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節目已絕跡?曾經最會造夢的音樂綜藝,靠何奪回觀眾?| 全媒觀

在正式閱讀本文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

是不是略感凌亂?祖國大地上忽然冒出種種頂著「怪異」名字的音樂綜藝,而你恰好都沒怎麼看過。

一面是爆款難出、現象級綜藝趨冷,另一面則是音樂類節目成批上馬、新玩法頻現。據統計,2016年音樂類綜藝節目數量多達30餘檔,市場競爭不斷趨向白熱化。早在月初,由《中國好聲音》更名而來的《中國新歌聲》又捧出新一季歌神蔣敦豪,然而節目在話題度、影響力等方面卻難以超越之前的輝煌。

如何在頻頻爆冷的綜藝市場中實現突圍?「後好聲音時代」的音樂綜藝開始大玩推理、跨界、養成,效果如何?觀眾買賬嗎?這裡是來自全媒派(qq_qmp)的縱貫梳理。

越玩越「混搭」的音樂綜藝

這些讓人有點「方」的音樂綜藝正充斥電視和網路屏幕,尤其近兩年來,從單純的歌藝比拼到各種跨界式包裝,目前綜藝市場中的音樂節目已經進化為以下「變種」。

懸疑?腦力角逐幾何倍增

推理類音樂綜藝在2016年呈大熱之勢,《蒙面唱將猜猜猜》、《歌手是誰》、《偶滴歌神啊》、《看見你的聲音》等多款音樂節目都加入了推理因素,通過設置假唱、模仿、猜身份等環節,在歌手身份上大玩懸疑,而明星猜評團也大放煙霧彈,製造出種種懸念來吸引觀眾注意力。

以江蘇衛視和燦星聯手打造的《蒙面唱將猜猜猜》為例,該檔節目由《蒙面歌王》改名而來,第一季時主打明星褪去光環,回歸音樂初心,以純粹的歌聲打動觀眾,但在播出時並未掀起討論水花,甚至被網友戲稱為「帶著面具的《我是歌手》」。

而在第二季改名為《蒙面唱將猜猜猜》的同時,節目模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歌手們不僅在外表上全副武裝,與評委交談時的聲音也做了變聲處理,更加強化了「猜身份」的娛樂性,節目中的「阿凡達妹妹」、「馴鹿」等歌手的真實身份都成為最大的節目賣點和燃點所在。第二季開播不足一個月微博閱讀量已達6.1億,話題討論度極為可觀。

跨界?土洋結合才有網感

今年夏天,很多人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一首魔性翻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刷屏了,這首歌用寧鄉方言和長沙花鼓的唱腔重新演繹了 Adele 的經典,融合得天衣無縫,讓人直呼「此曲有毒」。

這首神曲出自汪涵主持的純網綜《十三億分貝》,主打「方言+音樂」的混搭形式,以「地方話」為演唱形式,進行「原創、改編、翻唱」等創作,魔性十足,極具網感。

#視頻:Rolling In The Deep (湖南花鼓戲版) 時長0:02:32

而北京衛視的《跨界歌王》和東方衛視的《我不是歌手》則以「明星跨界」為賣點,邀請劉濤、王凱、白百何等當紅演員進行歌唱競技。從播出效果來看,跨界+演員的策略確實吸引了不少關注,冠軍劉濤更是憑藉其歌技圈粉無數。

養成?直播選手蛻變歷程

超女開創了國內偶像培養的綜藝模式,而直播的方興未艾,則為觀眾提供了「養成」視角,通過直播見證素人如何經歷廝殺比拼,從分母變為分子

「偶像養成」是日韓演藝圈一種常見的藝人培養機制,新人們從「練習生」到出道要經歷層層選拔,持續的曝光度也使他們在出道時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粉絲和人氣。而浙江衛視的《蜜蜂少女隊》、東方衛視的《加油美少女》、湖南衛視的《夏日甜心》等等,都讓2016年堪稱音樂綜藝的選秀大年,直播為用戶賦權更多互動參與感,從而培養出更高的認可度。

技術加碼?直播+VR成為綜藝元素

回歸的《超級女聲》,時髦地用上了「慢直播+秀場直播+節目直播」的花樣網綜直播模式,在為期八個月的超女選秀過程中,芒果TV不僅通過140個機位每天16小時直播超女日常,同時還設置秀場直播時段,每晚8:18選手都會準時進入個人專屬直播間與粉絲互動。而在比賽直播時,粉絲也可選擇不同機位觀看各自偶像。

超女與粉絲直播間同框

VR旋風也同樣被引入到音樂綜藝之中。江蘇衛視推出的《蓋世英雄》就與微鯨科技合作,使用多機位、360°3D全景光場技術,使綜藝的現場感、氣氛感能夠藉助VR技術真實地還原出來,讓場外觀眾直觀地感受到電子音樂爆裂的美感。

可以說,直播、VR等小鮮肉科技的引入,使原本頹靡的音樂綜藝又呈現出全新氣象,而網生內容也為其帶來更強的互動屬性,如今的音樂綜藝市場正在掀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音綜簡史:小步快跑or大步躍進?

作為體量最大、最重要的綜藝類別之一,音樂綜藝似乎已成功突圍傳統模式,從1.0迭代到3.0,一部音樂綜藝簡史已劃好timeline。

1.0草根選秀時代

代表:《超級女聲》

作為同時代全新的素人養成模式,結合簡訊投票的互動方式使其很快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正式開啟了音樂綜藝的1.0草根選秀時代,此後《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快樂男生》等節目都跟風湧上,開創選秀歷史,由此正式拉開中國「粉絲經濟」的序幕

由於最終目的是選出pop star(流行偶像),因此選手顏值、背後的故事也常常成為宣發噱頭。

2.0職業歌手競演時代

代表:《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

2012年《中國好聲音》推出,節目中導師轉椅成為標誌性特色。不看顏值、讓耳朵說話使音樂類節目又回歸純粹的音樂本質,正式開啟音樂綜藝的2.0職業歌手競演時代。

2013年,《我是歌手》又集結了樂壇資深唱將,成為中國首檔頂尖歌手音樂對決綜藝。兩檔節目隔空作戰,成為爆紅熒屏的現象級綜藝。

此後《中國夢之聲》、《我為歌狂》、《中國最強音》、《中國好歌曲》等越來越多等音樂綜藝相繼湧現,職業歌手輪番登台競技。

3.0網感玩樂時代

代表:《Hi歌》、《蒙面唱將猜猜猜》

隨著綜藝市場「網感」入侵,素人競技、歌手競演、偶像團體養成、音樂遊戲推理……各種形式應有盡有,音樂類節目已進入「音樂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法」的音樂玩樂時代,從專業性逐漸朝娛樂性轉變

「唱功已經不再是核心,音樂只是遊戲載體而已。」呈現在眼前的已不再是純粹的音樂節目,而是變成了帶有綜藝和音樂屬性的娛樂節目

警惕:音樂已淪為綜藝「附屬品」?

在2016扎堆上線的30多檔音樂類節目中,從國外引進版權和製作模式的節目仍站主流,原創乏力仍是國內音綜的「痛點」。

然而,除了原創、扎堆等「老大難」問題,歌手/歌曲資源損耗以及音樂性減弱已成為音樂綜藝發展面臨的最大桎梏。

歌手/歌曲礦山已空?

縱觀目前的音樂綜藝市場,燒錢請大咖、搶嘉賓、拼卡司拼陣容成為節目製作組的收視王牌,多款節目出現「撞嘉賓」的現象,打著跨界旗號的音樂綜藝也不過是希望通過明星效益吸引觀眾眼球,華語樂壇新生代歌手出現斷層,目前的音樂市場可以說青黃不接

原創歌曲更是成了音樂綜藝中的稀缺資源,越來越多的歌手加入翻唱、改編老歌的隊伍中。不能否認,相比完全陌生的原創新歌,老歌翻唱更能喚起觀眾共鳴。然而在翻唱獲得高關注度的背後,折射的卻是原創音樂缺少新鮮血液的現狀。音樂節目不但沒有承載創作歌曲的能力,反而成為消耗音樂產業的因素。

音樂淪為綜藝附屬品?

要說當前音樂綜藝的潮流趨勢,莫過於「唱得好不如玩得好」。相比之前單純的選秀型和競演型,音樂節目如今呈現出從專業性向娛樂性過渡的趨勢。

以《蒙面唱將猜猜猜》為例,節目賽制設置為選手被猜中身份即面臨下場,歌手林宥嘉就因音色辨識度太高而被猜評團猜中身份,僅出現一期就告別該節目舞台,「比誰唱得好」變成了「比誰更難猜」。音樂類節目逐漸轉向以音樂形式為載體、以娛樂化內容為核心的節目形態。

有業內人士直言:「與其說現在音樂類節目綜藝遊戲化,不如說音樂類節目逐漸邊緣化,甚至它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類真人秀,只是跟音樂相關的節目而已。」

期待:下一個爆款在哪裡?

玩法雖多卻難出爆款,音樂綜藝市場看似繁榮,實際上正在經歷瓶頸期。而談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時,業內人士評論:「無論你如何翻新玩法,加入遊戲、跨界、混搭,音樂類節目不靠音樂打動人,觀眾只圖一時新鮮,節目很難持久,音樂類節目難出爆款。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節目的多樣無疑使觀眾有了更多選擇,互動感、參與感的強化也拉近了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滿足了觀眾的娛樂和情感需求。下一款現象級音樂綜藝,是將出自花樣更迭的網生內容還是專業至上的競演節目,尚未可知。

事實上,音樂綜藝類型的多樣化實際上正反映了網生一代的觀眾越來越旺盛的娛樂需求。自生自發的網綜模式還有何優勢可以借鑒?直播玩法還能否有所創新?VR/AR可否進一步革新創造移動端觀看體驗?我們拋出這些問題,期待市場的反饋。

或許,讓專業的歸專業,娛樂的歸娛樂,市場自會做出選擇。如何突破版權引進藩籬和明星資源的爭奪,如何製造出觀眾心頭愛的爆款節目?我們期待更純粹的創新與音樂屬性的回歸,而不光是蒙面或跨界的「變種」

推薦閱讀:

更年期為啥「火氣大」(聚焦·更年期現象調查(上))
調解案件進入執行程序的現象值得重視
解讀丨揭秘「性旅遊」火熱背後,經濟成長掩蓋不了的骯髒
刑沖合害破及十神配合作用現象
德里達關於現象學的談話 (轉載)

TAG:音樂 | 節目 | 現象 | 綜藝 | 觀眾 | 現象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