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筆墨紙硯--肚兜 那一抹風情 (文:李琰

筆墨紙硯--肚兜 那一抹風情 (文:李琰 )【筆墨紙硯--傳真藝術空間】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為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它花卉草叢,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

肚兜的藝術以刺繡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綉、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 如果以「肚兜」作為專題,那將是美不勝收的藝術系列。特別是新婚陪嫁的刺繡品,在懷孕生育時為孩子改制的肚兜,或是姥姥,舅家為外甥製作的祝賀禮品。都是對新生命最直接的保佑與讚頌。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構成了圍繞生命生殖繁衍主題的配套藝術表現。也可以說是圍繞新生命的成長,或者說是圍繞人生的三大禮儀——生、婚、喪中第一個大項目而製作,在民間藝術中形成一個特殊的領域,很值得繼續研究。

1.貼身遮護胸腹的布片。棱形,有的有袋,用以儲物。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像金鑄者,曾經盜去鎔使,惟像首屢銷不化。盜藏之肚兜,日夜隨身。」《恨海》第二回:「車夫一面說著,放下了馬鞭子,把銀子放在了肚兜里。」矛盾《林家鋪子》四:「壽生一面說,一面撩起衣服,從肚兜里掏出一個手巾包來遞給了林先生。」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滬語為「飯單」,湖湘間名曰「圍裙」。

2:舊時婦女或小兒用的抹胸。清吳珠泉《讀板橋雜記、雅游》:「至於抹胸,俗稱肚兜,夏紗冬縐,貯以 麝屑 ,緣以錦縑。」小兒用者,今仍常見,唯一般無袋,湖湘間名「兜肚」,睡眠時以免風吹肚臍。

傳說「肚兜」的來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義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園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 通於夏 姖  ,皆衷起 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為「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迹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源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肚兜」作為古代獨有的內衣,較早的稱為是「褻衣」。「褻」意味「輕薄,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有之物可考的當從漢代。

漢:抱腹、心衣。「心衣」的基礎是:「抱腹」,「抱腹 」上端不用系帶子,而用「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

魏晉:(十六國):兩當。「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京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性質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 」,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沙,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於今天所倡議的「內衣外穿」很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前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宋代:抹胸。「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織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元代:合歡襟。「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明代:「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為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於銀鏈,小家碧玉則多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 。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風格近似於一個展開的摺扇形或似菱形。其做法是:先決定兜圍、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筆直接將圖案繪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長寬約三十公分,下端呈圓弧形,將頸圍的銳角剪去,再於兩個尖端裝上一對花扣,以便鉤穿金、銀鏈條或固定布帶子,用以系在頸子上。左右兩角則用細布帶固定,並繫於腰間。

台灣:「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狀與圖文上仍有區別。新竹地區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圓弧形;蘭陽地區「肚兜」下端較寬,底部呈平直,左右兩側內縮成帶狀。桃圓、苗粟客家的「肚兜」造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不同的是,其「肚兜」構圖講究飽滿,花紋斑斕,多為滿綉。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現存的實物標本中,也可見到兩種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 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護腹片,此種形式較常見於中部地區及北部客家莊。

「肚兜"是民間的傳統內衣。近代由於社會的演變,西方機製品的引進,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背心。但時至今天,偏僻地區尚有穿肚兜的遺習,不過只為幼兒製作,為成人 所做的似乎不多見了。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神秘古老的肚兜成了新潮前衛的時尚,融進「服飾  」之中,成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出現了形形色色性感美麗的時尚裝——肚兜裝,裝點著東方女性的典雅與神秘。

肚兜裝的流行,發端於名女人,   名女人,猶如靚麗流行色的發布台。章子怡在國際電影節上以大紅肚兜與雪白肌膚閃亮登場,不知迷倒了多少時尚女孩。。。。。。時尚就是女人的玩具。無論是神秘古老的文化,還是新潮前衛的科技,統統可以融進「服飾」之中,成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

用華麗與簡約的理念來解構服飾的未來風,以全新手法強調民俗,是「肚兜」復新的理由,一根細線牽住頸部,兩條絲帶系住細腰,小小的「肚兜」,讓年輕女孩把美好的青春展現無遺,特別是潔白的頸、肩、背,讓人好生羨慕,在整個流行的夏季,把整個天真浪漫宣洩在小小的肚兜上面,將少女的不羈與熱情表現的恰到好處;奇異的各種圖案,再配以合適的包袋、頸飾、手鏈、繡鞋則把女性的美麗推至到了頂點。

肚兜——那一抹風情,讓人感覺回味悠長, 它不同於那些潮裝、異裝,不一定出至於名家之手,不一定要費多少剪裁的功夫,但是,往往只是這些簡單的東西,卻把女性的柔美、性感等等特質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展示著,就如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獨具風味,是民族特色的代表。


推薦閱讀:

TAG:李琰 | 肚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