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釋義
宋式太極拳源流支派論
所謂後代學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於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有斷亦有繼者。許先師系江南安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即本府城南紫陽山,結茅南陽辟穀。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入市販賣,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訪之不遇,題詩仙橋而回。所傳太極功之拳名卅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名目書之於後:四正四隅、雲手、彎弓射雁、揮琵琶、進搬攔、簸箕式、鳳凰展翅、雀起尾、單鞭、上提手、倒攆猴頭、摟膝拗步、肘下捶、轉身蹬腳、上步栽捶、斜飛式、雙鞭、翻身搬攔、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馬、單擺蓮、上跨虎、九宮步、攬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彈指擺蓮、轉身指點捶、雙擺蓮、金雞獨立、泰山生氣、野馬分鬃、如封似閉、左右分腳、掛樹踢腳、推搌、二起腳、抱虎歸山、十字擺蓮,此通共四十三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單鞭、雙鞭、雙擺蓮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餘三十七數,是先師所傳也。此勢應一勢練成,再練一勢,萬不可心急齊用。三十七勢,亦無論何勢先,何勢後,只要一上,將勢用成,自然三十七勢皆化成相繼不斷也,故謂之長拳。腳棲五行,懷藏八卦,腳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八門五步,以中央為準。俞氏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李道子系江南安慶人,至明時嘗居武當山南岩觀,不食煙火,第啖麥麩,故人稱之曰麩子李,又稱夫子李,見人不語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雲夫子李系唐時人,何以知明時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緣予游江南涇縣,訪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太極功,系唐時李道子所傳,俞氏代代相承,每歲必拜李道子之廬。至宋時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後予諧俞蓮舟游湖府襄陽廣均州武當山,見一道人蓬頭垢面,呼俞蓮舟曰:「徒再孫焉往?」俞蓮舟怒曰:「汝系何人?無禮如此,我觀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再孫且看汝出手。」蓮舟怒極,進步連棚帶捶,但未近身。道人飛起十餘丈,平空落下,屹立無損。蓮舟謂道人曰:「汝總用過功夫,不然能敵我者鮮矣。」道人曰:「汝與俞清慧俞一誠相識否?」蓮舟悚然曰: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來是我之祖師。」李道子曰:「我在此數十寒暑,未曾開口,汝今遇我誠大造化哉。汝來吾再以功夫授汝。」自此蓮舟不但無敵,並得全體大用矣。蓮舟與予嘗與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丰。三豐蓋張松溪、張翠山師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鍊。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余而歸。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別名也。李道子所傳蓮舟口訣曰: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接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致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能撥千斤,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人,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王宗岳太極拳論詳解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解: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由陰陽演為變化萬象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解:凡練太極,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九宮,即棚捋擠按采捩肘靠中定也。靜則反本還元,復歸無極。心神合一,滿身空空洞洞,稍有接觸即能知覺。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解:不論練拳對敵,毋過毋不及,過與不及皆失重心點。如敵來攻我順化為曲,曲者彎也;如敵來攻不逞欲退,我隨彼退時就伸,伸者出手發勁也。過有頂之弊,不及有丟之弊。不能隨曲謂之抗,不能就伸謂之離。謹記丟頂抗離四病而去之。功到不即不離,方能隨手湊巧,運用自如。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解:與人對敵,如對方出力剛直,則我用柔軟之手搭上,如皮鞭鞭物,緊緊纏搭在彼勁上,能放能長,對方繼欲摔開甚難。譬如彼出大力,我隨粘其手腕往後坐身,但手仍緊搭不離,往懷收轉半個圈謂之走,走為化,以化其力。向其左方伸手使敵身側不得力,則我為順,人為背,黏之使不能走脫也。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解:今者習拳同志多知柔化,不知急應之法,不易與外功對敵。如敵來勢緩則柔化跟隨,此理甚明顯,如敵來勢急則柔化焉能應付哉?須用太極截勁之法,不後不先之理以應之。何謂截勁?如行兵埋伏突出截擊也。何謂不後不先?於敵手已發未到之際,我手於敵膊未直時截入,一發即去,此未迎頭痛擊法。然欲能動急則急應者,非得真傳不可。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解:與人對敵,推手或散手,無論何著法,有大圈、小圈、半個圈之巧,有陰陽之奧妙,有步法之虛實,有太極陰陽魚不丟頂之理。循環不息,變化雖有千萬,太極之理則一也。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接及神明。
解:著者拳式也。先學姿勢正確,次要熟練,方能懂勁。今之練拳者專談懂勁,忽視練拳功夫,捨本逐末,安能懂勁,更何能有發人之勁?古語云: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故欲接及神明,必先求懂勁,欲求懂勁,必先求著熟。功夫由下而上,由低而高,不能僭越也。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解:拳愈練愈精,功夫即到,則如水到渠成,一旦豁然貫通。然非久練久熟,只尚空談,不能達此境也。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解:頂者頭頂也,此處道家稱為泥丸宮,素呼天門。頂勁非用力往上頂,乃空虛而頭容正直,精神上提,但不可氣貫於頂,練久眼目光明,無頭痛之病。丹田在臍下寸余,即小腹處,一身元氣總聚於此,氣歸丹田,以意行之,通流四肢。氣不能沉于丹田,則滯塞於一處,不能分運於四肢也。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解:不偏者守中土也。不論偏向何方,即易失重心,偏前則易拉倒,偏後則易推倒。偏左偏右,其弊相同。不倚者亦守中土也。例如用手按人,對方突然縮後或閃避,已身即蹌跟前撲,失去重心,予人以可乘之機。現者露也,設敵向我身擊來,我身收束為隱,使敵不能施其力。如敵手往後回抽時,我隨之跟進為現,敵不知我勢之高低上下,無法擋御我手,例如河中小艇,人步踐其上,必略低沉為隱。又裹步必隨起為現,又猶龍之變化,能升能降,降則隱而藏形,現則飛升太虛興雲布霧。此理言太極能高能低,忽隱忽現,有神機莫測之妙。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解:重者不動也,試思與人對敵而不動可乎?用拳必須身體活動,手腳敏捷,方能應敵。敵如擊我左方,我身略偏虛使彼不能逞。如擊我右方,我右肩往後收縮,使其拳來無所著。我體靈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虛,右重右杳也。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解:仰為上,俯為下,敵欲高攻,我即因而高之,使不可及,敵欲壓我下,我即因而降之,使敵失其重心,此守法也。設自己主動進攻,仰之彌高則眼上看,心想將敵人擲上屋頂。俯之彌深,則心想將敵人打入地內。昔班侯老師夏日在村外場(場即北方收糧場地)內乘涼,突來一人,拱手問班侯老師居處,答曰吾即楊某也,其人突出大食中三指襲擊,老師見場內右草房高七八尺,招手曰:朋友請上去。遂將其人擊上屋頂,又曰:請速下回家覓醫。其人狼狽遁去。鄉人問何能擊之使之上?曰仰之彌高也。有洛萬子曾從班侯老師習技數年,欲試師技。班侯老師曰:將汝擲出元寶形好否?萬笑曰:且試之。及較手,果如所言,萬手腳朝天,右胯著地如元寶形,將胯摔脫矣,醫療數月方愈。萬功夫甚好,至今尚健在,常曰俯之彌深利害極矣。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解:向敵進攻或追擊時,我進身跟步,步步逼之,使不能逃脫,故我手能愈進而愈長也。如不能跟步,則手短不能及矣。退讓敵人時,或虛身以化之,或退步以避之,隨機應變,以其力不能及為度。故我能退而愈促也。總言之,機、即粘;連黏隨之妙,去丟頂離抗之病也。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解:練功既久,感覺靈敏。稍有接觸,即有感覺而應之。一羽毛之輕,我亦不馭,蠅蟲之小,亦不能落我身。蠅蟲附我身,如著落琉璃瓶,光滑不能立足,蓋我以微妙之化力將蠅蟲足分蹉也,能如此則太極之功成矣。昔班侯老師於夏日行功時,常卧樹陰下休息,偶或風吹葉落其身上,隨落隨脫滑落地,不能停留。又嘗試已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許置臍上,但呼一聲,小米猶彈弓射彈丸,飛射屋頂瓦面,班侯老師之功誠不可及。同志宜勉之。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致也。
解:與人對敵,不用固定方式,如諸葛用兵,或攻或守,敵莫能預測。諺雲不知我葫蘆賣什麼葯,此人不知我也。自己能懂勁,則感覺靈敏,敵手稍動,我即知覺,隨手湊巧應之,如非近身搭手,亦可離遠審查敵之意圖,此我獨知人也。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致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
解:拳術種類甚多,各門姿勢不同,注重力大手快以取勝則一。然此只應用天賦之本能,與所學之技藝無關也。太極之理,則精微巧妙。非徒恃力大手快取勝,易於凡技也。
察四兩能撥千斤,顯非力勝。
解:太極功深,有引進落空之妙,千斤無所施用,所謂四兩撥千斤也。昔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稱小府張宅,其人好武,家有鏢師三十餘人,慕廣平府楊祿禪之名,托友武祿青往聘。及至,張見楊太師身軀瘦小,衣服樸素,貌不驚人,心輕之,因執禮不恭,設宴亦不豐。楊太師知其意,遂自酌自飲,略不旁顧,張不悅曰:嘗聞武兄言先生盛名,但不知太極果能打人乎?楊太師曰有三種人不可打。張問為何三種?答曰:銅鑄者、鐵打者、木作者,此外無足論。張門敝舍鏢師卅餘人,為首者劉教師,力能舉五百斤,與戲可乎?答曰無妨。及起試,劉髮式猛如虎,拳風有聲。臨近,楊太師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輕拍之。劉跌出三丈外,張拊掌大笑曰:真神技也。遂使櫥人從新換滿漢盛宴,敬奉如師。劉雖力大如牛而不能勝,蓋無巧也,由此可知顯非力勝矣。
觀耄耋能御眾人,快何能為?
解:七八十歲為耄耋。耄耋能御眾人,指練拳者言,不練拳,雖在壯年,欲敵一二人難矣。戰定軍山之老黃忠言:人老馬不老,馬老刀不老。其言甚壯。練太極者,筋骨內壯,血氣充足,功夫至老不脫,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眾人也。昔建侯老師與八九人較,眾人一擁面前圍攻之,但見老師數個轉身,眾人俱已跌出,有八九尺者,亦有遠至丈余者。老師時年近八十。耄耋御眾,非妄言也。快何能為之快字,指無著數之快,此忙亂耳,非真快也,焉能應用。快而不失法度為真快,斯可應用矣。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解:立如平準,即立身中正,支撐四方八面,不偏不倚也。活似車輪,言氣循環不息,環行全身,不消遲滯,如車輪之轉動也。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何謂偏沉,前說車輪之譬,猶用一腳偏踏車輪,自然隨之而下。何謂雙重,猶右腳踏上右方,左腳踏上左方,兩方力量均衡,則滯而不能轉動,其理甚明。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雙重之病未悟耳。
解:嘗有數人練太極拳,勤習不懈,用功五六年,與人較,則平日所學,全不能運用,不能制敵。有旁觀者曰:汝用功五六年,可謂純功矣,何以不能勝,請演十三式觀之。見其練法怒目切齒,奮力如牛,筋絡盡露。旁觀者笑曰:此為雙重練法,尊駕未悟雙重之病耳。另一人曰:我不用力練五六年,為何連十歲頑童亦不能打倒?又請演十三式視之,見其練法毫不著力,如風擺楊柳,飄搖浮蕩。旁觀者笑曰:此為雙浮練法,尊駕為雙浮誤矣。雙重為病,雙浮亦不為病也。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解:欲避雙重雙浮之病,須明陰陽之理。陰陽即虛實也。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解:總言之,黏連走化,懂敵人之勁也。前解甚多,不再贅述。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解:能懂敵之來勁後,不斷練習,即久練久熟,愈練愈精。常默識老師所授用法,揣摩其身手動作,極熟後,則意到手到,心手合一,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解:與敵對手,要隨人所動,不可自動。吾師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反不由己,能從人便能由己。理雖奧妙,惟功夫未到,則不易領略其意耳。常人與敵對手,多不用近而用遠,須知以靜待動,機到即發為近,出手慌忙,上下尋機擊敵為遠,此多誤舍近而求遠也。
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解:太極拳精微巧妙,分寸毫釐,不可差也,如差毫釐,等隔千里,不能應用矣,學者於此,不可不注意焉。
王宗岳行功論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凈,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無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來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若車軸。
王宗岳行功論詳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解:平時用功,練十三勢時,用心使氣,緩緩行於骨肉內外之間,意為嚮導氣隨行。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貴靜,心不靜不能沉著,不能沉著則氣不收入骨,即是外勁非內勁矣。練太極拳須能斂入骨,此真正太極勁也。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解:欲使氣渾身流通,必須將十三式校正務錯,姿勢上下順遂,勁不逆扭,方能使氣流通。如姿勢順遂,手腳運用從心所欲矣。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解:精神為一身之主,不但練拳,無論做何事,有精神則迅速,無之則遲慢,故談拳必以提起精神為先。欲要提起精神,須頭容正直頂勁,泥丸宮虛靈勁上升,此法悟通,即提起精神之法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化虛實也。
解:意氣即骨肉內流動物也,至於練拳打手,欲得莫可名狀之佳趣,須使此種流動物流行全身。意左即左,意右即右。斯為太極有虛實之變化,意氣之換法,猶如半瓶水,左側則左盪,右側則右盪。能如是,不但得圓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樂,至此境地,縱有人阻我練拳,恐欲罷不能也。
發勁須沉著松凈,專註一方。
解:與人敵,先將對方治住,窺其易失重心之方向,發勁打之。發勁無論出何手,肩肘要沉下,心中要松凈。我勁不散,專註一方,敵不難跌出丈外矣。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解:頭容正直尾閭中正,身即不偏,內心要舒展,以靜待動。腰腿如立軸,手膊如卧輪,迴轉如意,方能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解:九曲珠者,即一個珠內有九曲灣也,人身譬如珠,四肢百骸無不灣也。能行氣達四肢,無處不到者,功成矣。
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
解:運勁如百鍊鋼即內勁,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須經若干歲月練習,慢慢磨練而成,猶如荒鐵一塊,慢慢練成純鋼,用作刀劍則其鋒利無比矣。由太極拳練成精細如鋼之功,鐵人亦能打壞,何況對敵者為血肉之軀乎?故曰無堅不摧也。
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
解:鶻者,鷹類也,冬獵用之。此言與人對敵,我形式如鷹鶻,見我擒來,眼要注視敵人,一搭手就可將敵擒到,如鶻搏兔之狀。貓形肖虎,其捕鼠也,伏身坐後腿以待,全神貫注鼠洞,鼠出則突繼捕之。太極有涵胸拔背之勢,如貓捕鼠之神態,蓄機而發也。
靜如山嶽,動若江河。
解:用功日久,腿下有根,站立如山,人力不可動搖也。江河之喻,言各種變化無窮。一手變十手,十手變千百手,滔滔不絕,如長江大河也。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解:蓄者藏也。太極勁不在外而藏於體內。與敵對手時,內勁如張弓將射之圓滿,猶皮球有氣充之。敵人伏我膊,雖覺綿軟而不能按下,使敵莫名其妙,敵方狐疑不定,不知我弓已引滿待發矣。我如弓,敵如箭,發勁神速,敵如箭跌出矣。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
解:曲中求直,即隨曲就伸之意。蓄而後發,力由脊發,一理也。與神如捕鼠之貓之理同,數語道盡矣。
往複須有轉疊,進退須有轉換。
解:與人對敵,或來或往,摺疊即曲肘灣肱之式。此系近身使用法,離遠無用。進退勿泥一式,須有轉換,隨機而變化也。
極柔軟而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解:練十三式要用柔法,功成後生出柔中含剛內勁。呼吸者,吸能提得人起,使敵足跟離地。呼則從脊內發出全身之勁,放得人遠出。呼吸靈通,身法方能靈活無滯也。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解:練太極是養氣之法,非運氣之法也。何謂運氣?勉強出力使氣,氣必聚於一處,不能行於四肢。此法違反自然,易傷內臟。何謂養氣?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不急不燥,先天氣生,靜心養性。練拳使精氣神合一,行氣如九曲珠,繼未獲益,亦無害也。與人對敵,勿使膊伸直,須上下相隨,步隨身換,膊未直而力有餘,敵者擊即跌出,此即勁以曲蓄而有餘也。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
解:太極之理,猶行軍戰事,必有令旗指揮驅使。練太極亦然,心為令者,以心行氣也,能使氣如旗,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是即心如令氣如旗。腰為纛者,即軍中大纛旗也。小旗主動,大旗主靜。拳法腰可作車軸之轉,不能倒洌大纛旗也。
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解:開展大也,初學練拳,先求姿勢開大,以松其筋肉,所謂舒筋活血也,能轉弱為強,強而後,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內有精氣神相聚,謂之緊湊。內外兼修,加以動靜變化,自開展而及緊湊,由健體而及實用,乃臻縝密之境。如說拳有大練小練則誤矣。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解:言與敵搭手,自己不動,精神要注意警戒。待對手欲動之際,我手已動之在先矣。
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解:太極拳出手,似松實非松,伸出以將直未直為度。練拳宜不斷,如一線串成,及乎使用對敵。便無一定之方式,發勁之姿式,外形似斷而意未少懈也,猶如蓮藕折斷而細絲尚連焉。老振師傅嘗言:勁斷意不斷,藕斷絲連,蓋此意也。
先在心,後在身。
解:初學對敵用心之專,恐不能勝。練成之後,毋須有心之變化,身軀受擊,自能隨機應敵。心中不知而敵已跌出矣。此即為不知手之舞之。初學之心,成功後在身,猶如初學珠算,心先念歌而後手操之,熟用後心雖不歌,而手亦能運用如意也。是先在心後在手,拳理亦然。
腹松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
解:腹雖注意猶松舒,勿鼓動,氣斂入骨,則骨肉沉重,外如棉花,內似鋼條,猶棉花裹鐵,外柔而內剛。
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解:刻刻猶時時也,謹記一動則全身有尺寸跟隨而動,忌全身零碎亂動。猶如火車,車頭動則諸車廂隨焉。太極動時勁要整,雖整而又活,身雖動,心貴靜。心靜則全身皆靜,靜中又寓動焉。
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解:牽動往來,即收放之義。氣收入貼藏於脊背,蓄而待發。精力內固,外表文雅安逸,雖練武而猶文也。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解:太極拳行走,大多足跟先著地,如貓行之輕靈,含有蓄神之意。練拳運勁如抽絲,均勻不斷。運內勁時,自下由腿順轉而上,從胳膊順擰而出,如將一把生絲順扭。反放之,即倒轉由上將勁收回身內,此即為纏絲勁。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解:人身有三寶曰精、氣、神,太極拳以意運勁,然非故意運氣,如運氣膨脹,則滯而不靈。有氣者無力,有濁氣者自覺有力,人覺我無力,無氣者純剛,無濁氣者即生綿力。意到則力至。設用力搭在敵人膊上,如用皮條將彼搭住,我雖未用力,對方則覺我手膊重如泰山。不用直力則生巧,無濁氣者為純剛。
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解:全身意氣如車輪流動,腰為一身之主宰。腰如車軸能圓轉,所以變化在腰間也。
行功口訣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變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注此乃祿禪師原文,雲張三丰祖師所傳。
行功口訣詳解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解:練拳時一舉一動,凡應動之姿式,手足俱要輕靈,(即不用勉強力)身子略有騰空意思。又應含有活潑意思,毫無迂滯而極順熟。一套拳由頭至尾,貫串而不中斷,即是一氣呵成之謂。在練拳中,身軀任何部分於動作時,應表現輕巧而非浮滑,靈活而非虛渺。夫輕靈者,輕中而含有勁於其間,與浮而無倚之輕者不同;靈者含有機警智慧,與虛渺無根者又不同。然動作既得輕靈之妙,應注意其貫串,貫串者不斷之謂也,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綿延之意。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解:氣宜鼓盪,呼吸即氣之表現。鼓盪似湖中之水,隨微氣而鼓盪,一起一伏,輕微而有次序。神宜內斂,靜心凝神,用意思將精神收斂入內,斯為內斂。所謂氣者,對於人體則不外呼吸。太極拳之所謂氣者即內功,除呼吸之外,尚有一種體內之養氣,該氣混和於血球間之氣,俗稱氣功。太極拳之練此種氣,非徒然或勉強可得,必先練意,從意之修養,而至於自覺自悟,窮神達化之氣功。生理學所謂人體之血球,當其運行時,有一種無體之氣,此即養氣,當於血球相扣而行。設無此種養氣之存在,則血不能行,此氣乃人體有生具來之純然正氣。凡練拳者,能功緻於意氣相生,延年益壽之效寓焉,目鼻之呼吸雖在動之時,倘能保持與安靜時無大差別,則體內之氣用之不竭矣。神者,意之表現,心之徵象。心露於目,故一舉動均自心生,所謂心為令,氣為旗也,在舉動之瞬息間,心之所欲,盡現於神,神露則必為敵所知。故致力於修養時,亦應保藏精神。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有斷續處。
解:練拳宜求圓滿,不可參差不齊,又不可忽高忽低。宜緩慢平均不停,不使中間有斷。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解:練法須上下相隨,勁自足跟起,形於腿,達於腰,由脊而膊行於手指,周身一氣。用時前進後退,上至手,下至步,無處不得力,其勁乃不可限量。
根者,立身之根基即馬步;腰者,人體上下相接連之部位也;指者,即兩手之指也。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解:病不在外面,全在意內,意不專,則神不聚,步法不得當,即不能得機得勢。不得勢,手腳亂矣。不論練拳推手或對敵,如馬步不堅固,則不得勢。甚至於手足無措,身勢散亂,其致敗之病,在於腰腿。腰當纛,纛者,兵之司令旗也。腰之運用不靈活,猶兵之失其主宰,鮮有不亂者,腰之重要可知矣。所以求尾閭中正,馬步不大不小,站步適當,兼顧四面八方。如有不得力處,非關外在形式,皆由心不專也。
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解:凡與人對敵,上部有受敵之虞,則下部亦有防敵之需。進攻之際,亦須作退後之備。或前方不能進迫,可從後方偷襲,左邊須防衛,右邊亦需警戒。有上則有下,此即人攻我上,須防其下。我攻其上,預擊其下,或攻其上者,實欲動其下,而乘虛襲之。有前則有後,攻即向前,須先防中敵之計。故預備後退,亦進可攻退可守之意也。有左則有右,左顧右盼也,我向敵正面攻擊,如失中央突破之機,則當謀左右奇兵抄襲。所謂左重則左虛,而由右擊之。當對敵時,敵方之根基,亦猶我之馬步,設其根基穩固,若徒以巨力推之,殊不容易,故欲向上部擊之,當先注意其下部,運用機智,使其下部動搖;或誘敵進步,乘時突然攻其上,則對方之根基即動,當可迎勁而倒。譬如欲拔起一樹,苟徒抱其干,可將之掀起乎?必先鋤其根,令其盤據於混土之根既松且斷,則略微力移其重心,勢必傾倒而無疑矣。此言與人搭手,先將彼動搖,立足不定,猛力一推即倒。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解:練拳與對敵,總不離一虛一實。虛能實,實又能虛。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
全部太極拳之精華奧妙,盡在虛實二字之運用,馬步有虛實,肩肘掌指有虛實,身形轉換變化亦含虛實。虛實分清,自然運用自如。然虛實在練拳時,則易領悟,惟施之於推手或敵對,則非經名師指導,再下苦功,實難領略也。緣練拳之知虛實,乃自我之虛實,推手及敵對之虛實,則須知彼功夫矣。
在練拳而論,凡動之聚者為實,至對敵之虛實,瞬息萬變,殊非筆墨可能揭。
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解:全身骨節順合連貫,氣須流通,意無間斷。
十三勢歌
十三勢來莫輕視 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 因敵變化不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 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誰求 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
功夫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 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 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僖百四十
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功夫貽嘆息
八字歌
棚捋擠按世間稀 十個藝人十不知 若能輕靈並堅硬
粘連黏隨俱無疑 才裂肘靠更出奇 行之不用費心思
果能粘連黏隨字 得其寰中不支離
心會歌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 喉頭為第二之主宰 心為第三之主宰
丹田為第一之實輔 掌指為第二之實輔 足掌為第三之實輔
功用歌
輕靈活潑求懂勁 陰陽既濟無滯病
若得四兩撥千斤 開合鼓盪主宰定
打手歌
棚捋擠按須認真 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
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既出 粘連黏隨不丟頂
被打欲跌須雀躍 巧擠逃時要合身 拔背含胸合太極
裹襠護臂踩五行 學者悟透其中意 一身妙法豁然能
解曰: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轉動挪移走。
四性歸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 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 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賴天地以存身 天地賴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 天地授我偏獨靈
周身大用論
一要性心與意靜 自然無處不輕靈 二要遍體氣流行
一定繼續不能停 三要喉頭永不拋 問盡天下聚英豪
如詢大用緣何得 表裡精細無不到
關要論
活潑於腰 靈機於頂 神通於背 不使氣行於頂
行之於腿 蹬之於足 運之於掌 足之於指
歙之於髓 達之於神 凝之於耳 息之於鼻
呼吸往來於口 繼之於膝 渾噩一身 全體發之於毛
八門五步
棚(南)捋(西)擠(東)按(北)才(西北)裂(東南)肘(南北)靠(西南) 方位:坎 離 兌 震 巽 乾 坤 艮 八門:方位八門,乃為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始,隨其所行也。總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也。夫棚捋擠按,是四正之手,才裂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門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撐八面。五行者,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定之中土也。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盼為金木之步,以中土為樞機之軸,懷藏八卦,腳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數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勢也,名之曰八門五步。
八門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根由。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蓋人生降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顏色聲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也,其手舞足蹈,興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固有之良。思及此,是人熟無因,人性近習遠,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夫運而知,動而覺,不運不知,不動不覺,運極則為動,覺盛則為知。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先求自己知覺運動,得之於甚,自能知人,要先求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粘連粘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頂扁丟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扁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乃不明粘黏連隨,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不許頂扁丟抗,是所不易也。
對待無病
頂扁丟抗,失於對待也,所以謂之病者,既失粘黏連隨,何以得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者,不以頂扁丟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對待無病,知覺運動亦自然得矣,可以進於懂勁之功矣。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樁)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運勁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顧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工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極進退不已功
棚捋擠按自然理,陰陽水火既相濟,先知四手得來真,才裂肘靠方可許,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太極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才裂肘靠由此去,才天靠地相應求,何患上下不相濟,若使裂肘皆遠離,迷了乾坤遺嘆息,此說亦明天地盤,進用肘裂歸人字。
太極人盤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數不幾何,幾何若是無平準,丟了腰頂氣嘆哦,不斷要言只兩字,君臣骨肉細研磨,功夫內外均不斷,對待教兒豈錯他,對待於人出自然,由此往複於地天,但求舍己無深病,上下進退永連綿。
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其意氣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後乃武乃文,乃聖則得。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故不獨以末技雲耳。
勁由於筋,方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方能執數百斤,是骨筋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身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勁力者,修身體育之道然也。
太極文武解
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於心身也,為之武事。夫文武猶有火候之謂,在放拳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之際,在蓄髮當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為柔軟體操也,精氣神之筋勁,武事武用,剛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伴侶,為之有無用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響。不惟體育武事之功,事事皆如此理也。文者內理也,武者外數也,有外數無內理,必為血氣之勇,失於本來面目,欺敵必敗。而有內理,無外數,徒使安靜之學,未知用的,對敵差微,如無耳目,故文武二字之義,豈可不解哉。
太極懂勁解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後對敵,身中之候,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勁,隨視聽之際發生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與意合,不勞運動知覺也,功至此,可攸往咸宜,無須有心之運用矣。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須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決不可失其綿軟,周身往複。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無堅不摧也。於人對待,四手當咸,亦自八門五步而來。站四手,四手碾磨,進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長拳四手起,大開大展,煉至緊湊伸屈自由之功,則升至中上乘矣。
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陰坤地,月水坎。卷、人、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
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謂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內,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之火無止息,亦不能使潤下之水滲漏,此所謂水火既濟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則不可須臾離,則可與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遠人,則可與言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嶽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興衰,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夫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使不失固有之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攸久無疆矣。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人為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人身太極解
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頭象天,足象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腎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屬陰,膀胱木,小腸火,膽木,大腸金,皆陽矣。茲為內也,頭頂火,地閣承漿水,左耳金,右耳木,兩命門也,茲為外也。神出於心,眼目為之心苗,精出於腎,腦腎為精之本。氣出於肺,膽氣為肺之原。視思明,心動神流也。聽思聰,腦動腎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鹼、木酸、土辣、火苦、金甜,言語聲音,木毫、火焦、金潤、土翁、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氣之往來,肺之門戶,肝膽巽震之風雷,發之聲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內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鼻耳目,大小便肚臍。外七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內七情也,七情皆以心為主,喜心、怒肝、憂脾、悲肺、恐腎、驚膽,思小腸、怕膀胱、愁胃、慮大腸,此內也。夫離南正午火、心經、坎北正子水、腎經,震東正卯木,肝經,兌西正酉金,肺經,乾西北隅金大腸化水,坤西南隅水脾化木,巽東南隅木膽化土,艮東北隅胃土化火,此內八卦也。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此九宮也。內九宮亦如此,表裹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膽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膽通肝,丙小腸化水 通腎,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澤通氣,辛肺右肋化水通腎,庚大腸化金通肺,癸腎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內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內外也。明斯理,則可與言修身之道矣。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蓋言道者,非但修身無由得也,然又分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乘也,中乘即誠之者成也。法分三分,成功一也。文修於內,武修於外,體育內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內外表裡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體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體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獨知體育不知武事而成者,或專武事不為體育而成者,即小乘也。
太極武功事解
太極之武,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於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烏有矣。其功何以得乎?須粘黏連隨己成,自得運用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即所謂極柔軟練出極堅剛,如發勁無堅不摧矣。
太極正功解
太極者,元也,無論內外左右上下,不離此元也。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左右上下,不離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應手,仰高鑽堅,神乎其神,見隱顯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罷不能。
太極輕重沉浮解
雙重為病,於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而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為病,只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然有圓方四正之手,表裡精粗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雲四隅出方圓耶?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棚捋擠按也。初不知方,焉能知圓。方圓反覆之理無已,焉能出四隅之手?緣人外之肢體,內之神氣,弗緝輕重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又隅矣。譬如半重偏重,滯而不正,自然為采裂肘靠之隅手,或雙重填實,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歸圓中方正之手。雖然至低者,棚靠亦及此以補其所缺,以後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采裂而仍歸大中至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體而補缺云爾。
太極平準腰頂解
頂如准,故曰頂頭懸也。兩手平既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憑準,所謂輕重浮沉,分厘毫絲則偏顯然矣。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尻門也,上下一條線,全憑兩平轉,變換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發放去,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
(附註)以上各篇均先賢原文,辭意顯淺,讀者自可體會。其難解著,再請教老師為善。
習拳須知
大小太極解
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具太極之體,故人人可以練太極拳,本固有之靈而重修之。人身如機器,久不磨則生鏽,生鏽則氣血滯,弊病叢生,故欲鍛煉身體者,以練太極為最適宜。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丹田為氣之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周流全身,意到氣到。練到此地位,其力便不可限量,功效昭著矣。
太極拳能卻病延年
肥胖腹大之人,昔因欠缺運動,或純靠服食補品,以致脂肪積聚,肌肉內含水份過多,若每日練三套太極拳,即能將身上脂肪水份,連帶風濕,由毛管排泄而出,故肥者可以練瘦。瘦弱者或而色萎黃之人,雖食補品而不能肥者,亦因欠缺運動,滋養身體不能吸收,隨腸走出,故雖食補品而無效,若能每日練三次太極拳,可使血脈流通。以心行氣,無微不至,猶如樹木將枯,每日用水滋潤之,即能漸復青蔥。練拳能悅顏色,助精神,減少疾病,增壽數十載,如此幸福,千金難買也。
人既運動,肌肉發展,血氣和緩,食品能滋潤身體,故瘦能變肥,肥瘦之功,運動可以左右之。孟夫子云:苗之將枯(既如人枯瘦),天油然作雲,沛然而雨(即如氣血潤身)苗勃然而興矣(即如人瘦將變肥矣)。人之思慮多者,每易患血壓高或失眠症(即中醫謂之操勞過度)。思想即是意,血隨意行,時時刻刻,思想用腦,血隨意存留在頭上,即興頭痛頭暈。猶如膠管裝水過多,即生危險。血即偏聚頭上而心血少,心即跳動不安,遂致晚上失眠。患此症者,宜用輕鬆方法練習,氣沉丹田,意往下行,將頭上存留過多之血,跌散於四肢,下行於心,心得血養,頭上輕鬆。謂之輕清上浮為天,重濁下降為地,陰陽既分,全身無偏,各得其養,身體康泰矣。故每日練三套太極拳,所有失眠、血壓高、肺弱、胃病、腰病、腎病、貧血等,一掃而空,駝背彎腰,手足不靈,腰腿不隨諸般癥候,皆有特效。人人皆可練太極拳,獲不可思議之益處。
談太極拳養身
人為動物,必須運動,太極拳運動,順自然,合生理,最宜於養身。太極拳架子之首,有預備式,此式垂手自然直立,全身放鬆,將思慮狂想丟開,將工作勞碌忘卻,如將千斤重擔放下,心中安靜,腦部亦獲休息,其益為何如耶?及乎提手舉足,開始練拳,則一動無有不動,全身骨節無有不舒暢者,全身筋絡無有運動不到者。首式攬雀尾,內含棚捋擠按四法,轉身上右步,伸右手至前方時,為攬雀尾,不離松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虛靈頂勁。上數句字面易懂,功夫實難。同志中不鮮能將字面解說明白。惟其功夫未必能與字面相符。尤恐拘泥不化,致以辭害意也。若言實地功夫,譬如站定攬雀尾式,上步時間,腿分虛實,步法為丁八步,松肩墜肘,松肩肩處不用力,墜肘非向下用力壓,只肘尖處略轉下而已。氣沉單田,非小腹鼓勁呼吸,惟於腹臍下稍注意而已。又恐不明白涵胸拔背之真理,作成彎腰駝背之形,故又有尾閭中正原則以校正之。本來涵胸即是胸部微微鬆動,後背自然稍為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寓有開合之意。練太極拳能醫療肺病胃病者,要領在此而已。練拳本來須慢須勻,恐因此無精彩,故又有虛靈頂勁,提起精神以輔助之,使練太極拳者,樣樣完善,全無缺點。張三峰祖師為人類身體健康謀幸福,可謂盡心竭力,無以復加矣。
學太極拳初步
太極拳本系武當內功,欲鍛煉身體者,無論老少皆可學習。小兒八歲以上,老者六十開外,與乎體弱者皆可學習。習之數月,即漸覺強壯矣。小孩正當發育期間,練拳宜開展(即伸手與蹬腳以伸展較長為善)。惟二十歲以下青年,練拳不必涵胸。因二十歲前,骨骼尚未長成,正當變遷時候,以直身為宜。過二十歲以後,方可再加涵胸。
十三式架子,三個月可學會,一年習熟,三年練好。日後愈練愈精,但非真傳不可,太極拳不得真傳,只是身體略壯耳。練拳十年,終是糊塗,焉能知精微奧妙及知覺運用。若得真傳,如法練去,金剛羅漢體不難得矣,不但體壯,自衛防身之能力寓焉。早晚練拳最宜,飯後休息半小時或一小時,方可運動,如體質若者,量力練之。服食中西藥品或打針後,皆不可即時運動,必須休息,至復元方可繼續練習。練拳沒早晚兩次或三次均可。夏天練拳,正燥熱之候千萬不可以冷水沐浴,恐致閉熱,稍息無妨。冬天練拳,速穿衣服,否則恐易受涼。練畢勿立即就坐,可步行五分鐘,使血脈調和,用功時須澄心息慮,心無所思,意無所感,專心練拳。太極對敵法甚妙,非不能用,只緣今之同志,大多單練皮毛,不肯深究,不求高師益友,但說太極不能實用,如此豈能怪授者不授耶?此拳由道而生,初學每日可學一兩式,不可擔率,初學略難,一月後拳式入門後則易學矣。同志常有於初學一兩月,覺拳甚好,再學三四個月後,反覺不如從前,遂感煩躁,須知此正是進步境象。蓋如無進步,不能自知拳式好壞也。初學者必經此階段,勿因此懈志。
習太極拳程序
初學拳時,少理論,但聽先生所教。首須不用力,全身放鬆軟,每日學一兩式,不可過多。三個月後,可以學完全套。再三個月,練習與校正姿勢。姿勢正確八九成時,可作為個人健身運動,如懷健身之寶,如願再進一步,再學三個月,學轉動路線及太極之意義,再三個月,學太極拳之勁氣,開始窺太極拳拳門徑。期約一年,然非高明老師教授、不能達到目的。學拳六個月後就可學推手初步練習,第一個月亦是不用力,先學兩人粘黏打圈。第二個月,學棚捋擠按四個方法。第三個月學化勁,先學肘化,次學腰化,再學兩肩化,更要有柔軟圓滑,然後學隨機應變全身化。後再三個月,學棚捋擠按之用法,然後再學連化勁帶打法。以上為期一年,以後有暇可並學太極劍。如肯用功,再加半年,共為期年半,拳劍推手三樣皆熟,略有本領,身體健康矣。此算一小乘,再續用功一年半,在此期內,可學太極槍,學推手以外各種手法。此期間內,加緊實地練習。為期共約三年,拳劍槍各用法皆熟,健身防身自衛皆可。有大本領,本身有拳,兵刃短有劍,長有槍,其功夫足供一生練習矣,此可稱中乘。三年後,練拳法又不同,要聚精會神,苦心求高明老師傳授,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升入上乘門徑。太極拳分三乘,推手大圈為初乘、學化小圈為中乘,連化帶打無圈為上乘。無圈之中有圈,專打不化,打中又有化,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變無圈。此即無極生太極,陰陽八卦五行,千變萬化歸一。得上乘之功,天下無敵矣,為期若干年,則不能預定,須視個人天份聰明與用功程度矣。本來學藝無止境,然肯下功夫者,無論如何,必一日技精一日。學者須耐心練拳,達到神化境界,非難事也。
太極虛實之解釋
常人皆知練拳時,左腿實右腿變虛,如若右腿實,左腿變虛,固為虛實。再言弓腿為實,後腿為虛則錯矣。不信者可以試驗,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實前腿,後腿變虛,自己考慮,自己站立穩否與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否?細思當自知之。近習拳同志,每視拳為運動而忽略為拳術,此固是運動,惟每方式皆根據用法而作。故習拳要學姿式正確,根據用法目標練習,方能得太極拳之真功效。
虛實二字,按前人指示其意義,非如字面之簡單,茲再闡釋之。如欲上右腳,則用意將身軀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實,右腿重力既移去後變為虛,即能輕便活動,提起邁步,步之大小隨各人而定。如兩腳站穩,則兩腿皆為實,若左足想上步,右步尖向外轉移,將身重心移至右腿,此時始分虛實。右腿立實,左足輕便。總而言之,如站定方式後,足不可虛,須分虛實時,多數前足可虛,後足為實。蓋力從根起(即足後跟也),如運用進步變步,兩腿虛實變換,比穿梭更快,兩足可虛可實,虛者為五分力,亦有二三分者,實者為八九分力。如絲毫不著力,足部即不聽自己指揮。如實十分用力,則轉動不靈矣。
太極弓腿坐腿之解釋
(弓腿)即前腿向前彎。
(坐腿)即是後腿往後坐,後腿曲膝坐低是也。
弓腿坐腿之運用,猶如北方農夫之澆園式(即灌田)或普通之拉鋸式,或如南方船夫之搖船形,總而言之,皆是運用上下相隨之揉動力。
身 法
提起精神 虛靈頂勁 涵胸拔背 松肩墜肘 氣沉丹田 手與肩平 胯松膝平 尻道上提 尾閭中正 內外相合
練 法
不強用力 以心行氣 步如貓行 上下相隨 呼吸自然
一線串成 變換在腰 氣行四肢 分清虛實 圓轉如意
習拳箴言
依規矩,熟規矩,化規矩,神規矩,不離規矩。初習要慢,逐漸要勻,極熟後,從心所欲,動靜虛實,陰陽開合。各種神氣姿態要表現出,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勁若斷而意實未斷也。靈動神妙,造極登峰,習拳至此,不可思議矣。
經 驗 談
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於骨,勁蓄於筋。不求皮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先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
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神意俱到,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譏。故第一須動,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四)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五)太極十三式,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故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齶、氣沉丹田之類。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於肩背,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此乃意會而不能言傳著,學者要細心體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滯重力沉,致難於輕靈。
七)提頂吊襠。提頂要天柱頭容正直,吊襠則氣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勁時胸要稍稍含虛,發勁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駝背。
八)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校正姿勢,第三趟再加意形。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
九)知覺懂勁,要多推手,自得粘連黏隨之妙。如無對手,勤練架子,及時時以兩臂摸勁,假想敵人進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勁。
十)推手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之重心,時時在我手中。
十一)太極拳行住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之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
十二)初步練拳時,覺身體酸痛,此乃換力,不必驚恐,亦不可灰心。半月之後,即覺腰腿輕快,神滿氣足。
十三)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功勁。太極拳有粘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摸勁、按勁、入骨勁、摔動勁、掛勁、搖動勁、發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蓄勁、放箭勁等勁。等等以上諸勁,僅述大概。領略各種勁,在知覺運動中求之,一人求之較難,二人求之較易。因人是活物,發勁之外,尚有靈感作用,務在人身上求之,如無對象,在空氣中求之,如打沙包轉剛球,俱無用也。
十四)太極拳論云:其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發勁之原理也。再有禁忌如膝不可過足尖,伸手不得過鼻尖,上舉不得過肩,下壓不得過心窩,此古之遺訓也。如違此禁忌,力卸矣。變化之妙,主宰於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過鼻尖,力已卸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左轉,力又足矣。此變化在胸,主宰在腰也。形於手指者,渾身松靈,剛堅之勁,在於手指。則如純鋼鬆軟之條,上有鐵鎚,向前一彈,所向披靡,無法御之。學者細心推敲,不久可得內家真勁。手法特別者,不在此禁。
十五)人乃動物,並具靈感。譬如我以拳擊一人,彼當以手推開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靜物則不然,如懸一沙包,垂懸不動,拳擊之後,當前後鼓盪,然其鼓盪之路線,乃一定之路線。向左擊之,向右盪回,此乃物之反應也。人則不然,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家有穩、准、狠三字,等求我不發勁,發則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穩准狠,須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似動非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者,所向披靡矣。
十六)或雲練太極拳後,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鬆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鬆軟之後,笨力變為真勁矣。昔人謂笨力稱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間也,不能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也。故笨力為本錢,鬆軟是用法,得其用法,小本錢可做大事業,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難成也。故得太極拳真理以後,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
十七)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在此原子時代,何物非陰陽,故行功論有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偏沉雙重,陰陽不勻也,故讀者於舉手投足,務須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老子曰:吾善藏其餘。祈揣摩之。
十八)太極文武解,文武二字,文以養身武以禦敵。
十九)以上寫出各條,均經驗也。真實功夫,尚須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純然,自得得心應手之妙。練功時最好少求理論,多做功夫。余曾曰: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拳術界中人多講義氣。學者當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則為師者必盡心教導。此雖世俗之理,但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
二十)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潤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殺,天之性也。惡勞好逸,懼死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風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堅,秋冬不凋,人知禮儀,見義勇為,此乃易後天之性返先天也。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於肩膂。既練之後,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於手指,漸漸棄後天而轉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者得此勁後,當知余言非謬也。
太極拳架子名目
1預備式2太極起式3攬雀尾4單鞭5提手上式(上下提均可)6白鶴亮翅7摟膝拗步8手揮琵琶9左右摟膝拗步(三步)10手揮琵琶11左摟膝拗步12進步搬攬捶13如封似閉14十字手15抱虎歸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輦猴18斜飛式19提手20白鶴亮翅21左摟膝拗步22海底針23山通臂24撇身捶25上步搬攬捶26上步攬雀尾27單鞭28左右雲手29單鞭30高探馬31左右分腳32轉身蹬腳33摟膝拗步34進步栽捶35撇身捶36上步搬攬捶37斜身右蹬腳38左右打虎式39回身右蹬腳40雙風貫耳41左蹬腳42轉身右蹬腳43上步搬攬捶44如封似閉45十字手46抱虎歸山47斜單鞭48左右野馬分鬃49上步攬雀尾50單鞭51玉女穿梭52攬雀尾53單鞭54雲手55單鞭下勢56金雞獨立57左右倒輦猴58斜飛式59提手60白鶴亮翅61摟膝拗步62海底針63山通臂64白蛇吐信65上步搬攬捶66上步攬雀尾67單鞭68雲手69單鞭70高探馬代穿掌71轉身十字腿72進步指襠捶(帶跟步)74單鞭下勢75上步七星捶76退步跨虎77轉身雙擺蓮80如封似閉81十字手合太極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定義
※黃帝內經養生精要——李鴻義解讀黃帝內經首篇上古天真論
※太極拳揭密
※武當三豐太極拳28式 第五式 提手上式 詳解版
※淺析太極拳的求中、守中、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