對須菩提說:不特長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眾生,也還是如此。成熟眾生,以眾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餘涅槃為究竟。但在菩薩度眾生時,假使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眾生,我相不斷,就不配叫做菩薩了」。

從願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再到明心菩提過程的經文裡面,就是在從假入空,我們知道一切法為假名、非實,讓你體悟空性證法性身。現在的出到菩提是從空入假,要成熟眾生莊嚴佛土。這裡跟剛開始的願心菩提的問題差不多,但是角度不同,也說菩薩如果起了這樣的念頭:我滅度了無量的眾生,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有一個實有的你去度化了實有的眾生,那就是「我」、「我所」都是實有的,這樣當然就不叫菩薩了,他還著相啊!菩薩也是假名,並沒有實性可執的菩薩,所以,佛才會講一切法(菩薩也是一法)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什麼是菩薩?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補處,無不是緣成如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有可以名為菩薩的,如《般若經.三假品》所說。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

通過前面一段一段的闡述,到這裡,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夠了解每一段的重點幾乎都是一樣的,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讓你看清一切法都是無實性的。法性身還是緣起如幻,真正的菩薩還是緣起如幻,要度的眾生也是緣起如幻,從每一個角度都讓你明白這一點。現在也是一樣,學佛的人如果了解一切法如幻,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都一樣是無我的,都沒有一個實性可得,也沒有實在的菩薩性可得,一再一再地點出來。所以研究金剛經,前面開始會比較生澀,但是後面每一段越來越清楚,佛陀他只是借不同的法,從每一個角度來告訴我們,都一樣是空無實性的,所以,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這句話就在點破重點:千萬不要以為有一個真的我,不變的我,永恆的我,實在的我,這樣的東西是不可得的!這也就是所有外道和我們佛教界內某一部分誤解的人,他們常常會執著的一點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整個般若經的重點都是同樣一個主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讓你明白而已。因為,我們(尤其是大乘佛法)常常會講「我空法有」:「我」是沒有,這個五蘊的肉體是假的,是沒有我的,但總有一個什麼真的存在,它是永恆不變的存在著。大乘的《般若經》就是專門破法執的――執著法有,所以才要舉出佛身也不可得,法身也不可得,菩薩的實性不可得,眾生的實性都不可得。為什麼一一點出來?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都一樣。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一樣也沒有實性的,幾乎面面都點到了。下面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是關於佛土是不是可得,包括山河大地是不是可得,是不是有實性?

三心不可得 已三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如果菩薩起了一念:我能夠莊嚴佛土,那麼這個「我」就是實在的,佛土也是實在的,這樣就不叫菩薩了。如來已經講過:莊嚴者即非莊嚴。所謂的莊嚴,只是假名施設的莊嚴而已,並不是實有一個莊嚴的實體可得,真正的菩薩通達無我、無實性,如來才說他是菩薩。真正的菩薩不會執著有一個實有的莊嚴的佛土,他知道這也是緣起非實的,所以才名叫莊嚴,不是實有的莊嚴。菩薩通達這樣不可得的莊嚴才叫菩薩,沒有通達就不叫菩薩。

「嚴凈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凈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菩薩以法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為菩薩。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罷了!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裡,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為菩薩。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這樣,可見菩薩以悲願為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是約實義菩薩說」。

前一段從分證菩提來了解什麼叫如來,這一段讓我們明白什麼叫菩薩,真正的菩薩與如來都一樣證到法性空寂,沒有什麼差別。雖然沒有可得的少許法可名菩薩,但在因緣的和合中,能以般若的空慧而通達我、法的無自性空,這個才叫菩薩,才叫如來。般若經講到這裡更明白了,重點就是在般若的空慧,般若的空慧沒有建立起來,菩薩以及如來皆不能成立。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智論》所說的智慧分是什麼?通達我法都空的智慧叫做空慧,具有這樣智慧的是名叫做菩薩。真正的菩薩的就是以大悲心發了大願力,而得到真正的般若空慧來成就的。

戊三 究竟菩提

已 一 圓證法身功德

庚一 正說

辛 一 知見圓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面是出到菩提,最後這是最圓滿的究竟菩提了。前面在否定一切法的實性,現在就講到知見圓明,反而在成立緣起萬法的現象,這個從五眼來談的。

「究竟菩提,即是菩薩因圓,得一切種智,究竟成佛。佛有法身與化身二者,聲聞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眾部等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念念遍知一切法』。這即是法身說,這是色心圓凈的,不單是空性的法身,即如來的真身,唯大機眾生——法身菩薩能見他的少分。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釋迦,適應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薩、小乘、凡夫而現的。二身本非二佛,約本身、跡身,大機及小機所見,說為二身。此處先明法身。

有人疑惑:佛說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無所知。為顯示如來的知見圓明,超勝一切,所以約五眼一一的詰問須菩提,須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明,所以一一答覆說:有」。

在聲聞的大眾部里,對佛的法身與化身的分別,講的差別是很大的,他們認為佛的法身無邊無際,非常廣大,威力亦是無邊無際的,他的壽量亦是無邊無際的,功用也非常了不起,能念念遍知一切法。說這個屬於法身(法性身),不是普通凡夫能看得到的,要大機眾生(法身菩薩)才能看到。說我們看到的佛陀八相成道、三十二身叫化身,這是我們一般初心菩薩、小乘聖者、凡夫這一類看到的。

前面都說非實,很多人就會起疑惑:說什麼都空,是不是什麼都沒有?現在我們講空無實性,是站在否定的立場,慢慢地從法、佛、菩薩、法性、山河、大地、佛土,一一地都否定它的實有性。很多人就誤解了,以為什麼都沒有了,一切都非實嘛!這樣的話,你說佛什麼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應該是什麼都不知道。為了怕人家疑惑,聽到佛說諸法皆空,以為成佛後什麼都沒有了。這裡就要特意顯出來讓我們明白,佛具足知見圓明。他具備了五種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以五眼來讓我們明白佛陀的知見圓明,不是死了什麼都沒有,或者是成佛了什麼都不知道,變成虛無的意思。須菩提解空第一,但是他知道佛陀的意思,佛陀這樣問自有用意,所以,須菩提相應回答,他知道佛陀不是什麼都沒有,或者什麼都不知,他是知見圓明的。當問到佛陀是不是有五眼,他說有。

「眼,是能見的;有種種的見,所以名為種種的眼。現分二番解說:一、五種人有五種眼:世間的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凈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天眼的品質極其精微,所以能見人類肉眼所不能見的。如肉眼見表不見里,見粗不見細,風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見明不見暗;而天眼卻表裡、粗細、前後、遠近、明暗,沒有不了了明見的。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於心法。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佛眼,即『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

一般人的眼睛是肉眼,肉眼和天眼是屬於物質形成的眼睛,都是有形相有物質的,是四大極微所造成的,所以能看的功能就有限,能看到光明的地方,而看不見黑暗的地方;看得到近處,看不見遠處;看到表面,看不見內里,如我們身體的內臟就看不到,這個肉眼看的功能是有限的。但是天眼就不一樣,表面和裡面都能看得到,近處與遠處都看得到,明處和暗處也同樣都看得見。其實人類的肉眼功能還是很差的,鳥的眼睛就比我們好,晚上狗和貓的眼睛比我們還好,黑暗的地方它看得到,我們卻看不到。天眼也是神通中六通的一種,如同天人的眼睛。慧眼是屬於智慧這一方面的見地,不是真正的眼睛,「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知道它一切如幻非實,這個叫空慧,所以說是慧眼。

慧眼、法眼、佛眼,都是從智慧這一邊能見來講的,屬於心法,不是色法。前面的二眼屬於色法,後面的慧眼、法眼、佛眼是屬於心法。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這都是從法的功用上、程度上來分別的,如果我們能明白緣起法的內容,通達諸法皆空的空慧,就可以說有慧眼。菩薩的法眼比較深廣,不但通達空性,還能夠了解無量的緣起法相,而且還能針對不同的根性隨機應化來化度眾生,這叫法眼,其實也是比較深的智慧。佛眼是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一切諸法的實相,我們所了解的總還不夠圓滿,佛明晰一切諸法實相,也就是空假不二,圓見中道。

「二、一人有五眼:這如本經所說的如來有五眼。佛能見凡夫所見,是肉眼;見諸天所見的境界,表裡遠近等,都能透徹明見,是天眼;通達空無我性,是慧眼;了知俗諦萬有,是法眼;見佛所見的不共境,即佛眼。又,佛有肉眼、天眼,實非人天的眼根可比。後三者,又約自證說,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是慧眼;約化他說,即法眼;權實無礙為佛眼。如約三智說 :一切智即慧眼,道種智即法眼,一切種智即佛眼」。

離兩邊不著一的八不緣起中道 「 再舉如來比喻來形容如來的知見圓明。佛問:恆河中的沙,我說它是沙嗎?須菩提答:如來是名之為沙的。再問:如一恆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於一條恆河;有這麼多的恆河,恆河中所有的沙數,當然是多極了!如來所化的世界,就有那麼多的恆河沙數那樣多。在這麼多的國土中所有的一切眾生,他們的每一心行(心靈的動念造作),如來以佛知見,悉能知見。一世界中,單就人類說,已經很多,何況一切眾生?更何況那麼多世界的眾生?而且每一眾生的心念,剎那生滅,念念不往,每一眾生即起不可數量的心呢!然而佛能徹底明見,佛何以有此慧力?因為所說的諸心,即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假名為心而無實體可得的。無自性的眾生心,於平等空中無二無別;佛能究竟徹證緣起的無性心,所以『以無所得,得無所礙』,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剎那剎那,無不遍知」。

很多人在討論這個時會不解:佛的妙用真的那麼神通廣大嗎?真的能知道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起的所有的心念嗎?每一個眾生的心念都是剎那生滅不住的,那麼多無數的眾生,念念不住的無量無邊的心,佛怎麼可能都徹見呢?佛怎麼會有這個大威力呢?我們來看導師的解釋,這裡大家要用心一點,才不會執著。

「為什麼說緣起假名的心即是非心呢?因於三世中求心,了不可得。如說心在過去,過去已過去了,過去即滅無,哪裡還有心可得!若心在現在,現在念念不住,哪裡有實心可得!而且,現在不離於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可得,又從哪裡安立現在!倘使說心在未來,未來即未生,未生即還沒有,這怎麼有未來心可得。於三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唯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說諸心非心。也就因此,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世人有種種妄執:有以為我們的心,前一念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後心各有實體,相續而不一,這名為三世實有論,即落於常見。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如推究起來,也不免落於斷見。有以為我們的心是常恆不滅的,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又一致。佛說:這種人最愚痴!念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還取相妄執為常!心,不很容易明白,唯有通達三世心的極無自性,才識緣起心的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有不無。從前,德山經不起老婆子一問――三心不可得,上座點的哪個心?就不知所措,轉入禪宗。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了!這唯有如來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他」。

世人有種種的妄執,有以為我們的前念心和後念心是不一樣的,說各各有它的實體,認為心念雖然在相續,但其實不是同一的,這樣的理念叫「三世實有論」,這是一切有部的理論。這樣的觀念,把心的每一念當為實體,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未來是未來,它們各有實體,是各各存在的,這叫做三世實有論,其實就是落於外道的常見。也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也就是說,過去已經不存在,未來的還沒有來也不存在,唯有當下存在的現在這個才是實有,所以說現在是實有,過去未來非實有。如果過去了就沒有了,未來沒有,現在是有的,那麼這個「現在有」,一旦過去不就斷了嗎?所以前面的三世實有觀念是常見,這個過未非實、現在實有的觀念是斷見。

但是如果從緣起中道來講,就非常非斷、非實非虛。還有以為我們的心是常恆不滅的,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又一致。認為我們的心在認識上起落變化無常,這個變異不是真心,叫假心、妄心,是心起的假相,導師指出這其實與外道的常我論是一樣的。常我論的執著在這裡:我們起的念頭是假的、如幻的妄念,但是我們有一個真心,就是能知能覺的「那個」,它是常恆不變的,叫覺性,這就是常見。這些都是觀念上的錯謬,這個地方是最難明白的!還有,當我們在否定心的實有性時,又要錯會心的沒有實體性就是什麼都沒有,這樣就會落入斷見。所以,眾生的知見就是在兩邊:以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常的真心,那就是常見,叫常我見;錯會心的非實以為什麼都沒有,那就是斷見。

通達三世心的極無自性,根本沒有一個實有性,才能認識緣起的這個心是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有不無的。這也是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所破的眾生的執著:斷常、一異、來去、有無的實有自性見,眾生總是落在顛倒見裡面,我們的思維模式不是落在實有,就是落在實無,很難脫出來。所以會認為有一個真心,有一個永恆的自性,這樣就落在「有」、「常」、「 一」里;說它無自性、非實,又落入什麼都沒有,就是「無」、「斷」、「異」。其實緣起是不有不無、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八不」,這個是非常難體會的。

當說到佛、法性、菩薩的非實性時,眾生往往會把它落入什麼都沒有,在否定萬法的實有性時就會落入什麼都沒有的觀念。中觀的般若慧就是怕我們落在常見或斷滅見的虛無里,所以要讓我們知道,什麼叫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個緣起心是怎麼一回事。否定了佛、法性、菩薩的實有性,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一定要明白!因為這樣無自性的心識才能真正的所謂智慧圓明、知見圓明,它的作用反能存在,注意聽哦!這裡就讓我們知道:佛陀為什麼成佛,無量的眾生起無量無邊的一念心他都能明白,這個就是他功用、妙用,千萬不要以為一切都非實,什麼都沒有,一切功用沒有了。比如說:人的眼睛看到有限,變成天人時,他們的功用就比我們的好,這個功用就有差別,比我們的功效好么!人死了以後,如果你有功德升為天人時,是不是功效更好?那是不是在否定什麼都沒有?不是啊!注意聽哦!那成為菩薩、佛時,是不是功效更加妙啊?千萬不要以為一切非實,就是什麼都沒有,注意聽哦!所以,雖沒有實性,而能產生這樣的功效,這叫緣起。正因為緣起,才能了解它的如實的空性,因為空性也才能緣起的妙用,這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千萬不要落入常見,也不要落入斷見,重點就在這裡!

福德無性,故而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否」?「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上面說智慧圓滿,這裡說福德眾多。佛稱兩足尊,即以此福慧圓滿為體。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與校德不同。佛問:若有人以充滿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個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極了!佛隨即說:不過,假使福德有實在自性的,那麼,大千七寶的布施,也不過大千七寶的福德罷了,佛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因為福德無性,稱法界為量,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所以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圓成無量清凈的佛果功德,這才說多是呢」?

這裡是在成就福德。如果福德有固定的實有性,即使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還是有量的,只是這個量很多而已,但還是有限的數量,這不叫「多」了。這裡講的福德多,多在哪裡?是因為他沒有執著福德的實有性,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量可以衡量。當你能與般若的空慧相應而不執著在實有性時,就不會執著在數量上、一切相上來布施了,那時的福德就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與法界沒有差別,圓成無量清凈的佛果功德,這個才叫福德多嘛!也就是說,不取著布施(三輪體空)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廣大。有些人誤解了:無實性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那我們還要布施幹什麼?善事也不要做了,布施也不做了么。千萬不要誤會啊!佛陀是讓我們不要著相布施,那個心量就無限的廣大,不是用數量能夠束縛的,這樣,也才能成就無量的佛果功德。

我們再把緣起性空的重點提示一下,也就是龍樹菩薩在《中論》以及《大智度論》中闡揚的空義,回過頭來再看金剛經就知道重點在講什麼了。 「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壞俗諦而顯第一義諦。」 由這二句話就可以整個的了解空的道理了。這就是《大智度論》與《中論》的中心主題。因為空,一切法無自性,所以才能成立一切法。萬法的緣起正是由於無自性空,如果它不是空,是實有自性的,它就不變了,不變就不能緣起一切萬法,不是常就是斷。因為空,一切法無自性,所以萬法才能隨著因緣聚合而生,隨因緣的散而滅去,緣起的萬象才能成立。如果是有自性的,不是空的東西,它就不變,不變就不能組合,就不能產生聚散生滅的現相,因為自性的東西它是不變的么!而正因為空,也就是沒有自性,沒有實性,不能永恆不變,所以它才能夠緣起而現萬法。從這裡,我們就了解,空不是講什麼都沒有,不是在破萬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很多人不了解,認為空就是破除一切法。其實,空的目的不在破一切法,而是在讓你知道一切法是由於空才能成立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道萬法的空無實性時,眾生的執取、顛倒、染著、妄念等種種因緣才能夠因此而得解脫。所以我們要破掉的是對萬法的執取、愛染,而不是在破除一切萬法,反而是在成立一切萬法,這一定要明白!同樣的道理,了解「空」並不是離開「有」以外還有一個什麼叫「空」的,空就是在講萬法的形成是因緣條件的組合,因而沒有實性,由於從萬法去觀察它,了解這個法的當下就是無實性的,因為是緣起的么,緣起的無自性的就叫空(空無自性)。所以,必須在萬法(俗諦)中去看出原來是因緣條件的組合,而去體會它的第一義諦,這個就叫空。不能破壞俗諦的一切萬法,離開了俗諦,是無法顯現第一義諦的。到哪裡去顯示第一義諦的空義呢:一定要在俗諦裡面、萬法裡面去觀察,離開萬法是無法得所謂的空義的。

所以從這二個角度我們就知道空,不是破壞一切萬法,而是在成立一切萬法。同樣,我們要體會空,不是離開萬法以外有一空,而是觀察萬法的緣起而悟出它的無自性(就是空義)。我們以為萬法是實在的,才會貪取,執著,了解到萬法的緣起無自性,才能在萬法中離開執著。眾生的生死輪迴亦復如此:我們對生死起了實有感的執著,起了恐懼,怕失去那個自我,這些顛倒執取恐懼的源頭,其實都是同一個因素――自性見!如果不明空義,不明第一義諦,你就不能離開執著、貪取,那就永遠在執取、恐懼、顛倒、煩惱中,從而不得解脫。所以,必須要明白空義,才能離執、離相,離執著、離貪取、離愛染,才能得解脫。重要的是在讓我們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就不會再執取染著了,痛苦煩惱就沒有了,生死的恐懼也沒有了,我們才能解脫,重點是在這裡。

注意哦!空義也好,第一義諦也好,與俗諦都是相依相緣,不即不離的,不是在破壞一切萬法,而是在萬法中明白第一義諦,這樣,空有才能無礙。這個「空」不是離開「有」的空,而是在緣起有的當下明白它的無自性叫空,所以「空」是在成立這個「有」,不是在破這個有,一定要明白!金剛經的前半段就是要讓眾生理解第一義諦,而離開實有的執取,所以必須得讓你明白一切緣起法的無自性空,你才能夠離開那個執著,離開那個相,不再以為相是實有的。其實相是無常的變化著,剎那不住地在緣聚緣滅的,然而我們卻都在那裡執取,以為是不變的,是可以取得的,可以保有的,可以永存的,處處在顛倒中、迷惑中、痛苦中。因此,佛陀的開示讓我們知道萬法的無自性,它的緣起非實,我們才能離開執取顛倒。

但是眾生很容易顛倒,說萬法無自性、非實,就會錯會一切都不存在,以為佛法是在破除萬法,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都以為是這樣子,其實不是。金剛經的後半段就讓我們明白,注意聽!「不壞俗諦而顯第一義諦」,是即俗而真的,不是在破除萬法,反而是在成立一切的萬法。因為離開了執著,成立的才是真正的內容――看到了萬法如實的展現,一定要明白。前面在破身相的非實,下面顯示的是由於空義故,因而身相具足。

正因為自性空,才能緣起一切妙用。 眾生執一切法為實,就落入常見;所以,前半段在破眾生的執著,讓我們明白一切非實,但是又錯會什麼都沒有,就是落入斷見。那永遠是在有見和斷見的惡見中,執取、貪取,那個「我」就不斷,生死也就不斷,重要的是在破這個。破了我見以後,證了法性身,就沒有這些障礙,就不會在生死中輪迴了,隨著我們的悲心、願力,就可以展現菩薩的妙用。千萬不要以為知道空無自性,那就什麼都可以不要了,什麼都沒有了、斷了。

很多人研究這個法,前半段還有相當的體會,到後半段就完了,以為悟了空,什麼都沒有,就破壞了緣起,也破壞了因果、業力說,三世也斷了。所以,研究般若這一方面,了解前半段的空無自性還不難,但是往往一不小心就落入斷滅,這個是很危險的!所以,金剛經講到這裡,前面在破一切萬法,讓我們明白空無自性,但是,後面更要讓你明白緣起的成立。所以,般若的空慧不是在破一切法,而是成立一切法,它破的是眾生實有自性的執取,由於執取而產生的貪愛,那個我執、我貪、我慢就來了,然後執取、造業、輪迴不斷。所以要破的是我們眾生的執取、貪愛這方面,而不是在破一切法、一切相,反而是在成立一切法,所以才能成佛、菩薩、阿羅漢等聖者。

德山宣鑒禪師研究金剛經,他說:禪宗是魔子魔孫在亂講,就要去滅禪宗。結果他擔著《金剛經》去買早點,那個賣點心的老婆子問他:你那個擔子裡面是什麼?他說:「青龍疏抄」(就是金剛經)。她說好:「我問你一個法義,如果你講對了,我這個點心就讓你吃,如果你答不出來,就到別外去,我不賣給你。我問你:三心不可得,那你要點哪一個心」?德山一時答不出來,因為那時還沒有開悟嘛!也難怪,這一問不知所措,就轉入禪宗去體會了。

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了!雖然都知道我們這個心如幻,但如幻到底是有還是無呢?有的就落入真實的有,有的就落入無了,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無,而這個緣起如幻的這個心到底是什麼?就很難了解。所以,《金剛經》一直強調非實非虛,非實非虛實在是太難了解。眾生總是落在有或無,實有就是「實」,無就是「虛」,那非實非虛就搞不清楚了。所以,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難了解體會啊!所以,唯有如來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它!

佛陀常常說,這個根本就很難講,因為本來就不可以講的,是離開言語和思維的,所以,怎麼講你們才懂呢?講有吧,你們就說實有有;講無吧,你們又說實無斷滅。非有非無很難講,是沒有辦法用言語講的實相,但是不講大家又不了解,不能證入,不能離開顛倒執著,不能解脫。不得已,就用比喻,所以,佛陀用很多我們認識的文字語言來表達意義,他照我們所了解的意義去比喻,讓我們明白,這就叫「以指指月」,很難了解的。象這樣真實究竟的內容,其實只有佛陀他能明白見,而我們也是除了真正的證入以外,其他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語言表達總是有一個局限、缺陷,很難了解。

不過重點我們要明白:佛陀為什麼能明白無量眾生的一念心?這個就是成佛的妙用,是般若智慧的妙用,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否定了佛身廣大的無自性,如來的無實性,法性身的無實性,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不是這樣子的。這裡反要你明白:因為空無自性,緣起如幻的這個法才能產生這樣的作用,才能成就菩薩和佛,才能產生智慧的妙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空不是在破壞一切法,反而是在成立一切法,所以,才能緣起成立一切法,才有眾生、佛、菩薩的不同,才能有山河大地一切萬法的存在。很多人都不了解,以為空是在破一切法。空,絕對不是在破一切法哦!空,是破對一切法的執著,這是在成立一切法,並不是在壞一切法,這一點一定要明白!

上面是在講智慧的妙用,下面再看福德。前面說到布施沒有實性,有人就誤會不要布施了,福報、福德不是真的,那就不要做了。注意聽哦!所以,下面就是要讓我們你明白福德眾多。講空無實性,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才能成立緣起如幻的因緣果報,才能福德可得,千萬不要以為,什麼都沒有。

無記--佛陀滅後是有還是無(非實非虛) 辛三 身相具足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特殊形態。如來法身,有相?還是無相?這在佛教界是有諍論的,有的說有相,有的說無相。其實,這諍論是多餘的。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這法身是有相的。假使說佛有三身(也可以有相)或四身,專以法身為平等空性,那即可說法身無相。有相的法身,色身無邊,音聲遍滿十方。在大乘(大眾部等同)學初立二身說,法身即本身、真身,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法界的昆盧遮那佛,為大機眾生現身說法。但此法身是無為所顯的,相即無相,不可思議!龍樹論多用此義」。

龍樹菩薩造論大部分用這個觀念來講。在佛法中都有這樣的爭論:到底佛有沒有法身?法身是有相還是無相?都在談這個。當然化身是有相的;而法身,如果站在法性身來講是無相的,如果從二身說、三身說、四身說,那是從顯相的角度來講的,如果純粹站在平等空性的法性身來講,那是無相的。就象我們也是一樣,肉身有相看得到,但是法性是空寂的,是看不到的。所以站在法性身來講,當然是無相的,所以,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一般真正的爭論是在討論佛滅度後,有的說,佛涅槃了,就是灰身泯智,好象什麼都沒有了;有的說,佛不是這樣的,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隨機而應,就象鍾一樣,一敲就會響,廣大無邊,那個不是我們所看得到的,要有法眼、佛眼才能看得到。其實這個爭論是不必要的,因為一定要明白佛法所說的「非實非虛」是在講什麼,執著在實有實無都不是佛法,這一點大家應該要明白!說佛陀滅度後是有或是無,這本身就是眾生的戲論、執著的觀念,佛法已經談到非實非虛、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已經講這麼多了,還在問「到底有還是沒,這不是戲論是什麼?所以,這個是根本不用論的。

「佛問須菩提:可以從色身、諸相的具足中,正見如來嗎?具足即圓滿。色身的具足,依玄奘及笈多譯,更有『成就』的意義,所以即圓成或圓實。凡是自體成就,不待他緣的,即名為圓成實。法身色相,或稱嘆為圓成圓實的。須菩提領解佛義說:不可!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見的。因為如來說具足身相,是無為所顯的,是緣起假名而畢竟無自性的,哪裡有圓成實體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但是假名施設的」。

這裡雖然要顯如來身相具足,但還是要先提出來問一問須菩提:佛是不是可以用三十二相來見呢?(前半段也已經問過)他說:不能。如果三十二相就是如來的話,那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啊,那他就是如來嗎?從這一個地方說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注意哦!那麼,如來是不是就不應該有三十二相呢?這個說法是不一樣的,三十二相不一定是如來,但是如來就不一定要有三十二相嗎?前面是先破實在的三十二相,如來說非相,其實就是讓你明白,真正的如來的身相不是用三十二相來表達的,才叫非相,因為無自性故。如果有實在的自性的身相,那不可能叫如來,無為而顯的就是講空性,空性哪裡是身材相可以解釋的?

「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常說佛有三十二相,是指印度誕生的釋迦如來化身而說。至於法身,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或說無量相好。但有論師說:三十二相為諸相的根本,八萬四千以及無量相好,即不離此根本相而深妙究竟」。

佛陀現在人間叫化身,三十二相是說佛陀的化身,是從他應化在人間的這個身體而講的。印度的有論師說:不管是三十二相,還是八萬四千相,基本相還是從三十二相來應化的。這裡談到佛陀的身相已經具足了,可以成立佛陀有他的身相,那麼他的法音是不是也能遍滿?

推薦閱讀:

轉載大六壬揭秘與現代應用研究四
綠色錘正新療法內部視頻案例系列之手不能上舉,禁止轉載!
[轉載]實用風水化解全集
[轉載]金口決<六>
[轉載]行財運遇到變故

TAG:方法 | 轉載 | 法師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