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識五臟六腑
前面說了中醫和中醫的辯證,這裡馬上說五臟六腑,是一個急轉彎,但這個彎必須快轉,因為這本書畢竟不是說中醫的,而是說人的健康的,說健康,必須認識五臟六腑。
學西醫必須學解剖,就是對人體的結構有基本的了解。中醫沒有解剖一說,但中醫也是必須認識「人體」的。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要用醫學的標準來了解人體,那難度是相當高的,也沒有太大的必要,不過,對人體做一些基本了解,對於我們認識健康、認識疾病都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人都可能讀過楊朔的散文《海市》,其中有這麼一句:「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乾乾淨淨。「散文家筆下的景緻讓人充滿美好的想像,這句話中的「五臟六腑」一詞語,也是比喻人的心靈,而在中醫中,五臟六腑是我們人體內部臟器的總稱。
在中醫中,臟和腑是不同的概念,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腎,一共五個,所以叫做五臟,它們的共同功能各有不同,一個共同的功能是貯藏精氣,也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腑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因此叫做六腑,六腑的共同功能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在六腑當中,小腸、膽、胃、大腸、膀胱,都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唯有「三焦」,我們可能會比較陌生,算是一個專業名詞。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統稱,由於三焦比較複雜,我們普通人在認識人體是時候也可以忽略。
前面說了,人體是五臟各有不同的功能,我們一起來簡單地看一看,之所以要強調是簡單地說一說,是因為這個話題比較博大,簡短的篇幅其實是說不清楚的,但這裡不可能完全展開,只能簡單地說一說。
在說五臟六腑之前,需要強調一點,中醫中的臟腑,和西醫中解剖學中的器官、臟器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西醫說心臟,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心臟這個東西,但是人家沒有叫這個東西叫心,人家叫heart,但是翻譯的人看到這個heart和我們祖先認為的心有點相似,就給翻譯成心了,其實此心非彼心啊。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用現代的醫學臟器名稱去理解中醫的臟,中醫的五臟和西醫的五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絕對不是一回事。
先說心,中醫的里心,比西醫中的心臟,範圍要廣一些。心在中醫里被稱為為「君主之官」,地位之高可見一斑。其功能是「主血脈」,主,就是主導的意思。心主血脈,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心臟正常搏動的動力來源於心氣,平時說一個人的心氣很足,這的確是健康的一個標誌。中醫還有一個說法,心主神明,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況,我們平常說「開心」「傷心」「心神不寧」,都是神明狀況。
再說肝。肝被稱為「將軍之官」,為什麼呢?古代的將軍,脾氣都比較大,而中醫認為「肝為剛臟」,肝在情志方面表現為怒,所以老發脾氣的人,肝的問題可能比較多。肝的具體職責是「主藏血」,也就是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所以又有"肝為血海"的說法。如果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兩種病理變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虛少,不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要,比如肢體麻木,女性月經量少都屬於這種情況;二是肝不藏血,則可導致各種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等。
脾是本章的「主角」,後面要專門講到,這裡就不展開說。
肺。在五臟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稱"華蓋"(古代帝王所乘車子的傘形遮蔽物)。肺葉嬌嫩,不耐寒熱,容易被病邪侵害,所以又稱"嬌臟"。肺主氣,也就是我們呼吸,呼吸是新陳代謝的重要途徑,肺功能強大,就能保證人體所需的清氣,並能排除人體中的「濁氣」,也就是激濁揚清,在中醫里叫做宣發與肅降。肺還協助心君調節氣血運行,所以又稱"相傅之官"。肺在神志方面表現為憂(悲),人在極度悲傷的時候,容易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這個原因。肺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主行水",如果肺有問題就容易生痰或者水泛為腫。
腎。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中醫中有一句話,叫做「腎為先天之本」,這句話一方面是說一個人從父母那裡傳承而來的精氣神都相對集中於腎,另外一層意思大家比較忽略,是指腎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本,人的生、長、壯、老、衰均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的主要功能有三層,一是藏精,二是主水,三是納氣。精是與生殖有關的,男性是精液,女性是經血和內分泌。主水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所以腎有「水臟」之稱,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使清者重新吸收輸佈於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濁者化為汗液、尿液和氣排出體。納氣功能在後面講腎與肺的關係中再說。
五臟都與人的情志精神活動密切相關,精神活動狀況又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五臟除了在生理機能方面決定人體的健康之外,還通過調節情志來影響人的健康,發現這樣的對應關係,我認為這體現了中醫的博大精深,我們掌握這種對應關係,對於把控健康也很有幫助。。
心主神明。神明是一個總的說法,心的狀況的兩極是陽亢和心虛,陽亢則心煩意亂,心神不寧,心虛則唉聲嘆氣,有抑鬱傾向。
肝主驚、主怒。肝陽亢則易怒、易躁,謀慮不周。重則神志昏亂、性情狂暴;肝氣虛則倦怠消極,冤屈流淚,驚恐不安。
脾主思。脾虛多思,疑心過重,心煩抑鬱,四肢酸懶,便不成形。重則精神分裂。
肺主憂。肺陰虛就容易寡歡憂愁,多愁善感;肺陽虛則咳喘無力,膽小害怕。
腎主恐。腎虛記憶力減退,神情呆沌,睡眠驚醒,恐懼膽小,我們大家有一句俗話叫做嚇得屁滾尿流,這是說法是有根有據的。人在極度突然的驚恐之下,會刺激與腎相關的膀胱,出現應激性「尿流」。
2、五臟之間的關係
我們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對五臟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但中醫理論看待五臟,不僅要看各個臟器本身,更重要的是看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相當重要的。五臟中的每一個臟器,兩兩都存在一定的關聯,這種關聯就決定了人的健康,下面,我們簡單地來看一看。
1.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心血旺盛,肝血才能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如果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反過來說,如果肝藏血的功能減退,也可導致心血虛虧。
2.心與肺。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要依靠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我們知道心主血,但血的循環則要藉助於肺氣的推動,積存於肺內的宗氣,要灌注到心脈,才能暢達全身。
3.心與脾。脾主運化,心血必須藉助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而成,而脾運化的精微又要藉助血液的運行,才能傳到全身。換一個角度看,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就會導致血不循經。
4.心與腎。從三焦的角度看,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互相升降、協調,保持和諧平衡,中醫稱為「心腎相交」,相反,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調關係,中醫稱為「心腎不交」。在臨床上的癥狀表現為心煩心悸、失眠多夢,怔忡,遺精等。
5.肝與脾: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肝藏血。如脾虛影響血的生成,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等癥狀。如果肝氣鬱結,就會影響到脾,出現出現脅痛、腹脹、滿悶不舒、厭食吞酸等癥狀。
6.肝與肺:肝氣升發,肺氣肅降,關係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如果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就會出現胸悶、喘促等情況,如果肝火犯肺,又可見易怒、胸脅痛、乾咳或痰中帶血等癥狀。
7.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又需肝皿的補充,肝血又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不足,可導致肝血虧虛。反過來說,如果肝血虧虛,又可影響腎精的生成。腎陰不足,可引起肝陰不足,就會出現耳鳴、眩暈、麻木、抽搐、肌肉跳動、下肢無力等癥狀,所以中醫常常是肝腎同治,採用滋腎養肝的方法而獲得療效。
8.肺與脾。中醫有「宗氣」(又稱肺氣)之說,顧名思義,宗氣就是主要的、根本的氣,《靈樞五味》說:「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是由脾將水谷的精氣輸於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的強弱與脾的運化有關,如果因為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飯量小、大便不成形、咳嗽等症。痰是一種常見癥狀,西醫一般「歸罪」於肺,但中醫往往從脾上找原因,「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也體現脾與肺的關係。
9、脾與腎。脾怎樣才能發揮運化作用?需要藉助於腎陽,也就是腎的陽氣,如果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有的人吃東西比別人更難消化,中醫往往把脾和腎綜合起來分析。反過來說,如果脾陽虛衰,也會導致腎陽不足,出現腹膿、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腫、腹水等腎虛癥狀,治療必須用健脾補腎的方法。
10.肺與腎:兩個臟器與「水」和「氣」相關。肺主肅降,使水液往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蒸化,使水中之清氣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發水腫。另外,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體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以上所描述的,五臟之間一個簡易關係「圖譜」,掌握這些關係,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疾病的根源,也對我們了解中醫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幫助。
4、五臟和六腑的關係
認識臟腑的關係,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
從宏觀方便看,六腑和五臟互為表裡。六腑為表,五臟為里。臟可以行氣於腑,協助腑的功能;而腑也能行精於臟,使髒得精氣而藏之。也可以通俗地說,當病在六腑時,就比較淺、比較輕,當病在五臟時,病就相對比較深、比較重。
從微觀方面看,六腑和五臟具有相互的對應關係。我們經常用一個詞——心腸,說一個人熱心腸,心腸軟,或者心腸狠毒、黑心腸等等,這個心和腸是對應的,不過要注意,腸有小腸和大腸,這裡與心對應的是小腸。我們還經常用一個詞叫「肝膽相照」,這肝和膽是對應的;我們在本章開篇的時候說了脾胃這個詞,脾和胃對應的。接下來的兩組對應的臟腑是:肺對應大腸,腎對應膀胱。
六腑中的三焦比較特別,既可以說三焦對應五臟,也可以說三焦不對應五臟。三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而是指人體部位的劃分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等。
我們說六腑中的小腸、膽、胃、大腸、膀胱與五臟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那麼,這種對應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可以逐一展開看一看。
1)小腸對應心
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從脈搏上反映出來;小腸位於腹腔,通過胃消化後的飲食水谷進入小腸,進行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排除其糟帕。小腸有了問題就會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大小便異常,如腹痛、腹瀉、少尿等癥狀。
心與小腸互屬表裡,小腸屬表,心屬里。心之陽氣下降於小腸,能夠幫助小腸區別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如果心火過盛,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癥狀,反之,小腸有熱,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現心中煩熱、面紅、口舌生瘡等癥狀。
2)膽對應肝
中醫中的六腑中,膽比較特別,屬「奇恆之腑」所謂奇恆之腑,是指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卵巢),它們都還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臟非臟,概括起來說,奇恆之腑似腑非腑,似臟非臟。奇恆之腑中,只有膽與五臟有對應關係。
膽與肝緊密相連,附於肝之短葉間,膽為中空的囊狀器官,內藏膽汁。膽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貯藏、排泄膽汁;二是在調節情志方面主決斷。
膽所貯藏的膽汁是由肝分泌來的,「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膽汁的作用,第一就是作為消化液,幫助脂肪在腸內的消化和吸收;第二是將某些代謝產物從肝臟排出。肝臟分泌的膽汁是連續的,平時,膽汁通過膽囊管進入膽囊,經過濃縮而在膽囊內儲存,當人體吃了食物後,膽汁才直接從肝臟和膽囊內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腸,並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膽在調節情志方面所以有膽大、膽小之說,比較誇張的說法有「膽大包天」「膽小如鼠」等。這裡的大和小並不是指膽這個器官的容積,而是指膽氣的充足或虛虧。「膽量」這個詞,我理解這個「量」就是膽汁分泌的量,直接關係到膽氣。膽量在心理學中是性格的組成部分,有先天和後天因素,先天的難以改變,但我們通過後天的努力,愛肝護膽,增強膽量。
肝膽互為表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膽汁的貯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膽汗排泄通暢,肝才能發揮其疏泄之性。肝膽發病時互相影響,所以中醫通常是肝膽同治。
3)胃對應脾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話叫做「腎為先天之本」,其實這只是「半句」,另外半句是「脾胃為後天之本」。古人是非常重視脾的地位的,脾在五行中屬土,有「載物」「生髮萬物」的性質,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和傳輸營養、水分,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所以「後天之本」的定位是恰如其分的。
脾與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臟腑,二者經脈互相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於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到全身。
4)大腸對應肺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糟粕。肺與大腸構成表裡關係。大腸的傳導有賴於肺氣的肅降,肺氣肅降則大便傳導如常,糞便排出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反過來也影響肺氣的肅降。
5)膀胱對應腎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盛衰有密切關係。腎氣充足,尿液可以及時分泌於膀胱並排出體外,若腎氣虛而不能固鑷,就會出現小便頻繁,遺尿或失禁,腎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膀骯濕熱,又可影響腎臟而出現腰痛、尿血等。
推薦閱讀:
TAG:五臟六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