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解析國產電影投資秘訣

  智庫首席專家楊志剛引言:近日,我們智庫得到了一份中國影業投資調研報告,其中2014年,中國投資於電影內容的金額約為72億元,佔全產業投資不到31%。更多的投資湧向了基礎建設領域,也顯示出市場對渠道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內容,這和中國其它產業擴張的特點相似。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繼續保持三成以上的增速,坐穩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的交椅。智庫藝恩統計顯示,中國電影全產業產值去年逼近700億元,而對電影產業的投資中,大多數湧入影院建設改造領域,對電影製作的投資則僅佔31%。投資結構反映齣電影行業仍處於相對初級的擴張階段,可喜的是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將在未來幾年支撐這樣的擴張,但缺少優秀國產內容支撐,將使得這輪擴張面對更大的風險。

  智庫調研發現,在電影工業十分成熟的好萊塢,業績排在前八的電影公司(六大:迪士尼、索尼、環球、華納、福斯、派拉蒙+迷你主流:獅門、韋恩斯坦)每年貢獻90%以上的總票房,且這個大格局多年穩定不變,只是電影公司每年的座次小有變動。中國電影業雖然還在快速發展突變中,但基本的大格局也已確定——國字頭大集團中影多年屹立,老牌民營製作、發行公司華誼、博納穩定發展,稍後起來的光線這兩年已越居首位,前幾年被看好的星美、小馬奔騰發展緩慢,已被擠出前五大。最後入局的樂視、萬達快速崛起,且勢頭一年比一年猛。

  綜合來看(近兩年票房額,以及未來新項目),目前電影業的「五大」應該是光線、華誼、博納、樂視、萬達,這五家公司去年的票房總和佔到全國總票房的58%左右,如果加上中影,這一比例至少超過70%。未來幾年,新入局的互聯網公司如BAT,或視頻網站等,也有顛覆當下格局的可能性,但至少需要不短的一段時間才見分曉。也就是說,最近一兩年,觀眾想看什麼國產電影,主要是由以上六家公司決定的。

  2015年以來,華誼、光線、萬達已先後公布了其新片計劃,博納、樂視的新項目此前也有零星曝光,經搜狐娛樂記者統計,目前已知這5家公司的新片有88部。其中,光線的項目最多,類型最全,包括了喜劇類、青春愛情類、魔幻動作類、劇情類、動畫類,以及國際項目共36部(不一定都會在2015年上映)。其次是華誼和萬達。從片單中可以看到,以往被視為小眾的動畫、魔幻/奇幻、冒險類型這兩年分外被重視,「稀缺品」科幻片的投拍也多了起來。另外,國際合作(主要是好萊塢導演、演員、製片人來華)逐漸成為潮流。

  新年伊始的北京,眾多朋友從四方八面湧進電影圈,有些是拿著從各方集起來的資金,有些已建立了影視基金,有些是行里的導演、製片人、編劇或演員,有些是已成熟的影視公司,也有些是大集團、大老闆,正磨拳擦掌要勇闖進來。智庫定堅相當肯定,全國絕對有五萬以上的個人或公司,正在密鑼緊鼓籌備各種各類電影,數以百計公司較為有市場經驗,這些公司每年計劃推出影片數部甚至更多,故此一場激烈的競爭及淘汰賽正在上演。

  智庫強調,雖然全國每年增加的新銀幕約5千個,但上映的院線電影基本不變,2014年是300部左右,國內票房總收入是161.55億,平均每部約5300萬上下。也就是說,若閣下正在籌備新片,有一定的明星坐陣,團隊專業,導演具備一定能力,題材不太偏門,故事能講得合理、完整,宣傳也到位,排片量沒少得過份,在2015年上畫,跟據統計票房將稍為合理上升,能拿到6000千萬票房是相當合理的事。不要太高估自己,也不該太自卑、恐懼,把目標定在6千萬,絕對是正常、正確的商業計算。

  6千萬是票房平均數,他代表什麼呢?片方可以收回約2千萬票房收益,加上新媒體版權、電視播放版權、海外版權,應可取得6至8百萬收入。保守一點吧,總數2千5百萬是合理收入。這當然不是所有,只要閣下懂得整合資源,還可能產生不少收益的。

  首先是植入廣告,能請到具一定知名度的藝人演出,5百萬收入並不困難。一些正要推廣旅遊的地方,亦可以作互利合作,還有我常常提及的手游,把電影的手游版權作為資本,跟手游公司合作,可以獲得一定的利益分賬。

  大家不妨這樣計算,用2千萬拍部電影,花5百萬作宣傳,總支出是2千5百萬,只要你不是超低能,賺5百到1千萬是非常合理的事,要是有什麼意外,亦不可能賠錢。好了,當了解2千萬總製作費這條保險線,下面為大家更詳細的深入分析,計算一下該怎樣利用這2千萬,2千萬製作費能拍什麼片?

  當然,首先請遠離電腦特效及3D,千萬別在這些方面投入,2千萬的投資額也不應該拍古裝片,服裝、道具、布景及美術有太多支出,絕對不成。武俠、動作片太花時間,武指、武師支出,還有槍戰、爆炸、特技,別碰好了。科幻、玄幻等等也不合適,民國這種年代戲也要增加各種開支,還是搞現代愛情、喜劇最合適,市場需求強,情侶是購買電影票的最基本支持,針對他們自然容易成功。

  片種大概定調了,往後是製作資金分配。2千萬當中應該花8百萬於聘請演員,1千2百萬用於製作。2線頭的演員酬金每位2至3百萬上下,再加些港、台配角,8百萬足以組成強勁陣容。1千2百萬大概可以拍40天戲,好的監製、導演、攝影指導及美術指導組合,利用雙機拍攝,最終剪出約1500個鏡頭非常合理,平均每個鏡頭3.6秒,節奏算是可以了。

  成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我認為只要你認真學習有關學問,別以耳代目,以二千萬投資電影風險極低。有了成功經驗,便可以向更高層次挑戰,開拍動作片、玩電腦特效,一步一步邁向更高峯。然而,千萬別以為可用更低的投資額創造奇蹟,缺乏明星號召力,又或創作不成、製作水平太低,都可能造成挽回不了的損失。聽我勸告吧,2千萬是總製作費,5百萬是宣傳費,拿下1到2個億票房半點不難,《老男孩》《微愛》《閨蜜》《脫軌時代》《前任攻略》都是類似的成功例子。

  眾所周知,2015年、2016年是連續兩年的好萊塢超級大片年。而2017年又是中國政府對引進大片與好萊塢重新談判的一年,中國會更加開放大片引進的數量和合作模式。所以未來幾年中國電影市場將是好萊塢大片當道,那麼國產電影有什麼突圍之策嗎?

  國產電影的未來不在於大片模式

  2014年《黃金時代》、《太平輪》、《一步之遙》等幾部傳統大片的接連受挫,給中國電影敲響了警鐘。國產電影不能再按以前那樣粗放式的模式發展下去了,否則將面臨滅頂之災。國產電影的未來可能不在於硬碰硬的大片模式,而在於年輕化、網路化、IP化的、針對本土的新式類型片模式。也就是說,需要對好萊塢大片的「破壞性創新」!現在,已經有一些新式的電影公司開始萌芽了,他們像開發遊戲一樣開發電影,去「導演中心化」,完全以「用戶思維」為中心,來服務新一代的年輕觀眾。而新一代的影視大佬也可能會從中產生!

  電影市場其實這幾年開始更新換代了,90後和三四線城市觀眾成為主流,年輕觀眾對年輕題材產生巨大需求,他們一方面因為語言和文化壁壘,對好萊塢大片還沒有完全適應。另一方面,他們對陳舊的國產大片模式也不感冒。他們需要的是適合他們自己的電影類型,這也導致年輕導演正在全面接班老導演。國師級別的張藝謀導演《歸來》票房也不過2億多,而一個80後新導演郭帆的《同桌的你》就能到4個億的票房。這絕對不是導演的技不如人,而是後者順應了市場大趨勢的原因。

  傳統大片吃力不討好

  傳統大片在2015年將面臨以下嚴重問題。

  1.傳統大片一般都是老導演的作品,主要針對的是老一代觀眾。但是年輕新一代觀眾對這些題材並不感冒,他們更喜歡年輕題材的大片。而能提供年輕題材大片的年輕導演的接班還有一個過程。

  2.看傳統大片的這些老一代觀眾,他們以前是主流觀眾,是票房的中堅力量。但現在電影主流觀眾已經成為90後的年輕新一代觀眾,所以看傳統大片的老一代觀眾反而成了被邊緣化的小眾觀眾。但是導演和電影公司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依舊按照慣性思維去砸錢生產一些過時的大片,所以造成虧損。《黃金時代》、《太平輪》都屬於這樣情況。

  3.傳統大片的觀眾群體年齡偏大,他們上網較少,所以需要營銷費用高額的傳統渠道才能宣傳到位。這也是傳統大片宣傳費花費巨大,而用戶轉換率卻低的可憐的原因。

  4.年齡較大觀眾群體正在退齣電影觀眾行列,通俗地說,就是人到一定歲數就逐漸不去電影院了。

  5.傳統大片會遭遇2015、2016連續兩年的好萊塢超級大片年,正面競爭往往會成為炮灰。

  6.電影行業的繁榮發展,導致傳統大片的供大於求,並且傳統大片的營銷思路也都很傳統,它們往往都愛一窩蜂去扎堆搶佔好檔期,結果內耗嚴重。例如國慶檔、賀歲檔都有大片成為炮灰,接下來春節檔也很兇險,相信也會出現多部炮灰。

  7.物以類聚,做傳統大片的公司往往喜歡傳統導演,並且他們的營銷和發行思路也往往傳統的那一套簡單粗暴、費錢費力的方式。例如粗放的硬廣、包一些戶外廣告牌,搞盛大的明星發布會,以及一場一場的全國主要城市搞見面會,只追求過程,讓導演、明星和老闆出席爽一下的形式,而產生不了用戶的購票轉換率。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媒體的分散和去中心化,沒有人可以把一部影片靠砸錢而在全國範圍內宣傳透,只能依靠影片口碑的自發性傳播。所以傳統大片的宣傳模式費錢費力,吃力不討好!由於主流觀眾已經習慣泡在網上,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好口碑電影在網上會自動發酵,引爆流行,取得高票房。

  2015年,國產大片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低水平重複建設,供應過剩。中國並不是不能有自己的國產大片,而是需要適合新一代年輕觀眾的大片類型,但不是現在市面上的這些類型。甚至,好萊塢的傳統大片從《銀河護衛隊》、《超能陸戰隊》開始,也在開始發生類似微妙的變化。

  國產電影需要「破壞性創新」!

  如果硬碰硬,中國電影機會渺茫,因為強弱有別,這是市場規律。但是方法巧妙,國產電影是可以彎路超車的。中國電影其實應該走「破壞性創新」模式!

  按照《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的「破壞性創新」理論和案例,市場新進入者很難跟市場領導者正面競爭,所以國產電影要與好萊塢進行錯位競爭,走另外一條路。其實長期以來國產電影之所以有市場,恰恰是因為國產電影更適合中國觀眾口味。

  語言和文化是電影市場的天然壁壘,音樂市場也是如此。所以,亞洲國家如日本、印度、韓國、港台、甚至泰國的電影市場可以獨樹一幟。而歐洲、南美、澳洲就沒這麼幸運,因為語系相通,所以基本上本土電影已經被好萊塢入侵。

  既然本土化是國產片的優勢,那麼為什麼今天我們不找准這個定位繼續深耕細作呢?尤其是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新增的三四五線城市觀眾,他們更是喜歡國產電影,正是他們容忍了國產電影的粗糙劣質,並願意和國產電影同時進步,所以這個市場才是國產電影最後的壁壘。這個市場應該還有三年的培育緩衝期,才會像一二線城市一樣普遍接受好萊塢電影。而越是所謂的高端觀眾越是挑剔,尤其是一線城市觀眾的欣賞水平已經和歐美觀眾看齊。如果你定位是這個觀眾群體,你面臨的是好萊塢大片的競爭,院線排片也會更傾向於好萊塢。記住,中國是一個二元分化的市場,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相當於是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市場。

  就跟前幾年的網路歌曲一樣,他們就是深深紮根在此。到現在,歐美音樂,日韓音樂,港台音樂都沒能攻破這個龐大市場,這個市場成為了音樂的消費主力,遠超所謂主流的城市青少年市場。相信中國電影市場也是如此!

  所以,國產電影的機會在於服務新一代年輕觀眾和三四線城市觀眾!這個結論可能會令那些高高在上的「電影藝術論」人士感到不適,甚至是憤怒和輕蔑。他們可能不屑於服務這些低端觀眾,但是市場規律就是這麼殘酷,趨勢如此,任何不願改變的力量在它面前都會被毀滅。這也是新公司和小公司的機會所在,你無法與一線電影公司競爭,更無法與好萊塢競爭,你只有聚焦細分市場才有機會。而以少勝多、屌絲逆襲的劇情只存在於電影里,做電影的人不能自己先被迷惑了。


推薦閱讀:

演員轉型是羞羞還是鐵拳,取決於喜氣變現資本的能力
影視投資二三事

TAG:電影 | 投資 | 國產 | 智庫 | 電影投資 | 秘訣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