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茶莊匾額探微(下)--王建濤
華世奎像
福德厚店內德國鏡子
被人遺忘的「福德厚」茶莊
福德厚茶莊也是京城老字號之一,只是名氣不如上述幾家大,但匾額卻不遜任何一家茶莊。「福德厚」原為民國期間天津人趙福柱在北京開辦的茶莊,總號在天津,1932年在北平開設了分號。1964年登記的地址是南新華街甲一號。
最初北京的分號在前門外東珠市口內路北,後搬到和平門外南新華街路西。珠市口的店鋪現在已經找不到它的印記了,為人所熟知的是南新華街路西的那家。民國時期,琉璃廠買賣字畫的人經常去東號那裡買茶葉,生意不錯。「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新華茶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恢復「福德厚」的字型大小。1987年春,福德厚店面重建後開業,店堂為六開間平頂單層平房,福德厚佔用北面三間,通藝齋古玩鋪佔用南面三間。前帶廊,雕花貼金的掛檐板下有倒掛橫楣。後南新華街擴路,茶莊由琉璃廠遷入宣武區永安路143號。
華世奎題福德厚匾額
「福德厚」匾額由清末遺老華世奎題寫。華世奎(1864—1942),字壁臣、璧臣(早年為弼臣),號思闇,晚年別號「北海逸民」。祖籍江蘇無錫。1893年中舉人,1895年選入內閣任中書,1902年任軍機章京,後升為章京領班。1911年任內閣閣丞。清帝退位後,以省親為名棄官隱居天津,以清朝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不再入仕,不參與政事,唯以詩文、書法自娛,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詩談詞。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曾贈其「望閥高華」匾額。1942年病逝於天津里第,終年78歲。
華世奎是近代天津著名的書法大家。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華世奎自幼受家庭熏陶,各種書體無一不精。早年學習篆隸,以楷書見長。楷書取法顏真卿、錢南園、蘇東坡,他的榜書名揚京津,渾厚質樸,厚重而不失圓潤。其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
華世奎所書「福德厚」匾黑底金字,匾寬1.6米,高0.7米。每字約0.5米,署款:「華世奎」,下鈴:「臣華世奎,弼宸」,上蓋橢圓形迎手章:「松風水月」。該匾氣勢雄,凝靜端莊,筆力遒勁、舒展,氣韻絕妙,形神俱佳。可稱華世奎書匾的代表之作。目前店內懸掛的匾為民國時期的老匾,後經修復。
「福德厚」民國的老匾額原來有兩塊,除現在茶莊內懸掛的匾額以外,另外一塊早已不知去向。現在店裡懸掛的這塊匾原在「文革」期間被弄到原宣武門副食品商店做了肉案子,後被茶莊的老經理髮現後才得以保存下來。當時店內還有兩塊從德國進口的大鏡子,現在其中一塊也已失。原本店裡這塊民國的老匾和在南新華街時一樣,掛在茶莊的門楣上,最近幾年才掛在了店內。
福德厚茶莊作為二十世紀京城知名茶莊,以經營茉莉小葉花茶最為著名。另外一個讓老北京津津樂道的品種是「高沫」,又稱「茶芯」「高碎」,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一種茶葉。
高沫就是將各種高級茶葉的碎沫按照比例調配好的一款茶,是老北京人的最愛,一般是沒什麼銀子的老百姓喝的,相當於現如今的茶包。舊時的北京窮人買不起好茶,但又偏愛喝茶,故茶葉店將此物出售,謂為高級茶葉沫。「高沫」雖說難登大雅之堂,但茶仍然是好茶,只不過失了形,放在茶壺裡沖泡,香味也絲毫不遜色。多年以來,福德厚還一直堅持銷售「高沫」,為的就是保住京城百姓喜好的這一口兒,為人們留個念想兒。那時候的老北京,到福德厚買上二兩花茶高沫,就著信遠齋的糕點,乃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現在福德厚茶莊經營有老北京茉莉小葉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正山小種、雲南滇紅等茶葉。其中最具特色的福德厚茉莉小葉花茶選用閩北地區的春茶為原料,經過精心加工熏窨後以條索緊結,香味濃厚、鮮靈清爽。
孟廣慧像
華世奎題正興德匾額
正興德茶莊舊影
天津正興德茶莊舊影
一匾多題的「正興德」
北京正興德茶莊,建於光緒年二十三年(1897),是京城唯一的百年老字號清真茶莊,其前身為天津正興德茶莊總店在北京的分號。當時茶莊建在牛街附近廣安門內大街,以「清真」為特色,採取各種措施保證茶葉絕對純正,深受回族群眾歡迎。
正興德茶莊始創於清乾隆三年(1738),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開辦,地址在天津北門外竹竿巷,因穆家系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故稱「清真茶莊」。
正興德的創辦人穆興永(1752—1816),字遠峰,回族,天穆村人。初做米面生意,從事糧運和米面加工。後開設米鋪、茶葉店、洋貨店等。清嘉慶年間,天津僅有幾家徽幫茶店。穆興永看到茶葉市場的良好前景,收兌了一倒閉的茶葉鋪,起名叫正興號茶莊,清咸豐七年(1857)更名為正興德茶莊。創辦之初,門市並不大,在天津就地買賣湖南、湖北素茶和安徽六安大葉茶,另兼賣聞葯(熟稱鼻煙)。經營有了起色後,又派人到茶葉產地河南周口寨(商水)設香茶熏制廠,採買六安茶、大香片運津銷售,銷路很好,頗受歡迎。進而又在福州、杭州、黃山、六安、大方等產茶區建廠多處,採購、加工茶葉,批量銷售。在杭州建有總廠,設分廠十二處,在北京設分店一處,保定兩處,滄縣、泊鎮各一處。還在天津設立機器制罐部一處,倉庫六處。
新中國成立後正興德北京分號從天津正興德總號中分離出來,獨立經營,但仍保持了傳統的經營特色。製成的茉莉花茶湯清色重、殺口耐泡,香味濃醇。2009年「正興德清真茉莉花茶製作技藝」被納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孟廣慧題正興德匾額
正興德和其他字型大小一樣,非常重視店鋪的匾額。但與其它字型大小不同的是,它請了多位名家為其題匾,這也是其他茶莊望塵莫及的。正興德先後請徐世昌、吳佩孚、華世奎、孟廣慧、王鳳琦題寫匾額。現在天津勸業場附近的正興德茶莊懸掛的的是華世奎題匾,而北京正興德茶莊懸掛的匾則為孟廣慧題寫。
孟廣慧(1867—1939),字定生,號白雲山人,君子泉。天津人。生於清同治丁卯年臘月二十八日。祖籍山東鄒縣。書工四體,擅臨摹,於何紹基、鄭板橋、王文治、伊秉綬、陳鴻壽、翁方綱等幾可亂真,時與華世奎、嚴修、趙元禮並稱「天津四大書法家」。在其父、津門飽學之士孟繼尊的訓教下,四歲詠誦詩詞,五歲練習書法,八歲已能揮筆書寫榜書大字。十一歲時,他臨寫的何紹基碑帖惟妙惟肖,幾能亂真。馮驥才稱其為「一代書壇大家,百年依舊雄風」。
孟廣慧的書法或楷或隸或行,諸體相參,皆為佳妙、古色獨絕。他學書不願受古人拘束,把真草隸篆綜合一體,被書界譽為「津門臨寫南帖北碑第一好手」。王襄曾評價他說:「憶昔年訪定老於『餑於室』適為人作書,見其几案之上,殷契與漢碑雜陳,知君研求殷墟有素,於彀、賓、畫、書諸史之筆法運用於漢隸之間,宜漢隸之獨步一時,為流輩所傾倒。」孟廣慧自幼還喜好古物,是中國的甲骨收藏家之一,與王襄、王懿榮齊名。
天津耀華學校、正興德記、椿翔汽燈廠、西來香飯店、孚忠鞋店、振興公寓、祥記號百貨店、寶和軒茶樓、天泉石廠、龍文齋刻字店、介福布莊、世界飯店、北辰飯店、祥德齋糕點店,錦記鮮貨棧、凱記銀盾店、潤善堂藥店等匾額均為孟廣慧題寫。
雖然如此,他的家境卻不富裕。據其次子孟昭聯介紹,孟廣慧生前靠賣字養家,但並不是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正興德茶莊穆姓股東請他書寫「正興德記」四字,已定八百銀元作為潤例。但其弟媳沈氏說穆家與沈家系姻親,請求降低些價錢,聽後他竟分文不取了。
馮亦吾題吳裕泰匾額
五塊銀元的「吳裕泰」
吳裕泰茶莊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初名吳裕泰茶棧,創始人是安徽歙縣昌溪村人吳錫卿。當時吳氏家資殷富,在北京已開設多家茶莊,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茶葉的需求量大增,為集中進儲茶葉,吳裕泰茶棧便應運而生。吳氏茶莊的茶葉均從安徽、浙江、福建等茶葉產地直接進貨,並派專人在福州、蘇州等地窨制茉莉花茶,經水陸運往京城,再拼成各種檔次的茉莉花茶。
光緒年間的吳裕泰茶棧以倉儲、運銷、批售為主,門市零售為輔。清末時期,吳裕泰創始人吳錫卿去世,家產分給了五個兒子,他們組建了一個管理機構「禮智信兄弟公司」,繼續經營吳裕泰茶葉。二十世紀初吳裕泰將茶莊開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關一帶建起了天津裕升茶莊,裕升茶莊主營批發業務,員工二百多人,後來甚至取代了「吳裕泰」在天津銷售的銷售地位,構築了禮智信兄弟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北京的老字商號》一書中是這樣介紹吳裕泰的:「當年的吳裕泰茶莊佔地二十多畝,門面寬敞,能同時進三輛大車,南北各有二十多間排子房。那時候,吳裕泰從南方進茶,經大運河至通縣,再用大車走東直門到北新橋。隨著時間的推移,吳裕泰的字型大小在京城茶行里名氣越來越大,規模也越來越大。吳家兄弟有六個,以吳裕泰為依託,先後在城裡城外開了八家大小茶莊:崇文門外的『吳鼎新』、廣安門外的『協利』、西單北大街的『吳新昌』、東單的『信大』、清河的『吳德利』、崇文門內的『乾泰聚』和『福盛』。在通縣和天津還有吳家的三個茶莊『乾泰聚』分號『裕生』等。吳裕泰歸老四吳錫清總管,哥兒六個每月的農曆初二到吳裕泰來分錢,行話叫『交月總』或『關家用』。」
當時的吳裕泰茶棧,就以拼配花茶為經營特色,開始是自己窨制,後一律在產地窨。那時北京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喝花茶,吳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眾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興隆,在北京茶行中獨樹一幟。
1955年,京城茶行業里吳裕泰茶棧第一個完成了公私合營,更名為「吳裕泰茶莊」。「文革」時北新橋地名被改為紅日路,吳裕泰也更名為「紅日茶店」,1985年才恢復老字號。2009年,「吳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藝」被納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裕泰最早的匾額是吳錫卿用五塊銀圓,請清末秀才祝椿年寫的,稱《吳裕泰茶棧》,相比較而言,這塊匾額的潤格真是不高。「文革」期間該匾被摘了下來當作包茶葉包的案子。恢復老字號的時候吳裕泰請著名書法家馮亦吾老先生題寫了新的吳裕泰茶莊匾額,黑地金字的橫式匾額,沿用至今。
1994年,曾請劉復之先生題寫了「吳裕泰茶莊」金字牌匾,店內懸掛天津炎黃畫院贈送的大幅國畫《陸羽品茶圖》。次年建成與茶莊一壁之隔的「吳裕泰茶社」,書法家劉炳森題寫匾額。1995年金秋時節,茶社開筆會,劉炳森、胡絜青、李濱聲、蘇適、米南陽,留下了墨寶。
祝椿年,字蔭庭。河北大興人,光緒二十九(1903)年癸卯進士,民國13年去世。書學松禪,頗有聲譽。偶寫山水,用筆蒼古。正楷受翁同影響,矩度森嚴;行草書則恣肆跌宕,別具風神。著有《來複軒詩稿》行世。其題寫的匾額不多見,據說晚年多系他女兒和外甥代筆,真偽難辯。
蕭勞像
蕭老題元長厚茶莊
元長厚茶莊舊影
歷經風雨的「元長厚」
元長厚茶莊創始於1912年察哈爾省宣化鎮(今屬河北省),原名叫永生元茶莊,1930年遷址北平,茶莊當時坐落在宣武門內大街13號,實行前店後廠。遷來北平後,茶莊擴大了經營規模,經營方式仍以自拼自賣為主。為求得買賣興旺,財源不斷,引喻「一元復始、源遠流長、庄底雄厚」的含義,改名為「元長厚茶莊」。並請當時書法家吳蘭弟題寫牌匾。茶莊自采、自製、自銷,以品味正、外形好、清新甘醇、香氣鮮濃的小葉茶為茶莊特色。深受京城飲茶人的喜愛,很快名聲大振。
元長厚創史人孫煥文是河北人。舊時北京城開茶莊的均系南方人,以安徽人為代表,吳字型大小買賣居多。北方人在京城開茶莊孫煥文當屬第一人。當時的北平茶葉市場上,南方茶商基本上壟斷了市場。作為從外地遷來的茶莊,為了能在京城站住腳,孫煥文也是絞盡腦汁,努力經營。他常派夥計到其他茶莊購買樣品,細細品評研究,從中了解北京人喝茶的習慣,並博採福建茶花香味濃、安徽茶鮮美甘醇之長,拼配出具有本店特色的外形好、品味正、清新甘醇、香氣鮮濃的茶葉,得到了京城人們的青睞,很快創出了名聲。
1953年,元長厚已成為北京私營茶商十五家大戶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後,將宣內大街的吳鼎和、吳恆端、吳新長三家茶莊合併到「元長厚」,歸北京市茶葉分公司西城管理處管理,「元長厚」保持了傳統的經營特色。「文革」期間,元長厚的牌匾被當作「四舊」徹底砸爛,換上了「革命」牌匾,先後改為「首都茶莊」「宣內茶莊」「春嶺茶莊」。1983年恢復了「元長厚」的字型大小。1987年成立了以元長厚茶莊為龍頭的元長厚茶葉公司下屬共六家老字號茶莊,包括:西四隆泰茶莊、新街口宏興茶莊、地安門吳肇祥茶莊、白塔寺的福聚來茶莊、西外益新茶莊(現西內大街)、西單元長厚茶莊,形成了以老字號為群體的專業公司。2003年,元長厚上屬萬方實業總公司改制與香港港佳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組建北京萬方食品工業有限司。1993年元長厚茶莊被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
元長厚舊匾由吳蘭弟題寫。吳蘭弟(雲生),北平人,書法學張廉卿(張裕釗),以魏碑聞名,獨具一格。除元長厚的匾額之外,成文厚的老匾也由其題寫。
元長厚的新匾由蕭勞先生題寫。1983年,劉開道經理親自登門,請書法家蕭勞先生為元長厚題匾。蕭老十分愛茶,於是,欣然提筆寫下了「元長厚茶莊」五個大字,一周後一塊金光閃閃的大匾懸掛在元長厚茶莊的門頭,使老字號又重新恢復了它應有的光彩。該匾遒麗跌宕,韻出天成,猶見古風。
蕭勞原名稟原,字仲美、重梅,別號蕭齋、善忘翁。北方帖學大家,原籍廣東梅縣區,1896年生於河南浚縣。1920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書法源於庭訓,初習《石鼓文》、顏真卿,後研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李邕《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熔剛勁秀拔為一爐,自成一家。80歲後多作榜書。民國時期曾任河北省遵化、昌黎、肅寧、永清、清風五縣縣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與張伯駒等發起成立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蕭勞詩詞曲選》《蕭齋吟稿》等。
(本文作者任職於故宮博物院)
責編/王可苡
推薦閱讀:
※消失的北京話和北京人
※「北京土著」,你們還記得北京嗎?
※愛北京的「7個情節」
※宣武和崇文都消失6年了!
※這才是地道北京人!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