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開示語錄:
1.宿業深重 2.只造凈業 3. 凈心養生 4.夢中呼喚 5.無我度他 6.究竟醫王 7.慈悲包容
8.悟能照鏡 9.住相好事 10.看破假有 11.依止上師 12.瞎眼造業 13正進之相 14.正行布施
※※※※※※※※※※※※※※※※※※※※※※※※※※※※※※※※※※※※※※※※
宿業深重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前一段講『有即是空』,是假象,『空即是有』,皆是從自性變現的境界。凡夫不明此理,對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且特別固執自己的成見。他沒見到因緣果報,不相信,『地獄在那裡,你看見了?』縱然我說看見了,他還是不相信,『你看見,我沒有看見!』一定要他自己看見才相信,別人看見了告訴他,他都不能接受。這樣的人沒救了,這是『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遇到這樣的人,就是佛經上說的『一闡提』,沒善根,所以講不通,我們只有合掌恭念『阿彌陀佛』。他高興怎麼辦就怎麼辦,不但我們幫不上忙,諸佛菩薩也幫不上忙,因為他不相信。這些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取著『空相』,認為人死就死了,一切都沒有了,哪有輪迴,哪有報應?死了,一切都完了!於是這一生可以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是他墮落的原因。以後他見到地獄,見到輪迴,後悔來不及了。
真正有佛緣的人,聞到佛法,能相信、能接受。佛在經上說,能相信凈土,這是很深厚的善根、福德。《無量壽經》上,阿?世王子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樣的善根還不能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發願往生。我們聽到了,真相信、真發願,就應該恭喜自己,善根、福德超過阿?王子很多。只造凈業
「業從何起,起於心之有念也」。我們學佛的人,大概都有一點警覺心。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一生懵懵懂懂、糊裡糊塗。學佛的人曉得自己業障很重,總有個念頭要消業障。先要認識業障,才有辦法將它消除。此處說明白了,業障就是念頭,善的念頭就是善業,惡的念頭就是惡業。『捨己為人』,念頭只為一切眾生得好處,沒有為自己,這是善念,是『善業』。如果念頭只為自己得利益,沒有想到一切眾生,就是『惡業』。佛法的善惡標準在此。我們起個念頭,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這個念頭是善惡交雜,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果報要看將來哪個力量強,先去受報,不一定的。善念一定得善果;惡念一定要受惡報。善惡混雜不定的,要看後來的緣。
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關係太大了。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教導我們,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這個業是『純善』。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對世間決定沒有貪念,就沒有一點惡業,在世間隨緣度日就好。自己生活富裕,是前生修的財布施多,這一生就過富裕的生活,不將富裕放在心上。這一生生活貧賤,日子過得很苦,生活條件很差,也不需要追求,無須改善,早一點求往生,這樣的心是定的。如果生活很清苦,看到別人過得很舒服,想跟人家比一比,想方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諸位想想,他有沒有意思離開六道輪迴?沒意思,還是留戀六道輪迴,因為他還想改善生活,並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人求往生,難! 這些道理,不但佛教導我們,儒家也教我們『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心都是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明白了,所以他的心很安定,沒有慾望,沒有追求。安就有樂。中國諺語常說,『知足常樂』。世間不知足的人最苦。知足的人最快樂。凈心養生
「故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不能執著有;但是假象不斷,千變萬化,所以也不能著空。空有兩邊皆不執著,就對了。
「既知相由業轉,業作於心」。這兩句真的將宇宙萬有的道理說明了,這是從大處來說。從小處來講,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好不好,這兩句話講得很清楚明白。明了這兩句話,就會主宰自己的命運,改造命運。『相』,是色相。身體是色相。身體多病,不夠圓滿,很多人想改,到美容院或整型外科改。愈改愈糟糕,副作用太大了,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從心上改,心善,相貌就善良。心慈悲,相貌就圓滿。『業作於心』,衰老也可以返老還童,只要自己會改。一天到晚想老,就老得很快。如果能將老忘掉,都是年輕人的念頭,身子就靈活了。這是色相,要懂得『從心想生』。所以,常常想佛、想菩薩,相貌就變成佛菩薩,很圓滿,讓人家見了都歡喜、尊重你。要多想好的,不要想壞的,多看佛菩薩,照佛菩薩的模樣來塑造自己。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心地下功夫。心是主宰,事相上只是小小的補助而已。上了年歲的人知道要注重身體、保養身體,要進補、練氣功、打拳。身體也未必好。學佛的人拜佛,對於鍛煉身體非常好,但也是輔助,真正重要的是煉心。 心清凈、身清凈,一切病不生,不會衰老。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里講,『一切皆是心作主宰』。這個意思重複說了很多遍。此處說得很有道理,『相由業轉,業作於心』。心要清凈、平等、善良、慈悲,念念想一切眾生,把『我』忘掉。說老,總得有個人老。我沒有了,誰老了?佛菩薩為什麼不老?因為他沒有『我』。有我才會老,沒有我就不老了;有我才會生病,沒有我,誰生病。有我,才會死;沒有我,誰死?生、老、病、死,都沒有了。《金剛經》教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誰老、誰病、誰死,都沒有了,這才解脫,才得大自在。
--------------------------------------------------------------------------------
夢中呼喚
「既不著有,亦不著空」。空有兩邊不執著,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境界現前,若無其事,心永遠是平靜的,永遠是安樂的。「如是空有雙離,以行六度萬行,乃能利益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利益自己,隨緣度日,真正是幸福快樂無比。世間人之所以苦,原因是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些東西是一場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因此,佛在經上常講一切眾生是『可憐愍者』。根本沒有苦,卻打妄想,自找苦吃。這都是迷惑,看錯事實真相,產生錯誤的觀念,在虛妄中承受,真正可憐。
明白事實真相,修六度萬行是利益眾生,喚醒眾生的迷惑。不但佛菩薩講經說法是喚醒,佛菩薩在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喚醒眾生,所以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作覺悟的榜樣。釋迦牟尼佛的生活,須菩提尊者讚歎『希有世尊』。佛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托缽。平常人看,一點兒也不希奇,會看的人懂得,他自在、快樂、幸福,他的人生充滿真實的智慧。世間人無論作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並不快樂、不幸福,苦惱無邊,那就不希奇。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苦惱,真的幸福快樂,這才真希奇。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覺悟的人讚歎『希有』,這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以行六度萬行』,就是示現在世間全部的生活活動,都是為眾生作榜樣,都是啟發眾生,令眾生覺悟的。 試問,許多眾生看到他的樣子而沒覺悟,也能得利益嗎?能!覺悟沒有那麼快,一看錶演就覺悟,決不是普通人。好比聽經,兩個小時就開悟證果了,決不是普通人。佛菩薩不斷的示現,生生世世的示現,慢慢的熏習,時間久了,熏習力量就產生。中國古人的衣服有香氣,稱為『薰香』。現在科技進步,香水一噴就香,快得很。從前薰香是燒好香,把衣服放在那裡熏。大概熏兩三天的時間,衣服穿出去,可以保持好幾個小時香氣不散,所以佛經常說『熏習』。 佛菩薩示現,我們天天接觸,雖然沒有開悟,但是受到熏習。生生世世不斷的熏習,總有一天會覺悟。所以,覺悟不是偶然的,可見佛菩薩示現沒有白費。佛法說,對於一切眾生,有種『近因』,立即成就;有種『遠因』,來生來世,甚至無量劫以後。佛菩薩有恆心、有長遠心、有耐心,並不急著趕快成就。凡夫心很急躁,希望趕快成就,孰不知,欲速則不達,一定要時節因緣成熟,必須長時間的培養。 世間往往有些大功大業不能在一生完成,諸位讀歷史就曉得。古聖先王的理想、願望,他真正在做,但是本人看不到成果。他知道,代代相傳,成果才現前,對於眾生有很大的利益。這就是所謂『歷史的眼光、歷史的任務』。特別是對於佛法的承傳、弘揚,一定要有遠大的眼光。
--------------------------------------------------------------------------------
無我度他
『修二邊雙離』,二邊包括的範圍非常廣,空有兩邊是綱領,細說則太多了。真假是兩邊、邪正是兩邊、是非是兩邊、善惡是兩邊、利害是兩邊、人我是兩邊。全都離開,心多麼清凈!『二邊』即現代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相對的兩邊都要離,心真正清凈。『寂』是清凈心,『照』是智慧心,心清凈而充滿智慧。『寂照同時』,清凈心、智慧心同時顯現,得此果報,才是真實究竟的利益。不但對自己有利益,對一切眾生當然有利益,知道用何種方法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有這個心,沒有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原因就是寂照功夫不夠,所以力量達不到。
「發大心者,如是空有雙離,以行布施」。《金剛經》所說的『布施』,就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一切都要貢獻給所有眾生,貢獻給社會大眾,決沒有絲毫為自己,穿衣吃飯都是為眾生。這是『離相布施』真正的意義。 「布施此空有雙離之妙法,則自他皆得離相見性,斷念證體,同歸性海。其利益之大,不可思議。」我們整個的生活行為,都能捨己為人,這才是『布施』,才能『離相』。這樣修久了,事相不必離,不必破,久而久之自然化除。這是大乘法之妙,『大而化之』。起心動念,想虛空法界、想一切眾生,不想自己,將自己忘了。這個方法比小乘、比權教高明太多。事相離了就『見性』,妄念斷了就『證體』。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不二,這是『同歸性海』的現象。此利益之大,不可思議!究竟醫王
「故誓願普度一切入無餘涅?,而無眾生難度之想」。學佛的人一定要發願。沒有願,人就沒有志氣,沒有前途,所以願是行的動力。經商做生意的人真的拚命,不眠不休,飲食不正常,有的還要工作至深夜。這是什麼力量推動的?賺錢!鈔票的力量推動他,所以不怕辛苦。諸佛菩薩在盡虛空遍法界普度眾生,也沒有休息,不要錢、不要名、不要利,這樣不眠不休,為的是要度眾生。看到眾生太苦,迷得太深了,為救度眾生,哪有時間休息,怎能不認真。若不認真、不努力;眾生就多受苦;早一天成功;眾生就少受一天苦。他是這樣的大悲心,這種力量比世間名利的力量偉大得多。
我們不肯認真努力,原因是沒有悲心,眾生苦,與我何干?他苦他的,與我不相干!嘴巴說度眾生,自己不發憤又不用功,也不想早一天成就,這不是真願。真正誓願,看到眾生苦,就像自己受苦;看到眾生受苦,就像自己父母家親眷屬受苦。我們總希望他的苦能少受一天,自己怎能不發憤用功?所以自己不認真努力修行,不認真努力弘法利生,怎對得起眾生,怎對得起佛陀,怎對得起自己!能覺悟到這一層,自然就勇猛精進,認真努力。 無論用什麼功夫,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強;休息好了,精神恢復,立刻再做,身體能支持,不會累壞。我們用這個方法,真的能長養善根,也能增長自己的智慧體力。誓願太重要了,是我們真正的動力。誓願弘深之人,就是『乘願再來』;不一定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願力無法超過業力,這一生就受業力支配。如果發大誓願,真實誓願,此誓願超過業力,現在就是乘願再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出來。從相上講,相貌、體質、精神轉變了,想法、看法皆轉變了;骨子裡業力轉變成願力,不必換身體,就乘願再來了。願力再來的身就得自在,決定不受業力的主宰,所以得到的是真實的幸福、自在、美滿。佛家不講空話,它有理論、有事實、有方法、有效果。
『普度一切入無餘涅?,而無眾生難度之想』。說『眾生好難度』,那是自己沒能轉過來;真正轉過來,眾生就不難度。但是,度眾生需要『緣』,諸佛菩薩誓願弘深。沒有緣,就是眾生不肯接受佛的教誨,佛不度無緣的眾生。佛度有緣人,肯相信、肯接受,就得度了。佛法在世間沒有緣,原因在有勢力、有財富的人不幫助佛法,而幫助其他外道,所以佛門缺乏弘法的資財,人才更缺乏。佛法衰,這是眾生沒有緣,不是佛菩薩不慈悲。 「且度盡眾生,亦無眾生得度之想」。經文說『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自他俱不可得,一切現象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做事是『生心』,心裡若無其事是『無住』,與《金剛經》的綱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應。換句話說,圓圓滿滿的做到了,這才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眾本無眾,生本無生故。如此,方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髮心之菩薩」。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承認的菩薩,一定要離四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要以為自己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諸佛不承認。雖未受過菩薩戒,甚至三皈依也沒受,但是他已經沒有四相,佛承認這個人真的是菩薩。修行要重實質,不在外表形式。慈悲包容
「眾生眷屬想」,一切眾生都是自己心性變現的,同一體。所以菩薩對一切眾生『同體大悲』。為什麼菩薩對一切眾生如此憐憫?悲心!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與自己同體、性是一個。不但對於有情眾生,即使對無情眾生,也和自己一樣。無情是法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慈悲,現代話講愛心。愛里有情,有執著,所以佛教名詞是『慈悲』。慈悲是愛里沒有情執。這種愛是真愛,永遠不會變的。愛摻雜情執,絕對靠不住,因為情會變。凡是有情執在其中的,要提高警覺,都是虛情假意,不可當真。他說『我愛你』,不要當真,假的;他說『我恨你』,也不要當真,假的,過兩天就不恨,又好了。變化無常,全是假的。
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永遠不變,可是凡夫迷惑顛倒,認假不認真。世間人虛情假意對待,他感激得不得了;佛菩薩這樣慈悲,他反而沒有感覺,對佛菩薩很冷淡。雖然對佛菩薩很冷淡,佛菩薩也不怨恨,這對他才是真正的愛護、關懷,稱為『慈悲加持』。 「萬法同體想」。包括植物、礦物,無情的眾生,實在是同體,虛空也是自性變現的,也不是真的。難道心性會變虛空?沒錯,夢中也有虛空,還是從自性變現的,所以還是『萬法同體想』。悟能照鏡
「眾生本來是佛想」。這一句很重要,如果能常做如是觀,成佛就快了。看大地所有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如果看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像鬼一樣,保證沒有成佛。境隨心轉,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人看佛菩薩是人。所以,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決定不吃虧。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交情很好,有一次他去拜訪佛印禪師,他說:『法師,你看我像什麼?』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他很開心。佛印就問他:『你看我像什麼?』他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他以為佔了很大的便宜,回家得意洋洋與他小妹說,他的小妹很聰明,對他講:『你吃了大虧,佛眼睛看人是佛,你是牛屎,看人家就是牛屎。』我們要常觀察『眾生本來是佛想』。眾生確實本來是佛,只因一念無明,迷惑顛倒,變成眾生。
住相好事
「『?』則一無所見,仍在無明之中」。比喻如人入?。『?』比喻無明,他沒有覺悟,他不開悟,沒有智慧。「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來生不如意」。這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的兩句。『住相布施』,將來的果報生天,享『天福』。修行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心地真正清凈慈悲,才能生天。現代人住相布施,一天到晚搞名聞利養,恐怕來生不能享天福,可能至少一半享畜生福。如外國的寵物,真享福!那就是前生修福,但沒有修五戒十善,心也不清凈,愚痴。好事拚命做,而不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與道理,來生就到畜生道享福。畜生的業因是愚痴。
看破假有
「不知觀空,必隨境轉。生天之後,決定墮落」。《金剛般若》就是教我們『觀空』。『空』是指事實真相。一般初學的人聽到『空』字,往往心生恐怖─空了,怎麼辦?明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不至於有恐怖的感覺。
以為一切法都『有』,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一切法確實沒有!可是這一切法的現象明明在我們面前,怎麼說它沒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不是真有,而是『幻有、假有、妙有』。這些名相的意思表示這個有不是真的,如夢幻泡影。由此可知,『空』不能當作『空無』,什麼都沒有了,這不是佛經的空義,而是相有性空、事有理空的意思。一切相是幻象,剎那不停的變化,決定不能執著。 若不知道一切法有而非有,一定起執著;心裡稍有執著,就被境界轉,就不自在。凡是會受環境影響的,一定是凡夫;小乘聖人,皆不受環境影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皆是小乘聖人,他們已不受環境影響。修行一定要『證果』,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不證果,不得受用。證果,一定要『離相』,就是心裡不能執著,一切法相、非法相皆不能執著。這就是『觀空』,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 『生天之後,決定墮落』,因為天最高,天福享完,壽命終了,只有往下墮落。人修得好,還可以到天上。已經在天上,天福享盡,就要往下墮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因為他不曉得一切法相是幻有。如果知道一切法相都是幻有,有而非有,於一切法不執著,就不是凡夫而是聖人。凡聖的差別就在此。 「入?」是比喻,前面經文說『如人入暗,則無所見』。?是無明,「喻不見性。喻此人道眼未開,無明未破。雖學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這可能就是我們現前犯的毛病而自己不知道,還以為學佛學得不錯,最後得不到結果,差錯就是沒有見性。依止上師
『道眼未開,無明未破』。對我們來講,破無明很難,開道眼比破無明容易太多了。道眼開了,可說是正知正見。所謂正信的佛教徒,道眼開,就是『正信』,不再迷信了。『道眼』,有能力辨別邪正。現在社會很亂,佛門也很亂,任何團體內部都亂,有真的、有假的,有邪、有正,能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這是道眼。換句話說,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就是道眼開了。
如果沒有能力辨別就要依靠老師。如同小孩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須依靠父母,父母保護他;離開父母就非常危險,可能遭遇致命的災難;必須等他長大成人,有了經驗閱歷,才可以離開父母而獨立。我們學佛亦復如是,道眼未開要依靠老師,決定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不會有成就的。在老師會下慢慢培養,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有了相當的基礎,功夫得力了,這時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參學的標準在有了道眼,能辨別是非,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成就你的定慧。參學就是說明,除老師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可以接觸,決定不會有傷害,能成就你的定慧。你接觸時,如《金剛經》上世尊教須菩提,也就是教我們大家,『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定功成就了,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不被境轉,就有能力轉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與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轉境界,不為境界所轉。我們要有本事轉境界,就要開道眼。沒有這個能力時,就要依靠老師。
現在我們遇不到善知識,我為大家傳授三皈依時,曾介紹一位好老師給你們,那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覺不會錯!阿彌陀佛在哪裡?供一尊阿彌托佛的像,佛像不能保佑我們;阿彌托佛要教導我們,天天為我們說法才行。《大乘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中,在道眼未開時,專依《無量壽經》。佛在經上教我們哪些事不能做的,我們就不做;哪些事應當做的,我們就去做。依教奉行,這就是依靠老師。 別人講的,這部經上沒講,我依這部經,不依別的經,我專門跟阿彌陀佛學。這樣學法,縱然道眼未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迴向偈雲,『花開見佛悟無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道眼就開了,就能分破無明。如果道眼沒開、無明沒破,將邪法當作正法,修布施供養也是盲修瞎練,不但沒有功德、也沒有福德,恐怕還有過失。這是不能不謹慎、不能不明了的。瞎眼造業
「當知學佛,若道眼未開,勢必處處雜以情見」。無論在家學佛、出家學佛,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執,這就是『道眼未開』,不但佛沒學得好,可能還障礙別人學佛。別人在學佛,他在攪和、搗亂,這就是五逆罪之一的『破和合僧』。這個果報很重,他自己不曉得,還以為看法是對的,就因為道眼未開。
正進之相
凡是還有貪、嗔、痴、慢,要存有恐懼的心,自己的煩惱業障還這麼重,修行功夫不得力,必須讓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少,就是進步,這就是功夫得力。若煩惱少,心清凈,智慧一定增長,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必定一年比一年看得淡。在這些境緣中漸漸不動心,心恢復清凈,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他心裡的波動沒有從前那麼高、沒那麼激動,心漸漸平了,這是『功夫得力』。起心動念想自己的事少了,而會替別人想,會想一切眾生、會想整個佛法,這種人就是道眼漸漸開,境界漸漸好。
正行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能『心不住法』(無實)」因為一切法無實,當然就不住,不會將一切法放在心上。『不住』就是心裡清凈,沒有絲毫憂慮、沒有絲毫牽掛。憂慮是妄想,牽掛是執著,皆是假的。世尊在經中明白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憂慮牽掛的心不可得,所牽掛的事乃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佛教人『無住』,心不住於一切法,什麼也不牽掛,乾乾淨淨的。
「而又勤布施(無虛)」『勤』是很努力、很勤奮。『布施』是廣義的,包括我們一生中全部的生活行為,在此地用布施兩個字作代表。我們的生活行為如理如法、規規矩矩,為一切世間人作好榜樣,這就是布施。譬如穿衣,現在一些年輕人穿的衣服,圖案全是妖魔鬼怪。我們覺得不太對勁,所以在台灣也設計了一套,全部是佛經上的句子,人家一看,念一句『阿彌陀佛』,善根種子就種下了。背面印的『凈念相繼、凈定安樂』是《無量壽經》上的句子。我們穿衣服就是布施,教很多人種善根,希望大家都能這樣做,就能轉移社會風氣。不要以為這是件小事,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社會風氣慢慢好轉,這個地區人心安定,社會就平安,大家都有福。
「是其人道眼明徹,空有雙離。真為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則游於佛日光輝之中,徹見如實空,如實不空,具足體相用三大之性。如佛所得也。其功德不可思議也」。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一個人果然心地清凈,又能發心幫助別人,有這種念頭,真肯這樣做,他的思想、見解的確與一般人不一樣。如家庭主婦,在家裡洒掃、洗衣、燒飯,也能影響這個社會、影響一切眾生,這就是幫助別人。念念中,點點滴滴都要為社會大眾作好樣子,原則就是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只要去做,自然慢慢就會影響,這是真修行。肯這麼做法,一定是道眼開了;道眼沒開,念念自私自利。
『空有雙離』。『離有』是不著相,心地清凈,『離空』是為眾生作榜樣,這是真正『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讀了《金剛經》的文字,真的去做是『觀照』,就是經上說的『受持』,也就是『依教奉行』。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樣做。佛教我們不執著、教我們離一切相,我們真的就不執著、真的就離相。佛教我們勤於布施,我們真正發心,為廣大眾生作樣子,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就是受持《金剛般若》。
『游於佛日光輝之中』,與佛菩薩乘願再來沒有兩樣。佛菩薩乘願再來,在六道內遊戲神通;我們將念頭轉過來之後,這樣的生活也是遊戲神通。哪裡都不執著,處處隨緣,絕不攀緣,生活多麼自在,充滿智慧、充滿慈悲。『徹見如實空,如實不空』。『空、不空』是宇宙萬有的真相,他徹底明白,見到了,所以表現在生活行持之中,『具足體相用三大之性』。『體』是空寂的,心裡一念不生。憂慮、牽掛,捨得乾乾淨淨,這是與『體』相應;又能行於布施,這是與『相、用』相應。行於布施,一定現種種相,一定起種種作用,這樣的生活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這種人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覺菩薩也不能透徹了解,當然也無法說出。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把「看得破,放得下」好好做六年
※太上感應篇 (第八十六集)凈空法師講解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七)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如果你從教理上下手,將來一切經都貫通了
※金剛經講記 凈空法師講解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