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武式太極拳內功捷要

(張 方)

從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編撰了「老三本」《廉讓堂太極拳譜》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經武式太極的門人郝月如、閻志高等前輩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武式太極拳的理論已經成為各式各派太極拳的修鍊指南。不過「老三本」之後的太極拳理論多散見在武式各派系的門內,一是不夠完整,二是外人很難見到。這是因為中國的武術大師們從來也沒把武術當做一門學問,讓習武者公開探討。

一、內功之根基

我練了十幾年內家拳之後,在20世紀90年代忽然有了點迷惑,是因為當時的氣功界有人對於神闕、氣海、關元一線的丹田系統的修鍊價值發出了懷疑的聲音,而我本人也在研習佛學時,對於傳統的丹道和內家拳的修鍊方法產生了某種疑慮。有一段時間,由於不注重氣沉丹田而導致身體發胖,有時竟迷迷糊糊的,後來隨常春先生學拳才逐漸走出誤區。家師向我介紹過他很佩服的一位隱者,這位當代大隱曾用內功治好了一位晚期的肝癌患者。當時在北陵公園,好幾個人都看見這位高人只是用了幾片蒲公英的葉子,前後治了兩次,患者就痊癒了。

我登門拜訪這位隱士,請教了修鍊中的困惑問題,又走了走太極拳架,請高人指點。老師說:你每個圈都要劃圓,還要收回丹田,否則氣就會浮於體內,終歸有害。我又問:丹田真的這麼重要?修鍊先天大道也離不開丹田?隱士看了我一眼,然後這位洞徹陰陽天機的高人說:不能氣沉丹田,你還練什麼太極拳、丹道!我並不是在講子虛烏有的故事,而是這位隱者不願世人打擾他的清修。這個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大學講師,修鍊丹道和太極拳四十餘年,已經達到了「三易」的層次。

丹田是內功的根本,不過氣沉丹田的標準和方法可不那麼簡單。我的八卦門的師叔傅偉中先生在其大作《峨嵋臨濟氣功》一書中有要求:「正確的姿勢是大腿股部趨於水平,小腿盡量垂直,以雙膝不超越腳尖為度。且腰要松,臀要收,脊要直,不能前俯後仰或撅臀挺胸。否則,氣沉丹田就成為一句空話。」峨嵋派的功夫如此,太極拳也不能含糊。楊家太極的老規矩也要求胯要降到與膝平的程度,可是現在有幾個練家能做到?練習太極內功首先要努力做到「氣沉丹田」,因此練習拳架之前,要在太極樁和太極步(摸魚)上下功夫。有關太極樁與太極步的練法,家師的著作里已有明示,更深一層的功夫,我以後再專門撰文披露。

這裡,我們首先要建立起太極拳與丹田之間的關係。胡蘭成的《禪是一枝花》中有云:「八識的前五識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識,在腦。第七末那識,是在丹田,不需神經。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在於心了。」「丹田是陰,而心則是陽。」如果胡先生的高論果然正確,那麼內家拳確實離不開丹田了。末那識是人的生理意識的主宰,丹道和禪定都是末那識在起作用,太極拳的修鍊如果離開了末那識,也只能是一般的肢體語言而已。丹田是太極拳行功走架之主宰,這幾乎得到了各家各派的認可,可是從前輩的修鍊實踐上看,如丹田上的功夫修鍊有偏差,至少會出現兩種弊病,一是如周潛川所說的,易患消渴症;二是氣沉丹田不得法,則易小腸疝氣,或是丹田內轉不利,兩肋下生氣痞。本門就有前輩因帶脈右側生氣痞後不治而終。

據說李亦畲晚年與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後,創有太極丹道心法。功之竅要源於張三丰的《大道歌》:「欲采先天要下功,先教九竅八門通。九竅原在尾閭穴,先從腳底湧泉升。湧泉升起漸至膝,膝下功夫須著力。釋氏即號穿蘆芽,又如蟲行又如刺。過膝看看至尾閭,有如硬物抵方形。」傳至閻志高先師,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太極丹田功法,根據「慎轉任督二脈」的原則,強化了上虛下實,將丹田和雙腳湧泉穴之間形成—個循環體,配合呼吸,使之內氣鼓盪運轉。在練習太極步的同時,即修鍊了太極丹田的初步功夫。

待丹田有物後,再從氣海、關元、會陰、尾閭、命門至神闕潛轉子午小周天,始修鍊煉精化氣之功夫。至雙腎如湯沸,仍以太極樁和靜坐為主,此時不可用意,只用回光綿綿照住即可。有前輩告誡:道之大患,在於用意,切記!功至玉液還丹,可增練太極五行功,待丹田能夠支配周身,則可習練太極拳架。這些功夫尚屬於後天的範疇,丹田內練出的混元氣需要進一步轉化,這在家師常春先生的《武派太極拳》一書中均有詳述。

二、斂氣入骨

閻志高先師傳下的太極內功修鍊順序是:「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氣,以氣歸神,此中不止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險矣。學者可於力上求,勿輕向氣上覓,一入歧路,戕生堪虞。」自古很多內家拳的修鍊者的壽命尚不及練習外家拳的有成就人士,多是被「使意弄氣」所害。我很贊成王沐先生的小周天是精通的觀點,待「天一真水」通脊,才算是有了點真功夫。斂氣入骨不過是傳統的說法,是否真有「氣」能入骨則無法驗證,姑且以此名相論之。李亦畲先師特別重視「斂氣入骨」,在《廉讓堂拳譜》中「五字真訣」之「三日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五曰神聚」又重申「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拳譜中還有多處明示「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

家師常春先生曾傳我專修「斂氣入骨」的功夫,很簡單,其實武式太極拳的「一身備五弓」的身法,練出功夫了,即可將「神氣收斂入骨」,關鍵是處理好脊骨與頭骨相連的百會、夾脊、命門和尾閭四個部位之間的關係。有人提出了太極丹道,以為要在小腹練出一個氣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實這是走進了一個大大的誤區。武禹襄說「氣以直養而無害」,並非讓你在丹田存氣。武先師又云:「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孫祿堂先生在《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一文中自述:「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于丹田中,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於尋丈外,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後來,孫祿堂赴山西拜會宋世榮前輩。宋先生曰:「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

看來,先賢早有明察,非我一孔之見也。以丹田為一身之主宰,稍一用意,再配合呼吸,極易在小腹形成混元氣團,修鍊者不可執著於此,此有形之物,非先天氣,但可經運化蒸餾出先天真水,這需行功至物我兩忘、拳我不分、恍兮惚兮的狀態下,才能生成先天無形之物,然後「斂氣入骨」可行。吳圖南先生提出的太極拳是從後天返先天的竅要即在於此。

三、內丹與外丹

王善德先生故去有年矣。記得十多年前,那時善德先生的身體和精神都非常之好,每至周六和周日,經常從北陵步行到小河沿去看一看。在春光明媚的季節,園子里那些八十多年樹齡的丁香開得很燦爛,這時善德先生的心情就會格外好,於是大家中午會出去喝點酒。善德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就有心收集關於武術界的資料,知道很多事。一次,我問到太極拳有內丹,是否還有外丹之說,善德先生給我講了一件事:閻志高先師年輕時拜訪過李瑞東老前輩,請教了內家功夫三盤的練法後,李老先生又告訴閻師爺,太極拳僅練內丹健身自衛足矣,要想神乎其技,必須還要修鍊外丹,內丹與外丹結合才能練出太極凌空勁道。閻先生後來得高人傳授太極樁法,練出了陰勁。閻志高在河北設擂期間,曾與李香遠和董英傑等同門切磋交流。幾十年後,董英傑的弟子樂幻智提出了太極拳修鍊者要練成「電人」的理論,這就必須要藉助外丹之力。

汪永泉先生傳授的楊式老架練法中,就有修鍊太極外丹的架構,汪先生的傳人提出了要練出「心勁」和「意手」。本門的太極樁法要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觀照雙手之間,先有外景出現,日久丹成,要將外丹收入體內,身體自會有轉形換質的效果。行功走架時,雙掌多做抱球狀,功夫深了自會有體會。到雙手骨頭疼了,就有那麼點意思了。

太極拳離不開丹田,但不可求氣,一有意念就是後天了。內功的初級階段自會練出混元氣,但要化掉,否則很難「斂氣入骨」。內家拳的「斂氣入骨」很重要。我的一位沒磕頭的師傅在丹田處有明顯的混元氣團,太極拳的推手功夫很深,小腹不懼重擊,可惜沒到七十歲,膝關節競長了骨刺。家師常春先生年過八十,尚能每日爬上天柱山去修鍊,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每篇文章都不能將話說盡。本文就沒講「斂氣入骨」的功效如何,也沒有談外丹與內丹的關係和修鍊的順序及火候。有的練家還想知道陰勁和「電人」的修鍊法門,可惜我也沒練到那個層次,不敢妄言。
推薦閱讀:

內功圖說
抓住丹田練內功
親身體驗到的武功高手的內力!
談古人為什麼認為「氣」是萬物本源

TAG:太極拳 | 太極 | 內功 | 武式太極拳 |